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3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一) 应用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 .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 .HCO 3、HPO 4等参与维持血浆pH 相对稳定
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解析:血红蛋白分布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A
2.(2011·福建高考)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解析:酶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可以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相结合,从而起作用。激素中的性激素是固醇类物质;大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部分神经递质是单胺类物质。激素和神经递质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并结合起作用,而酶的作用也具有专一性。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后会在相应酶的作用下被处理而失去活性,即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后会发生代谢性失活。
答案:C
3.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和性激素的共同点是( )
A .元素组成相同
C .生理功能相同 B .合成部位相同 D .运输途径相同 -2-
解析:A 项中甲状腺激素含碘元素,而胰岛素和性激素不含碘元素;B 项中激素均由相应的器官合成,故合成部位不同;C 项中三种激素的生理功能不同;D 项中激素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故运输途径相同。
答案:D
4.下列生理活动中,哪项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有关( )
A .生物节律的控制
B .血糖的调节 D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C .语言、学习和记忆
解析: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生物节律的控制中枢在下丘脑。
答案:C
5.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兴奋,能引起( )
A .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 .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 D .皮肤血管扩张汗液增多
解析: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维持恒定,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可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但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不是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的;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支配肾上腺,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寒冷条件下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减少。
答案:C
6.(2012·深圳检测) 马拉松运动员到达终点后,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间隔内,她体内的胰岛A 细胞和胰岛B 细胞的活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A .胰岛A 细胞活动加强,胰岛B 细胞活动减弱
B .胰岛A 细胞和B 细胞的活动都加强
C .胰岛B 细胞和A 细胞的活动都减弱
D .胰岛B 细胞活动加强,胰岛A 细胞活动减弱
解析:长时间的运动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此时体内的血糖浓度较低,胰岛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活动加强,而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活动减弱,以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
答案:A
7.在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 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以及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些转变依次发生在( )
A .效应器、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B .感受器、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C .效应器、突然后膜、突触小体
D .感受器、突然后膜、突触小体
解析: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 转变为电信号发生在感受器,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发生在突触小体,化学信号又转变为电信号,发生在突触后膜。
答案:B
8.当神经纤维的某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产生的兴奋会向轴突两端进行传导
B .刺激处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 .兴奋可以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 .神经细胞内的阳离子数比细胞外多
解析:当神经纤维的某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只有刺激处膜内为正电位,而神经细胞膜膜外大部分仍为正电位,所以神经细胞内的阳离子数仍然比细胞外少。
答案:D
9.(2012·南京一模)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皮肤血管收缩
B .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缺陷的主要原因是HIV 破坏了T 细胞
C .人体内神经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将失去活性
D .神经细胞释放的递质需要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解析: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扩散至突触后膜,与其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而不需要血液运输。
答案:D
10.(2012·东城检测) 激素在调节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糖含量升高会引起胰岛A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
B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C .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解析:血糖含量升高会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寒冷刺激会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故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促使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最终由垂体后叶释放,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
答案:D
1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与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关
B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 .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 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D .垂体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解析:下丘脑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答案:D
12.如果某激素主要作用于机体内某器官的细胞,而对机体内其他器官的细胞影响不大,则该激素的特异性强。下列哪一组激素的特异性最弱( )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性激素
B .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
C .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
D .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解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作用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促性腺激素只作用于性腺,而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对人和动物体内的所有细胞都起作用。因此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范围最广,特异性最弱。
答案:C
