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归有光,识记文言基本知识点。

2、 学习本文写作方法: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描绘人物。

3、 了解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

4、 感悟作者的怀旧伤感情绪。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谜面是个成语:衣锦还乡,谜底为一个明代作家。

生:归有光。

师:呵呵,很好。说起古代的读书人形象,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琴棋书画,无一不通,诗词歌赋,无一不晓”。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瞻,望见。衡,衡门,隐者所居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衡宇,此处指旧宅,后世诗文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载欣载奔,且欣且奔。载,助词,乃、且的意思﹚;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是以哲人的身份告诫我们“人诗意地栖息着”。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都是诗意地栖居着。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让我们随着归有光的笔走进他的项脊轩。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但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土,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与朱自清抒情散文有些相同﹚。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被誉为“明文第一”,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其中《项脊轩志》可为

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王慎中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题目讲解】

项脊轩:轩,小屋。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居于太仓﹙今江苏)项脊泾,故以此为书斋名。从“项脊”两字来看,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同时“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志”,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有着明显的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分析课文】

师:“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这是写项脊轩的来历。“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说明了项脊轩的什么?

生:狭小。

师:对,这是写项脊轩的狭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说明了项脊轩怎么样?

生:破漏

师:这是写项脊轩的破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这又是写项脊轩的什么?

生:昏暗。

师:对,项脊轩又狭小又破漏又阴暗。“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是说作者维修了项脊轩。那么,修葺后的项脊轩又是怎样的呢?“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说明了修葺后的项脊轩怎样?

生:明亮。

师:对,接下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写出了修葺后的项脊轩怎么样呢?

生:安静幽雅。

师:对,修葺后的项脊轩又明亮又安静幽雅。所以,从文章开头到“珊珊可爱”写的什么内容?

生: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叙述项脊轩的呢?有没有因为项脊轩的狭小破漏而嫌弃它呢?

生:没有,相反,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师:对,作者写出了对项脊轩的眷恋和喜爱之情,因此,这部分感情基调是“喜”。然后,我们接着看后一句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上文写的是喜,从这句话,下文应该写什么?

生:悲。

师: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对,下文既然写悲,那么,为什么事情而悲呢?让我们接下去看下文。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到“凡再变矣”是可悲事之一:通过写项脊轩的变迁反映家庭的败落。那么,项脊轩起初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生:项脊轩起初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后来因为“诸父异爨”而发生了“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变化,变化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师:对,作者侧重写项脊轩变化后这三件典型的事情。那么,这三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反映了什么情况?

生:这三件事呈现出一片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状态,反映了大家庭的四分五裂、分崩离析的形势。

师:接下来从“家有老妪”到“妪亦泣”是可悲事之二:回忆母亲遗事。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无法记清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写了母亲哪些事情?怎么写母亲的?

生:写母亲关怀儿女,扣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绵绵,感人至深。作者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艺术特点一﹚。

师:接下来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令人长号不自禁”是可悲事之三:回忆祖母遗事。作者写祖母,同样是抓住最有特征的三个细节来层层描写。请同学们思考,写了哪三个细节?

生:a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b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

可待乎”——老人家的喃喃自语,透出了多年忧虑中的殷切希望;c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庄重的嘱咐,谆谆的语气,真诚的情意,更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与鼓励。

师:这一切,使得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接下来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和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下一段是可悲事之四,写怀念死去的妻子。请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有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

师:对,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仅仅写了两件小事,一是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是“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两件小事写出了夫妻间深厚的感情。接下来写作者不安定的生活境遇和惨淡的心境。就文章看,写到“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文了,没想到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枇杷树。那么,写枇杷树有什么作用呢?我提示一下,这枇杷树是谁种的?什么时候种的?

生:妻子死的那一年种的。

师:可是现在呢?妻子死了,而她种的枇杷树却已亭亭如盖,暗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这一段无一字说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妻死之年所手植,一看到枇杷树就想到种它的人,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睹物思人,怎不伤心怅惘呢?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伤感。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本文写的这些可悲事都是一些琐事,而且牵涉到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那么,这些琐事是否给人一种松散、拖沓的感觉呢?为什么?

