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技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情感、态度价值观:

2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科学知识:

3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4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第2课时 布臵养蚕任务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课件。

课前布臵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

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

二.活动 了解怎样养蚕

1.提问:怎样养蚕?

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

3.交流后明确:

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2.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第4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1.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空气球、橡胶管、带玻璃棒的橡胶塞、平底烧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等等。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2. 热的传递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教学准备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臵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第7课时 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教学目标

1.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学生在平时的养蚕活动中需要: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放大镜、气温计、记录纸等。)

养蚕记录表、养出的蚁蚕。

一.教学导入

1.提问:同学们,老师发给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

2.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交流其中的发现吧!

二.交流 蚕宝宝出生记

1.指导交流:围绕中心、语言简洁、如实描述。

交流: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如实描述。

明确:体呈褐色或赤褐色,细小。蚁蚕体长约2.5mm,体幅约0.5mm。

三.展示

四.作业

1.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写好观察日记。

2.两周后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

第8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

2. 通过设计制作保温盒,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制作方面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悟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

2. 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3. 学会合作,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科学知识

1.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

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教学准备

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热水、烧杯、秒表或其它计时的工具、温度计。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保温盒的材料,如:木盒、带盖的玻璃瓶、锡纸、棉絮、布、毛皮、泡沫塑料等。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锅、壶等厨房日用品。

2.提问:为什么这些日用品有的部分要用金属做?而把手部分要用胶木或塑料包在外面?

二.活动 材料的传热本领

1.摆出问题:把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同时放入一杯热水中,比较它们的传热快慢。

2.讨论:实验怎样进行,材料在选择上要注意些什么?

3.组织实验。

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回到课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刚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活动 自制保温盒

第9课时

教学目标

1. 比较自制保温盒的保温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制作好的保温盒。比较保温盒的效果,组织评价与交流等内容。

一.教学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各小组制作了保温盒,让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做的最好?

二.活动 比较保温盒的效果

1.讨论:怎样进行比较。

明白:参赛的每个作品中导入同样多、同样温度的水,在过同样长时间后,组织各组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温度最高的为保温效果最好的。此外还要兼顾美观、携带等方面。

2.组织分工合作。

3.学生活动:测保温盒的效果。

4.汇报结果。

5.评出优胜小组。

6.经验交流。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四.拓展:

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和减缓热的传递的方法。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1. 多姿多彩的天气

第10课时

教学目标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 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三.活动 我们与天气

1.布臵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四.小结

2. 测量气温

第11课时

教学目标

1.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开展气温的观测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

2.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

教学准备:

红水温度计、气温记录表、百叶箱的课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我们知道哪一些天气现象?

2.讲述:每一种天气现象有它的气温——空气的温度。

3.过渡:今天让我们来测量气温。

二.活动 测气温

1.猜一猜:校园里什么地点、什么时候气温最高?说一说你猜测的依据。

2.交流。

3.我们的猜想正确吗?还是让我们的行动来说话吧。

4.教师交待活动要求:

(1.)活动地点:操场、教室、花园、宿舍四处。

(2.)分 组:全班分4组,每组负责一处地点。

(3.)人员分工:拿温度计的、读数的、记录的都安排到人。

(4.)时间安排:每一节课后以及中午午休、放学后。(完整的一天)

5.布臵任务,交待下一节课进行汇报。

6.认识百叶箱:

(1.)出示百叶箱课件,学生观察。

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交流有关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绘制一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里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记录表、气温曲线图等。

一.教学导入:

1.课前我们测了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气温,每一小组能将所测得的数据告诉大家吗?

2.各小组汇报数据。。

二.活动 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出示一张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认识其要素。

2.指导学生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在最下面一行中填好测得的时间。

(2.)在最上面一行标记好相对应时间测得的温度。

(3.)在相对应的温度计刻度上标记好当时的温度。(在对应位臵标小圆点)

3.学生绘制自己所在小组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4.评价:哪张图绘制得最好。

三.分析曲线图

1.学生观察气温变化曲线图。

2.讨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3.交流。

温一样吗?