13.(2012淄博期末) 某科研小组做了一系列的生理实验,将小鼠先后置于25℃、0℃、25℃环境中,每一环境中均生活15分钟,从开始到结束,每隔5分钟测一次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和皮肤血流量,共测了10次。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激素的分泌,测量结果(相对值) 如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进入0℃环境时,首先增加的是乙指标,即促甲状腺激素
B .实验过程中,乙增加到最大值后,丙随之降低,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
C .甲代表皮肤血流量,0℃时甲值降低,以减少热量散失
D .0℃时,在甲、乙、丙共同作用下,小鼠产热增加,散热相对减少,但是小鼠体温仍然维持相对稳定
解析:通过题目可知,第1、2、3、4次测量是小鼠在25℃条件下进行的,第5、6、7次测量是小鼠在0℃时进行的,第8、9、10次测量是小鼠在25℃条件下进行的,由此可以得出,甲指标是皮肤血流量;由表还可以看出,乙变化在前,丙变化在后,因此乙指标是促甲状腺激素、丙指标是甲状腺激素,故此调节方式应是正反馈调节而不是负反馈调节。
答案:B
14.(2012·南京模拟) 如下图所示,用连着微伏表的两个电极测试受刺激后的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已知该纤维静息电位为-70 mV ,如果微伏表上发生一次持续约1 ms 的电位差的变化:由-70 mV上升到0,再继续上升至+40 mV,然后再下降恢复到-70 mV,则刺激部位和微电极放置的位置,正确的是( )
解析:依题意,微伏表上的指针将偏转1次,图A 中微伏表上的指针将会偏转2次,图B 中微伏表上指针不发生偏转;图C 中微伏表上指针偏转2次,只有图D 中微伏表上指针偏转1次。
答案:D
15.艾滋病是HIV 感染所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疾病。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HIV 主要通过感染人体B 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
B .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
C .HIV 在繁殖过程中,利用其RNA 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蛋白质
D .HIV 主要感染人体B 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
解析:HIV 主要感染人体的T 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由于HIV 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很多病人因患恶性肿瘤而死亡。
答案:C
16.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 )
A .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B .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
C .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
D .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
解析: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轴突末端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与肌肉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肌肉收缩。但重症肌无力患者因体内某种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而影响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故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答案:A
17.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抗利尿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后仍具有活性,因为其具有高效性
B .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体内的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
C .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D .人体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维持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解析: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不增加,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但只能是单向的,而不能是双向的,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答案:D
18.(2012·烟台模拟) 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中无递质
B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既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C .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D .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
解析:神经递质位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也可有突触小泡,所以其内也存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这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受体特异性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由于突触小体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那么同一突触后膜上必然相应地存在多种受体;从递质作用的性质来看,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则同一突触小体中的递质若都是兴奋性的,可能起协同作用,促进兴奋加强,若既有兴奋性递质,又有抑制性递质,可能起拮抗作用,完成兴奋的传递功能。
答案:A
19.(2012·烟台调研) 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 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效应T 细胞作用于靶细胞是其免疫反应的唯一表现
B .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的病毒也就死亡了
C .在效应T 细胞分泌穿孔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D .在上述效应T 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抗体
解析:靶细胞死亡后,只是暴露出抗原;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
答案:C
20.下图表示人体某一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且细胞a 是吞噬细胞
B .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 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
C .图中d 为抗体,其能分布到血液或内环境中起作用
D .若HIV 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T 淋巴细胞[
解析:a 为B 淋巴细胞,b 为记忆细胞,c 为浆细胞,d 为抗体;图中没有出现效应T 细胞,所以不是细胞免疫;同种抗原进入机体后会被记忆细胞b 识别,记忆细胞大量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组织液及细胞外分泌液中;HIV 主要攻击的细胞是T 淋巴细胞。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12分) 下图是动物和人体激素调节以及相关激素间作用的图解,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为________,②为________。
(2)由图分析,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间为________关系。
(3)若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受影响最小的内分泌腺是________。
(4)当一个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________,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会________。
(5)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调节激素分泌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由图可知,大脑皮层可对下丘脑起调控作用,而下丘脑往往通过垂体来影响相关的细胞和腺体。在此过程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一般为促某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则为促某激素。但在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下丘脑对胰岛活动的控制不通过垂体,所以若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胰岛的活动基本不受影响。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效果相反,所以二者为拮抗关系,人体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为反馈调节,即甲状腺对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直接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影响,但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会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起抑制作用,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综合观察调节示意图,可以看出生命活动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其中很多过程为反馈调节。
