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教育2

资料

“虎妈妈”教育观,预设了精英主义的前提

蔡美儿的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的产物,她为子女预设了所谓的成功前提:接受高等教育、成绩优异、被上流所认可,然后通过严格管教打造出新的“精英”。这无形中将成功的标准变得一元化。而美国人对教育的看法在于每个人都是特殊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种教育特点在于帮助孩子找到符合他们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强迫他们成为某一方面的特定人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育心理学教授斯蒂格勒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就。比如,要想成为一个马拉松健将,你除了要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外,还要有一个能够胜任马拉松的体魄。天赋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蔡美儿所描述的极端教育方法就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拿到金牌,你在没拿到金牌前绝不能停止努力。

软硬兼施,摧毁孩子完整人格

“虎妈妈”的“这不准”“那不准”的教育方式,几乎垄断了孩子生活中所有的可以自己作主选择的事项。这样的结果,孩子将很难懂得自己可以有选择的权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最终忘却自己究竟需要什么,从而形成万事都以别人的眼光为转移的生存行为模式。这样的人无论做出多达的社会成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因为所有的这些成就,都并不是出于自己的真实自我需要。所以这样的追求,是如饮海水止渴,愈饮愈渴,愈渴愈饮。 比一味的严厉手段,“虎妈妈”的另外一套温情攻势在摧毁孩子的人格自我上更加有效。因为在剥夺了孩子的需要之后,在孩子心灵受伤之后,“虎妈妈”更张开慈爱的双臂,把受伤的孩子抱在怀中,让孩子体会母爱的温馨。这样的行为,产生的是什么后果呢?对大部分自我天生不够强大的孩子来说,唯一的结果是:只有牺牲自己的需要,才能得到母爱,才能得到快乐。于是,为了讨母亲喜欢,甚至为了讨别人的喜欢,这样的人将永远做别人看重的事,说别人喜欢听的话。

严教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溺爱”

当电子邮件堆满蔡美儿的邮箱时,《纽约时报另》一位资深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也被愤怒的群众要求发表意见。几乎所有的批评者都在围绕着能否给孩子一个幸福童年、人格是否保持完整的议题上热烈讨论时,布鲁克斯却认为,严教也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溺爱罢了。他认为,蔡的做法是在保护她的的女儿,不让他们参加那些在智力方面需要最高技能的活动,女儿们并不理解什么难以认知,什么不难,这种判断能力被蔡美儿完全主宰。

麻省理工学院和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群体成员擅于读懂彼此情绪,那么该群体就具有高度的集体智慧。而显然,“虎式管教”剥夺了这种可能。并且这种技能是学校无法获得的,它是通过各种艰苦经历的磨练得来的。没有这些,孩子如何学会如何为人处世?从哪里学会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并预料到别人的反应?

“虎妈妈式教育”,代表的是美国华裔族群精英教育的一个侧面,即使真能“开花结果”,也仅可能在美国教育体系里发生。

当然,持相反观点的也不少。网友“独树一帜”认为,中国孩子已经活得够累了,家庭教育还一味加压,他们的童年将是一片阴影。家长李俊树认为,虎妈的方法要因人而异,精英教育并不适合所有孩子,父母太凶悍很容易关闭亲子沟通的大门,孩子容易更懦弱或是更反叛。

这种教育方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卓有成效。正如蔡美儿在接受《TIME》采访时说,她的孩子们在接受了这种教育之后,相比于其他同龄人,具有各种别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成就,将会比较容易在社会上获得一个好的位置(good spot)。毫无疑问,这也是很多赞同这种严管加灌输教育方式家长的共同想法。然而如果把眼光放得远一些,就会明白,她的这种所谓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好回答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其一,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的华裔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如果按照人口比例计算,可谓是人才辈出了,但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始

终处于种族边缘地带,尤其在政治上一直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族群,缺少发言权?