四.作业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能设计一些表格,比较细致的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3.能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讨自己提出来的一些问题。

4.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爱护蚕宝宝,设计和进行实验时,不伤害蚕宝宝。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或其他养蚕器具、尺子、观察记录本等。

一.教学导入

蚕宝宝顺利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

二.活动 观察蚕体生长与变化

1.蚕宝宝出生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大家发现蚕宝宝的哪些变化?

2.交流蚕的新变化:

(1.)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2.)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3.)描述其他新发现。

三.活动 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1.过渡: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在饲养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2.提问: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3.学生罗列问题。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为例: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2. 观测风

第14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简易风向标和其他的简易方法来观测风向。

2.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制作简易的风向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地看待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好处。

科学知识

1.知道风有方向与大小的不同。

2.知道气象站用风向标与风速计来观测风。

3.知道风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与灾难。

教学准备:

自制简易风向标的材料、风向标、风速计的实物或图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教师打开电风扇)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2.说说你对风的认识。

3.过渡: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学习有关风的知识。

二.活动 观测风

1.明确:风有方向、大小的不同。

2.提问:平日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风向?

3.学生回答问题并演示其方法。

4.出示方向图,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八个方向。

5.明确“风向” :

“丝巾飘向什么方向?”、“说明风是从什么方向吹过来的?”、“说一说此时的风向?”。总结:风向与丝巾飘扬的方向相反。

6.根据风级图目测风力。

(1.)观察风级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级风的特点。

(2.)阅读指南车信箱。

(3.)教师将风级图编成风级歌,帮助学生记忆。

7.认识风向标、风速计。

三.活动 自制简易风向标

1.指导看教材的制作步骤。

2.检查材料是否齐全。

四.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风的哪些事情?

课后反思:

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

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二.活动 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1.出示: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2.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蚕宝宝“蜕皮”前、“蜕皮”中、“蜕皮”后的情形。 。

三.拓展

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四.布臵任务

第16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雨量筒来测量雨量。

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科学知识

1.知道雨量筒的结构和用途。

2.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

教学准备:

雨量筒的实物或模型、自制简易雨量筒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1.猜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23页导入部分的三幅图,提问:怎样判断雨的大小呢?

二.活动 测量雨量

1.出示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使他们了解其构造。

2.明确: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3.指导制作雨量筒。

(1.)看图。

(2.)所需材料:大可乐瓶、剪刀、刻度尺等。

(3.)讲解制作步骤。

4.自制雨量筒。

5.交流、评价。

6.教师教给学生测量雨量的方法。

7.雨量等级表

(1.)明确:人们根据雨量的大小,制定了雨量等级表。

(2.)学生熟悉雨量等级表的划分。

(3.)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所测雨量的等级。

8.布臵作业:下雨天用自制雨量筒测量雨量并填写教材第24页的记录表。

第17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

2.会收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人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有学习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众多的人合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完成。

科学知识

1.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知道天气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3.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天气谚语与其他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一.教学导入

1.讲述: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2.过渡:让我们来搜集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文化遗产吧。

二.活动 搜集天气谚语

1.指导看教材第25页的图,对照图,了解有关天气谚语。

2.你还知道哪些天气谚语?

3.交流,教师补充适量的天气谚语。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天气谚语的分类。

5.布臵任务:课后搜集天气谚语。

三.阅读 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1.阅读资料。主要目的是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和大概面貌。

2.教师讲解。讲解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和解释过于简单的图示化的教材。

3.议一议:通过阅读和讲解,对天气预报有什么认识,还有哪些问题。

第18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

一.教学导入

1.汇报:蚕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2.明确:一般蚕一生中要进行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

3.过渡:当蚕进行完第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时,它要吐茧结丝了。

二.活动 蚕宝宝“作茧自缚”

1.观察熟蚕:

(2.)观察蚕成熟了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体色、体形、大小等各方面的变化等

(3.)学生总结出熟蚕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去辨别自己养的蚕是否成熟。

(4.)做好观察记录。

2.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它们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就叫做“上山”。我国古代人们用干草扎在一起给蚕制作了一个可以依托的空间。现代,人们又用硬纸板做成了一个个小格子来给蚕做茧。

3.过渡:我们也来做一个“蚕山”,帮助蚕宝宝结茧吧!

