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2期总第221期
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No.2
GeneralNo.221
《史记》的叙事特点及小说因素分析
刘新生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史记》“本纪”、“世家”、“列传”要以朴素平实、简洁形象的语言在中不仅以纪实的方法完成了对历史性
“虚”———合理虚构的成分,事件、人物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在实中有机地融入了以天才的艺术思维和高明的表现技巧创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历史叙事中所表现出的突出的文学色彩,显示了“史”有别于传统史书的历史人物叙述方式,在的叙述中有着浓郁的小说因素,为后来的小说发展提供了借鉴。
:《史记》;叙事特点;人物形象;小说因素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022X(2011)02-0107-06文章编号:1001-
司马迁的《史记》其主旨是“考其行事,综其始
,“究天人之际,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至于其形成,则是司马迁在“近自
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基础上惨淡经营(《报任安书》),的成果它完成了自上古(黄帝)至汉初(武帝太初)三千年间的历史发展展示,是古代历史的伟大叙述,更是古代历史事件、人物的高超演。《史记》义以朴素平实、简洁形象的语言在“本”、“世家”、“列传”纪中不仅以纪实的方法完成了对历史性事件、人物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充分———合理运用形象思维,在实中有机地融入了“虚”虚构的成分,以天才的艺术思维和高明的表现技巧创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史记》——与《国语》、《战国一的叙事特点—策》之比较
,《春秋》、《左传》在文本的体例上一系列纪年史书,是在纪年的基础上对某些历史事件人物做出较详细的描写,侧重于对一个事件的片段进行完整的叙述描写,尽管有的社会生活场景描写得精细、到位,特别是一系列战役、战斗,通体叙述得有条不紊,刻画得入木三分。但是,作为一种叙事原则,纵向叙。《国语》述无疑是其核心叙述的是周王朝和诸侯
。《战国策》国的事情,记言是书之主旨侧重的是叙
08-13收稿日期:2010-
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谋议和辞说,显示了政治的
巧妙运用。所有这些,其中固然不乏人物形象的描写,体现了高明的叙事表现能力,但它们无不集中于事件或生活片段的表现,是叙事基础上的人物展示。司马迁的《史记》也是在记史,但在总体方面,它的构成犹如电影的镜头组接,是最富有意义和表现力的人物、事件的合构。他在纵向叙述历史的前提下,形成了以人物为叙述核心的个体叙述链接。司马迁——人,选择了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又进一步精选
了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把他们分——本纪、为不同的阶层—世家、列传,通过他们的生活、思想、言行对个体予以叙述,实际上每一个被叙述者总是充当了历史的承载者和创造者。正是这些最有创意和价值的、以个人生活经历为核心内容的描写,全面地展示了一部由形形色色人物活动构成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波澜壮阔的民族史。,《春秋》、《左传》、《国语》、《战在叙述的方式上国策》分别在纪年、国别的框架下展开叙述,但由于它们或遇大事而记,或遇一事一人而记,有时一人之事分而叙述,此起彼伏,交替出现,就阅读而言则显得有些紊乱,使阅读者缺乏整体感和有序感。在《史
“世家”记》中,其的叙述基本上沿袭了纪年的笔法,按照时间的推移详略叙述。但整体而言,由于它基
作者简介:刘新生(1957—),男,山东昌乐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107
于明确的以人为核心展开叙述的原则,所以在“本”、“世家”纪中,它能够由被叙述对象的源头开始一直到人、事的终结,每一篇即为完整且独立的内容,篇篇构成系统的史记,使阅读者感受到内容的条理完整。另外,在每一个具体的篇章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在叙事过程中,每每首先开门见山点明人物的籍贯、出身,对人物的身世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或某种铺垫,然后再进一步对叙述对象作详细叙述。、如果纯粹从写人的角度审视《史记》与《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就会发现《史记》的描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对苏秦这一形象的描写。《战国策》的叙事视角是注意突出苏秦在秦国的滔滔辩辞,然后细致刻写他的困境,大量省略了他游说
。《史记》六国的场景的叙事迥异于此,它侧重的是叙说苏秦早期出游的困境,对苏秦游说秦国用了较
少的节段,叙述的重点放在了对苏秦游说六国的过,《史记》程中,篇幅长且描写细致。另外,在语言上表现得更为自由通脱,通俗形象。从下面的比较中即可窥其一斑:
将说秦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
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嫂何前倨而后卑也?”:“以苏秦曰嫂曰:“嗟乎!贫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
①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
写,文学色彩更为浓郁。如“侧目而视”变为“侧目
,“苏秦曰”不敢仰视”两处分别变为“苏秦笑谓其嫂”、“苏秦喟然叹曰”。再如前者“苏秦曰”曰后直接
“嫂曰”,“嫂曰”:“嫂委虵蒲后者则是加写前的神态”服,以面掩地而谢曰。后者一系列句子的扩展、变化,由于几组形容状态字词的添加,无疑突出了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度,使严谨的书面叙述转换为自然、通俗、生动的人物形象描写,人物形象得到了立体式展示。另外,两节段叙述中表达的主旨也是有一定差
。《战国策》异的的描写固然是为了渲染苏秦成功后的氛围,但它侧重的是家庭内部的行为变化和情
。《史记》感表现,主要突出苏秦的人生感悟的叙述然而它强调的是在一核心虽仍然离不开这一主题,
个大的、轰轰烈烈的背景之下苏秦成功后产生的社设置了一个天壤之别的情景转换,从而使苏会效应,
秦的感悟更加深刻,更富有人生的悲凉感。首先写“诸侯各发使送之甚重,到的是疑于王者。周显王闻
,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描写了苏秦地位的显赫、荣耀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正是这种存在威震
了家庭的各个成员,使他们看到了苏秦的荣光而不敢正视,而这时苏秦的感慨则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义
之,况众人乎!”进而又反思自身在这场变故中主观
:“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能动性的重要性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正是生存的艰难激发了苏秦的生
命激情,促使他坚忍不拔、奋斗不止。由此可以看,《战国策》出重视的是以写实的手法进行普遍意义