生:并不给人一种松散拖沓的感觉。因为这些事情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意脉。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艺术特点二﹚

【补充】﹙如时间不够,则不讲﹚

判断句:用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判断的句子,用以断定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事物,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

如何判断:

1、从谓语角度看,凡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就该考虑是否是判断句,它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如“蟹,六跪而二螯”:主要说明主语的状态,所以不是判断句,而是描写句。判断句不能仅靠谓语来判断,还要看主谓关系。

2、从主谓关系看:

a 如果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主语和谓语表示的是同一事物,主语和谓语交换位置后表达的意思不变,则是判断句。如“范增者,亚父也”。

b 谓语对主语进行分类,即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包括在谓语所表示的事物中,这也是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从结构形式上看,主要有4种形式:

a „„者,„„也 b „„者,„„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也 d „„,„„ :如“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

【附:板书设计】

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前:狭小、破漏、阴暗

后:明亮、安静幽雅

可悲事一

颓败、衰落、混乱不堪

前:南北相通

后:多置小门墙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2

作者:ycygj 加入日期:10-09-08

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浙江省宁海县知恩中学 杨朝煜

师:同学们,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亲情的歌哭,没有爱情的悲欢,就没有真正的人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情动人的文章,就是被称为“明文第一”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清代散文家梅曾亮这样评价:“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谁能说说“一阁”和“三世”是什么意思吗?

生(1):“一阁”就是指作者读书的地方。

师:什么地方?

生(1):项脊轩。

师:那么“三世”呢?

生(2):指作者怀念的三位女性,具体地说就是他的祖母、母亲和妻子。

师:看样子你对课文已有一定的理解,回答较好。

项脊轩就是归有光的书房,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书房是怎么陈设的。先请一位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朗读一下。

生(3):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有个别地方的轻重节奏还得注意。大家想一下,这个叫项脊轩的书房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又经过怎样的修整?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4):那个屋子很小的。

师:很小,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生(4):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方丈怎么理解?

生(4): 是一丈见方。

师:对。大概不到十平方米的样子,的确是一个小房子。第二个特点呢?

生(5): 是百年老屋,又破又旧。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5) :晴天漏土,雨天漏水。

师 :噢,真是破旧。第三呢?

生(6):北向,不能得日。

师:就是房子朝北,采光不好,是不是?

生(6)点头同意:采光不好,又小又暗。

师:很好,请坐。这样的房间适合做书房吗?

生(齐声):不能。

师:那怎么办?

生(齐声):修葺。

师:请同学们把有关“修葺”的部分自由朗读一遍,然后说一说是怎么修葺的。 (生认真读)

师:大家读完了,好,请最后一排的男生来说。

生(7):先修补屋顶,使房子不漏。

师:噢,不漏,第二步呢?

生(7):在前面开了四扇窗,让光线照进来。

师:这样房间就明亮了,是吗?

(生点头同意)

师:为了让房间明亮,还做了什么?

生(7):在庭院四周砌了一堵矮墙。

师:砌墙有什么用呢?

生(7):起反射作用,让光线返照进房间。

师:噢,这样就解决了“漏”和“暗”的问题,还有“小”和“旧”怎么办呢? 生(8):“小”不好解决,不过,可以让房子显得新一点。

师:是吗?怎么做的?

生(8):就是在外面种植一些植物,给房子增添一些色彩。

师:原文怎么说?

生(8):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师:房子还是老房子,但有了花草竹木的点缀,房子就变新了,充满生机了。在这样的书房里读书,累了可以欣赏“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的美景,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愉悦的、可喜的! 但文中写道:“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他感到了那些悲呢?哪位同学说一说。 生(9):叔伯们分家,大家庭四分五裂,开始用篱笆阻隔,后来又用砖墙砌上。 师:这说明兄弟间的隔膜越来越深了。那还有其他变化吗?

生(9): 东犬西吠,鸡栖于厅

师:东犬西吠是何义?

生(9): 东家的狗看到西家人就叫,

师:只有东家的狗会叫?

生(齐答):西家的狗看到东家的人也会叫,哦,这是互文。

师: 回答正确,我们通过“东犬西吠”看见了作者对庭院杂乱的厌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争斗。那下一句“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呢?

生(10):指客人穿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上休假 。(生笑)

师:如果老师到你们家中家访,我是不太乐意从你们的厨房进来的,你们的厅堂也不至于让鸡开会吧?中国这样一个重礼的国家,何以出现此等怪事?

