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描写景物专题教学资料

多角度描写景物专题资料

同学们,每当我们读到古今中外以景和物为描写对象的名篇,我们总会感觉到它们写景则穷形尽态,状物则惟妙惟肖,既丰富多彩,又有条不紊,是何等的脍炙人口!大师们何以如此妙笔生花?个中要诀,就在于他们不仅能够紧扣景物的特征,挥洒生动的笔墨表现其深刻的内涵,而且善于把握自己的视点,选取最佳的角度展示其美好的形态。以下,就从“把握视点”“感官绘景”两个维度,来开启我们多角度描写景物——作文专题学习之旅吧! 把握视点

所谓视点,即观察点,更明确地讲就是观者立足的地点。看同一景物,观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正视、侧视、斜视、平视,所获得的视觉形象就会呈现千姿百态,迥然有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名句正雄辩地说明了这一道理。“天街小雨润如酝,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诗中所咏叹的“草色”也微妙地揭示出视点与景物状貌间的密切联系,所以,运笔时,能否设置好视点,直接决定着景物描写的成败。那么,如何确立视点呢?主要有“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两种手段:

一.定点观察:

定点观察即以观者的立足点为固定点,或俯视,或仰视,或环视,或远眺,或近觑,然后依照远近高低的顺序展开笔墨。从景物的变换与否而言,又分以下两种方法:

一种为定点定景,即观者的立足点不改变,所写的景物也不改变。其中,写静景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开篇独句成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交代立足点为路边;然后调动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从整体到局部描写紫藤萝绽开的盛况。它们生机勃勃,异彩纷呈,完美地释放出顽强不屈、奋发进取的精神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写动景如《观潮》,由远及近: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另一种为定点换景,即观者的立足点不改变,所写的景物却有所改变。如《答谢中书书》(相见书本说明),再如《三峡》写春冬之景,美在视角的变化,从俯视的角度写了素湍绿潭,从仰视的角度写了悬泉瀑布。

二.动态观察:

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由于观察者的位置不停地转换,视角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常常以立足点移动的空间顺序来安排行文线索。以作者位置的变换与否而言,也有“定景换点”“两种方法:

一种是定景换点,即观者的立足点改变,而所写景物却不改变。如鲁迅在《社戏》中,就这样描摹戏台,远眺,则“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近观,则“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回望,则“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文章从空间顺序展开,有利于读者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去观察赵庄和戏台,线索安排,一以贯之,次序井然而且“仙山楼阁”的比喻前后照应,协调一致。再如《湖心亭看雪》写舟与人,近看,则是“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俯瞰,则是“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视角从平视改为俯瞰,多角度、多层次地表达了沉浸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另一种是移步换景,即观者的立足点不停地改变,所写的景物也相应地不断改变。如鲁迅的《社戏》,写我征得家长同意后,跟小伙伴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两岸的豆麦”“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戏台”“看戏人家的船篷”“夜渔的几

个老渔父”“岸上田里的罗汉豆”包括自然景物、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如此走笔,不仅显得思路清晰,布局严谨,而且为这次看戏之旅涂抹上一层特定的时空和情感色彩,进而充分地流露出作者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乡间淳朴诚挚情谊的眷念。

总之,把握好视点能够使笔下景物姿态万千妙趣横生产生特有的立体感,从而特征毕现,栩栩如生;能够使行文层次分明,方位清楚,具备很强的条理性,从而使得结构合理,浑然一体。

感官绘景

一、调动感官,再现形象。

【美段赏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一)味物之名,知物存在: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该美段中有很多很多草木鸟雀的名字,如:“菜畦”“石井栏”“桑葚”“叫天子”“油蛉”“何首乌”“覆盆子”等,作者为什么要非常具体地写这么多的物名呢?因为唯有识其名、写其名才能显示他们在园中的存在。从而写出园中草之繁、物之盛,有了它们,园才称得起“百草园”,“百草园”这个名称是存在于那一个一个的名称中的,自然,“我”的童年之趣也是存在于那一个一个的草木鸟雀的名称中的。

