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西欧中世纪式的"自然经济"历史

【提要】自然经济是原始社会的经济体系。西欧中世纪早期的自然经济状态是一种特殊情况。中国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而来的。我们理清自然经济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区分商业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区分商业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际上也是区分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对于我们做好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建设,其意义却是巨大的。

一、引言

在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划分问题自1930年代以来就一直诉讼纷纭。争论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斯大林在《论辩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38年)一文中所提出的历史上生产关系五大类型,即:“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斯大林,1979,p.446)

第二,严复1903年翻译出版的英国学者甄克思(E.Jenks, 1861~1939年)的《A History of Politics》(译为《社会通诠》)。甄克思将社会形态进化划分为图腾社会(又称蛮夷社会)、宗法社会、军国社会(又称国家社会) 三个阶段。而宗法社会过渡到军国社会,中间经过了封建时代。而军国社会与蛮夷社会、宗法社会的显著区别是:“一切治权,义由地起。所重者邦域,而种姓为轻。”(甄克斯.1931.p.80)在军国社会里,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人民是平等的;而在宗法社会中,社会细胞由家族构成,个人归各自的宗族统辖,并受到祖法的约束,没有自由。日本著名学者沟口雄三在对此问题考察后指出:“严复自己在序言中也将宗法与封建合在一起使用,自那以后,将封建社会等同于宗法社会,并备作是历史发展阶段中一个落后社会的认识得以迅速扩散。”(沟口雄三.1996.pp.70~71、29~ 30)。实际上,中国的宗族制度是不断变化的。把宗族制度与封建制度对等起来容易产生误导。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1949年)中将我国虞夏(禹以前)视为原始社会,夏商时期为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到奴隶占有制度时代,西周为封建制度开始时代,封建制度一直延续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此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其间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范文澜,1949)。这种划分方法被官方所接受。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划分方法,我赞成瞿同祖的划分,中国封建社会下限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止。此后至洋务运动,我将其定为“官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张念瑜,2014.p.58)。

按照传统的说法,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但也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凌耀伦,1982.p.23)。这种传统的说法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西欧中世纪的描述的影响。我近期读有关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方面的专著,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西欧中世纪的描述只符合九、十世纪的特殊情况。如果以此作为封建社会或封建制度的经济特征来普遍使用会存在严重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经济史方面的著作多不再用五种形态划分来论述。但对1840年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往往贴上“自然经济”的标签,过去“封建社会论”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完全改变。为此,我们从西欧中世纪封建制度形成与发展来看其经济形态变化,理清封建社会与自然经济的关系问题。实际上,这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史、客观地认识我们的国情是有帮助的。

二、西欧中世纪简史

西欧中世纪分为早期(500-1000年)、中期(1000-1300年)和晚期(1300-1500年)三个阶段(本内特,霍利斯特,2007.p.2)。为此,我将三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做些列举: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500-1000年)

476-800年,西罗马帝国覆灭,进入各地方势力割据时代,或者说进入没有皇帝的时代,也被称之为“黑暗时代”。但更通常的说法是把公元约500-1000年之间称之为中世纪早期。这个时期相当于中国南北朝(南朝的齐(479-502年)和北朝的北魏(386-534年)至北宋(960年-1279年)年间。

1.民族大迁徙。395 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376年,西哥特人过多瑙河,民族大迁徙开始;日耳曼人大举强行移居罗马帝国境内(公元376-568年)。476 年,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被废黜,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公元476-1453年)。

2.5-8世纪,日耳曼人在原罗马帝国各行省建立封建制王国。

3.欧洲社会基督教化。

4.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建立与分裂(700-1000年)。486 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强大的一支部落)击溃西罗马在高卢(今法国北部)的残余势力,占领高卢地区,建立了墨洛温王朝(481-751年),以巴黎为都。751年,宫相丕平篡夺王位,开始加洛林王朝(751-911年)的统治。丕平之子查理在位时大规模向外扩张,公元800年查理加冕称帝,成为查理曼帝国。843年内部分裂为三部分,即后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雏形。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替换时期,是中国的五代十国至宋朝这段历史。

6.公元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建立,形成了一个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

7.封建制度的初步形成。

8.西欧进入“自然经济”时代(公元九世纪)。

(二)西欧中世纪中期(1000-1300年)

西欧中世纪中期是一个改革、复兴与扩张的时代。相对应的中国社会是宋朝(960—1279年)。宋朝是中国文化自然积累性发展的高峰时期,但因“以文抑武”,最终被蒙古族所灭。

1.1050年-1250年时期引发西欧农业革命。

2.11-15世纪西欧诸国城市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3.1097-1291年,以教皇为首的教会上层僧侣作为鼓动者和总的策划者,由基督教士兵组成的军队,曾先后进行了十次东征。“当西方的重装骑士将战场移到东方敌人的国土上时,便开始打败仗,在大多数场合都遭到覆灭。”(马克思,恩格斯,1964.p.305),但它为欧洲基督教各封建王国的内战找到了一个出口,也使得欧洲大陆走上了一条世界主义的道路。

4.112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1106~1125年)同罗马教皇卡利克斯图斯二世(1119~1124年)为解决主教叙任权之争,签订了《沃尔姆斯缔结的宗教协议》。

5.12世纪由基督教成立大学,1200年一批大学在欧洲各地成立。

6.1215年,英国无地王约翰颁布《大宪章》。

7.1237年,窝阔台占领莫斯科,1241年兵分两路入侵波兰、匈牙利,大败德意志联军,前锋直指维也纳,欧洲为之震惊。正当此时,窝阔台逝世。远征军于是东还,后来拔都建立钦察汗国(包括今独联体地区的大部)。

