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宪宗对永贞革新之继承与发展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总第175期)

论唐宪宗对永贞革新之继承与发展

贾艳红

(济南大学政治历史系, 山东济南,250002)

3

  摘要:唐宪宗登基后, 仇视其父顺宗所用之人, 对永贞党人大加贬逐, 他却继承并发展了永贞党人的未竞之业, 并因此成就了“中兴”之美名。从这方面看, 。  关键词:唐宪宗; 永贞革新; 宦官; 藩镇

中图分类号:K 24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 国势日衰, , 阉横行, 地方藩镇跋扈, , (805年) , 唐顺宗即位, 以图彻底改变中唐以来内阉横行之局面。但因势单力孤未能成功, 并招致宦官集团的疯狂反扑, 终致革新全面失败。

唐宪宗是由宦官集团拥立的, 但在如何对待宦官专权这一问题上, 他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鉴于顺宗严厉打击宦官导致其激烈反扑并终致革新失败的经验教训, 宪宗调整策略, 采取较为温和的变通方式, 改打击为抑制政策。这样既能限制其势力的过度膨胀, 又不致引起他们的反抗, 还能发挥其爪牙职能, 使其为皇权服务, 可谓一举三得。在具体处理上, 宪宗也是因人而异, 对待不同宦官所采取的政策亦不尽相同。如他对有拥立之功的宦官实行信而不宠, 宠而不纵的策略。史称“宪宗之立, 贞亮(俱文珍) 为有功, 然终身无所宠假”。宪宗最信任的宦官是吐突承璀, 他曾“事上于东宫, 以干敏得幸”, 属宫府集团成员, 元和元年即被任命为左神策中尉, 手握军权。但宪宗仅把他当作心腹奴才看待, 对其宠幸亦有一定限度, 并视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予以任免, 决无姑息迁就之嫌。元和四年(809年) , 吐突承璀领功德使, 盛修安国寺, 立圣德碑。翰林学士李绛切谏, 宪宗即命曳倒碑楼。元和五年(810年) , 吐突承璀帅军讨伐成德王承宗, 无功而返, 即被罢去中尉之职, 降为军器使。后又因与弓箭库使刘希光受贿案有牵连, 被贬为淮南监军。

元和初年, 宪宗急于改变自代德以来国势日衰、皇权不

[3](卷237)

振的局面, 求治心切, 因而“选擢宰相, 推心委之”。

弊政, 。在顺宗的支持之下, 以王叔文、王 为首的革新派雷厉风行, 大胆改革。其内容有五:制宦官, 抑藩镇, 擢贤良, 收财权, 革弊政。改革内容切中时弊, 如果能长期贯彻执行, 其效果自不待言。可惜好景不长, 顺宗在位仅及七月, 即被宦官及部分守旧官僚赶下台来, 革新亦告失败。宪宗登基, 面临的是与顺宗时同样的社会问题, 颇有抱负的宪宗一上台, 遂遵循了永贞党人所制定的方针路线,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元和国策, 从而完成了永贞党人的未竞之业, 并因此成就了“中兴”之美名。

一、抑宦官———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永贞革新的重点是打击宦官集团势力的发展。其原因一是自代德以来宦官势力恶性膨胀, 权威日重“万机之与夺,

[1](卷184)

任情, 九重之废立由己”, 大有权高欺主之势, 需对其

进行遏制。二是顺宗与宦官集团之间矛盾激化。顺宗虽早在大历十四年(779年) 就被立为太子, 但其地位始终不稳。

[2](卷7) 首先是德宗对其不满“, 疑之, 几废者屡矣”, 欲废之而

立舒王谊。德宗身边善于见风使舵的宦官皆欲树功于舒王, 纷纷顺成其事。其次, 宦官集团对顺宗不满。顺宗为太子时

[1](卷14) 就对宦官专横非常痛恨“, 未尝以颜色假借宦官”, 因

在处理问题时多采纳听取朝臣建议“每有军国大事, , 必与诸

[3](卷238)

学士谋之。”而对宦官则是信任但不纵容, 始终将其看

而招致宦官集团的反对。贞元二十年(805年) , 德宗驾崩。宦官即以太子有病不堪重任为由阻挠顺宗登基, 形势对顺宗非常不利。关键时刻, 极力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卫次公等大臣挺身而出, 据理力争, 才挫败了宦官的阴谋, 保全了太子。因此, 顺宗上台后即将打击宦官作为革新之重点。他下令罢掉由宦官负责的宫市, 撤去由宦官充任的五坊小使, 并停发内侍郭忠政等19人俸钱。然后又谋夺宦官手中的禁军兵

作可以任意驱使的奴才。正如宪宗在贬吐突承璀为淮南监军时对李绛所说的那样“:此家奴耳, 向以驱使之久, 故假以

[3](卷238) 恩私; 若有违犯, 朕去之轻如一毛耳! ”

宪宗对一般宦官则采取较为严厉的抑制政策, 使他们循规蹈矩, 谨慎行事。否则, 就会严惩不贷。如弓箭库使刘希光受贿二万缗, 被赐死; 郭 醉犯夜禁, 被杖杀; 五坊使杨朝

3收稿日期:2000-11-10

) , 女, 山东阳信人, 济南大学政治历史系副教授。作者简介:贾艳红(1967— 

95

汶胡作非为, 被处死; 朱超晏、王志忠搔扰百姓, 被榜掠; 翰林

[2](卷207) 使吕如全“擅取樟材治第”, 被治罪服刑, 畏罪自杀; 岭[3](卷238) 南监军许遂振诋毁节度使杨於陵, 亦“寻自抵罪”。正

前线督战。取得了对淮西之战的胜利。

淮西镇的平定对其他割据藩镇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惶恐不安, 开始为确保自身安全而寻求出路。元和十三年(818元) 四月, 后顾堪忧的卢龙节度使刘总“专意归朝廷”; 朝廷曾两度征讨而未能制服的承德王承宗见势不妙, 也纳质献地, 表示归附; 横海节度使程权“自以世袭仓景, 与河朔三

[3](卷240)

镇无异, 内不自安, ……请举族入朝”。淄青李师道亦

是在宪宗的严厉制约下, 元和时宦官不敢胡作非为, 嚣张气焰大为收敛, 以至右金吾大将军伊慎以钱三万缗贿赂右军中尉第五从直, 求为河中节度使。第五从直“恐事泄”己, 主动告发伊慎, 以示清白。