生(10):说明家道中落、分崩离析了。

师:是啊,这种状况无疑对年轻的归有光造成了伤害。能在他的心底造成深深的隐痛,流下伤心的泪滴。课文有没有描写归有光的泪? 我们来找一下。

生(齐答):有,泣 ,长号。

师:泣,为谁而泣?

生(11):母亲,就是妣 。

师:母亲就是妣,那母亲去世就叫——

生(11): 先妣。

师:是啊,归有光8岁就丧母,对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所以他听老妪回忆母亲生前的事就显得特别珍贵,并如一颗石子投进他的心湖,激荡起他情感的涟漪。我们把老妪说的话来读读。

生(齐读老妪的话):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呱呱而泣。

师:“而母立于兹”的”而”是什么意思?

生(12): 你的,通假字,通“尔”。

师:对,为什么要出现老妪?

生(12):通过老妪写出了母亲的和善温柔。

师:母亲善待下人,充满温情。还有一个细节,以指扣门,为何用“扣”?

生(12):怕惊动孩子,写活了母爱。

师:接下来发生什么情况?

生(齐读): 余泣。妪亦泣,

师: 对,对我们这些不缺少母爱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很平常。但对从小失去母爱的归有光来说,那简直就是奢望。虽然归有光已记不清母亲的音容笑貌,但母亲在他心中永远是最慈爱、最美丽的。 清人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这是怀念母亲之悲。

师:书上还提到了另一个女人,“大母”,大母是大妈妈(伯母)吗?

生(齐答):不是,是祖母。

师:归有光回忆母亲时“泣”,回忆祖母是却“长号不自禁”,怎么会重祖母而轻亲母?哪个同学能解答?

生(13):因为作者8岁丧母,是祖母把他抚养大,所以祖母更亲一点。

师:这样理解也可以,但只有这个理由吗?我们不妨从大母不同寻常的细节描写入手。读一读

生(13):大母过余曰„„女郎邪, 比去,以手阖门,„„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师 :“过余”中的“过”怎么解释?

(生答经过)

师: 还是解释成“到这里探视”为佳,我们来齐读大母的第一句话,很有意思。 生(齐读)“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师:这句话包含着那种感情?

生,(14):半喜半忧

师:喜?忧?

生(14):喜的是祖母看到孙儿这么用功,忧的是孙儿不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

师:也就是祖母的怜惜之情。还有一个细节“比去,以手阖门”,这儿怎么用“阖”字? 生(15):动作轻微。怕惊动勤奋的孙儿。

师:是啊,还有他自语的那一段,都体现了大母对孙子的期望,欣喜之情、殷切期望之意溢于言表,最令人难忘的应该是第三个细节吧 “顷之”,持一象笏至,倾泻出对望孙成龙的期待之情。“象笏”是什么东西?哪位同学介绍一下?或描述一下。

生 (16):古人上朝时捧在手上的那块象牙板。

师:祖母有什么目的?

生(16):激励孙子,“他日汝当用之!”

师:说明了大母对孙儿的期望之大,归有光深感压力之重,不能实现。目标遥遥不可期。所以大男人才会“长号”。(生点头) 这是辜负祖母的期望之悲。

师:原文到此本已结束,但归有光不急于发表。他把文章放在抽屉中,他在等待一个人,等他心中的她,五年后,她终于来了,她是谁?

生(齐答):妻子。

(师朗读写妻子的段落。)

师:从余问古事这个“从”字怎么解释

生(齐答):跟着,跟从。

师:对。第一句就是写了夫妻在轩中的生活,简单实在。不过下面有句话问得很奇怪,是谁在问?

生(齐答):妻子的小妹。

师:这个问题奇怪吧?你们说小妹一个十七八的姑娘,智商未免太低了吧。连什么是阁子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问如此简单的问题呢?

生(17):因为她姐姐回家时经常讲起这个阁子。

师:那她姐姐为什么常提这个普通的阁子呢?

生(17)因为姐姐牵挂她的丈夫,很爱她的丈夫。

师:对,小妹问的其实就是阁子里面的那个人呐,姐姐,你就跟我讲讲阁子里的那个人吧。小妹羡慕姐姐有个好丈夫,羡慕他们的相敬如宾,相濡以沫。

师:前面写先妣作者用了一个“泣”字,写到大母,用一个“长号”,写到这里怎么就不哭了呢?

