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土的人物形象分析

闰土的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侯诺堂

来源:《学周刊·C》2013年第04期

《故乡》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小说题材的范文之一。这篇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农民日趋走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闰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把握闰土的人物形象也就成为解读《故乡》的主要任务,本文作者试图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做一简要的分析。

一、少年闰土

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而少年闰土就生活在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用故乡的美好来衬托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一)外貌描写

文中描写少年闰土的句子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描写少年闰土外貌肖像的句子虽然不多,但是通过对其外貌的解读,可以看出少年的闰土是一个典型的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

(二)动作、对话描写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是作者笔下闰土瓜地月夜刺猹的景象。

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这是作者笔下闰土雪地捕鸟的景象。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这是作者笔下闰土海边捡贝壳。

通过少年闰土的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的动作与语言对话的描写,说明了少年闰土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乡下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闰土尽情地享受着生活,侧面展示了闰土聪明勇敢、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

(三)闰土对“我”的态度

由于我们年纪相仿,“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明了我和闰土之间两小无猜,童心未泯,双方流露出的是情真意切,亲密无间的少年玩伴。

(四)闰土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描绘出少年闰土生活在农村,社会经验丰富,生活阅历也较多,表现出少年闰土的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闰土天真无邪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二、中年闰土的形象

(一)外貌描写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作者用较大的篇幅来描写中年闰土的外貌,而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的外貌已经大相径庭了,看不到少年闰土的影子。单从外貌来看,闰土已经饱经沧桑,生活的艰辛自然不言而喻了。

(二)动作、对话对照

中年闰土:说话前神态的变化是欢喜——凄凉——恭敬,“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以前称呼“我”为“迅哥儿”这时候却叫“老爷”;“我”感觉我们之间已经隔着一层“厚障壁”了。从闰土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可以看出他这些年生活的不如意,他的心里有说不出、道不尽的苦处,童年的天真活泼和对生活的热情荡然无存,而且封建等级观念和思想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他的心里。

(三)闰土态度的变化

1.对我。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而少年时候的“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儿时那种情真意切,亲密无间玩伴形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封建礼教的束缚,我们之间已经有了身份和贵贱之分。

2.对生活。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而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等我记忆中的,他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生态度也一去不复返了,对生活充满了无奈,而是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三、总结

闰土这个人物根植于辛亥革命前后,他生活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当中,辛亥革命虽然摧毁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换汤不换药的革命”。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陷于军阀混战的混乱局面,而像闰土那样的农民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所面对的就是无尽的灾难,受尽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剥削和压榨,闰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广大农民的遭遇,闰土就是中国社会广大农民的一个缩影。他们受尽了欺凌,对苦难根源有直觉,希望改变现状,作者在最后给尚未觉悟的、生活在社

【责编 田彩霞】

闰土的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侯诺堂

来源:《学周刊·C》2013年第04期

《故乡》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小说题材的范文之一。这篇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农民日趋走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闰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把握闰土的人物形象也就成为解读《故乡》的主要任务,本文作者试图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做一简要的分析。

一、少年闰土

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而少年闰土就生活在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用故乡的美好来衬托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一)外貌描写

文中描写少年闰土的句子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描写少年闰土外貌肖像的句子虽然不多,但是通过对其外貌的解读,可以看出少年的闰土是一个典型的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

(二)动作、对话描写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是作者笔下闰土瓜地月夜刺猹的景象。

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这是作者笔下闰土雪地捕鸟的景象。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这是作者笔下闰土海边捡贝壳。

通过少年闰土的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的动作与语言对话的描写,说明了少年闰土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乡下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闰土尽情地享受着生活,侧面展示了闰土聪明勇敢、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

(三)闰土对“我”的态度

由于我们年纪相仿,“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明了我和闰土之间两小无猜,童心未泯,双方流露出的是情真意切,亲密无间的少年玩伴。

(四)闰土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描绘出少年闰土生活在农村,社会经验丰富,生活阅历也较多,表现出少年闰土的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闰土天真无邪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二、中年闰土的形象

(一)外貌描写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作者用较大的篇幅来描写中年闰土的外貌,而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的外貌已经大相径庭了,看不到少年闰土的影子。单从外貌来看,闰土已经饱经沧桑,生活的艰辛自然不言而喻了。

(二)动作、对话对照

中年闰土:说话前神态的变化是欢喜——凄凉——恭敬,“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以前称呼“我”为“迅哥儿”这时候却叫“老爷”;“我”感觉我们之间已经隔着一层“厚障壁”了。从闰土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可以看出他这些年生活的不如意,他的心里有说不出、道不尽的苦处,童年的天真活泼和对生活的热情荡然无存,而且封建等级观念和思想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他的心里。

(三)闰土态度的变化

1.对我。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而少年时候的“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儿时那种情真意切,亲密无间玩伴形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封建礼教的束缚,我们之间已经有了身份和贵贱之分。

2.对生活。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而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等我记忆中的,他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生态度也一去不复返了,对生活充满了无奈,而是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三、总结

闰土这个人物根植于辛亥革命前后,他生活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当中,辛亥革命虽然摧毁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换汤不换药的革命”。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陷于军阀混战的混乱局面,而像闰土那样的农民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所面对的就是无尽的灾难,受尽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剥削和压榨,闰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广大农民的遭遇,闰土就是中国社会广大农民的一个缩影。他们受尽了欺凌,对苦难根源有直觉,希望改变现状,作者在最后给尚未觉悟的、生活在社

【责编 田彩霞】


相关文章

  •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_2918
  •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 山东傅丽霞 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以反映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怎样引导学生潜心 地理解课文呢?我们以鲁迅的<故乡>为例,来看一下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和蔡澄清老师三位语 ...查看


  •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
  •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 先看于漪老师的分析思路:少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中年闰土又是怎样一个人?从他们的前后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①读有关部分.②少年闰土:生气勃勃,少年英雄.③中年闰土:自卑.衰老.迷信,像个木偶人.④反映怎 ...查看


  • [故乡]教学案例及评析
  • <故乡>教学案例及评析 师: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说起故乡,总会勾起人们忧伤而美丽的情感,唤起人们复杂的情思,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鲁迅的<故乡>, ...查看


  • 故乡2(课堂实录)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上课前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不喜欢读小说呀? 生(齐):喜欢.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 (学生纷纷举手) 生:每读完一篇小说,我都会不由自觉地回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把小说中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 ...查看


  •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故乡]教学设计
  •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2.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查看


  • 8 故乡 学案
  • 8 故乡 学案 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于眼前的故乡又 ...查看


  • 故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故 乡 一. 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哪位同学能随口就涌出几句写"故乡"的诗词名句呢?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 ...查看


  • 刘昌华情境导入教学设计终稿
  •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终稿 课题:<少年闰土> 学科:语文 设计者:刘昌华 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 单位:红安县永河小学 课时:2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 1921 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 .文 ...查看


  • 鲁迅[故乡]中考试题及答案
  • 鲁迅<故乡>中考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按要求答题.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