,《史记》的抽象概括则是通过强烈的渲染,重视世态炎凉的揭示,同时又充分张扬了人所拥有的能动
性的价值与意义。情感的不同决定了叙述者审视角度的迥异,正是这种迥异不仅彰显了司马迁创作的
《史记》原则,更使的文学色彩和小说特质有了更高级层面的发展。
)的描述,对孟尝君和冯谖(《史记》作“冯驩”
《史记》《战国策》。《战国策·与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齐策四》对孟尝君的描写着重于他的宽容大度,面对
。当冯谖不满无好无能的冯谖,孟尝君“笑而受之”,“左右皆恶之,意自己的生活待遇以为贪而不知
足”时,孟尝君依然大度容之,不仅满足冯谖的个人,要求,还对冯谖的老母“使人给其供食,无使乏”直“冯谖不复歌”。当冯谖“窃矫君命,至以责赐诸民,
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
侯各发使送之甚重,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何前倨而后恭也?”嫂曰嫂委虵蒲服,以
:“见季子位高多金也。”面掩地而谢曰苏:“此一人之身,秦喟然叹曰富贵则亲戚畏
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②于是散千斤以赐宗族朋友。比较两节段可以看出,且不说其中的某些情节有明
显的差异,就是相同情节中的人物对话描写也有差异。前者的语言描写表现得更为严谨、规范,叙述的氛围更浓些。后者则显现出加重描写的特点,使人
场景更加生动形象。特别是苏秦与嫂对话的描物、
①②
《战国策·秦策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下引是书内容皆据该版本。《史记·列传第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下引是书内容皆据该版本。
,因烧其券……为君市义”时,孟尝君始“不说”然而
“诺,。对冯谖则集中描写他的也只是说先生休矣”“市义”之举,以及为孟尝君地位稳定所做的贡献。
《史记·孟尝君列传》的叙述视角则不然,它首先描,写孟尝君对冯谖的屡屡不满足表现出“不悦”继而“闻冯驩烧券书,”。“不悦”怒而使使召驩之后继而“怒”,在这里,孟尝君的大度宽容受到了削弱,而冯
,《史谖的办事能力与水平却得到了强调。在内容上记》对冯谖的行动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使冯谖活动的
内容得到了较为详尽的展示,从烧券书、说秦、劝孟尝君善待失位时背他而去的宾客,更多地表现了冯谖的忠诚和才能。
《史记》在描述孟尝君和冯谖这两个人物形象时,还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史记》首先把对孟尝君的叙述作为一个系统,它从孟尝君的家世谈起,继而历述孟尝君小时聪颖,成人后礼客、重士,交往广泛,盛赞孟尝君纳士之能和宾客的辅助之功。对孟尝君与冯谖的关系则采用了补述的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形式。在《战国策》中,孟尝君与冯谖的事情只是散点式记述诸多有关孟尝君事体中的一折。二是《战国策》中的冯谖去薛是主动提出的,《史记》:“孟尝中冯谖去薛则是被动地由他人推出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
:‘何人可使收息,客奉将不给。孟尝君忧之,问左右:‘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债于薛者?’传舍长曰
’长者,无他伎能,宜可令收债。孟尝君乃进冯驩而请:‘宾客不知文不肖,之曰幸临文者三千余人,邑入不
足以奉宾客,故出息钱于薛。薛岁不入,民颇不与其’:‘诺。’”息。今客食恐不给,愿先生责之。冯驩曰
。《战国策》三是内容有增舍变化中叙述冯谖去薛:“驱而之薛,是略写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史记》岁叙述的则是冯谖“至薛,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得息钱十万。乃多酿酒,买肥牛,召诸取钱者,能与息者皆来,不能与息者亦来,皆持取钱之券
”:“今富给者以要期,书合之。然后说道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强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于,“坐者皆起,。细节内容显然增加了不少。是再拜”《战国策》“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中涉及到了其对话是在孟尝君和谭拾子之间进行的,话题是围绕“君:“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得无有所怨齐士大夫”展开的
:‘君得无有所怨齐反,谭拾子迎之于境,谓孟尝君曰:‘有。’‘君满意杀之乎?’士大夫?’孟尝君曰孟尝君
:‘然。’:‘事有必至,曰谭拾子曰理有固然,君知之
:‘不知。’:‘事之必至者,乎?’孟尝君曰谭拾子曰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事之
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固往,亡故去。愿君勿
’”怨。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为言。没有提到孟尝君不被重任后食客离他而去的情况。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史记》叙述此事明显不同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
:‘文常好客,叹曰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
:‘先生为客谢乎?’:‘非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冯驩曰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愚不知所谓也。’:‘生者必知之乎?’孟尝君曰曰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
也。君独不见夫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
’”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规劝的结果是孟尝君大度处理了心中的怨气,但前者是“满意杀
,“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后者是两个孟尝君之所。《史记》想是截然不同的不仅变化了孟尝君的心态,更注重集中材料于冯谖,使冯冯谖的智慧表现得到进一步的延展充实。三是文学色彩更浓厚,语言的表现力得到加强。如《战国策》篇始写冯谖见孟:“齐人有冯谖者,尝君是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
:‘客何好?’:‘客无好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曰’:‘客何能?’:‘客无能。’也。曰曰孟尝君笑而受之,
:‘诺’。”《史记》:“初,曰的描写则是冯驩闻孟尝君:‘先生远辱,好客,蹑蹻而见之。孟尝君曰何以教文
:‘闻君好士,’”也?’冯谖曰以贫身归于君。两种不同的叙述形态,使人物的性格表现显示出很大的差“贫乏不能自存”,异。前者的应该说是对冯谖的一种贬义,孟尝君的屡问也使孟尝君的雅量大打折扣,
似乎缺少应有的涵养。后者的冯谖则显得含而不露,孟尝君的好客声誉之实,文质彬彬、谦谦君子之态跃然纸上。显然后者的描写更形象些,也更有内涵。“勾践灭吴”》“吴语第十九”再以为例。国语与“越语第二十、第二十一”对该事件分而进行了叙“吴语”述。在中,直言“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
