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对联"三十六"忌

转李先鸿先生之帖...... 学对联“三十六”忌 开 场 白 本文是笔者十余年来从研究对联知识、主办义务函授和创作实践的心得小结,以初学对联的联友为对象而命笔的。不过有些行家在未进行系统的自我总结之前,读一读将有一得。 着重声明的是,本文秉着“对联学基本原理”出发。因为学艺的原则是先严而后在娴熟的基础上变通,不宜先离开“规范”这个前提。 (一) 动 机 1、忌无决心、无恒心。对联是文学,不是“笔墨游戏”,而是“做学问”,社会功能极广极大。三日打鱼两天晒网不行,须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并非要放弃或削弱本职工作(指在岗和寻觅生活者) ,意指经常妙巧地抓紧安排“读、想、练”。想学不想学,不想学又想学的动机难以成功。 2、忌贪快。决心很大,追求“快”,恨不得“一举成名天下知”,世间哪有那么“便宜事”。从小学到大学,要十多年;从懂得做对联到出佳作,绝非朝夕工夫,短得要两三载,此亦“恒”也。别被吓住,朝夕能出精品,这就在于个人基础。 3、忌贪长厌短。对联一般宜短而精,一味认为“长联易得出名”,非高手反而弄巧成拙。因为长联易犯“重字”,内部结构对应关系等复杂较难匹配。 4、忌贪奇贪异。实用对联作法尚未过关,便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则会失去重心。 5、忌贪多。懂得对联基础知识后,就年产对联几百甚至千余副,欲以“高产”称著,或者赶时间,急于出集子,操之过急。正确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后多”。 6、忌骄。发表几副或一些作品,或得过一两次小奖(一指地区不广,二指含金量不足) ,便不想钻读报刊上的好作品(包括理论等) ,守株待兔无益。“功夫到家”这个话实难结论,在甲次征联获甲等奖,乙次不一定获奖,总有间破的。 (二) 句 式 7、忌句子长短不一。古传有这种例子,如“红颜配老翁,妙;知己成佳偶,堪欢。”这不是“对联”。有的联书收入它,贻误初学知多少?! 8、忌节奏不相称(注意“假对”例外) 。如某书中:“掌握/科学/创/大业;黄土/育出/金和玉”,除了缺乏对联味,上句是二二一二式,下句是二二三式,属对不成。 9、忌把律诗对偶句式与非律诗对偶混谈。律诗对偶句式是固定的,有二二三(或二二一二) 和二二二一两种节奏(音步) 。非律诗句式,每个节奏的字数不能固定,以词、词组语意而定。总之,音步必在同一“点”上,如周恩来一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于/无字句处/读书。 (三) 音 韵 10、忌音步平仄不协。对联基本原理——音韵(或叫声律) 方面,是要讲平仄对仗的: 本句之中,第一音步用平,第二音步必仄,第三音步又要回复用平……叫平仄相间(或交替) 。 对句之间,第一音步必仄,第二音步必平,第三音步必须用仄声……叫平仄相对(或相反) 。 此说既适应律诗对偶句式,也适应非律诗对偶句式。例如我的“祖国颂”百佳联: 日出(●)东方(○)九万里(●)就无(○)哪个(●)重谈(○)冷; 斗悬(○)北国(●)两半球(○)难得(●)有人(○)不道(●)明。 不过律诗对偶型,句子的平仄要求严谨些,仄起句子(指上联) 要避拗句,平收句子(指下联) 要避孤平。犯了“拗、孤”要补救,因而要正确理解古传的“一三五不论”。如果你听某些人“不要提拗句、孤平”的说法,那就对于律诗对偶格律型和非律诗对偶格律型混淆不清,你上当了。例如:“金盾杯”全国征联赛有个出句: 金

盾耀金辉,题词五载千军奋; 五、七句子都是律诗句式,平仄严谨。获奖的对句中有: 警威凭警德,造福一方百姓安。(一等奖) 从句脚“德对辉”来看,是古声,因“德”在今声中为“平”,那么七言句的“一”古乃仄声,便犯了孤平。如以今声论,不是孤平,但“德、辉”乃平对平,亦失律。终于留下遗憾,不能忽视。 11、忌同声(同调) 落脚。上下联尾不能平对平、仄对仄。应“仄起平收”。古有个别例子,不能视为合理的平仄格式。 12、忌三平尾。这是专指律诗对偶型而言的,三连平影响音韵铿锵;三仄尾在遣词无法解决时可不避,因为仄调有上去入,(今声有上去两种) ,它们本身有高低升降之别,不可能同为去声(或上声) 。 13、忌长联句脚平仄乱阵。通常是保持“马蹄格”形式,也可同字连脚(这是押韵式的一种) ,如“看我非我,我看我,我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以及某些排偶自对等有规律的形式。不宜把句脚搞得时而平对平、时而平对仄、时而仄对仄。米汤煮芋子,糊糊呷呷乏味。 14、忌邻音字安排不当。并非禁止使用,安排不当念起来拗

