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指归]与[河上公章句]道论之比较

  摘要:《老子指归》和《河上公章句》是汉代中后期的经典《老子》注本,对《老子》的主旨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两部书虽然在道论思想上相同处甚多,但从哲学上来说,却是站在相反的立场上走向了两条不同的途径。

  关键词:《老子指归》;《河上公章句》;道;道论

  中图分类号:B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2

  

  汉代中后期是道家思想的转型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失去了主导地位的道家学说不再作为统治术而为统治者所用,其存在和发展只能采取两种主要的形式:其一是作为学术思想,其二是作为长生成仙之道;对道家思想进行研究的主要形式也由汉代前期的著书立说变为对《老子》进行注释,可惜其中大部分已经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则以西汉末期隐士严遵所著的《老子指归》(下称《指归》)和东汉中期托名河上公者所著的《河上公章句》最为典型。

  为《老子》作注,首要问题就是阐释老子的道论思想。“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本义是通达的大路,春秋时引申为轨道、法则,那个时期的人已经将天上星辰运行的轨道称为天道,而世间人事遵守的法则称为人道。《老子》却是第一个赋予“道”哲学范畴的意义的,它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①,“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②《老子》把“道”看作是万物存在的根源和依靠,但宇宙万物如何由“道”而生,如何依“道”而存,“道”的性质究竟如何却说得十分含混,使得后代道家思想的研究者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这也是《指归》和《河上公章句》为同一部书的核心思想进行阐释,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哲学观点的原因之一。

  在对《老子》的道论思想的理解上,两部书也都明显受到了《淮南子》的直接影响。《淮南子》是汉代初期的道家理论巨著,它进一步发展、丰富了《老子》的道论,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起源,更是引导天地万物生化的轨道,是天地万物必须遵守的最高法则,是所有自然现象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总规律:“道者,物之所导也。……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③在此基础上,又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具体化,形成了一套更加系统、明确的宇宙生成过程:一生道、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化为清浊二气,二气形成天地,天地之精华成为阴阳,阴阳的精华成为四时,四时又化为万物。这种宇宙生化的结构可谓当时人类认识能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冯友兰说:“中国哲学之宇宙论,亦至汉初始有较完整之规模,如《易传》及《淮南鸿烈》中所说是也。”④《指归》和《河上公章句》对“道”的涵义、宇宙生成体系的论述中就有许多对《淮南子》的借鉴之处。

  《指归》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老子注”,而是介乎于注释与论著之间的分章解说,这种形式让严遵在阐释“道”的涵义时有更大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也将“道”作为宇宙的普遍法则,却依照自己的理解为“道”赋予了具体内容,即“无为”,或称之为“自然”,严遵认为:“夫道之为物,无形无状,无心无意,不念不忘,无知无识,无首无向,无为无事,虚无澹泊,恍惚清静”⑤没有形状、没有意识、淡泊虚无的“道”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所由,物类所以,道为之元”。它包含万物,本身却不具有任何物质性。《淮南子》将“道”的本质理解为一种相当于原始混沌的物质,而《老子指归》却把道更置于这种原始混沌物质之上,认为它是一种是更虚无、更抽象的东西,是“无无无之无”、“始未始之始”⑥,这种将轨道、法则凌驾于物质之上的理论属于唯心主义。严遵就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把《老子》中原本含混的部分向虚玄更进一步地深化了,也把原本简略的观点明确、详尽了。这种观点,对于后来王弼的“万物以无为本”的思想有很大启发,甚至可以认为是魏晋玄学“贵无”思想的先声,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和魏晋玄学一脉相承的关系,《指归》则是汉代道家思想转变为魏晋玄学的一个中间环节。

