中国艺术歌曲的本土性特征

合肥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中国艺术歌曲的本土性特征

——“五四”以来至四十年代

摘 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改变了当代许多知识分子的陈旧观念。在艺术领域,也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其创作特征一方面借鉴了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而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相融合,充分体现了民族化特点。而本文主要从音乐语言、作曲技法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来探究“五四”以来至四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一个极附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特征——民族本土性特征。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 民族本土性特征 民族化

线 ABSTRACT The rise of new culture movement, a change to the contemporary many intellectual obsolete concepts. In the arts, and gradually formed a distinc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rt songs. The creative features for the

foreign art songs on the way to the performance, and on the other h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our country and the national language, national temperament, national emotion expression are shirt-sleeve, fully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ization. And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music language, composing techniques and the structure arrangement, etc to explor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o 40 s since China art song a very attach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ational the localized traits.

Key words:Chinese Art Songs national the localized traits Nationalization

目录

引 言 ....................................................................... 3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产生背景及基本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个性化特征所产生的多方面原因 ............................. 3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阶段性发展历程 ........................................... 3

二、“五四”以来至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本土性特征 ............................ 4

(一)、题材的民族化 ......................................................... 4

1. 以古典文学当中的典型内容为题材的艺术歌曲 .................................. 4

2. 以现代文学当中的典型为题材的艺术歌曲 ...................................... 4

3. 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艺术歌曲 .................................................. 5

(二)西方作曲技法的本土化 ................................................... 5

1. 和声 ...................................................................... 5

2. 曲式 ...................................................................... 6

(三)钢琴伴奏的民族化 ....................................................... 6

1. 伴奏音型 .................................................................. 6

2. 伴奏和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意境塑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声乐演唱表现形式中的民族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西洋唱法的优势与民族唱法的长处相结合 ...................................... 7

2. 注重从曲调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情调 . .................. 8

三. 结语 ..................................................................... 8

参考文献 ..................................................................... 9

引 言

艺术歌曲(Lied )作为一种特定的歌曲体裁,形成于19世纪初的德国。我国的作曲家在20世纪20-40年代,把本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洋作曲技术相融合,巧妙的将艺术歌曲这种外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吸收与容纳,在尊重及借鉴欧洲音乐文化的表现手法的同时,不丢弃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注重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以及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相结合,在创作中“古为今用”,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民族性的特色艺术歌曲创作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元化音乐观念的逐渐兴起,本土音乐文化意识慢慢觉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性愈来愈受到肯定与瞩目。本文以“五四运动”以来至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为例,充分肯定其所具有的本土性特质,透视其艺术内涵与价值。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产生背景及基本特点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初,它在接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的同时,又带有自己特有的个性化特征,这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

1. 在20世纪初,中国的艺术歌曲还处在萌芽阶段。这个时期的歌曲创作经历了借鉴外国之曲调,填中国文人之新词的学堂乐歌式创作阶段。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大多数学堂乐歌并没有自主创作的音乐,并不属于真正的音乐创作。随后中国艺术歌曲又经历了用民间曲调填词创作的阶段,如沈心工的《黄河》。并且出现了多声部创作的歌曲,如李叔同老师的三部合唱《春游》。从这些音乐家的创作上我们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艺术歌曲创作主要还是以学习、借鉴、模仿、吸收为主。一些留学国外的作曲家,把西方的创作技术和写作手法带入中国,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 随着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许多知识分子的观念也随之受到了影响与改变。他们敢于接受民主精神、科学思想,与腐朽的封建制度作斗争。这些都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来音乐文化的借鉴与吸收奠定了思想基础。另外,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这些作品一方面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典型内容,而另一方面以淳朴的风格来客观地反映现实以及自身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这也为艺术歌曲的诞生开拓了题材方面的条件,对艺术歌曲的创作给予了充足的养分。

3. 中国艺术歌曲在“五四”运动之后至20世纪40年代之间进入发展的兴盛阶段。一批留学归来的音乐家们,将单音为主的音乐表现形式改为和声、复调的音乐表现形式,开辟了运用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来创作民族风格歌曲的新道路,中国艺术歌曲在作曲技法方面加以突破。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及新文化运动的广泛传播,作曲家们纷纷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艺术

佳作,如《玫瑰三愿》、《教我如何不想他》、《花非花》等,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他们把西方音乐会的形式引入中国,这种音乐会形式恰恰成为了当时艺术歌曲传播的重要途径,并将美声唱法的优势与民族唱法的长处相结合,更加的丰富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表现形式。