答案:(1)促激素 抗利尿激素 (2)拮抗 (3)胰岛 (4)减少 减少 (5)神经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反馈调节
22.(12分)(2012·南通二模) 下左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 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 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如下右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 2+2+
(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为________。
(2)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特点,神经递质尽管是小分子物质,但仍通过图示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肌细胞收缩。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α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的表现是________。
(4)“肉毒毒素美容”已经成为时下被普遍接受的面部除皱方式。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一种神经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Ca 通道结合。结合图解分析,“肉毒毒素美容”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传出神经末梢和所支配的肌肉共同构成效应器。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的,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递质;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突触后膜结合,使肌细胞不能收缩而处于舒张状态。若Ca 不能进入突触前膜内,则乙酰胆碱不能释放,导致肌肉松弛。
答案:(1)效应器
(2)一定流动性 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
(3)松弛(或不能收缩或舒张)
(4)肉毒毒素阻止Ca 内流,影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导致面部肌肉松弛
23.(12分)(2012·南京模拟) 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下图所示①、②、③是由三种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糖尿病,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2+2+2+
(1)图中①所示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 1与胰岛B 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________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2)图中②所示的自身免疫病的患病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3)图中③所示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 3与________________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在上述三种自身免疫病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是________(填数字) 。
有一种青少年型(Ⅱ型) 糖尿病,经检查发现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尿糖症状,该病的病因最有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________(填数字) 。
(5)在正常的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浓度又反过来影响胰岛B 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
解析:(1)胰岛B 细胞只有感受到血糖浓度升高的变化才能分泌胰岛素,抗体Y 1与胰岛B 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以后,使胰岛B 细胞无法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从而不能分泌胰岛素。
(2)从题图中可以看出,抗体Y 2直接作用于胰岛B 细胞,从而发挥作用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3)从题图中可以看出,抗体Y 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机会减少,甚至不能结合,从而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①、②都是由胰岛素分泌减少所致,所以可通过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③中胰岛素分泌正常,只是因为无法与正常的受体结合或结合机会较少而引起糖尿病。(5)胰岛素的分泌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一样,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控制其分泌量。
答案:(1)胰岛B 细胞 (2)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 2直接作用于胰岛B 细胞 (3)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 (4)①、② ③ (5)反馈调节(或负反馈调节)
24.(14分)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突触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N释放神经递质是否耗能?________(是/否) ;若M 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动物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
素分泌会增加,请写出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外局部电流的移动方向是由________________。
(4)甲图中存在________个突触。
(5)当刺激e 点时,则电流表偏转________次。
(6)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的曲肌反射活动,但是不知道该药物是抑制神经纤维兴奋传导还是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已知甲图中各点可作为投药或者刺激的地点,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第一步:电刺激e 点用以检测肌肉是否具有生理机能:若出现肌肉收缩,则这种现象是否为反射?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步:药物投放在b 点,刺激________点无反应;刺激c 点________(有/无) 反应,
证明药物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
③第三步:药物投放在d 点刺激________点无反应,刺激________点有反应,证明药物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解析:(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消耗能量的,主要体现在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过程中;具体写出某一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时,一定要熟知反射弧的五部分结构,且该五部分是缺一不可的,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的反射弧为: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神经分泌细胞,中间用箭头表示。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同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膜外局部电流的移动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4)突触是指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两个,神经元与效应器间的突触有一个,共三个突触。(5)刺激图中e 点,兴奋点位于传出神经上,兴奋通过突触是单向传递的,故该兴奋不能传到a 点,所以电流表指针只偏转1次。(6)该实验设计属于探究性实验,主要在兴奋传导过程中的“神经纤维上”、“突触间”做文章。根据该实验探究的目的,实验自变量的设计分药物放在突触和神经纤维上两种情况(也是单一变量) ,然后在一固定点给予刺激,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可能的不同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并写出结论。
答案:(1)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是 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神经分泌细胞 (3)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 (4)3 (5)1 (6)①不是 ②a 有 ③c e
