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本事研究述评

2006年第4期 明清小说研究 NO,4,2006 总第82期TheResearchonMingandQingDynastiesNovels General,NO,82

《三国演义》本事研究述评

・韩伟表・

摘 要 五个世纪来,《三国演义》代以前、20世纪20记、,极大》的研究。当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应该引起研究。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本事研究 研究史

自《三国演义》(下简称《演义》)行世后,就有论者对其本事原委进行了探究。综观五个世纪的本事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这一阶段对《演义》本事的探究方式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序跋、评点和一些文人的笔记载述;探讨思路则多以正史的通俗化为旨归;其论断的特点是重直观感悟轻逻辑实证,多零星随感少系统分析。如明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清李渔《古本三国志序》“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和清溪居士《重刊三国志演义序》“悉本陈志裴注,绝不架空杜撰”等。但该阶段也有一些颇具识见的认识。如: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卷六

(罗贯中)其人博极典籍,非特借陈志裴注,敷衍成书而已;往往正史及

注,并无此语,而杂史小说乃遇见之。———清徐时栋《烟屿楼笔记》卷四

(《演义》)其书组织陈志裴注及唐宋小说而成。———林纾《畏庐琐记・

小说杂考》

这些论断突破了“羽翼信史”的传统观念,视野已放延至杂史传说、唐宋小说、笔记・106・

讲史乃至时俗风尚诸方面。第二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以前。该阶段最突出的成就与特点是现代学者在现代小说观念和历史演进法、逻辑实证、社会历史批评等新理论方法的指导下,对《演义》的成书过程和本事原委作了动态梳理和理论概括。鲁迅、胡适在20年代初勾勒了“陈志裴注及杂记—‘说三分’—金元杂剧—《演义》”的成书轨迹,他们的许多论断和思路都为后来的研究者不断深味生发①。30年代前后,郑振铎、孙楷第等利用新发现的资料,对《三国志平话》与《演义》的关系作了细致透辟的考察②,填补了成书过程的缺环。40年代,李辰冬将三国故事的演变归纳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历史与传说综合等三个时期,容与《演义》成书的作用和关系作了辩证阐发③《》④则排比史料以阐明每回故事之渊源,涉及《》、《汉书、《通鉴纲目》。

50,总体而言,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阶段的研究者继承并发展了现代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对探源文献史料的范畴作了比较大的扩展,并对有关史料作了系统的钩稽辑录。

就范畴而言,历史史料方面已不再局限于陈志裴注,而延伸到了《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十七史详节》、《汉书》、《史记》、《左传》、《战国策》等。文学史料方面,《世说新语》、《搜神记》等古小说及唐诗宋词、变文、唐人小说、宋人笔记等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戏曲方面涉足了水饰、参军戏、院本、南戏等领域;讲史话本除“说三分”、《三国志平话》外,《新编五代史平话》、《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等也为学者所关注。

而史料钩辑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著。如朱一玄等编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辑录了明以前有关三国人物故事的文献资料三百余条(种);沈伯俊等编的《三国演义辞典》也对《演义》的本事原委做了提要钩玄;许盘清等整理的《〈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照本》将《演义》与《三国志》、《资治通鉴》的有关内容作了详细比照⑤。另外许多单篇论文的钩稽也颇多可取之处(详第二部分)。

其二,对“探源”的内涵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突破了单纯狭义的文献史料考索排比,而拓展至小说修辞、叙事艺术、创作心理、社会思想、时代因素、文化精神等层面。如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详细考察了诸葛亮形象由历史人物演

・107・

变到艺术形象的多重因子不断交合的过程;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运用历史、逻辑和美学相统一的方法,全面梳理了三国题材演化过程中各个环节所蕴含的文化意蕴、美学特征和创作主体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及其对《演义》成书的影响;李福清《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中的母题学考察也拓展和深化了《演义》的溯源研究⑥。

《演义》的本事研究正在由比附经史、以史衡文的考索排比向注重作者主体性、创造性和作品文学性、艺术性、文化意涵的方向不断迈进。

下面从史志杂记、小说诗文、戏剧曲艺、讲史话本、。

(一)1、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

20世纪20,。20,研究者对此作了比较具体的,集“三国”故事之大成的裴注比陈志对《演义》的影响更大。李福清认为,陈志突出了众多人物的某一主要特征,而“裴注保存的许多史料,为民间说书人和罗贯中的创造性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周兆新、徐宗文考察了罗贯中利用陈志裴注的情况和具体方法⑦。

90年代末以来,研究视野更为宽阔。如关四平认为,陈志求真的实录精神、求善的论断倾向、奇笔的文学色彩在史料、艺术精神、思想寄寓、表现艺术等方面为罗贯中提供了借鉴和示范;而裴注史实纲目的情节化、人物形象的立体化、褒贬方式的多样化则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拥刘的理论武器。