(1.)学生欣赏熟蚕那晶莹透亮的美丽身体。

第四单元 磁铁的奥秘

第19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进行实地观察、实验并取得数据。

2.经历一次完整探究活动的大体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事实的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

1.认识磁力。

2.知道磁极。

教学准备:

透明塑料杯、图钉、条形磁铁、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

教师教学前,有意地在教室里放臵一些不同材料的物品或设备,如:仪器小车、地球仪、盆养植物等,

一.教学导入:

1.指导阅读单元页,初步了解磁铁的应用。

2.演示实验:神奇的魔钓。(用带磁铁的鱼钩钓上带磁铁的鱼)

3.提问:聪明的同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因为鱼钩和鱼里面都有磁铁,所以吸到一起了。

5.揭题:今天,让我们来了解磁铁的奥秘。

二.活动 探物游戏

1.教师出示条形磁铁。

2.布臵任务:在周围试一试,它能吸引哪些物体。

提示:(1)不要让磁铁长时间靠近电脑、手表以及电视机等家用电器。

(2)猜测它能吸引哪些东西,不能吸引哪些?

(3)试一试它隔着书还能吸引哪些东西?

……

2. 学生实验,并将结果填写在教材42页的记录表中。

3. 学生汇报。

4. 思考: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又是什么材料做的?

5. 讲解:磁铁能够吸铁,能够吸铁的这种力是磁力。

磁铁除了吸铁,还能吸引镍、钴等金属。

磁铁有环行的、条形的、圆形的……

三.活动 哪里磁力大

第20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对古老的指南针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模拟制作出指南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对祖国的科技成就认识增加的基础上,意识到我们的祖国是多么值得骄傲。 科学知识

1.知道自制磁针的方法;

2.学会自制指南针。

3.知道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特性,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磁铁的这一特性。 教学准备:

指南针、条形磁铁、缝衣针、线绳、回形针若干、小碗、小水桶、水槽、旋转支架、泡沫小球。

将司南的知识制作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了解司南。

2.出示指南针,讲解:指南针和司南的原理是一样的。

3.过渡:让我们来自制一个指南针来研究它们的性质好吗?

二.活动 自制指南针

1.设疑:能让缝衣针变成小刺针吗?

2.指导看教材第44页的图,初知实验过程。

3.学生操作。明确:

(1)目的:将缝衣针磁化成小磁针。

(2)用磁铁的南极摩擦缝衣针的针尖部分,让针尖成为S极。

(3)用缝衣针等钢质材料制作的磁铁磁性才能教长时间保留。

(4)小心!别扎手。

(5)摩擦的时间应在20次以上。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磁针四法”。

5.选取其中的一种方法,用自己的小磁针制作指南针,还需哪些材料?

学生制作。

6. 我们做的指南针能指南北吗?它是否具有磁铁吸铁的性质?

实验验证。

7. 可以直接用磁铁做指南针吗?

三.总结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有什么发现?

磁铁能指示南北两极,磁铁指向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

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磁铁的这一特性。

第2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观察中对观察对象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帮助更好的观察。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剪刀、刀片、放大镜等

一.教学导入

1.设疑:蚕结茧后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2.学生口头猜测。

3.过渡:到底是怎样的情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活动 蚕茧里的秘密

1.把先结成的茧和刚结的茧轻轻摇动(注意:要提醒学生只能轻轻摇动,否则会撞伤蚕蛹),比较发出的不同声音让他们猜想蚕在里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指导他们剖开蚕茧,取出蚕蛹。

3.观察蚕蛹,描述蚕蛹是什么样的。做好观察记录。

4.比较蚕蛹与熟蚕有什么不同?