①
。继而笔锋一转,践起师逆之”叙述大夫种“以广
109
“许越成”、侈吴王之心”的策略、夫差伐齐、杀申胥、
“起师北征”、“息民不戒”,而勾践却处心积虑、博采众谋、备战伐吴终取胜利。在“越语第二十”中,直接描写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然后叙述勾践如何选贤举能,听取文种进言,以图后发,尤其对勾践委曲求全、卧薪尝胆、休养生息、深得民心进行了细致刻画。“越语第二十一”是从另一个角度,突出了范蠡在勾践灭吴复国过程中献计献策的重要作用。
《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分别在
中叙述了勾践与夫差之争,其中有详有略。如前者只重点且概要地叙述了吴伐越、暴诛子胥、夫差兵败自刭几个有警示作用的细节。后者则以较长的篇幅较细致地叙述了勾践与夫差之争,增加了吴国内部子胥与大宰嚭的矛盾对立,及范蠡、文种等其它内容。通过上述诸文本的例举,可以看出《史记》文本具有标新立异的特点。司马迁对历史的叙述注意了历史内容的整合和系统性,对散落的材料进行了认真梳理,形成了以时间发展顺序为主线叙述,参之以其它叙述方式的叙事系统。可以说,从内容到叙述
语言的运用,直至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叙述刻的角度、
画,司马迁在承继历史内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取舍,
在形式上有自己的创新,表达上更趋朴素平实,通俗。《史记》生动中蕴涵着典雅瑰丽这种独特的审视
、《左历史的角度和叙述历史的方法,是继《春秋》》、《国语》、《战国策》传等严肃的历史文本之后所开
创的一种新鲜活泼、生动平易的历史叙述方式。
、《史记》二叙事形态的小说因素及其意义
,《史记》从历史学方法的角度来认识开创了以人物为主体的纪传体叙述历史的新方法。以人为参照点特别是以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为核心进行历史叙
述,力图通过人的个体存在、表现形成一个系统,从而达到叙述历史的目的。司马迁正是在博览广采的基础上,将大量历史材料集合整理,以人物的命运为线索,以代表性的人物为载体,在完整地展现人物一生的同时,也叙述了历史,真实地再现了人的历史和历史的人。尤为重要的是,司马迁以更开放的思维和自由的笔法,加强了人物的生活化表现和形象化描写。所有这些,使《史记》人物形象的刻画,源于历史,但又从浓厚的历史氛围中走出,还原了日常生活中人物的音容相貌,显示了历史人物叙述方式的一种转换。
《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①
个方面:
一是开创了写人物生平的先河。人是历史发展
中的主体,人在自身的存在中通过个体的行为与群体的社会行为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演出了形形色色的人间悲喜剧,构成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抓住了人,尤其是抓住了核心人物和关键事件,也就把握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主干。司马迁以浓厚的民本意识关注着各个阶层的人物的命运。他无法回避地要写帝王,要写贵族世家,但他也写了商人、学者、艺人、游侠、刺客、日者(占卜之人)等身处社会基层的人物,并对不同身份的人物采取了不同的叙述方“王”,“本纪”法。对于他既写成功者(如中的“秦始
”、“汉高祖”)。在皇帝等),又写失败者(如“项羽”“本纪”的叙述中,司马迁就是直面被叙述对象,以时间为顺序,以核心事件为叙述重点,通过历史的发展,展现人物的性格、智慧、才能、命运。在“世家”中,历史的沿革是人物背景的先导,重点人物依然是叙述的重点。如“吴太伯”中对阖闾、夫差的叙述;“齐太公”中对“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列传”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的彰显中则以
、“商君轻松自然的笔法,对重要人物如“伍子胥””、“孟尝君”、“信陵君”、“李斯”、“李广”鞅等的核
心事件、经历进行叙述。二是重视人物的命运经历,宏观把握与具体描写相结合,完整地展示一个全面的人,以创新的手法形成了表现人物的一种范式。以往典籍内容的叙述,主要侧重于典型事件,集中对这一事件进行细致刻画,而事件中的人物则往往局限于某一“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司马迁打破了这一藩篱,他努力把人物整体、全面地推向前场,使阅读者对其命运轨迹有
、“世家”、的“本纪”系统而重点的感知。在《史记》
“列传”中,都是开门见山,以简洁的文字介绍人物
身世,为了突出被叙述者的能力和性格特点,又处处对其少时的过人之处进行交代。如“五帝先做铺垫,
“黄帝者,本纪”开篇即言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
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然后循序渐进,聪明”由黄帝一一引及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至禹,把一段漫长悠久的文明史叙述得井井有条。再如下面两段: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
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下引是书内容皆据该版本
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书足以记名姓而已,成,项梁怒之。籍曰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毋妄梁掩其口曰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
”抗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项羽本纪》)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债。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太息曰
)记·高祖本纪》
这两段文字分别是对项羽、刘邦的开篇介绍,读者从
中已对两人将来迥异的命运轨迹已有所了解。前者清楚地叙述了项籍的身世、秉性、志趣,特别是披露了项籍烦文热武,性情浮躁,以力逞强,志大才疏的特点,对他在与刘邦的天下之争中所以走向失败、毁灭,作了提前交代。后者则突出刘邦出身的神奇、非“爱人”、“喜施”、“大度”凡,强调他的以及作为大丈夫的志向,从自然的“神授”到自身具有的良好素质,确立了刘邦所以为王的必然性。这样的文字叙述,就为阅读者更好地解读后文,更好地理解事件发展的所以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史记》三是重视重点叙述,强调细节描写对人物的描述基本上是按时间的发展为线索进行的,
在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并没有平均用力,而是注意选
取有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所谓重点事件,一方面它
在历史的进程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甚至代表着一个时期的转折点。另一方面,对活动于其中的个体而言,是与他们的命运密不可分的,或是他们的成功之源,或是他们的失败之机。通过重点事件,既能传递史实,又能充分表现人物,特别是更能深刻地发现人物深层的内涵。如对项羽的描写,就是重点选取了鉅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这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这些事件都与项羽的成败密切联系在一起,既然是关键时刻,那么其中应有的判断、决策、应对就全面折射出人物的素质和能力,因而更能阐发有意义的人生启迪。对陈胜吴广的起义经历,同样采取了一系列典型事件:佣耕垄上、遇雨失期、占卜树威、筑坛誓师、招陈称王、分兵略地等,使之按时间顺序有机串联,构成了一幅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画卷。对信陵君的描写,司马迁重点把他放置到“抗秦救赵”的漩涡中予以表现,围绕救赵这个过程中所发