(三)西欧中世纪晚期(1300-1500年)

这个时期,西欧经历了自然灾害和战乱。但战争也是通往主权国家之路。相对应的中国社会是元朝(1206-1368年)和明朝(1368-1644年)。

1.1337-1453英法百年战争。

2.1347-1350黑死病肆虐欧洲。诺思、托马斯指出:“十四世纪是在人口受到马尔萨斯制约下开始的。西欧的人口在这个世纪下降了,也许有一个半世纪一直保持在低水平上。人口的下降使前一世纪的相对要素短缺颠倒了过来。这使十三世纪的变革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逆转,从而影响了社会的经济组织。”(诺思,托马斯.1999.pp.110-111)。

3.14世纪中叶文艺复兴运动开始。

4.1492哥伦布航行“发现美洲”。开启了西欧殖民主义扩张的新时代。

(四)西欧进入重商主义时代(1500-1800年)

重商主义时代也可以称之为商业资本主义

三、中世纪西欧是如何陷入自然经济状态的?

(一)什么是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Natural economy)指的是人们在资源交换过程中不使用货币的经济类型。这种经济体系是通过物物交换来分配资源,按照法律或者按照传统习俗来分享。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在自然经济的更复杂的体系中,有些货物可能充当公正的以货易货一个参照物,但一般货币在资源配置中只发挥一个小角色的作用。

关于“自然经济”的概念多为马克思经济学使用。马克思指出:“自然经济,也就是说,经济条件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还是在本经济单位中生产的,并直接从本经济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和再生产。此外,它还要以农村家庭工业和农业相结合为前提。”(马克思,1976.p.896)。列宁说:“在自然经济上,社会是由许多单一的经济单位(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领地)组成的,每个这样的单位从事各种经济工作,从采掘各种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制造成消费品。”)(列宁,1978.p.161)列宁的话补充了马克思的论点。这里的“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列宁全集》本译作“宗法制的农民家庭”)是指从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中的父权制大家庭。

实际上,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没有货币做交换媒介的物物交换的经济只存在于原始社会。马克思指出:“在生活资料由社员共同生产和共同分配的原始公社里,共同的产品直接满足公社每个社员、每个生产者的生活需要,产品或使用价值的社会性质这里正是在于其共同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1965a.p.413)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指出:“亚细亚形式必然保持得最顽强也最长久。这取决于亚细亚形式的前提:即单个人对公社来说不是独立的,生产的范围限于自给自足,农业和手工业结合在一起,等等。”(马克思,恩格斯,1995.p.478)

(二)中世纪之前的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 疆域的全盛时期(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总共控制了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

罗马帝国是一个希腊城市、意大利城市和外省城市的结合体。而外省城市里居住着本省中的一些多少希腊化和罗马化了的土著(罗斯托夫采夫,2009.p.194)。这里的城市在周围辖领着一片土地,称之为“市辖区”。“市辖区”的周围农村地区,负责罗马帝国政府在行省的收税、征兵和筑路等工作,以及处理本地的日常事务。也就是说,城市在行省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为枢纽的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商业网络。罗马帝国陆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海上交通发达,商业流通便利。当时的罗马城人口达100万之众。但罗马帝国的经济中最重要的是农业。“随着2世纪末经济的衰落,城市也逐渐衰败,帝国的行政机构也由此摇摇欲坠。”(本内特,霍利斯特,2007.p.2)。

(三)日尔曼人侵入罗马帝国之前的社会发展水平

我在《蛮族入侵对西欧与中国的影响》一文中对日尔曼人的历史做了简单的介绍。

日尔曼人在侵入罗马帝国之前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日耳曼人定居中欧以后,保持着氏族组织。公元前1世纪中叶,日耳曼人的生产力相当低下,以畜牧和打猎为生,农业仍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土地是公社共有的。150年后,日耳曼人停止流动,出现定居和村落,农业比凯撒时代(前100-前44年)进步,但只种谷物,还没有菜园和果园。畜牧业仍占重要地位,以兽皮为衣,但妇女已能穿上带有紫边的亚麻布衣裳。此后耕畜和住宅已经归各家私有,但日耳曼人没有货币。他们之间的贸易以货物交换为主。最重要的货物是牲畜。在靠近罗马帝国的地方,使用罗马货币进行交换。

公元1世纪,大多数日耳曼部落形成军事民主制,并出现了按地域关系组成的大家族公社,称“马尔克”(March)。这种马尔克是部落共同体(血缘、语言、习惯等等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家庭和扩大成为部落的家庭,或通过家庭之间互相通婚[而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马克思,恩格斯,1972d.p.472)。而家庭是这种共同体的基础。“在日尔曼人那里,也有一种不同于个人财产的公有土地,公社土地和人民土地。这种公有地,是猎场、牧场、采樵地等等,……。”(马克思,恩格斯,1972d.p.480)“公有地只是个人财产的补充,并且只有在把它当作一个的共同物来保卫,……,它才表现出是财产(马克思,恩格斯,1972d.p.481)。显然,在侵入罗马帝国之前,日尔曼人的经济是自然经济体系。