  《指归》的宇宙演化理论以虚无为源。“道”作为最高法则,可以包容一切,使阴阳谐和、四时调和、万物安泰,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内中包含一个从极度虚无到实有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道生一,一生神明,神明生太和,太和生万物。道、一、神明、太和是从虚无逐渐趋近实有的四个阶段。《老子》首先提出有生于无的宇宙演化思想,但究竟怎样从“无”生“有”,《老子》却并未说明。《指归》用四个阶段的演化充实了这个“有生于无”的过程:道先万物而生,其次由道生一。《指归》指出:“一者,道之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与神为无,于道为有,于神为大,于道为小。”⑦如果说道是“无无无之无”、“始未始之始”或“虚之虚”,那么“一”就是次一等的虚无,《指归》称之为“无无之无,始始之始”,“其为物也,虚而实,无而有”⑧。“一”虽然无形无状,却并非无有,是一种弥漫于宇宙之中、生化万物的原始混沌物质。再次“一”生神明,神明即二,又是更次一等的无,《指归》称之为“无之无”。神明显然又向“有”迈进了一步,但它仍然还不是有。最后神明生太和,太和就是和气,这时宇宙中已经有了阴气、阳气和和气,宇宙从无到有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经过这个阶段后,阴阳天地分明,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就形成了。《指归》把这整个气的变化过程概括为“气化分离”,因此,其宇宙演化理论是以虚无为源,而以气化为流的复杂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宇宙上下、天地人物都被连为一体,万物都同出一源。这种观点深化了《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否定了万物与天地、神灵或者物质之间的意志关系,认为万物不受任何意志的支配。其时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神学体系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是“天”,他有喜怒,有赏罚,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万物的兴衰生死都是“天”有目的的安排,尤其强调“天”对君权的同属关系,《老子指归》万物自化思想的提出,与天人感应说截然相反,特别是敢于指出人君也是自然形成的,非天所为,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相较于《指归》的发挥和创新,《河上公章句》在理解《老子》没有说清的“道”的性质时,则比较中规中矩地继承了《淮南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只是尽量论述得更为详尽一些。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⑨在对这一章注释时,《河上公章句》认为:“道无形,混沌而生万物,乃在天地之前。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道通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荫不腐,无不贯穿,而不危怠也。道育养万物精气,如母之养子。我不见道之形容,不知当何以名之,见万物皆从道所生,故字之曰道。”⑩《指归》中的“道”是一无所有的虚无,而河上公却认为“道”并非无有,只是它无形、无声,是一种无所不入、无处不在的混沌物质,河上公将这种物质命名为“元气”。以“元气”解道又是《河上公章句》理论上的一大特色。河上公吸取了《管子》道同于气的说法。在注解《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一句时,河上公说:“元气生万物而不有。”先说“道生万物”,这里又说“元气生万物”,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元气即“道”,二者同实而异名,其实是一种东西。《指归》认为,只有虚无的无形才可以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无所不生,才具有生化万物的普遍性,而具体的物质总有局限性。比它后出的《河上公章句》以“元气”解道,一方面吸取了《指归》的思想,以解决“道”与万物之间普遍性与具体性的问题,因为“元气”没有任何形态,可以存在于任何空间;另一方面,无形并不等于无有,“元气”归根到底是一种物质,坚持了自《老子》、《淮南子》以来的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构成了一套自己的学说体系。

  在宇宙论的构建上,和《指归》一样,将一比作道之子:“一,无为,道之子也”。道是一种元气,不但生化万物,它与万物的关系就如母亲与儿女一样,它还要哺育、蓄养万物。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指归》中道与天地并不是这种母子关系、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指归》的道与万物是效法与被效法的关系,《河上公章句》的独特之处便在于,认为道不但生化万物,还要像母亲一样,哺育、蓄养万物:“道之于万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复长养成就覆育,全其性命。”而道用以供养万物的就是精气。道生一之后,作为元气的它渗透于万物之中,使万物之中皆有元气:“道通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阴不腐,无不贯穿,不危殆。”《河上公章句》的气化过程继承了《指归》的气化分离过程。除了对道的理解不同之外,其化生万物的顺序和内容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就把《老子》“道生万物”的思想具体化了,也把《指归》虚玄晦涩的思想解释得更加易于理解。同时,河上公的宇宙理论体现出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汉代盛行的天人感应理论的影响,出现了把道拟人化、神圣化的倾向。这是它与《指归》的道论思想走向两个不同方向的另一重要因素。比如:“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意于道,道亦有意于人”;“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强知之争,以自显著,内伤精神,减寿消年也。”“道”不再是顺应自然的无意识的法则,而是有善恶之辨、能作用于人。人只有顺应道的意志,才能修养精神,延年益寿。这种理论为后代道教的产生提供了哲学依据,“道”由此而逐渐从无意识的自然法则升华为全知全能的神。