宪宗继承了顺宗对宦官的打击政策, 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 使宦官势力在元和时期受到较大遏制, 宦官干政亦始终维持在一定限度之内。宪宗之所以没有完全收夺宦官手中的权力, 是因为尚须发挥其爪牙作用, 来牵制由朝臣组成的外朝集团, 以保持权力的均衡。这样既可避免权臣专断, 皇权旁落; 又可防止家奴怙宠, 权重欺主, 从而达到稳定皇权, 巩固统治之目的。也正是由于宪宗只抑宦官, 握的军、政大权未能及时收回, 专权之弊, 二、制方镇自安史乱平, 藩镇之势日强“大者连州十数, , 小者犹兼三四, 所属文武官悉自置署, 未尝请命于朝, 力大势盛遂成尾大不掉之势。”

[4](卷20)

[3](卷238)

内心忧惧, 表示要纳质割地。但他言而无信, 出尔反尔, 致使龙颜大怒, 再度举兵。随着官军的节节胜利, 淄青镇内部矛盾加剧。元和十四年(819年) 二月, 都知兵马使刘悟发动兵变, 杀李师道降唐。这样, (812年) 魏博田弘正, “尽遵朝廷约

](卷) 束”。

的策略,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 对敢, 各个击破, 终于使顺宗时的平藩梦想在元和年间成为现实。

三、擢贤良———知人善任, 虚心纳谏

德宗末年, 猜忌苛察, 十年无赦。群臣以微过遣逐者皆不复进用, 群材淹滞。顺宗即位, 革其弊, 选贤良, 群臣始得量移。永贞元年(805年) 三月, 征召被佞臣裴延龄等排挤远贬的名相陆贽、郑余庆, 前京兆尹韩皋, 谏议大夫阳城等人赴京, 欲重新起用, 惜陆贽与阳城已死于贬所。顺宗又将恃恩暴横、不循法度, 大旱之年仍聚敛征求的京兆尹李实贬为通州长史, 百姓莫不拍手称快。

宪宗即位, 励精求治, 亦以选贤任能为己任。元和元年

(806年) , 他与宰相讨论帝王为政得失, 杜黄裳即劝宪宗要知

割据藩镇更是专横跋扈, 气焰嚣张, 俨

然是国中之国, 成为朝廷心腹巨患。顺宗有鉴于此, 对藩镇采取强硬立场, 实行抑制政策。如王叔文不顾剑南节度使韦皋的威胁, 断然拒绝了其提出的求领剑南三川的无理要求, 并将财政大权从方镇收归中央。宪宗即位“, 日夜思血祖宗之耻”

[3](卷238)

, 将削平藩镇, 维护国家统一, 恢复帝国尊严作

为战略重点。宪宗即位当年, 西川支度副使刘辟作乱。大多数朝臣以蜀地险固难取为由反对用兵, 主张姑息。宪宗志平僭乱, 坚决发兵征讨, 很快平定叛乱, 取得削藩的初步胜利。随后, 宪宗接连平定了夏绥杨惠琳、镇海李 叛乱, 使“藩镇惕息”

[3](卷237)

人善任“, 慎选天下贤才而委任之, 有功则赏, 有罪则刑, 选用以公, 赏刑以信”, 如此则大臣皆能竭忠尽力, 天下可得治理。宪宗深以为然, 不久, 即策试制举之士, 以拔贤才, 像元稹、独孤郁、白居易、萧 、沈传师等当代英俊皆选至内廷, 顾问谏诤。同时, 鉴于德宗疑忌群臣致奸邪当道, 朝政混乱的教训, 宪宗“选擢宰相, 推心委之”, 先后提拔了“有经济大略”的杜黄裳“、持平无私”的武元衡、“爱善无遗”的李吉甫、“器局峻整、持法度”的裴 、“素称坚正, 事上不回”的裴度、“孜孜以匡谏为己任”的李绛等人为相, 对其信之不疑, 并多次告诫他们“有关朕身, 不便于时者, 苟闻之则改, ……卿但勤匡正, 无

[1](卷148) 谓朕不能行也”。鼓励大臣勤身匡弼, 直言极谏。大

, 始知所惧。元和四年(809年) , 昭义卢从史上

书请伐成德, 但暗中与之相通, 也受到严厉惩罚。

平定淮西之乱是宪宗裁制藩镇政策成功的关键一步。因为西川、镇海、夏绥等镇皆“非反侧之地, 其四邻皆国家臂

[3](卷238)

指之臣”, 无援可倚, 容易钳制。而淮西、淄青、成德、

卢龙等镇皆跋扈不臣, 割据多年。它们互为依托, 相互援助, 为维护既得利益结为同盟“, 蔡附齐连, 内裂河南地, 为和纵

[2](卷135) 以抗天子”。如果能制服淮西, 就会灭掉割据藩镇的

嚣张气焰, 收到杀一儆百之功效。

元和九年(814年) 七月, 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 其子吴元济擅领军务, 纵兵四掠, 狂悍不可遏, 严重威胁运河漕运和东都洛阳的安全。宪宗决意讨平淮西, 除去“腹心之疾”。十月, 朝廷发十万镇兵伐蔡。素与淮西相通的成德王承宗、淄青李师道蓄意破坏, 杀害宰相武元衡, 刺伤裴度, 并焚官仓、杀官吏, 以阻扰朝廷的军事行动。而讨蔡诸军久未有功, 馈运疲弊。在此情形之下, 群臣多请罢兵。为坚定信心, 宪宗罢免了力主妥协的钱徽、萧 宰相之职, 将用兵之事全权委托宰相裴度。裴度临危受命, 表示“誓不与贼偕存”, 并亲往

臣们也皆以国家利益为重, 尽心辅佐, 多所匡正。如李吉甫沉沦在外十五年, 深感宪宗知遇之恩, 不遗余力, 选拔贤才,

[3](卷237)

“当时翕然称吉甫为得人。”裴 为相, 绳不轨, 课吏

治, 赏罚分明。岭南节度使杨於陵为监军许遂振所诬, 裴 为其申理, 更授以美官, 擢为吏部侍郎。元和四年(809) , 裴又罢免了依附宦官的河东节度使严绶, 以“强直无

[2](卷146) 私”的李 代之。元和五年, 左军中尉吐突承璀讨成[2](卷169) 德王承宗, 无功而返。裴 请“流斥以谢天下”, 终罢

其兵权。李绛也是知无不谏“帝每有寻访, , 随事补益, 所言无不听”。宪宗曾对身边人说“(李) 绛言骨鲠, 真宰相

96

[2](卷152)

也。”李绛或无所论诤, 宪宗皆诘其所以然。裴度则坚

皆得擅留“, 十献二三”, 下有耗于百姓, 上无益于国家。严重损害封建国家的经济利益, 造成中央财力匮乏。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 宪宗在元和六年(811年) 颁布诏令“, 以扬子盐铁留后为江淮已南两税使, 江陵留后为荆衡汉沔东界、彭蠡以南两税使, 度支山南西道分巡院官充三川两税使,

[1](卷49)

