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故乡 学案

8 故乡 学案

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于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这些?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让学生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 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秕(bǐ) 谷 鹁鸪(bó gū) 颧(quán) 骨 折(shé) 本 .....

潺潺(chán) 伶仃(líng dīng) 恣睢(zì suī) .....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辗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 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他一生中写过小说和散文,杂文, 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

4. 背景链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后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

【交流点拨】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请大家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1.(1~5段) 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和原因以及复杂心情。

2.(6~77段) 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

3.(78~88段) 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二)深层探究

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的图画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画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记忆故乡图景: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景语皆人语)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这几段景物描写,注意读出作者不同的心理。

四、板书设计

回故乡——现实故乡图景(萧条、荒寂)

故乡

在故乡——记忆故乡图景(明艳、美好)

离故乡——理想故乡图景(全新、幸福)

五、拓展延伸

鲁迅笔下所回忆的“故乡”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同学们,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它的美丽吗?

【交流】生甲: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生乙:它是一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的世界:当“我”记起童年时的“故乡”,浮现在脑海里的首先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沙地上的碧绿的西瓜,整个大自然是那么静谧,那么安详,但在这静谧的世界上,却有着活泼的生命。这活泼的生命给这个幽静的世界带来了动态的感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这是一个幽静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活泼的世界。它幽静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杂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谐自然,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课文出现了那些人物?作者用什么方法刻画的人物?

【交流点拨】闰土、杨二嫂、“我”;对比

(二)人物赏析

1. 闰土的形象

(1)小组讨论: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

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2)(小组讨论) 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主题研讨)

【交流点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 精读课文,分析杨二嫂形象

(1)小组讨论: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

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2)小组讨论: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点拨】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3. 分析“我”的形象

(1)小组合作研讨: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胳。

【交流点拨】①回故乡——急切

②见故乡——悲凉

③忆故乡——沉重、忧愤

④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⑤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⑥见闰土——兴奋、惊异

⑦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

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三、板书设计

二十多年前 二十多年后

闰土小英雄木偶人对比

杨二嫂豆腐西施圆规

四、拓展延伸

思乡诗句积累。

【交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揭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我们现在进入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体会鲁迅语言的洞察力和魅力。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1. “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交流点拨】“高墙”是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2. “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交流点拨】

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3. “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交流点拨】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4. “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交流点拨】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5. 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交流点拨】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6. 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话的?

【交流点拨】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7. 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辛苦”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8.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交流点拨】“新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消除了封建思想意识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二)主题探究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以下四种作为代表,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 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隔绝——一气。

2. 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 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 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祀——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兵,匪,官,绅。

【交流】《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儿,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他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

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三、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回故乡: 故乡冬景图:萧索、荒寂:悲凉心情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谊:赞美歌颂

刻画杨二嫂的变化:批判同情

塑造中年闰土的形象:可怜同情

离故乡: 对旧社会不满,寄希望于未来

四. 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十几年间也看到了故乡的变化,但我们的家乡不是变化了,而是变美了,天蓝了,路宽了,人富了,心情舒畅了,家乡人经济上富裕了,政治上平等了,有了做人的尊严。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现在,请大家拿起笔,以《家乡变了》为题,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抒发自己的感想。

学生朗读自己写的文段,班内交流。

【交流】生甲:湛蓝的天,湛蓝的水,涌起了朵朵浪花。“哗哗的水声”那是欢乐的歌唱。你还记得吗?以前我们村里人喝的都是一些不卫生的池塘水、水沟水,现在喝的是比清泉还甘甜的地下水,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家乡的变化吗?

生乙:瞧,洋溢着温馨气息的图景,是居民房,啊,多气派。以枯黄,粉红为主色的房子,周围种满生机盎然的树木,犹如雨后春笋竞相拔地而起,原先低矮破旧的瓦房已经旧貌换新颜了,在树荫下有孩子的笑脸,时常传出老人们的欢笑。

8 故乡 学案

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于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这些?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让学生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 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秕(bǐ) 谷 鹁鸪(bó gū) 颧(quán) 骨 折(shé) 本 .....

潺潺(chán) 伶仃(líng dīng) 恣睢(zì suī) .....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辗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 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他一生中写过小说和散文,杂文, 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

4. 背景链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后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

【交流点拨】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请大家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1.(1~5段) 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和原因以及复杂心情。

2.(6~77段) 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

3.(78~88段) 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二)深层探究

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的图画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画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记忆故乡图景: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景语皆人语)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这几段景物描写,注意读出作者不同的心理。

四、板书设计

回故乡——现实故乡图景(萧条、荒寂)

故乡

在故乡——记忆故乡图景(明艳、美好)

离故乡——理想故乡图景(全新、幸福)

五、拓展延伸

鲁迅笔下所回忆的“故乡”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同学们,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它的美丽吗?

【交流】生甲: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生乙:它是一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的世界:当“我”记起童年时的“故乡”,浮现在脑海里的首先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沙地上的碧绿的西瓜,整个大自然是那么静谧,那么安详,但在这静谧的世界上,却有着活泼的生命。这活泼的生命给这个幽静的世界带来了动态的感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这是一个幽静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活泼的世界。它幽静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杂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谐自然,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课文出现了那些人物?作者用什么方法刻画的人物?