  归结来说,两部书对当时道家思想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指归》的道论思想为扬雄、王弼等人所继承,成为魏晋玄学所提出的“贵无”、“自然为本”的本体论的萌芽。《河上公章句》虽为道家学术著作,但客观上为早期道教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注释:

  ①②⑨陈鼓应著 老子译注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③[汉]刘安编撰 淮南子 原道训 引自任继愈主编 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④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⑤⑥⑦⑧[汉]严遵著,王德有点校.老子指归[M}.北京:中华书局,1994

  ⑩[汉]河上公著,王卡点校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主编 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任继愈主编 中国道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王德有著 道旨论[M]济南:齐鲁出版社,1987

  [4]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摘要:《老子指归》和《河上公章句》是汉代中后期的经典《老子》注本,对《老子》的主旨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两部书虽然在道论思想上相同处甚多,但从哲学上来说,却是站在相反的立场上走向了两条不同的途径。

  关键词:《老子指归》;《河上公章句》;道;道论

  中图分类号:B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2

  

  汉代中后期是道家思想的转型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失去了主导地位的道家学说不再作为统治术而为统治者所用,其存在和发展只能采取两种主要的形式:其一是作为学术思想,其二是作为长生成仙之道;对道家思想进行研究的主要形式也由汉代前期的著书立说变为对《老子》进行注释,可惜其中大部分已经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则以西汉末期隐士严遵所著的《老子指归》(下称《指归》)和东汉中期托名河上公者所著的《河上公章句》最为典型。

  为《老子》作注,首要问题就是阐释老子的道论思想。“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本义是通达的大路,春秋时引申为轨道、法则,那个时期的人已经将天上星辰运行的轨道称为天道,而世间人事遵守的法则称为人道。《老子》却是第一个赋予“道”哲学范畴的意义的,它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①,“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②《老子》把“道”看作是万物存在的根源和依靠,但宇宙万物如何由“道”而生,如何依“道”而存,“道”的性质究竟如何却说得十分含混,使得后代道家思想的研究者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这也是《指归》和《河上公章句》为同一部书的核心思想进行阐释,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哲学观点的原因之一。

  在对《老子》的道论思想的理解上,两部书也都明显受到了《淮南子》的直接影响。《淮南子》是汉代初期的道家理论巨著,它进一步发展、丰富了《老子》的道论,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起源,更是引导天地万物生化的轨道,是天地万物必须遵守的最高法则,是所有自然现象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总规律:“道者,物之所导也。……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③在此基础上,又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具体化,形成了一套更加系统、明确的宇宙生成过程:一生道、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化为清浊二气,二气形成天地,天地之精华成为阴阳,阴阳的精华成为四时,四时又化为万物。这种宇宙生化的结构可谓当时人类认识能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冯友兰说:“中国哲学之宇宙论,亦至汉初始有较完整之规模,如《易传》及《淮南鸿烈》中所说是也。”④《指归》和《河上公章句》对“道”的涵义、宇宙生成体系的论述中就有许多对《淮南子》的借鉴之处。

  《指归》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老子注”,而是介乎于注释与论著之间的分章解说,这种形式让严遵在阐释“道”的涵义时有更大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也将“道”作为宇宙的普遍法则,却依照自己的理解为“道”赋予了具体内容,即“无为”,或称之为“自然”,严遵认为:“夫道之为物,无形无状,无心无意,不念不忘,无知无识,无首无向,无为无事,虚无澹泊,恍惚清静”⑤没有形状、没有意识、淡泊虚无的“道”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所由,物类所以,道为之元”。它包含万物,本身却不具有任何物质性。《淮南子》将“道”的本质理解为一种相当于原始混沌的物质,而《老子指归》却把道更置于这种原始混沌物质之上,认为它是一种是更虚无、更抽象的东西,是“无无无之无”、“始未始之始”⑥,这种将轨道、法则凌驾于物质之上的理论属于唯心主义。严遵就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把《老子》中原本含混的部分向虚玄更进一步地深化了,也把原本简略的观点明确、详尽了。这种观点,对于后来王弼的“万物以无为本”的思想有很大启发,甚至可以认为是魏晋玄学“贵无”思想的先声,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和魏晋玄学一脉相承的关系,《指归》则是汉代道家思想转变为魏晋玄学的一个中间环节。