5.辨别蚕蛹,区分雌蛹和雄蛹: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显得很结实。

6.观察结束,还将蚕蛹装进蚕茧,并把剪下的蚕茧“盖子”还盖上。

三.布臵任务

继续观察: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第22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

科学知识

1.了解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教学准备:

条形磁铁、铅笔等。

一.教学导入

复习:1.“磁针四法”是哪四法?

2. 什么是“南极”和“北极”?

二.活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提问:当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猜测并动手试一试。

3.讨论:磁极靠近的情形有哪几种?

4.针对每一种情形学生进行实验。

明确:两磁铁下的“轮子”都要能灵活地滚动;

两磁铁的质量应相同;

两块磁铁的磁性强弱相差不可以太大;

实验操作时,应该推动两磁铁相互靠近。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

5.磁铁底下除了用铅笔,还可以用其他东西来试吗?

6.阅读指南车信箱,明白:实验应该是能够重复的。

第一单元 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情感、态度价值观:

2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科学知识:

3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4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第2课时 布臵养蚕任务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课件。

课前布臵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

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

二.活动 了解怎样养蚕

1.提问:怎样养蚕?

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

3.交流后明确:

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2.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 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第4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1.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空气球、橡胶管、带玻璃棒的橡胶塞、平底烧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等等。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二.活动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2. 热的传递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教学准备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臵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第7课时 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教学目标

1.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学生在平时的养蚕活动中需要: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放大镜、气温计、记录纸等。)

养蚕记录表、养出的蚁蚕。

一.教学导入

1.提问:同学们,老师发给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

2.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交流其中的发现吧!

二.交流 蚕宝宝出生记

1.指导交流:围绕中心、语言简洁、如实描述。

交流: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如实描述。

明确:体呈褐色或赤褐色,细小。蚁蚕体长约2.5mm,体幅约0.5mm。

三.展示

四.作业

1.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写好观察日记。

2.两周后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

第8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

2. 通过设计制作保温盒,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制作方面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悟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联。

2. 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3. 学会合作,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科学知识

1.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

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教学准备

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热水、烧杯、秒表或其它计时的工具、温度计。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保温盒的材料,如:木盒、带盖的玻璃瓶、锡纸、棉絮、布、毛皮、泡沫塑料等。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锅、壶等厨房日用品。

2.提问:为什么这些日用品有的部分要用金属做?而把手部分要用胶木或塑料包在外面?

二.活动 材料的传热本领

1.摆出问题:把长度和粗细相同的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同时放入一杯热水中,比较它们的传热快慢。

2.讨论:实验怎样进行,材料在选择上要注意些什么?

3.组织实验。

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回到课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刚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活动 自制保温盒

第9课时

教学目标

1. 比较自制保温盒的保温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正确的评价他人。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制作好的保温盒。比较保温盒的效果,组织评价与交流等内容。

一.教学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各小组制作了保温盒,让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做的最好?

二.活动 比较保温盒的效果

1.讨论:怎样进行比较。

明白:参赛的每个作品中导入同样多、同样温度的水,在过同样长时间后,组织各组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温度最高的为保温效果最好的。此外还要兼顾美观、携带等方面。

2.组织分工合作。

3.学生活动:测保温盒的效果。

4.汇报结果。

5.评出优胜小组。

6.经验交流。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四.拓展:

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和减缓热的传递的方法。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1. 多姿多彩的天气

第10课时

教学目标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 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三.活动 我们与天气

1.布臵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四.小结

2. 测量气温

第11课时

教学目标

1.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开展气温的观测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

2.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

教学准备:

红水温度计、气温记录表、百叶箱的课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我们知道哪一些天气现象?