【三维设计】2013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一) 应用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 .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 .HCO 3、HPO 4等参与维持血浆pH 相对稳定
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解析:血红蛋白分布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A
2.(2011·福建高考)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解析:酶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可以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相结合,从而起作用。激素中的性激素是固醇类物质;大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部分神经递质是单胺类物质。激素和神经递质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并结合起作用,而酶的作用也具有专一性。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后会在相应酶的作用下被处理而失去活性,即激素和神经递质起作用后会发生代谢性失活。
答案:C
3.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和性激素的共同点是( )
A .元素组成相同
C .生理功能相同 B .合成部位相同 D .运输途径相同 -2-
解析:A 项中甲状腺激素含碘元素,而胰岛素和性激素不含碘元素;B 项中激素均由相应的器官合成,故合成部位不同;C 项中三种激素的生理功能不同;D 项中激素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故运输途径相同。
答案:D
4.下列生理活动中,哪项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有关( )
A .生物节律的控制
B .血糖的调节 D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C .语言、学习和记忆
解析: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生物节律的控制中枢在下丘脑。
答案:C
5.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兴奋,能引起( )
A .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 .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 D .皮肤血管扩张汗液增多
解析: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维持恒定,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可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但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不是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的;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支配肾上腺,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寒冷条件下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减少。
答案:C
6.(2012·深圳检测) 马拉松运动员到达终点后,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间隔内,她体内的胰岛A 细胞和胰岛B 细胞的活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A .胰岛A 细胞活动加强,胰岛B 细胞活动减弱
B .胰岛A 细胞和B 细胞的活动都加强
C .胰岛B 细胞和A 细胞的活动都减弱
D .胰岛B 细胞活动加强,胰岛A 细胞活动减弱
解析:长时间的运动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此时体内的血糖浓度较低,胰岛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活动加强,而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活动减弱,以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
答案:A
7.在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 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以及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些转变依次发生在( )
A .效应器、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B .感受器、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C .效应器、突然后膜、突触小体
D .感受器、突然后膜、突触小体
解析: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 转变为电信号发生在感受器,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发生在突触小体,化学信号又转变为电信号,发生在突触后膜。
答案:B
8.当神经纤维的某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产生的兴奋会向轴突两端进行传导
B .刺激处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 .兴奋可以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 .神经细胞内的阳离子数比细胞外多
解析:当神经纤维的某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只有刺激处膜内为正电位,而神经细胞膜膜外大部分仍为正电位,所以神经细胞内的阳离子数仍然比细胞外少。
答案:D
9.(2012·南京一模)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皮肤血管收缩
B .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缺陷的主要原因是HIV 破坏了T 细胞
C .人体内神经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将失去活性
D .神经细胞释放的递质需要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解析: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组织液扩散至突触后膜,与其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而不需要血液运输。
答案:D
10.(2012·东城检测) 激素在调节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糖含量升高会引起胰岛A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
B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C .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解析:血糖含量升高会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寒冷刺激会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故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促使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最终由垂体后叶释放,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
答案:D
1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与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关
B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 .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 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D .垂体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解析:下丘脑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答案:D
12.如果某激素主要作用于机体内某器官的细胞,而对机体内其他器官的细胞影响不大,则该激素的特异性强。下列哪一组激素的特异性最弱( )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性激素
B .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
C .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
D .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解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作用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促性腺激素只作用于性腺,而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对人和动物体内的所有细胞都起作用。因此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范围最广,特异性最弱。
答案:C