(四)日尔曼人侵入罗马帝国之后的自然经济时期

日尔曼人侵入罗马帝国之后,在原罗马帝国各行省建立封建王国。恩格斯指出:“德意志人乘虚而入,作为野蛮人把罗马人从他们自己的国家里解放了出来。他们强夺了罗马人全部土地的三分之二在自己人当中分配。这一分配是按氏族制度进行的:一部分归全体人们占有,一部分归各个部落和氏族占有。在每个氏族内则用抽签方法把耕地和草地平均分给各户;不久单块份地变成了可以转让的私有财产即自主地。森林和牧场始终没有分配而留做共同使用,以及被分配下去的耕地的耕种方式,都是按古代的习俗和全体的决定来调整的。”(马克思,恩格斯,1972d.p.147)(德意志人也是日尔曼人的一支)。但是,在最初几个世纪,日尔曼人仍然还是按照他们原始社会的传统在新的占领地生产生活。

虽然,日尔曼人没有破坏罗马帝国留下来的城市,但他们对支撑城市的农业经济并不重视。这样,更加快了的罗马帝国留下来的城市的衰败。

同时,日尔曼人入侵后,商业得以保持,同时作为商业中心的城市以及作为商业工具的商人也得以继续存在,这一切是由于地中海贸易还在继续(皮雷纳,2013.p.9)。但是,5-10世纪是西欧动荡的时期。669年,穆斯林军队占领了西西里岛,据此称霸西地中海。而在地中海东部的叙利亚、埃及、塞浦路斯、罗德岛、克里特岛等地亦先后被穆斯林军队征服。711年,占领摩洛哥重要港口丹吉尔的穆斯林将领陀里克度过了直布罗陀海峡,在中线,占领小亚细亚,隔断了拜占庭帝国与高卢的联系。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即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逼近法兰克王国的边境;同时,西欧也受到北部维京人和东部的匈牙利人的侵略。这样,西欧的商业活动基本上被切断了。用于防御性的“堡”和与教区教堂相关的城市,或在罗马城市的旧墟上建立,或另辟地区新建。“到9世纪,由于商业消失,城市生活的最后痕迹随之消失,那些残存下来的属于城市居民的东西不复存在。”(皮雷纳,2013.p.41),而“最大的城堡只有几百人,城镇或许从未超过两三千人。”(皮雷纳,2013.p.41)

西欧的封建制度首先在法克兰形成。847 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在《墨尔森法令》中明确规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须选择一个主人,或是国王,或是国王的臣属。” 877 年,秃头查理又颁布《克尔西敕令》,使领地世袭合法化。《克尔西敕令》规定:“领主可以把自己的特权与荣誉(爵位)移交给自己的儿子或亲属。”而《克尔西敕令》是法兰克王国封建化完成的标志。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制度被推广到全西欧。

在城镇没有商业活动的西欧封建社会,人们基本上居住在农村。而农村地区主要分为三种形态:一是村庄,由一群农民组成;二是采邑,由地主和佃农共同组成;三是教区,由牧师和教区居民共同组成(本内特,霍利斯特,2007.p.170)。九世纪的西欧农村地区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例如,法国Cobie寺院庄园有6个铁匠、3个铸工、1个旋工,以及武器匠、首饰匠、漂泥匠、羊皮纸匠。至于木匠、泥瓦匠、马车匠、皮匠、鞋匠、面包师、酿酒人等更是每个庄园都有的。从采掘原料到制成消费品,都在本经济单位完成。不仅如此,象庄园里的医生、兽医、占卜星相家和牧师,也应算入自然经济,因为他们也是再生产过程中不可少的(吴承明.1983)。恩格斯也指出:“封建庄园都自给自足,甚至军费也是征收实物。没有商业来往和交换,用不着货币。”(马克思,恩格斯,1965b.p. 449)。

(五)西欧中世纪中期摆脱自然经济的困境

因8世纪以来穆斯林关闭地中海,欧洲文明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向北大西洋地区转移,西欧人基本上居住在农村地区。他们自给自足,因势利导生产出各种农产品。他们努力扩大耕地面积、改进耕作制度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这场农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西欧的自然面貌并为欧洲人提供了空前丰富的粮食。农业革命为商业繁荣和城市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与农业革命相伴的是人口的增长。“从950年,意大利人口迅速增长,稍后中欧、北欧也紧紧跟上。从此一直到1348年的大疫之前,这些地方的人口都增加了三倍。”(马克垚,2009.p.386)。到11世纪,穆斯林军队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地中海解禁,维京人和匈牙利也被基督教化,商业活动得到了复兴,城市运动在西欧兴起。西欧从此走出了自然经济的困境。

四、中国社会自有王国以来从来没有陷入自然经济的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经济主要涉及到西欧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原始社会;

第二个时期是西欧中世纪早期。恩格斯明确指出:“在中世纪的社会里,特别是在最初几世纪,生产基本上是为了供自己消费。它主要只是满足生产者及其家属的需要。在那些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地方,例如在农村中,生产还满足封建主的需要。因此,在这里没有交换,产品也不具有商品的性质。农民家庭差不多生产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食物、用具和衣服。”(马克思,恩格斯,1995c..p. 746)。

第三个是十九世纪的法国“小农经济”。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年)一文中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马克思,恩格斯,1995a..p. 677)

马克思在《序言》(1859年)中将经济社会形态划分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1995b..p.33)马克思晚年将原始社会取代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把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序列的第一个形态,至此,原始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依次更替的理论最终得以形成。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原始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为“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属于“自然经济”(马克思,恩格斯,1965a.413;马克思,恩格斯,1995c..p. 746)。但马克思明确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做法(马克思,1976b.p.145)。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认为“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马克思,1976a.p.23)

