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诗歌赏析

鉴赏诗歌形象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长安的雨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作者的“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就第三联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忧”的? ②①答案

1.(1)连绵不断,一夜未停。

(2)渲染悲凉的气氛,为下面写“百忧如草雨中生”作铺垫,写百忧和野草一样滋生暗长,突出忧之多愁之长。

2.(1)忧:①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②命运的坎坷(运落风波);③仕途不得意(志气俱消尽);④生命的衰老(白发新添)。

(2)第三联:①借物抒情(间接抒情)。诗人借聚集枝头的乌鸦状心头之忧难以驱散,借沉闷的鼓声凝重无声写忧愁聚集心间,让人愁苦落寞。②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一夜难眠,晨起看到树上早鸦聚集,彻夜冷雨让乌鸦不能起飞,是作者所见,借此写聚集心头之忧;彻夜冷雨使得空气湿重,阻滞了鼓声,听起来沉闷无声,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借此表现内心的忧愁苦闷。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雨夜读书

陆游

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②仗下:借指朝堂。

1.诗歌首联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

2.诗歌里蕴含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描绘出了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深夜,帘外雨声淅沥,帘内一灯如豆;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书里。

2.①感慨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②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自己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自己太吝啬。③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虽然自己

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夜①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榈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指长安。

【小题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小题2】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

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 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 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6分)

2.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二人有何相似之处?(5) 答案

1.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2分)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 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2分)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2分)

2.“飘蓬”、“霸才无主独怜君”、“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曾不被重用,而作者一直怀才不遇。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王昭君

[唐]李商隐①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②。

和聂仪部明妃曲③

[明]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注】①李商隐,晚唐诗人,仕途坎坷不遇。②隔生春,指春天年复一年过去,汉宫里像昭君那样被冷落的宫女,年年都有。③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1.《和聂仪部明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2.两首诗均围绕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展开,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整首诗塑造出一个身行万里,心怀故土,愁怨深长的悲情女性形象。整首诗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塞外之境,一、二句以漫无边际的背景来衬托其远离故土的无限哀伤,三、四句写王昭君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作“汉宫月”,因而遐想故乡,留连难去,其中“徘徊”一词极言其对故乡的魂牵梦绕,一往情深。

2.李商隐的《王昭君》,借古讽今,以毛延寿制造一个又一个昭君的悲剧,来隐射当时一手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压制有才之人的宦官、军阀以及朋党之流,造成寒士被排挤压制的社会现实。整首诗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感伤。

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独辟蹊径写古人,通过设想王昭君远嫁塞外后,对汉宫依然无限眷恋,曲罢竟误以“青海月”为汉月的情景,状其对汉朝的依恋之深,幽怨之长。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海陵病中五首(其一)

吕本中

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

无数青山隔沧海,与谁同往却同归?

[注]海陵属泰州(今属江苏),作者晚年在此任小官,饥寒交迫,贫病交加,濒临绝境。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处境?有什么作用?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

(1)写出了诗人饥寒交迫、贫病交加、前途渺茫黯淡、平生事业无成的悲惨处境。这两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为后两句抒情作好铺垫。

(2)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青山重重,沧海茫茫,这么宽广的天地,这么壮美的河山,诗人却只能反问与谁同往同归,衬托出失意潦倒的感慨和沉痛。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点绛唇①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掩饰。

1.词中描写了诗人哪几种生活?这种生活展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2.有人说本词疏阔放纵,令人生散发弄扁舟之意;也有人说本词洒脱中寓抑郁,有壮志难酬之悲。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说你的依据。

答案

1. ①全词描写了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的乡居生活。②表现了诗人的悠闲潇洒、无拘无束、自得其乐。

2.同意前者。作者独酌买醉,眼见江南秀润的千里江山,耳听水乡渔歌唱响,日暮的恬静悠闲的生活,容易勾起作者心羡江上,相忘于清风白云,有散发弄舟之意。 同意后者。陆游作为爱国诗人,一生以抗金救国为己任,无辜获罪罢职,使他不由得产生英雄无用、壮志难酬的悲愤。买醉乡间,纵情山水只是他愤懑悲愁、壮志难酬的伪装、掩饰而已。

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 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5分)

2. 简要分析“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 青山气象不凡,屹立不动,它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2分);明月善解人意,它没有世俗偏见,有情有义,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己(2分),也是他理想人格的化身(1分)。

2. “夜夜”表示非止一夜,“听读”仿佛明月默默地听诗人读《离骚》(2

分)。诗句表现了作者被贬独游的孤独、忧愤(2分),对明月相伴的感激之情及与屈原一样的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2分)。

九. 浣溪沙

朱敦儒(宋)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 ),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1.从“日长独自倚阑干”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 2.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②首词。

答案

1.诗歌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诗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诗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

2.(1)借景抒情:上片一、二句写景,早春时节,细雨纷纷,香火残留;桥下溪水碧绿,桥外春燕衔泥,寒气逼人。细雨、残留的香火、燕泥寒,一“残”一“寒”,既写实景,也抒写诗人内心的悲苦,为映衬。

(2)乐景衬悲情:下片一、二句也是写景,刚脱去壳皮的修竹,正散发出嫩绿之色;刚褪去花瓣的新杏,酸味未成。如此的江南美好景象给谁赏看呢?诗人以江南的美好来抒写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为反衬。

十. 唐多令

邓 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 ①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 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 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

双关,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2.“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4分)“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2分)

十一.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 题。

鹧鸪天·重阳晚眺遇雨

李昌垣

十里平芜带晚霞,萧萧雁归宿汀沙。雨迷村外行人渡,花满溪南处士家。

思往事,负年华,梦魂飘泊任天涯。西风吹换江州鬓,独醉东篱数暮鸦。

1.词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和氛围?

2.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本词一、二两句,描绘了平芜苍茫、落霞辉映、归雁纷纷栖落沙洲的景象;通过晚霞、大雁、汀州、平芜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寂寥的深秋氛围,给人以落寞、凄清的感受。

2.本诗下片抒发了诗人年华流逝、事业无成的伤感,漂泊无定、只身天涯的悲叹,以及秋风染鬓、借酒浇愁、闲数暮鸦的孤独苦闷之情。

十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8~9题。(11分)

踏莎行·初春

徐灿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

8.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有何作用?(5分)

9.此末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的初春美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

9词的末尾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春日寄乡友

[南朝]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1.这首诗三、四句描写春日景象,请分别赏析“结”、“散”二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结”形象地写出了枝条与倒影交叠相连的春日迷人景象,极具画面感。②“散”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景活泼之动态美:平静的水面突然被打破,一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③三、四句写“翠枝”“绿水”等美好春景,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

2.全诗感情色彩浓重,表达了诗人对乡友的深切思念之情。①一、二句直写自己羁旅在外,无法回去与知己乡友欢聚之苦。②三、四句写“翠枝”“绿水”等美好春景,五、六句突出“戏”“游”之鱼、鸟的欢快,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③七、八句采用反诘语气,直抒胸臆。“悯默”刻画出诗人默然哀伤的神态,“最思君”直抒思友之深情。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应题目。

绥州作

韦庄

雕阴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注:①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因羁留绥州时所作。绥州城亦称扶苏城,最高处即秦皇长子扶苏墓。②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③蔡琰:字文姬,三国时人。④单于:曲调名。