二、“五四”以来至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本土性特征

“五四”以来至4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历经发展,趋于成熟并取得辉煌的一个阶段,这时期的艺术歌曲在题材上,大多以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现代文学或者古典文学当中的典型内容为主;在作曲技法上,将西方作曲技法的基本法则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些独特风格特征相结合;在钢琴的伴奏上,能够达到与歌词涵义的完美契合;在声乐表现上,将西方唱法的优势与我们本民族唱法的特点互相融合,并且注重从曲调色彩、语言风格等一些方面来表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情调,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情调。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独具魅力的民族化特点——本土性特征。

(一)题材的“中国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恰恰也为中国艺术歌曲的丰富以及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中国艺术歌曲中,有相当数量是以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古典诗词或者现代诗为歌词来源,还有一些则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诗词为创作基调。

1. 以古典文学当中的典型内容为题材的艺术歌曲

这一题材的作品,作曲家准确把握中国古诗词的独特韵味,在创作中将歌曲的旋律与古诗的吟诵音调融为一体。同时不忽略钢琴伴奏在渲染诗词意境中的作用,形成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代表性的作品有青主的《大江东去》(宋·苏轼词)音乐把北宋诗人苏轼豪放派的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点绛唇·赋登楼》(宋·王灼词)诗词中借惜春、留春折射出对生活的热爱,间接含蓄地表达出爱国主义情操。《花非花》(唐·白居易词)以深情优美的旋律描绘出一幅空灵飘逸的图画等等。这一题材的艺术歌曲一方面是从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反映出传统文化对音乐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一题材的艺术歌曲反映了中国文人历来的创作风格,即文人音乐在这一时期的表现。

2. 以现代文学当中的典型为题材的艺术歌曲

这一题材的作品,与古诗词歌曲的不同是作曲家不用执意去追求中国古代文化的风韵,而是以淳朴的风格来客观的反映现实及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代表作品有黄自《春思曲》(韦

瀚章词)作者借景抒情的描写一个少女对远方情郎的思念。萧友梅《问》(易韦斋词)作者借一连串排比疑问句,表达了对国家时局的担忧。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通过一幅四季景色的画面间接地表现了青年学子思乡的心境。黄自《玫瑰三愿》(韦瀚章词)歌曲借物抒情折射出中国文人对于时局的无奈与感伤。这一题材的艺术歌曲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集中反映出当时音乐创作的一个新面貌。

3. 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艺术歌曲

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近二十年间,政治时局动荡不安、战事连连,但并未阻止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反而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高峰时期,代表作品有贺绿汀《嘉陵江上》(端木蕻良词)用强烈高亢的戏剧性效果创造出反映抗日战争中背井离乡人民的痛苦及他们决心奔赴战场抗击敌寇的爱国热情。这样深刻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志的不朽佳作有很多,如应尚能的《无衣》、陆华柏的《故乡》、夏之秋的《思乡曲》、黄自的《睡狮》等等这些作品都是通过对祖国故土被侵占的不舍之情,表达了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主题。这一题材的艺术歌曲是特定社会环境、政治局势环境下民族精神的体现,代表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情操,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可称既是传统的又是特殊环境造就的结果。

(二)西方作曲技法的本土化

这时期的作曲家大都是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学者,他们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中国音乐本土文化的价值,所以他们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并没有刻意模仿,生搬硬套西洋的作曲技法,而是在创作中将西洋作曲技法融入中国传统的作曲技法中来,形成了民族特色浓郁的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本文将从和声、曲式两方面加以论述及分析。

1. 和声

五声性调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是最基本的民族风格特点。中国传统音乐长期以来是以单声部旋律形态来进行创作的,这个时期的艺术歌曲改变了以单音为主的音乐表现形式为和声、复调的音乐表现形式,开辟了运用西方进步作曲技法来创作民族风格歌曲的新道路。

(1)调式的交替与调中心的游移

中国传统音乐旋律发展的风格特点是同宫系统内及不同宫系统间调式的自由交替。以青主《我住长江头》为例, 乐曲为G 宫调(G大调), 从乐曲引子开始到上阕歌词结束,而G 大调的主和弦,只有在歌词下阕的重复部分和乐曲的终止中才逐渐明朗起来。这首歌曲在和声的配置上也有着丰富的内涵:D 大调宫—羽和弦的频繁替换、E 羽(e 商)调式形成的交替、多调式因素的渗入等,使得调式模糊漂移、调中心游移,这样艺术效果正是“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

江水”惆怅心境的真实写照。调式材料的处理方式及宫-羽和弦频繁的交替进行, 与西方大-小调和声功能体系有着较大的区别, 更多体现的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2](第39页) 。

