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道家的发生与发展和前期道家
第一节所谓“逸民”
1.“逸民”(孔丘):大转变时期失去奴隶主贵族地位的奴隶主。以逃避的办法向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消极抵抗(孔丘主张实行“道”,不与新兴地主阶级合作),道家前驱。
第二节杨朱的“为我”思想
1.杨朱:首先为“逸民”“隐者”创立学说、学派。《庄子》阳子居、《吕氏春秋》阳生,一说春秋末老聃学生,一说战国。应在墨翟后(《墨子》只批儒家)。《淮南子·汜论训》“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全生葆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吕氏春秋·本省》),生命的内容(《吕氏春秋·情欲》),“为我”倒向一派纵欲。
第三节《庄子·天下》篇论道家发展的阶段
1.三阶段:
(1)彭蒙、田骈、慎到:“为我”,全生免祸。没落奴隶主贵族在没落过程中怕被消灭的悲观情绪在思想战线的反映。
(2)老聃
(3)庄周
第四节《老子》《庄子》中的全生保真的思想
1.“轻物重生”、“无用之用”。
2.杨朱“避世”,彭蒙、田骈等顺应外物,老庄“混世”、“无我”(《老子》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庄子》“齐死生,同人我”。“为我”之极致)。
第十一章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第一节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1.老子其人:
■司马迁肯定两点:老聃和太史儋都做过史官;老莱子本来是隐士,李耳后成隐士。■清章学诚开始,历史学界承认孔丘前“无私人著作之事”:私人著作跟着私人讲学,奴隶主贵族统治时代文化和学术掌握在贵族手里;奴隶主贵族统治开始崩溃后专家流落民间才有私人讲学,私人讲学初期没私人正式著述,就事论事。《老子》是正式私人著作。
■春秋书都就具体事发议论,《老子》不是:高度抽象、概括的方式,极精炼的言语,哲学思想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春秋时没到这样高度;主要概念、主要原则也都是哲学思想发展到一定高度、有长期积累的思想资料才能有的。
2.《老子》其书:战国成书。
■是总集不是个人专著:前后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
■思想有许多部分,有些出于老莱子,有些出于太史儋,李耳收集加自己创作编成《老子》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根源(没看)《老子》对于地主阶级政权的攻击及其应付的策略(没看)《老子》的兵法(没看)《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
1.具体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中
2.事物有对立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对立面常互相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4.量变到质变。“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完全不认识对立统一规律的“斗争”方面。没落奴隶主阶级害怕斗争,怕奴隶对它斗争,不敢公开同地主阶级斗争,是《老子》以不斗争为斗争的思想的阶级根源。形而上学,不是辩证法。好像不必斗争,对立面可自动转化,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意识的表现,失去一切、自认处在祸中,不敢公开反抗,希望自动转化为福。不讲斗争,所认识的转化是循环不是上升的。
6.静“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第六节《老子》中的宇宙观
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三种说法:
(1)带原始宗教性。“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女性生殖器。有一个中空的东西,万物从那里生出。中间的空虚是“无”,无穷无尽的东西是“有”。
(2)有“有”“无”两概念。
(3)“无”解为无名,不能说是什么,只能说不是什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物之物,天地万物的根源。一切万物的共相是有,实际上不存在这种有,有成为无,有无是“异名同谓”,“道,可到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道和有无
也是异名同谓。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宇宙形成论解释:一、二、三都确有所指。道生一个东西,是一,一生些东西,是二或三,二、三是确有所指的具体东西如天地万物。
(2)本体论解释:一、二、三都不确有所指。无论道生多少东西,总有一个先生,叫一。有一个东西同时有它的对立面,是二。二与道加起来是三。三以后是天地万物。
■就《老子》42章说,应是宇宙形成论说法。“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是气,二是阴阳二气,三是阴阳二气之和气,都确有所指。
3.道、有、无是一般、共相;天地万物是特殊、殊相。对一般和特殊、共相和殊相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是一般寓于特殊之中、共相寓于殊相之中,《老子》一般居于特殊之上、先于特殊,共相居于殊相之上、先于殊相。
第七节《老子》论“为道”和“为学”
1.为道:照着道那个样子生活。不说“学道”因道“无名”,没规定性,不可用思考、言语方法学,不可说的也不能思考,因思考是无声的言语。对道只能体会。人是个体,有个体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什么事不做,是无所为而为,顺乎自然。“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魏晋“达”。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照事物本来面貌,不受情感欲望影响,必须保持内心安静才能认识事物真象,【旁观】。可能导致顺自然的反面,“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3.自然界中事物规律称“天道”,社会中事物规律称“人道”,事物变化具体规律为“常”,对规律的知识和了解称“明”,依常而行称“袭明”(“习明”“习常”)
第八节《老子》的历史哲学及其理想社会
1.历史哲学:自然、无为是善,伪、有为是恶,历史过程从“无为”倒退到“有为”,善美一步步失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2.理想社会:“虽有舟舆,无所承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知其文明,守其素朴。精神境界。