1. 颈联中“笑”和“秋”二字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赏析。(5分)

2. 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6) 答案

1. “笑”指欢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明妃出塞路经绥州,连路边的花儿都露出笑脸;“秋”,指秋霜,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蔡琰归汉路过绥州时鬓已秋霜(3分)。“笑”和“秋”写出了作者深层的感叹:我也是带着希冀与笑意来绥州的,归去时大概不会也两鬓秋霜吧(2分)。

2. 尾联描绘了一幅秋日晚景图(1分):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清的曲子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弯月如钩(2分)。整个画面凄凉空茫,既表现了作者离开家乡的孤独和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羁留处境的苦闷,也传达了对前途的担忧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1]估客:贩货的行商。

[2]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1)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试分析这首行旅诗中的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好在哪里? (5)

(2)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

答案

(1)颔联对仗工整,内涵深刻,含蓄蕴藉。上句是动中写静,白日舟行水上,同船的商贾酣然入睡,足见江上风平浪静;下句是静中写动,晚上夜深人静,忽闻舟人低语,可知江潮涨起。这一联明写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暗写他昼夜难眠的纷乱思绪。

(2)这首诗主要抒写厌战、伤老、思归之情, “归心”是全诗之眼。首联一个“犹”字,道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一个“孤”字,流露出旅途的寂寞情绪。颔联写旅途中内心的纷乱不宁之情。颈联进一步写内心纷乱的原因。 “三湘”“万里”, 写的是战争的境遇和身世的飘零, “衰鬓”想到了人生易老,“秋色” 的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明月”,更增添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把这种忧心愁思更加深化了,“旧业”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来战鼓声声,诗人把这一切的根源归结为战争,思归的同时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之情。

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按要求答题。(每题3分,共6分)

碧湘门1

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2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1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2行(háng):行列。

【小题1】这首诗最后一句的“沉”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小题1】“沉”,使„„沉,淹没。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

【小题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寄贺方回①

黄庭坚

少游②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

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注释 ①黄庭坚度过了六年的谪居岁月后被调任太平州,但到官仅九日即罢官。他漂泊于江湖间,后寓居鄂州,这是他在鄂州寄给贺铸(字方回)的诗。②[少游]即秦少游,他既是黄庭坚挚友,同时与贺方回亦是知交,元符三年(1100年)五十二岁时被赦北返,归途中卒于藤州(治所在今广西藤县)。

1.第二句“谁与愁眉唱一杯”颇有意蕴,用语巧妙,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案

1.①此处采取用典的手法。晏殊有词云:“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唱一杯”包含了“一曲新词”的意思。②呼应了前一句中的“醉卧”,结构紧密。

2.①表达了诗人对挚友秦少游深情绵邈的追念。②表达了诗人对贺铸的推重、赞美。③表现了三个朋友相互间的情谊。④表达了诗人自己悲凉落寞、忧患余生的感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释】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句。

1.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

2.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冻”有“凝滞”之义 。天空“有日”,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天寒”,可见日色晦暝,云也仿佛凝滞 ,增加了惨淡的气氛,表现(烘托/渲染)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 。

2、 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 。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

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2.诗中,作者除了表达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还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2.①“寒食泪”表达了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②“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③“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想辞官归隐的愿望。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②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①唐彦谦,唐末诗人。②初眠,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

(1)这首诗语言朴素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一句写景状物精细传神,试赏析。

(2)诗人通过采桑女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试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 ①

(1)炼字的角度:“努”,用力伸出、用力冒出的意思。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缓慢生长的动态,给画面增加了艺术情趣。

修辞的角度: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桑芽”比喻成“青鸦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的颜色和形状。

(2)①诗人通过采桑女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②由于春寒,导致桑叶二月才吐芽儿,蚕事比往年推迟,而里胥却催她交新丝,揭露了苛政带给人民的痛苦。清晨采桑、挽长条而哭的描写,则可看出诗人对采桑女的同情。

九.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 ①

[宋]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1.这首诗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的颔联与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

答案

1.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出乌云堆积山头,酝酿着一场大雪(雪意正浓、晚来天欲雪)的景象,“柳眼桃腮领略春”形象地描绘出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彤云密布衬托出诗人漂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柳眼桃腮”则用旖旎春光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

2.(1)颔联以景衬情,“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出环境的凄凉,表现了诗人长夜难眠的孤单寂寞和浓浓乡愁。(或答“用爆竹声声的热闹反衬自己独守残灯、长夜难眠的孤独寂寞”)

(2)尾联展开想象(或答“从对方落笔”“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

十.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 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

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小题1】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小题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分)

答案【小题1】 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四分,三种情感给5分)

【小题2】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

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

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2分)

十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塞上

(辽)赵延寿

黄沙风卷半空抛,云动阴山雪满郊。探水人回移帐就,射雕箭落著弓抄。

鸟逢霜果饥还啄,马渡冰河渴自跑。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1.首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太平广记》评价该诗:“此诗描写契丹景色、习俗,为南人所称道宜也。”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概括。

答案

1.上句的“抛”字用得极有力,既显示了沙之重,有表现了风力之强劲:把无边的黄沙卷起,一下子“抛”向“半空”。下句“重”(zhòng),“云重”即云浓而且厚,给人以压顶之感,所以说“重”。首联这两个字充分描绘出塞上大漠黄沙蔽空、雪满郊原的景象。

2.颔联和颈联分别写出了大漠中契丹人常见的四种景象:探水(寻水)、射雕、饥鸟啄果、渴马奔河。这四景由人而及鸟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描绘了大漠中的生活图景,体现了契丹民族生活地域赋予其人的豪迈之情与崇尚生命的精神。

十二.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

三岔驿

杨 慎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小题1】“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这两句写得极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5分)

【小题2】诗的末尾两句“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有着丰富的意蕴,请说说你的理解。(6分)

答案【小题1】①对比。用“朝”与“暮”、“来”与“去”等对比,描写了诗人当年看到的某些官员极盛时的洋洋自得之态和衰落时的落寞清冷、颓丧之

气。(3分)②叠词。用“扬扬”“寂寂”表现某些官员宦海沉浮的状态,生动形象。(2分)

【小题2】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古往今来,无数追名逐利之徒,升降沉浮,荣辱变化,不变的是那流水绿树。②这两句诗既是诗人宦海沉浮、遭遇坎坷的辛酸自白,更是诗人推己及人、对古今文人官场沉浮的概括。③表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明了名利不过是一时之荣,繁华只是瞬间,只有时空才是永恒的哲理。④表现了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6分) 十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蝶恋花

赵令畴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①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②香一缕,宿酒醒迟,恼③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④路。

注:①止:通“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

(2)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1)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

(2)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十四.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好事近

刘子寰

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先占。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

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何事③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 ①②

[注] ①露红:红色的菊花。②金英:精英,大自然精华英秀。③何事:为什么从事。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中的“念”“摘”两字。

(2)词的结尾两句(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表达了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念”“摘”两字运用拟人手法,“念”字赋予红菊以思维色彩,“摘”字赋予红菊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菊傲霜、卓然不群的品格。

(2)“渊明风致”表达词人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固守本性。但“妖艳”句,透露出了其真正含义:词人之所以田园归隐是形势所迫,实出无奈,故其仍向往着某一天能够出仕朝廷为国效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子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1.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反衬(对比)。杜鹃口中的鲜血已把原野上的花染成红色,这样悲鸣又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繁盛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的悲惨命运。

2.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

“羽毛飘荡一年年”写子规的漂泊,“他山叫处花成血”“月斜长吊欲明天”写子规叫声的凄切,“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写子规的凄苦。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胜锦,生憎③柳絮自如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

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

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

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

1.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面对乐景,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可见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

2.首句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了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相见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

送人还荆州

皇甫曾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注:青门: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

1.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送”字表达情感的?