其实答案就在大家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里,虎妈的子女教育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亚洲移民在美国的一个常见特点,就是一种本能的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因而通过学习并精通一门技术,来在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始终是亚洲移民中一种主流的思维。即便作为出生在美国的二代移民,她仍然有着很强的外来者本能,这一点在书中表现得很明显。即便就是蔡家这样的社会精英家庭,仍然能看得到这种意识的痕迹。对于第一代移民,受自身条件所限,走这样的路,是无可厚非的。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还走在这样的路上,就只能说明种群的文化出了问题。从微观上讲,父母完全无法预料子女的天赋和兴趣的变化,拔苗助长,前景未必如其所愿。也就是所谓有意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蔡美儿的教育方式反映出的,恰恰是华人一种重视个人前途、却漠视社会的文化传统。在蔡家的成功秘籍里,没有任何的社会参与意识,只有自身发展,这与美国主流社会鼓励社会参与的文化,完全背道相左。这也就是华裔精英在美国都是星星点灯,而不能成大气候的根本原因所在。

近些年来,由于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技术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在美国的学校中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课业表现优异的亚裔学生占据了各种领奖台,很多竞争激烈的知名高校,甚至不得不对录取人口种族按比例进行限制,来避免出现亚裔学生太多,而破坏了各个种族教育权利均等的法律原则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蔡美儿的这些观点和做法引起了很多其他种族家长对自己子女教育方式的忧虑,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是好,很多人都纷纷求教于教育专家。甚至有不少知识分子都悲观地认为,整个西方教育方式已经无法与东方模式竞争,他们的下一代也将无法与中国人和印度人竞争。但持不同观点的人士,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每年培养出来的理工科学生和现有的工程师,数量上远远超过美国,但几十年下来,始终只能在技术上跟着美国跑,创新能力完全不能和人才储备成比例,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在美国最早出现的?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在1978年风光一时的科大少年班。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天才少年们,基本都已经从社会公众的视野中完全消失了,据说多数在国外定居了。剩下少数还可以被看到的,不是个别做了企业高管的,就是精神出了问题的。换句话说,不论他们个人的出路如何,似乎没有一个人,走上了当年邓小平、杨振宁给他们设计的“向科学进军”之路,进而成为当代中国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在最近国际上组织的PISA考试中,上海学生大获全胜,赢得最高奖项,再次引起国际上关于国家竞争力的争论。但是连北京的教育专家也不得不承认,这实际上没有什么可高兴的,考试并不能说明问题,中国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上,还无法与欧美学生相比。

百年前一位德国社会学家在对比了中国与英国的国情之后,曾经说过大意是这样的一段话,中国之所以不能像英国一样,成为最先进的国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人的家庭结构,始终是一种从上到下的压制模式,长辈处于家庭权威的最高层,而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基本没有自我的空间,只能无条件顺从长辈的意志,进而整个国家也是处于同样的管理结构之中,因而整体缺乏创新与活力,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从蔡美儿的教育模式和国内的现实可以看出,这样的传统直到今天仍然在塑造主导着当今的华人社会,无论海内还是海外。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沿袭这样一种传统,在一方面,父母辈出于良好的用心,却塑造出了一群缺乏自我的年轻人。在另一方面,虽然可以看到很多训练有素的青年才俊,社会却丧失了整体的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自相矛盾的现象?归根结底一点,虽然中国人也好,美国人也好,人都是自利的,因而在作出决策时,都是以自己或者亲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但是分别在美国的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与中国的束缚压制型文化传统下,所产生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变革,

几乎都是从美国首先兴起,然后才推广向全世界。

蔡美儿的教女经红遍中西,但“成功”值得怀疑

美国婆婆按“自主教育”培养的老公更胜一筹

西方媒体对虎妈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一些西方父母面对虎妈十分惊骇和疑惑,他们责备蔡美儿是“魔鬼”,却也害怕自己的孩子“成为东方孩子的手下败将”。

《虎妈战歌》中并未见蔡美儿提供了多少“中式教育”优于“西式教育”的证据,颇能唬住一些读者,但在她自己在所谓“中式教育”背景下的求学经历,却没有证明这种教育的好处。因为她那在所谓“西式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丈夫,却远比她优秀,这不能不说是绝妙的讽刺。鉴于蔡美儿对“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的定义宽泛,还不如以“专横教育”和“自主教育”代替之。

虎妈的洋婆婆也培养出了一个哈佛法学院毕业生——虎妈老公,而且比虎妈还优秀。谁的教育更成功?