(2)独特调性布局与转调手法

我国第一代专业音乐作曲家对“调性”的结构力功能和表情达意的作用已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娴熟地掌握和运用西方传统的调性布局规律和转调手法,以及运用调性的表情达意功能。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中,调性经历了E-B-E-e-G-e-E 多次转换极为自然。另外,各乐段的末句中采用京剧西皮原版的核心句“叫我如何不想他”的音调,各段形成“异头同尾”的方式无论是在主调或副调上都有所体现,使音乐语言在变化中具有统一鲜明的民族风格特色和完美的艺术效果[2] (第44页) 。

2. 曲式

中国艺术歌曲的形式服务于内容,在创作中吸纳西方曲式结构的同时,为了表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人文内涵,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曲式风格。如吟诵体曲式、自由多段体曲式、分节多段体变奏曲式、朗诵性宣叙调等。以青主《我住长江头》为例,我国传统的词牌为上、下两阕,因此传统歌曲都通常遵循上、下两阕平行反复的规律。而该作品却将下阕单独反复了三次,使得作品的戏剧性效果更强烈,这便是吟诵体曲式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这些独特的曲式风格与西方分节歌曲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更深刻地体现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特点。

(三)钢琴伴奏的民族化

一首完整的艺术歌曲是由歌词、旋律和钢琴伴奏三部分组成的。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是歌曲的附属部分,而是与歌唱部分平起平坐并且融汇贯,是整个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此时期,钢琴伴奏民族化主要是从伴奏音型、伴奏和声以及意境塑造这三方面来体现的。

1. 伴奏音型

以《春思曲》为例,它前4小节运用一连串柱式和弦来模仿雨滴的伴奏音型,生动地描绘出一副细雨绵绵的画面,也正是歌词“潇潇夜雨滴阶前”意境的写照。第二段钢琴右手仍旧是“雨滴”音型,一直到结尾处该音型才逐渐消失。这时左手再现“潇潇夜雨”的旋律,右手又回到“雨滴”音型。左右手音型上的平行反复,把“雨滴”音型贯穿乐曲始终,正是作曲家努

力以伴奏音型营造歌曲意境、创造歌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的匠心设计。

2. 伴奏和声

仍以《春思曲》为例,少女孤寂的情感以及细腻的人物性格,都是通过伴奏和声的不断变化对比反映出来的。这种伴奏和声为体现中国本民族的人文精神而服务。歌曲刚开始右手小三度音程弱起,已将女性阴柔的特性自然引入,为接下来的悲伤、热烈思念等情绪起伏做铺垫。

第二段钢琴调式调性频繁转换,同样是为渲染主人公情绪激动而设计。全曲在“忆个郎别已经年”的“郎”字上达到高潮,是对少女热烈思念情人的一种发泄和释放。之后在一个非常弱的低音上结束了全曲又再一次将少女带回孤独的漫漫长夜中。

3. 意境塑造

语言无法表达的意境足以用钢琴伴奏来体现。因此,作曲家在写作钢琴伴奏时从歌词意境出发,为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创作手法的探索逐渐成熟而努力。如黎英海的《小河淌水》是他以云南民歌为题材创作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与歌唱旋律融汇贯通,将该作品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充分挖掘。一系列的琶音伴奏描绘出“碧波荡漾的河边,聪慧的阿妹望月抒怀,表达对阿哥的一片深情”的意境。

(四)声乐演唱表现形式中的民族化

中国艺术歌曲在声乐表现中,一方面受到了西方美声唱法影响,另一方面突出了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语言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西洋唱法的优势与民族唱法的长处相结合,并注重从曲调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情调,这些也正是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特点在声乐表现中的体现。

1.西洋唱法的优势与民族唱法的长处相结合

西洋唱法的优势在于声音通畅、圆润、共鸣强大,但西洋语言只有一个元音,因此用西洋唱法演唱中国作品往往导致吐字含混不清。民族唱法的优势在于吐字清晰,但声音比较直白、单薄。另外,中国艺术歌曲的题材大都是反映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现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内心生活的内容。有的则反映中国文人历来的创作风格,内容表现较为内敛、含蓄、富有诗意。比如在演唱《花非花》(唐白居易词)时,按西方语言的咬字方法,必将注重元音即韵母,而忽视字头即声母,导致共鸣强大却咬字含混。另外共鸣强大不符合这首中国古诗词所描绘的空灵飘逸的意境。因此只有将西洋唱法的优势与民族唱法的长处相结合,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才能使声音通畅、富有共鸣又吐字清晰,同时也将中国艺术歌曲独特的人文内涵诠释得恰到好处。

