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_姜爱林

・上海经济研究・                          2002年第7期

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姜爱林

(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 100029)

  内容提要: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后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殊表征,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工具,工业化是信息化的重要载体。概括地讲,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前提和发展、源泉与载体、基础和对基础之改造的关系。

关键词:工业化 信息化 涵义 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2)7-0036-06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涵义

(一)工业化的涵义

工业化与城镇化一样也是一个舶来品。这一词汇在中国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包括《现代汉语词典》在内的不少大中型辞书都收录并作了界定。在英文中,Industrialization是一个表示动态的名词,可译为“工业化”或译为“产业化”。中国目前比较认同的作法是将其译成“工业化”,即含有工业

¹发展过程之意。

工业化的概念比之城镇化的概念要久远许多,而且工业化概念的成熟度在中国也似乎要高于城镇化。这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二者概念之形成及社会化方面的明显不同之处。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用来实现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一个必要手段,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作为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历史阶段,工业化不仅表现为一个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而且还包含着经济增长量的扩张

º和结构变动所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质的变化。

笔者以为,尽管学者们对工业化概念的具体表达方式不一,内容有差异,但还是可以找出一些共性的东西,从而可以下一个定义:工业化是一个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以工业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业化首先表现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或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持续上升。二是工业化表现为工业结构的高级化,工业创新的不断涌现和主导工业(即推进型工业)的依次交替。三是工业化意味着国民经济技术和制度的现代化以及人们活动的城镇化。四是工业化作为一个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五是工业化的持续增长和工业结构高级化是收稿日期:2002-06-04

作者简介:姜爱林,高级工程师,经济学博士后,出版专著一部,发表文章近百篇。

2002年第7期                          ・上海经济研究・

»推进工业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六是工业化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从经济发展的层面来认识

工业化,可以揭示出工业化的四大特征:第一、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增长的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第

二、工业化是一个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第三、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过程。第

四、工业化也是一个社会生产力以及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信息化的基本涵义

信息化、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概念一样,都是20世纪的产物。作为一个舶来品,信息化一词来自于日本的“Johoka”和英文中的“Informationization”,这两个词在目前被中国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新兴词汇。不过,在港台地区,信息化则被称为资讯化。

信息化一词在中国出现早于城镇化,但迟于工业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学者开始关注信息化问题并探讨了“信息化”概念的涵义,表1列出近来信息化概念的不同观点。结合其它方面的文献不难看出:有的是从信息技术角度下定义,有的是从信息产业角度下定义,有的是从信息基础结构下定义,还有的是从经济的、社会的或过程的角度下定义。这些定义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都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信息化的概念及本质进行了概括,这对于我们给定科学的信息化定义颇有帮助。

表1 信息概念的不同观点¾比较序号

1

2内     涵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信息化是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最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提高生产力,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资料来源李京文(1994)P3李京文(1994)P19½¼

3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设备,更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信息经济增加值在国李京文(1994)P41

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信息化就是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领域,极大地提高社会钟义信(1994)劳动生产率。

信息化就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发掘社会智能潜力,推高新民(1996)P39动经济和社会优质发展。

信息化是指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逐步提高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同时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把信息产业发展起来,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张东彦(1997)P4开,把信息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上去。

信息化就是要加快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以及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交

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使企业的发展更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南云(1997)P26求,从而加快经济的运行节奏,促进经济发展。

信息化是指人们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汪向东(1998)P9源的智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

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

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李富强(1998)P100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信息化是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智韩建新(2000)P213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甚至人们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

信息化是指人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较高的程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

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推动人的智能潜力和社会物质资源潜力充分发挥,使社会赵苹(2000)P17

经济向高效、优质方向发展的历史进程。

信息化就是指社会经济结构从以物质与能量为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重心转吴基传(2001)9P变的过程。

信息化通常是指由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化所组成的宋玲(2001)216P整个信息革命的发展过程。[1**********]213

・上海经济研究・                          2002年第7期如何给信息化概念下定义?必须把握三点:一是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二是要能揭示其本质的、根本的东西;三是要有概括性,也要有预期性或指导性。这里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界定信息化的概念。