口,有些像绕口令,则欠韵味。 15、忌不突出读音重点。对联虽与诗词不同体裁,但同属音韵文学这一范畴。虚词宜少用,音节上恰到好处时,选择音节响亮的词(开口呼的词) ,配合平仄安排,一念朗朗上口,更臻协调风趣和色彩。 所以,只保持“上仄下平收尾”的宽对,而不讲究以上音韵常识的作品,除少数意境出奇者外,大多过不了美学关。只能说“大多”,因为对联“美”是多方面的。 (四) 字 词 16、忌同位重字。例如:“国对国,天对天”,一来同义同音,二来用楷隶书写不美观,三是缺“对象”。但有少数情形,如明代

高贲亨题白鹿书院联: 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 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 没有这个“之”,文句照样流利,实际是仿骈体形式,最好不用。 17、忌异位重字。如当代某君一联: 九州创空前伟业; 万马图无量前程。 又如郭沫若题四川风物联,异位重“风”字,亦未能幸免。 杏花春雨杨柳轻风,酒兴汹浓春色绝; 沫水澄波峨嵋滴翠,仙人风物此间多。 据孙髯大观楼长联下幅,有两个“尽”字,排版都有说明,因简体关系,第二个“尽”有“亻”旁。不要盲目接受“重字无妨”的说法。 18、忌把字词机械分类。字,不一定都是词,要靠字与字或字与词结合才能成为词,如“垃”与“圾”合成,才变为“垃圾”一词。能否独立表达语意,是字与词的分水岭。除了少数字,绝大多数字的含义不是孤立的,可以活用,一字多义,以造语的表达意义来定“词类”,遣词如果机械化,便会出现“细羽家禽砖后死”对“粗毛野兽石先生”。 19、忌“字眼”模糊。一首诗看来平淡而其中若有“顶峰”句,则变平淡为崛奇。一副对联,如果讲究“字眼”(联珠) ,不论是虚是实,乃描绘意境思维形象的关键。舍此,谈不上“字眼”。例如我的“百杰”联: 最最亲,惟共产党摧三山建国治国; 真真好,乃红太阳泽万物裕民强民。 “最惟真乃”四个字,是显示整个境象轮廓的画笔。删掉,既不真又无情,可以说“不成对联”。 20、忌“不明语法成分的用词”。老是强调“汉字分类”,欠科学性。在这个前提下,我曾提出“做对联要以语法(句法) 开路”的观点。明确“主谓宾定补状”六种成分各用哪些词,“主、谓、宾”

对仗严一点,“定、补、状”乃附加品,对仗可以延伸(并非说它不起决定优劣的功能) 。例如: 一日/无心/出; 群峰/不敢/高。 (泰山绝顶联) 定主 状 谓 做到“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主语对主语……”就是词语上的“工对”。曾有人说“心是名词,敢是动词,词类对仗不当”,谬之千里矣! 21、忌“把词和词组混淆”。一个字的“词”称单音词,两个字(或多个) 的词称复音词(合成词) 。在某些情形下,常有把合成词与“词组”混淆的,例如:“繁荣、富贵、福寿、世界和平……”你说是名词还是词组?辨别的标准是:凡词,结构整密,无法加进别的语法成分,而词组可以拆开或加进有关成分。如“繁荣”可以组成“繁繁荣荣”,“世界和平”可分为“世界”、“和平”。有人说“名词不能与词组属对”,这种限制没有必要。凡具有名词性质(即既抽象又具体的词) 的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可视为“名词”,这也是由造语意义去权衡,不可一意孤行。 (五) 结 构 22、忌“不学语法”。曾遇到这么一回事:某友寄来一联,征求意见。我认为上了水平线,但要求他进行句法分析,终于没有达到目的。句子的正常结构是: 定+主│状十谓 (定+宾) 补 语 ─────┼──────────── 主语部分│ 谓 语 部 分 定语、状语在句中有时省略,有时可以超越一个。当然,有些句子对“主、谓、宾”也常分别使用省略方式。但要注意:谓语后边的连带部分,带了宾语就不带补语,相反亦然,没有“主谓宾补”的句法。 有时也可使用倒装句,有全联倒装对仗的,也有半联倒装对仗的(这属假对范畴) 。 掌握了语法及其六种成分的用词,创作的路子自然拓宽了。 23、忌“事物结构随便”。例如某水库联: 四面山青花鸟俏; (花鸟乃一植一动) 一湖水碧鸭鹅欣。 (鸭鹅乃二家禽) 以匹配对仗的镜子一亮,不成“对象”,不宜疏忽呀!然而杜甫诗有偶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鼓角”是平行二物,又何以对得“星河(银河) 一物?二比一也不成对象。这是因为“鼓角”在句意中并非指两种军用品,而是“战事(或烽火)”的指代词。事物在对联中的变幻融通表现形式是多样的,“红黄姹紫”有时可以对“龙凤山川”,