2.注重从曲调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情调

五声调式音阶的运用,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是最基本的风格特征,中国艺术歌曲在作曲技术上虽已吸收、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中的优势,但脱离了五声调式音阶这一立足点,其民族化特征就会被淹没,与西方大小调体系并为一坛,毫无新意。因此,中国艺术歌曲在五声调式音阶运用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先进作曲技法如转调等手法,都是为了体现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表现的需要。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中心句首次出现是在主调(E 宫)上,后又转到属调(B 宫)然后通过中心句又很自然地回归于五声风格,结束在G 宫调上。该曲中心句在不同调性上保持基本相同的旋律,使其民族风格特色得到充分体现[2](第44页)。

中国艺术歌曲的语言风格内敛、含蓄、富有诗意。如《我住长江头》中“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虽然语言含蓄,却很真切的表现出恋人间的思恋,打动人心。又如《小河淌水》中,本是描绘阿妹对阿哥的深切思念,却在结尾处话锋一转为“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不但表现出阿妹的聪慧与羞怯,同时也反映中国女性向来的内敛和矜持,这些都是中国语言方面的魅力在中国艺术歌曲中的体现。

三、结 语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现象,出现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中国艺术歌曲从借鉴外国之曲调填中国文人之新词的学堂乐歌创作阶段到运用民间曲调填词创作歌曲的阶段,直到现在发展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它从无到有直到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中国20—40年代艺术歌曲形成的历史价值在于开拓了民族化的创作道路。在题材上,中国艺术歌曲一方面充分挖掘我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中的典型内容,另一方面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反映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情操;在作曲技术上,将西方作曲技术的基本法则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某些风格特征相融汇;在钢琴伴奏上,将本民族的人文精神与音乐完美结合;在声乐表现上,用西洋唱法的优势与民族唱法的特点相结合,并注重从曲调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中国艺术歌曲特有的民族情调。由此可见,中国艺术歌曲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在于民族化。坚持民族化、本土化不仅是艺术歌曲所遵循的规律, 对其它音乐形式都具有深远的指导借鉴意义。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觉醒本土文化意识, 肯定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已成为必然。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 汪毓和. 在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下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新音乐(中)[J] . 中央音乐学院学院学报,1995,

(3):13-15.

[2] 王 青. 我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中调式调性思维的拓展与民族风格探索[J] .中国音乐学,2000,(3)

20-22.

[3] 刘文昌,付鸿敏. 歌唱理论与技巧[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4] 邹本初. 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5] 董 毅.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J] .中国音乐,2002,(3):43-44.

[6] 张锦华. 关于声乐表演的几点思考[J] .中国音乐学,1998,(4):33-36.

[7] 郭 颖. 音乐与诗歌的融合—论黄自《春思曲》的艺术特色[J] .艺术教育,2006,(2):15-18.

[8] 夏小燕.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历史回眸[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3):23-24.

[9] 李 岩. 试论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发展[J] .中国音乐,1990,(1):21-24.

[10] 朱峰玉. 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J] .艺术教育,2006,(1):13-16.

[11] 孙继南,周柱铨.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12] 刘 聪. 对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 .人民音乐,2001,(9)33-35.

[13] 汪毓和. 毕生敬业严谨练达—江定仙及其音乐创作[J] .人民音乐,1995,(6):26-28.

[14] 苏 夏. 诗的音乐—关于艺术歌曲与歌曲的讨论[J] .人民音乐,2002,(2):22-25.

合肥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中国艺术歌曲的本土性特征

——“五四”以来至四十年代

摘 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改变了当代许多知识分子的陈旧观念。在艺术领域,也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其创作特征一方面借鉴了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而另一方面则更加注重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相融合,充分体现了民族化特点。而本文主要从音乐语言、作曲技法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来探究“五四”以来至四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一个极附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特征——民族本土性特征。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 民族本土性特征 民族化

线 ABSTRACT The rise of new culture movement, a change to the contemporary many intellectual obsolete concepts. In the arts, and gradually formed a distinc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rt songs. The creative features for the

foreign art songs on the way to the performance, and on the other h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our country and the national language, national temperament, national emotion expression are shirt-sleeve, fully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ization. And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music language, composing techniques and the structure arrangement, etc to explor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o 40 s since China art song a very attach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ational the localized traits.