第九章道家的发生与发展和前期道家
第一节所谓“逸民”
1.“逸民”(孔丘):大转变时期失去奴隶主贵族地位的奴隶主。以逃避的办法向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消极抵抗(孔丘主张实行“道”,不与新兴地主阶级合作),道家前驱。
第二节杨朱的“为我”思想
1.杨朱:首先为“逸民”“隐者”创立学说、学派。《庄子》阳子居、《吕氏春秋》阳生,一说春秋末老聃学生,一说战国。应在墨翟后(《墨子》只批儒家)。《淮南子·汜论训》“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全生葆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吕氏春秋·本省》),生命的内容(《吕氏春秋·情欲》),“为我”倒向一派纵欲。
第三节《庄子·天下》篇论道家发展的阶段
1.三阶段:
(1)彭蒙、田骈、慎到:“为我”,全生免祸。没落奴隶主贵族在没落过程中怕被消灭的悲观情绪在思想战线的反映。
(2)老聃
(3)庄周
第四节《老子》《庄子》中的全生保真的思想
1.“轻物重生”、“无用之用”。
2.杨朱“避世”,彭蒙、田骈等顺应外物,老庄“混世”、“无我”(《老子》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庄子》“齐死生,同人我”。“为我”之极致)。
第十一章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第一节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1.老子其人:
■司马迁肯定两点:老聃和太史儋都做过史官;老莱子本来是隐士,李耳后成隐士。■清章学诚开始,历史学界承认孔丘前“无私人著作之事”:私人著作跟着私人讲学,奴隶主贵族统治时代文化和学术掌握在贵族手里;奴隶主贵族统治开始崩溃后专家流落民间才有私人讲学,私人讲学初期没私人正式著述,就事论事。《老子》是正式私人著作。
■春秋书都就具体事发议论,《老子》不是:高度抽象、概括的方式,极精炼的言语,哲学思想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春秋时没到这样高度;主要概念、主要原则也都是哲学思想发展到一定高度、有长期积累的思想资料才能有的。
2.《老子》其书:战国成书。
■是总集不是个人专著:前后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
■思想有许多部分,有些出于老莱子,有些出于太史儋,李耳收集加自己创作编成《老子》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根源(没看)《老子》对于地主阶级政权的攻击及其应付的策略(没看)《老子》的兵法(没看)《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
1.具体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中
2.事物有对立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对立面常互相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4.量变到质变。“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完全不认识对立统一规律的“斗争”方面。没落奴隶主阶级害怕斗争,怕奴隶对它斗争,不敢公开同地主阶级斗争,是《老子》以不斗争为斗争的思想的阶级根源。形而上学,不是辩证法。好像不必斗争,对立面可自动转化,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意识的表现,失去一切、自认处在祸中,不敢公开反抗,希望自动转化为福。不讲斗争,所认识的转化是循环不是上升的。
6.静“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第六节《老子》中的宇宙观
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三种说法:
(1)带原始宗教性。“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女性生殖器。有一个中空的东西,万物从那里生出。中间的空虚是“无”,无穷无尽的东西是“有”。
(2)有“有”“无”两概念。
(3)“无”解为无名,不能说是什么,只能说不是什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物之物,天地万物的根源。一切万物的共相是有,实际上不存在这种有,有成为无,有无是“异名同谓”,“道,可到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道和有无
也是异名同谓。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宇宙形成论解释:一、二、三都确有所指。道生一个东西,是一,一生些东西,是二或三,二、三是确有所指的具体东西如天地万物。
(2)本体论解释:一、二、三都不确有所指。无论道生多少东西,总有一个先生,叫一。有一个东西同时有它的对立面,是二。二与道加起来是三。三以后是天地万物。
■就《老子》42章说,应是宇宙形成论说法。“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是气,二是阴阳二气,三是阴阳二气之和气,都确有所指。
3.道、有、无是一般、共相;天地万物是特殊、殊相。对一般和特殊、共相和殊相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是一般寓于特殊之中、共相寓于殊相之中,《老子》一般居于特殊之上、先于特殊,共相居于殊相之上、先于殊相。
第七节《老子》论“为道”和“为学”
1.为道:照着道那个样子生活。不说“学道”因道“无名”,没规定性,不可用思考、言语方法学,不可说的也不能思考,因思考是无声的言语。对道只能体会。人是个体,有个体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什么事不做,是无所为而为,顺乎自然。“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魏晋“达”。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照事物本来面貌,不受情感欲望影响,必须保持内心安静才能认识事物真象,【旁观】。可能导致顺自然的反面,“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3.自然界中事物规律称“天道”,社会中事物规律称“人道”,事物变化具体规律为“常”,对规律的知识和了解称“明”,依常而行称“袭明”(“习明”“习常”)
第八节《老子》的历史哲学及其理想社会
1.历史哲学:自然、无为是善,伪、有为是恶,历史过程从“无为”倒退到“有为”,善美一步步失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2.理想社会:“虽有舟舆,无所承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知其文明,守其素朴。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