……”由度支掌握控制两税的征收, 从而将财赋之权

正有守“, 忠于事上, 时政或有所阙, 靡不极言之”。平淮西, 讨淄青, 裴度之谋计居多。这些宰相的共同点就是对割据藩镇力主征讨, 决不姑息。宪宗正是在他们强有力的支持之下, 克服种种困难, 排除各种干扰, 平夏、翦齐、灭蔡, 复两河, 维护了国家统一。

宪宗刚明果断, 任贤不疑, 充分发挥宰相朝臣的作用, 既减少了失误, 又纠正了过失。宰相朝臣亦尽心辅弼。一时间, 朝廷上下, 谠言直谏, 蔚然成风。出现了“中外咸理, 纪律再张”

[1](卷15)

从地方收归中央。同时, 在赋税的分配使用上, 尽量削减各地的留用数额。唐制, 诸州赋税分为三:一曰上供, 以输京师; 二曰送使, 以输本道; 三曰留州, 留充本州经费。德宗建中初定两税时, 物重钱轻, , 绵帛转贱, 百姓负担已成倍增加“, , 所在长吏又降省估使就实估,

。元和三年

年) “天下留州, 、

的有序局面。

四、收财权———慎选财臣, 整顿制度

安史乱后, 政府赋税供办之地大大缩减, 只倚江南八道, 但军费开支日增, 官俸庞大, 使中央财政吃紧, 入不敷出此, 执政者开始重视经营之道, 监管。

德宗末,

, 专断榷酤漕运。,

, 盛贡献以固恩宠, 广馈遗以结权贵, 使盐铁之利, 积于私室, 而国用耗屈。顺宗即位, 罢去李 利权, 以老臣杜佑判度支及诸道转运使, 王叔文为副使, 掌实权, 开始了将财权收归中央的努力。宪宗继续贯彻顺宗时的经济政策。

首先, 慎选理财之臣。度支、盐铁转运二使掌握着唐廷的财政实权, 控制着政府的经济命脉, 职要权重“, 得其人则

[1](卷48)

有益于国家, 非其才则遗患于黎庶。”宪宗即位不久即

, 其所在观察使, 仍以其所莅之郡租赋, 然后征于支郡”, 使“诸州送使额, 悉变为上

[1](卷148)

供”, “而属州送使之余与其上供者, 皆输度[2](卷52) 支”。这样, 就削减了地方开支, 改变了地方州府擅留

户部钱物的弊病, 在减轻百姓负担的同时, 增加了中央财力。二是将盐利割属度支, 由中央统一支配。自第五 、刘晏改革盐法, 实行专卖政策以来, 随着盐价的不断提高, 盐利在政府财政税收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 成为政府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盐铁使对盐利的使用存在过大的自主经营权, 在政府监督不力的情况下, 一些人开始以权谋私, 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 严重损害封建国家利益。而且, 地方皆以实估敛于人而以虚估闻于上, 使“榷盐法大坏, 多为虚估, 率千

[2](卷54) 钱不满百三十而已”。顺宗时度支兼诸道盐铁转运使

罢掉贪财受贿的盐铁转运副使潘孟阳之职, 起用“精于督察”

[3](卷237)

, 干练有为的李巽为使, 全面负责经济事务。“巽

[1](卷49)

既为盐铁使, 大正其事。”针对旧弊, 进行整顿。过去

杜佑“重奏盐法”, 开始削减江淮盐价, 每斗二百五十缗, 河中两池盐三百缗(此前皆为三百七十缗) , 并增置云安、涣阳、

 三监。李巽为使, 大力革除旧弊, 将盐利划归度支, 由中央统一支配, 且物无虚估。元和二年(807年) , 李巽奏称:“江淮、河南、峡内、兖郓、岭南盐法监院, 去年收盐价缗钱七百二十七万, 比旧法张其估一千七百八十余万, 非实数也, 今请以其数, 除煮之外, 付度支收其数”。从而确定了盐铁使除煮盐之外“, 利系度支”的原则, 使其只有经营权, 而无支配处置权。元和六年(811年) , 政府又诏“‘峡内煎盐五监先属盐铁使, 今宜割属度支, 便委山南西道两税使兼和粜卖。’峡内盐

[1](卷49)

属度支, 自此始也。”将盐利纳入国计, 由度支统一支

江淮堰埭隶浙西者, 皆增私路小堰之税以肥己。李巽将堰埭收归盐铁使, 罢其因循增置者。旧制, 朝廷每年从江淮运米五十万斛, 至河阴仓留十万, 其余四十万送渭仓。自刘晏之后, 江淮米之渭仓者大大减少。李巽整顿漕运, 使江淮米至

[2](卷53)

渭仓者“复如晏之多”, 无升斗之阙。李巽又以郴州平

阳铜坑二百八十余, 复置贵阳监, 日铸钱二十万, 以缓解钱重物轻之势。李巽为使三载, 不辱君命, 理财有方。史称“:巽掌使一年, 征课所入, 类晏之多岁, 明年过之, 又一年加一百

[1](卷123) 八十万贯。”是刘晏时的三倍。《旧唐书》将李巽与裴

耀卿、刘晏并称为唐代三大理财家。李巽又起用“吏才明辩”的永贞党人程异复为扬子留后“, 异之计较精于巽, 故能善

[2](卷149) 职”。程异成为李巽得力助手“, 后累迁为淮南等道两

配经营政策的制定, 改变了过去盐利完全由盐铁使个人掌握处置的状况, 加大了政府对盐利的监管控制, 有效防止了国有资产的不必要流失, 增加了政府收入。仅以两池盐利为例, 政府每年收入就达一百五十余万缗。

唐宪宗在顺宗收财权基础上进一步整顿财赋制度, 成效显著。元和时, 每年“两税、榷酒、斛斗、盐利、茶利总三千五

[3](卷237)

百一十五万一千二百二十八贯、石”。在纳税户比玄

税使、盐铁转运副使等职“悉矫革征利旧弊”, 。元和十二年

(817年) , 朝廷用兵淮西, 财用匮乏。程异至江淮督运财赋,

“因行谕诸帅府, 以羡赢, 故异所至不剥下, 不加敛, 经用以饶”, 得供军钱一百八十五万缗, 为讨平淮西提供了物质保证。程异是永贞党人中惟一被贬而复用者, 终因理财有方, 成效显著而升至宰相高位。

其次, 整顿财赋制度, 一是将两税征收经营权收归中央。过去, 两税征收由地方州府负责征收运送, 所在州府及巡院

宗天宝年间减少四分之三的情况下, 收入仅减少三分之一。政府财政状况的好转为平藩及元和中兴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97

