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践和论文

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和思考

【摘要】工科高校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及专业和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更需要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存问题的深入剖析,并结合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际情况,探讨改善现状的合理举措。

【关键词】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

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的观点。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环节,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科高校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及专业和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科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能让大学生在科技活动实践中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科学解决

问题的思维方法;同时,课外科技活动鼓励了大学生探索式、研究式、批判式的学习,促进大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增强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般工科行业用人单位要求工科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

识,且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对毕业生提出较高的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要求。要满足这些要求,除了要经过四年的专业培养以外,还需要通过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这也是增强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课外科技活动是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生从中得到一种满足和对其能力的证实,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利用不同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另一方面,课外科技活动需要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实验技能,这就会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课外科技活动能引导大学生多途径、多方式学习,建构合理独特的知识结构,为激活创新智慧奠定坚实基础。另外,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也可以有效减少学生上网玩游戏等不良现象,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4.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

养,在活动过程中还需要团队成员的协作和配合,这对于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等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1.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制度保障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不断发展,重要的是构建一个涵盖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的完善的培养体系。虽然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科技创新精神培养已成为广泛的共识,但很多高校只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视作锦上添花的东西,并没有很好地将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课堂上缺乏系统训练,学生缺乏科技创新的思维、意识、兴趣和热情。另外,由于缺乏师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和激励措施,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目前师生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大部分处于自发状态。

2.科技创新活动普及性不高

据统计,在学校招生人数增长的情况下,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比例反而呈下降趋势,同时参加的人数远少于其它各类文体娱乐活动,普及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①虽然绝大部分大学生主观上都崇尚科学,但在行动上却往往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随波逐流”,表现出主体意识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等消极状态。②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投入较多的个人时间和精力,过程比较枯燥,而且短时间内无法取得明显的效果。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往往会更加功利化,很难长期坚持下来出成果。③传统的大学生评价和奖学金评定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同时,课外科技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定、评价体系也不易操作,这使得学生忙于准备各类考试,没有足够的兴趣真正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④目前可供学生使用的创新活动场地和设备还比较匮乏,这也限制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不高

科技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特别在专业性强、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更离不开具有相当学术造诣的教师给予指导。教师的指导包括学生从事科技学术活动的前期教育及科研活动过程中的专业指导,只靠学生自行组织、实践则很难开展专业性强、学术水平高的科技创新活动。而目前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时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目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此外,活动经费的不足也影响了更深入地开展各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三、工科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合理举措

要使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真正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就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创造良好环境,分层次、全方位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1.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①要把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

重要内容,将科技创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成为广大师生不懈追求与努力的方向。

②面向全校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普为重点,以举办各类竞赛为着力点,挖掘校园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竞赛、展览等手段加大宣传,在学校积极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引导大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科研和创业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师、大学生和实验室中蕴藏的智力和资源,提高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放性和可参与性。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机制,确保科技创新活动良性运转

要让师生积极参与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当中并长期延续,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措施给予保障。比如把指导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教学科研任务,折算为教师的工作量;对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学术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更多的奖励;对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学业及综合评定上给予更多、更好的体现,如可免修某些相关课程的学分,作为选拔优异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等等;在教学计划中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科技竞赛、实践创新活动而设置创新学分;学校设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基金,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门场地,开放实验实践场所,提供完善的实验设备,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只有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智力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活动层次和水平才能进

一步提高。

3.加强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前导性教育和专业指导

前导性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着重让学生认识到此类活动的开展以及积极参与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根据大学生急切希望接触专业老师、了解专业前景的心理特点,学校可多组织博士论坛、名师讲坛之类的讲座,加强师生交流,以专业教师的科学精神及科研素养熏陶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在从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时,一些大学生的想法比较粗浅或过分理想化,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有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但却没有成熟的想法,这些都需要教师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予专业指导。专业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学生的基础专业素养的培养指导,如科技立项申报书的撰写等。其二是在活动过程中的专业知识指导,特别是在涉及多学科领域时,专业指导可使学生在从事科研活动时不至于无从入手。