、“贤生的人事,进而体现信陵君的“为人仁而下士”。在把握重点事件的同时,能”司马迁还注重了细节
的表现。重点是骨骼,细节是血肉,没有具体的精雕。《史重点的意义阐发也会受到极大的削弱细刻,记》中的细节表现,主要是服务于人物的性格刻画。如项羽、刘邦见到秦始皇帝时的感喟,一句简短的心声,就生动深刻地透视了两个人的性格、气质、胸怀。《项羽本纪》中写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
,,“覆玉玦以示之者三”樊哙闯帐,立而饮“斗卮酒”,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将范增的冷静
《淮阴侯洞察、樊哙的赤胆勇猛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始列传》中,开始先叙述韩信生活中的几件小事
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长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若虽长大,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好带刀剑,
’:‘信能死,中情怯耳。众辱之曰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忍”信,以为怯。这对韩信的性格作了生动的——从言语的性格介绍。正是不胜枚举的生动细节—
化到行动的形象化,增强了叙述内容的故事性和艺术感染力,使每一个被叙述的重点人物栩栩如生,且具有极大的张力,从而共构了琳琅满目的人物画廊。四是在严肃的历史叙述中有神与人结合的描
《汉书·司马迁传赞》:“自刘向、写。班固在中说扬雄,博及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
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111
”固谓之实录。应该说中华民族上古的神话是丰富“不言怪、的,但由于力、乱、神”思想的主导,神话或走向边缘,或被历史化而成为主流历史的叙事内容。
虽然有的地方也叙述到某些神秘的内容,如《左传》“秦晋殽之战”提到了“晋文公卒……将殡于曲沃……柩中有声如牛”,《国语·周语》中有“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等,但整体观之,这些内容是著者本着真实的原则而努力描写的,其中的人物叙述无一不“真实”是历史片段的再现。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也无法避免。他一方面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先前的神话传说,另一方面,又在历史叙述中运用了神话传说,《汉高祖本纪》如对刘邦身上所显露的怪异现象描:“刘媪尝息大泽之陂,写就是典型的一例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
”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刘邦在丰西泽中斩一,“后人来至蛇所,:‘何大蛇有一老妪夜哭,人问
:‘人杀吾子,’:‘妪子何为见哭?’妪曰固哭之。人曰:‘吾子,杀?’妪曰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
’赤帝子斩之,固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叙述上古神话,忽不见”是一种被普遍认同的必然
存在,而司马迁在这里通过严肃的文本叙述刘邦的神异之处,却有着多元的意义。从思想上讲是对“君权神授”观念的阐发,为汉王朝政权的合法性、必然性提供佐证。从叙事方面看,它虽然是一种铺垫的需要,却丰富了叙述的内容,使神奇和怪异激发着阅读者的兴趣,增强了文本的魅力。作为代表着主流历史叙事的文本,它虽然在很少的范围内运用了这一点,可它无疑为后来的人、神、怪异融为一体的综
合性历史演义叙述开创了先河。
丰富的知识、阅历和曲折坎坷的悲苦命运,使司马迁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形态,他的《史记》就是在“诟莫大宫刑”的艰难处境中,以“悲莫痛于伤心”的心态发愤完成的。在多元思想的影响下,在悲愤情愫的主导下,他关注的是人物生命流程中的得与失,因而他淡化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一切从属于人的生命履历的叙述,表现生命中的价值、意义和引以为戒的内容。他的自由的思想和创造的生命意识以及内容的通俗化、创造性,完成了新型的叙事形式。“善序事理,(《汉书·司马迁辨而不华,质而不俚”
),传赞》从《史记》开始了平易的叙事话语,对后来的小说发展提供了借鉴。班彪、班固父子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写作“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
(《汉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书·司马迁传赞》这一观点恰恰从另一个方面说
明了司马迁思想的开放性,他没有拘囿于一个层面,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胸怀,能够以公允客观的认识评说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存在,展示他们作为每,《史一种存在形态的意义。在先秦典籍的基础上记》完成了对历史的系统叙述。尤其是它的开放形态,据史但不囿于史,兼容并包,内涵丰富。所以,我
,《史记》们有理由认为的叙事形态为“史”的叙述和“小说”的发展建设构筑了新的平台,其在小说发展
史上的意义不容忽视。
责任编辑:张玉璞
AnalysisofNarrativeQualitiesandNovelisticElementsinHistoricalRecords
LiuXin-sheng
(SchoolofLiterature,QufuNormalUniversity,Qufu273165,China)
Abstract:Withplainikonicconcisenesslanguages,HistoricalRecordsrepresentedhistoriceventsandfiguresindocumentarymethodinBiographyforEmperorandtheHereditaryHousesoftheStateandBiographyforaverageperson。What'sfarmoreimportantwasthatSiMaqianmadefulluseofthethinkinginimagestointegratereasonableimaginaryintorealorganically.hecreatedmanyvividcharactersusinggiftedartisticmentalityandmasteredexpressionskills.Prominentliteraryflavorinthehistoricalnarrativeshowedanewcharacternarrationmodedifferedfromnormalhistoricalrecords.Therewerefull-bodiednovelfactorsinhistoricalnarration,andthisprovidedsuccessfulexperiencesforthedevelopmentoflaternovels.