为了父母而学求知热情尽失

蔡美儿自己是在极为苛刻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父亲从不许她拿A以下的成绩,否则就斥其给父母丢了脸;说错话了要用筷子狠狠打她手板;外出到同学家过夜更是禁忌。蔡美儿说,正是这样严格的教育让她汲取了奋发向上的力量,她才能考上哈佛大学,并最终成为耶鲁法学院的终身教授。所以,为人母之后,她完全沿用了父亲专横的教育方式,并理直气壮地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堕落”。

奋发向上固然可敬,但专横的家庭教育是否真的有利无弊呢?且看她对自己求学经历的描述吧。“我在哈佛大学开始学习应用数学,是因为我认为这样做会讨好父母,而我后来放弃了它,却是因为我父亲眼睁睁看着我被一个数学难题折磨了一个寒假,他说我这样会毁了自己的脑子。于是,我又机械地转向经济学,以为它大概比较像一门科学。我以‘双职工家庭的通勤模式’撰写论文,其间的枯燥乏味使得我干脆记不住我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我上哈佛法学院,主要是因为我不想进医学院„„无论教授何时向我发问,我的脑子都像结了冰一样僵硬。我不是一个天生好质疑、爱提问的人,我只想记下教授所讲述的一切内容,然后死记硬背„„”

她父亲专横的教育模式,已经从根子上毁掉了她对于知识的热情和好奇,毁掉了她的判断力和创造力,也毁掉了她严谨清晰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能力。她每一次的选择都是被模模糊糊的感觉引导,学习也从来不让她觉得兴奋和快乐,她的愿望就是“讨好父母”和出人头地,至于内心到底想做什么,估计她自己也觉得是一团糨糊。她还算幸运,因为父亲把她从应用数学的泥沼里拯救了出来,如果父亲还是一意孤行要她拿A呢?她会不会把大脑毁掉了还不自知?

蔡美儿力陈“专横教育”的优越性,可她给出的事实恰恰是反证。

她在书中多次反对自己的洋婆婆崇尚自由,尊重孩子自我选择的做法,认为那不过是发展心理学的谬论;可这个洋婆婆偏偏也培养出了一个哈佛法学院毕业生,而且比她还优秀——蔡美儿丈夫的得意之作曾发表在《哈佛法律评论》上,他也先于蔡美儿成为耶鲁终身教授,更让蔡美儿相形见绌的是,她先生对法律充满了热情,写起论文来乐此不疲,讲起课来才华横溢;可当她被问及感兴趣的法律话题时,却“像个中风病人一样无法思考”,正因如此,她的耶鲁求职之路一波三折。

蔡美儿既然是要力陈“专横教育”的优越性,为什么还要“晒”出先生的优秀之处,要知道,她先生可是在“自主教育”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这岂不是说明了后者培养出来的人才更有竞争力,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

蔡美儿的叙述如流水一般,缺乏清晰的逻辑。逻辑思维是以独立判断力为前提的,你让一个从小只想着要“讨好父母”的女子获得这种能力,实在是一种苛求。

从来没有一个理性的人否定勤奋和努力工作的价值。心理学家只是说,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因为父母的评价对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至关重要,一个得不到尊重的孩子会遭遇很多情绪困扰;要给予孩子自由探索和学习的权利,这样才能保护好他们的学习热情;要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孩子,这是由大脑发展的规律决定的。蔡美儿把尊重孩子与放纵孩子画上了等号。

虎妈教育体系出来的人,适合当技术官僚,工程师什么的,创造性思维肯定会受到约束。这正是美国教育体系的长处,自由恣肆。

尽管虎妈的两个女儿都被常春藤名校录取。然而,“虎妈”女儿被两所长春藤盟校录取仅是小概率的个案,如果因此对全国“虎妈”的严苛家教模式赞不绝口,甚至夜郎自大,是很危险的。

蔡美儿在写给《波士顿前锋报》的电邮中说:“我不能居功。我不禁得我的教养方法与她被录取有关。我觉得这百分之百是索非亚自我卖力的最后。”与其说这番话是自谦之词,毋宁说是蔡美儿迫于舆论压力的敷衍之词。

资料

“虎妈妈”教育观,预设了精英主义的前提

蔡美儿的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的产物,她为子女预设了所谓的成功前提:接受高等教育、成绩优异、被上流所认可,然后通过严格管教打造出新的“精英”。这无形中将成功的标准变得一元化。而美国人对教育的看法在于每个人都是特殊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种教育特点在于帮助孩子找到符合他们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强迫他们成为某一方面的特定人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育心理学教授斯蒂格勒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就。比如,要想成为一个马拉松健将,你除了要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外,还要有一个能够胜任马拉松的体魄。天赋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蔡美儿所描述的极端教育方法就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拿到金牌,你在没拿到金牌前绝不能停止努力。