13.(2012淄博期末) 某科研小组做了一系列的生理实验,将小鼠先后置于25℃、0℃、25℃环境中,每一环境中均生活15分钟,从开始到结束,每隔5分钟测一次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和皮肤血流量,共测了10次。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激素的分泌,测量结果(相对值) 如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进入0℃环境时,首先增加的是乙指标,即促甲状腺激素
B .实验过程中,乙增加到最大值后,丙随之降低,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
C .甲代表皮肤血流量,0℃时甲值降低,以减少热量散失
D .0℃时,在甲、乙、丙共同作用下,小鼠产热增加,散热相对减少,但是小鼠体温仍然维持相对稳定
解析:通过题目可知,第1、2、3、4次测量是小鼠在25℃条件下进行的,第5、6、7次测量是小鼠在0℃时进行的,第8、9、10次测量是小鼠在25℃条件下进行的,由此可以得出,甲指标是皮肤血流量;由表还可以看出,乙变化在前,丙变化在后,因此乙指标是促甲状腺激素、丙指标是甲状腺激素,故此调节方式应是正反馈调节而不是负反馈调节。
答案:B
14.(2012·南京模拟) 如下图所示,用连着微伏表的两个电极测试受刺激后的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已知该纤维静息电位为-70 mV ,如果微伏表上发生一次持续约1 ms 的电位差的变化:由-70 mV上升到0,再继续上升至+40 mV,然后再下降恢复到-70 mV,则刺激部位和微电极放置的位置,正确的是( )
解析:依题意,微伏表上的指针将偏转1次,图A 中微伏表上的指针将会偏转2次,图B 中微伏表上指针不发生偏转;图C 中微伏表上指针偏转2次,只有图D 中微伏表上指针偏转1次。
答案:D
15.艾滋病是HIV 感染所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疾病。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HIV 主要通过感染人体B 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
B .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
C .HIV 在繁殖过程中,利用其RNA 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蛋白质
D .HIV 主要感染人体B 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
解析:HIV 主要感染人体的T 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由于HIV 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很多病人因患恶性肿瘤而死亡。
答案:C
16.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该受体失去功能,最终导致( )
A .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B .出现全身性过敏反应
C .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提高
D .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提高
解析: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轴突末端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与肌肉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肌肉收缩。但重症肌无力患者因体内某种抗体与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而影响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故刺激神经不能引起肌肉收缩。
答案:A
17.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抗利尿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后仍具有活性,因为其具有高效性
B .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体内的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
C .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D .人体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维持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解析: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不增加,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但只能是单向的,而不能是双向的,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答案:D
18.(2012·烟台模拟) 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中无递质
B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既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C .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D .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
解析:神经递质位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也可有突触小泡,所以其内也存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这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受体特异性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由于突触小体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那么同一突触后膜上必然相应地存在多种受体;从递质作用的性质来看,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则同一突触小体中的递质若都是兴奋性的,可能起协同作用,促进兴奋加强,若既有兴奋性递质,又有抑制性递质,可能起拮抗作用,完成兴奋的传递功能。
答案:A
19.(2012·烟台调研) 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 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效应T 细胞作用于靶细胞是其免疫反应的唯一表现
B .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的病毒也就死亡了
C .在效应T 细胞分泌穿孔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D .在上述效应T 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抗体
解析:靶细胞死亡后,只是暴露出抗原;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
答案:C
20.下图表示人体某一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且细胞a 是吞噬细胞
B .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 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
C .图中d 为抗体,其能分布到血液或内环境中起作用
D .若HIV 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T 淋巴细胞[
解析:a 为B 淋巴细胞,b 为记忆细胞,c 为浆细胞,d 为抗体;图中没有出现效应T 细胞,所以不是细胞免疫;同种抗原进入机体后会被记忆细胞b 识别,记忆细胞大量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组织液及细胞外分泌液中;HIV 主要攻击的细胞是T 淋巴细胞。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12分) 下图是动物和人体激素调节以及相关激素间作用的图解,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为________,②为________。
(2)由图分析,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间为________关系。
(3)若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受影响最小的内分泌腺是________。
(4)当一个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________,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会________。
(5)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调节激素分泌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由图可知,大脑皮层可对下丘脑起调控作用,而下丘脑往往通过垂体来影响相关的细胞和腺体。在此过程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一般为促某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则为促某激素。但在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下丘脑对胰岛活动的控制不通过垂体,所以若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胰岛的活动基本不受影响。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效果相反,所以二者为拮抗关系,人体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为反馈调节,即甲状腺对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直接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影响,但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会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起抑制作用,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综合观察调节示意图,可以看出生命活动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其中很多过程为反馈调节。