2、《资治通鉴》、《通鉴纲目》

明胡应麟已意识到《演义》有参考朱熹《通鉴纲目》的地方(见《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关羽秉烛”条)。现代时期,《演义》借鉴《资治通鉴》和《通鉴纲目》基本成为共识。如孙楷第说《演义》“引用史料,大抵以《通鉴》为主”。80年代以来的学者在前贤基础上作了具体探考。

刘知渐从文献流播的角度,小川环树通过对“董卓议立陈留王”中有关情节、细节出处的分析,苏兴通过对张昭在赤壁之战中扮演的角色的探源,王立兴通过版本题记和情节内容的比勘,关四平、纪德君等则从思维方式、材料整合、外在结构体式、叙事艺术、语言风格、思想倾向、文化观念等方面,分别考察论述了《演义》与《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⑧。

・108・

3、范晔《后汉书》、吕祖谦《十七史详节》小川环树、李福清认为《演义》

中荀得曹操赠空盒后服毒自杀、“连环计”等情节的有关细节参考了《后汉书》⑨。

长泽规矩也认为《全相平话五种》等早期讲史是以《十七史详节》为蓝本的;小川环树也认为《演义》有的情节很可能是依据《详节》写成的。但周兆新通过考辨,认为“《三国志平话》的某些情节,以及嘉靖本中相当多的情节和段落,并非来源于《详节》”,但可以肯定的是“嘉靖本的‘论’、‘赞’、‘评’直接引自《详节》”⑩。

4、《史记》、《汉书》、《左传》及其他

曲沐、赵清永、俞樟华等分别从英雄史观、叙事方式、人物描写、,实录书文和评论人物的史笔等形式、、,考察了《史记》对《演义》ϖ

2006年第4期 明清小说研究 NO,4,2006 总第82期TheResearchonMingandQingDynastiesNovels General,NO,82

《三国演义》本事研究述评

・韩伟表・

摘 要 五个世纪来,《三国演义》代以前、20世纪20记、,极大》的研究。当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应该引起研究。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本事研究 研究史

自《三国演义》(下简称《演义》)行世后,就有论者对其本事原委进行了探究。综观五个世纪的本事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这一阶段对《演义》本事的探究方式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序跋、评点和一些文人的笔记载述;探讨思路则多以正史的通俗化为旨归;其论断的特点是重直观感悟轻逻辑实证,多零星随感少系统分析。如明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清李渔《古本三国志序》“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和清溪居士《重刊三国志演义序》“悉本陈志裴注,绝不架空杜撰”等。但该阶段也有一些颇具识见的认识。如: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卷六

(罗贯中)其人博极典籍,非特借陈志裴注,敷衍成书而已;往往正史及

注,并无此语,而杂史小说乃遇见之。———清徐时栋《烟屿楼笔记》卷四

(《演义》)其书组织陈志裴注及唐宋小说而成。———林纾《畏庐琐记・

小说杂考》

这些论断突破了“羽翼信史”的传统观念,视野已放延至杂史传说、唐宋小说、笔记・106・

讲史乃至时俗风尚诸方面。第二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以前。该阶段最突出的成就与特点是现代学者在现代小说观念和历史演进法、逻辑实证、社会历史批评等新理论方法的指导下,对《演义》的成书过程和本事原委作了动态梳理和理论概括。鲁迅、胡适在20年代初勾勒了“陈志裴注及杂记—‘说三分’—金元杂剧—《演义》”的成书轨迹,他们的许多论断和思路都为后来的研究者不断深味生发①。30年代前后,郑振铎、孙楷第等利用新发现的资料,对《三国志平话》与《演义》的关系作了细致透辟的考察②,填补了成书过程的缺环。40年代,李辰冬将三国故事的演变归纳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历史与传说综合等三个时期,容与《演义》成书的作用和关系作了辩证阐发③《》④则排比史料以阐明每回故事之渊源,涉及《》、《汉书、《通鉴纲目》。

50,总体而言,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阶段的研究者继承并发展了现代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对探源文献史料的范畴作了比较大的扩展,并对有关史料作了系统的钩稽辑录。

就范畴而言,历史史料方面已不再局限于陈志裴注,而延伸到了《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十七史详节》、《汉书》、《史记》、《左传》、《战国策》等。文学史料方面,《世说新语》、《搜神记》等古小说及唐诗宋词、变文、唐人小说、宋人笔记等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戏曲方面涉足了水饰、参军戏、院本、南戏等领域;讲史话本除“说三分”、《三国志平话》外,《新编五代史平话》、《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等也为学者所关注。

而史料钩辑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著。如朱一玄等编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辑录了明以前有关三国人物故事的文献资料三百余条(种);沈伯俊等编的《三国演义辞典》也对《演义》的本事原委做了提要钩玄;许盘清等整理的《〈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照本》将《演义》与《三国志》、《资治通鉴》的有关内容作了详细比照⑤。另外许多单篇论文的钩稽也颇多可取之处(详第二部分)。

其二,对“探源”的内涵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突破了单纯狭义的文献史料考索排比,而拓展至小说修辞、叙事艺术、创作心理、社会思想、时代因素、文化精神等层面。如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详细考察了诸葛亮形象由历史人物演