前者为同一范畴的色彩,后者为“动物、地理”两个方面的事物,虽未体现对仗的彻底性,延伸而言,上下相对同为自现物体。不过,难谈上“工整”二字呀。 24、忌“主次颠倒”。古代有如下一联: 子能登父业; 臣未报君恩。 乍看,没有弊病,实际在组句结构上,“尊卑倒置”,所以当场有人改成“君恩臣未报;父业子能登”,把“君父”摆到首位。此例可提醒我们一下,比如有些内容,或按时间、或按程度、或按轻重远近,要有结构次序。近见新作:“三代恩如尧舜禹;九州景胜画诗书”,“尧舜禹”顺序不可颠倒,“画诗书”是平行的,可以随意布局。 25、忌“长联结构呆板”。这要注意两点:①长短句搭配要得当,通常是长句在后,短句在前,如果用三、两字收尾,要有分量,不然“前重后轻”。特别是双句联,不搭短句前后都是同样的字数,弄不好最显呆板(八言四四式例外) 。联中短句较多,可增加内容拱张画面。②段落层次结构要有序,亦防个别意义重复。 (六) 内 容

26、忌上强下弱。例如有副获奖的环保联: 改造环境,更须保护环境; 征服自然,还要珍惜自然。 把“更还”对换位置,下联才略胜上联语气。又如:“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株柔柳伴花枝。”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当然,下句如擂之过盛,也欠妥。 27、忌前后重复。例如: 一方灾难人人助,万户门迎千禧日; 全国风流处处同,八方歌颂九州春。 其中的“全国、处处”和“八方、九州”在句中雷同,内涵自然就单薄无力了。 28、忌“合掌”。对联合掌,常谓“同边对”,即上下两方意义雷同,炒现饭,熬现菜。如我的一联: 墙高不塌根基正; 室陋无奇墨迹香。 某君建议将“墨迹香”改为“骨架刚”,这样便成了合掌对。 合掌,主要是内容单调围着“现意思”打圈圈,不善于借题就相关方面去发挥,并不是“同义词”决定的,在尚未理解“合掌”之前,少用同义也有好处。 29、忌风马牛不相及。就是指上下联各自说的事物事理毫不相关,这是最重要的一忌。因为它无法使上下联成为一个整体来表达全联的主题(中心) 思想。 另一种情形,看似写同一事物,各个都不知所云,如某君的“地名巧对”: 黄石黄冈黄果树; 黑河黑水黑龙江。 两两对峙,说明什么?但有人会提出,“无情对果然一点不相干怎么承认是对联?”所谓“果然不相干、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好”,是指上下支取题(题材) ,不是指

题旨,成功的无情对都能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思想内涵不相关,只“对”不“联”非对联。

30、忌奢华浮躁。例如一婚联: 缔良缘两户英雄儿女; 成佳偶一双模范夫妻。 作为普通婚联,形容过火,过分夸张。还有堆砌词藻不讲事实(指高度概括) ,人谓华而不实。

(七) 其 它 31、忌“典庆联用字色素”。凡婚寿联及重大典庆联,要注意色彩用字,“黑、白”或有关贬义词,宜禁用。说来似乎带迷信色彩,然中华传统民俗风气,逢“喜”总要讲究一个吉祥的兆头,给人们欢欣鼓舞,奋发向前。 至于其他对联,如春联“红梅白雪”,格言联中的“黑白分明”,不在上述之列。 32、忌“无创意”撰作。动笔做联,先要根据题目(自拟或他拟) ,设计一个或几个方案。所谓方案,包含创意及方式等等。然后据此寻找有关资料(如典故、史实) 。 创意豁达则作品脱俗,才可避免“似曾相识”而不断提高到精品。除了应征外的创作,做好联还要立足“移植”,不是眼前凑热闹。 脱化式的作品,多数不开拓,少数由于创意豁达,也惊人。 创意的过程,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结合的逻辑思维过程。 33、忌“口号式”。对联是文学,也属应用领域,不能无文学味而写成干巴巴的口号式。如“发展就是硬道理;廉洁堪称好作风”。要通过冶炼把思想政治的时效性融合在字里行间,以文学手段来展现。 34、忌创作不注入情感。有情感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无情感则作品苍白。情感是思想性的结晶,作品既要代表大多人的心思,也有“我在其中”,联中无我是空白一片。写什么内容是客观物体,借写这种物体来告诉人们一些什么,这是“发射”情感时刻的去处。 情感当然有深浅程度,这个不能要求一律。所谓“情境意义”,是作品的深层意义。 35、忌“错用标点”。标点(不指书法) 用妥当了,轻可变重,浅可变深。如我的一副格言联: 日暮应先将胆放; 峰高未必碍人攀! 收入某书时,下联用的是句号,从而“点评”末尾说“有弱于上联之嫌”。更重要的是,有人提出“除