五、革弊政———加深力度、广度

德宗贞元时期, 朝政混乱, 弊端丛生。顺宗即位后即着手革除前朝弊政, 罢掉侵扰百姓已久的宫市及五坊小使; 免除百姓课税租赋共五十二万余贯、石、匹、束; 禁止盐铁使及地方官的额外进奉, 规定除“常贡外不得别进钱物”; 出后宫并教坊女妓九百人, 听其亲戚认领归家, 使百姓拍手称快, 民心大悦。宪宗即位, 亦实行了一些兴利除害的举措, 加深了革除弊政的深度和力度。

1. 禁税外加征。宪宗罢除了诸道两税外榷率。元和元

襄等十州管内, 水旱所损四十七州, 减放米六十万石, 秋税钱

[5](卷63)

六十万贯”; 三年(808年) , 诏诸道“应遭水旱所损, 州

府应合放两税钱米等, 损……四分已上, 并准元和元年六月

[5](卷56) 十八日赦文放免”; 六年(811年) , 淮浙遭受水旱之灾,

诏“盐铁使下诸盐院, 旧招商所由欠贞元二年四月已前盐税钱, 及永贞元年变法后新盐利经货折估钱, 共二十八万七千七百五十六贯文, 并宜放免……度支京西京北诸院榷盐使, 并畿内在城诸色所由人户欠负, 从贞元十一年以后至贞元十

[5](卷62) 五年终, ……所欠钱物斛斗柴草等项, 亦宜放免”; 七

年(812年) , 淮浙水旱“, 命速蠲其租赋”。京畿百姓也因受灾“共赈给粟三十万石”; 九年(814) , 诏京畿百姓所欠元和八“, ](卷57) 贯, , 。

年以后, 政府三度颁发诏旨, 强调“两税留州留使钱外, 加率

[5](卷651)

一钱一物, 州府长吏, 并以枉法赃论”。元和二年(807

年) , 东川节度使严砺擅没吏民田宅百余所, 税外加敛钱及刍粟数十万, 受到监察御史元稹弹劾。“朝廷以其死, [2](卷144) 宅奴婢还其主, 税外所敛悉蠲除。”, , 主要是京畿和江淮地区受, 是政治中心; 江淮则维系唐王朝生存, 是经济命脉。二者地位至关重要, 缺一不可。因此, 宪宗对如何妥善安置这两地区受灾百姓尤为重视, 三令五申发布诏令, 务必减免租税, 使民宽息; 赈济穷乏, 以苏民力, 防止农桑失业, 百姓流离, 对恢复生产, 安定秩序起积极作用。

另外, 宪宗还曾停罢诸道所置茶盐店; 禁止铅锡恶钱交易; 禁官僚子弟举私钱及私债追征; 罢除官受代进奉及诸道进献; 放五坊鹰犬等, 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收效, 对缓和社会矛盾, 稳定封建统治大有裨益。

岑仲勉先生说过“, 宪宗中宦者计, 惑于不愿立太子之

[6](P333)

谮, 切齿叔文。”进而仇视顺宗所用之人。但宪宗即位

人还要受到严厉惩罚。, 阶级矛盾。

2. 裁汰冗官。、困、冗食日兹的现状, (811年) , 宰相李吉甫奏请蠲减冗官, 共并省内外官八百零八人, 诸司流外官一千七百六十九人, 节省了开支, 提高了行政效率。

3. 放宫人, 出系囚, 禁掠卖。元和元年(806年) 九月, 宪

宗初即位即罢教坊乐工正员官。元和四年(809年) , 以“宫人驱使之余, 其数犹广”, 量放六宫内人。元和八年(813年) , 又出宫人二百车, 既免宫人幽闭怨旷之苦, 又节省了宫中用度开支。岭南、黔中、福建旧俗, 多掠良人卖为奴婢。元和四年

(809年) , 宪宗颁布诏令, 严加禁止。“应缘公私买卖奴婢, 宜

后, 却基本遵循了永贞党人所开辟的路线,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元和时的指导方针, 从而成就了中兴之局面。可以说, 没有对永贞革新路线方针的继承发展, 就不可能出现元和政局的辉煌。永贞革新为元和中兴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作了政策上的准备。从这方面看, 永贞革新对元和政局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 革新派虽败犹荣。参考文献:

[1]旧唐书[M].[2]新唐书[M].[3]资治通鉴[M].[4]册府元龟[M].[5]二十二史札记[M].[6]全语文[M].

令所在长吏切加捉扌弱, 并审细勘责, 委知非良人百姓, 然许

[5](卷62)

交关。有违犯者, 准法条处分。”宪宗在《禁饷遗人口

诏》中亦重申“, 自今岭南诸道, 辄不得以口饷遗, 及将诸处博易。又有求利之徒, 以日博易, 关镇人吏, 容纵颇多, 并勒所

[5](卷66) 在长吏, 严加捉扌弱。如更违犯, 必重科惩。”要求地方

官加大执法力度, 切实保障良人的社会地位, 避免其地位的沦落。宪宗还在元和元年(806年) 、三年(808年) 多次颁布赦令, 对囚徒从轻处罚, 以示皇恩浩荡, 政令宽简。

4. 赈贷百姓, 放免赋税。百姓如遇天灾人祸, 则减免赋

税, 且开仓赈济, 以济民命。如元和元年(806年) , 诏“江淮荆

On T ang Emperor Xianzong ’s I 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ongzhen R eform

Jia Yanhong

(Department o f History , Jinan Univer sity , Jinan , Shandong 250002)

Abstract :A fter T ang Em peror X ianzong came to power ,he hated the officials em ployed by his father Em peror Shunzong , and purged their party severely. H owever ,when he decided his national policy ,he continued the Y ongzhen reformists , hence his g ood name of “rejuvenation ”. In his sense ,the in fluence of Y ongzhen reform was far 2reaching. K ey w ords :T ang Em peror X ianzong ; Y ongzhen reform ; eunuch ; outlying g overnors

责任编辑:时晓红

98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总第175期)

论唐宪宗对永贞革新之继承与发展

贾艳红

(济南大学政治历史系, 山东济南,250002)

3

  摘要:唐宪宗登基后, 仇视其父顺宗所用之人, 对永贞党人大加贬逐, 他却继承并发展了永贞党人的未竞之业, 并因此成就了“中兴”之美名。从这方面看, 。  关键词:唐宪宗; 永贞革新; 宦官; 藩镇

中图分类号:K 24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 国势日衰, , 阉横行, 地方藩镇跋扈, , (805年) , 唐顺宗即位, 以图彻底改变中唐以来内阉横行之局面。但因势单力孤未能成功, 并招致宦官集团的疯狂反扑, 终致革新全面失败。