软硬兼施,摧毁孩子完整人格

“虎妈妈”的“这不准”“那不准”的教育方式,几乎垄断了孩子生活中所有的可以自己作主选择的事项。这样的结果,孩子将很难懂得自己可以有选择的权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最终忘却自己究竟需要什么,从而形成万事都以别人的眼光为转移的生存行为模式。这样的人无论做出多达的社会成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因为所有的这些成就,都并不是出于自己的真实自我需要。所以这样的追求,是如饮海水止渴,愈饮愈渴,愈渴愈饮。 比一味的严厉手段,“虎妈妈”的另外一套温情攻势在摧毁孩子的人格自我上更加有效。因为在剥夺了孩子的需要之后,在孩子心灵受伤之后,“虎妈妈”更张开慈爱的双臂,把受伤的孩子抱在怀中,让孩子体会母爱的温馨。这样的行为,产生的是什么后果呢?对大部分自我天生不够强大的孩子来说,唯一的结果是:只有牺牲自己的需要,才能得到母爱,才能得到快乐。于是,为了讨母亲喜欢,甚至为了讨别人的喜欢,这样的人将永远做别人看重的事,说别人喜欢听的话。

严教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溺爱”

当电子邮件堆满蔡美儿的邮箱时,《纽约时报另》一位资深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也被愤怒的群众要求发表意见。几乎所有的批评者都在围绕着能否给孩子一个幸福童年、人格是否保持完整的议题上热烈讨论时,布鲁克斯却认为,严教也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溺爱罢了。他认为,蔡的做法是在保护她的的女儿,不让他们参加那些在智力方面需要最高技能的活动,女儿们并不理解什么难以认知,什么不难,这种判断能力被蔡美儿完全主宰。

麻省理工学院和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群体成员擅于读懂彼此情绪,那么该群体就具有高度的集体智慧。而显然,“虎式管教”剥夺了这种可能。并且这种技能是学校无法获得的,它是通过各种艰苦经历的磨练得来的。没有这些,孩子如何学会如何为人处世?从哪里学会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并预料到别人的反应?

“虎妈妈式教育”,代表的是美国华裔族群精英教育的一个侧面,即使真能“开花结果”,也仅可能在美国教育体系里发生。

当然,持相反观点的也不少。网友“独树一帜”认为,中国孩子已经活得够累了,家庭教育还一味加压,他们的童年将是一片阴影。家长李俊树认为,虎妈的方法要因人而异,精英教育并不适合所有孩子,父母太凶悍很容易关闭亲子沟通的大门,孩子容易更懦弱或是更反叛。

这种教育方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卓有成效。正如蔡美儿在接受《TIME》采访时说,她的孩子们在接受了这种教育之后,相比于其他同龄人,具有各种别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成就,将会比较容易在社会上获得一个好的位置(good spot)。毫无疑问,这也是很多赞同这种严管加灌输教育方式家长的共同想法。然而如果把眼光放得远一些,就会明白,她的这种所谓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好回答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其一,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的华裔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如果按照人口比例计算,可谓是人才辈出了,但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始

终处于种族边缘地带,尤其在政治上一直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族群,缺少发言权?

其实答案就在大家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里,虎妈的子女教育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亚洲移民在美国的一个常见特点,就是一种本能的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因而通过学习并精通一门技术,来在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始终是亚洲移民中一种主流的思维。即便作为出生在美国的二代移民,她仍然有着很强的外来者本能,这一点在书中表现得很明显。即便就是蔡家这样的社会精英家庭,仍然能看得到这种意识的痕迹。对于第一代移民,受自身条件所限,走这样的路,是无可厚非的。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还走在这样的路上,就只能说明种群的文化出了问题。从微观上讲,父母完全无法预料子女的天赋和兴趣的变化,拔苗助长,前景未必如其所愿。也就是所谓有意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蔡美儿的教育方式反映出的,恰恰是华人一种重视个人前途、却漠视社会的文化传统。在蔡家的成功秘籍里,没有任何的社会参与意识,只有自身发展,这与美国主流社会鼓励社会参与的文化,完全背道相左。这也就是华裔精英在美国都是星星点灯,而不能成大气候的根本原因所在。