  《指归》的宇宙演化理论以虚无为源。“道”作为最高法则,可以包容一切,使阴阳谐和、四时调和、万物安泰,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内中包含一个从极度虚无到实有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道生一,一生神明,神明生太和,太和生万物。道、一、神明、太和是从虚无逐渐趋近实有的四个阶段。《老子》首先提出有生于无的宇宙演化思想,但究竟怎样从“无”生“有”,《老子》却并未说明。《指归》用四个阶段的演化充实了这个“有生于无”的过程:道先万物而生,其次由道生一。《指归》指出:“一者,道之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与神为无,于道为有,于神为大,于道为小。”⑦如果说道是“无无无之无”、“始未始之始”或“虚之虚”,那么“一”就是次一等的虚无,《指归》称之为“无无之无,始始之始”,“其为物也,虚而实,无而有”⑧。“一”虽然无形无状,却并非无有,是一种弥漫于宇宙之中、生化万物的原始混沌物质。再次“一”生神明,神明即二,又是更次一等的无,《指归》称之为“无之无”。神明显然又向“有”迈进了一步,但它仍然还不是有。最后神明生太和,太和就是和气,这时宇宙中已经有了阴气、阳气和和气,宇宙从无到有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经过这个阶段后,阴阳天地分明,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就形成了。《指归》把这整个气的变化过程概括为“气化分离”,因此,其宇宙演化理论是以虚无为源,而以气化为流的复杂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宇宙上下、天地人物都被连为一体,万物都同出一源。这种观点深化了《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否定了万物与天地、神灵或者物质之间的意志关系,认为万物不受任何意志的支配。其时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神学体系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是“天”,他有喜怒,有赏罚,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万物的兴衰生死都是“天”有目的的安排,尤其强调“天”对君权的同属关系,《老子指归》万物自化思想的提出,与天人感应说截然相反,特别是敢于指出人君也是自然形成的,非天所为,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相较于《指归》的发挥和创新,《河上公章句》在理解《老子》没有说清的“道”的性质时,则比较中规中矩地继承了《淮南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只是尽量论述得更为详尽一些。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⑨在对这一章注释时,《河上公章句》认为:“道无形,混沌而生万物,乃在天地之前。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道通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荫不腐,无不贯穿,而不危怠也。道育养万物精气,如母之养子。我不见道之形容,不知当何以名之,见万物皆从道所生,故字之曰道。”⑩《指归》中的“道”是一无所有的虚无,而河上公却认为“道”并非无有,只是它无形、无声,是一种无所不入、无处不在的混沌物质,河上公将这种物质命名为“元气”。以“元气”解道又是《河上公章句》理论上的一大特色。河上公吸取了《管子》道同于气的说法。在注解《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一句时,河上公说:“元气生万物而不有。”先说“道生万物”,这里又说“元气生万物”,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元气即“道”,二者同实而异名,其实是一种东西。《指归》认为,只有虚无的无形才可以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无所不生,才具有生化万物的普遍性,而具体的物质总有局限性。比它后出的《河上公章句》以“元气”解道,一方面吸取了《指归》的思想,以解决“道”与万物之间普遍性与具体性的问题,因为“元气”没有任何形态,可以存在于任何空间;另一方面,无形并不等于无有,“元气”归根到底是一种物质,坚持了自《老子》、《淮南子》以来的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构成了一套自己的学说体系。

