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综合性学习课程教学实录

青分楚豫

一、活动背景: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都熟悉这句话。但不幸的是,这句话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远未真正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接受之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之,便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活动准备:

1、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搜集、查找有关对联的内容(包括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历史、古今名联、生活中有意义的对联等)。

2、根据学过的一些课文(人教版初中第一、二册),自编一些对联。

3、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

4、选出男、女主持人各一名(以下称男、女)。

四、活动过程:

男、女(合):嗨,大家好!

女: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

男、女(合):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男: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

生一:《七律·长征》。

生一:《过故人庄》。

生一:《钱塘湖春行》。

生一:《游山西村》(还有《次北固山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望岳》……)。

女:回答得不错。不过,这些诗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

女:好,我们就来背诵一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吧。

(生齐背书)

男:这首诗里有一联非常有名,这一联是——

生(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女:对了。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了—— 生:对联。

男:说到对联,在我国历史悠久着呢。有哪些同学愿意给我们讲一讲对联的历史?

生一: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用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呢。

生一: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根据古书的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公元九六四年亲自写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生一:宋代以后,在民间,新年悬挂春联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的诗中有这么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对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生一: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生一: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呢。

生一:对联主要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但是,对偶句还不能就说是对联,只有它们脱离律诗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女:同学们的资料收集得非常齐全,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既然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把我们学过的一些律诗中的对偶句挑出来,让它们成为对联吧。 生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生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男:当然不止这些。不过,我想问问大家,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对联或对偶知识,说说对联有什么特点吗?

生一:每联两句,每句字数相等。

生一:每句相同位置的词性要相对,比方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生一:上下两联的内容要有联系。

生一:听说还有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我也不太懂。

师:对。有关平仄的知识,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不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查一查有关资料。另外呢,对联的张挂还有讲究。传统的作法是: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同学们,回家以后可以看看自己家的对联张贴的顺序是不是对的呀?

女: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园地里的一朵艳丽的鲜花。从古至今,发生过许许多多与对联有关的逸闻趣事。不信,看了下面这个小品,同学们就可以领略对联的妙处了。这个小品的名字是——《解缙三气老尚书》。

男:欢迎参加表演的同学出场。

(二生表演小品)(小品内容:明朝有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叫解缙,他小的时候很聪明,擅长对对子。他家的门正对着一个老尚书的竹林。过年那天,他就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老尚书是个小心眼,又看不起穷解缙,见了对联,很气愤,心想我的竹林怎么能让你随便写进对联!于是叫人把竹子砍掉。解缙明白邻居的意思,于是就在上下联后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尚书更加恼火,下令家人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尚书气得说不出话来。 )(表演过程中由表演者当场书写对联)

男:演得怎么样啊,同学们?再次鼓掌感谢这两位同学吧。

女:这个小品告诉我们,对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还是一种战斗武器呢。

男:对联不光通俗易懂,有的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不信就请听听吧——

生一:明朝著名学者顾宪成有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告诉我们,除了读好书,还在关心天下大事呢。

生一:蒲松龄落第后写了一则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明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生一: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则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明心底无私天地宽。 生一:苏东坡说在他的书房门前写道:“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个对联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生一:刚才小品中的那个解学士还写了一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可不要做那些不学无术而又不知羞耻的人哟。

女:刚才我们接触的多数是古时候的对联。其实当今社会对联也无处不在。

男:是啊,大江南北,城市乡村,街头巷尾,家家户户,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谁家不贴对联呢?