唐宪宗是由宦官集团拥立的, 但在如何对待宦官专权这一问题上, 他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鉴于顺宗严厉打击宦官导致其激烈反扑并终致革新失败的经验教训, 宪宗调整策略, 采取较为温和的变通方式, 改打击为抑制政策。这样既能限制其势力的过度膨胀, 又不致引起他们的反抗, 还能发挥其爪牙职能, 使其为皇权服务, 可谓一举三得。在具体处理上, 宪宗也是因人而异, 对待不同宦官所采取的政策亦不尽相同。如他对有拥立之功的宦官实行信而不宠, 宠而不纵的策略。史称“宪宗之立, 贞亮(俱文珍) 为有功, 然终身无所宠假”。宪宗最信任的宦官是吐突承璀, 他曾“事上于东宫, 以干敏得幸”, 属宫府集团成员, 元和元年即被任命为左神策中尉, 手握军权。但宪宗仅把他当作心腹奴才看待, 对其宠幸亦有一定限度, 并视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予以任免, 决无姑息迁就之嫌。元和四年(809年) , 吐突承璀领功德使, 盛修安国寺, 立圣德碑。翰林学士李绛切谏, 宪宗即命曳倒碑楼。元和五年(810年) , 吐突承璀帅军讨伐成德王承宗, 无功而返, 即被罢去中尉之职, 降为军器使。后又因与弓箭库使刘希光受贿案有牵连, 被贬为淮南监军。

元和初年, 宪宗急于改变自代德以来国势日衰、皇权不

[3](卷237)

振的局面, 求治心切, 因而“选擢宰相, 推心委之”。

弊政, 。在顺宗的支持之下, 以王叔文、王 为首的革新派雷厉风行, 大胆改革。其内容有五:制宦官, 抑藩镇, 擢贤良, 收财权, 革弊政。改革内容切中时弊, 如果能长期贯彻执行, 其效果自不待言。可惜好景不长, 顺宗在位仅及七月, 即被宦官及部分守旧官僚赶下台来, 革新亦告失败。宪宗登基, 面临的是与顺宗时同样的社会问题, 颇有抱负的宪宗一上台, 遂遵循了永贞党人所制定的方针路线,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元和国策, 从而完成了永贞党人的未竞之业, 并因此成就了“中兴”之美名。

一、抑宦官———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永贞革新的重点是打击宦官集团势力的发展。其原因一是自代德以来宦官势力恶性膨胀, 权威日重“万机之与夺,

[1](卷184)

任情, 九重之废立由己”, 大有权高欺主之势, 需对其

进行遏制。二是顺宗与宦官集团之间矛盾激化。顺宗虽早在大历十四年(779年) 就被立为太子, 但其地位始终不稳。

[2](卷7) 首先是德宗对其不满“, 疑之, 几废者屡矣”, 欲废之而

立舒王谊。德宗身边善于见风使舵的宦官皆欲树功于舒王, 纷纷顺成其事。其次, 宦官集团对顺宗不满。顺宗为太子时

[1](卷14) 就对宦官专横非常痛恨“, 未尝以颜色假借宦官”, 因

在处理问题时多采纳听取朝臣建议“每有军国大事, , 必与诸

[3](卷238)

学士谋之。”而对宦官则是信任但不纵容, 始终将其看

而招致宦官集团的反对。贞元二十年(805年) , 德宗驾崩。宦官即以太子有病不堪重任为由阻挠顺宗登基, 形势对顺宗非常不利。关键时刻, 极力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卫次公等大臣挺身而出, 据理力争, 才挫败了宦官的阴谋, 保全了太子。因此, 顺宗上台后即将打击宦官作为革新之重点。他下令罢掉由宦官负责的宫市, 撤去由宦官充任的五坊小使, 并停发内侍郭忠政等19人俸钱。然后又谋夺宦官手中的禁军兵

作可以任意驱使的奴才。正如宪宗在贬吐突承璀为淮南监军时对李绛所说的那样“:此家奴耳, 向以驱使之久, 故假以

[3](卷238) 恩私; 若有违犯, 朕去之轻如一毛耳! ”

宪宗对一般宦官则采取较为严厉的抑制政策, 使他们循规蹈矩, 谨慎行事。否则, 就会严惩不贷。如弓箭库使刘希光受贿二万缗, 被赐死; 郭 醉犯夜禁, 被杖杀; 五坊使杨朝

3收稿日期:2000-11-10

) , 女, 山东阳信人, 济南大学政治历史系副教授。作者简介:贾艳红(1967— 

95

汶胡作非为, 被处死; 朱超晏、王志忠搔扰百姓, 被榜掠; 翰林

[2](卷207) 使吕如全“擅取樟材治第”, 被治罪服刑, 畏罪自杀; 岭[3](卷238) 南监军许遂振诋毁节度使杨於陵, 亦“寻自抵罪”。正

前线督战。取得了对淮西之战的胜利。

淮西镇的平定对其他割据藩镇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惶恐不安, 开始为确保自身安全而寻求出路。元和十三年(818元) 四月, 后顾堪忧的卢龙节度使刘总“专意归朝廷”; 朝廷曾两度征讨而未能制服的承德王承宗见势不妙, 也纳质献地, 表示归附; 横海节度使程权“自以世袭仓景, 与河朔三

[3](卷240)

镇无异, 内不自安, ……请举族入朝”。淄青李师道亦

是在宪宗的严厉制约下, 元和时宦官不敢胡作非为, 嚣张气焰大为收敛, 以至右金吾大将军伊慎以钱三万缗贿赂右军中尉第五从直, 求为河中节度使。第五从直“恐事泄”己, 主动告发伊慎, 以示清白。

宪宗继承了顺宗对宦官的打击政策, 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 使宦官势力在元和时期受到较大遏制, 宦官干政亦始终维持在一定限度之内。宪宗之所以没有完全收夺宦官手中的权力, 是因为尚须发挥其爪牙作用, 来牵制由朝臣组成的外朝集团, 以保持权力的均衡。这样既可避免权臣专断, 皇权旁落; 又可防止家奴怙宠, 权重欺主, 从而达到稳定皇权, 巩固统治之目的。也正是由于宪宗只抑宦官, 握的军、政大权未能及时收回, 专权之弊, 二、制方镇自安史乱平, 藩镇之势日强“大者连州十数, , 小者犹兼三四, 所属文武官悉自置署, 未尝请命于朝, 力大势盛遂成尾大不掉之势。”

[4](卷20)

[3](卷238)

内心忧惧, 表示要纳质割地。但他言而无信, 出尔反尔, 致使龙颜大怒, 再度举兵。随着官军的节节胜利, 淄青镇内部矛盾加剧。元和十四年(819年) 二月, 都知兵马使刘悟发动兵变, 杀李师道降唐。这样, (812年) 魏博田弘正, “尽遵朝廷约

](卷) 束”。

的策略,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 对敢, 各个击破, 终于使顺宗时的平藩梦想在元和年间成为现实。

