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羌族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再探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和民族集聚的国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各个民族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时间、空间和地域上流传。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和受5.12特大地震的破坏后,四川汶川、理县、茂县的羌族民俗文化资源严受冲击和惨遭破坏,面临汉化和濒临灭绝的地步;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形式,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民俗民风的形成反映一时一地的一种生存生活方式,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和精神特征。如何科学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维持羌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世纪课题。   关键词:民俗;保护开发;品牌;探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99-02      一、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中形成,扩布和演变;与民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则成为规范人们语言、行为的基本力量,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重要方式;其内容形式多样(方言、习俗、礼节、建筑、宗教、祭祀、婚丧嫁娶等)。为了遵守这种习惯而创造出来的寄托着美好愿望的作品,可谓为民俗艺术了。民俗文化是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是民俗文化产生的根本动因,这种物质和精神劳动创造的结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和维持个体或种族生存的需要,没有过多的追求经济利益。   二、羌民俗文化的堪忧现状   羌族是祖国大家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为我国远古文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灿烂昌盛的华夏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羌族民俗文化的今天有被周围民族淹没的迹象,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不断的迁徙和内部分化   羌族历史是不断迁徙和分化的历史。羌族最初发源于甘肃青海一带,而后向四面八方分散迁徙形成新的民族,部分部落进入四川、宁夏、云贵地区,形成了古蜀人、党项人、土族和纳西族等十多个民族,造就了无数辉煌,孕育了众多新民族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种族的频繁交往   羌族与汉族交往的不断亲密,这也是走向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交往的同时也羡慕汉族文化,这就意味着汉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甚至在宗教信仰、传统节日、语言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新的变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特征。   (三)缺乏种族文字   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致使羌族文化在历史演变中不断走向没落。任何民族的古老习俗都随着历史的演变更替和民族间交流融合而日益丰富,但羌族文化只靠口头流传的单一形式传播,因此,不断的迁徙过程中很多文化失传,这对于羌族在众多民族中的地位造成很大的影响。   (四)现代文明的冲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封闭状态,形成内外互动,使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类似夹皮沟状的理县、茂县、汶川是羌族集聚地区,随着交通通讯等条件的改善,内外联系日益频繁;尤其是电视网络等城市生活方式,光怪陆离的强势文化为这些单纯朴实的民众送来了“文化大餐”。丰富的城市生活与他们落后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自卑心理和崇外思想以及对新事物的好奇,促使年轻一代对追求时尚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导致本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竞争中丧失大量的原有受众群。另外,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动着羌族民众的生活方式趋于城市化,原有的生产生活习惯也在悄然蜕变。羌民受外界的影响已走向开放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削弱了群体意识,那种集体性参与文化活动的生命力将因其所依附的传统民俗活动的减少而减弱甚至终结。   (五)自然灾害的破坏   5.12特大地震的震中就在羌族集中的汶川一带,对于人员伤亡、建筑、甚至整个羌文化的生态链都是一次毁灭性的损坏。首先,上千年的庄房、羌雕都变为废墟,即使重建也没有羌民们当初建造时的精神理念初衷。其次,在地震身亡的民众中,有传播、传承羌文化的释比和绣娘,这就出现了死一个人,亡一门艺术的现象。   三、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当代人发展的同时不能影响下一代的发展。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物质生活一提高而导致一些原有生存方式、生活环境和古老文明衰变的思想是片面的;这不符合少数地区民众的根本利益,也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我们既要抢在那些已丧失生存环境的古老文明消亡之前大量搜集、记录、保存等,以保证民族文化基因的完整性,又要寻找一条能与现实适应的发展之路,以免传承出现断裂。   传统民俗文化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有两大类内容,分别是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指的是显露在外面的与特定物质紧密相连,有明确物质形态与之对应,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要素,如建筑、生产工具、语言文字等。不能表现在外面的,由知识、态度、价值观等构成,主要存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不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不易被直接感知的,称为隐性文化。   在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各方面效益统一的原则。具体措施有以下方面:   (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对于羌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特别是在5.12地震之后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政府必须及时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政策,关键是要加强监管力度,作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避免保护开发时腐朽有害的文化毒品及文化垃圾生根蔓延。保护开发中要充分考虑羌文化的特殊性,确保政府扶持力度和政策落实到位;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引进多种资源形式参与;加强羌文化的产业化改造,确保羌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繁荣。同时,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力度,避免过度开发而导致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精华而日益艳俗泛化,甚至一些民族宗教信仰也为无所不入的市场所亵渎。防止开发商以商业利益为目的,打着保护开发的名义,标新立异的制造一些劣质的、民族地区根本不存在的假民族文化。虽然各民族地区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都有共同珍视美好的价值取向,不要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盲目的开发,致使地域文化的扭曲退化。   (二)保护开发时注重当地居民和全民的参与性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要鼓励当地居民和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不仅把当地居民作为关怀的对象,还要借助全民的力量拯救民俗文化。首先,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当地居民有着熟知的天然优势,更能深入的了解研究。其次,培养当地民俗专家学者和这些专家学者走进大中小学课堂,这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当地居民才是真正的民俗文化的拥有者和实践者,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他们,没有他们的参与,可以说保护与开发是肤浅和无法进行的。通过居民的参与,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民俗文化带给他们的一切利益,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得他们重视并自觉的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羌民亲自参与保护开发时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将民俗文化的精髓及物质和非物质的民俗文化传承给更多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达到全民参与和群策群力的目的。   (三)民俗文化的品牌化建设   品牌是一种商品透过顾客生活中的认识、体验、信任及情感,挣到一席之地之后所建立的关系,用于识别一个或一个群体产品和劳务的名称、术语、象征,设计及其组合与其他产品或劳务的区别。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和民族集聚的国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各个民族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时间、空间和地域上流传。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和受5.12特大地震的破坏后,四川汶川、理县、茂县的羌族民俗文化资源严受冲击和惨遭破坏,面临汉化和濒临灭绝的地步;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形式,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民俗民风的形成反映一时一地的一种生存生活方式,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和精神特征。如何科学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维持羌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世纪课题。   关键词:民俗;保护开发;品牌;探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99-02      一、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中形成,扩布和演变;与民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则成为规范人们语言、行为的基本力量,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重要方式;其内容形式多样(方言、习俗、礼节、建筑、宗教、祭祀、婚丧嫁娶等)。为了遵守这种习惯而创造出来的寄托着美好愿望的作品,可谓为民俗艺术了。民俗文化是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是民俗文化产生的根本动因,这种物质和精神劳动创造的结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和维持个体或种族生存的需要,没有过多的追求经济利益。   二、羌民俗文化的堪忧现状   羌族是祖国大家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为我国远古文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灿烂昌盛的华夏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羌族民俗文化的今天有被周围民族淹没的迹象,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不断的迁徙和内部分化   羌族历史是不断迁徙和分化的历史。羌族最初发源于甘肃青海一带,而后向四面八方分散迁徙形成新的民族,部分部落进入四川、宁夏、云贵地区,形成了古蜀人、党项人、土族和纳西族等十多个民族,造就了无数辉煌,孕育了众多新民族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种族的频繁交往   羌族与汉族交往的不断亲密,这也是走向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交往的同时也羡慕汉族文化,这就意味着汉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甚至在宗教信仰、传统节日、语言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新的变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特征。   (三)缺乏种族文字   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致使羌族文化在历史演变中不断走向没落。任何民族的古老习俗都随着历史的演变更替和民族间交流融合而日益丰富,但羌族文化只靠口头流传的单一形式传播,因此,不断的迁徙过程中很多文化失传,这对于羌族在众多民族中的地位造成很大的影响。   (四)现代文明的冲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封闭状态,形成内外互动,使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类似夹皮沟状的理县、茂县、汶川是羌族集聚地区,随着交通通讯等条件的改善,内外联系日益频繁;尤其是电视网络等城市生活方式,光怪陆离的强势文化为这些单纯朴实的民众送来了“文化大餐”。丰富的城市生活与他们落后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自卑心理和崇外思想以及对新事物的好奇,促使年轻一代对追求时尚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导致本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竞争中丧失大量的原有受众群。另外,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动着羌族民众的生活方式趋于城市化,原有的生产生活习惯也在悄然蜕变。羌民受外界的影响已走向开放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削弱了群体意识,那种集体性参与文化活动的生命力将因其所依附的传统民俗活动的减少而减弱甚至终结。   (五)自然灾害的破坏   5.12特大地震的震中就在羌族集中的汶川一带,对于人员伤亡、建筑、甚至整个羌文化的生态链都是一次毁灭性的损坏。首先,上千年的庄房、羌雕都变为废墟,即使重建也没有羌民们当初建造时的精神理念初衷。其次,在地震身亡的民众中,有传播、传承羌文化的释比和绣娘,这就出现了死一个人,亡一门艺术的现象。   三、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当代人发展的同时不能影响下一代的发展。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物质生活一提高而导致一些原有生存方式、生活环境和古老文明衰变的思想是片面的;这不符合少数地区民众的根本利益,也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我们既要抢在那些已丧失生存环境的古老文明消亡之前大量搜集、记录、保存等,以保证民族文化基因的完整性,又要寻找一条能与现实适应的发展之路,以免传承出现断裂。   传统民俗文化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有两大类内容,分别是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指的是显露在外面的与特定物质紧密相连,有明确物质形态与之对应,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要素,如建筑、生产工具、语言文字等。不能表现在外面的,由知识、态度、价值观等构成,主要存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不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不易被直接感知的,称为隐性文化。   在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各方面效益统一的原则。具体措施有以下方面:   (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对于羌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特别是在5.12地震之后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政府必须及时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政策,关键是要加强监管力度,作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避免保护开发时腐朽有害的文化毒品及文化垃圾生根蔓延。保护开发中要充分考虑羌文化的特殊性,确保政府扶持力度和政策落实到位;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引进多种资源形式参与;加强羌文化的产业化改造,确保羌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繁荣。同时,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力度,避免过度开发而导致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精华而日益艳俗泛化,甚至一些民族宗教信仰也为无所不入的市场所亵渎。防止开发商以商业利益为目的,打着保护开发的名义,标新立异的制造一些劣质的、民族地区根本不存在的假民族文化。虽然各民族地区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都有共同珍视美好的价值取向,不要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盲目的开发,致使地域文化的扭曲退化。   (二)保护开发时注重当地居民和全民的参与性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要鼓励当地居民和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不仅把当地居民作为关怀的对象,还要借助全民的力量拯救民俗文化。首先,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当地居民有着熟知的天然优势,更能深入的了解研究。其次,培养当地民俗专家学者和这些专家学者走进大中小学课堂,这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当地居民才是真正的民俗文化的拥有者和实践者,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他们,没有他们的参与,可以说保护与开发是肤浅和无法进行的。通过居民的参与,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民俗文化带给他们的一切利益,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得他们重视并自觉的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羌民亲自参与保护开发时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将民俗文化的精髓及物质和非物质的民俗文化传承给更多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达到全民参与和群策群力的目的。   (三)民俗文化的品牌化建设   品牌是一种商品透过顾客生活中的认识、体验、信任及情感,挣到一席之地之后所建立的关系,用于识别一个或一个群体产品和劳务的名称、术语、象征,设计及其组合与其他产品或劳务的区别。