生(齐答):欲哭无泪。

师:概括的很精练。作者幼年丧母,中年丧妻,人生的悲事集于一身,眼泪已尽,心如死灰。真是欲哭无泪。伤心之极。结尾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有什么深意吗?

生(18):此树象征了他们曾经的幸福生活。见证了他们的辛酸苦辣。

师:能联想开来,较好。 作者看到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想起曾经亭亭玉立的妻子。树已长大,种树的人已不在!阴阳相隔,纵使相逢应不识,唯有泪千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朋友间的离别尚且如此,更何况夫妻间的永别呢!真是人生如梦,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伤情。

师:本文就写了一个感情丰富的男人和三个生命中的女性不能不说的感人故事。用生活中的琐事,却传达了一种极致。令人伤感,引发我们读者不尽的凄婉惆怅的共鸣。有人说,课文就写了“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女性。”的确,一间简单的狭小的书房,却承载着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归有光感谢母亲对他的养育之恩,感谢祖母对他的期待之情,感谢妻子对他的关爱。恰如王锡爵所说:“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归有光,识记文言基本知识点。

2、 学习本文写作方法: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描绘人物。

3、 了解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

4、 感悟作者的怀旧伤感情绪。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谜面是个成语:衣锦还乡,谜底为一个明代作家。

生:归有光。

师:呵呵,很好。说起古代的读书人形象,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琴棋书画,无一不通,诗词歌赋,无一不晓”。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瞻,望见。衡,衡门,隐者所居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衡宇,此处指旧宅,后世诗文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载欣载奔,且欣且奔。载,助词,乃、且的意思﹚;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是以哲人的身份告诫我们“人诗意地栖息着”。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都是诗意地栖居着。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让我们随着归有光的笔走进他的项脊轩。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但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土,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与朱自清抒情散文有些相同﹚。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被誉为“明文第一”,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其中《项脊轩志》可为

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王慎中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题目讲解】

项脊轩:轩,小屋。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居于太仓﹙今江苏)项脊泾,故以此为书斋名。从“项脊”两字来看,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同时“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志”,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有着明显的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分析课文】

师:“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这是写项脊轩的来历。“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说明了项脊轩的什么?

生:狭小。

师:对,这是写项脊轩的狭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说明了项脊轩怎么样?

生:破漏

师:这是写项脊轩的破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这又是写项脊轩的什么?

生:昏暗。

师:对,项脊轩又狭小又破漏又阴暗。“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是说作者维修了项脊轩。那么,修葺后的项脊轩又是怎样的呢?“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说明了修葺后的项脊轩怎样?

生:明亮。

师:对,接下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写出了修葺后的项脊轩怎么样呢?

生:安静幽雅。

师:对,修葺后的项脊轩又明亮又安静幽雅。所以,从文章开头到“珊珊可爱”写的什么内容?

生: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叙述项脊轩的呢?有没有因为项脊轩的狭小破漏而嫌弃它呢?

生:没有,相反,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师:对,作者写出了对项脊轩的眷恋和喜爱之情,因此,这部分感情基调是“喜”。然后,我们接着看后一句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上文写的是喜,从这句话,下文应该写什么?

生:悲。

师: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对,下文既然写悲,那么,为什么事情而悲呢?让我们接下去看下文。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到“凡再变矣”是可悲事之一:通过写项脊轩的变迁反映家庭的败落。那么,项脊轩起初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生:项脊轩起初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后来因为“诸父异爨”而发生了“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变化,变化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师:对,作者侧重写项脊轩变化后这三件典型的事情。那么,这三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反映了什么情况?

生:这三件事呈现出一片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状态,反映了大家庭的四分五裂、分崩离析的形势。

师:接下来从“家有老妪”到“妪亦泣”是可悲事之二:回忆母亲遗事。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无法记清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写了母亲哪些事情?怎么写母亲的?

生:写母亲关怀儿女,扣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绵绵,感人至深。作者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艺术特点一﹚。

师:接下来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令人长号不自禁”是可悲事之三:回忆祖母遗事。作者写祖母,同样是抓住最有特征的三个细节来层层描写。请同学们思考,写了哪三个细节?