三、擢贤良———知人善任, 虚心纳谏

德宗末年, 猜忌苛察, 十年无赦。群臣以微过遣逐者皆不复进用, 群材淹滞。顺宗即位, 革其弊, 选贤良, 群臣始得量移。永贞元年(805年) 三月, 征召被佞臣裴延龄等排挤远贬的名相陆贽、郑余庆, 前京兆尹韩皋, 谏议大夫阳城等人赴京, 欲重新起用, 惜陆贽与阳城已死于贬所。顺宗又将恃恩暴横、不循法度, 大旱之年仍聚敛征求的京兆尹李实贬为通州长史, 百姓莫不拍手称快。

宪宗即位, 励精求治, 亦以选贤任能为己任。元和元年

(806年) , 他与宰相讨论帝王为政得失, 杜黄裳即劝宪宗要知

割据藩镇更是专横跋扈, 气焰嚣张, 俨

然是国中之国, 成为朝廷心腹巨患。顺宗有鉴于此, 对藩镇采取强硬立场, 实行抑制政策。如王叔文不顾剑南节度使韦皋的威胁, 断然拒绝了其提出的求领剑南三川的无理要求, 并将财政大权从方镇收归中央。宪宗即位“, 日夜思血祖宗之耻”

[3](卷238)

, 将削平藩镇, 维护国家统一, 恢复帝国尊严作

为战略重点。宪宗即位当年, 西川支度副使刘辟作乱。大多数朝臣以蜀地险固难取为由反对用兵, 主张姑息。宪宗志平僭乱, 坚决发兵征讨, 很快平定叛乱, 取得削藩的初步胜利。随后, 宪宗接连平定了夏绥杨惠琳、镇海李 叛乱, 使“藩镇惕息”

[3](卷237)

人善任“, 慎选天下贤才而委任之, 有功则赏, 有罪则刑, 选用以公, 赏刑以信”, 如此则大臣皆能竭忠尽力, 天下可得治理。宪宗深以为然, 不久, 即策试制举之士, 以拔贤才, 像元稹、独孤郁、白居易、萧 、沈传师等当代英俊皆选至内廷, 顾问谏诤。同时, 鉴于德宗疑忌群臣致奸邪当道, 朝政混乱的教训, 宪宗“选擢宰相, 推心委之”, 先后提拔了“有经济大略”的杜黄裳“、持平无私”的武元衡、“爱善无遗”的李吉甫、“器局峻整、持法度”的裴 、“素称坚正, 事上不回”的裴度、“孜孜以匡谏为己任”的李绛等人为相, 对其信之不疑, 并多次告诫他们“有关朕身, 不便于时者, 苟闻之则改, ……卿但勤匡正, 无

[1](卷148) 谓朕不能行也”。鼓励大臣勤身匡弼, 直言极谏。大

, 始知所惧。元和四年(809年) , 昭义卢从史上

书请伐成德, 但暗中与之相通, 也受到严厉惩罚。

平定淮西之乱是宪宗裁制藩镇政策成功的关键一步。因为西川、镇海、夏绥等镇皆“非反侧之地, 其四邻皆国家臂

[3](卷238)

指之臣”, 无援可倚, 容易钳制。而淮西、淄青、成德、

卢龙等镇皆跋扈不臣, 割据多年。它们互为依托, 相互援助, 为维护既得利益结为同盟“, 蔡附齐连, 内裂河南地, 为和纵

[2](卷135) 以抗天子”。如果能制服淮西, 就会灭掉割据藩镇的

嚣张气焰, 收到杀一儆百之功效。

元和九年(814年) 七月, 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 其子吴元济擅领军务, 纵兵四掠, 狂悍不可遏, 严重威胁运河漕运和东都洛阳的安全。宪宗决意讨平淮西, 除去“腹心之疾”。十月, 朝廷发十万镇兵伐蔡。素与淮西相通的成德王承宗、淄青李师道蓄意破坏, 杀害宰相武元衡, 刺伤裴度, 并焚官仓、杀官吏, 以阻扰朝廷的军事行动。而讨蔡诸军久未有功, 馈运疲弊。在此情形之下, 群臣多请罢兵。为坚定信心, 宪宗罢免了力主妥协的钱徽、萧 宰相之职, 将用兵之事全权委托宰相裴度。裴度临危受命, 表示“誓不与贼偕存”, 并亲往

臣们也皆以国家利益为重, 尽心辅佐, 多所匡正。如李吉甫沉沦在外十五年, 深感宪宗知遇之恩, 不遗余力, 选拔贤才,

[3](卷237)

“当时翕然称吉甫为得人。”裴 为相, 绳不轨, 课吏

治, 赏罚分明。岭南节度使杨於陵为监军许遂振所诬, 裴 为其申理, 更授以美官, 擢为吏部侍郎。元和四年(809) , 裴又罢免了依附宦官的河东节度使严绶, 以“强直无

[2](卷146) 私”的李 代之。元和五年, 左军中尉吐突承璀讨成[2](卷169) 德王承宗, 无功而返。裴 请“流斥以谢天下”, 终罢

其兵权。李绛也是知无不谏“帝每有寻访, , 随事补益, 所言无不听”。宪宗曾对身边人说“(李) 绛言骨鲠, 真宰相

96

[2](卷152)

也。”李绛或无所论诤, 宪宗皆诘其所以然。裴度则坚

皆得擅留“, 十献二三”, 下有耗于百姓, 上无益于国家。严重损害封建国家的经济利益, 造成中央财力匮乏。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 宪宗在元和六年(811年) 颁布诏令“, 以扬子盐铁留后为江淮已南两税使, 江陵留后为荆衡汉沔东界、彭蠡以南两税使, 度支山南西道分巡院官充三川两税使,

[1](卷49)

……”由度支掌握控制两税的征收, 从而将财赋之权

正有守“, 忠于事上, 时政或有所阙, 靡不极言之”。平淮西, 讨淄青, 裴度之谋计居多。这些宰相的共同点就是对割据藩镇力主征讨, 决不姑息。宪宗正是在他们强有力的支持之下, 克服种种困难, 排除各种干扰, 平夏、翦齐、灭蔡, 复两河, 维护了国家统一。

宪宗刚明果断, 任贤不疑, 充分发挥宰相朝臣的作用, 既减少了失误, 又纠正了过失。宰相朝臣亦尽心辅弼。一时间, 朝廷上下, 谠言直谏, 蔚然成风。出现了“中外咸理, 纪律再张”

[1](卷15)

从地方收归中央。同时, 在赋税的分配使用上, 尽量削减各地的留用数额。唐制, 诸州赋税分为三:一曰上供, 以输京师; 二曰送使, 以输本道; 三曰留州, 留充本州经费。德宗建中初定两税时, 物重钱轻, , 绵帛转贱, 百姓负担已成倍增加“, , 所在长吏又降省估使就实估,