了问号、叹号外,每联字数不多,中间无停顿的,上联尾打逗号,下联尾打句号;若中间停顿的地方有打了分号或句号的,上下联尾都打句号”。如果真的照这样做,不分两行而连着排版或插在文中,连对联的意识形象都被抹煞了。如古胜迹联: 疏烟流水自千古; 山

色湖光共一楼。 除了“问、叹”号收尾之外,长短联上尾必用分号,下尾必用句号。

36、忌“古今”声调混用。首先看两副实例: (1)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

姓秦。 联中均无入声字,但不能说“古代有今声对联了”。 (2)花满九州香四海; 雨滋万木绿千山。 (当代·标明今声) 出句无入声字,对句中有“木、绿”两个入声字,并非“入转平”,古今皆仄。一说是今声,一说是古声,各执一端,争论不休。 以上二例,实质都是古声。另一种情形,出句亦古亦今,要求对句“古今皆宜,但忌混用”。如: 邪教害人,弟子自焚师冷笑; (出句) 科学驱昧,瘟神名裂众群攻。 (对·今声) 这种类型,我把它叫“半古半今”。正确而无争议的“今声”作品是什么呢?上下联都应使用“入转平”(含少数古平转今仄) 的字。例如: 税费改革,农村气象春风柳; (出句) 职责明确,公仆情怀夏日莲。 (对句) “入转今平”的字,用到上下联音步(或联尾) 而对仗,这才是“今声对联的正统”。前面的情形,应该说是混用。使用古声或今声,应由爱好者自择。 尾 声 目前情况,对课尚未正式进入学校,普及与提高仍是楹联书籍、报刊的当务

之急。但出个人诗联专集者大大超过“知识理论”的册子,固然是好事,留心授业则更臻完善。 本文所谓“忌”,实则是指有了一定的对联知识后而做对联要“注意哪些”,从而把对联做上路子、做得准一些的提示。至于“怎样提高”,将打算从理论和技巧等方面,另作总结。

关于“马蹄韵”知识 近日正在重读余德泉先生《对联格律·对联谱》一书,现将此书中关于“马蹄韵”知识摘录如下,供各位联友参考: 什么是“马蹄韵”:马蹄韵,又称马蹄格。谓联律从根本上说就是马蹄韵,这不是谁的主观臆断,而是对上千年来对联规则详细考察得出的结论。 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句亦以仄音。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林庆铨《槛联述录》)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对联的这种规则,可以说就是马蹄韵。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的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未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马蹄韵本来首先是指对联句脚的平仄运用规则,因句脚平仄的安排牵涉到并制约着句中平仄的运用,于是句中平仄运用规则便不能不包括进来。所以马蹄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句脚规则,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是句中规则,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句脚平仄在正格与变格之分。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变格没有正格铿锵。句中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 马蹄韵句脚规则公式(此为上联,下联平仄相反): 每边一句:仄 每边二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这个省略号意味着,如果有九句,则首句句脚平仄还是仄;如果有十句,则首句句脚平仄又为平,等等。 句中平仄,亦以上联标准式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视节奏而定。下联平仄相反。 马蹄韵既用于联句句中,亦用于

联句句脚,而以用于联句句脚特征最为明显。可以说使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这是相当突出的一点。