生:a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b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

可待乎”——老人家的喃喃自语,透出了多年忧虑中的殷切希望;c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庄重的嘱咐,谆谆的语气,真诚的情意,更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与鼓励。

师:这一切,使得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接下来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和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下一段是可悲事之四,写怀念死去的妻子。请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有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

师:对,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仅仅写了两件小事,一是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是“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两件小事写出了夫妻间深厚的感情。接下来写作者不安定的生活境遇和惨淡的心境。就文章看,写到“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文了,没想到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枇杷树。那么,写枇杷树有什么作用呢?我提示一下,这枇杷树是谁种的?什么时候种的?

生:妻子死的那一年种的。

师:可是现在呢?妻子死了,而她种的枇杷树却已亭亭如盖,暗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这一段无一字说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妻死之年所手植,一看到枇杷树就想到种它的人,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睹物思人,怎不伤心怅惘呢?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伤感。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本文写的这些可悲事都是一些琐事,而且牵涉到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那么,这些琐事是否给人一种松散、拖沓的感觉呢?为什么?

生:并不给人一种松散拖沓的感觉。因为这些事情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意脉。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艺术特点二﹚

【补充】﹙如时间不够,则不讲﹚

判断句:用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判断的句子,用以断定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事物,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

如何判断:

1、从谓语角度看,凡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就该考虑是否是判断句,它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如“蟹,六跪而二螯”:主要说明主语的状态,所以不是判断句,而是描写句。判断句不能仅靠谓语来判断,还要看主谓关系。

2、从主谓关系看:

a 如果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主语和谓语表示的是同一事物,主语和谓语交换位置后表达的意思不变,则是判断句。如“范增者,亚父也”。

b 谓语对主语进行分类,即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包括在谓语所表示的事物中,这也是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从结构形式上看,主要有4种形式:

a „„者,„„也 b „„者,„„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也 d „„,„„ :如“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

【附:板书设计】

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前:狭小、破漏、阴暗

后:明亮、安静幽雅

可悲事一

颓败、衰落、混乱不堪

前:南北相通

后:多置小门墙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2

作者:ycygj 加入日期:10-09-08

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浙江省宁海县知恩中学 杨朝煜

师:同学们,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亲情的歌哭,没有爱情的悲欢,就没有真正的人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情动人的文章,就是被称为“明文第一”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清代散文家梅曾亮这样评价:“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谁能说说“一阁”和“三世”是什么意思吗?

生(1):“一阁”就是指作者读书的地方。

师:什么地方?

生(1):项脊轩。

师:那么“三世”呢?

生(2):指作者怀念的三位女性,具体地说就是他的祖母、母亲和妻子。

师:看样子你对课文已有一定的理解,回答较好。

项脊轩就是归有光的书房,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书房是怎么陈设的。先请一位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朗读一下。

生(3):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有个别地方的轻重节奏还得注意。大家想一下,这个叫项脊轩的书房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又经过怎样的修整?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4):那个屋子很小的。

师:很小,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生(4):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方丈怎么理解?

生(4): 是一丈见方。

师:对。大概不到十平方米的样子,的确是一个小房子。第二个特点呢?

生(5): 是百年老屋,又破又旧。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5) :晴天漏土,雨天漏水。

师 :噢,真是破旧。第三呢?

生(6):北向,不能得日。

师:就是房子朝北,采光不好,是不是?

生(6)点头同意:采光不好,又小又暗。

师:很好,请坐。这样的房间适合做书房吗?

生(齐声):不能。

师:那怎么办?

生(齐声):修葺。

师:请同学们把有关“修葺”的部分自由朗读一遍,然后说一说是怎么修葺的。 (生认真读)

师:大家读完了,好,请最后一排的男生来说。

生(7):先修补屋顶,使房子不漏。

师:噢,不漏,第二步呢?

生(7):在前面开了四扇窗,让光线照进来。

师:这样房间就明亮了,是吗?

(生点头同意)

师:为了让房间明亮,还做了什么?

生(7):在庭院四周砌了一堵矮墙。

师:砌墙有什么用呢?

生(7):起反射作用,让光线返照进房间。

师:噢,这样就解决了“漏”和“暗”的问题,还有“小”和“旧”怎么办呢? 生(8):“小”不好解决,不过,可以让房子显得新一点。

师:是吗?怎么做的?

生(8):就是在外面种植一些植物,给房子增添一些色彩。

师:原文怎么说?