写作提示:同学们,你能说出你印象中那些树的名字么?说得出自己校园那哪些鲜艳花朵的名字吗?我们写作时不妨告诉自己:(1)它们当时存在于某处某地,“我”和这些事物接触过(2)“我”当时仔细地观察过这些事物(3)“我”能清晰地回想这些事物。

(二)味事物之摹状词,知事物如何存在

摹壮词,所谓“摹”,即描摹、描写,所谓“状”,即事物的样相、情景、性状等。

“碧绿的菜畦”,菜畦是碧绿的,“碧”是摹壮词,表述菜畦的颜色,其中的“碧”是青绿色玉石,就是说菜畦绿得像青绿色的碧玉那么嫩鲜,润泽。像碧绿一样的组词方法如“雪白”“血红”“橙黄”“桃红”“枣红”“墨黑”等等,这叫以物饰色的组词法,对色彩以具体的物色给予界定,使之清楚明晰起来。

“高大的皂荚树”,高大是关于形的摹状词,“高”指树的身量很高很长,从树冠到树根的垂直距离;大,指树干树冠都很大,这才叫高大。如苗圃中长得很高,但树干、树冠很细很小的,就不能叫高大。“高大”指“长、宽、高”都很了得,是一个三维概念。

“光滑的石井栏”,光滑是个两面性的词。即使石井栏的性质摹状,又是一种皮肤与物接触的感觉。我们可以从“我”从石井栏上爬上爬下的情景。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叫天子是轻捷的,“轻”指体轻,“捷”指灵活迅速。天鹅就不能说它轻捷的。

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这句中关于覆盆子的摹状词有很多,从形上看一个生动的比方,一个准确的动词“攒”,直观形象地呈现了覆盆子是由许多“小珊瑚珠”一样的小珠粒聚集而成的样貌,从味觉上品“又酸又甜”,可以相见它是我在百草园常常品尝的美食。

总之,摹状词是人们的“眼睛”“耳朵”“舌头”“皮肤”,作者用了这许多生动的摹状词,他笔下这段写景的文字才能看、听、品,才能感受到菜畦、石井栏、鸟雀、昆虫、树的性状。昔日儿童的乐土百草园才得以永恒地被珍藏在文字之中。

写作提示:同学们,我们创作时,我们要巧用精用摹状词,以再现你所认识的事物的情态性状。这样,你的读者面对你的作品,才不会是“瞎子”“聋子”“傻子”,对什么都难以有感觉。

二.联想想象,虚实相生

【美段赏读】:

美段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朱自清 《春》 美段二:“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

——宗璞《紫藤萝瀑布》 写作提示:(1)段一由花的甜香闭眼联想到了果的丰收,段二由凝望花瀑感生命之瀑涤荡了生命的痛楚。均由眼前景自然地进行联想,由实及虚,自然无痕。(2)段二借助通感,嗅花香,忆往事,自然地穿插了叙事内容,从而丰厚了文章的主题。

三、侧面描写,烘云托月

美段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 美段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提示:美段一作者利用观察所得两个假设的事实,分别从侧面凸显了山的对峙高耸和水的湍急奔流。美段二妙在写月色而不露痕迹,妙在神来之笔的想象和一瞬间的感动。

多角度描写景物专题资料

同学们,每当我们读到古今中外以景和物为描写对象的名篇,我们总会感觉到它们写景则穷形尽态,状物则惟妙惟肖,既丰富多彩,又有条不紊,是何等的脍炙人口!大师们何以如此妙笔生花?个中要诀,就在于他们不仅能够紧扣景物的特征,挥洒生动的笔墨表现其深刻的内涵,而且善于把握自己的视点,选取最佳的角度展示其美好的形态。以下,就从“把握视点”“感官绘景”两个维度,来开启我们多角度描写景物——作文专题学习之旅吧! 把握视点