Keywords:HistoricalRecords;narrativequality;character;novelisticelement
2011年第2期总第221期
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No.2
GeneralNo.221
《史记》的叙事特点及小说因素分析
刘新生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史记》“本纪”、“世家”、“列传”要以朴素平实、简洁形象的语言在中不仅以纪实的方法完成了对历史性
“虚”———合理虚构的成分,事件、人物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在实中有机地融入了以天才的艺术思维和高明的表现技巧创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历史叙事中所表现出的突出的文学色彩,显示了“史”有别于传统史书的历史人物叙述方式,在的叙述中有着浓郁的小说因素,为后来的小说发展提供了借鉴。
:《史记》;叙事特点;人物形象;小说因素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022X(2011)02-0107-06文章编号:1001-
司马迁的《史记》其主旨是“考其行事,综其始
,“究天人之际,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至于其形成,则是司马迁在“近自
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基础上惨淡经营(《报任安书》),的成果它完成了自上古(黄帝)至汉初(武帝太初)三千年间的历史发展展示,是古代历史的伟大叙述,更是古代历史事件、人物的高超演。《史记》义以朴素平实、简洁形象的语言在“本”、“世家”、“列传”纪中不仅以纪实的方法完成了对历史性事件、人物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充分———合理运用形象思维,在实中有机地融入了“虚”虚构的成分,以天才的艺术思维和高明的表现技巧创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史记》——与《国语》、《战国一的叙事特点—策》之比较
,《春秋》、《左传》在文本的体例上一系列纪年史书,是在纪年的基础上对某些历史事件人物做出较详细的描写,侧重于对一个事件的片段进行完整的叙述描写,尽管有的社会生活场景描写得精细、到位,特别是一系列战役、战斗,通体叙述得有条不紊,刻画得入木三分。但是,作为一种叙事原则,纵向叙。《国语》述无疑是其核心叙述的是周王朝和诸侯
。《战国策》国的事情,记言是书之主旨侧重的是叙
08-13收稿日期:2010-
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谋议和辞说,显示了政治的
巧妙运用。所有这些,其中固然不乏人物形象的描写,体现了高明的叙事表现能力,但它们无不集中于事件或生活片段的表现,是叙事基础上的人物展示。司马迁的《史记》也是在记史,但在总体方面,它的构成犹如电影的镜头组接,是最富有意义和表现力的人物、事件的合构。他在纵向叙述历史的前提下,形成了以人物为叙述核心的个体叙述链接。司马迁——人,选择了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又进一步精选
了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把他们分——本纪、为不同的阶层—世家、列传,通过他们的生活、思想、言行对个体予以叙述,实际上每一个被叙述者总是充当了历史的承载者和创造者。正是这些最有创意和价值的、以个人生活经历为核心内容的描写,全面地展示了一部由形形色色人物活动构成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波澜壮阔的民族史。,《春秋》、《左传》、《国语》、《战在叙述的方式上国策》分别在纪年、国别的框架下展开叙述,但由于它们或遇大事而记,或遇一事一人而记,有时一人之事分而叙述,此起彼伏,交替出现,就阅读而言则显得有些紊乱,使阅读者缺乏整体感和有序感。在《史
“世家”记》中,其的叙述基本上沿袭了纪年的笔法,按照时间的推移详略叙述。但整体而言,由于它基
作者简介:刘新生(1957—),男,山东昌乐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107
于明确的以人为核心展开叙述的原则,所以在“本”、“世家”纪中,它能够由被叙述对象的源头开始一直到人、事的终结,每一篇即为完整且独立的内容,篇篇构成系统的史记,使阅读者感受到内容的条理完整。另外,在每一个具体的篇章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在叙事过程中,每每首先开门见山点明人物的籍贯、出身,对人物的身世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或某种铺垫,然后再进一步对叙述对象作详细叙述。、如果纯粹从写人的角度审视《史记》与《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就会发现《史记》的描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对苏秦这一形象的描写。《战国策》的叙事视角是注意突出苏秦在秦国的滔滔辩辞,然后细致刻写他的困境,大量省略了他游说
。《史记》六国的场景的叙事迥异于此,它侧重的是叙说苏秦早期出游的困境,对苏秦游说秦国用了较
少的节段,叙述的重点放在了对苏秦游说六国的过,《史记》程中,篇幅长且描写细致。另外,在语言上表现得更为自由通脱,通俗形象。从下面的比较中即可窥其一斑:
将说秦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
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嫂何前倨而后卑也?”:“以苏秦曰嫂曰:“嗟乎!贫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
①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
写,文学色彩更为浓郁。如“侧目而视”变为“侧目
,“苏秦曰”不敢仰视”两处分别变为“苏秦笑谓其嫂”、“苏秦喟然叹曰”。再如前者“苏秦曰”曰后直接
“嫂曰”,“嫂曰”:“嫂委虵蒲后者则是加写前的神态”服,以面掩地而谢曰。后者一系列句子的扩展、变化,由于几组形容状态字词的添加,无疑突出了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度,使严谨的书面叙述转换为自然、通俗、生动的人物形象描写,人物形象得到了立体式展示。另外,两节段叙述中表达的主旨也是有一定差
。《战国策》异的的描写固然是为了渲染苏秦成功后的氛围,但它侧重的是家庭内部的行为变化和情
。《史记》感表现,主要突出苏秦的人生感悟的叙述然而它强调的是在一核心虽仍然离不开这一主题,
个大的、轰轰烈烈的背景之下苏秦成功后产生的社设置了一个天壤之别的情景转换,从而使苏会效应,
秦的感悟更加深刻,更富有人生的悲凉感。首先写“诸侯各发使送之甚重,到的是疑于王者。周显王闻
,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描写了苏秦地位的显赫、荣耀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正是这种存在威震
了家庭的各个成员,使他们看到了苏秦的荣光而不敢正视,而这时苏秦的感慨则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义
之,况众人乎!”进而又反思自身在这场变故中主观
:“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能动性的重要性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正是生存的艰难激发了苏秦的生
命激情,促使他坚忍不拔、奋斗不止。由此可以看,《战国策》出重视的是以写实的手法进行普遍意义