4.制定一套科学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形成一支具有进取精神的学生科技创新梯队

一方面,高校要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制定一套科学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比如为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开设相关的课程,规定在校大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创新学分才能毕业,这也是为学生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时要注意活动

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比如明确一年级课外活动重心在于自学能力培养,为科技创新实践奠定良好的自学能力基础;二年级课外活动重心是参加课程学习兴趣小组,撰写课程学习小论文,参加各种讲座等,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三年级课外活动重心在于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申报有创新意义的科研课题等;四年级课外活动重心在于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科研活动特点建立科技活动社团,吸引有兴趣和有潜力的学生加入,为日后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后备人员。通过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分层分级指导,逐步形成一支具有进取精神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梯队。 参考文献:

[1]李志生,李冬梅.理工科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7(7):5-6.

[2]任小龙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3]梅忠义等.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认识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3):92-94.

[4]周仲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2.

[5]康雪伟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广场,2009(4).

基金项目:此文为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理工科院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jb880118。

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和思考

【摘要】工科高校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及专业和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更需要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存问题的深入剖析,并结合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际情况,探讨改善现状的合理举措。

【关键词】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

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的观点。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环节,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科高校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及专业和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科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能让大学生在科技活动实践中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科学解决

问题的思维方法;同时,课外科技活动鼓励了大学生探索式、研究式、批判式的学习,促进大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增强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般工科行业用人单位要求工科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

识,且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对毕业生提出较高的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要求。要满足这些要求,除了要经过四年的专业培养以外,还需要通过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这也是增强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课外科技活动是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生从中得到一种满足和对其能力的证实,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利用不同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另一方面,课外科技活动需要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实验技能,这就会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课外科技活动能引导大学生多途径、多方式学习,建构合理独特的知识结构,为激活创新智慧奠定坚实基础。另外,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也可以有效减少学生上网玩游戏等不良现象,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4.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

养,在活动过程中还需要团队成员的协作和配合,这对于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等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1.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制度保障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不断发展,重要的是构建一个涵盖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的完善的培养体系。虽然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科技创新精神培养已成为广泛的共识,但很多高校只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视作锦上添花的东西,并没有很好地将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课堂上缺乏系统训练,学生缺乏科技创新的思维、意识、兴趣和热情。另外,由于缺乏师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和激励措施,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目前师生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大部分处于自发状态。

2.科技创新活动普及性不高

据统计,在学校招生人数增长的情况下,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比例反而呈下降趋势,同时参加的人数远少于其它各类文体娱乐活动,普及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①虽然绝大部分大学生主观上都崇尚科学,但在行动上却往往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随波逐流”,表现出主体意识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等消极状态。②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投入较多的个人时间和精力,过程比较枯燥,而且短时间内无法取得明显的效果。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往往会更加功利化,很难长期坚持下来出成果。③传统的大学生评价和奖学金评定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同时,课外科技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定、评价体系也不易操作,这使得学生忙于准备各类考试,没有足够的兴趣真正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④目前可供学生使用的创新活动场地和设备还比较匮乏,这也限制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不高

科技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特别在专业性强、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更离不开具有相当学术造诣的教师给予指导。教师的指导包括学生从事科技学术活动的前期教育及科研活动过程中的专业指导,只靠学生自行组织、实践则很难开展专业性强、学术水平高的科技创新活动。而目前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时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目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此外,活动经费的不足也影响了更深入地开展各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三、工科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合理举措

要使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真正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就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创造良好环境,分层次、全方位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1.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①要把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

重要内容,将科技创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成为广大师生不懈追求与努力的方向。

②面向全校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普为重点,以举办各类竞赛为着力点,挖掘校园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竞赛、展览等手段加大宣传,在学校积极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引导大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科研和创业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师、大学生和实验室中蕴藏的智力和资源,提高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放性和可参与性。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机制,确保科技创新活动良性运转