・107・

变到艺术形象的多重因子不断交合的过程;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运用历史、逻辑和美学相统一的方法,全面梳理了三国题材演化过程中各个环节所蕴含的文化意蕴、美学特征和创作主体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及其对《演义》成书的影响;李福清《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中的母题学考察也拓展和深化了《演义》的溯源研究⑥。

《演义》的本事研究正在由比附经史、以史衡文的考索排比向注重作者主体性、创造性和作品文学性、艺术性、文化意涵的方向不断迈进。

下面从史志杂记、小说诗文、戏剧曲艺、讲史话本、。

(一)1、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

20世纪20,。20,研究者对此作了比较具体的,集“三国”故事之大成的裴注比陈志对《演义》的影响更大。李福清认为,陈志突出了众多人物的某一主要特征,而“裴注保存的许多史料,为民间说书人和罗贯中的创造性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周兆新、徐宗文考察了罗贯中利用陈志裴注的情况和具体方法⑦。

90年代末以来,研究视野更为宽阔。如关四平认为,陈志求真的实录精神、求善的论断倾向、奇笔的文学色彩在史料、艺术精神、思想寄寓、表现艺术等方面为罗贯中提供了借鉴和示范;而裴注史实纲目的情节化、人物形象的立体化、褒贬方式的多样化则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拥刘的理论武器。

2、《资治通鉴》、《通鉴纲目》

明胡应麟已意识到《演义》有参考朱熹《通鉴纲目》的地方(见《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关羽秉烛”条)。现代时期,《演义》借鉴《资治通鉴》和《通鉴纲目》基本成为共识。如孙楷第说《演义》“引用史料,大抵以《通鉴》为主”。80年代以来的学者在前贤基础上作了具体探考。

刘知渐从文献流播的角度,小川环树通过对“董卓议立陈留王”中有关情节、细节出处的分析,苏兴通过对张昭在赤壁之战中扮演的角色的探源,王立兴通过版本题记和情节内容的比勘,关四平、纪德君等则从思维方式、材料整合、外在结构体式、叙事艺术、语言风格、思想倾向、文化观念等方面,分别考察论述了《演义》与《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⑧。

・108・

3、范晔《后汉书》、吕祖谦《十七史详节》小川环树、李福清认为《演义》

中荀得曹操赠空盒后服毒自杀、“连环计”等情节的有关细节参考了《后汉书》⑨。

长泽规矩也认为《全相平话五种》等早期讲史是以《十七史详节》为蓝本的;小川环树也认为《演义》有的情节很可能是依据《详节》写成的。但周兆新通过考辨,认为“《三国志平话》的某些情节,以及嘉靖本中相当多的情节和段落,并非来源于《详节》”,但可以肯定的是“嘉靖本的‘论’、‘赞’、‘评’直接引自《详节》”⑩。

4、《史记》、《汉书》、《左传》及其他

曲沐、赵清永、俞樟华等分别从英雄史观、叙事方式、人物描写、,实录书文和评论人物的史笔等形式、、,考察了《史记》对《演义》ϖ

相关文章

  •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述评
  • J0删I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 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No.5201I <三国演义>人物形 ...查看


  • 曹丕"文气"说述评
  • 曹丕"文气"说述评 [摘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曹丕的<典论·论文>提供了许多的内容材料.其中"文以气为主"更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无论是在文论理论方面,还是美学意义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查看


  • 三国评论精选
  • 目录 经典阅读 诗词鉴赏 世界名著 武侠经典 红学经典 西游专题 水浒世界 三国演义 成功励志 百家讲坛 名人传记 古文观止 四大名著 成功教育 诺奖精选 少儿名著 <三国>武力大排名(连载一吕布) <三国>武力大排 ...查看


  • 谁是解放军中的韩信解放军五大名将述评
  • 谁是解放军中的韩信,解放军五大名将述评 谁是解放军中的韩信,解放军五大名将述评 谁是解放军将领中的韩信,这可能是一个永远争论不完的话题.粟裕,徐向前,刘伯承,林彪,彭德怀五位解放军中的佼佼者,每个人都有忠实的拥戴支持者,都可以说上一大堆理由 ...查看


  • 做人为什么要谦虚
  • 做人为什么要谦虚? 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品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谦虚的美德,在这方面的有许多的格言警句启迪后人.如"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 ...查看


  • 冯延巳研究述评
  • 第5卷第11期 2006年11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5No.11Nov.2006 冯延巳研究述评 杨文娟 (广州大学人文 ...查看


  • 中国人人皆知的广告语
  • 广州地产界最经典广告语 总有一些话语可以打动你 有非常非常实在但又巧妙地掩盖了自己地域距离的"平过自己起屋":有展示自己大盘大发展商风范的"广州可以骄傲"."谢谢,广州!".&qu ...查看


  • 论明清时期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诠释
  • 论明清时期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诠释 郭素媛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明清时期不同读者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和评价.其中 ...查看


  • 红楼梦名家点评
  •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