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转'落拓狂生'文)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转'落拓狂生'文)

2012-09-19 21:19阅读:

我外婆家在江苏,一个靠近太湖的小镇。我父亲在那里学生意,并认识了我母亲。他们是自由恋爱的,在当时,是很勇敢的。咿咿呀呀的小船把母亲载到了浙江。母亲和我们在浙江生活,而父亲和外婆都在几十里路以外江苏小镇,所以,外婆家总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两岁多时,我在外婆家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我母亲生我不久就病了。外婆只有一儿一女,女儿就是我母亲,舅舅在北方上学,她老人家一个人生活。外婆那时还不到五十岁,瘦瘦的,中等身材,一双半大脚(缠过脚,后来又放了),总是干干净净的。外婆住的是自己家的老房子(不过不属于她个人的)。外婆住在房子的南面,一个厅和一间卧室。卧室后面天井和厨房。厨房通大门,大门的对面是个戏院子和老虎灶。那时我太小,没有留下很多的记忆。我记得我外婆对我比我父母还好。我从来没有见过外婆发过火,总是很开朗。她经常给我讲故事,都是那些越剧故事,劈山救母,狸猫换太子,碧玉簪等等,都是才子佳人,好人好报,或者是考上状元,光宗耀祖的故事。那时外婆家对门的戏院好像常演戏,有时候我就自己闯进去看戏,检票的知道我是对门邻居的小孩子,也就让我进去了。其实我什么都看不懂,经常看看就睡着了,外婆把我抱回家。记得有一次我走丢了,自己也不知在什么地方,糊里糊涂的往前走,只看到前前后后都是大人们的腿在动。后来怎样被找到的,我就记不清了。

外婆的小镇和我老家的小镇差不多大小,一条小河把小镇分成南北两部分。河北面的街叫上塘,南面的叫下塘。三座很高的圆石拱桥把小镇连起来。中间的这座叫大桥,东面和西面的两座桥的名字都忘掉了。镇的东面有一个寺院,还有一个宝塔。上去过几回,当时是镇上最高的建筑物,小镇的风貌一览无余。镇的西面有一所房子,门面很漂亮,好像是谁家的祠堂。我外婆就出生在这个小镇上。十几岁时,父母都去世了,留下我外婆,还有两个弟弟,(我们叫舅公)。没有办法,外婆把大舅公送到上海学生意,小舅公送到人家做上门女婿。外婆的婚姻是父母在世时定下来的。外公家是个做丝生意的小商人,外公是三兄弟的老大。按说,这是个很好的家庭。不幸的是我外公抽上了鸦片,没几年,就把家给败了,连祖上留下来的房子都卖了。外祖父并不是坏人,他没脸在家乡呆了,离家出走,不久就病死他乡。那时我外婆才三十多岁,带着一儿一女,靠做针线活来维持生活。生活之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但外婆从不抱怨,从不灰心,我从未听到过外婆说过外公一句不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好的话。她们妯娌之间的关系也很好。五十年代中期,我跟外婆到苏州三外公家去,他们对外婆都很敬重。外婆不识字,不过,外婆知道文化的重要,尽管生活艰难,还是设法把我母亲和舅舅送进学校读了几年书。四十年代末,我母亲结婚到了浙江。五十年代初,思想很进步的大舅公从香港回到北京,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在他的支持和鼓励下,舅舅离开学生意的南方小镇,到北方去上军校了。外婆一个人生活,有点寂寞。我们常去外婆家,固然给外婆添了不少麻烦,也增加不少乐趣。五十年代末,舅舅在天津成了家,把外婆接到天津去了。