因此,我们来看我国的历史情况。

第一,中国社会的夏、商、西周是封建社会时期,城市是工商业的中心,土地是国(王)有的,自耕农耕种国有土地需要交10%的租赋,还要承担摇役,虽然商品化程度较低,但决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二,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基本结束。西汉时期,城镇人口已经达到30-40%,农产品的商品率达到30%以上(张念瑜,2014.pp.70-71)。“编户齐民”之农民耕种国家分给的土地是要上交租赋的,根本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宋代是一个经济比较繁荣的朝代,自耕农的比重达到30-40%(冯尔康,1989.p.85),田税也达到5-10%。宋代以后,私有化程度越来越高,商品经济日益发达。

第三,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算不算“自然经济”?按照马克思晚年关于《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1857-18年)的论述,资本主义之前的农业经济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那么,在中国传统社会,30-40%的自耕农和10%的地主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这显然是不成立的。无论是自耕农还是地主都希望多产农产品或多获取租谷,以剩余到市场上去交换。因为交换求利是人类的天性(亚当·斯密,1983.pp.13-14)。

因此,中国社会自有王国以来从来没有陷入自然经济的困境。

五、结束语

第一,自然经济是原始社会的经济体系。

马克思认为前资本主义,“它们或者以个人尚未成熟,尚未脱掉同其他人的自然血缘联系的脐带为基础,或者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为基础。它们存在的条件是:劳动生产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人们在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即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同自然的关系是很狭隘的。”(马克思,恩格斯,1976.p. 96)在这里,前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基础:一是自然血缘关系,二是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人们在生产内部的关系则是与此相适应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已有历史的联系,但自然联系占优势。“在土地所有制处于支配地位的一切社会形式中,自然联系还占优势。”(马克思,恩格斯,1979.p.45)

第二,西欧中世纪早期的自然经济状态是一种特殊情况。

在日尔曼人侵入罗马的最初两个世纪,他们沿袭的还是他们的氏族社会生活。8世纪伊斯兰关闭地中海,使西欧城市的商业几乎消失,9-10世纪西欧被迫陷入自然经济困境。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第三,中国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而来的。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有两前提条件:一是自由劳动(劳动者是自由人而不是奴隶或农奴);二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建立在机器大工业技术基础上的资本雇佣自由劳动者的生产方式。我国近代从西方引进了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近代中国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前不是封建社会。我将秦汉到晚清定为“官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张念瑜,2014.p.58)。也可定为商业资本主义社会。

第四,理清自然经济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区分商业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我们花这么多笔墨来理清自然经济体系问题,目的在于区分商业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业资本主义与农耕文明是兼容的,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不然。它是工业文明,要求农业工业化。实际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西欧即1500-1800年代,是重商业主义时期,也可称为商业资本主义时期。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往往将近代洋务运动之前称之为商品经济,羞羞答答地将1979年以来的经济体系称之为“市场经济体系”。殊不知,商品经济也是以市场为中心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自由竞争市场的情况,你能说它是商品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所以,市场经济也可以是商业资本主义的,也可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然而,区分商业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际上也是区分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对于政策导向和制度建设,其意义却是巨大的。

(2016年9月23日)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1995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95b.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95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95d.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65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65b.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1976a.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1976c.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

列宁,1978.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斯大林,1979,斯大林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

(英)E·甄克斯,1931.社会通铨[M].严复,译.商务印书馆。

(日)沟口雄三,1996.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M].李苏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瞿同祖,1936.中国封建社会[M].商务印书馆。

范文澜,1949.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张念瑜,2014.绿色文明形态—中国制度文化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

毛泽东,1991.毛泽东先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凌耀伦,1982.中国近代经济史[M].重庆出版社。

(美)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2007.欧洲中世纪史[M].杨宁,李韵,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美)道格拉斯·诺思,罗伯斯·托马斯, 1999.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译.华夏出版社。

(美)M.罗斯托夫采夫,2009.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上册[M].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

吴承明.什么是自然经济?[J].经济研究,1983(9)。

马克垚,2009.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亚当·斯密,1983.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

冯尔康,1989.关于中国封建时代自耕农的若干考察//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状况比较研究论文集[C].南开大学历史系.南开大学出版社

【提要】自然经济是原始社会的经济体系。西欧中世纪早期的自然经济状态是一种特殊情况。中国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而来的。我们理清自然经济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区分商业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区分商业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际上也是区分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对于我们做好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建设,其意义却是巨大的。

一、引言

在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划分问题自1930年代以来就一直诉讼纷纭。争论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斯大林在《论辩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38年)一文中所提出的历史上生产关系五大类型,即:“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斯大林,1979,p.446)