相关文章

  • 羌族历史人物探秘
  • 羌族历史人物探秘 2013-03-06 17:15 | 来源:大庆晚报 | 作者:周时 早在中华民族带有朦胧色彩的神话时代,羌族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中国已发现的最早文字甲骨文中,"羌"字是唯一用来描述民族或部族名称的 ...查看


  • 羌族服饰文化研究综述
  • [摘 要]羌族服饰文化研究是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按照羌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历程,总结回顾了羌族服饰文化的研究现状,并对羌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羌族 服饰文化 研究综述 羌族服饰是中国大家庭中众多 ...查看


  • 四川省民俗旅游现状初步分析
  • 四川省民俗旅游现状初步分析 目 录 一.四川民俗旅游的基本特征.................................................................................... 1 二. ...查看


  • 11.心萤公益基金会
  • 1.心萤羌公益基金会 1.1简介 心萤羌公益基金会,由心萤羌家居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致力于传承和弘扬羌族优秀传统文化. 心萤羌公益基金会的前身是"隐形的翅膀"守望故土家园支教夏令营团队,团队由来自四川大学不同学院的20人组 ...查看


  • 桃坪羌寨毕棚沟导游词
  • 游客朋友们: 我们马上就要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桃坪羌寨了,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桃坪乡,距成都158公里,桃坪羌寨风景点的主要特点是历史悠久,民居建筑古朴神秘,民族风情保存完好.所以被人们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为什么 ...查看


  • 羌族民间打击乐的艺术特色
  • 摘 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悠久而丰富多彩,构成了共同的民族文明.如果说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有多长,民族文化的渊源就有多远.在华夏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就成了各民族的一种品性.一种文化.一种气质. 关键词:羌族民间打击乐:艺术特色 ...查看


  •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工商管理系 2011届 题目参考方向 1.关于建设 2.旅游客源市场方面: 3.饭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4.饭店产品的品牌建设方面: 5.旅游企业文化建设方面: 6.饭店的组织管理方面: 7. 8.旅游创新方面: 9.对 10.经济型酒店的 ...查看


  • 羌族历史人物2
  • 羌族历史人物之--蚕丛王 2013-03-27 10:43 | 来源:<羌年礼花> | 作者:格布 蚕丛,号蜀山氏,生于公冗前3476年6月24日,出生在四川茂县蚕陵乡(今较场).羌族.司马迁<史记>载:" ...查看


  • 九寨沟旅游景区营销策略分析
  • 摘 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 高,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并且保持着持续发展的活力.九寨沟位于四川省西 北部九寨沟县境内,是国家AAAAA级景区,以其风景优美闻名于世.在旅游业市场 竞争日益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