。元和三年

年) “天下留州, 、

的有序局面。

四、收财权———慎选财臣, 整顿制度

安史乱后, 政府赋税供办之地大大缩减, 只倚江南八道, 但军费开支日增, 官俸庞大, 使中央财政吃紧, 入不敷出此, 执政者开始重视经营之道, 监管。

德宗末,

, 专断榷酤漕运。,

, 盛贡献以固恩宠, 广馈遗以结权贵, 使盐铁之利, 积于私室, 而国用耗屈。顺宗即位, 罢去李 利权, 以老臣杜佑判度支及诸道转运使, 王叔文为副使, 掌实权, 开始了将财权收归中央的努力。宪宗继续贯彻顺宗时的经济政策。

首先, 慎选理财之臣。度支、盐铁转运二使掌握着唐廷的财政实权, 控制着政府的经济命脉, 职要权重“, 得其人则

[1](卷48)

有益于国家, 非其才则遗患于黎庶。”宪宗即位不久即

, 其所在观察使, 仍以其所莅之郡租赋, 然后征于支郡”, 使“诸州送使额, 悉变为上

[1](卷148)

供”, “而属州送使之余与其上供者, 皆输度[2](卷52) 支”。这样, 就削减了地方开支, 改变了地方州府擅留

户部钱物的弊病, 在减轻百姓负担的同时, 增加了中央财力。二是将盐利割属度支, 由中央统一支配。自第五 、刘晏改革盐法, 实行专卖政策以来, 随着盐价的不断提高, 盐利在政府财政税收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 成为政府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盐铁使对盐利的使用存在过大的自主经营权, 在政府监督不力的情况下, 一些人开始以权谋私, 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 严重损害封建国家利益。而且, 地方皆以实估敛于人而以虚估闻于上, 使“榷盐法大坏, 多为虚估, 率千

[2](卷54) 钱不满百三十而已”。顺宗时度支兼诸道盐铁转运使

罢掉贪财受贿的盐铁转运副使潘孟阳之职, 起用“精于督察”

[3](卷237)

, 干练有为的李巽为使, 全面负责经济事务。“巽

[1](卷49)

既为盐铁使, 大正其事。”针对旧弊, 进行整顿。过去

杜佑“重奏盐法”, 开始削减江淮盐价, 每斗二百五十缗, 河中两池盐三百缗(此前皆为三百七十缗) , 并增置云安、涣阳、

 三监。李巽为使, 大力革除旧弊, 将盐利划归度支, 由中央统一支配, 且物无虚估。元和二年(807年) , 李巽奏称:“江淮、河南、峡内、兖郓、岭南盐法监院, 去年收盐价缗钱七百二十七万, 比旧法张其估一千七百八十余万, 非实数也, 今请以其数, 除煮之外, 付度支收其数”。从而确定了盐铁使除煮盐之外“, 利系度支”的原则, 使其只有经营权, 而无支配处置权。元和六年(811年) , 政府又诏“‘峡内煎盐五监先属盐铁使, 今宜割属度支, 便委山南西道两税使兼和粜卖。’峡内盐

[1](卷49)

属度支, 自此始也。”将盐利纳入国计, 由度支统一支

江淮堰埭隶浙西者, 皆增私路小堰之税以肥己。李巽将堰埭收归盐铁使, 罢其因循增置者。旧制, 朝廷每年从江淮运米五十万斛, 至河阴仓留十万, 其余四十万送渭仓。自刘晏之后, 江淮米之渭仓者大大减少。李巽整顿漕运, 使江淮米至

[2](卷53)

渭仓者“复如晏之多”, 无升斗之阙。李巽又以郴州平

阳铜坑二百八十余, 复置贵阳监, 日铸钱二十万, 以缓解钱重物轻之势。李巽为使三载, 不辱君命, 理财有方。史称“:巽掌使一年, 征课所入, 类晏之多岁, 明年过之, 又一年加一百

[1](卷123) 八十万贯。”是刘晏时的三倍。《旧唐书》将李巽与裴

耀卿、刘晏并称为唐代三大理财家。李巽又起用“吏才明辩”的永贞党人程异复为扬子留后“, 异之计较精于巽, 故能善

[2](卷149) 职”。程异成为李巽得力助手“, 后累迁为淮南等道两

配经营政策的制定, 改变了过去盐利完全由盐铁使个人掌握处置的状况, 加大了政府对盐利的监管控制, 有效防止了国有资产的不必要流失, 增加了政府收入。仅以两池盐利为例, 政府每年收入就达一百五十余万缗。

唐宪宗在顺宗收财权基础上进一步整顿财赋制度, 成效显著。元和时, 每年“两税、榷酒、斛斗、盐利、茶利总三千五

[3](卷237)

百一十五万一千二百二十八贯、石”。在纳税户比玄

税使、盐铁转运副使等职“悉矫革征利旧弊”, 。元和十二年

(817年) , 朝廷用兵淮西, 财用匮乏。程异至江淮督运财赋,

“因行谕诸帅府, 以羡赢, 故异所至不剥下, 不加敛, 经用以饶”, 得供军钱一百八十五万缗, 为讨平淮西提供了物质保证。程异是永贞党人中惟一被贬而复用者, 终因理财有方, 成效显著而升至宰相高位。

其次, 整顿财赋制度, 一是将两税征收经营权收归中央。过去, 两税征收由地方州府负责征收运送, 所在州府及巡院

宗天宝年间减少四分之三的情况下, 收入仅减少三分之一。政府财政状况的好转为平藩及元和中兴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97

五、革弊政———加深力度、广度

德宗贞元时期, 朝政混乱, 弊端丛生。顺宗即位后即着手革除前朝弊政, 罢掉侵扰百姓已久的宫市及五坊小使; 免除百姓课税租赋共五十二万余贯、石、匹、束; 禁止盐铁使及地方官的额外进奉, 规定除“常贡外不得别进钱物”; 出后宫并教坊女妓九百人, 听其亲戚认领归家, 使百姓拍手称快, 民心大悦。宪宗即位, 亦实行了一些兴利除害的举措, 加深了革除弊政的深度和力度。

1. 禁税外加征。宪宗罢除了诸道两税外榷率。元和元

襄等十州管内, 水旱所损四十七州, 减放米六十万石, 秋税钱

[5](卷63)

六十万贯”; 三年(808年) , 诏诸道“应遭水旱所损, 州

府应合放两税钱米等, 损……四分已上, 并准元和元年六月

[5](卷56) 十八日赦文放免”; 六年(811年) , 淮浙遭受水旱之灾,

诏“盐铁使下诸盐院, 旧招商所由欠贞元二年四月已前盐税钱, 及永贞元年变法后新盐利经货折估钱, 共二十八万七千七百五十六贯文, 并宜放免……度支京西京北诸院榷盐使, 并畿内在城诸色所由人户欠负, 从贞元十一年以后至贞元十