女:下面的节目是:身边对联大展示。同学们,你喜欢你身边的哪些对联?奉献出来让大家也来欣赏一下吧。

生一:过年时我家贴的春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虽说很普通,但是它给我家带来了美好的祝愿,所以我很喜欢它。

生一:我家住葫芦岭下,没事儿总爱到岭上的玉佛寺去散步。我记得玉佛寺大门两边有幅对联,上联是“宇宙清风东南西北临仙境”,下联是“东江绿水春夏秋冬映圣堂”。横批是“罗阳福地”。我觉得这个对联把周围的风景与玉佛寺的身份结合得很好。

生一:我家住在罗浮山部队。过年时见过部队贴过这么一幅对联:“常备不懈苦练过硬本领,紧握钢枪守卫大好河山”。我觉得很有力量。

生一:我也去过罗浮山呢。罗浮山酥醪观里有一幅对联给我印象很深:“小楼容我静,万壑烟云留槛外;大地任人忙,半天风竹拂窗来。”对联给人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

生一:“平乐”文具店旁边有家药店,对联是:“ 藏花川贝架上丹膏返老还童,南参北芪匣内丸散延年益寿”,横批是“固本培元”,怎么样,还不快去买?

生一:我叔叔开了家饭店。过年他让我给他找对联。我在网上给他找了一幅是:“件件随心饥有佳肴醉有酒,般般适合冷添汽水热添茶”。又方便又热情,还不错吧?

生一:有一家理发店我常去,只是因为店门前的一幅对联打动了我,使我觉得这家理发店的品位还挺高的。对联是:“修就一番新气象,剪去千缕旧东西”,一语双关,妙不妙? 生一:我的小表弟最爱玩具,所以我常去光临玩具店。春节时,我看到一家玩具店的对联是很特别,我就记下了:“吹吹打打敲敲般般好玩,白白红红绿绿色色精工”。

男:生活中对联无处不在,语文教材里自然也不乏其联。下面的活动是——猜人名。我说一幅对联,你们来猜猜这幅对联说的是我们熟识的哪位作者。请准备好——“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生一:杜甫。我们学过他的《石壕吏》。

女:“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生一:蒲松龄。我看过他的《聊斋志异》,我们学过其中的一篇文章《狼》。

男:“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生一:这个很容易,说的是鲁迅。

女:“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生一:写的是南宋豪放派诗人辛弃疾。我们学过他的《西江月》。

男:同学们表现得还不错。不过我们仅会欣赏别人的对联而自己不会创作可还是不够。这样吧,我们来个比赛,学习对对联,看谁对得快对得好。我们还是以学过的课文为依据。

女:我来先说,然后大家出联大家对。请听:孙权劝学——题目对题目。

生一:这还不容易?愚公移山。

生一:观沧海。

生一:泊秦淮。

生一:张洁挖荠菜

生一:安石伤仲永,行不行?

女:这个可有点勉强,你把王老先生的姓给吃掉了呀。

生一:再来。孟浩然过故人庄。请对。

生一:来了,陆放翁游山西村。

生一:再听:三味书屋寿老先生严中有爱。

生一:七根火柴无名战士危里见忠。

生一:英雄石像谁对谁错?

生一:羚羊木雕孰是孰非?

生一:老父亲步履蹒跚买朱橘,父爱似海。

生一:小儿子泪眼朦胧忆背影,儿思如潮。

女:今天,我们上了一堂令人心醉的对联课。我们觉得,对联,就是一首诗,诗情画意; 男:对联,就像一首歌,悦耳动听;

女:对联,语文天地里的一朵奇葩;

男:对联,民族文化里的一颗珍珠。

女:这真是——

男:女(合)千言万语道不尽,联联对语总关情。

男:同学们,

男:女(合)让我们热爱对联、热爱语文、热爱生活吧。

(课程结束)

五、注意事项:

1、活动中教师尽量做好一个旁观者,一个指导者。

2、让所有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3、要充分体现综合性课程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

对联讲座

目的:1)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对联知识

2)使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 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贴这种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有一次过年,蜀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这便是最早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 春节贴对联,别的节日也可以贴,各种节日有各种名目的对联。例如:办婚事贴的对联叫婚联;为老人祝寿的对联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叫贺联;办丧事也挂对联,这叫挽联;等等。

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对联,千万不要搞错。

以前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喜欢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 天增日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写出来贴在大门上。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妈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你看,老地主不懂对联闹出了笑话了,我们不懂一点对联知识也可能闹出一些笑话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还是来学一点对联知识吧。