Key words:Chinese Art Songs national the localized traits Nationalization

目录

引 言 ....................................................................... 3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产生背景及基本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个性化特征所产生的多方面原因 ............................. 3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阶段性发展历程 ........................................... 3

二、“五四”以来至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本土性特征 ............................ 4

(一)、题材的民族化 ......................................................... 4

1. 以古典文学当中的典型内容为题材的艺术歌曲 .................................. 4

2. 以现代文学当中的典型为题材的艺术歌曲 ...................................... 4

3. 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艺术歌曲 .................................................. 5

(二)西方作曲技法的本土化 ................................................... 5

1. 和声 ...................................................................... 5

2. 曲式 ...................................................................... 6

(三)钢琴伴奏的民族化 ....................................................... 6

1. 伴奏音型 .................................................................. 6

2. 伴奏和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意境塑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声乐演唱表现形式中的民族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西洋唱法的优势与民族唱法的长处相结合 ...................................... 7

2. 注重从曲调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情调 . .................. 8

三. 结语 ..................................................................... 8

参考文献 ..................................................................... 9

引 言

艺术歌曲(Lied )作为一种特定的歌曲体裁,形成于19世纪初的德国。我国的作曲家在20世纪20-40年代,把本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洋作曲技术相融合,巧妙的将艺术歌曲这种外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吸收与容纳,在尊重及借鉴欧洲音乐文化的表现手法的同时,不丢弃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注重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以及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相结合,在创作中“古为今用”,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民族性的特色艺术歌曲创作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元化音乐观念的逐渐兴起,本土音乐文化意识慢慢觉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性愈来愈受到肯定与瞩目。本文以“五四运动”以来至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为例,充分肯定其所具有的本土性特质,透视其艺术内涵与价值。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产生背景及基本特点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初,它在接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的同时,又带有自己特有的个性化特征,这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

1. 在20世纪初,中国的艺术歌曲还处在萌芽阶段。这个时期的歌曲创作经历了借鉴外国之曲调,填中国文人之新词的学堂乐歌式创作阶段。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大多数学堂乐歌并没有自主创作的音乐,并不属于真正的音乐创作。随后中国艺术歌曲又经历了用民间曲调填词创作的阶段,如沈心工的《黄河》。并且出现了多声部创作的歌曲,如李叔同老师的三部合唱《春游》。从这些音乐家的创作上我们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艺术歌曲创作主要还是以学习、借鉴、模仿、吸收为主。一些留学国外的作曲家,把西方的创作技术和写作手法带入中国,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 随着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许多知识分子的观念也随之受到了影响与改变。他们敢于接受民主精神、科学思想,与腐朽的封建制度作斗争。这些都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来音乐文化的借鉴与吸收奠定了思想基础。另外,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这些作品一方面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典型内容,而另一方面以淳朴的风格来客观地反映现实以及自身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这也为艺术歌曲的诞生开拓了题材方面的条件,对艺术歌曲的创作给予了充足的养分。

3. 中国艺术歌曲在“五四”运动之后至20世纪40年代之间进入发展的兴盛阶段。一批留学归来的音乐家们,将单音为主的音乐表现形式改为和声、复调的音乐表现形式,开辟了运用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来创作民族风格歌曲的新道路,中国艺术歌曲在作曲技法方面加以突破。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及新文化运动的广泛传播,作曲家们纷纷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艺术

佳作,如《玫瑰三愿》、《教我如何不想他》、《花非花》等,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他们把西方音乐会的形式引入中国,这种音乐会形式恰恰成为了当时艺术歌曲传播的重要途径,并将美声唱法的优势与民族唱法的长处相结合,更加的丰富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声乐表现形式。

二、“五四”以来至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本土性特征

“五四”以来至4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历经发展,趋于成熟并取得辉煌的一个阶段,这时期的艺术歌曲在题材上,大多以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现代文学或者古典文学当中的典型内容为主;在作曲技法上,将西方作曲技法的基本法则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些独特风格特征相结合;在钢琴的伴奏上,能够达到与歌词涵义的完美契合;在声乐表现上,将西方唱法的优势与我们本民族唱法的特点互相融合,并且注重从曲调色彩、语言风格等一些方面来表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情调,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情调。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独具魅力的民族化特点——本土性特征。

(一)题材的“中国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恰恰也为中国艺术歌曲的丰富以及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中国艺术歌曲中,有相当数量是以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古典诗词或者现代诗为歌词来源,还有一些则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诗词为创作基调。