,《史记》的抽象概括则是通过强烈的渲染,重视世态炎凉的揭示,同时又充分张扬了人所拥有的能动
性的价值与意义。情感的不同决定了叙述者审视角度的迥异,正是这种迥异不仅彰显了司马迁创作的
《史记》原则,更使的文学色彩和小说特质有了更高级层面的发展。
)的描述,对孟尝君和冯谖(《史记》作“冯驩”
《史记》《战国策》。《战国策·与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齐策四》对孟尝君的描写着重于他的宽容大度,面对
。当冯谖不满无好无能的冯谖,孟尝君“笑而受之”,“左右皆恶之,意自己的生活待遇以为贪而不知
足”时,孟尝君依然大度容之,不仅满足冯谖的个人,要求,还对冯谖的老母“使人给其供食,无使乏”直“冯谖不复歌”。当冯谖“窃矫君命,至以责赐诸民,
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
侯各发使送之甚重,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何前倨而后恭也?”嫂曰嫂委虵蒲服,以
:“见季子位高多金也。”面掩地而谢曰苏:“此一人之身,秦喟然叹曰富贵则亲戚畏
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②于是散千斤以赐宗族朋友。比较两节段可以看出,且不说其中的某些情节有明
显的差异,就是相同情节中的人物对话描写也有差异。前者的语言描写表现得更为严谨、规范,叙述的氛围更浓些。后者则显现出加重描写的特点,使人
场景更加生动形象。特别是苏秦与嫂对话的描物、
①②
《战国策·秦策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下引是书内容皆据该版本。《史记·列传第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下引是书内容皆据该版本。
,因烧其券……为君市义”时,孟尝君始“不说”然而
“诺,。对冯谖则集中描写他的也只是说先生休矣”“市义”之举,以及为孟尝君地位稳定所做的贡献。
《史记·孟尝君列传》的叙述视角则不然,它首先描,写孟尝君对冯谖的屡屡不满足表现出“不悦”继而“闻冯驩烧券书,”。“不悦”怒而使使召驩之后继而“怒”,在这里,孟尝君的大度宽容受到了削弱,而冯
,《史谖的办事能力与水平却得到了强调。在内容上记》对冯谖的行动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使冯谖活动的
内容得到了较为详尽的展示,从烧券书、说秦、劝孟尝君善待失位时背他而去的宾客,更多地表现了冯谖的忠诚和才能。
《史记》在描述孟尝君和冯谖这两个人物形象时,还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史记》首先把对孟尝君的叙述作为一个系统,它从孟尝君的家世谈起,继而历述孟尝君小时聪颖,成人后礼客、重士,交往广泛,盛赞孟尝君纳士之能和宾客的辅助之功。对孟尝君与冯谖的关系则采用了补述的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形式。在《战国策》中,孟尝君与冯谖的事情只是散点式记述诸多有关孟尝君事体中的一折。二是《战国策》中的冯谖去薛是主动提出的,《史记》:“孟尝中冯谖去薛则是被动地由他人推出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
:‘何人可使收息,客奉将不给。孟尝君忧之,问左右:‘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债于薛者?’传舍长曰
’长者,无他伎能,宜可令收债。孟尝君乃进冯驩而请:‘宾客不知文不肖,之曰幸临文者三千余人,邑入不
足以奉宾客,故出息钱于薛。薛岁不入,民颇不与其’:‘诺。’”息。今客食恐不给,愿先生责之。冯驩曰
。《战国策》三是内容有增舍变化中叙述冯谖去薛:“驱而之薛,是略写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史记》岁叙述的则是冯谖“至薛,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得息钱十万。乃多酿酒,买肥牛,召诸取钱者,能与息者皆来,不能与息者亦来,皆持取钱之券
”:“今富给者以要期,书合之。然后说道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强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于,“坐者皆起,。细节内容显然增加了不少。是再拜”《战国策》“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中涉及到了其对话是在孟尝君和谭拾子之间进行的,话题是围绕“君:“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得无有所怨齐士大夫”展开的
:‘君得无有所怨齐反,谭拾子迎之于境,谓孟尝君曰:‘有。’‘君满意杀之乎?’士大夫?’孟尝君曰孟尝君
:‘然。’:‘事有必至,曰谭拾子曰理有固然,君知之
:‘不知。’:‘事之必至者,乎?’孟尝君曰谭拾子曰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事之
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固往,亡故去。愿君勿
’”怨。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为言。没有提到孟尝君不被重任后食客离他而去的情况。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史记》叙述此事明显不同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
:‘文常好客,叹曰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
:‘先生为客谢乎?’:‘非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冯驩曰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愚不知所谓也。’:‘生者必知之乎?’孟尝君曰曰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
也。君独不见夫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
’”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规劝的结果是孟尝君大度处理了心中的怨气,但前者是“满意杀
,“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后者是两个孟尝君之所。《史记》想是截然不同的不仅变化了孟尝君的心态,更注重集中材料于冯谖,使冯冯谖的智慧表现得到进一步的延展充实。三是文学色彩更浓厚,语言的表现力得到加强。如《战国策》篇始写冯谖见孟:“齐人有冯谖者,尝君是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
:‘客何好?’:‘客无好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曰’:‘客何能?’:‘客无能。’也。曰曰孟尝君笑而受之,
:‘诺’。”《史记》:“初,曰的描写则是冯驩闻孟尝君:‘先生远辱,好客,蹑蹻而见之。孟尝君曰何以教文
:‘闻君好士,’”也?’冯谖曰以贫身归于君。两种不同的叙述形态,使人物的性格表现显示出很大的差“贫乏不能自存”,异。前者的应该说是对冯谖的一种贬义,孟尝君的屡问也使孟尝君的雅量大打折扣,
似乎缺少应有的涵养。后者的冯谖则显得含而不露,孟尝君的好客声誉之实,文质彬彬、谦谦君子之态跃然纸上。显然后者的描写更形象些,也更有内涵。“勾践灭吴”》“吴语第十九”再以为例。国语与“越语第二十、第二十一”对该事件分而进行了叙“吴语”述。在中,直言“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
①
。继而笔锋一转,践起师逆之”叙述大夫种“以广
109
“许越成”、侈吴王之心”的策略、夫差伐齐、杀申胥、