答案:(1)促激素 抗利尿激素 (2)拮抗 (3)胰岛 (4)减少 减少 (5)神经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 反馈调节
22.(12分)(2012·南通二模) 下左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 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 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如下右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 2+2+
(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为________。
(2)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特点,神经递质尽管是小分子物质,但仍通过图示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肌细胞收缩。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α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的表现是________。
(4)“肉毒毒素美容”已经成为时下被普遍接受的面部除皱方式。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一种神经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Ca 通道结合。结合图解分析,“肉毒毒素美容”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传出神经末梢和所支配的肌肉共同构成效应器。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的,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递质;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突触后膜结合,使肌细胞不能收缩而处于舒张状态。若Ca 不能进入突触前膜内,则乙酰胆碱不能释放,导致肌肉松弛。
答案:(1)效应器
(2)一定流动性 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
(3)松弛(或不能收缩或舒张)
(4)肉毒毒素阻止Ca 内流,影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导致面部肌肉松弛
23.(12分)(2012·南京模拟) 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下图所示①、②、③是由三种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糖尿病,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2+2+2+
(1)图中①所示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 1与胰岛B 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________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2)图中②所示的自身免疫病的患病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3)图中③所示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 3与________________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在上述三种自身免疫病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是________(填数字) 。
有一种青少年型(Ⅱ型) 糖尿病,经检查发现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尿糖症状,该病的病因最有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________(填数字) 。
(5)在正常的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浓度又反过来影响胰岛B 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
解析:(1)胰岛B 细胞只有感受到血糖浓度升高的变化才能分泌胰岛素,抗体Y 1与胰岛B 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以后,使胰岛B 细胞无法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从而不能分泌胰岛素。
(2)从题图中可以看出,抗体Y 2直接作用于胰岛B 细胞,从而发挥作用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3)从题图中可以看出,抗体Y 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机会减少,甚至不能结合,从而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①、②都是由胰岛素分泌减少所致,所以可通过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③中胰岛素分泌正常,只是因为无法与正常的受体结合或结合机会较少而引起糖尿病。(5)胰岛素的分泌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一样,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控制其分泌量。
答案:(1)胰岛B 细胞 (2)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 2直接作用于胰岛B 细胞 (3)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 (4)①、② ③ (5)反馈调节(或负反馈调节)
24.(14分)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突触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N释放神经递质是否耗能?________(是/否) ;若M 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动物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
素分泌会增加,请写出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膜外局部电流的移动方向是由________________。
(4)甲图中存在________个突触。
(5)当刺激e 点时,则电流表偏转________次。
(6)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的曲肌反射活动,但是不知道该药物是抑制神经纤维兴奋传导还是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已知甲图中各点可作为投药或者刺激的地点,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第一步:电刺激e 点用以检测肌肉是否具有生理机能:若出现肌肉收缩,则这种现象是否为反射?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步:药物投放在b 点,刺激________点无反应;刺激c 点________(有/无) 反应,
证明药物抑制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的传递。
③第三步:药物投放在d 点刺激________点无反应,刺激________点有反应,证明药物抑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解析:(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消耗能量的,主要体现在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过程中;具体写出某一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时,一定要熟知反射弧的五部分结构,且该五部分是缺一不可的,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的反射弧为: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神经分泌细胞,中间用箭头表示。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同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膜外局部电流的移动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4)突触是指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两个,神经元与效应器间的突触有一个,共三个突触。(5)刺激图中e 点,兴奋点位于传出神经上,兴奋通过突触是单向传递的,故该兴奋不能传到a 点,所以电流表指针只偏转1次。(6)该实验设计属于探究性实验,主要在兴奋传导过程中的“神经纤维上”、“突触间”做文章。根据该实验探究的目的,实验自变量的设计分药物放在突触和神经纤维上两种情况(也是单一变量) ,然后在一固定点给予刺激,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可能的不同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并写出结论。
答案:(1)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是 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神经分泌细胞 (3)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 (4)3 (5)1 (6)①不是 ②a 有 ③c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