【交流点拨】闰土、杨二嫂、“我”;对比

(二)人物赏析

1. 闰土的形象

(1)小组讨论: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

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2)(小组讨论) 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主题研讨)

【交流点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 精读课文,分析杨二嫂形象

(1)小组讨论: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

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2)小组讨论: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点拨】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3. 分析“我”的形象

(1)小组合作研讨: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胳。

【交流点拨】①回故乡——急切

②见故乡——悲凉

③忆故乡——沉重、忧愤

④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⑤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⑥见闰土——兴奋、惊异

⑦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

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三、板书设计

二十多年前 二十多年后

闰土小英雄木偶人对比

杨二嫂豆腐西施圆规

四、拓展延伸

思乡诗句积累。

【交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揭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我们现在进入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体会鲁迅语言的洞察力和魅力。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1. “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交流点拨】“高墙”是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2. “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交流点拨】

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3. “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交流点拨】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4. “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交流点拨】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5. 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交流点拨】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6. 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话的?

【交流点拨】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7. 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辛苦”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8.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交流点拨】“新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消除了封建思想意识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二)主题探究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以下四种作为代表,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 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隔绝——一气。

2. 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 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 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祀——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兵,匪,官,绅。

【交流】《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儿,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他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

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三、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回故乡: 故乡冬景图:萧索、荒寂:悲凉心情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谊:赞美歌颂

刻画杨二嫂的变化:批判同情

塑造中年闰土的形象:可怜同情

离故乡: 对旧社会不满,寄希望于未来

四. 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十几年间也看到了故乡的变化,但我们的家乡不是变化了,而是变美了,天蓝了,路宽了,人富了,心情舒畅了,家乡人经济上富裕了,政治上平等了,有了做人的尊严。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现在,请大家拿起笔,以《家乡变了》为题,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抒发自己的感想。

学生朗读自己写的文段,班内交流。

【交流】生甲:湛蓝的天,湛蓝的水,涌起了朵朵浪花。“哗哗的水声”那是欢乐的歌唱。你还记得吗?以前我们村里人喝的都是一些不卫生的池塘水、水沟水,现在喝的是比清泉还甘甜的地下水,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家乡的变化吗?

生乙:瞧,洋溢着温馨气息的图景,是居民房,啊,多气派。以枯黄,粉红为主色的房子,周围种满生机盎然的树木,犹如雨后春笋竞相拔地而起,原先低矮破旧的瓦房已经旧貌换新颜了,在树荫下有孩子的笑脸,时常传出老人们的欢笑。


相关文章

  •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 阮殿文 (1)这话本应该这么说:没有失去过故乡的人是不幸的.但细细一想,觉得这样说也有道理.没有离开过故乡,没有感受到故乡带来的多重滋味,跟没有故乡又有什么两样呢? (2)身在故乡,日子久了, ...查看


  • 藕和莼菜教案
  • 藕与莼菜 叶圣陶 一. 教材分析: 作者由偶然的吃藕引发绵绵的联想:从餐桌上雪白的藕片联想到故乡清秋出产的藕,由藕联想到濯藕的弯弯的小河,担藕上街的乡民,由卖藕的乡人联想到卖藕的场景.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给读者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故乡新秋图:勤 ...查看


  • 故乡作文(带赏析)
  • 故乡 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有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的双翅,飞向远方,翅膀划过的痕迹是那样的明晰.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故乡这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时,心中总有些悸 ...查看


  • 2016.1作文题目二"精神的故乡"标杆文
  • 2016届东城区高三期末考试‚精神的故乡‛作文标杆文 [试题回放] ②<走宁夏>中,作者深信"不管人类文明发达到了何等程度,我们永远需要不断回归精神的故乡" .请以"精神的故乡"为题写一篇 ...查看


  • 切切游子意,依依故乡情
  • 切切游子意,依依故乡情 文 \ 雨袂独舞 于游子而言,人世间,最觉亲切的永远是故乡的那一缕乡音,最是依恋的永远是故乡的那一份乡情,最感温暖的永远是家中摇曳的那一盏灯影,最为难忘的永远是妈妈站在村口遥望的身影. --题记 时光,如流水般潺潺而 ...查看


  • 切切游子意,依依故乡情 1
  • 于游子而言,人世间,最觉亲切的永远是故乡的那一缕乡音,最是依恋的永远是故乡的那一份乡情,最感温暖的永远是家中摇曳的那一盏灯影,最为难忘的永远是妈妈站在村口遥望的身影. 题记 时光,如流水般潺潺而过,新春的脚步带着一路的风尘姗姗而来.北风紧吹 ...查看


  • 想念家乡的句子,思念故乡的句子
  • 想念家乡的句子,思念故乡的句子 想念家乡的句子,思念故乡的句子 1.恋上不回家的孩子,不回家的孩子有多苦,红袖添香的时光间隙,是思念将你拉近身边,想念家的温馨,思念家的热土,徘徊之中,有你有我,感慨中,不变的是我对你思念,为自己找寻的梦,为 ...查看


  • 故乡的沉沦阅读理解及答案
  • 故乡的沉沦 2011北京文学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 ...查看


  • 苏教版九上新散文 故乡
  • 现代文阅读 故 乡 [谨以此文,送给所有眷顾家乡的人:送给那些曾经离开故土的,正在浪迹漂泊的和将要远足他乡的朋友!不论你在天涯海角,不论你在何时何地,相信故乡都是你永远不变的牵绊] 是冥冥中的某种宿命吧,也许你离开了故乡,正在遥远的地方回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