其实,对联并不是某人一提倡它就发展起来的,而是有它出现的基础的。在我国的歌谣、谚语、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对偶句,比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东汉末年就开始出现对联了。 唐代由于律诗的盛行,门联已比较普遍。 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明清是对联的繁盛时期。(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是从古代诗词、骈文中衍变尔来的,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对联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不一定是对联,只有这组对偶句意义比较完整,可以独立运用,可以张贴才可称为对联。

(二)对联的格律

对联很讲究格律,下面我们看看对联格律的要求。

一、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

二、句式一致

指的是句子的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当,比如:

学问藏今古

文明播东西

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

三、词性相当

或者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的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 ,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四、平仄相对

在座的同学有帮家里贴过对联吗?你们知道怎么区分上联和下联吗?上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三声(上声)或第四声(去声),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统称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一声(阴平)或第二声(阳平)。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统称平声。按习惯,上联贴在大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大门的左边,横批贴在中间。

五、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一个主题。不能两联内容不一样,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

语文老师在台上讲解对联,举例说:“从前某报社曾公开徵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下联,结果投稿信件很多,有句对的很好,就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此时一位调皮的学生突然叫道:“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请问。这位学生对得好不好?虽然他对的格律合要求,都是四个字重复表达一种意思,但是在内容上,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上联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说是好的下联。而原来的下联和上联连起来让人想到商业的繁盛。

(三)对联的作用及故事

由于对联有这么多要求,做起来不容易,同时对联又短小精悍很适合在各种场合运用,所以,古代的文人经常把对联当作一种斗才能、斗学问的娱乐工具。例如我们熟悉的苏轼,民间流传了许多他的故事,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对联的。

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泛舟长江。佛印是一个和尚。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马上就明白了。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这扇子上题有苏东坡诗句。然后两人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对对联不仅需要才学,还需要一些机智。像有的人出的对联非常巧妙,专门为难人。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

三光日月星;

苏东坡一听,倒也下了一跳。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他立即对道: 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以“四”对“三”,十分妥贴。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四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自愧不如,再不敢出联来对了。

对联和其他的文学形式一样,可以用来寄寓个人的感情。同学们请看这副对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看来这个人以前家里很穷,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就在门口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人穷没人理倒也算了,有的人还用对联去欺负别人。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

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同学们,如果你们生活在古代,还像现在这样不懂对联的话,小心被别人奚落。别说人被欺负,我们国家也曾被外国人用对联欺负呢!

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 眼花。这时,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公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最后送一副对联给在座的同学。这对联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自勉联。蒲松龄年轻时屡试不第,于是写了这副对联激励自己发愤写作。希望你们能吸取里面的精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综合性学习课程教学实录

青分楚豫

一、活动背景: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都熟悉这句话。但不幸的是,这句话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远未真正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接受之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之,便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活动准备:

1、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搜集、查找有关对联的内容(包括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历史、古今名联、生活中有意义的对联等)。

2、根据学过的一些课文(人教版初中第一、二册),自编一些对联。

3、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

4、选出男、女主持人各一名(以下称男、女)。

四、活动过程:

男、女(合):嗨,大家好!

女: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

男、女(合):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男: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

生一:《七律·长征》。

生一:《过故人庄》。

生一:《钱塘湖春行》。

生一:《游山西村》(还有《次北固山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望岳》……)。

女:回答得不错。不过,这些诗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

女:好,我们就来背诵一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吧。

(生齐背书)

男:这首诗里有一联非常有名,这一联是——

生(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女:对了。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了—— 生:对联。

男:说到对联,在我国历史悠久着呢。有哪些同学愿意给我们讲一讲对联的历史?

生一: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用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呢。

生一: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根据古书的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公元九六四年亲自写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生一:宋代以后,在民间,新年悬挂春联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的诗中有这么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对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生一: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生一: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呢。

生一:对联主要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但是,对偶句还不能就说是对联,只有它们脱离律诗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女:同学们的资料收集得非常齐全,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既然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把我们学过的一些律诗中的对偶句挑出来,让它们成为对联吧。 生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生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男:当然不止这些。不过,我想问问大家,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对联或对偶知识,说说对联有什么特点吗?