转李先鸿先生之帖...... 学对联“三十六”忌 开 场 白 本文是笔者十余年来从研究对联知识、主办义务函授和创作实践的心得小结,以初学对联的联友为对象而命笔的。不过有些行家在未进行系统的自我总结之前,读一读将有一得。 着重声明的是,本文秉着“对联学基本原理”出发。因为学艺的原则是先严而后在娴熟的基础上变通,不宜先离开“规范”这个前提。 (一) 动 机 1、忌无决心、无恒心。对联是文学,不是“笔墨游戏”,而是“做学问”,社会功能极广极大。三日打鱼两天晒网不行,须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并非要放弃或削弱本职工作(指在岗和寻觅生活者) ,意指经常妙巧地抓紧安排“读、想、练”。想学不想学,不想学又想学的动机难以成功。 2、忌贪快。决心很大,追求“快”,恨不得“一举成名天下知”,世间哪有那么“便宜事”。从小学到大学,要十多年;从懂得做对联到出佳作,绝非朝夕工夫,短得要两三载,此亦“恒”也。别被吓住,朝夕能出精品,这就在于个人基础。 3、忌贪长厌短。对联一般宜短而精,一味认为“长联易得出名”,非高手反而弄巧成拙。因为长联易犯“重字”,内部结构对应关系等复杂较难匹配。 4、忌贪奇贪异。实用对联作法尚未过关,便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则会失去重心。 5、忌贪多。懂得对联基础知识后,就年产对联几百甚至千余副,欲以“高产”称著,或者赶时间,急于出集子,操之过急。正确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后多”。 6、忌骄。发表几副或一些作品,或得过一两次小奖(一指地区不广,二指含金量不足) ,便不想钻读报刊上的好作品(包括理论等) ,守株待兔无益。“功夫到家”这个话实难结论,在甲次征联获甲等奖,乙次不一定获奖,总有间破的。 (二) 句 式 7、忌句子长短不一。古传有这种例子,如“红颜配老翁,妙;知己成佳偶,堪欢。”这不是“对联”。有的联书收入它,贻误初学知多少?! 8、忌节奏不相称(注意“假对”例外) 。如某书中:“掌握/科学/创/大业;黄土/育出/金和玉”,除了缺乏对联味,上句是二二一二式,下句是二二三式,属对不成。 9、忌把律诗对偶句式与非律诗对偶混谈。律诗对偶句式是固定的,有二二三(或二二一二) 和二二二一两种节奏(音步) 。非律诗句式,每个节奏的字数不能固定,以词、词组语意而定。总之,音步必在同一“点”上,如周恩来一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于/无字句处/读书。 (三) 音 韵 10、忌音步平仄不协。对联基本原理——音韵(或叫声律) 方面,是要讲平仄对仗的: 本句之中,第一音步用平,第二音步必仄,第三音步又要回复用平……叫平仄相间(或交替) 。 对句之间,第一音步必仄,第二音步必平,第三音步必须用仄声……叫平仄相对(或相反) 。 此说既适应律诗对偶句式,也适应非律诗对偶句式。例如我的“祖国颂”百佳联: 日出(●)东方(○)九万里(●)就无(○)哪个(●)重谈(○)冷; 斗悬(○)北国(●)两半球(○)难得(●)有人(○)不道(●)明。 不过律诗对偶型,句子的平仄要求严谨些,仄起句子(指上联) 要避拗句,平收句子(指下联) 要避孤平。犯了“拗、孤”要补救,因而要正确理解古传的“一三五不论”。如果你听某些人“不要提拗句、孤平”的说法,那就对于律诗对偶格律型和非律诗对偶格律型混淆不清,你上当了。例如:“金盾杯”全国征联赛有个出句: 金

盾耀金辉,题词五载千军奋; 五、七句子都是律诗句式,平仄严谨。获奖的对句中有: 警威凭警德,造福一方百姓安。(一等奖) 从句脚“德对辉”来看,是古声,因“德”在今声中为“平”,那么七言句的“一”古乃仄声,便犯了孤平。如以今声论,不是孤平,但“德、辉”乃平对平,亦失律。终于留下遗憾,不能忽视。 11、忌同声(同调) 落脚。上下联尾不能平对平、仄对仄。应“仄起平收”。古有个别例子,不能视为合理的平仄格式。 12、忌三平尾。这是专指律诗对偶型而言的,三连平影响音韵铿锵;三仄尾在遣词无法解决时可不避,因为仄调有上去入,(今声有上去两种) ,它们本身有高低升降之别,不可能同为去声(或上声) 。 13、忌长联句脚平仄乱阵。通常是保持“马蹄格”形式,也可同字连脚(这是押韵式的一种) ,如“看我非我,我看我,我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以及某些排偶自对等有规律的形式。不宜把句脚搞得时而平对平、时而平对仄、时而仄对仄。米汤煮芋子,糊糊呷呷乏味。 14、忌邻音字安排不当。并非禁止使用,安排不当念起来拗

口,有些像绕口令,则欠韵味。 15、忌不突出读音重点。对联虽与诗词不同体裁,但同属音韵文学这一范畴。虚词宜少用,音节上恰到好处时,选择音节响亮的词(开口呼的词) ,配合平仄安排,一念朗朗上口,更臻协调风趣和色彩。 所以,只保持“上仄下平收尾”的宽对,而不讲究以上音韵常识的作品,除少数意境出奇者外,大多过不了美学关。只能说“大多”,因为对联“美”是多方面的。 (四) 字 词 16、忌同位重字。例如:“国对国,天对天”,一来同义同音,二来用楷隶书写不美观,三是缺“对象”。但有少数情形,如明代