答案

1. 运用想象(虚实结合)。(2分,答“借景抒情”给1分)由眼前景想象荆州、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流露出对友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

2. 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2分)再想象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情景,(表达牵挂之情)(2分,如回答“借„„景抒发„„情”给1分);最后写一别再难相见,(直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2分)

四.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贼平①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①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

1.除借景抒情外,整首诗歌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请指出该手法,并分析。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绪?请简要概括。

答案1.本诗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首联实写,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北还”;颔联首句实写流落他乡白发已生,而后句则虚写“旧国”青山如故;最后两联虚写,想象友人“北还”途中的寂寞、艰辛、愁容面带。虚实结合,互为补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情感。

2.①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战争)的痛恨之情。②多年流落他乡,无法归家的惆怅之绪。③对故国残破的悲痛之情。④对友人“北归”旅途艰辛的牵挂之情。⑤对岁月易逝,人生多舛的感慨。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

2.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氛围;“客散暮江头”,“暮江头”点明时间地点;暮霭沉沉,朋友扬帆远去,营造了清冷凄切的送别环境。

2.写法: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好处:营造意境,含蓄蕴藉。“青山万里一孤舟”用辽阔的万里青山与孤舟的对比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恋恋不舍的深情。

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水边偶题 罗隐①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轲②休叹息,达如周召③亦尘埃。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④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 ②丘轲:孔丘、孟轲 ③周召:周公、召公。

④蒙邑先生:庄子。

1.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略作分析(6分)

答案

【答案】

1.首联所写的“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2分)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3分)

2.情感:①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②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③世事无常、不必纠缠于穷达的慨叹;④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每答一点并分析得2分)

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客归京

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①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②春。

东城送客马上

贺铸

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春水两鸳鸯。

渔童解唱沧浪曲③,应笑尘埃马上郎。

【注】①九衢(qú):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②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③沧浪曲,即《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即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

(1)白诗中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了“送客”,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①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②有”与“无”形成强烈对比,“有”是为了反衬“无”,③以此体现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赏识重用的复杂心情。

(2)①白诗既有对友人归京的担忧、欣羡之情,又有对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重用,并对友人寄予厚望的期许之情。②贺诗表达了自己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却被束缚不可解、欲归隐田园而不得的无奈苦恼。 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戊辰即事①(宋)刘克庄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注】 ①戊辰:公元1208年(宋嘉定元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

1.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

2.“西湖插柳”改为“栽桑树养吴蚕”,你认为这符合情理吗?请说说理由。 答案

1.以小见大的手法。(2分)以诗人的身份,尚无青衫可穿,普通人民的生活更是可想而知。诗人以无青衫这一件小事情,反映出战争、战败给人民带来苦难这一大课题,讽刺了统治者无能、腐朽,只会剥夺、欺压人民。以此二句反映战败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十分恰切。(3分)

2.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把西湖著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荒唐至极,但是,这种作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怎么能行。“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3分)这两句诗意在讽刺,其特点是运用对比,前句写统治者的娇奢淫逸,后句写老百姓的穷愁苦难。(3分)

九.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题。

登彭城楼

南宋·吕定

项王台上白云秋,亚父坟前草木稠。山色不随人事改,水声长近戍城流。 空余月夜龙神庙,无复春风燕子楼。楚汉兴亡俱土壤,不须怀古重夷犹。

[注释]①项王台:即戏马台。②燕子楼:唐朝贞元年间武宁节度使张愔旧第中的一栋楼台,为爱妾关盼盼所居,张愔死后,她念旧爱而不嫁,居此楼十余年。③夷犹:犹豫不决。

(1)诗歌首联的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诗歌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阐述。 答案

以乐景写哀情,奠定了全诗惆怅、悲凉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对历史兴亡的思索和感慨。诗人在彭城楼上一眼望去,看到戏马台上白云悠悠,亚父坟上草木丰茂,不禁想起了往事,心生惆怅、悲凉。

尾联从表现内容上看,诗人对历史的兴亡更替似乎是漠不关心,“无须追怀”,空发感慨。而实际上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慨,既感慨楚汉兴亡,又宛曲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日渐衰微的忧心。

十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 本诗颈联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句诗,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

2. 《落梅》一诗,因其言近旨远而成为宋代屈指可数的咏梅佳作。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包含的讽喻之意。

答案

1.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和寂寞凄凉:“零落成泥”“乱点莓苔”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香如故”“久犹香”实际上都是托物言志都赞美了梅花高阶的品格更是赞颂了那些虽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尾联看似指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嫉恨梅花孤高。实际上是用比喻手法,把“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强烈的感慨和不满。

十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惜 花

姜宸英

一年强半是春愁,浅白深红付乱流。

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

1.“浅白深红付乱流”一句中的“浅白深红”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整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这首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浅白深红”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在这里指春天的各种鲜艳的花朵。整句诗写的是随着春天的逝去,各种花朵也飘零在流水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春逝的感伤,突出了“惜春”这一主题。

2. 最后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垂杨拟成人,写垂杨一丝丝细长的枝条把恨绾住,送上高楼,表达了诗人对东风无情、百花遭劫的无限怨恨。在诗人笔下,此恨已弥漫于整个空间,以致飘拂于空中的垂杨都能随时把恨绾住。

十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②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

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③,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④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真珠:即珍珠。③欹(qī):倾斜。④都来:算来。

1.上阕从哪些角度描写秋夜景象的?请简要分析。

2.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答案

1.作者主要从视觉、听觉来描写秋夜景象。“寒声碎”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秋夜中树叶飘坠香阶之状。“天淡银河”、“月华如练”句则诉诸视觉,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明净的月光,营造典型的相思氛围。

2.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②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

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

④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达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十四. 美人·听雨 (宋)作者: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1.通读全词,概括作者的思路

2.全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诗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答案】

1.本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1分)按时间顺序(1分),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从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2分),表达了时光易逝,漂泊孤苦,孤独寂寞的情感。(1分)

2.(1)虚写(想象),回忆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2)白描,“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简笔勾勒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大雁失群孤飞客舟听雨的画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一腔旅恨、万种离愁。(3)细节描写、比喻,“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而今听雨”的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僧庐,两鬓白霜,孤独凄凉。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4)衬托,以少年听雨的欢乐对中年、老年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中年听雨的满腹愁思对老年听雨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5)“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6)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点滴天明”,词人满腔孤寂,雨下到天明,作者愁到天明。一“任”字,内心独白脱出,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满腔亡国遗恨。(每点2分,任意3点得6分)