近些年来,由于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技术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在美国的学校中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课业表现优异的亚裔学生占据了各种领奖台,很多竞争激烈的知名高校,甚至不得不对录取人口种族按比例进行限制,来避免出现亚裔学生太多,而破坏了各个种族教育权利均等的法律原则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蔡美儿的这些观点和做法引起了很多其他种族家长对自己子女教育方式的忧虑,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是好,很多人都纷纷求教于教育专家。甚至有不少知识分子都悲观地认为,整个西方教育方式已经无法与东方模式竞争,他们的下一代也将无法与中国人和印度人竞争。但持不同观点的人士,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每年培养出来的理工科学生和现有的工程师,数量上远远超过美国,但几十年下来,始终只能在技术上跟着美国跑,创新能力完全不能和人才储备成比例,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在美国最早出现的?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在1978年风光一时的科大少年班。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天才少年们,基本都已经从社会公众的视野中完全消失了,据说多数在国外定居了。剩下少数还可以被看到的,不是个别做了企业高管的,就是精神出了问题的。换句话说,不论他们个人的出路如何,似乎没有一个人,走上了当年邓小平、杨振宁给他们设计的“向科学进军”之路,进而成为当代中国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在最近国际上组织的PISA考试中,上海学生大获全胜,赢得最高奖项,再次引起国际上关于国家竞争力的争论。但是连北京的教育专家也不得不承认,这实际上没有什么可高兴的,考试并不能说明问题,中国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上,还无法与欧美学生相比。

百年前一位德国社会学家在对比了中国与英国的国情之后,曾经说过大意是这样的一段话,中国之所以不能像英国一样,成为最先进的国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人的家庭结构,始终是一种从上到下的压制模式,长辈处于家庭权威的最高层,而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基本没有自我的空间,只能无条件顺从长辈的意志,进而整个国家也是处于同样的管理结构之中,因而整体缺乏创新与活力,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从蔡美儿的教育模式和国内的现实可以看出,这样的传统直到今天仍然在塑造主导着当今的华人社会,无论海内还是海外。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沿袭这样一种传统,在一方面,父母辈出于良好的用心,却塑造出了一群缺乏自我的年轻人。在另一方面,虽然可以看到很多训练有素的青年才俊,社会却丧失了整体的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自相矛盾的现象?归根结底一点,虽然中国人也好,美国人也好,人都是自利的,因而在作出决策时,都是以自己或者亲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但是分别在美国的自由主义文化传统与中国的束缚压制型文化传统下,所产生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变革,

几乎都是从美国首先兴起,然后才推广向全世界。

蔡美儿的教女经红遍中西,但“成功”值得怀疑

美国婆婆按“自主教育”培养的老公更胜一筹

西方媒体对虎妈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一些西方父母面对虎妈十分惊骇和疑惑,他们责备蔡美儿是“魔鬼”,却也害怕自己的孩子“成为东方孩子的手下败将”。

《虎妈战歌》中并未见蔡美儿提供了多少“中式教育”优于“西式教育”的证据,颇能唬住一些读者,但在她自己在所谓“中式教育”背景下的求学经历,却没有证明这种教育的好处。因为她那在所谓“西式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丈夫,却远比她优秀,这不能不说是绝妙的讽刺。鉴于蔡美儿对“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的定义宽泛,还不如以“专横教育”和“自主教育”代替之。

虎妈的洋婆婆也培养出了一个哈佛法学院毕业生——虎妈老公,而且比虎妈还优秀。谁的教育更成功?

为了父母而学求知热情尽失

蔡美儿自己是在极为苛刻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父亲从不许她拿A以下的成绩,否则就斥其给父母丢了脸;说错话了要用筷子狠狠打她手板;外出到同学家过夜更是禁忌。蔡美儿说,正是这样严格的教育让她汲取了奋发向上的力量,她才能考上哈佛大学,并最终成为耶鲁法学院的终身教授。所以,为人母之后,她完全沿用了父亲专横的教育方式,并理直气壮地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堕落”。