(1)信息化的一般定义。所谓信息化,就是指由计算机和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几个方面。信息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和水平。这一定义表明,信息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2)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内涵。所谓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就是指通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体系内,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组织形式和人民生活方式革命性转变的过程。包括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化信息化两方面,具体内涵包括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组织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等。

(3)国家信息化的定义。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首次给“信息化”下了定义:即指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并逐步取得支配地位的一种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1995年俄罗斯国家杜马给国家信息化作了这样的定义:信息化是指在组建和使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为满足公民、国家政权机关、地方自治机关、机构、社会团体的信息需求和实现权益而创造

À最佳条件的组织筹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过程。除这两个国家外,一般不给定国家信息化下¿

定义。

1997年4月,中国第一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该次会议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及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概念。所谓国家信息化,就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定义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也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和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国家信息化体系框架包括六个方面: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等。

将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可以求得信息化内容的一般理论模型Á,这个理论模型主要内容包括:核心层、支撑层与应用层三个方面。核心层是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支撑层包括信息化所需的人才队伍、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所需的各种规制环境;应用层包括应用实效、政府导向、消费观念、用户需求、市场供应和价格定位等。

信息化概念及内容的复杂性,广博性,使得人们难以对其特征进行概括或归纳。但从最一般的意义而言,信息化具有六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知识含量高;二是技术多样化;三是业务综合性;四是行业合作性;五是市场竞争性;六是户选择性;七是数字化;八是网络化;九是智能化;十是广泛渗透性;十一是虚拟化。此外,也有学者将信息化的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传输高速宽带化;二是网络互联普及化;三是服务系统综合化;四是系统人工智能化;五是管理法制规范化。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从产生上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信息化虽然产生于工业化但不是工业化的附属物;从发展阶段上看,工业社会与信—

2002年第7期                          ・上海经济研究・息社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后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殊表征,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作用上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工具,工业化是信息化的重要载体;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动因以及主要资源来看,工业化是人类追求发展的过程,而信息化则是人类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工业化是人类不断实现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则是人类逐步走向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概括地讲,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前提和发展、源泉与载体、基础和对基础之改造的关系。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前者涉及的是工业社会,后者涉及的是信息社会

大约200多年前,人类社会开始告别农业经济时代,迎来了工业经济社会,而且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爆发了以微电子、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等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又迎来了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工业社会曾经大大改变了农业社会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空间结构,使资本成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替代了土地要素的主导地位。同样地,信息社会的到来也必将大大地改变工业社会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带给人类社会全新的面貌。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是信息革命的核心,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与工业社会不同,信息社会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具有自己所独有的若干特征。很多社会学家,如狄查德、贝尔、奈斯比特、托夫勒、河村望、笔板秀世、富永健一、松田米津等,都对信息社会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归纳起有10个方面:

1.在信息社会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信息。在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而在信息社会里的战略资源是信息。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财富的源泉,谁拥有信息,谁就能获得社会财富。

2.价值的增值已经不再主要通过劳动,而是通过信息。

3.人们注意和关心的是将来。在农业社会里,人们习惯于看过去;在工业社会里,人们习惯于看现实;而在信息社会里,人们将把精力和目光放在未来。

4.信息社会是诉讼密集的社会。由于人们的相互交往大大增加,其中有些关系毫无疑问将日趋恶化,必然引起诉讼案件日益增多。

5.工业化社会发展的核心是蒸汽机,其主要功能是代替和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信息社会发展的核心则是电脑,其主要功能是代替和加强人的脑力智能。

6.工业社会蒸汽机的发展带来动力革命,生产力有很大发展;信息社会电脑的发展带来信息革命,产生大量系统化的信息、科学技术和知识、情报信息。

7.在工业社会里,工厂是物质生产中心,也是整个社会实力的象征;在信息社会里,情报公用事业成为经济发展中心,也是整个社会实力的象征。

8.工业社会的主导产业是制造业,信息社会的主导产业是智能工业。

9.工业社会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为目标,信息社会以实现“时间价值”为目标。

10.工业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生产出最大量的物资,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信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生产出最大量的知识,以加速社会的腾飞。