生(8):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师:房子还是老房子,但有了花草竹木的点缀,房子就变新了,充满生机了。在这样的书房里读书,累了可以欣赏“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的美景,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愉悦的、可喜的! 但文中写道:“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他感到了那些悲呢?哪位同学说一说。 生(9):叔伯们分家,大家庭四分五裂,开始用篱笆阻隔,后来又用砖墙砌上。 师:这说明兄弟间的隔膜越来越深了。那还有其他变化吗?

生(9): 东犬西吠,鸡栖于厅

师:东犬西吠是何义?

生(9): 东家的狗看到西家人就叫,

师:只有东家的狗会叫?

生(齐答):西家的狗看到东家的人也会叫,哦,这是互文。

师: 回答正确,我们通过“东犬西吠”看见了作者对庭院杂乱的厌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争斗。那下一句“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呢?

生(10):指客人穿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上休假 。(生笑)

师:如果老师到你们家中家访,我是不太乐意从你们的厨房进来的,你们的厅堂也不至于让鸡开会吧?中国这样一个重礼的国家,何以出现此等怪事?

生(10):说明家道中落、分崩离析了。

师:是啊,这种状况无疑对年轻的归有光造成了伤害。能在他的心底造成深深的隐痛,流下伤心的泪滴。课文有没有描写归有光的泪? 我们来找一下。

生(齐答):有,泣 ,长号。

师:泣,为谁而泣?

生(11):母亲,就是妣 。

师:母亲就是妣,那母亲去世就叫——

生(11): 先妣。

师:是啊,归有光8岁就丧母,对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所以他听老妪回忆母亲生前的事就显得特别珍贵,并如一颗石子投进他的心湖,激荡起他情感的涟漪。我们把老妪说的话来读读。

生(齐读老妪的话):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呱呱而泣。

师:“而母立于兹”的”而”是什么意思?

生(12): 你的,通假字,通“尔”。

师:对,为什么要出现老妪?

生(12):通过老妪写出了母亲的和善温柔。

师:母亲善待下人,充满温情。还有一个细节,以指扣门,为何用“扣”?

生(12):怕惊动孩子,写活了母爱。

师:接下来发生什么情况?

生(齐读): 余泣。妪亦泣,

师: 对,对我们这些不缺少母爱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很平常。但对从小失去母爱的归有光来说,那简直就是奢望。虽然归有光已记不清母亲的音容笑貌,但母亲在他心中永远是最慈爱、最美丽的。 清人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这是怀念母亲之悲。

师:书上还提到了另一个女人,“大母”,大母是大妈妈(伯母)吗?

生(齐答):不是,是祖母。

师:归有光回忆母亲时“泣”,回忆祖母是却“长号不自禁”,怎么会重祖母而轻亲母?哪个同学能解答?

生(13):因为作者8岁丧母,是祖母把他抚养大,所以祖母更亲一点。

师:这样理解也可以,但只有这个理由吗?我们不妨从大母不同寻常的细节描写入手。读一读

生(13):大母过余曰„„女郎邪, 比去,以手阖门,„„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师 :“过余”中的“过”怎么解释?

(生答经过)

师: 还是解释成“到这里探视”为佳,我们来齐读大母的第一句话,很有意思。 生(齐读)“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师:这句话包含着那种感情?

生,(14):半喜半忧

师:喜?忧?

生(14):喜的是祖母看到孙儿这么用功,忧的是孙儿不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

师:也就是祖母的怜惜之情。还有一个细节“比去,以手阖门”,这儿怎么用“阖”字? 生(15):动作轻微。怕惊动勤奋的孙儿。

师:是啊,还有他自语的那一段,都体现了大母对孙子的期望,欣喜之情、殷切期望之意溢于言表,最令人难忘的应该是第三个细节吧 “顷之”,持一象笏至,倾泻出对望孙成龙的期待之情。“象笏”是什么东西?哪位同学介绍一下?或描述一下。

生 (16):古人上朝时捧在手上的那块象牙板。

师:祖母有什么目的?

生(16):激励孙子,“他日汝当用之!”

师:说明了大母对孙儿的期望之大,归有光深感压力之重,不能实现。目标遥遥不可期。所以大男人才会“长号”。(生点头) 这是辜负祖母的期望之悲。

师:原文到此本已结束,但归有光不急于发表。他把文章放在抽屉中,他在等待一个人,等他心中的她,五年后,她终于来了,她是谁?