六一年,我母亲因病去世,我在上小学,我妹还没有上学。父亲往天津发了个电报,说我母亲病危,请外婆速来。其实我舅舅已猜到母亲已经去世,还是让外婆来了,每月还寄来外婆生活费。外婆从此外就一直生活在我们家。后来回想起来,也许在天津,外婆和舅母的关系不十分和谐,这里可能是文化的差别,也可能是语言交流的不方便,当然外婆从未说过舅母的任何坏话。外婆经常谈起在天津,舅父舅母上班,小孙子在家里由外婆照看。那时是困难时期,大家粮食都不够吃。但外婆和他们分开吃,她年纪大了,虽然定量不多,倒也够了。小孙子经常早早就把中午的饭吃掉了,中午就蹭奶奶的饭吃。外婆在天津两年,只学会一句北方话:“行”。看来年纪大了,语言,生活习惯,都不容易改变。那时虽然我也不小了,经常帮外婆买菜,但很少想到过,外婆年纪老了,牙不好,要买些容易咀嚼的菜蔬。但外婆总是想着我舅舅,每年冬天,外婆总是买一只鸡,一块猪肉,酱好了,给舅舅寄去。我现在还能记得那酱好的肉和鸡,黑黝黝的挂在前厅的屋檐下吹干。这是外婆用自己的私房钱买的。外婆从没有和邻居红过脸,但她的性格是很刚强的。那时爷爷退休了,住在前厅,我妹妹才五六岁,有一次偷偷吃了几块爷爷买的红烧肉,爷爷很不高兴。外婆一句话都没有说,去饭店买了一份红烧肉还给他。那天正下着大雨,我记得外婆的雨鞋和裤腿全湿透了。外婆渐渐老了,冬天有点哮喘,有时要卧床休息。六七年初,我步行串联到北京,在天津舅舅家过的春节。回来时,外婆正在床上躺着,一看到我,又说起天津舅舅家的事,外婆十分高兴,身体也好了一大半,一会儿就起床了。尽管江南小镇的生活也不错,但整体条件,尤其是卫生和医疗条件,还是远不如天津,外婆却愿意生活在我们这里,在这里养老。六九年春天,外婆去世了,六月份,我就离开浙江到内蒙去了。

我不知道,如果外婆没有去世,我会不会去内蒙,这是个永远没法回答的假如。不过我知道,我欠外婆太多了,却没有一个可以报答的机会。我不知道,外婆的正直,坚强,外婆的无私的爱和宽容,我学到多少,我只能说,在我内心的深处,永远保留着对外婆的深深的敬仰和怀念。整整四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也到了多病之年。把自己心底的思念和感情变成文字,以纪念我的外婆外公。

落拓狂生

6-19-2009

原文参见:http://nmbingtuan.cn/mybbs1/viewthread.php?tid=35895&highlight=+???????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转'落拓狂生'文)

2012-09-19 21:19阅读:

我外婆家在江苏,一个靠近太湖的小镇。我父亲在那里学生意,并认识了我母亲。他们是自由恋爱的,在当时,是很勇敢的。咿咿呀呀的小船把母亲载到了浙江。母亲和我们在浙江生活,而父亲和外婆都在几十里路以外江苏小镇,所以,外婆家总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两岁多时,我在外婆家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我母亲生我不久就病了。外婆只有一儿一女,女儿就是我母亲,舅舅在北方上学,她老人家一个人生活。外婆那时还不到五十岁,瘦瘦的,中等身材,一双半大脚(缠过脚,后来又放了),总是干干净净的。外婆住的是自己家的老房子(不过不属于她个人的)。外婆住在房子的南面,一个厅和一间卧室。卧室后面天井和厨房。厨房通大门,大门的对面是个戏院子和老虎灶。那时我太小,没有留下很多的记忆。我记得我外婆对我比我父母还好。我从来没有见过外婆发过火,总是很开朗。她经常给我讲故事,都是那些越剧故事,劈山救母,狸猫换太子,碧玉簪等等,都是才子佳人,好人好报,或者是考上状元,光宗耀祖的故事。那时外婆家对门的戏院好像常演戏,有时候我就自己闯进去看戏,检票的知道我是对门邻居的小孩子,也就让我进去了。其实我什么都看不懂,经常看看就睡着了,外婆把我抱回家。记得有一次我走丢了,自己也不知在什么地方,糊里糊涂的往前走,只看到前前后后都是大人们的腿在动。后来怎样被找到的,我就记不清了。