1. 以古典文学当中的典型内容为题材的艺术歌曲

这一题材的作品,作曲家准确把握中国古诗词的独特韵味,在创作中将歌曲的旋律与古诗的吟诵音调融为一体。同时不忽略钢琴伴奏在渲染诗词意境中的作用,形成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代表性的作品有青主的《大江东去》(宋·苏轼词)音乐把北宋诗人苏轼豪放派的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点绛唇·赋登楼》(宋·王灼词)诗词中借惜春、留春折射出对生活的热爱,间接含蓄地表达出爱国主义情操。《花非花》(唐·白居易词)以深情优美的旋律描绘出一幅空灵飘逸的图画等等。这一题材的艺术歌曲一方面是从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反映出传统文化对音乐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一题材的艺术歌曲反映了中国文人历来的创作风格,即文人音乐在这一时期的表现。

2. 以现代文学当中的典型为题材的艺术歌曲

这一题材的作品,与古诗词歌曲的不同是作曲家不用执意去追求中国古代文化的风韵,而是以淳朴的风格来客观的反映现实及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代表作品有黄自《春思曲》(韦

瀚章词)作者借景抒情的描写一个少女对远方情郎的思念。萧友梅《问》(易韦斋词)作者借一连串排比疑问句,表达了对国家时局的担忧。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通过一幅四季景色的画面间接地表现了青年学子思乡的心境。黄自《玫瑰三愿》(韦瀚章词)歌曲借物抒情折射出中国文人对于时局的无奈与感伤。这一题材的艺术歌曲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集中反映出当时音乐创作的一个新面貌。

3. 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艺术歌曲

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近二十年间,政治时局动荡不安、战事连连,但并未阻止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反而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高峰时期,代表作品有贺绿汀《嘉陵江上》(端木蕻良词)用强烈高亢的戏剧性效果创造出反映抗日战争中背井离乡人民的痛苦及他们决心奔赴战场抗击敌寇的爱国热情。这样深刻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志的不朽佳作有很多,如应尚能的《无衣》、陆华柏的《故乡》、夏之秋的《思乡曲》、黄自的《睡狮》等等这些作品都是通过对祖国故土被侵占的不舍之情,表达了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主题。这一题材的艺术歌曲是特定社会环境、政治局势环境下民族精神的体现,代表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情操,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可称既是传统的又是特殊环境造就的结果。

(二)西方作曲技法的本土化

这时期的作曲家大都是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学者,他们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中国音乐本土文化的价值,所以他们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并没有刻意模仿,生搬硬套西洋的作曲技法,而是在创作中将西洋作曲技法融入中国传统的作曲技法中来,形成了民族特色浓郁的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本文将从和声、曲式两方面加以论述及分析。

1. 和声

五声性调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是最基本的民族风格特点。中国传统音乐长期以来是以单声部旋律形态来进行创作的,这个时期的艺术歌曲改变了以单音为主的音乐表现形式为和声、复调的音乐表现形式,开辟了运用西方进步作曲技法来创作民族风格歌曲的新道路。

(1)调式的交替与调中心的游移

中国传统音乐旋律发展的风格特点是同宫系统内及不同宫系统间调式的自由交替。以青主《我住长江头》为例, 乐曲为G 宫调(G大调), 从乐曲引子开始到上阕歌词结束,而G 大调的主和弦,只有在歌词下阕的重复部分和乐曲的终止中才逐渐明朗起来。这首歌曲在和声的配置上也有着丰富的内涵:D 大调宫—羽和弦的频繁替换、E 羽(e 商)调式形成的交替、多调式因素的渗入等,使得调式模糊漂移、调中心游移,这样艺术效果正是“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

江水”惆怅心境的真实写照。调式材料的处理方式及宫-羽和弦频繁的交替进行, 与西方大-小调和声功能体系有着较大的区别, 更多体现的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2](第39页) 。

(2)独特调性布局与转调手法

我国第一代专业音乐作曲家对“调性”的结构力功能和表情达意的作用已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娴熟地掌握和运用西方传统的调性布局规律和转调手法,以及运用调性的表情达意功能。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中,调性经历了E-B-E-e-G-e-E 多次转换极为自然。另外,各乐段的末句中采用京剧西皮原版的核心句“叫我如何不想他”的音调,各段形成“异头同尾”的方式无论是在主调或副调上都有所体现,使音乐语言在变化中具有统一鲜明的民族风格特色和完美的艺术效果[2] (第44页) 。

2. 曲式

中国艺术歌曲的形式服务于内容,在创作中吸纳西方曲式结构的同时,为了表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人文内涵,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曲式风格。如吟诵体曲式、自由多段体曲式、分节多段体变奏曲式、朗诵性宣叙调等。以青主《我住长江头》为例,我国传统的词牌为上、下两阕,因此传统歌曲都通常遵循上、下两阕平行反复的规律。而该作品却将下阕单独反复了三次,使得作品的戏剧性效果更强烈,这便是吟诵体曲式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这些独特的曲式风格与西方分节歌曲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更深刻地体现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特点。