第二,严复1903年翻译出版的英国学者甄克思(E.Jenks, 1861~1939年)的《A History of Politics》(译为《社会通诠》)。甄克思将社会形态进化划分为图腾社会(又称蛮夷社会)、宗法社会、军国社会(又称国家社会) 三个阶段。而宗法社会过渡到军国社会,中间经过了封建时代。而军国社会与蛮夷社会、宗法社会的显著区别是:“一切治权,义由地起。所重者邦域,而种姓为轻。”(甄克斯.1931.p.80)在军国社会里,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人民是平等的;而在宗法社会中,社会细胞由家族构成,个人归各自的宗族统辖,并受到祖法的约束,没有自由。日本著名学者沟口雄三在对此问题考察后指出:“严复自己在序言中也将宗法与封建合在一起使用,自那以后,将封建社会等同于宗法社会,并备作是历史发展阶段中一个落后社会的认识得以迅速扩散。”(沟口雄三.1996.pp.70~71、29~ 30)。实际上,中国的宗族制度是不断变化的。把宗族制度与封建制度对等起来容易产生误导。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1949年)中将我国虞夏(禹以前)视为原始社会,夏商时期为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到奴隶占有制度时代,西周为封建制度开始时代,封建制度一直延续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此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其间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范文澜,1949)。这种划分方法被官方所接受。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划分方法,我赞成瞿同祖的划分,中国封建社会下限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止。此后至洋务运动,我将其定为“官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张念瑜,2014.p.58)。

按照传统的说法,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但也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凌耀伦,1982.p.23)。这种传统的说法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西欧中世纪的描述的影响。我近期读有关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方面的专著,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西欧中世纪的描述只符合九、十世纪的特殊情况。如果以此作为封建社会或封建制度的经济特征来普遍使用会存在严重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经济史方面的著作多不再用五种形态划分来论述。但对1840年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往往贴上“自然经济”的标签,过去“封建社会论”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完全改变。为此,我们从西欧中世纪封建制度形成与发展来看其经济形态变化,理清封建社会与自然经济的关系问题。实际上,这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史、客观地认识我们的国情是有帮助的。

二、西欧中世纪简史

西欧中世纪分为早期(500-1000年)、中期(1000-1300年)和晚期(1300-1500年)三个阶段(本内特,霍利斯特,2007.p.2)。为此,我将三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做些列举: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500-1000年)

476-800年,西罗马帝国覆灭,进入各地方势力割据时代,或者说进入没有皇帝的时代,也被称之为“黑暗时代”。但更通常的说法是把公元约500-1000年之间称之为中世纪早期。这个时期相当于中国南北朝(南朝的齐(479-502年)和北朝的北魏(386-534年)至北宋(960年-1279年)年间。

1.民族大迁徙。395 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376年,西哥特人过多瑙河,民族大迁徙开始;日耳曼人大举强行移居罗马帝国境内(公元376-568年)。476 年,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被废黜,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公元476-1453年)。

2.5-8世纪,日耳曼人在原罗马帝国各行省建立封建制王国。

3.欧洲社会基督教化。

4.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建立与分裂(700-1000年)。486 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强大的一支部落)击溃西罗马在高卢(今法国北部)的残余势力,占领高卢地区,建立了墨洛温王朝(481-751年),以巴黎为都。751年,宫相丕平篡夺王位,开始加洛林王朝(751-911年)的统治。丕平之子查理在位时大规模向外扩张,公元800年查理加冕称帝,成为查理曼帝国。843年内部分裂为三部分,即后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雏形。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替换时期,是中国的五代十国至宋朝这段历史。

6.公元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建立,形成了一个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

7.封建制度的初步形成。

8.西欧进入“自然经济”时代(公元九世纪)。

(二)西欧中世纪中期(1000-1300年)

西欧中世纪中期是一个改革、复兴与扩张的时代。相对应的中国社会是宋朝(960—1279年)。宋朝是中国文化自然积累性发展的高峰时期,但因“以文抑武”,最终被蒙古族所灭。

1.1050年-1250年时期引发西欧农业革命。

2.11-15世纪西欧诸国城市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3.1097-1291年,以教皇为首的教会上层僧侣作为鼓动者和总的策划者,由基督教士兵组成的军队,曾先后进行了十次东征。“当西方的重装骑士将战场移到东方敌人的国土上时,便开始打败仗,在大多数场合都遭到覆灭。”(马克思,恩格斯,1964.p.305),但它为欧洲基督教各封建王国的内战找到了一个出口,也使得欧洲大陆走上了一条世界主义的道路。

4.112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1106~1125年)同罗马教皇卡利克斯图斯二世(1119~1124年)为解决主教叙任权之争,签订了《沃尔姆斯缔结的宗教协议》。

5.12世纪由基督教成立大学,1200年一批大学在欧洲各地成立。

6.1215年,英国无地王约翰颁布《大宪章》。

7.1237年,窝阔台占领莫斯科,1241年兵分两路入侵波兰、匈牙利,大败德意志联军,前锋直指维也纳,欧洲为之震惊。正当此时,窝阔台逝世。远征军于是东还,后来拔都建立钦察汗国(包括今独联体地区的大部)。

(三)西欧中世纪晚期(1300-1500年)

这个时期,西欧经历了自然灾害和战乱。但战争也是通往主权国家之路。相对应的中国社会是元朝(1206-1368年)和明朝(1368-1644年)。

1.1337-1453英法百年战争。

2.1347-1350黑死病肆虐欧洲。诺思、托马斯指出:“十四世纪是在人口受到马尔萨斯制约下开始的。西欧的人口在这个世纪下降了,也许有一个半世纪一直保持在低水平上。人口的下降使前一世纪的相对要素短缺颠倒了过来。这使十三世纪的变革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逆转,从而影响了社会的经济组织。”(诺思,托马斯.1999.pp.110-111)。

3.14世纪中叶文艺复兴运动开始。

4.1492哥伦布航行“发现美洲”。开启了西欧殖民主义扩张的新时代。

(四)西欧进入重商主义时代(1500-1800年)

重商主义时代也可以称之为商业资本主义

三、中世纪西欧是如何陷入自然经济状态的?