生一:每联两句,每句字数相等。

生一:每句相同位置的词性要相对,比方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生一:上下两联的内容要有联系。

生一:听说还有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我也不太懂。

师:对。有关平仄的知识,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不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查一查有关资料。另外呢,对联的张挂还有讲究。传统的作法是: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同学们,回家以后可以看看自己家的对联张贴的顺序是不是对的呀?

女: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园地里的一朵艳丽的鲜花。从古至今,发生过许许多多与对联有关的逸闻趣事。不信,看了下面这个小品,同学们就可以领略对联的妙处了。这个小品的名字是——《解缙三气老尚书》。

男:欢迎参加表演的同学出场。

(二生表演小品)(小品内容:明朝有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叫解缙,他小的时候很聪明,擅长对对子。他家的门正对着一个老尚书的竹林。过年那天,他就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老尚书是个小心眼,又看不起穷解缙,见了对联,很气愤,心想我的竹林怎么能让你随便写进对联!于是叫人把竹子砍掉。解缙明白邻居的意思,于是就在上下联后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尚书更加恼火,下令家人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尚书气得说不出话来。 )(表演过程中由表演者当场书写对联)

男:演得怎么样啊,同学们?再次鼓掌感谢这两位同学吧。

女:这个小品告诉我们,对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还是一种战斗武器呢。

男:对联不光通俗易懂,有的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不信就请听听吧——

生一:明朝著名学者顾宪成有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告诉我们,除了读好书,还在关心天下大事呢。

生一:蒲松龄落第后写了一则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明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生一: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则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明心底无私天地宽。 生一:苏东坡说在他的书房门前写道:“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个对联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生一:刚才小品中的那个解学士还写了一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可不要做那些不学无术而又不知羞耻的人哟。

女:刚才我们接触的多数是古时候的对联。其实当今社会对联也无处不在。

男:是啊,大江南北,城市乡村,街头巷尾,家家户户,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谁家不贴对联呢?

女:下面的节目是:身边对联大展示。同学们,你喜欢你身边的哪些对联?奉献出来让大家也来欣赏一下吧。

生一:过年时我家贴的春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虽说很普通,但是它给我家带来了美好的祝愿,所以我很喜欢它。

生一:我家住葫芦岭下,没事儿总爱到岭上的玉佛寺去散步。我记得玉佛寺大门两边有幅对联,上联是“宇宙清风东南西北临仙境”,下联是“东江绿水春夏秋冬映圣堂”。横批是“罗阳福地”。我觉得这个对联把周围的风景与玉佛寺的身份结合得很好。

生一:我家住在罗浮山部队。过年时见过部队贴过这么一幅对联:“常备不懈苦练过硬本领,紧握钢枪守卫大好河山”。我觉得很有力量。

生一:我也去过罗浮山呢。罗浮山酥醪观里有一幅对联给我印象很深:“小楼容我静,万壑烟云留槛外;大地任人忙,半天风竹拂窗来。”对联给人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

生一:“平乐”文具店旁边有家药店,对联是:“ 藏花川贝架上丹膏返老还童,南参北芪匣内丸散延年益寿”,横批是“固本培元”,怎么样,还不快去买?

生一:我叔叔开了家饭店。过年他让我给他找对联。我在网上给他找了一幅是:“件件随心饥有佳肴醉有酒,般般适合冷添汽水热添茶”。又方便又热情,还不错吧?