十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词的上片写梦中情景,有什么作用,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向往?请简要说明。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技巧?并选出两种简要分析。

答案

1.(1)上片梦游中的世界,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渲染了战争氛围,军纪严明,军容整齐。(2)表达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向往。

2.(1)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对比、反衬(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2)简析:虚实结合。词的上片写梦中之景,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矢志报国,怀才不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愤之情。对比。上片描写的梦中所见景象“关河”“雁门”“青海”都是南宋当时重要的西北边防重地。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反衬(寓情于景)。“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直抒胸臆。“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直接抒发爱国热情,“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士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十六.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1-2题。

上小楼·隐居

任昱注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任年年落花飞絮。

【注】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

1.诗歌的题目是“隐居”,作者围绕“隐居”是怎样层层展开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2.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

1.(1)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荆棘满途”),因而在有如 “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2)再写隐居的住所(“茅庐”)、周围的环境(“松菊”)和起居生活(“莼鲈”)(3)接着写隐居的原则是“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4)最后写自己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隐居情怀。

2.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用典:(1)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作者以出山之前的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2)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借陶渊明之“松菊”表达自己清高自傲,超然独立的胸怀;(3)西晋张翰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辞官归家,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的惬意之情。

十七. 阅读下面的宋诗和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注】林和靖:北宋诗人,林逋,字和靖。他的《山园小梅》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佳唱。

清江引·咏梅

(元)贯云石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1)请简要分析上面的宋诗和元曲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共同特点。

(2)请分析说明上面的宋诗和元曲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答案

(1)宋诗写梅花不愿受到尘埃的污染,甘心生长在简陋的竹篱茅舍旁边,后悔和林和靖相识,以致惹得诗人们反复吟咏它。元曲写梅花只愿和纯洁无暇的白雪和月光为伴,不喜欢和蜜蜂蝴蝶嬉戏。二者都写出了梅花一尘不染、圣洁高尚、甘于寂寞、不事张扬的特点。

(2)相同点:宋诗中的“自甘心”“误识”和元曲中的“泄漏”“交”“不惹”等动词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都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亦可答托物言志或象征手法,二者均是句句不离梅花纯洁高雅的品性,同时,又是字字言志,正是作者贞洁自守、不慕名利、不逐流俗的高尚人格的写照。)

不同点:元曲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雪月和蜂蝶对比,说梅花愿和雪月为伴,不愿和蜂蝶相戏。(或说将梅花和百花对比,梅花不像百花那样喜欢开在风和日暖的春天,喜欢和蜂蝶相戏。)

评价诗歌思想感情

一.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唐]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1)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崔颢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到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

(1)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反衬”);(2)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

(2)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二.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①吴钩:刀名。②凌烟阁:皇宫内一小楼,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③若个:哪个。④络脑:马笼头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两④②③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抒情方式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 答案

1.①主题都是表达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的思想。也有怀才不遇之苦。②《南园》连用反问,直接表达上战场为国建功,自己也可画像挂入凌烟阁,获取万户侯之爵位的渴望。《马诗》借骏马带上金笼头在边关大漠肆意驰骋来表达内心对功业的渴望。 2.①《南园》直抒胸臆,“吴钩”“收取关山”等直白的语言,痛快淋漓的表达作者内心思想;②《马诗》托物言志通篇用比喻,借骏马带上金络脑来间接的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抒情委婉,耐人寻味。

三.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再过金陵

(唐)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2.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 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酌情给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

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

2. 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后游①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

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①照应标题。(2分)“曾游”和“再渡”表明作者之前游历过此地,照应了标题中的“后游”。(1分)②引起下文景物描写。(1分)通过介绍“重游”之地,引出对下文“江山”“花柳”“润野”“烟光”“暄沙”“日色”等的描写。(1分)

2.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景象,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2分)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2分)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

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一(2)题。(11分)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凡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1)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首联“起调最高”,那么,首联“起调”高在哪里?请指出来并简要赏析。(5分)

(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首联写离别,意境苍凉、壮阔,气度豪迈,不同凡响。(2分)友人离别时,地点虽在荒凉冷落的古堡,又值落叶萧萧的寒秋,但友人却心怀壮志,意气浩然地告别了古塞险关,没有一点离别的凄然和伤感。(3分)

(2)①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及眷恋之情。②颈联想象友人离去后路途上的孤独寂寞,以及归家后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③尾联写当此送行之际,友人把酒言欢,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依依惜别之情意。(每点2分)

六. 春 阴

朱 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

答案

1.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和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之情。

2.前两联描写了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恐怖。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乱 后①

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鸣虚壁②,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 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1)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

答案

(1)运用对比(答反衬亦可)的手法。(1分)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2分)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出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分)。(共5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2)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吱吱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

八.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案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九. 古代诗歌阅读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之情。长夜漫漫,沉沉如水,秋风阵阵,驿亭紧闭,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它通过写词人彻夜难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贬谪途中孤旅难眠的落寞之感,凄苦哀伤之情。

2.比喻,首句把“沉沉的夜”比作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因被贬谪而沉重的心情。②首句叠词“沉沉”,不但

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强化了诗人沉重凄凉的心情。③“无寐,无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因被贬谪而夜不能寐。④融情于景。首句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夜的漫长和凄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寂凄凉的心情。

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

(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子夜歌·三更月①

[宋]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注]①本调又名《忆秦娥》。相传创始于李白。李白之《忆秦娥》,主要抒发一个长安少妇对久别爱人的忆念之情。贺铸此词,与李词所写颇为接近。②何许,为何这样。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请结合全词,赏析“陇头流水,替人呜咽”这两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月夜庭院思妇图。三更之夜,月色皎洁,中庭梨花在月色的辉映下更加洁白,闺中少妇,思念游子,夜不能寐,听到杜鹃声声哀啼,更是情不能胜,哀伤不已。为词作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

2.这两句运用了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或“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赋予无情的陇上之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似乎 它们也为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所感动,发出呜咽哀鸣之声。作者融情入景,借物抒情,表达了闺中少妇与恋人离别后,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

十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1.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

2.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鉴赏诗歌形象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长安的雨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作者的“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就第三联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忧”的? ②①答案

1.(1)连绵不断,一夜未停。

(2)渲染悲凉的气氛,为下面写“百忧如草雨中生”作铺垫,写百忧和野草一样滋生暗长,突出忧之多愁之长。

2.(1)忧:①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②命运的坎坷(运落风波);③仕途不得意(志气俱消尽);④生命的衰老(白发新添)。

(2)第三联:①借物抒情(间接抒情)。诗人借聚集枝头的乌鸦状心头之忧难以驱散,借沉闷的鼓声凝重无声写忧愁聚集心间,让人愁苦落寞。②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一夜难眠,晨起看到树上早鸦聚集,彻夜冷雨让乌鸦不能起飞,是作者所见,借此写聚集心头之忧;彻夜冷雨使得空气湿重,阻滞了鼓声,听起来沉闷无声,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借此表现内心的忧愁苦闷。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雨夜读书

陆游

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②仗下:借指朝堂。

1.诗歌首联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

2.诗歌里蕴含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描绘出了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深夜,帘外雨声淅沥,帘内一灯如豆;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书里。

2.①感慨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②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自己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自己太吝啬。③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虽然自己