(一)什么是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Natural economy)指的是人们在资源交换过程中不使用货币的经济类型。这种经济体系是通过物物交换来分配资源,按照法律或者按照传统习俗来分享。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在自然经济的更复杂的体系中,有些货物可能充当公正的以货易货一个参照物,但一般货币在资源配置中只发挥一个小角色的作用。

关于“自然经济”的概念多为马克思经济学使用。马克思指出:“自然经济,也就是说,经济条件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还是在本经济单位中生产的,并直接从本经济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和再生产。此外,它还要以农村家庭工业和农业相结合为前提。”(马克思,1976.p.896)。列宁说:“在自然经济上,社会是由许多单一的经济单位(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领地)组成的,每个这样的单位从事各种经济工作,从采掘各种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制造成消费品。”)(列宁,1978.p.161)列宁的话补充了马克思的论点。这里的“家长制的农民家庭”(《列宁全集》本译作“宗法制的农民家庭”)是指从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中的父权制大家庭。

实际上,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没有货币做交换媒介的物物交换的经济只存在于原始社会。马克思指出:“在生活资料由社员共同生产和共同分配的原始公社里,共同的产品直接满足公社每个社员、每个生产者的生活需要,产品或使用价值的社会性质这里正是在于其共同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1965a.p.413)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指出:“亚细亚形式必然保持得最顽强也最长久。这取决于亚细亚形式的前提:即单个人对公社来说不是独立的,生产的范围限于自给自足,农业和手工业结合在一起,等等。”(马克思,恩格斯,1995.p.478)

(二)中世纪之前的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 疆域的全盛时期(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总共控制了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

罗马帝国是一个希腊城市、意大利城市和外省城市的结合体。而外省城市里居住着本省中的一些多少希腊化和罗马化了的土著(罗斯托夫采夫,2009.p.194)。这里的城市在周围辖领着一片土地,称之为“市辖区”。“市辖区”的周围农村地区,负责罗马帝国政府在行省的收税、征兵和筑路等工作,以及处理本地的日常事务。也就是说,城市在行省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为枢纽的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商业网络。罗马帝国陆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海上交通发达,商业流通便利。当时的罗马城人口达100万之众。但罗马帝国的经济中最重要的是农业。“随着2世纪末经济的衰落,城市也逐渐衰败,帝国的行政机构也由此摇摇欲坠。”(本内特,霍利斯特,2007.p.2)。

(三)日尔曼人侵入罗马帝国之前的社会发展水平

我在《蛮族入侵对西欧与中国的影响》一文中对日尔曼人的历史做了简单的介绍。

日尔曼人在侵入罗马帝国之前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日耳曼人定居中欧以后,保持着氏族组织。公元前1世纪中叶,日耳曼人的生产力相当低下,以畜牧和打猎为生,农业仍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土地是公社共有的。150年后,日耳曼人停止流动,出现定居和村落,农业比凯撒时代(前100-前44年)进步,但只种谷物,还没有菜园和果园。畜牧业仍占重要地位,以兽皮为衣,但妇女已能穿上带有紫边的亚麻布衣裳。此后耕畜和住宅已经归各家私有,但日耳曼人没有货币。他们之间的贸易以货物交换为主。最重要的货物是牲畜。在靠近罗马帝国的地方,使用罗马货币进行交换。

公元1世纪,大多数日耳曼部落形成军事民主制,并出现了按地域关系组成的大家族公社,称“马尔克”(March)。这种马尔克是部落共同体(血缘、语言、习惯等等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家庭和扩大成为部落的家庭,或通过家庭之间互相通婚[而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马克思,恩格斯,1972d.p.472)。而家庭是这种共同体的基础。“在日尔曼人那里,也有一种不同于个人财产的公有土地,公社土地和人民土地。这种公有地,是猎场、牧场、采樵地等等,……。”(马克思,恩格斯,1972d.p.480)“公有地只是个人财产的补充,并且只有在把它当作一个的共同物来保卫,……,它才表现出是财产(马克思,恩格斯,1972d.p.481)。显然,在侵入罗马帝国之前,日尔曼人的经济是自然经济体系。

(四)日尔曼人侵入罗马帝国之后的自然经济时期

日尔曼人侵入罗马帝国之后,在原罗马帝国各行省建立封建王国。恩格斯指出:“德意志人乘虚而入,作为野蛮人把罗马人从他们自己的国家里解放了出来。他们强夺了罗马人全部土地的三分之二在自己人当中分配。这一分配是按氏族制度进行的:一部分归全体人们占有,一部分归各个部落和氏族占有。在每个氏族内则用抽签方法把耕地和草地平均分给各户;不久单块份地变成了可以转让的私有财产即自主地。森林和牧场始终没有分配而留做共同使用,以及被分配下去的耕地的耕种方式,都是按古代的习俗和全体的决定来调整的。”(马克思,恩格斯,1972d.p.147)(德意志人也是日尔曼人的一支)。但是,在最初几个世纪,日尔曼人仍然还是按照他们原始社会的传统在新的占领地生产生活。