所谓视点,即观察点,更明确地讲就是观者立足的地点。看同一景物,观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正视、侧视、斜视、平视,所获得的视觉形象就会呈现千姿百态,迥然有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名句正雄辩地说明了这一道理。“天街小雨润如酝,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诗中所咏叹的“草色”也微妙地揭示出视点与景物状貌间的密切联系,所以,运笔时,能否设置好视点,直接决定着景物描写的成败。那么,如何确立视点呢?主要有“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两种手段:

一.定点观察:

定点观察即以观者的立足点为固定点,或俯视,或仰视,或环视,或远眺,或近觑,然后依照远近高低的顺序展开笔墨。从景物的变换与否而言,又分以下两种方法:

一种为定点定景,即观者的立足点不改变,所写的景物也不改变。其中,写静景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开篇独句成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交代立足点为路边;然后调动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从整体到局部描写紫藤萝绽开的盛况。它们生机勃勃,异彩纷呈,完美地释放出顽强不屈、奋发进取的精神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写动景如《观潮》,由远及近: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另一种为定点换景,即观者的立足点不改变,所写的景物却有所改变。如《答谢中书书》(相见书本说明),再如《三峡》写春冬之景,美在视角的变化,从俯视的角度写了素湍绿潭,从仰视的角度写了悬泉瀑布。

二.动态观察:

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由于观察者的位置不停地转换,视角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常常以立足点移动的空间顺序来安排行文线索。以作者位置的变换与否而言,也有“定景换点”“两种方法:

一种是定景换点,即观者的立足点改变,而所写景物却不改变。如鲁迅在《社戏》中,就这样描摹戏台,远眺,则“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近观,则“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回望,则“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文章从空间顺序展开,有利于读者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去观察赵庄和戏台,线索安排,一以贯之,次序井然而且“仙山楼阁”的比喻前后照应,协调一致。再如《湖心亭看雪》写舟与人,近看,则是“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俯瞰,则是“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视角从平视改为俯瞰,多角度、多层次地表达了沉浸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另一种是移步换景,即观者的立足点不停地改变,所写的景物也相应地不断改变。如鲁迅的《社戏》,写我征得家长同意后,跟小伙伴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两岸的豆麦”“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戏台”“看戏人家的船篷”“夜渔的几

个老渔父”“岸上田里的罗汉豆”包括自然景物、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如此走笔,不仅显得思路清晰,布局严谨,而且为这次看戏之旅涂抹上一层特定的时空和情感色彩,进而充分地流露出作者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乡间淳朴诚挚情谊的眷念。

总之,把握好视点能够使笔下景物姿态万千妙趣横生产生特有的立体感,从而特征毕现,栩栩如生;能够使行文层次分明,方位清楚,具备很强的条理性,从而使得结构合理,浑然一体。

感官绘景

一、调动感官,再现形象。

【美段赏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一)味物之名,知物存在: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该美段中有很多很多草木鸟雀的名字,如:“菜畦”“石井栏”“桑葚”“叫天子”“油蛉”“何首乌”“覆盆子”等,作者为什么要非常具体地写这么多的物名呢?因为唯有识其名、写其名才能显示他们在园中的存在。从而写出园中草之繁、物之盛,有了它们,园才称得起“百草园”,“百草园”这个名称是存在于那一个一个的名称中的,自然,“我”的童年之趣也是存在于那一个一个的草木鸟雀的名称中的。

写作提示:同学们,你能说出你印象中那些树的名字么?说得出自己校园那哪些鲜艳花朵的名字吗?我们写作时不妨告诉自己:(1)它们当时存在于某处某地,“我”和这些事物接触过(2)“我”当时仔细地观察过这些事物(3)“我”能清晰地回想这些事物。

(二)味事物之摹状词,知事物如何存在

摹壮词,所谓“摹”,即描摹、描写,所谓“状”,即事物的样相、情景、性状等。

“碧绿的菜畦”,菜畦是碧绿的,“碧”是摹壮词,表述菜畦的颜色,其中的“碧”是青绿色玉石,就是说菜畦绿得像青绿色的碧玉那么嫩鲜,润泽。像碧绿一样的组词方法如“雪白”“血红”“橙黄”“桃红”“枣红”“墨黑”等等,这叫以物饰色的组词法,对色彩以具体的物色给予界定,使之清楚明晰起来。