高贲亨题白鹿书院联: 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 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 没有这个“之”,文句照样流利,实际是仿骈体形式,最好不用。 17、忌异位重字。如当代某君一联: 九州创空前伟业; 万马图无量前程。 又如郭沫若题四川风物联,异位重“风”字,亦未能幸免。 杏花春雨杨柳轻风,酒兴汹浓春色绝; 沫水澄波峨嵋滴翠,仙人风物此间多。 据孙髯大观楼长联下幅,有两个“尽”字,排版都有说明,因简体关系,第二个“尽”有“亻”旁。不要盲目接受“重字无妨”的说法。 18、忌把字词机械分类。字,不一定都是词,要靠字与字或字与词结合才能成为词,如“垃”与“圾”合成,才变为“垃圾”一词。能否独立表达语意,是字与词的分水岭。除了少数字,绝大多数字的含义不是孤立的,可以活用,一字多义,以造语的表达意义来定“词类”,遣词如果机械化,便会出现“细羽家禽砖后死”对“粗毛野兽石先生”。 19、忌“字眼”模糊。一首诗看来平淡而其中若有“顶峰”句,则变平淡为崛奇。一副对联,如果讲究“字眼”(联珠) ,不论是虚是实,乃描绘意境思维形象的关键。舍此,谈不上“字眼”。例如我的“百杰”联: 最最亲,惟共产党摧三山建国治国; 真真好,乃红太阳泽万物裕民强民。 “最惟真乃”四个字,是显示整个境象轮廓的画笔。删掉,既不真又无情,可以说“不成对联”。 20、忌“不明语法成分的用词”。老是强调“汉字分类”,欠科学性。在这个前提下,我曾提出“做对联要以语法(句法) 开路”的观点。明确“主谓宾定补状”六种成分各用哪些词,“主、谓、宾”

对仗严一点,“定、补、状”乃附加品,对仗可以延伸(并非说它不起决定优劣的功能) 。例如: 一日/无心/出; 群峰/不敢/高。 (泰山绝顶联) 定主 状 谓 做到“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主语对主语……”就是词语上的“工对”。曾有人说“心是名词,敢是动词,词类对仗不当”,谬之千里矣! 21、忌“把词和词组混淆”。一个字的“词”称单音词,两个字(或多个) 的词称复音词(合成词) 。在某些情形下,常有把合成词与“词组”混淆的,例如:“繁荣、富贵、福寿、世界和平……”你说是名词还是词组?辨别的标准是:凡词,结构整密,无法加进别的语法成分,而词组可以拆开或加进有关成分。如“繁荣”可以组成“繁繁荣荣”,“世界和平”可分为“世界”、“和平”。有人说“名词不能与词组属对”,这种限制没有必要。凡具有名词性质(即既抽象又具体的词) 的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可视为“名词”,这也是由造语意义去权衡,不可一意孤行。 (五) 结 构 22、忌“不学语法”。曾遇到这么一回事:某友寄来一联,征求意见。我认为上了水平线,但要求他进行句法分析,终于没有达到目的。句子的正常结构是: 定+主│状十谓 (定+宾) 补 语 ─────┼──────────── 主语部分│ 谓 语 部 分 定语、状语在句中有时省略,有时可以超越一个。当然,有些句子对“主、谓、宾”也常分别使用省略方式。但要注意:谓语后边的连带部分,带了宾语就不带补语,相反亦然,没有“主谓宾补”的句法。 有时也可使用倒装句,有全联倒装对仗的,也有半联倒装对仗的(这属假对范畴) 。 掌握了语法及其六种成分的用词,创作的路子自然拓宽了。 23、忌“事物结构随便”。例如某水库联: 四面山青花鸟俏; (花鸟乃一植一动) 一湖水碧鸭鹅欣。 (鸭鹅乃二家禽) 以匹配对仗的镜子一亮,不成“对象”,不宜疏忽呀!然而杜甫诗有偶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鼓角”是平行二物,又何以对得“星河(银河) 一物?二比一也不成对象。这是因为“鼓角”在句意中并非指两种军用品,而是“战事(或烽火)”的指代词。事物在对联中的变幻融通表现形式是多样的,“红黄姹紫”有时可以对“龙凤山川”,

前者为同一范畴的色彩,后者为“动物、地理”两个方面的事物,虽未体现对仗的彻底性,延伸而言,上下相对同为自现物体。不过,难谈上“工整”二字呀。 24、忌“主次颠倒”。古代有如下一联: 子能登父业; 臣未报君恩。 乍看,没有弊病,实际在组句结构上,“尊卑倒置”,所以当场有人改成“君恩臣未报;父业子能登”,把“君父”摆到首位。此例可提醒我们一下,比如有些内容,或按时间、或按程度、或按轻重远近,要有结构次序。近见新作:“三代恩如尧舜禹;九州景胜画诗书”,“尧舜禹”顺序不可颠倒,“画诗书”是平行的,可以随意布局。 25、忌“长联结构呆板”。这要注意两点:①长短句搭配要得当,通常是长句在后,短句在前,如果用三、两字收尾,要有分量,不然“前重后轻”。特别是双句联,不搭短句前后都是同样的字数,弄不好最显呆板(八言四四式例外) 。联中短句较多,可增加内容拱张画面。②段落层次结构要有序,亦防个别意义重复。 (六) 内 容