虽然,日尔曼人没有破坏罗马帝国留下来的城市,但他们对支撑城市的农业经济并不重视。这样,更加快了的罗马帝国留下来的城市的衰败。

同时,日尔曼人入侵后,商业得以保持,同时作为商业中心的城市以及作为商业工具的商人也得以继续存在,这一切是由于地中海贸易还在继续(皮雷纳,2013.p.9)。但是,5-10世纪是西欧动荡的时期。669年,穆斯林军队占领了西西里岛,据此称霸西地中海。而在地中海东部的叙利亚、埃及、塞浦路斯、罗德岛、克里特岛等地亦先后被穆斯林军队征服。711年,占领摩洛哥重要港口丹吉尔的穆斯林将领陀里克度过了直布罗陀海峡,在中线,占领小亚细亚,隔断了拜占庭帝国与高卢的联系。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即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逼近法兰克王国的边境;同时,西欧也受到北部维京人和东部的匈牙利人的侵略。这样,西欧的商业活动基本上被切断了。用于防御性的“堡”和与教区教堂相关的城市,或在罗马城市的旧墟上建立,或另辟地区新建。“到9世纪,由于商业消失,城市生活的最后痕迹随之消失,那些残存下来的属于城市居民的东西不复存在。”(皮雷纳,2013.p.41),而“最大的城堡只有几百人,城镇或许从未超过两三千人。”(皮雷纳,2013.p.41)

西欧的封建制度首先在法克兰形成。847 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在《墨尔森法令》中明确规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须选择一个主人,或是国王,或是国王的臣属。” 877 年,秃头查理又颁布《克尔西敕令》,使领地世袭合法化。《克尔西敕令》规定:“领主可以把自己的特权与荣誉(爵位)移交给自己的儿子或亲属。”而《克尔西敕令》是法兰克王国封建化完成的标志。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制度被推广到全西欧。

在城镇没有商业活动的西欧封建社会,人们基本上居住在农村。而农村地区主要分为三种形态:一是村庄,由一群农民组成;二是采邑,由地主和佃农共同组成;三是教区,由牧师和教区居民共同组成(本内特,霍利斯特,2007.p.170)。九世纪的西欧农村地区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例如,法国Cobie寺院庄园有6个铁匠、3个铸工、1个旋工,以及武器匠、首饰匠、漂泥匠、羊皮纸匠。至于木匠、泥瓦匠、马车匠、皮匠、鞋匠、面包师、酿酒人等更是每个庄园都有的。从采掘原料到制成消费品,都在本经济单位完成。不仅如此,象庄园里的医生、兽医、占卜星相家和牧师,也应算入自然经济,因为他们也是再生产过程中不可少的(吴承明.1983)。恩格斯也指出:“封建庄园都自给自足,甚至军费也是征收实物。没有商业来往和交换,用不着货币。”(马克思,恩格斯,1965b.p. 449)。

(五)西欧中世纪中期摆脱自然经济的困境

因8世纪以来穆斯林关闭地中海,欧洲文明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向北大西洋地区转移,西欧人基本上居住在农村地区。他们自给自足,因势利导生产出各种农产品。他们努力扩大耕地面积、改进耕作制度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这场农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西欧的自然面貌并为欧洲人提供了空前丰富的粮食。农业革命为商业繁荣和城市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与农业革命相伴的是人口的增长。“从950年,意大利人口迅速增长,稍后中欧、北欧也紧紧跟上。从此一直到1348年的大疫之前,这些地方的人口都增加了三倍。”(马克垚,2009.p.386)。到11世纪,穆斯林军队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地中海解禁,维京人和匈牙利也被基督教化,商业活动得到了复兴,城市运动在西欧兴起。西欧从此走出了自然经济的困境。

四、中国社会自有王国以来从来没有陷入自然经济的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经济主要涉及到西欧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原始社会;

第二个时期是西欧中世纪早期。恩格斯明确指出:“在中世纪的社会里,特别是在最初几世纪,生产基本上是为了供自己消费。它主要只是满足生产者及其家属的需要。在那些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地方,例如在农村中,生产还满足封建主的需要。因此,在这里没有交换,产品也不具有商品的性质。农民家庭差不多生产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食物、用具和衣服。”(马克思,恩格斯,1995c..p. 746)。

第三个是十九世纪的法国“小农经济”。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年)一文中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马克思,恩格斯,1995a..p. 677)

马克思在《序言》(1859年)中将经济社会形态划分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1995b..p.33)马克思晚年将原始社会取代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把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序列的第一个形态,至此,原始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依次更替的理论最终得以形成。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原始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为“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属于“自然经济”(马克思,恩格斯,1965a.413;马克思,恩格斯,1995c..p. 746)。但马克思明确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做法(马克思,1976b.p.145)。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认为“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马克思,1976a.p.23)

因此,我们来看我国的历史情况。

第一,中国社会的夏、商、西周是封建社会时期,城市是工商业的中心,土地是国(王)有的,自耕农耕种国有土地需要交10%的租赋,还要承担摇役,虽然商品化程度较低,但决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二,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基本结束。西汉时期,城镇人口已经达到30-40%,农产品的商品率达到30%以上(张念瑜,2014.pp.70-71)。“编户齐民”之农民耕种国家分给的土地是要上交租赋的,根本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宋代是一个经济比较繁荣的朝代,自耕农的比重达到30-40%(冯尔康,1989.p.85),田税也达到5-10%。宋代以后,私有化程度越来越高,商品经济日益发达。

第三,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算不算“自然经济”?按照马克思晚年关于《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1857-18年)的论述,资本主义之前的农业经济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那么,在中国传统社会,30-40%的自耕农和10%的地主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这显然是不成立的。无论是自耕农还是地主都希望多产农产品或多获取租谷,以剩余到市场上去交换。因为交换求利是人类的天性(亚当·斯密,1983.pp.13-14)。