(三)钢琴伴奏的民族化

一首完整的艺术歌曲是由歌词、旋律和钢琴伴奏三部分组成的。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是歌曲的附属部分,而是与歌唱部分平起平坐并且融汇贯,是整个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此时期,钢琴伴奏民族化主要是从伴奏音型、伴奏和声以及意境塑造这三方面来体现的。

1. 伴奏音型

以《春思曲》为例,它前4小节运用一连串柱式和弦来模仿雨滴的伴奏音型,生动地描绘出一副细雨绵绵的画面,也正是歌词“潇潇夜雨滴阶前”意境的写照。第二段钢琴右手仍旧是“雨滴”音型,一直到结尾处该音型才逐渐消失。这时左手再现“潇潇夜雨”的旋律,右手又回到“雨滴”音型。左右手音型上的平行反复,把“雨滴”音型贯穿乐曲始终,正是作曲家努

力以伴奏音型营造歌曲意境、创造歌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的匠心设计。

2. 伴奏和声

仍以《春思曲》为例,少女孤寂的情感以及细腻的人物性格,都是通过伴奏和声的不断变化对比反映出来的。这种伴奏和声为体现中国本民族的人文精神而服务。歌曲刚开始右手小三度音程弱起,已将女性阴柔的特性自然引入,为接下来的悲伤、热烈思念等情绪起伏做铺垫。

第二段钢琴调式调性频繁转换,同样是为渲染主人公情绪激动而设计。全曲在“忆个郎别已经年”的“郎”字上达到高潮,是对少女热烈思念情人的一种发泄和释放。之后在一个非常弱的低音上结束了全曲又再一次将少女带回孤独的漫漫长夜中。

3. 意境塑造

语言无法表达的意境足以用钢琴伴奏来体现。因此,作曲家在写作钢琴伴奏时从歌词意境出发,为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创作手法的探索逐渐成熟而努力。如黎英海的《小河淌水》是他以云南民歌为题材创作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与歌唱旋律融汇贯通,将该作品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充分挖掘。一系列的琶音伴奏描绘出“碧波荡漾的河边,聪慧的阿妹望月抒怀,表达对阿哥的一片深情”的意境。

(四)声乐演唱表现形式中的民族化

中国艺术歌曲在声乐表现中,一方面受到了西方美声唱法影响,另一方面突出了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语言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西洋唱法的优势与民族唱法的长处相结合,并注重从曲调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情调,这些也正是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特点在声乐表现中的体现。

1.西洋唱法的优势与民族唱法的长处相结合

西洋唱法的优势在于声音通畅、圆润、共鸣强大,但西洋语言只有一个元音,因此用西洋唱法演唱中国作品往往导致吐字含混不清。民族唱法的优势在于吐字清晰,但声音比较直白、单薄。另外,中国艺术歌曲的题材大都是反映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现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内心生活的内容。有的则反映中国文人历来的创作风格,内容表现较为内敛、含蓄、富有诗意。比如在演唱《花非花》(唐白居易词)时,按西方语言的咬字方法,必将注重元音即韵母,而忽视字头即声母,导致共鸣强大却咬字含混。另外共鸣强大不符合这首中国古诗词所描绘的空灵飘逸的意境。因此只有将西洋唱法的优势与民族唱法的长处相结合,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才能使声音通畅、富有共鸣又吐字清晰,同时也将中国艺术歌曲独特的人文内涵诠释得恰到好处。

2.注重从曲调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情调

五声调式音阶的运用,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是最基本的风格特征,中国艺术歌曲在作曲技术上虽已吸收、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中的优势,但脱离了五声调式音阶这一立足点,其民族化特征就会被淹没,与西方大小调体系并为一坛,毫无新意。因此,中国艺术歌曲在五声调式音阶运用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先进作曲技法如转调等手法,都是为了体现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表现的需要。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中心句首次出现是在主调(E 宫)上,后又转到属调(B 宫)然后通过中心句又很自然地回归于五声风格,结束在G 宫调上。该曲中心句在不同调性上保持基本相同的旋律,使其民族风格特色得到充分体现[2](第44页)。