2.讲述:每一种天气现象有它的气温——空气的温度。

3.过渡:今天让我们来测量气温。

二.活动 测气温

1.猜一猜:校园里什么地点、什么时候气温最高?说一说你猜测的依据。

2.交流。

3.我们的猜想正确吗?还是让我们的行动来说话吧。

4.教师交待活动要求:

(1.)活动地点:操场、教室、花园、宿舍四处。

(2.)分 组:全班分4组,每组负责一处地点。

(3.)人员分工:拿温度计的、读数的、记录的都安排到人。

(4.)时间安排:每一节课后以及中午午休、放学后。(完整的一天)

5.布臵任务,交待下一节课进行汇报。

6.认识百叶箱:

(1.)出示百叶箱课件,学生观察。

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交流有关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绘制一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里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记录表、气温曲线图等。

一.教学导入:

1.课前我们测了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气温,每一小组能将所测得的数据告诉大家吗?

2.各小组汇报数据。。

二.活动 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出示一张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认识其要素。

2.指导学生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在最下面一行中填好测得的时间。

(2.)在最上面一行标记好相对应时间测得的温度。

(3.)在相对应的温度计刻度上标记好当时的温度。(在对应位臵标小圆点)

3.学生绘制自己所在小组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4.评价:哪张图绘制得最好。

三.分析曲线图

1.学生观察气温变化曲线图。

2.讨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3.交流。

温一样吗?

四.作业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能设计一些表格,比较细致的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3.能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讨自己提出来的一些问题。

4.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爱护蚕宝宝,设计和进行实验时,不伤害蚕宝宝。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或其他养蚕器具、尺子、观察记录本等。

一.教学导入

蚕宝宝顺利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

二.活动 观察蚕体生长与变化

1.蚕宝宝出生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大家发现蚕宝宝的哪些变化?

2.交流蚕的新变化:

(1.)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2.)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3.)描述其他新发现。

三.活动 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1.过渡: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在饲养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2.提问: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3.学生罗列问题。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为例: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2. 观测风

第14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简易风向标和其他的简易方法来观测风向。

2.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制作简易的风向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地看待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好处。

科学知识

1.知道风有方向与大小的不同。

2.知道气象站用风向标与风速计来观测风。

3.知道风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与灾难。

教学准备:

自制简易风向标的材料、风向标、风速计的实物或图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教师打开电风扇)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2.说说你对风的认识。

3.过渡: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学习有关风的知识。

二.活动 观测风

1.明确:风有方向、大小的不同。

2.提问:平日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风向?

3.学生回答问题并演示其方法。

4.出示方向图,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八个方向。

5.明确“风向” :

“丝巾飘向什么方向?”、“说明风是从什么方向吹过来的?”、“说一说此时的风向?”。总结:风向与丝巾飘扬的方向相反。

6.根据风级图目测风力。

(1.)观察风级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级风的特点。

(2.)阅读指南车信箱。

(3.)教师将风级图编成风级歌,帮助学生记忆。

7.认识风向标、风速计。

三.活动 自制简易风向标

1.指导看教材的制作步骤。

2.检查材料是否齐全。

四.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风的哪些事情?

课后反思:

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

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二.活动 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1.出示: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2.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蚕宝宝“蜕皮”前、“蜕皮”中、“蜕皮”后的情形。 。

三.拓展

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四.布臵任务

第16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雨量筒来测量雨量。

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科学知识

1.知道雨量筒的结构和用途。

2.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

教学准备:

雨量筒的实物或模型、自制简易雨量筒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1.猜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23页导入部分的三幅图,提问:怎样判断雨的大小呢?

二.活动 测量雨量

1.出示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使他们了解其构造。

2.明确: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3.指导制作雨量筒。

(1.)看图。

(2.)所需材料:大可乐瓶、剪刀、刻度尺等。

(3.)讲解制作步骤。

4.自制雨量筒。

5.交流、评价。

6.教师教给学生测量雨量的方法。

7.雨量等级表

(1.)明确:人们根据雨量的大小,制定了雨量等级表。

(2.)学生熟悉雨量等级表的划分。

(3.)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所测雨量的等级。

8.布臵作业:下雨天用自制雨量筒测量雨量并填写教材第24页的记录表。

第17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

2.会收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人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有学习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众多的人合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完成。

科学知识

1.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知道天气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3.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天气谚语与其他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一.教学导入

1.讲述: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2.过渡:让我们来搜集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文化遗产吧。

二.活动 搜集天气谚语

1.指导看教材第25页的图,对照图,了解有关天气谚语。

2.你还知道哪些天气谚语?