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夜①

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榈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指长安。

【小题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小题2】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

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 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 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②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

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6分)

2.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二人有何相似之处?(5) 答案

1.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2分)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 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2分)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2分)

2.“飘蓬”、“霸才无主独怜君”、“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曾不被重用,而作者一直怀才不遇。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王昭君

[唐]李商隐①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②。

和聂仪部明妃曲③

[明]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注】①李商隐,晚唐诗人,仕途坎坷不遇。②隔生春,指春天年复一年过去,汉宫里像昭君那样被冷落的宫女,年年都有。③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1.《和聂仪部明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2.两首诗均围绕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展开,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整首诗塑造出一个身行万里,心怀故土,愁怨深长的悲情女性形象。整首诗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塞外之境,一、二句以漫无边际的背景来衬托其远离故土的无限哀伤,三、四句写王昭君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作“汉宫月”,因而遐想故乡,留连难去,其中“徘徊”一词极言其对故乡的魂牵梦绕,一往情深。

2.李商隐的《王昭君》,借古讽今,以毛延寿制造一个又一个昭君的悲剧,来隐射当时一手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压制有才之人的宦官、军阀以及朋党之流,造成寒士被排挤压制的社会现实。整首诗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感伤。

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独辟蹊径写古人,通过设想王昭君远嫁塞外后,对汉宫依然无限眷恋,曲罢竟误以“青海月”为汉月的情景,状其对汉朝的依恋之深,幽怨之长。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海陵病中五首(其一)

吕本中

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

无数青山隔沧海,与谁同往却同归?

[注]海陵属泰州(今属江苏),作者晚年在此任小官,饥寒交迫,贫病交加,濒临绝境。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处境?有什么作用?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

(1)写出了诗人饥寒交迫、贫病交加、前途渺茫黯淡、平生事业无成的悲惨处境。这两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为后两句抒情作好铺垫。

(2)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青山重重,沧海茫茫,这么宽广的天地,这么壮美的河山,诗人却只能反问与谁同往同归,衬托出失意潦倒的感慨和沉痛。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点绛唇①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②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掩饰。

1.词中描写了诗人哪几种生活?这种生活展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2.有人说本词疏阔放纵,令人生散发弄扁舟之意;也有人说本词洒脱中寓抑郁,有壮志难酬之悲。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说你的依据。

答案

1. ①全词描写了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的乡居生活。②表现了诗人的悠闲潇洒、无拘无束、自得其乐。

2.同意前者。作者独酌买醉,眼见江南秀润的千里江山,耳听水乡渔歌唱响,日暮的恬静悠闲的生活,容易勾起作者心羡江上,相忘于清风白云,有散发弄舟之意。 同意后者。陆游作为爱国诗人,一生以抗金救国为己任,无辜获罪罢职,使他不由得产生英雄无用、壮志难酬的悲愤。买醉乡间,纵情山水只是他愤懑悲愁、壮志难酬的伪装、掩饰而已。

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 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5分)

2. 简要分析“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 青山气象不凡,屹立不动,它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2分);明月善解人意,它没有世俗偏见,有情有义,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己(2分),也是他理想人格的化身(1分)。

2. “夜夜”表示非止一夜,“听读”仿佛明月默默地听诗人读《离骚》(2

分)。诗句表现了作者被贬独游的孤独、忧愤(2分),对明月相伴的感激之情及与屈原一样的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2分)。

九. 浣溪沙

朱敦儒(宋)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 ),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1.从“日长独自倚阑干”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 2.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②首词。

答案

1.诗歌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诗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诗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

2.(1)借景抒情:上片一、二句写景,早春时节,细雨纷纷,香火残留;桥下溪水碧绿,桥外春燕衔泥,寒气逼人。细雨、残留的香火、燕泥寒,一“残”一“寒”,既写实景,也抒写诗人内心的悲苦,为映衬。

(2)乐景衬悲情:下片一、二句也是写景,刚脱去壳皮的修竹,正散发出嫩绿之色;刚褪去花瓣的新杏,酸味未成。如此的江南美好景象给谁赏看呢?诗人以江南的美好来抒写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为反衬。

十. 唐多令

邓 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 ①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 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 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

双关,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2.“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4分)“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2分)

十一.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 题。

鹧鸪天·重阳晚眺遇雨

李昌垣

十里平芜带晚霞,萧萧雁归宿汀沙。雨迷村外行人渡,花满溪南处士家。

思往事,负年华,梦魂飘泊任天涯。西风吹换江州鬓,独醉东篱数暮鸦。

1.词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和氛围?

2.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本词一、二两句,描绘了平芜苍茫、落霞辉映、归雁纷纷栖落沙洲的景象;通过晚霞、大雁、汀州、平芜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寂寥的深秋氛围,给人以落寞、凄清的感受。

2.本诗下片抒发了诗人年华流逝、事业无成的伤感,漂泊无定、只身天涯的悲叹,以及秋风染鬓、借酒浇愁、闲数暮鸦的孤独苦闷之情。

十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8~9题。(11分)

踏莎行·初春

徐灿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

8.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有何作用?(5分)

9.此末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的初春美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

9词的末尾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春日寄乡友

[南朝]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1.这首诗三、四句描写春日景象,请分别赏析“结”、“散”二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结”形象地写出了枝条与倒影交叠相连的春日迷人景象,极具画面感。②“散”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景活泼之动态美:平静的水面突然被打破,一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③三、四句写“翠枝”“绿水”等美好春景,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

2.全诗感情色彩浓重,表达了诗人对乡友的深切思念之情。①一、二句直写自己羁旅在外,无法回去与知己乡友欢聚之苦。②三、四句写“翠枝”“绿水”等美好春景,五、六句突出“戏”“游”之鱼、鸟的欢快,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③七、八句采用反诘语气,直抒胸臆。“悯默”刻画出诗人默然哀伤的神态,“最思君”直抒思友之深情。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应题目。

绥州作

韦庄

雕阴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注:①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因羁留绥州时所作。绥州城亦称扶苏城,最高处即秦皇长子扶苏墓。②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③蔡琰:字文姬,三国时人。④单于:曲调名。

1. 颈联中“笑”和“秋”二字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赏析。(5分)

2. 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6) 答案

1. “笑”指欢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明妃出塞路经绥州,连路边的花儿都露出笑脸;“秋”,指秋霜,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蔡琰归汉路过绥州时鬓已秋霜(3分)。“笑”和“秋”写出了作者深层的感叹:我也是带着希冀与笑意来绥州的,归去时大概不会也两鬓秋霜吧(2分)。

2. 尾联描绘了一幅秋日晚景图(1分):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清的曲子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弯月如钩(2分)。整个画面凄凉空茫,既表现了作者离开家乡的孤独和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羁留处境的苦闷,也传达了对前途的担忧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1]估客:贩货的行商。

[2]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1)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试分析这首行旅诗中的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好在哪里? (5)

(2)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

答案

(1)颔联对仗工整,内涵深刻,含蓄蕴藉。上句是动中写静,白日舟行水上,同船的商贾酣然入睡,足见江上风平浪静;下句是静中写动,晚上夜深人静,忽闻舟人低语,可知江潮涨起。这一联明写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暗写他昼夜难眠的纷乱思绪。