生(齐答):妻子。

(师朗读写妻子的段落。)

师:从余问古事这个“从”字怎么解释

生(齐答):跟着,跟从。

师:对。第一句就是写了夫妻在轩中的生活,简单实在。不过下面有句话问得很奇怪,是谁在问?

生(齐答):妻子的小妹。

师:这个问题奇怪吧?你们说小妹一个十七八的姑娘,智商未免太低了吧。连什么是阁子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问如此简单的问题呢?

生(17):因为她姐姐回家时经常讲起这个阁子。

师:那她姐姐为什么常提这个普通的阁子呢?

生(17)因为姐姐牵挂她的丈夫,很爱她的丈夫。

师:对,小妹问的其实就是阁子里面的那个人呐,姐姐,你就跟我讲讲阁子里的那个人吧。小妹羡慕姐姐有个好丈夫,羡慕他们的相敬如宾,相濡以沫。

师:前面写先妣作者用了一个“泣”字,写到大母,用一个“长号”,写到这里怎么就不哭了呢?

生(齐答):欲哭无泪。

师:概括的很精练。作者幼年丧母,中年丧妻,人生的悲事集于一身,眼泪已尽,心如死灰。真是欲哭无泪。伤心之极。结尾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有什么深意吗?

生(18):此树象征了他们曾经的幸福生活。见证了他们的辛酸苦辣。

师:能联想开来,较好。 作者看到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想起曾经亭亭玉立的妻子。树已长大,种树的人已不在!阴阳相隔,纵使相逢应不识,唯有泪千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朋友间的离别尚且如此,更何况夫妻间的永别呢!真是人生如梦,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伤情。

师:本文就写了一个感情丰富的男人和三个生命中的女性不能不说的感人故事。用生活中的琐事,却传达了一种极致。令人伤感,引发我们读者不尽的凄婉惆怅的共鸣。有人说,课文就写了“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女性。”的确,一间简单的狭小的书房,却承载着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归有光感谢母亲对他的养育之恩,感谢祖母对他的期待之情,感谢妻子对他的关爱。恰如王锡爵所说:“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相关文章

  • 天地一沙鸥:[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部分实录.
  •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部分实录 时间:2004年11月6日下午15:25-16:10 学生:广州执信中学高一学生 执教者:执信中学曾湖仙老师 听课者:中南六省各地教师1300余人 教学目标 : 1.翻译全文,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 ...查看


  •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1
  •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作者:曹朱龙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12期 导入-- 师:古人常说"人生四大喜事",指的是哪四大喜事啊? 生:"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 ...查看


  • 项脊轩志读后感
  • 项脊轩志读后感更多相关范文>>呜呼,今复有几人知震川先生矣!后学卧病在床,枕边无书,读<震川文集>,得<项脊轩志>,诵之再三,至于呜咽掩涕,悲不能止. 项脊轩,先生家一小阁子也,先生读书之处,亦先生之所立 ...查看


  • 整顿衣裳起敛容
  • 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有两句很能表现人物心情的诗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其实,在这之前,对琵琶女的出场,诗人已经花了很多笔墨了."忽闻水上琵琶声",写琵琶女在这"枫 ...查看


  • 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
  • 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 郓城一中鲁凌波 我的语文教学之路,教训多于经验,失败多于成功,在此写出,希望能唤醒起青年教师以此为鉴,少走一些弯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学毕业分配到县一中工作,刚一开始,也真是豪情万丈,认为凭自己四年本 ...查看


  • 2015年教师资格证真题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 2015年教师资格证真题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三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 ...查看


  • 归有光散文简论
  • 把批判锋芒指向上层统治者.<术使>中的狙公,靠养狙为生而最终死于饥馁,讥刺"世有以术使民,而无由道揆者",揭露统者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和欺骗,一旦人民觉醒,起来反抗,只能束手待毙,预示元朝覆灭的必然性,等等.总之 ...查看


  • [项脊轩志]说课稿(网友来稿)
  • 常州技师学院语文教研室 陈顺华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项脊轩志>第二课时(出示课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项脊轩志>是<语文>教材 ...查看


  • [项脊轩志]教案
  • 目录 <项脊轩志>教案原始版 ............................................ 2 <项脊轩志>教案修改版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