“高大的皂荚树”,高大是关于形的摹状词,“高”指树的身量很高很长,从树冠到树根的垂直距离;大,指树干树冠都很大,这才叫高大。如苗圃中长得很高,但树干、树冠很细很小的,就不能叫高大。“高大”指“长、宽、高”都很了得,是一个三维概念。

“光滑的石井栏”,光滑是个两面性的词。即使石井栏的性质摹状,又是一种皮肤与物接触的感觉。我们可以从“我”从石井栏上爬上爬下的情景。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叫天子是轻捷的,“轻”指体轻,“捷”指灵活迅速。天鹅就不能说它轻捷的。

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这句中关于覆盆子的摹状词有很多,从形上看一个生动的比方,一个准确的动词“攒”,直观形象地呈现了覆盆子是由许多“小珊瑚珠”一样的小珠粒聚集而成的样貌,从味觉上品“又酸又甜”,可以相见它是我在百草园常常品尝的美食。

总之,摹状词是人们的“眼睛”“耳朵”“舌头”“皮肤”,作者用了这许多生动的摹状词,他笔下这段写景的文字才能看、听、品,才能感受到菜畦、石井栏、鸟雀、昆虫、树的性状。昔日儿童的乐土百草园才得以永恒地被珍藏在文字之中。

写作提示:同学们,我们创作时,我们要巧用精用摹状词,以再现你所认识的事物的情态性状。这样,你的读者面对你的作品,才不会是“瞎子”“聋子”“傻子”,对什么都难以有感觉。

二.联想想象,虚实相生

【美段赏读】:

美段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朱自清 《春》 美段二:“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

——宗璞《紫藤萝瀑布》 写作提示:(1)段一由花的甜香闭眼联想到了果的丰收,段二由凝望花瀑感生命之瀑涤荡了生命的痛楚。均由眼前景自然地进行联想,由实及虚,自然无痕。(2)段二借助通感,嗅花香,忆往事,自然地穿插了叙事内容,从而丰厚了文章的主题。

三、侧面描写,烘云托月

美段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郦道元《三峡》 美段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提示:美段一作者利用观察所得两个假设的事实,分别从侧面凸显了山的对峙高耸和水的湍急奔流。美段二妙在写月色而不露痕迹,妙在神来之笔的想象和一瞬间的感动。


相关文章

  • 初二上学期作文计划
  • 房中初二上学期作文计划 一.教学目标: 1.能写简单的说明文,说明要抓住特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2.学习写消息,做到标题新颖.醒目,结构合理,语言准确.简明. 3.记叙文写作能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 ...查看


  • 三年级语文备课
  • 景东县小三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 一.小学语文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 ...查看


  • 古代诗歌鉴赏万能答题公式
  • 古代诗歌鉴赏万能答题公式 一.修辞手法 [设题角度]修辞手法 [设问示例]1-1-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1-2-2.诗的第*句/*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 合全诗作 ...查看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说教材[修正稿]
  • 让语文课堂因"心动"而美丽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说教材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当我初读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之后,发现这册 ...查看


  •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之内容与中心概括
  •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一:内容与中心概括 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所以对记叙文的阅读我们不可掉以轻心.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其考点主要包括: (一) 整体感知文章或 ...查看


  •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题
  •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题 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是: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虽然总体要求包含多项内容,但诗歌的表达技巧却往往成为常考点.表达技巧也叫艺 ...查看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备课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采用"三精带一略"的形式构建,选编了精读课文<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略读课文<珍珠泉 ...查看


  •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
  • 第一组 [单元教学内容] 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燕子呓呢,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丁冬流淌.本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前 ...查看


  • 初中语文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 初中语文继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有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由此说来,我已不知自己有多不堪入目了. 成为一名教师已经很多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 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