奋发向上固然可敬,但专横的家庭教育是否真的有利无弊呢?且看她对自己求学经历的描述吧。“我在哈佛大学开始学习应用数学,是因为我认为这样做会讨好父母,而我后来放弃了它,却是因为我父亲眼睁睁看着我被一个数学难题折磨了一个寒假,他说我这样会毁了自己的脑子。于是,我又机械地转向经济学,以为它大概比较像一门科学。我以‘双职工家庭的通勤模式’撰写论文,其间的枯燥乏味使得我干脆记不住我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我上哈佛法学院,主要是因为我不想进医学院„„无论教授何时向我发问,我的脑子都像结了冰一样僵硬。我不是一个天生好质疑、爱提问的人,我只想记下教授所讲述的一切内容,然后死记硬背„„”

她父亲专横的教育模式,已经从根子上毁掉了她对于知识的热情和好奇,毁掉了她的判断力和创造力,也毁掉了她严谨清晰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能力。她每一次的选择都是被模模糊糊的感觉引导,学习也从来不让她觉得兴奋和快乐,她的愿望就是“讨好父母”和出人头地,至于内心到底想做什么,估计她自己也觉得是一团糨糊。她还算幸运,因为父亲把她从应用数学的泥沼里拯救了出来,如果父亲还是一意孤行要她拿A呢?她会不会把大脑毁掉了还不自知?

蔡美儿力陈“专横教育”的优越性,可她给出的事实恰恰是反证。

她在书中多次反对自己的洋婆婆崇尚自由,尊重孩子自我选择的做法,认为那不过是发展心理学的谬论;可这个洋婆婆偏偏也培养出了一个哈佛法学院毕业生,而且比她还优秀——蔡美儿丈夫的得意之作曾发表在《哈佛法律评论》上,他也先于蔡美儿成为耶鲁终身教授,更让蔡美儿相形见绌的是,她先生对法律充满了热情,写起论文来乐此不疲,讲起课来才华横溢;可当她被问及感兴趣的法律话题时,却“像个中风病人一样无法思考”,正因如此,她的耶鲁求职之路一波三折。

蔡美儿既然是要力陈“专横教育”的优越性,为什么还要“晒”出先生的优秀之处,要知道,她先生可是在“自主教育”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这岂不是说明了后者培养出来的人才更有竞争力,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

蔡美儿的叙述如流水一般,缺乏清晰的逻辑。逻辑思维是以独立判断力为前提的,你让一个从小只想着要“讨好父母”的女子获得这种能力,实在是一种苛求。

从来没有一个理性的人否定勤奋和努力工作的价值。心理学家只是说,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因为父母的评价对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至关重要,一个得不到尊重的孩子会遭遇很多情绪困扰;要给予孩子自由探索和学习的权利,这样才能保护好他们的学习热情;要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孩子,这是由大脑发展的规律决定的。蔡美儿把尊重孩子与放纵孩子画上了等号。

虎妈教育体系出来的人,适合当技术官僚,工程师什么的,创造性思维肯定会受到约束。这正是美国教育体系的长处,自由恣肆。

尽管虎妈的两个女儿都被常春藤名校录取。然而,“虎妈”女儿被两所长春藤盟校录取仅是小概率的个案,如果因此对全国“虎妈”的严苛家教模式赞不绝口,甚至夜郎自大,是很危险的。

蔡美儿在写给《波士顿前锋报》的电邮中说:“我不能居功。我不禁得我的教养方法与她被录取有关。我觉得这百分之百是索非亚自我卖力的最后。”与其说这番话是自谦之词,毋宁说是蔡美儿迫于舆论压力的敷衍之词。


相关文章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教育学毕业论文选题(1084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 ...查看


  • 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44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特殊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082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二年级英语教材
  • 幼儿/小学教育->小学二年级->二年幼儿/小学教育->小学二年级->二年级英语, 幼儿/小学教育->小学二年级->二年级其他课程级英语, 幼儿幼儿/小学教育->小学二年级->二年级英语, 幼儿 ...查看


  • 外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 <外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51133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学分:2学分 学时:36学时 开设学期:第6学期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并认识外国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基本掌握外国教育 ...查看


  •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 http://www.kuakao.com/school/138/10735.html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 ...查看


  •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主要参考书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教育学原理 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 ...查看


  •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南京师范大学812
  • 12.深以刻薄为戒,每事当从忠厚 --薜渲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教育学原理 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 ...查看


  •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南京师范大学724
  •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教育学原理 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能运用教育的基本 ...查看


  • 教育的概念 1
  •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