3.交流,教师补充适量的天气谚语。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天气谚语的分类。

5.布臵任务:课后搜集天气谚语。

三.阅读 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1.阅读资料。主要目的是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和大概面貌。

2.教师讲解。讲解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和解释过于简单的图示化的教材。

3.议一议:通过阅读和讲解,对天气预报有什么认识,还有哪些问题。

第18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

一.教学导入

1.汇报:蚕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2.明确:一般蚕一生中要进行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

3.过渡:当蚕进行完第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时,它要吐茧结丝了。

二.活动 蚕宝宝“作茧自缚”

1.观察熟蚕:

(2.)观察蚕成熟了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体色、体形、大小等各方面的变化等

(3.)学生总结出熟蚕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去辨别自己养的蚕是否成熟。

(4.)做好观察记录。

2.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它们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就叫做“上山”。我国古代人们用干草扎在一起给蚕制作了一个可以依托的空间。现代,人们又用硬纸板做成了一个个小格子来给蚕做茧。

3.过渡:我们也来做一个“蚕山”,帮助蚕宝宝结茧吧!

(1.)学生欣赏熟蚕那晶莹透亮的美丽身体。

第四单元 磁铁的奥秘

第19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进行实地观察、实验并取得数据。

2.经历一次完整探究活动的大体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事实的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

1.认识磁力。

2.知道磁极。

教学准备:

透明塑料杯、图钉、条形磁铁、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

教师教学前,有意地在教室里放臵一些不同材料的物品或设备,如:仪器小车、地球仪、盆养植物等,

一.教学导入:

1.指导阅读单元页,初步了解磁铁的应用。

2.演示实验:神奇的魔钓。(用带磁铁的鱼钩钓上带磁铁的鱼)

3.提问:聪明的同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4.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因为鱼钩和鱼里面都有磁铁,所以吸到一起了。

5.揭题:今天,让我们来了解磁铁的奥秘。

二.活动 探物游戏

1.教师出示条形磁铁。

2.布臵任务:在周围试一试,它能吸引哪些物体。

提示:(1)不要让磁铁长时间靠近电脑、手表以及电视机等家用电器。

(2)猜测它能吸引哪些东西,不能吸引哪些?

(3)试一试它隔着书还能吸引哪些东西?

……

2. 学生实验,并将结果填写在教材42页的记录表中。

3. 学生汇报。

4. 思考: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又是什么材料做的?

5. 讲解:磁铁能够吸铁,能够吸铁的这种力是磁力。

磁铁除了吸铁,还能吸引镍、钴等金属。

磁铁有环行的、条形的、圆形的……

三.活动 哪里磁力大

第20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对古老的指南针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模拟制作出指南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对祖国的科技成就认识增加的基础上,意识到我们的祖国是多么值得骄傲。 科学知识

1.知道自制磁针的方法;

2.学会自制指南针。

3.知道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特性,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磁铁的这一特性。 教学准备:

指南针、条形磁铁、缝衣针、线绳、回形针若干、小碗、小水桶、水槽、旋转支架、泡沫小球。

将司南的知识制作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了解司南。

2.出示指南针,讲解:指南针和司南的原理是一样的。

3.过渡:让我们来自制一个指南针来研究它们的性质好吗?

二.活动 自制指南针

1.设疑:能让缝衣针变成小刺针吗?

2.指导看教材第44页的图,初知实验过程。

3.学生操作。明确:

(1)目的:将缝衣针磁化成小磁针。

(2)用磁铁的南极摩擦缝衣针的针尖部分,让针尖成为S极。

(3)用缝衣针等钢质材料制作的磁铁磁性才能教长时间保留。

(4)小心!别扎手。

(5)摩擦的时间应在20次以上。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磁针四法”。

5.选取其中的一种方法,用自己的小磁针制作指南针,还需哪些材料?

学生制作。

6. 我们做的指南针能指南北吗?它是否具有磁铁吸铁的性质?