[5](卷62) 五年终, ……所欠钱物斛斗柴草等项, 亦宜放免”; 七

年(812年) , 淮浙水旱“, 命速蠲其租赋”。京畿百姓也因受灾“共赈给粟三十万石”; 九年(814) , 诏京畿百姓所欠元和八“, ](卷57) 贯, , 。

年以后, 政府三度颁发诏旨, 强调“两税留州留使钱外, 加率

[5](卷651)

一钱一物, 州府长吏, 并以枉法赃论”。元和二年(807

年) , 东川节度使严砺擅没吏民田宅百余所, 税外加敛钱及刍粟数十万, 受到监察御史元稹弹劾。“朝廷以其死, [2](卷144) 宅奴婢还其主, 税外所敛悉蠲除。”, , 主要是京畿和江淮地区受, 是政治中心; 江淮则维系唐王朝生存, 是经济命脉。二者地位至关重要, 缺一不可。因此, 宪宗对如何妥善安置这两地区受灾百姓尤为重视, 三令五申发布诏令, 务必减免租税, 使民宽息; 赈济穷乏, 以苏民力, 防止农桑失业, 百姓流离, 对恢复生产, 安定秩序起积极作用。

另外, 宪宗还曾停罢诸道所置茶盐店; 禁止铅锡恶钱交易; 禁官僚子弟举私钱及私债追征; 罢除官受代进奉及诸道进献; 放五坊鹰犬等, 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收效, 对缓和社会矛盾, 稳定封建统治大有裨益。

岑仲勉先生说过“, 宪宗中宦者计, 惑于不愿立太子之

[6](P333)

谮, 切齿叔文。”进而仇视顺宗所用之人。但宪宗即位

人还要受到严厉惩罚。, 阶级矛盾。

2. 裁汰冗官。、困、冗食日兹的现状, (811年) , 宰相李吉甫奏请蠲减冗官, 共并省内外官八百零八人, 诸司流外官一千七百六十九人, 节省了开支, 提高了行政效率。

3. 放宫人, 出系囚, 禁掠卖。元和元年(806年) 九月, 宪

宗初即位即罢教坊乐工正员官。元和四年(809年) , 以“宫人驱使之余, 其数犹广”, 量放六宫内人。元和八年(813年) , 又出宫人二百车, 既免宫人幽闭怨旷之苦, 又节省了宫中用度开支。岭南、黔中、福建旧俗, 多掠良人卖为奴婢。元和四年

(809年) , 宪宗颁布诏令, 严加禁止。“应缘公私买卖奴婢, 宜

后, 却基本遵循了永贞党人所开辟的路线,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元和时的指导方针, 从而成就了中兴之局面。可以说, 没有对永贞革新路线方针的继承发展, 就不可能出现元和政局的辉煌。永贞革新为元和中兴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作了政策上的准备。从这方面看, 永贞革新对元和政局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 革新派虽败犹荣。参考文献:

[1]旧唐书[M].[2]新唐书[M].[3]资治通鉴[M].[4]册府元龟[M].[5]二十二史札记[M].[6]全语文[M].

令所在长吏切加捉扌弱, 并审细勘责, 委知非良人百姓, 然许

[5](卷62)

交关。有违犯者, 准法条处分。”宪宗在《禁饷遗人口

诏》中亦重申“, 自今岭南诸道, 辄不得以口饷遗, 及将诸处博易。又有求利之徒, 以日博易, 关镇人吏, 容纵颇多, 并勒所

[5](卷66) 在长吏, 严加捉扌弱。如更违犯, 必重科惩。”要求地方

官加大执法力度, 切实保障良人的社会地位, 避免其地位的沦落。宪宗还在元和元年(806年) 、三年(808年) 多次颁布赦令, 对囚徒从轻处罚, 以示皇恩浩荡, 政令宽简。

4. 赈贷百姓, 放免赋税。百姓如遇天灾人祸, 则减免赋

税, 且开仓赈济, 以济民命。如元和元年(806年) , 诏“江淮荆

On T ang Emperor Xianzong ’s I 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ongzhen R eform

Jia Yanhong

(Department o f History , Jinan Univer sity , Jinan , Shandong 250002)

Abstract :A fter T ang Em peror X ianzong came to power ,he hated the officials em ployed by his father Em peror Shunzong , and purged their party severely. H owever ,when he decided his national policy ,he continued the Y ongzhen reformists , hence his g ood name of “rejuvenation ”. In his sense ,the in fluence of Y ongzhen reform was far 2reaching. K ey w ords :T ang Em peror X ianzong ; Y ongzhen reform ; eunuch ; outlying g overnors

责任编辑:时晓红

98


相关文章

  • 说说唐朝皇帝
  • 唐朝简介 (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 ...查看


  • 隋唐五代时期 讲义
  •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 从189年到589年,近四百年的分裂,统一于隋,隋唐时期上承南北 朝,下启宋辽金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589-907年统一期.755年 安史之乱为转折点. 一.隋朝--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建立隋王朝的杨坚,出身华阴( ...查看


  • 杜牧的"韩柳"并称论与柳宗元的文学接受
  • 晚唐五代是柳宗元接受史上最寂寞的一页,可谓知音寥寥,星火日稀.然而,星星之火毕竟没有熄灭,知音依然存在,杜牧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接受者:他的"韩柳"并称论成为柳宗元接受史上一个新的起点. 杜牧(803-852)在开成五年( ...查看


  •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译文]  种桃的道士哪去了?前回的刘郎今又来. [出典]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 注: 1.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 ...查看


  • 柳宗元生平
  •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号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 ...查看


  • 春风无限潇湘意
  • 一 密林深处,一泓溪水或隐或现,汩汩淙淙,宛若玉佩相撞一样悦耳动人.溪下,是一个清莹澄澈的小潭.阳光直直地照进潭里,涟漪潋滟,若影若幻.潭底是一整块平展的大石头,各种奇异的石头在水边突兀高擎,如一座座小屿,似一根根柱子,缠绕着翠绿的藤蔓.上 ...查看


  • 第十章唐代散文
  • 第十章唐代散文 第一节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唐代古文运动,是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场散文革新运动.所谓"古文",乃是指先秦两汉盛行的散文,它以质朴自然.散行单句为特点,是与魏晋以来盛行的以浮华夸饰.对仗 ...查看


  • 柳宗元(唐)[捕蛇者说]赏析
  • 查看文章 柳宗元(唐)<捕蛇者说>赏析 柳宗元著,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税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 ...查看


  • 教案--刘禹锡
  • [古]刘禹锡 [教学目标] 1. 了解刘禹锡的生平概况: 2. 简单了解刘禹锡诗歌的几个特点: 3. 学习鉴赏刘禹锡的名篇<乌衣巷>.<石头城>. [教学主题] 一代诗豪 [教学重点] 1. 了解刘禹锡的生平概况: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