26、忌上强下弱。例如有副获奖的环保联: 改造环境,更须保护环境; 征服自然,还要珍惜自然。 把“更还”对换位置,下联才略胜上联语气。又如:“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株柔柳伴花枝。”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当然,下句如擂之过盛,也欠妥。 27、忌前后重复。例如: 一方灾难人人助,万户门迎千禧日; 全国风流处处同,八方歌颂九州春。 其中的“全国、处处”和“八方、九州”在句中雷同,内涵自然就单薄无力了。 28、忌“合掌”。对联合掌,常谓“同边对”,即上下两方意义雷同,炒现饭,熬现菜。如我的一联: 墙高不塌根基正; 室陋无奇墨迹香。 某君建议将“墨迹香”改为“骨架刚”,这样便成了合掌对。 合掌,主要是内容单调围着“现意思”打圈圈,不善于借题就相关方面去发挥,并不是“同义词”决定的,在尚未理解“合掌”之前,少用同义也有好处。 29、忌风马牛不相及。就是指上下联各自说的事物事理毫不相关,这是最重要的一忌。因为它无法使上下联成为一个整体来表达全联的主题(中心) 思想。 另一种情形,看似写同一事物,各个都不知所云,如某君的“地名巧对”: 黄石黄冈黄果树; 黑河黑水黑龙江。 两两对峙,说明什么?但有人会提出,“无情对果然一点不相干怎么承认是对联?”所谓“果然不相干、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好”,是指上下支取题(题材) ,不是指

题旨,成功的无情对都能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思想内涵不相关,只“对”不“联”非对联。

30、忌奢华浮躁。例如一婚联: 缔良缘两户英雄儿女; 成佳偶一双模范夫妻。 作为普通婚联,形容过火,过分夸张。还有堆砌词藻不讲事实(指高度概括) ,人谓华而不实。

(七) 其 它 31、忌“典庆联用字色素”。凡婚寿联及重大典庆联,要注意色彩用字,“黑、白”或有关贬义词,宜禁用。说来似乎带迷信色彩,然中华传统民俗风气,逢“喜”总要讲究一个吉祥的兆头,给人们欢欣鼓舞,奋发向前。 至于其他对联,如春联“红梅白雪”,格言联中的“黑白分明”,不在上述之列。 32、忌“无创意”撰作。动笔做联,先要根据题目(自拟或他拟) ,设计一个或几个方案。所谓方案,包含创意及方式等等。然后据此寻找有关资料(如典故、史实) 。 创意豁达则作品脱俗,才可避免“似曾相识”而不断提高到精品。除了应征外的创作,做好联还要立足“移植”,不是眼前凑热闹。 脱化式的作品,多数不开拓,少数由于创意豁达,也惊人。 创意的过程,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结合的逻辑思维过程。 33、忌“口号式”。对联是文学,也属应用领域,不能无文学味而写成干巴巴的口号式。如“发展就是硬道理;廉洁堪称好作风”。要通过冶炼把思想政治的时效性融合在字里行间,以文学手段来展现。 34、忌创作不注入情感。有情感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无情感则作品苍白。情感是思想性的结晶,作品既要代表大多人的心思,也有“我在其中”,联中无我是空白一片。写什么内容是客观物体,借写这种物体来告诉人们一些什么,这是“发射”情感时刻的去处。 情感当然有深浅程度,这个不能要求一律。所谓“情境意义”,是作品的深层意义。 35、忌“错用标点”。标点(不指书法) 用妥当了,轻可变重,浅可变深。如我的一副格言联: 日暮应先将胆放; 峰高未必碍人攀! 收入某书时,下联用的是句号,从而“点评”末尾说“有弱于上联之嫌”。更重要的是,有人提出“除

了问号、叹号外,每联字数不多,中间无停顿的,上联尾打逗号,下联尾打句号;若中间停顿的地方有打了分号或句号的,上下联尾都打句号”。如果真的照这样做,不分两行而连着排版或插在文中,连对联的意识形象都被抹煞了。如古胜迹联: 疏烟流水自千古; 山

色湖光共一楼。 除了“问、叹”号收尾之外,长短联上尾必用分号,下尾必用句号。

36、忌“古今”声调混用。首先看两副实例: (1)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

姓秦。 联中均无入声字,但不能说“古代有今声对联了”。 (2)花满九州香四海; 雨滋万木绿千山。 (当代·标明今声) 出句无入声字,对句中有“木、绿”两个入声字,并非“入转平”,古今皆仄。一说是今声,一说是古声,各执一端,争论不休。 以上二例,实质都是古声。另一种情形,出句亦古亦今,要求对句“古今皆宜,但忌混用”。如: 邪教害人,弟子自焚师冷笑; (出句) 科学驱昧,瘟神名裂众群攻。 (对·今声) 这种类型,我把它叫“半古半今”。正确而无争议的“今声”作品是什么呢?上下联都应使用“入转平”(含少数古平转今仄) 的字。例如: 税费改革,农村气象春风柳; (出句) 职责明确,公仆情怀夏日莲。 (对句) “入转今平”的字,用到上下联音步(或联尾) 而对仗,这才是“今声对联的正统”。前面的情形,应该说是混用。使用古声或今声,应由爱好者自择。 尾 声 目前情况,对课尚未正式进入学校,普及与提高仍是楹联书籍、报刊的当务