生一:有一家理发店我常去,只是因为店门前的一幅对联打动了我,使我觉得这家理发店的品位还挺高的。对联是:“修就一番新气象,剪去千缕旧东西”,一语双关,妙不妙? 生一:我的小表弟最爱玩具,所以我常去光临玩具店。春节时,我看到一家玩具店的对联是很特别,我就记下了:“吹吹打打敲敲般般好玩,白白红红绿绿色色精工”。

男:生活中对联无处不在,语文教材里自然也不乏其联。下面的活动是——猜人名。我说一幅对联,你们来猜猜这幅对联说的是我们熟识的哪位作者。请准备好——“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生一:杜甫。我们学过他的《石壕吏》。

女:“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生一:蒲松龄。我看过他的《聊斋志异》,我们学过其中的一篇文章《狼》。

男:“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生一:这个很容易,说的是鲁迅。

女:“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生一:写的是南宋豪放派诗人辛弃疾。我们学过他的《西江月》。

男:同学们表现得还不错。不过我们仅会欣赏别人的对联而自己不会创作可还是不够。这样吧,我们来个比赛,学习对对联,看谁对得快对得好。我们还是以学过的课文为依据。

女:我来先说,然后大家出联大家对。请听:孙权劝学——题目对题目。

生一:这还不容易?愚公移山。

生一:观沧海。

生一:泊秦淮。

生一:张洁挖荠菜

生一:安石伤仲永,行不行?

女:这个可有点勉强,你把王老先生的姓给吃掉了呀。

生一:再来。孟浩然过故人庄。请对。

生一:来了,陆放翁游山西村。

生一:再听:三味书屋寿老先生严中有爱。

生一:七根火柴无名战士危里见忠。

生一:英雄石像谁对谁错?

生一:羚羊木雕孰是孰非?

生一:老父亲步履蹒跚买朱橘,父爱似海。

生一:小儿子泪眼朦胧忆背影,儿思如潮。

女:今天,我们上了一堂令人心醉的对联课。我们觉得,对联,就是一首诗,诗情画意; 男:对联,就像一首歌,悦耳动听;

女:对联,语文天地里的一朵奇葩;

男:对联,民族文化里的一颗珍珠。

女:这真是——

男:女(合)千言万语道不尽,联联对语总关情。

男:同学们,

男:女(合)让我们热爱对联、热爱语文、热爱生活吧。

(课程结束)

五、注意事项:

1、活动中教师尽量做好一个旁观者,一个指导者。

2、让所有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3、要充分体现综合性课程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

对联讲座

目的:1)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对联知识

2)使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 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贴这种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有一次过年,蜀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这便是最早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 春节贴对联,别的节日也可以贴,各种节日有各种名目的对联。例如:办婚事贴的对联叫婚联;为老人祝寿的对联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叫贺联;办丧事也挂对联,这叫挽联;等等。

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对联,千万不要搞错。

以前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喜欢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 天增日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写出来贴在大门上。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妈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你看,老地主不懂对联闹出了笑话了,我们不懂一点对联知识也可能闹出一些笑话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还是来学一点对联知识吧。

其实,对联并不是某人一提倡它就发展起来的,而是有它出现的基础的。在我国的歌谣、谚语、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对偶句,比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东汉末年就开始出现对联了。 唐代由于律诗的盛行,门联已比较普遍。 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明清是对联的繁盛时期。(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是从古代诗词、骈文中衍变尔来的,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对联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不一定是对联,只有这组对偶句意义比较完整,可以独立运用,可以张贴才可称为对联。

(二)对联的格律

对联很讲究格律,下面我们看看对联格律的要求。

一、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

二、句式一致

指的是句子的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当,比如:

学问藏今古

文明播东西

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

三、词性相当

或者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的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 ,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四、平仄相对

在座的同学有帮家里贴过对联吗?你们知道怎么区分上联和下联吗?上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三声(上声)或第四声(去声),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统称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一声(阴平)或第二声(阳平)。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统称平声。按习惯,上联贴在大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大门的左边,横批贴在中间。

五、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一个主题。不能两联内容不一样,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

语文老师在台上讲解对联,举例说:“从前某报社曾公开徵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下联,结果投稿信件很多,有句对的很好,就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此时一位调皮的学生突然叫道:“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请问。这位学生对得好不好?虽然他对的格律合要求,都是四个字重复表达一种意思,但是在内容上,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上联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说是好的下联。而原来的下联和上联连起来让人想到商业的繁盛。