“起师北征”、“息民不戒”,而勾践却处心积虑、博采众谋、备战伐吴终取胜利。在“越语第二十”中,直接描写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然后叙述勾践如何选贤举能,听取文种进言,以图后发,尤其对勾践委曲求全、卧薪尝胆、休养生息、深得民心进行了细致刻画。“越语第二十一”是从另一个角度,突出了范蠡在勾践灭吴复国过程中献计献策的重要作用。
《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分别在
中叙述了勾践与夫差之争,其中有详有略。如前者只重点且概要地叙述了吴伐越、暴诛子胥、夫差兵败自刭几个有警示作用的细节。后者则以较长的篇幅较细致地叙述了勾践与夫差之争,增加了吴国内部子胥与大宰嚭的矛盾对立,及范蠡、文种等其它内容。通过上述诸文本的例举,可以看出《史记》文本具有标新立异的特点。司马迁对历史的叙述注意了历史内容的整合和系统性,对散落的材料进行了认真梳理,形成了以时间发展顺序为主线叙述,参之以其它叙述方式的叙事系统。可以说,从内容到叙述
语言的运用,直至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叙述刻的角度、
画,司马迁在承继历史内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取舍,
在形式上有自己的创新,表达上更趋朴素平实,通俗。《史记》生动中蕴涵着典雅瑰丽这种独特的审视
、《左历史的角度和叙述历史的方法,是继《春秋》》、《国语》、《战国策》传等严肃的历史文本之后所开
创的一种新鲜活泼、生动平易的历史叙述方式。
、《史记》二叙事形态的小说因素及其意义
,《史记》从历史学方法的角度来认识开创了以人物为主体的纪传体叙述历史的新方法。以人为参照点特别是以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为核心进行历史叙
述,力图通过人的个体存在、表现形成一个系统,从而达到叙述历史的目的。司马迁正是在博览广采的基础上,将大量历史材料集合整理,以人物的命运为线索,以代表性的人物为载体,在完整地展现人物一生的同时,也叙述了历史,真实地再现了人的历史和历史的人。尤为重要的是,司马迁以更开放的思维和自由的笔法,加强了人物的生活化表现和形象化描写。所有这些,使《史记》人物形象的刻画,源于历史,但又从浓厚的历史氛围中走出,还原了日常生活中人物的音容相貌,显示了历史人物叙述方式的一种转换。
《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①
个方面:
一是开创了写人物生平的先河。人是历史发展
中的主体,人在自身的存在中通过个体的行为与群体的社会行为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演出了形形色色的人间悲喜剧,构成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抓住了人,尤其是抓住了核心人物和关键事件,也就把握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主干。司马迁以浓厚的民本意识关注着各个阶层的人物的命运。他无法回避地要写帝王,要写贵族世家,但他也写了商人、学者、艺人、游侠、刺客、日者(占卜之人)等身处社会基层的人物,并对不同身份的人物采取了不同的叙述方“王”,“本纪”法。对于他既写成功者(如中的“秦始
”、“汉高祖”)。在皇帝等),又写失败者(如“项羽”“本纪”的叙述中,司马迁就是直面被叙述对象,以时间为顺序,以核心事件为叙述重点,通过历史的发展,展现人物的性格、智慧、才能、命运。在“世家”中,历史的沿革是人物背景的先导,重点人物依然是叙述的重点。如“吴太伯”中对阖闾、夫差的叙述;“齐太公”中对“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列传”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的彰显中则以
、“商君轻松自然的笔法,对重要人物如“伍子胥””、“孟尝君”、“信陵君”、“李斯”、“李广”鞅等的核
心事件、经历进行叙述。二是重视人物的命运经历,宏观把握与具体描写相结合,完整地展示一个全面的人,以创新的手法形成了表现人物的一种范式。以往典籍内容的叙述,主要侧重于典型事件,集中对这一事件进行细致刻画,而事件中的人物则往往局限于某一“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司马迁打破了这一藩篱,他努力把人物整体、全面地推向前场,使阅读者对其命运轨迹有
、“世家”、的“本纪”系统而重点的感知。在《史记》
“列传”中,都是开门见山,以简洁的文字介绍人物
身世,为了突出被叙述者的能力和性格特点,又处处对其少时的过人之处进行交代。如“五帝先做铺垫,
“黄帝者,本纪”开篇即言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
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然后循序渐进,聪明”由黄帝一一引及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至禹,把一段漫长悠久的文明史叙述得井井有条。再如下面两段: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
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下引是书内容皆据该版本
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书足以记名姓而已,成,项梁怒之。籍曰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毋妄梁掩其口曰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
”抗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项羽本纪》)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债。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太息曰
)记·高祖本纪》
这两段文字分别是对项羽、刘邦的开篇介绍,读者从
中已对两人将来迥异的命运轨迹已有所了解。前者清楚地叙述了项籍的身世、秉性、志趣,特别是披露了项籍烦文热武,性情浮躁,以力逞强,志大才疏的特点,对他在与刘邦的天下之争中所以走向失败、毁灭,作了提前交代。后者则突出刘邦出身的神奇、非“爱人”、“喜施”、“大度”凡,强调他的以及作为大丈夫的志向,从自然的“神授”到自身具有的良好素质,确立了刘邦所以为王的必然性。这样的文字叙述,就为阅读者更好地解读后文,更好地理解事件发展的所以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史记》三是重视重点叙述,强调细节描写对人物的描述基本上是按时间的发展为线索进行的,
在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并没有平均用力,而是注意选
取有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所谓重点事件,一方面它
在历史的进程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甚至代表着一个时期的转折点。另一方面,对活动于其中的个体而言,是与他们的命运密不可分的,或是他们的成功之源,或是他们的失败之机。通过重点事件,既能传递史实,又能充分表现人物,特别是更能深刻地发现人物深层的内涵。如对项羽的描写,就是重点选取了鉅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这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这些事件都与项羽的成败密切联系在一起,既然是关键时刻,那么其中应有的判断、决策、应对就全面折射出人物的素质和能力,因而更能阐发有意义的人生启迪。对陈胜吴广的起义经历,同样采取了一系列典型事件:佣耕垄上、遇雨失期、占卜树威、筑坛誓师、招陈称王、分兵略地等,使之按时间顺序有机串联,构成了一幅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画卷。对信陵君的描写,司马迁重点把他放置到“抗秦救赵”的漩涡中予以表现,围绕救赵这个过程中所发
