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机制 1

人才培养机制

鲁本录[2006]认为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关键是在人才培养机制是否科学合理,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仍占主导地位,但已不利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大量涌现,应予革除,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变传统的由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以培养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式。

陈春等[2007] 介绍了日本JSPS特别研究人员、海外研究人员和JSPS奖三种人才培养机制的人才的选拔方法及其学科分布特点。并基于经费投入比与论文产出比分析了基础研究中的学科发展平衡问题。

梁镇等[2001] 运用创造学的理论*方法

孟祥进[2010] 从人才培养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和使用、人才培养机制对国家内部稳定的聚合作用、公民社会背景下的公民素质培养以及人力资源对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影响等五个维度对中印两个人口资源最大的国家进行考察,并对人才培养对两国国际竞争力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比较,对中国在各个层面上的不足,提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对策性建议。

韩虎等[2010] 对中美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比较,并提出了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启示。

何玉辉等[2006] 分析了现行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指出这些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选择典型课程开展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考试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过程考核+课程论文+口试”的课程考试新模式。 朱湘虹等[2006]针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二是适应发展,改善环境,强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三是创设氛围,抓住机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崔一梅等[2008] 文针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存在的改革阻力较大、受外围环境的限制较多等问题,提出应该从树立正确的改革现、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根本点、有效地整合资源、确保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入手,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

周玲[2007] 剖析武汉市人才培养机制现状,试图构建武汉市政府、社会市场和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供有利的基础。

程正富等[2008] 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课堂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对新时期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阐述了以“校企合作,双向互动,反馈调整”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

刘东江[2008]认为高等教育在进入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质量教育时期后,教育理念要以时代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为中心,建立适应培养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机制即人才培养机制。这个机制的建立要以教和学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为核心,通过建立理论研究型、技能应用型二元的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教师资源;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来实现。

张希胜[2007]认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根本途径是要加强产学研联盟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有诸多模式,如引进行业界著名专家,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建立产学研联盟,把研究生输送到企业基地直接培养;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等。为此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举措,建立健全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周玲[2006]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历史比较法、综合分析法,在前人对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首先剖析计划体制下政府对人才培养的垄断管理机制的弊端,分析市场体制下高校单向度的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综合两种体制交融的特点以及高校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从宏观层面探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定位与机制转换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及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实践问题。

黄金丹[2008] 我国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结合问题式学习相关理论、工科人才培养理论以及当代的教学理论,借鉴国内外相关实践的经验,在对学校管理部门人员访谈的基础上,构建出了我国工科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鲁本录.科技创新与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转换[D].2006.

[2]孟祥进.中印人才培养与国际竞争力比较之五维分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27(3)

[3]梁镇.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重构[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1,21(1)

[4]周玲.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D].2006.

[5]陈春,张志强.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人才培养机制及其学科发展的平衡性[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29(3)

[6]朱湘虹.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J].理论前沿,2006,

[7]黄金丹.基于PBL的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2008.

[8]韩虎.中美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比较及启示[J].学园,2010,

[9]何玉辉,赵先琼.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高校考试改革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6)

[10]周玲.武汉市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07,

[11]程正富,赵华君,石东平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6)

[12]崔一梅,何艺玲,王国柱.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4)

[13]张希胜,白庆华.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邯郸学院学报,2007,17(1)

[14]刘东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2008,

人才培养机制

鲁本录[2006]认为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关键是在人才培养机制是否科学合理,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仍占主导地位,但已不利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大量涌现,应予革除,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变传统的由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以培养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式。

陈春等[2007] 介绍了日本JSPS特别研究人员、海外研究人员和JSPS奖三种人才培养机制的人才的选拔方法及其学科分布特点。并基于经费投入比与论文产出比分析了基础研究中的学科发展平衡问题。

梁镇等[2001] 运用创造学的理论*方法

孟祥进[2010] 从人才培养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和使用、人才培养机制对国家内部稳定的聚合作用、公民社会背景下的公民素质培养以及人力资源对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影响等五个维度对中印两个人口资源最大的国家进行考察,并对人才培养对两国国际竞争力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比较,对中国在各个层面上的不足,提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对策性建议。

韩虎等[2010] 对中美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比较,并提出了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启示。