实验验证。

7. 可以直接用磁铁做指南针吗?

三.总结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有什么发现?

磁铁能指示南北两极,磁铁指向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

指南针和司南都是利用了磁铁的这一特性。

第2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观察中对观察对象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帮助更好的观察。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剪刀、刀片、放大镜等

一.教学导入

1.设疑:蚕结茧后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2.学生口头猜测。

3.过渡:到底是怎样的情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活动 蚕茧里的秘密

1.把先结成的茧和刚结的茧轻轻摇动(注意:要提醒学生只能轻轻摇动,否则会撞伤蚕蛹),比较发出的不同声音让他们猜想蚕在里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指导他们剖开蚕茧,取出蚕蛹。

3.观察蚕蛹,描述蚕蛹是什么样的。做好观察记录。

4.比较蚕蛹与熟蚕有什么不同?

5.辨别蚕蛹,区分雌蛹和雄蛹: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显得很结实。

6.观察结束,还将蚕蛹装进蚕茧,并把剪下的蚕茧“盖子”还盖上。

三.布臵任务

继续观察: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第22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

科学知识

1.了解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教学准备:

条形磁铁、铅笔等。

一.教学导入

复习:1.“磁针四法”是哪四法?

2. 什么是“南极”和“北极”?

二.活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提问:当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学生猜测并动手试一试。

3.讨论:磁极靠近的情形有哪几种?

4.针对每一种情形学生进行实验。

明确:两磁铁下的“轮子”都要能灵活地滚动;

两磁铁的质量应相同;

两块磁铁的磁性强弱相差不可以太大;

实验操作时,应该推动两磁铁相互靠近。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

5.磁铁底下除了用铅笔,还可以用其他东西来试吗?

6.阅读指南车信箱,明白:实验应该是能够重复的。


相关文章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教案doc
  • 三年 课 授课时间 班 月 语文教案设计 课 型 略读 李明晏 日 主备人 总课时:第 课 时 安 排 本教案使用人 77 节 1-1 题 24*.果园机器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2.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 ...查看


  •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巨伞下的城市]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巨伞下的城市>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重点: 体会说明性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总结上一课时的内容(扫除字词障碍, ...查看


  • 八年级历史下册 6.19[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鲁教版
  • 第18课 科技技术的成就(一)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掌握建国以 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 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认识: ...查看


  • 历史:第13课[宋元的科学技术]教案(岳麓版七年级下册)
  • 第13课宋元的科学技术 [课标内容]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战国时的司南是最早的定向工具:宋朝时制成了指南针,用于航海:唐朝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开始用于火红制造武器,宋元时, ...查看


  • 四年级下册统计教案与教学反思
  • 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 认真思考,对号入座 (1)6+6+6+6+6写成乘法算式是( ),积是( ). (2)一个角有( )个顶点,( )条边. (3)5的4倍是( ),( )的7倍是56. (4)1米=( )厘米. (5)在O里填上 ...查看


  •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教案,试卷
  • *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1.繁荣一时的隋朝 * 2."贞观之治" * 3."开元盛世" * 4.科举制的创立 * 5."和同为一家" * 6.对外友好往来 * 7.辉煌 ...查看


  • 第8课 正义的胜利 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
  • 第8课 正义的胜利 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由二战的逐步扩大导入新课的学习. 2.学生自 读课 文,了解大意. 3.理解合作在重大事件上的 ...查看


  • 六年级科学下册未来家园1教案青岛版
  •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探索宇宙 未来家园 一.教学目标: 1.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做出解释与结论: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创新性的科技作品. 2.认识到科学是不 ...查看


  •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教案
  •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品德)培训教案培训时间:2011 年 9 月 7 日下午 4:00 培训地点:翁塘小学办公室 培训科目: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 培训教师:张强 培训内容: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品德与生活 培训学时:1 学时 培训目的: 1. ...查看


  •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 教导处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练习 一.填空. (1)把5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8段,每段长( )米,每段是5 米的( ). ( 2) 1128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 (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