要让师生积极参与到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当中并长期延续,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措施给予保障。比如把指导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教学科研任务,折算为教师的工作量;对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学术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更多的奖励;对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学业及综合评定上给予更多、更好的体现,如可免修某些相关课程的学分,作为选拔优异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等等;在教学计划中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科技竞赛、实践创新活动而设置创新学分;学校设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基金,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门场地,开放实验实践场所,提供完善的实验设备,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只有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智力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活动层次和水平才能进

一步提高。

3.加强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前导性教育和专业指导

前导性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着重让学生认识到此类活动的开展以及积极参与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根据大学生急切希望接触专业老师、了解专业前景的心理特点,学校可多组织博士论坛、名师讲坛之类的讲座,加强师生交流,以专业教师的科学精神及科研素养熏陶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在从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时,一些大学生的想法比较粗浅或过分理想化,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有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但却没有成熟的想法,这些都需要教师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予专业指导。专业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学生的基础专业素养的培养指导,如科技立项申报书的撰写等。其二是在活动过程中的专业知识指导,特别是在涉及多学科领域时,专业指导可使学生在从事科研活动时不至于无从入手。

4.制定一套科学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形成一支具有进取精神的学生科技创新梯队

一方面,高校要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制定一套科学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比如为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开设相关的课程,规定在校大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创新学分才能毕业,这也是为学生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时要注意活动

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比如明确一年级课外活动重心在于自学能力培养,为科技创新实践奠定良好的自学能力基础;二年级课外活动重心是参加课程学习兴趣小组,撰写课程学习小论文,参加各种讲座等,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三年级课外活动重心在于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申报有创新意义的科研课题等;四年级课外活动重心在于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科研活动特点建立科技活动社团,吸引有兴趣和有潜力的学生加入,为日后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后备人员。通过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分层分级指导,逐步形成一支具有进取精神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梯队。 参考文献:

[1]李志生,李冬梅.理工科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7(7):5-6.

[2]任小龙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3]梅忠义等.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认识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3):92-94.

[4]周仲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2.

[5]康雪伟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广场,2009(4).

基金项目:此文为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理工科院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jb880118。


相关文章

  • 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目 录 1. 稳中有升的本科教学基本状况 ............................................................................ ...查看


  • 工程伦理准则与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 摘 要: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 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伦理问题.工程伦理是调整工程与技术.工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 对工程师的伦理行为和工程建设起着引导.规范.开拓等重要作用.工程伦理准则包括五个方面: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可靠 ...查看


  • 向德国学创新(6)高校与企业的五种合作
  • [编者按] 澎湃新闻创刊不久,我们专题讨论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个工作得到了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郑春荣教授的大力支持. 在"2015中德创新合作年"的框架下,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与澎湃新闻联合推出这个新专题,探讨不同 ...查看


  • 工科院校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探究
  • GONGZUOYANJIU工作研究 工科院校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探究 ○杜明辉 张聚凤程林章 [摘要]毕业设计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选题是否正确.得当,将直接关系到能否反映学生的水平本文结合多年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在认和取得预期的 ...查看


  • 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_易洪雷
  •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第2ISSN1002-49568卷 第4期 2011年4月 CN11-2034TExerimentalTechnoloandManaement pgygVol.28 No.4 Ar.2011 p 实习基地建设 基于 ...查看


  •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
  • 于印发<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实验人员) 于印发<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实验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 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 豫人社[2009] 273 号 各省辖市人事局,省直及中央 ...查看


  • 高校讲师.副教授.教授教师职称评审规定
  • 高校讲师.副教授.教授教师职称评审规定 一.申报条件 申报高等学校教师(实验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能够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查看


  • 人才培养机制 1
  • 人才培养机制 鲁本录[2006]认为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关键是在人才培养机制是否科学合理,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仍占主导地位,但已不利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大量涌现,应予革除,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变传统的由培养掌握和 ...查看


  • 计算机论文发表期刊
  • 题目:计算机工程教育中的若干问题讨论 计算机工程教育中的若干问题讨论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4日 工程是人们综合应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 理论和技术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航空之父冯·卡门有句名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