(三)对联的作用及故事

由于对联有这么多要求,做起来不容易,同时对联又短小精悍很适合在各种场合运用,所以,古代的文人经常把对联当作一种斗才能、斗学问的娱乐工具。例如我们熟悉的苏轼,民间流传了许多他的故事,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对联的。

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泛舟长江。佛印是一个和尚。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马上就明白了。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这扇子上题有苏东坡诗句。然后两人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对对联不仅需要才学,还需要一些机智。像有的人出的对联非常巧妙,专门为难人。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

三光日月星;

苏东坡一听,倒也下了一跳。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他立即对道: 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以“四”对“三”,十分妥贴。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四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自愧不如,再不敢出联来对了。

对联和其他的文学形式一样,可以用来寄寓个人的感情。同学们请看这副对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看来这个人以前家里很穷,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就在门口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人穷没人理倒也算了,有的人还用对联去欺负别人。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

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同学们,如果你们生活在古代,还像现在这样不懂对联的话,小心被别人奚落。别说人被欺负,我们国家也曾被外国人用对联欺负呢!

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 眼花。这时,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公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最后送一副对联给在座的同学。这对联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自勉联。蒲松龄年轻时屡试不第,于是写了这副对联激励自己发愤写作。希望你们能吸取里面的精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


相关文章

  • 难忘的新年 1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噼里啪啦的响爆竹声,宣告新年的到来. 猜对联之乐 刚到姥爷家门口,就看见姥爷喜上眉梢,正在门框上贴着对联,刚贴了一半,姥爷看到我,显得很激动兴奋:宝贝来了!正巧,看你能猜出对联的横批吗?喜欢舞文弄墨的姥爷一见到 ...查看


  •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江苏卷)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06-08 2017年高考江苏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 ...查看


  • 魏源楹联鉴赏
  • 魏源(1794-1875),字默深,今湖南隆回县人,中国近代开端时期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和诗人.他在其隆回金潭沙洲故居及附近的山水名胜题下了很多流传千古的楹联佳作,现选录数则,略加赏析,以飨同仁. 一.魏源题沙洲故居联 魏源故居在隆 ...查看


  • [文史天地]2014年12期征联揭晓
  • 2014年第1期征联揭晓 亲爱的读者: <文史天地>2014年第1期刊出三副联求对,现从大量应对中选出以下几副佳作发表,请读者赏析. 出句(上):欢乐元宵,射虎观灯兼对对 对句(下):祥和佳节,迎春接福喜亲亲(贵州·肖 波) 温 ...查看


  • 小石潭记说课稿doc
  •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 2.学习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3.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游记散文的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诵读品味,在自主合作.探 ...查看


  • 经典对联大全
  • √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 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 都无做官志,惟有读书声 √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 鸿是江边鸟:蚕为 ...查看


  • 好兄弟朋友圈除夕祝福短信
  • [导语]转眼到除夕,新春送豪礼.祝福藏心底,真心祝愿你.钱途千万里,爱情甜如蜜.万事皆顺利,合家都如意.祝你除夕愉快.以下是本站为您整理的<好兄弟朋友圈除夕祝福短信>,供大家赏阅. [篇一] 除夕到来迎新年,家家户户守岁笑.灯火 ...查看


  • 辞猴年迎鸡年春节祝福语
  • 辞猴年迎鸡年春节祝福语 1.恰逢新年春节忙,送走猴年迎鸡年,吉祥话要趁早,祝福语提前念.祝愿你新年新气象,快乐依然,幸福绵绵,平安一生,健康到永远! 2.灵猴跳蹿逝,金鸡蹒跚至!"鸡"不可失,值此"鸡" ...查看


  • 中华对联大全集
  • 内容概要 <中华对联大全集>主要内容是对联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它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丰富的生活内容.古往今来,对联艺术经久不衰,经典旧联被传诵,好的新联也不断涌出,可以说中华民族从未中断过对对联这一艺术的探求,从最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