因此,中国社会自有王国以来从来没有陷入自然经济的困境。

五、结束语

第一,自然经济是原始社会的经济体系。

马克思认为前资本主义,“它们或者以个人尚未成熟,尚未脱掉同其他人的自然血缘联系的脐带为基础,或者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为基础。它们存在的条件是:劳动生产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人们在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即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同自然的关系是很狭隘的。”(马克思,恩格斯,1976.p. 96)在这里,前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基础:一是自然血缘关系,二是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人们在生产内部的关系则是与此相适应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已有历史的联系,但自然联系占优势。“在土地所有制处于支配地位的一切社会形式中,自然联系还占优势。”(马克思,恩格斯,1979.p.45)

第二,西欧中世纪早期的自然经济状态是一种特殊情况。

在日尔曼人侵入罗马的最初两个世纪,他们沿袭的还是他们的氏族社会生活。8世纪伊斯兰关闭地中海,使西欧城市的商业几乎消失,9-10世纪西欧被迫陷入自然经济困境。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第三,中国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而来的。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有两前提条件:一是自由劳动(劳动者是自由人而不是奴隶或农奴);二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建立在机器大工业技术基础上的资本雇佣自由劳动者的生产方式。我国近代从西方引进了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近代中国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前不是封建社会。我将秦汉到晚清定为“官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张念瑜,2014.p.58)。也可定为商业资本主义社会。

第四,理清自然经济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区分商业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我们花这么多笔墨来理清自然经济体系问题,目的在于区分商业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业资本主义与农耕文明是兼容的,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不然。它是工业文明,要求农业工业化。实际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西欧即1500-1800年代,是重商业主义时期,也可称为商业资本主义时期。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往往将近代洋务运动之前称之为商品经济,羞羞答答地将1979年以来的经济体系称之为“市场经济体系”。殊不知,商品经济也是以市场为中心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自由竞争市场的情况,你能说它是商品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所以,市场经济也可以是商业资本主义的,也可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然而,区分商业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际上也是区分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对于政策导向和制度建设,其意义却是巨大的。

(2016年9月23日)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1995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95b.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95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95d.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65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65b.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1976a.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1976c.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

列宁,1978.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斯大林,1979,斯大林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

(英)E·甄克斯,1931.社会通铨[M].严复,译.商务印书馆。

(日)沟口雄三,1996.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M].李苏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瞿同祖,1936.中国封建社会[M].商务印书馆。

范文澜,1949.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张念瑜,2014.绿色文明形态—中国制度文化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

毛泽东,1991.毛泽东先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凌耀伦,1982.中国近代经济史[M].重庆出版社。

(美)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2007.欧洲中世纪史[M].杨宁,李韵,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美)道格拉斯·诺思,罗伯斯·托马斯, 1999.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译.华夏出版社。

(美)M.罗斯托夫采夫,2009.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上册[M].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

吴承明.什么是自然经济?[J].经济研究,1983(9)。

马克垚,2009.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亚当·斯密,1983.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

冯尔康,1989.关于中国封建时代自耕农的若干考察//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状况比较研究论文集[C].南开大学历史系.南开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
  •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 侯建新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目前国内普遍将西文feudal .feudalism 与中文"封建"对译,实属不妥.最初的汉学家和中国学者(包括严复在内)并不这样 ...查看


  • 冯天瑜:马克思的封建观及其启示
  • 马克思与恩格斯 近大半个世纪以来,泛化封建论者将中国秦至清两千余年的社会形态称作"封建社会",此说被推尊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成果",不容置疑.然而,认真研读马恩论著,尤其是马克思晚年论著,便会发现,上述 ...查看


  • 世界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 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世界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世界史学习内容的变化 世界历史有三大块教学内容: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与 实验稿<课标>相比,修订版<课标>出现 ...查看


  • 川版九上历史教案 第6课 中古时代的欧洲
  • 第6课 中古时代的欧洲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丕平献土以及拜占庭帝国名称的由来:记住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以及11世纪前后西欧著名的工商业城市的名称:理解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 ...查看


  • 马克_布洛赫_封建社会_中译本出版笔谈
  • 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中译本出版笔谈 编者按:马克・布洛赫是我国学术界熟悉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史学家,他的等重要著作早已被译介给我国读者.现在,中译本,可以使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布洛赫的史学思想,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取,对国际史 ...查看


  • 试述西方古代城邦制度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 1. 试述西方古代城邦制度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 在古代希腊人建立的众多城邦中,影响最大而又最具典型意义的是雅典.雅典城邦以其民主政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而著称. 雅典城邦位于希腊中部的阿提卡半岛,主要居民是爱奥尼亚人和阿卡亚人.境内多 ...查看


  • 人之轻重:东欧西欧的历史分水岭
  • 这一历史现象,对中国崛起的大国战略非常有帮助,也给当今的中国以强烈的危机感.中国虽然经过了30年奇迹般的经济起飞,但是中国的现状不是"人重物轻",而是"人轻物重".中国的经济,是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 ...查看


  • 东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
  • 中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 中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 论文名称: 中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 年级专业: 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学生姓名: 张京雨 学 号: I00814190 评阅教师: 姚德薇 提交时间: 2011-01-01 中西方封建社会 ...查看


  • 论三大封建主义概念
  • 7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总第210期) 论三大封建主义概念 侯树栋 (北京师范大学历吏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封建主义"一词具有多义性,这一概念的学术史是由狭义封建主义√.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