(2)这首诗主要抒写厌战、伤老、思归之情, “归心”是全诗之眼。首联一个“犹”字,道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一个“孤”字,流露出旅途的寂寞情绪。颔联写旅途中内心的纷乱不宁之情。颈联进一步写内心纷乱的原因。 “三湘”“万里”, 写的是战争的境遇和身世的飘零, “衰鬓”想到了人生易老,“秋色” 的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明月”,更增添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把这种忧心愁思更加深化了,“旧业”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来战鼓声声,诗人把这一切的根源归结为战争,思归的同时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之情。

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按要求答题。(每题3分,共6分)

碧湘门1

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2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1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2行(háng):行列。

【小题1】这首诗最后一句的“沉”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小题1】“沉”,使„„沉,淹没。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

【小题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寄贺方回①

黄庭坚

少游②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

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注释 ①黄庭坚度过了六年的谪居岁月后被调任太平州,但到官仅九日即罢官。他漂泊于江湖间,后寓居鄂州,这是他在鄂州寄给贺铸(字方回)的诗。②[少游]即秦少游,他既是黄庭坚挚友,同时与贺方回亦是知交,元符三年(1100年)五十二岁时被赦北返,归途中卒于藤州(治所在今广西藤县)。

1.第二句“谁与愁眉唱一杯”颇有意蕴,用语巧妙,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案

1.①此处采取用典的手法。晏殊有词云:“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唱一杯”包含了“一曲新词”的意思。②呼应了前一句中的“醉卧”,结构紧密。

2.①表达了诗人对挚友秦少游深情绵邈的追念。②表达了诗人对贺铸的推重、赞美。③表现了三个朋友相互间的情谊。④表达了诗人自己悲凉落寞、忧患余生的感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释】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句。

1.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

2.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冻”有“凝滞”之义 。天空“有日”,云不应冻,但“云犹冻”,可见“天寒”,可见日色晦暝,云也仿佛凝滞 ,增加了惨淡的气氛,表现(烘托/渲染)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 。

2、 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 。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

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2.诗中,作者除了表达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还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2.①“寒食泪”表达了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②“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③“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想辞官归隐的愿望。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②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①唐彦谦,唐末诗人。②初眠,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

(1)这首诗语言朴素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一句写景状物精细传神,试赏析。

(2)诗人通过采桑女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试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 ①

(1)炼字的角度:“努”,用力伸出、用力冒出的意思。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缓慢生长的动态,给画面增加了艺术情趣。

修辞的角度: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桑芽”比喻成“青鸦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的颜色和形状。

(2)①诗人通过采桑女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②由于春寒,导致桑叶二月才吐芽儿,蚕事比往年推迟,而里胥却催她交新丝,揭露了苛政带给人民的痛苦。清晨采桑、挽长条而哭的描写,则可看出诗人对采桑女的同情。

九.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 ①

[宋]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1.这首诗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的颔联与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

答案

1.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出乌云堆积山头,酝酿着一场大雪(雪意正浓、晚来天欲雪)的景象,“柳眼桃腮领略春”形象地描绘出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彤云密布衬托出诗人漂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柳眼桃腮”则用旖旎春光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

2.(1)颔联以景衬情,“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出环境的凄凉,表现了诗人长夜难眠的孤单寂寞和浓浓乡愁。(或答“用爆竹声声的热闹反衬自己独守残灯、长夜难眠的孤独寂寞”)

(2)尾联展开想象(或答“从对方落笔”“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

十.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 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

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小题1】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小题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分)

答案【小题1】 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四分,三种情感给5分)

【小题2】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

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

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2分)

十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塞上

(辽)赵延寿

黄沙风卷半空抛,云动阴山雪满郊。探水人回移帐就,射雕箭落著弓抄。

鸟逢霜果饥还啄,马渡冰河渴自跑。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1.首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太平广记》评价该诗:“此诗描写契丹景色、习俗,为南人所称道宜也。”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概括。

答案

1.上句的“抛”字用得极有力,既显示了沙之重,有表现了风力之强劲:把无边的黄沙卷起,一下子“抛”向“半空”。下句“重”(zhòng),“云重”即云浓而且厚,给人以压顶之感,所以说“重”。首联这两个字充分描绘出塞上大漠黄沙蔽空、雪满郊原的景象。

2.颔联和颈联分别写出了大漠中契丹人常见的四种景象:探水(寻水)、射雕、饥鸟啄果、渴马奔河。这四景由人而及鸟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描绘了大漠中的生活图景,体现了契丹民族生活地域赋予其人的豪迈之情与崇尚生命的精神。

十二.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

三岔驿

杨 慎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小题1】“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这两句写得极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5分)

【小题2】诗的末尾两句“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有着丰富的意蕴,请说说你的理解。(6分)

答案【小题1】①对比。用“朝”与“暮”、“来”与“去”等对比,描写了诗人当年看到的某些官员极盛时的洋洋自得之态和衰落时的落寞清冷、颓丧之

气。(3分)②叠词。用“扬扬”“寂寂”表现某些官员宦海沉浮的状态,生动形象。(2分)

【小题2】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古往今来,无数追名逐利之徒,升降沉浮,荣辱变化,不变的是那流水绿树。②这两句诗既是诗人宦海沉浮、遭遇坎坷的辛酸自白,更是诗人推己及人、对古今文人官场沉浮的概括。③表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明了名利不过是一时之荣,繁华只是瞬间,只有时空才是永恒的哲理。④表现了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6分) 十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蝶恋花

赵令畴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①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②香一缕,宿酒醒迟,恼③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④路。

注:①止:通“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

(2)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1)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

(2)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十四.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好事近

刘子寰

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先占。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

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何事③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 ①②

[注] ①露红:红色的菊花。②金英:精英,大自然精华英秀。③何事:为什么从事。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中的“念”“摘”两字。

(2)词的结尾两句(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表达了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念”“摘”两字运用拟人手法,“念”字赋予红菊以思维色彩,“摘”字赋予红菊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菊傲霜、卓然不群的品格。

(2)“渊明风致”表达词人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固守本性。但“妖艳”句,透露出了其真正含义:词人之所以田园归隐是形势所迫,实出无奈,故其仍向往着某一天能够出仕朝廷为国效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子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1.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反衬(对比)。杜鹃口中的鲜血已把原野上的花染成红色,这样悲鸣又有什么结果呢?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这里借春草繁盛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的悲惨命运。

2.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

“羽毛飘荡一年年”写子规的漂泊,“他山叫处花成血”“月斜长吊欲明天”写子规叫声的凄切,“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写子规的凄苦。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胜锦,生憎③柳絮自如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

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

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

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

1.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面对乐景,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可见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

2.首句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了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相见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

送人还荆州

皇甫曾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注:青门: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

1.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送”字表达情感的?

