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维特点

小学生思维特点

1、直观形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是对自己身临其境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刚开始学加法时的孩子你问他1+1等于几他可能不知道,但如果你给他一块糖,然后再给他一块糖,这时你问他一共有几块糖,他马上就会回答有两块糖。其实,小孩并不是不知道1+1等于几,而是他们的认知过程总会与具体的事物放到一起。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使用直观教具,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抽象概括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于对直观事物的了解。例如:在二年级时,讲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这节课时,学生对“平均”不理解,我们在教学可以准备一些漂亮的纸星星,从中拿来20颗星星,分成四组,比如按照8、4、5、3的顺序分的,然后问孩子“这是平均分吗?然后,一个一个的分,正好每组都分得5颗。然后问学生:这是平均分吗?进而告诉孩子:“这就是平均分,就是每组(或每人)分得的东西同样多。”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正是借助直观的实物纸星星来实现的。

3、有效思维的时间短

由于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那么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就较短。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

4、小学生的思维浅显,不深入

由于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深入的思考,只考虑表面。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2、4、8、14、22__44、58中间的数应该填几,有很多同学找不到规律,就放弃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他的印象中像2、4、6、8、10、12、14这样的等差数列,才算有规律,因为它们每相邻两个数之间差2。而2、4、8、14、22__44、58它们的差是2、4、6、8、10、12、14具有一定的变化,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多,这与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5、小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变换

小学生往往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常以旧经验来解决新问题。比如,在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由于学生刚刚学习直角∟,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只有这样∟的角才是直角,而出现这样的 时,在学生生思维中与以前学过的直角不一样,所以,误以为这个角不是直角。正是由于学生思维的这种定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练习。

二、正是由于小学生有以上一些思维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听力

让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边听边记,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训练学生的听力,我们可以把口算题,通过教师口述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也可以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凡是学生通过自己想,自己看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者适当点拨。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观察的材料,观察的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例如,出示一个游乐场的主题图,就应该让学生观察图上有几个人?在干

什么?几个人在玩过山车?几个人在玩跷跷板?……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通过观察还应该让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找到答案。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求知欲望浓,想象力丰富,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去想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例如,在讲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时候,我出示应用题“小红和妈妈去书店买《少儿百科全书》全套16本,每本15元,______?让学生把问题补充完整,再列式计算,这样既给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又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让孩子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只有学生动手参与学生才能记得牢,因为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不仅是身体的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脑支配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协调的工作。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我继续追问:“这些面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用手摸,有的学生用尺量,有的把两块长方体拼在一起进行比较,有的学生把长方体相对的边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实践探索得出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得扎实,正是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小学生思维特点

1、直观形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是对自己身临其境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刚开始学加法时的孩子你问他1+1等于几他可能不知道,但如果你给他一块糖,然后再给他一块糖,这时你问他一共有几块糖,他马上就会回答有两块糖。其实,小孩并不是不知道1+1等于几,而是他们的认知过程总会与具体的事物放到一起。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使用直观教具,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抽象概括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于对直观事物的了解。例如:在二年级时,讲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这节课时,学生对“平均”不理解,我们在教学可以准备一些漂亮的纸星星,从中拿来20颗星星,分成四组,比如按照8、4、5、3的顺序分的,然后问孩子“这是平均分吗?然后,一个一个的分,正好每组都分得5颗。然后问学生:这是平均分吗?进而告诉孩子:“这就是平均分,就是每组(或每人)分得的东西同样多。”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正是借助直观的实物纸星星来实现的。

3、有效思维的时间短

由于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那么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就较短。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

4、小学生的思维浅显,不深入

由于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深入的思考,只考虑表面。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2、4、8、14、22__44、58中间的数应该填几,有很多同学找不到规律,就放弃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他的印象中像2、4、6、8、10、12、14这样的等差数列,才算有规律,因为它们每相邻两个数之间差2。而2、4、8、14、22__44、58它们的差是2、4、6、8、10、12、14具有一定的变化,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多,这与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5、小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变换

小学生往往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常以旧经验来解决新问题。比如,在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由于学生刚刚学习直角∟,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只有这样∟的角才是直角,而出现这样的 时,在学生生思维中与以前学过的直角不一样,所以,误以为这个角不是直角。正是由于学生思维的这种定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练习。

二、正是由于小学生有以上一些思维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听力

让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边听边记,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训练学生的听力,我们可以把口算题,通过教师口述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也可以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凡是学生通过自己想,自己看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者适当点拨。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观察的材料,观察的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例如,出示一个游乐场的主题图,就应该让学生观察图上有几个人?在干

什么?几个人在玩过山车?几个人在玩跷跷板?……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通过观察还应该让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找到答案。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求知欲望浓,想象力丰富,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去想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例如,在讲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时候,我出示应用题“小红和妈妈去书店买《少儿百科全书》全套16本,每本15元,______?让学生把问题补充完整,再列式计算,这样既给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又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让孩子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只有学生动手参与学生才能记得牢,因为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不仅是身体的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脑支配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协调的工作。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我继续追问:“这些面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用手摸,有的学生用尺量,有的把两块长方体拼在一起进行比较,有的学生把长方体相对的边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实践探索得出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得扎实,正是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相关文章

  • 对小学生进行个性心理特征的分析及因材施教
  • 对小学生进行个性心理特征的分析及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经验,也是教育学中的一条基本原则.所谓"因 材",就是要遵循儿童独特的个性,尤其是性格.气质.兴趣.思维类型等规律性的特点,所谓"施教&qu ...查看


  • 英文写作中_中式英语_的成因_特点及解决对策
  • <教学与管理>! 英 文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特点及解决对策!山东枣庄学院 苏琪 一.基于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上的"中式英语"不同的民族,不仅有着彼此不同的民族文化,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 ...查看


  • 有效思维与成功
  • 有效思维与成功 山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胡中海 摘要:思维前人所做研究成果颇丰,多集中思维的误区,思维的心理学机制的研究.关于成功,也有许多的论述.本文意图从有效思维的角度来探讨关于成功的问题. 关键词:思维成功有效 问题提出 成功是什么? ...查看


  • 小学生心理学--教学大纲 1
  • 第一章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 1.教学目标 (1)了解儿童心理学的界定: (2)理解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了解心理学研究设计的类型: (4)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2.基本内容 (1)儿童心理学的界定: (2)小学儿 ...查看


  •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
  •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中学生的脑和精神系统的发育特点 脑电波的研究表明,在13-14岁脑电波持续第2个"飞跃"现象(第一个飞跃现象出现在6岁左右) (二)中学生认知大致的基本特点 1 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查看


  • 10创造学思想录教学设计
  • 创 造 学 思 想 录 罗吉尔•冯•奥赫 市三中 王红梅 预 习 提 示 1朗读课文,摘录字词. 2熟读课文了解每则内容并从中概括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3本文是一篇思想录,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种文体有个很大的特点,你能概括出来吗? 4搜集有关 ...查看


  • [四平教育●小学]小学生心理特点,你知道吗?
  • 所谓小学生心理发展是指小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小学生的心理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个性三个方面. 1认识特点 1.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与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总 ...查看


  • 发散思维与多角度立意
  • 发散思维与多角度立意 一.发散思维与多角度立意的重要性 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因而立意在写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思维与立意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查看


  • 学生各年级特点
  • 各年级特点 学生时代的三大习惯阶段: 1---3年级 4年级-----初二 初三-----高二 小学1年级特点: 一.心理行为特点 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小学,既充满了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