中国艺术歌曲的语言风格内敛、含蓄、富有诗意。如《我住长江头》中“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虽然语言含蓄,却很真切的表现出恋人间的思恋,打动人心。又如《小河淌水》中,本是描绘阿妹对阿哥的深切思念,却在结尾处话锋一转为“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不但表现出阿妹的聪慧与羞怯,同时也反映中国女性向来的内敛和矜持,这些都是中国语言方面的魅力在中国艺术歌曲中的体现。

三、结 语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现象,出现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中国艺术歌曲从借鉴外国之曲调填中国文人之新词的学堂乐歌创作阶段到运用民间曲调填词创作歌曲的阶段,直到现在发展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它从无到有直到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中国20—40年代艺术歌曲形成的历史价值在于开拓了民族化的创作道路。在题材上,中国艺术歌曲一方面充分挖掘我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中的典型内容,另一方面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反映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情操;在作曲技术上,将西方作曲技术的基本法则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某些风格特征相融汇;在钢琴伴奏上,将本民族的人文精神与音乐完美结合;在声乐表现上,用西洋唱法的优势与民族唱法的特点相结合,并注重从曲调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中国艺术歌曲特有的民族情调。由此可见,中国艺术歌曲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在于民族化。坚持民族化、本土化不仅是艺术歌曲所遵循的规律, 对其它音乐形式都具有深远的指导借鉴意义。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觉醒本土文化意识, 肯定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已成为必然。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 汪毓和. 在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下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新音乐(中)[J] . 中央音乐学院学院学报,1995,

(3):13-15.

[2] 王 青. 我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中调式调性思维的拓展与民族风格探索[J] .中国音乐学,2000,(3)

20-22.

[3] 刘文昌,付鸿敏. 歌唱理论与技巧[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4] 邹本初. 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5] 董 毅.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J] .中国音乐,2002,(3):43-44.

[6] 张锦华. 关于声乐表演的几点思考[J] .中国音乐学,1998,(4):33-36.

[7] 郭 颖. 音乐与诗歌的融合—论黄自《春思曲》的艺术特色[J] .艺术教育,2006,(2):15-18.

[8] 夏小燕.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历史回眸[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3):23-24.

[9] 李 岩. 试论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发展[J] .中国音乐,1990,(1):21-24.

[10] 朱峰玉. 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J] .艺术教育,2006,(1):13-16.

[11] 孙继南,周柱铨.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12] 刘 聪. 对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 .人民音乐,2001,(9)33-35.

[13] 汪毓和. 毕生敬业严谨练达—江定仙及其音乐创作[J] .人民音乐,1995,(6):26-28.

[14] 苏 夏. 诗的音乐—关于艺术歌曲与歌曲的讨论[J] .人民音乐,2002,(2):22-25.


相关文章

  •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
  • <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永春仓满幼儿园课题组 执笔 方莉梅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 ...查看


  • 以他山之石攻玉
  • 摘要:从2011年到2014年,中国大陆音乐真人秀节目引进海外版权造就了电视歌唱的巅峰态势.在这个时代,引进后的版本与原版节目的对比成为常有常新的话题,本土化因为音乐的交织,成为了一面旗帜.深入地认识音乐真人秀节目本土化的方向,这是时代对原 ...查看


  • 从地方戏曲到国家艺术
  • 潮剧在泰国的遭际为移民族群艺术的典型个案.泰国是东南亚建国最早且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独立国家.长期以来,移民泰国的华人族群与所在国社会保持着较高的融合度.作为综合的舞台艺术样式,泰国潮剧不仅是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民族及地域特色文化.呈现其内在情 ...查看


  • 九年级音乐教案下册
  •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2.音乐欣赏<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中国人 ...查看


  • 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2.音乐欣赏<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了解歌曲 ...查看


  •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的新视野
  • <壹周・立波秀>节目是2010年凤凰卫视和东方卫视为上海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量身打造的春节特别节目.大年初一至初六每晚黄金时段首播于凤凰卫视中文台,由周立波的脱口秀表演及嘉宾现场访谈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中,周立波会像在剧场里演出 ...查看


  • [人说山西好风光]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学唱山西民歌,使学生感受山西民歌的风格特点,增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民族民间艺术,初步感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山西的本土文化.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 ...查看


  • 中国近代音乐史
  • 1.我国清代戏曲的四大声腔有哪些? 答:昆腔.高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 2.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代表性曲艺音乐品种有哪些?各举一例 答:北方的鼓词(山东大鼓,京韵大鼓),南方的弹词(苏州弹词) 3.什么叫"学堂乐歌"? ...查看


  • 论文目录及其格式模板
  • 目 录 王洛宾音乐创作的再思考 ·················································································1 一.王洛宾的音乐创作特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