外婆的小镇和我老家的小镇差不多大小,一条小河把小镇分成南北两部分。河北面的街叫上塘,南面的叫下塘。三座很高的圆石拱桥把小镇连起来。中间的这座叫大桥,东面和西面的两座桥的名字都忘掉了。镇的东面有一个寺院,还有一个宝塔。上去过几回,当时是镇上最高的建筑物,小镇的风貌一览无余。镇的西面有一所房子,门面很漂亮,好像是谁家的祠堂。我外婆就出生在这个小镇上。十几岁时,父母都去世了,留下我外婆,还有两个弟弟,(我们叫舅公)。没有办法,外婆把大舅公送到上海学生意,小舅公送到人家做上门女婿。外婆的婚姻是父母在世时定下来的。外公家是个做丝生意的小商人,外公是三兄弟的老大。按说,这是个很好的家庭。不幸的是我外公抽上了鸦片,没几年,就把家给败了,连祖上留下来的房子都卖了。外祖父并不是坏人,他没脸在家乡呆了,离家出走,不久就病死他乡。那时我外婆才三十多岁,带着一儿一女,靠做针线活来维持生活。生活之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但外婆从不抱怨,从不灰心,我从未听到过外婆说过外公一句不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好的话。她们妯娌之间的关系也很好。五十年代中期,我跟外婆到苏州三外公家去,他们对外婆都很敬重。外婆不识字,不过,外婆知道文化的重要,尽管生活艰难,还是设法把我母亲和舅舅送进学校读了几年书。四十年代末,我母亲结婚到了浙江。五十年代初,思想很进步的大舅公从香港回到北京,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在他的支持和鼓励下,舅舅离开学生意的南方小镇,到北方去上军校了。外婆一个人生活,有点寂寞。我们常去外婆家,固然给外婆添了不少麻烦,也增加不少乐趣。五十年代末,舅舅在天津成了家,把外婆接到天津去了。

六一年,我母亲因病去世,我在上小学,我妹还没有上学。父亲往天津发了个电报,说我母亲病危,请外婆速来。其实我舅舅已猜到母亲已经去世,还是让外婆来了,每月还寄来外婆生活费。外婆从此外就一直生活在我们家。后来回想起来,也许在天津,外婆和舅母的关系不十分和谐,这里可能是文化的差别,也可能是语言交流的不方便,当然外婆从未说过舅母的任何坏话。外婆经常谈起在天津,舅父舅母上班,小孙子在家里由外婆照看。那时是困难时期,大家粮食都不够吃。但外婆和他们分开吃,她年纪大了,虽然定量不多,倒也够了。小孙子经常早早就把中午的饭吃掉了,中午就蹭奶奶的饭吃。外婆在天津两年,只学会一句北方话:“行”。看来年纪大了,语言,生活习惯,都不容易改变。那时虽然我也不小了,经常帮外婆买菜,但很少想到过,外婆年纪老了,牙不好,要买些容易咀嚼的菜蔬。但外婆总是想着我舅舅,每年冬天,外婆总是买一只鸡,一块猪肉,酱好了,给舅舅寄去。我现在还能记得那酱好的肉和鸡,黑黝黝的挂在前厅的屋檐下吹干。这是外婆用自己的私房钱买的。外婆从没有和邻居红过脸,但她的性格是很刚强的。那时爷爷退休了,住在前厅,我妹妹才五六岁,有一次偷偷吃了几块爷爷买的红烧肉,爷爷很不高兴。外婆一句话都没有说,去饭店买了一份红烧肉还给他。那天正下着大雨,我记得外婆的雨鞋和裤腿全湿透了。外婆渐渐老了,冬天有点哮喘,有时要卧床休息。六七年初,我步行串联到北京,在天津舅舅家过的春节。回来时,外婆正在床上躺着,一看到我,又说起天津舅舅家的事,外婆十分高兴,身体也好了一大半,一会儿就起床了。尽管江南小镇的生活也不错,但整体条件,尤其是卫生和医疗条件,还是远不如天津,外婆却愿意生活在我们这里,在这里养老。六九年春天,外婆去世了,六月份,我就离开浙江到内蒙去了。