之急。但出个人诗联专集者大大超过“知识理论”的册子,固然是好事,留心授业则更臻完善。 本文所谓“忌”,实则是指有了一定的对联知识后而做对联要“注意哪些”,从而把对联做上路子、做得准一些的提示。至于“怎样提高”,将打算从理论和技巧等方面,另作总结。

关于“马蹄韵”知识 近日正在重读余德泉先生《对联格律·对联谱》一书,现将此书中关于“马蹄韵”知识摘录如下,供各位联友参考: 什么是“马蹄韵”:马蹄韵,又称马蹄格。谓联律从根本上说就是马蹄韵,这不是谁的主观臆断,而是对上千年来对联规则详细考察得出的结论。 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句亦以仄音。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林庆铨《槛联述录》)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对联的这种规则,可以说就是马蹄韵。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的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未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马蹄韵本来首先是指对联句脚的平仄运用规则,因句脚平仄的安排牵涉到并制约着句中平仄的运用,于是句中平仄运用规则便不能不包括进来。所以马蹄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句脚规则,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是句中规则,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句脚平仄在正格与变格之分。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变格没有正格铿锵。句中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 马蹄韵句脚规则公式(此为上联,下联平仄相反): 每边一句:仄 每边二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这个省略号意味着,如果有九句,则首句句脚平仄还是仄;如果有十句,则首句句脚平仄又为平,等等。 句中平仄,亦以上联标准式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视节奏而定。下联平仄相反。 马蹄韵既用于联句句中,亦用于

联句句脚,而以用于联句句脚特征最为明显。可以说使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这是相当突出的一点。


相关文章

  • 经典对联故事
  • 对联故事母女巧联诉衷情                对联故事 油车工考倒李白 对联故事 包公巧破对联案               对联故事 妙联一出辨龙虫 对联故事 徐文长联斗贪官               对联故事 文必正联定姻缘 ...查看


  • 2011春节新年对联大全
  • 2011春节新年对联大全 新年春节对联:虎踞龙盘今胜昔,花得鸟语旧更新 新年春节对联:人民气魄如龙虎,祖国江山似画图 新年春节对联:唯大英雄能伏虎,是真俊杰敢擒龙 新年春节对联:英雄气概如龙虎,祖国江山似画图 新年春节对联:丙部琳琅春馥郁, ...查看


  • 2016结婚对联精选
  • 谜语对联谚语歇后语绕口令顺口溜童谣俚语猜成语传说 >语文学习>民俗文化>对联><2016结婚对联精选>正文 2016结婚对联精选 学习啦[对联] 编辑:郭佳 发布时间:2015-11-06 对联具有时代性 ...查看


  • 结婚对联|结婚对联横批|结婚对联大全
  • 结婚对联 窑洞人家嫁女对联及横批 2013蛇年嫁妹婚联集锦 荷花瓷印象楹联欣赏 2013蛇年贺金婚诗联 2013蛇年贺农民结婚对联集锦 2013蛇年医界结婚对联集锦 2013蛇年与教师有关的结婚对联集锦 2013蛇年结婚祖台喜联 2013蛇 ...查看


  • 2010年新年春节对联大全2
  • 新年春节对联:年逢寅虎群情奋,岁别丑牛大地春 新年春节对联:牛肥马壮丰收岁,虎跃龙腾大有年 新年春节对联:牛肥马壮家家富,虎跃龙腾处处春 新年春节对联:牛奋千程荣盛世,虎驮五福贺新春 新年春节对联:牛奋四蹄开锦绣,虎添双翼会风云 新年春节对 ...查看


  • 中华对联大全集
  • 内容概要 <中华对联大全集>主要内容是对联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它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丰富的生活内容.古往今来,对联艺术经久不衰,经典旧联被传诵,好的新联也不断涌出,可以说中华民族从未中断过对对联这一艺术的探求,从最初 ...查看


  • 在线对联生成器,对联大全,对联在线制作,春节对联,新婚对联
  • 在线对联生成器制作 春节对联,经典新婚对联大全 请输入或修改上联: (*必须为10个字以内的汉字) 使用方法:请输入上联,点击"自动生成下联"按钮,立即可免费获得几十个推荐下联. 上联:东风有意绿野舒青 下联:明月多情红 ...查看


  •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综合性学习课程教学实录 青分楚豫 一.活动背景: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都熟悉这句话.但不幸的是,这句话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远未真正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为了适应&qu ...查看


  •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对联基本知识:起源.平仄.对仗.关联等. 2.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品味鉴赏名联,提高文学修养,生发浓厚兴趣. 3.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了解对联有关题型.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 ...查看


  • [奇妙的对联]说课教案
  • <奇妙的对联>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2.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二)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课前搜集对联,尤其是生活中还在使用的"活&qu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