、“贤生的人事,进而体现信陵君的“为人仁而下士”。在把握重点事件的同时,能”司马迁还注重了细节
的表现。重点是骨骼,细节是血肉,没有具体的精雕。《史重点的意义阐发也会受到极大的削弱细刻,记》中的细节表现,主要是服务于人物的性格刻画。如项羽、刘邦见到秦始皇帝时的感喟,一句简短的心声,就生动深刻地透视了两个人的性格、气质、胸怀。《项羽本纪》中写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
,,“覆玉玦以示之者三”樊哙闯帐,立而饮“斗卮酒”,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将范增的冷静
《淮阴侯洞察、樊哙的赤胆勇猛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始列传》中,开始先叙述韩信生活中的几件小事
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长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若虽长大,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好带刀剑,
’:‘信能死,中情怯耳。众辱之曰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忍”信,以为怯。这对韩信的性格作了生动的——从言语的性格介绍。正是不胜枚举的生动细节—
化到行动的形象化,增强了叙述内容的故事性和艺术感染力,使每一个被叙述的重点人物栩栩如生,且具有极大的张力,从而共构了琳琅满目的人物画廊。四是在严肃的历史叙述中有神与人结合的描
《汉书·司马迁传赞》:“自刘向、写。班固在中说扬雄,博及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
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111
”固谓之实录。应该说中华民族上古的神话是丰富“不言怪、的,但由于力、乱、神”思想的主导,神话或走向边缘,或被历史化而成为主流历史的叙事内容。
虽然有的地方也叙述到某些神秘的内容,如《左传》“秦晋殽之战”提到了“晋文公卒……将殡于曲沃……柩中有声如牛”,《国语·周语》中有“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等,但整体观之,这些内容是著者本着真实的原则而努力描写的,其中的人物叙述无一不“真实”是历史片段的再现。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也无法避免。他一方面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先前的神话传说,另一方面,又在历史叙述中运用了神话传说,《汉高祖本纪》如对刘邦身上所显露的怪异现象描:“刘媪尝息大泽之陂,写就是典型的一例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
”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刘邦在丰西泽中斩一,“后人来至蛇所,:‘何大蛇有一老妪夜哭,人问
:‘人杀吾子,’:‘妪子何为见哭?’妪曰固哭之。人曰:‘吾子,杀?’妪曰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
’赤帝子斩之,固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叙述上古神话,忽不见”是一种被普遍认同的必然
存在,而司马迁在这里通过严肃的文本叙述刘邦的神异之处,却有着多元的意义。从思想上讲是对“君权神授”观念的阐发,为汉王朝政权的合法性、必然性提供佐证。从叙事方面看,它虽然是一种铺垫的需要,却丰富了叙述的内容,使神奇和怪异激发着阅读者的兴趣,增强了文本的魅力。作为代表着主流历史叙事的文本,它虽然在很少的范围内运用了这一点,可它无疑为后来的人、神、怪异融为一体的综
合性历史演义叙述开创了先河。
丰富的知识、阅历和曲折坎坷的悲苦命运,使司马迁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形态,他的《史记》就是在“诟莫大宫刑”的艰难处境中,以“悲莫痛于伤心”的心态发愤完成的。在多元思想的影响下,在悲愤情愫的主导下,他关注的是人物生命流程中的得与失,因而他淡化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一切从属于人的生命履历的叙述,表现生命中的价值、意义和引以为戒的内容。他的自由的思想和创造的生命意识以及内容的通俗化、创造性,完成了新型的叙事形式。“善序事理,(《汉书·司马迁辨而不华,质而不俚”
),传赞》从《史记》开始了平易的叙事话语,对后来的小说发展提供了借鉴。班彪、班固父子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写作“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
(《汉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书·司马迁传赞》这一观点恰恰从另一个方面说
明了司马迁思想的开放性,他没有拘囿于一个层面,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胸怀,能够以公允客观的认识评说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存在,展示他们作为每,《史一种存在形态的意义。在先秦典籍的基础上记》完成了对历史的系统叙述。尤其是它的开放形态,据史但不囿于史,兼容并包,内涵丰富。所以,我
,《史记》们有理由认为的叙事形态为“史”的叙述和“小说”的发展建设构筑了新的平台,其在小说发展
史上的意义不容忽视。
责任编辑:张玉璞
AnalysisofNarrativeQualitiesandNovelisticElementsinHistoricalRecords
LiuXin-sheng
(SchoolofLiterature,QufuNormalUniversity,Qufu273165,China)
Abstract:Withplainikonicconcisenesslanguages,HistoricalRecordsrepresentedhistoriceventsandfiguresindocumentarymethodinBiographyforEmperorandtheHereditaryHousesoftheStateandBiographyforaverageperson。What'sfarmoreimportantwasthatSiMaqianmadefulluseofthethinkinginimagestointegratereasonableimaginaryintorealorganically.hecreatedmanyvividcharactersusinggiftedartisticmentalityandmasteredexpressionskills.Prominentliteraryflavorinthehistoricalnarrativeshowedanewcharacternarrationmodedifferedfromnormalhistoricalrecords.Therewerefull-bodiednovelfactorsinhistoricalnarration,andthisprovidedsuccessfulexperiencesforthedevelopmentoflaternovels.
Keywords:HistoricalRecords;narrativequality;character;novelistic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