何玉辉等[2006] 分析了现行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指出这些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选择典型课程开展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考试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过程考核+课程论文+口试”的课程考试新模式。 朱湘虹等[2006]针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二是适应发展,改善环境,强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三是创设氛围,抓住机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崔一梅等[2008] 文针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存在的改革阻力较大、受外围环境的限制较多等问题,提出应该从树立正确的改革现、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根本点、有效地整合资源、确保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入手,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

周玲[2007] 剖析武汉市人才培养机制现状,试图构建武汉市政府、社会市场和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供有利的基础。

程正富等[2008] 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课堂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对新时期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阐述了以“校企合作,双向互动,反馈调整”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

刘东江[2008]认为高等教育在进入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质量教育时期后,教育理念要以时代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为中心,建立适应培养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机制即人才培养机制。这个机制的建立要以教和学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为核心,通过建立理论研究型、技能应用型二元的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教师资源;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来实现。

张希胜[2007]认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根本途径是要加强产学研联盟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有诸多模式,如引进行业界著名专家,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建立产学研联盟,把研究生输送到企业基地直接培养;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等。为此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举措,建立健全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周玲[2006]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历史比较法、综合分析法,在前人对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首先剖析计划体制下政府对人才培养的垄断管理机制的弊端,分析市场体制下高校单向度的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综合两种体制交融的特点以及高校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从宏观层面探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定位与机制转换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及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实践问题。

黄金丹[2008] 我国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结合问题式学习相关理论、工科人才培养理论以及当代的教学理论,借鉴国内外相关实践的经验,在对学校管理部门人员访谈的基础上,构建出了我国工科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鲁本录.科技创新与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转换[D].2006.

[2]孟祥进.中印人才培养与国际竞争力比较之五维分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27(3)

[3]梁镇.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重构[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1,21(1)

[4]周玲.政府、社会与高校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D].2006.

[5]陈春,张志强.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人才培养机制及其学科发展的平衡性[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29(3)

[6]朱湘虹.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J].理论前沿,2006,

[7]黄金丹.基于PBL的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2008.

[8]韩虎.中美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比较及启示[J].学园,2010,

[9]何玉辉,赵先琼.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高校考试改革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6)

[10]周玲.武汉市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07,

[11]程正富,赵华君,石东平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6)

[12]崔一梅,何艺玲,王国柱.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4)

[13]张希胜,白庆华.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邯郸学院学报,2007,17(1)

[14]刘东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2008,


相关文章

  • 大学人才保障机制探索
  • 摘要: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行之有效的人才保障机制,对构建高校人才梯队建设.提升高校人才层次都具有重要意义.人才保障机制的构建不但要积极与时代接轨,更要本着"送出去.引进来.促均衡.强考核"的四大原则,建立长 ...查看


  • 谈人才激励机制的整合
  • 在当前以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格局下,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体制和机制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激励资源.激励机制的不同环节及不同激励机制之间缺乏有机整合等问题. 人才激励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激励机制 ...查看


  • 人才评价机制
  • 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教授访谈 本报记者 刘祖华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 ...查看


  • 创新工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摘要]马鞍山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港口企业,"十二五"目标是建设现代港口物流企业.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文中分析了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措施,提出创新人 ...查看


  • 公司激励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 目 录 第一节 树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观念 ..................................................... 1 一.确立"注重能力和绩效"的价值观................. ...查看


  • 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和解决途径
  • [摘 要]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自身的发展的关键因素将是人才队伍的建设. 而在国有企业中,实施激励和培养,以及使用和引进人才战略,是有效的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使企业摆脱困境,实现基业长青的有效措施.企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的构建选拔任用人 ...查看


  • 立项课题:构建青年教师主题式培养机制的研究
  • 构建青年教师主题式培养机制的研究 课题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一)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确实 ...查看


  • 如何建立保密工作长效管理机制
  • 摘要:我国涉及保密工作的组织机构有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两种,本文主要以管理机构中的军工保密管理为主,通过对建立保密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建立保密工作长效管理机制的可行性策略,以期为日后保密管理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保密工作 ...查看


  • 科研院所人才管理与激励机制研究
  • 摘 要:在当今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和科技的竞争.科研院所作为培养科技创造型人才.发展先进科技的重要基地,在促进国家科技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提高对科研院所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的研究和重视,培养出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