  在宇宙论的构建上,和《指归》一样,将一比作道之子:“一,无为,道之子也”。道是一种元气,不但生化万物,它与万物的关系就如母亲与儿女一样,它还要哺育、蓄养万物。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指归》中道与天地并不是这种母子关系、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指归》的道与万物是效法与被效法的关系,《河上公章句》的独特之处便在于,认为道不但生化万物,还要像母亲一样,哺育、蓄养万物:“道之于万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复长养成就覆育,全其性命。”而道用以供养万物的就是精气。道生一之后,作为元气的它渗透于万物之中,使万物之中皆有元气:“道通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阴不腐,无不贯穿,不危殆。”《河上公章句》的气化过程继承了《指归》的气化分离过程。除了对道的理解不同之外,其化生万物的顺序和内容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就把《老子》“道生万物”的思想具体化了,也把《指归》虚玄晦涩的思想解释得更加易于理解。同时,河上公的宇宙理论体现出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汉代盛行的天人感应理论的影响,出现了把道拟人化、神圣化的倾向。这是它与《指归》的道论思想走向两个不同方向的另一重要因素。比如:“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意于道,道亦有意于人”;“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强知之争,以自显著,内伤精神,减寿消年也。”“道”不再是顺应自然的无意识的法则,而是有善恶之辨、能作用于人。人只有顺应道的意志,才能修养精神,延年益寿。这种理论为后代道教的产生提供了哲学依据,“道”由此而逐渐从无意识的自然法则升华为全知全能的神。

  归结来说,两部书对当时道家思想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指归》的道论思想为扬雄、王弼等人所继承,成为魏晋玄学所提出的“贵无”、“自然为本”的本体论的萌芽。《河上公章句》虽为道家学术著作,但客观上为早期道教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注释:

  ①②⑨陈鼓应著 老子译注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③[汉]刘安编撰 淮南子 原道训 引自任继愈主编 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④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⑤⑥⑦⑧[汉]严遵著,王德有点校.老子指归[M}.北京:中华书局,1994

  ⑩[汉]河上公著,王卡点校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主编 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任继愈主编 中国道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王德有著 道旨论[M]济南:齐鲁出版社,1987

  [4]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 神吐槽:法官给情人写保证书还盖公章
  • 2015-11-25 12:29 | 搜狐网新闻 清早,一个包夜的男孩走出网吧.从夏天玩到了冬天,被世界抛弃的boy- 昨天上午,郑州市民徐先生在北环某小区内,拍到的堆雪人真人版.绝对亲妈,后妈谁敢这样干,真的冻死宝宝了. 各位爱玩雪的朋友 ...查看


  • [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DONG 2003年第3期 N0.3.2003 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易经>.<老子&g ...查看


  • 对老子之_礼_周公之_礼_和孔子之_礼_关系的再认识
  • 2010年第1期第12卷(总第59期)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1,2010 GeneralNo.59,Vol.12 对老子之"礼".周公之"礼 ...查看


  • 注销公司流程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第一百八十五条.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一百八十七条.第一百八十八条.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注销公司依法依照如下步骤组织清算后,方能办理注销登记,公告终止公司. 一.依法成立清算组.公司应当在 ...查看


  • 道家法思想的_大和_本质
  • 2012年1月 总第177期)(第1期, [哲学与当今世界]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Jan.,2012 (No.1,General No.177) 道家法思想的"大和"本质 马 腾,马作武 (中山 ...查看


  • 老子和庄子的比较
  • 老子和庄子的比较 张京华(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一.直觉认识论 道家与儒家二家在先秦时期即同显于世,汉魏以后又同在 道家以老庄并称,有益有害.益处是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大师,有重要著述传世,在学说的许多方面都相一致,因而二人的学说可 ...查看


  • 老子道论与柏拉图理念论的比较
  • 第9卷第6期2007年12月 JOURNALOF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BEI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9No.6Dec.2007 老子"道论 ...查看


  • 毕业论文[小国寡民]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浅谈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作者姓名 刘善甫 指导教师 秦进才 所在学院 汇华学院 专业(系) 历史学 班级(届) 2011届 完成日期 2011 年 5 月 10 日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查看


  •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的区别
  •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的区别? 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的代表人,二人是师徒关系.我国到现在已经又到了百家争鸣的时期,对这两位学术带头人的思想不能不深入研究有所比较. 有一个不好的学术倾向,儒家的贬道,道家的贬孔,这个没有必要也不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