我不知道,如果外婆没有去世,我会不会去内蒙,这是个永远没法回答的假如。不过我知道,我欠外婆太多了,却没有一个可以报答的机会。我不知道,外婆的正直,坚强,外婆的无私的爱和宽容,我学到多少,我只能说,在我内心的深处,永远保留着对外婆的深深的敬仰和怀念。整整四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也到了多病之年。把自己心底的思念和感情变成文字,以纪念我的外婆外公。

落拓狂生

6-19-2009

原文参见:http://nmbingtuan.cn/mybbs1/viewthread.php?tid=35895&highlight=+???????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相关文章

  • 扬州八怪传
  • 2009-01-17 22:24:56|  分类: 图书馆藏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作者:丁家桐.朱福烓 序 言 序 章 南来一奇僧 第一章 羞拈粉白与脂红 第二章 寒门狂生 第三章 落拓·漫游·发达 第四章 七品官耳 第五章 ...查看


  • 服大青龙汤趣事
  • 佛手 近日接触流感患者后自觉周身沉重,入夜周身肌肉酸痛,畏寒,鼻咽部干燥,有时头痛,白天口渴,遂至药房捡 生麻黄5   桂枝  杏仁   生草  生石膏 防己  苍术  余药随手而抓未称分量,约在5----20克之间.晚作一碗温服,味辛甘 ...查看


  • 我是人间惆怅客
  • 我是人间惆怅客 ◆ 浣溪沙"郊游联句 出郭寻春春已阑(陈维崧),东风吹面不成寒(秦松龄).青村几曲到西山(严绳孙).并马未须愁路远(姜宸英),看花且莫放杯闲(朱彝尊).人生别易会常难(纳兰性德). [纳兰容若(1655-1685) ...查看


  • 关于雨的诗句:风雨
  • <风雨>原文 凄凉宝剑篇, 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 销愁斗几千? <风雨>鉴赏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一开头就在一片苍凉低沉的气氛 ...查看


  • 关于风的诗句:风雨
  • <风雨>原文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风雨>鉴赏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一开头就在一片苍凉低沉的气氛中展示出 ...查看


  • 辛亥人物策划之康有为
  • 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S - 娱乐 - V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视频 - 播客 - 微博 - 邮件 - 博客 - BBS - 我说两句 - 搜狗 2011/10/01 黄兴 2011/10/02 ...查看


  • 中国古代奇案:王太监私党欺君 (海公案)
  • 王太监私党欺君 却说那些衙役,次日见署内无人出入,又见印箱悬于梁上,方知知府弃官而逃,连着湘东亦不见了.即忙报知本道.这兵备道即来查验仓库,却不曾亏空,便收了印信,申详巡按及指挥.世蕃一见大怒,即诬控知府主使湘东行刺,今又私释重犯,弃官同逃 ...查看


  •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 入清以后白话小说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编创势头.这是因为白话小说拥有比诗文更大范围的读者,书坊竞相刊印.清初许多不肯屈节事清的遗民文人和科举失意的落拓文人,也纷纷做起小说来.遗民文人多是出于内心的苦闷和关怀世道之心,于诗文之外另寻一种表达方式.落 ...查看


  • 彼得潘的读后感
  • 它是由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詹姆斯﹒巴里写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前有一个地方,每个孩子都能飞翔到达,惟有大人找不到它:有一种真实,每个生命都慢慢变老,惟有彼得﹒潘永远不长大!故事讲的是小飞侠彼得﹒潘来自孩子们梦境中的国度"梦幻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