答案

1. 运用想象(虚实结合)。(2分,答“借景抒情”给1分)由眼前景想象荆州、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流露出对友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

2. 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2分)再想象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情景,(表达牵挂之情)(2分,如回答“借„„景抒发„„情”给1分);最后写一别再难相见,(直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2分)

四.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贼平①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①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

1.除借景抒情外,整首诗歌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请指出该手法,并分析。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绪?请简要概括。

答案1.本诗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首联实写,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北还”;颔联首句实写流落他乡白发已生,而后句则虚写“旧国”青山如故;最后两联虚写,想象友人“北还”途中的寂寞、艰辛、愁容面带。虚实结合,互为补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情感。

2.①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战争)的痛恨之情。②多年流落他乡,无法归家的惆怅之绪。③对故国残破的悲痛之情。④对友人“北归”旅途艰辛的牵挂之情。⑤对岁月易逝,人生多舛的感慨。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

2.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氛围;“客散暮江头”,“暮江头”点明时间地点;暮霭沉沉,朋友扬帆远去,营造了清冷凄切的送别环境。

2.写法: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好处:营造意境,含蓄蕴藉。“青山万里一孤舟”用辽阔的万里青山与孤舟的对比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恋恋不舍的深情。

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水边偶题 罗隐①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轲②休叹息,达如周召③亦尘埃。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④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 ②丘轲:孔丘、孟轲 ③周召:周公、召公。

④蒙邑先生:庄子。

1.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略作分析(6分)

答案

【答案】

1.首联所写的“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2分)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3分)

2.情感:①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②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③世事无常、不必纠缠于穷达的慨叹;④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每答一点并分析得2分)

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客归京

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①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②春。

东城送客马上

贺铸

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春水两鸳鸯。

渔童解唱沧浪曲③,应笑尘埃马上郎。

【注】①九衢(qú):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②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③沧浪曲,即《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即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

(1)白诗中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了“送客”,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①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②有”与“无”形成强烈对比,“有”是为了反衬“无”,③以此体现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赏识重用的复杂心情。

(2)①白诗既有对友人归京的担忧、欣羡之情,又有对自己失意落魄、渴望得到君王重用,并对友人寄予厚望的期许之情。②贺诗表达了自己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却被束缚不可解、欲归隐田园而不得的无奈苦恼。 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戊辰即事①(宋)刘克庄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注】 ①戊辰:公元1208年(宋嘉定元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

1.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

2.“西湖插柳”改为“栽桑树养吴蚕”,你认为这符合情理吗?请说说理由。 答案

1.以小见大的手法。(2分)以诗人的身份,尚无青衫可穿,普通人民的生活更是可想而知。诗人以无青衫这一件小事情,反映出战争、战败给人民带来苦难这一大课题,讽刺了统治者无能、腐朽,只会剥夺、欺压人民。以此二句反映战败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十分恰切。(3分)

2.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把西湖著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荒唐至极,但是,这种作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怎么能行。“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3分)这两句诗意在讽刺,其特点是运用对比,前句写统治者的娇奢淫逸,后句写老百姓的穷愁苦难。(3分)

九.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题。

登彭城楼

南宋·吕定

项王台上白云秋,亚父坟前草木稠。山色不随人事改,水声长近戍城流。 空余月夜龙神庙,无复春风燕子楼。楚汉兴亡俱土壤,不须怀古重夷犹。

[注释]①项王台:即戏马台。②燕子楼:唐朝贞元年间武宁节度使张愔旧第中的一栋楼台,为爱妾关盼盼所居,张愔死后,她念旧爱而不嫁,居此楼十余年。③夷犹:犹豫不决。

(1)诗歌首联的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诗歌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阐述。 答案

以乐景写哀情,奠定了全诗惆怅、悲凉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对历史兴亡的思索和感慨。诗人在彭城楼上一眼望去,看到戏马台上白云悠悠,亚父坟上草木丰茂,不禁想起了往事,心生惆怅、悲凉。

尾联从表现内容上看,诗人对历史的兴亡更替似乎是漠不关心,“无须追怀”,空发感慨。而实际上却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慨,既感慨楚汉兴亡,又宛曲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日渐衰微的忧心。

十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 本诗颈联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句诗,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

2. 《落梅》一诗,因其言近旨远而成为宋代屈指可数的咏梅佳作。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包含的讽喻之意。

答案

1.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和寂寞凄凉:“零落成泥”“乱点莓苔”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香如故”“久犹香”实际上都是托物言志都赞美了梅花高阶的品格更是赞颂了那些虽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尾联看似指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嫉恨梅花孤高。实际上是用比喻手法,把“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强烈的感慨和不满。

十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惜 花

姜宸英

一年强半是春愁,浅白深红付乱流。

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

1.“浅白深红付乱流”一句中的“浅白深红”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整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这首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浅白深红”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在这里指春天的各种鲜艳的花朵。整句诗写的是随着春天的逝去,各种花朵也飘零在流水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春逝的感伤,突出了“惜春”这一主题。

2. 最后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垂杨拟成人,写垂杨一丝丝细长的枝条把恨绾住,送上高楼,表达了诗人对东风无情、百花遭劫的无限怨恨。在诗人笔下,此恨已弥漫于整个空间,以致飘拂于空中的垂杨都能随时把恨绾住。

十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②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

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③,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④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真珠:即珍珠。③欹(qī):倾斜。④都来:算来。

1.上阕从哪些角度描写秋夜景象的?请简要分析。

2.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答案

1.作者主要从视觉、听觉来描写秋夜景象。“寒声碎”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秋夜中树叶飘坠香阶之状。“天淡银河”、“月华如练”句则诉诸视觉,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明净的月光,营造典型的相思氛围。

2.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②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

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

④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达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十四. 美人·听雨 (宋)作者: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1.通读全词,概括作者的思路

2.全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诗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答案】

1.本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1分)按时间顺序(1分),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从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2分),表达了时光易逝,漂泊孤苦,孤独寂寞的情感。(1分)

2.(1)虚写(想象),回忆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2)白描,“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简笔勾勒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大雁失群孤飞客舟听雨的画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一腔旅恨、万种离愁。(3)细节描写、比喻,“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而今听雨”的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僧庐,两鬓白霜,孤独凄凉。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4)衬托,以少年听雨的欢乐对中年、老年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中年听雨的满腹愁思对老年听雨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5)“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6)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点滴天明”,词人满腔孤寂,雨下到天明,作者愁到天明。一“任”字,内心独白脱出,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满腔亡国遗恨。(每点2分,任意3点得6分)

十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词的上片写梦中情景,有什么作用,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向往?请简要说明。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技巧?并选出两种简要分析。

答案

1.(1)上片梦游中的世界,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渲染了战争氛围,军纪严明,军容整齐。(2)表达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向往。

2.(1)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对比、反衬(寓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2)简析:虚实结合。词的上片写梦中之景,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矢志报国,怀才不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愤之情。对比。上片描写的梦中所见景象“关河”“雁门”“青海”都是南宋当时重要的西北边防重地。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反衬(寓情于景)。“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直抒胸臆。“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直接抒发爱国热情,“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士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十六.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1-2题。

上小楼·隐居

任昱注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任年年落花飞絮。

【注】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

1.诗歌的题目是“隐居”,作者围绕“隐居”是怎样层层展开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2.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

1.(1)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荆棘满途”),因而在有如 “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2)再写隐居的住所(“茅庐”)、周围的环境(“松菊”)和起居生活(“莼鲈”)(3)接着写隐居的原则是“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4)最后写自己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隐居情怀。

2.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用典:(1)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作者以出山之前的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2)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借陶渊明之“松菊”表达自己清高自傲,超然独立的胸怀;(3)西晋张翰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辞官归家,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的惬意之情。

十七. 阅读下面的宋诗和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注】林和靖:北宋诗人,林逋,字和靖。他的《山园小梅》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佳唱。

清江引·咏梅

(元)贯云石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1)请简要分析上面的宋诗和元曲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共同特点。

(2)请分析说明上面的宋诗和元曲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答案

(1)宋诗写梅花不愿受到尘埃的污染,甘心生长在简陋的竹篱茅舍旁边,后悔和林和靖相识,以致惹得诗人们反复吟咏它。元曲写梅花只愿和纯洁无暇的白雪和月光为伴,不喜欢和蜜蜂蝴蝶嬉戏。二者都写出了梅花一尘不染、圣洁高尚、甘于寂寞、不事张扬的特点。

(2)相同点:宋诗中的“自甘心”“误识”和元曲中的“泄漏”“交”“不惹”等动词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都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亦可答托物言志或象征手法,二者均是句句不离梅花纯洁高雅的品性,同时,又是字字言志,正是作者贞洁自守、不慕名利、不逐流俗的高尚人格的写照。)

不同点:元曲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雪月和蜂蝶对比,说梅花愿和雪月为伴,不愿和蜂蝶相戏。(或说将梅花和百花对比,梅花不像百花那样喜欢开在风和日暖的春天,喜欢和蜂蝶相戏。)

评价诗歌思想感情

一.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唐]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1)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崔颢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到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

(1)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反衬”);(2)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

(2)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二.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①吴钩:刀名。②凌烟阁:皇宫内一小楼,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③若个:哪个。④络脑:马笼头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两④②③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抒情方式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 答案

1.①主题都是表达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的思想。也有怀才不遇之苦。②《南园》连用反问,直接表达上战场为国建功,自己也可画像挂入凌烟阁,获取万户侯之爵位的渴望。《马诗》借骏马带上金笼头在边关大漠肆意驰骋来表达内心对功业的渴望。 2.①《南园》直抒胸臆,“吴钩”“收取关山”等直白的语言,痛快淋漓的表达作者内心思想;②《马诗》托物言志通篇用比喻,借骏马带上金络脑来间接的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抒情委婉,耐人寻味。

三.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再过金陵

(唐)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2.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 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酌情给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

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

2. 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后游①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

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①照应标题。(2分)“曾游”和“再渡”表明作者之前游历过此地,照应了标题中的“后游”。(1分)②引起下文景物描写。(1分)通过介绍“重游”之地,引出对下文“江山”“花柳”“润野”“烟光”“暄沙”“日色”等的描写。(1分)

2.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景象,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2分)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2分)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

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一(2)题。(11分)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凡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1)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首联“起调最高”,那么,首联“起调”高在哪里?请指出来并简要赏析。(5分)

(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首联写离别,意境苍凉、壮阔,气度豪迈,不同凡响。(2分)友人离别时,地点虽在荒凉冷落的古堡,又值落叶萧萧的寒秋,但友人却心怀壮志,意气浩然地告别了古塞险关,没有一点离别的凄然和伤感。(3分)

(2)①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及眷恋之情。②颈联想象友人离去后路途上的孤独寂寞,以及归家后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③尾联写当此送行之际,友人把酒言欢,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依依惜别之情意。(每点2分)

六. 春 阴

朱 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

答案

1.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和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之情。

2.前两联描写了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恐怖。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乱 后①

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鸣虚壁②,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 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1)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

答案

(1)运用对比(答反衬亦可)的手法。(1分)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2分)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出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分)。(共5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2)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吱吱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

八.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案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九. 古代诗歌阅读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之情。长夜漫漫,沉沉如水,秋风阵阵,驿亭紧闭,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它通过写词人彻夜难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贬谪途中孤旅难眠的落寞之感,凄苦哀伤之情。

2.比喻,首句把“沉沉的夜”比作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因被贬谪而沉重的心情。②首句叠词“沉沉”,不但

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强化了诗人沉重凄凉的心情。③“无寐,无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因被贬谪而夜不能寐。④融情于景。首句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夜的漫长和凄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寂凄凉的心情。

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

(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子夜歌·三更月①

[宋]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注]①本调又名《忆秦娥》。相传创始于李白。李白之《忆秦娥》,主要抒发一个长安少妇对久别爱人的忆念之情。贺铸此词,与李词所写颇为接近。②何许,为何这样。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请结合全词,赏析“陇头流水,替人呜咽”这两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月夜庭院思妇图。三更之夜,月色皎洁,中庭梨花在月色的辉映下更加洁白,闺中少妇,思念游子,夜不能寐,听到杜鹃声声哀啼,更是情不能胜,哀伤不已。为词作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

2.这两句运用了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或“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赋予无情的陇上之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似乎 它们也为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所感动,发出呜咽哀鸣之声。作者融情入景,借物抒情,表达了闺中少妇与恋人离别后,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

十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1.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

2.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相关文章

  • 2017年3月后全国名校全国卷诗歌鉴赏试题汇编解析
  • 2017年3月后全国名校全国卷诗歌鉴赏试题汇编解析 2017.3.21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2012年高考大纲卷/2017年考试说明样题) 落叶 ①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 ...查看


  • 书香校园-美丽家园-校园诗歌赏析班会方案
  • 屯脚中学" 诗词进校园"主题班会 七年级(2)班--李治民 一.活动主题 "书香校园 美丽家园"2017年重庆环保网络晚会校园诗歌赏析班会 二.活动目的 为配合2017重庆环境保护直播晚会的宣传,进一 ...查看


  • 2017备考诗词鉴赏练习题一
  • 诗词鉴赏练习题 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 ...查看


  • 2017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 2017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①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 若为②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③三湘远, 恶说南风五两轻④. 青草瘴⑤时过夏口, 白头浪里出湓城⑥. 长沙不久留才子, 贾 ...查看


  •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 借代与借喻的异同: 相同处: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 不同处: 1.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借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例如: 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 ...查看


  • 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通关演练04古代诗歌阅读B卷
  • 通关演练04 古代诗歌阅读 (B 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查看


  • 2016-2017学年杭州西湖区九年级上语文期末试卷独家解析
  • 15.中心论点题型.议论文的核心是中心论点,考生可以围绕关键词根据分论点来补充完善中心论点. 议论文相比说明文而言,难度要大许多,考生阅读的时候要心中明白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者,有目的地去阅读,将会事半功倍. 四.文言文阅读 16.17题主要 ...查看


  •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动与静 教案
  • 古代诗歌鉴赏之动与静 教案 上课,同学们好,上几节课我们共同复习了诗歌鉴赏的形象问题,一起来回顾一下.诗歌鉴赏的形象即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例如陶渊明.是一个寄情山水.隐居田园的隐者形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查看


  • 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 2017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部名著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 ,莫衷一是,但对它的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大家却都 ,加以推崇,毫无争议.全书角色刻画 ,情节发展 , ...查看


  • 2017感恩教师节活动方案3篇一
  • 2017感恩教师节活动方案3篇一 一.活动目的: 1. 发扬光大尊师重教传统,使学生学会向师长感恩,感恩老师的爱心,感恩老师的劳动,感恩老师的教诲.同时通过这次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改善师生关系. 2.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