(二)信息化产生于工业化,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的变化过程,工业化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从工业化发展过程看,现代工业化不只是表现在工业部门高速增长的过程,而且还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的总体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突出的变迁就是工业革命胎生了信息技术的因素,并为信息化的问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显而易见,工业化发展导致信息化的出现,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理由有三点:第一,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第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kb

・上海经济研究・                          2002年第7期的内在动力。第三,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业的必备条件。信息化是在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高技术化)阶段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信息产品的生产、信息本身的产生、传播、接收等都需要各类高技术的信息装备为载体和信息服务为辅助条件,如计算机、光纤通信、感测仪器、网络、软体、多媒体、微电子等。这些装备和技术如果离开了高技术的制造业是没有办法生产出来的。因此,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为信息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靠条件。可以这样说,没有工业化的充分

lb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是没有依托的,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用武之地。

(三)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的出现,信息化的发展又须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mb

信息化是从工业化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过程。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的出现,信息化的发展又须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同时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了的信息化体制通过对传统工业化体制的大规模改造,才能够使传统工业实现工业信息化。

信息化对工业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信息化不能代替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光纤通信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一系列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没有信息化,世纪之交的工业化将停滞不前或徘徊不定。信息化虽然对工业化具有推动作用,但不能因此忽视传统工业自身作用及功能的发挥。

信息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加速,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变化。信息化的作用不仅体现工业化本身,更重要是催生了经济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的产生使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发生转变,表现出与传统经济发展明显不同的特征:一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再取决于简单增加资本和劳动力的量的投入,而是将越来越依赖于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在生产中的运用。知识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播将越来越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核心环节,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将围绕着信息流来组织实施。二是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生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使生产组织的管理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科学性。三是在信息经济中,劳动资料的信息属性将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生产方式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将逐步变成主要的工作。因此,获取信息的质量、效率、方式等将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因素。四是信息经济进一步具有国际性。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超越国界的投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劳动和技术交流将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五是信息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不仅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和改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改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

当然,信息对于现代工业并不仅仅是一种依赖性关系,而更是一种改造的关系。首先,信息化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推动和支持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次,信息化一旦出现和发展起来,便会反过来改造传统工业领域,使现代工业加速自动化、信息化的过程,最终可能将传统的工业生产改造成信息化工业生产。

以上三个方面的简要分析表明,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互促互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需求之源,是新经济发展的条件。肯定地讲,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没有工业化,信息化就失去了支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信息化是工业化的直接产物,是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和增长的“引擎”,它赋予工业化以崭新的内容和现代化的意义,它是现行的“工业化”。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同时也要注意强调两者的关系如基础与前提的关系、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等,并非意味着工业化的发—

2002年第7期                          ・上海经济研究・展必须在前或信息化的推进必须在后,也不意味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先后两者不可逾越或不能两步并作一步。事实上,从国际经验比较,信息化的发展并不必然的以工业化完成为前提,相反,根据后发优势和经济赶超战略,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就着手于信息化工作,通过采取两步并作一步走的并行发展方针,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山 风)

注 释:

¹龚唯平:《工业化范畴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38-39。

º戴旭:《工业化过程中的竞争与垄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55。

»苗长虹:《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25-26。

¼龚唯平:《工业化范畴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59-60。

½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

¾李京文:《信息与经济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3.19.41;钟义信:《信息代时代的发展战略》人民日报,1995-7-28;李晓东:《信息化与经济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19-21;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9;李富强:《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8.100;韩建新:《信息经济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213;赵萍:《步入21世纪的农业信息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7;吴基传:《领导干部信息网络化知识读本》,人民出版社,2001.9;宋玲:《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16。

¿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

À《俄罗斯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法》(1995年1月25日俄罗斯杜马通过)第2条。

Á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7-19;韩建新.信息经济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214-215。

k董伍伦:《b经济信息与预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11。

l任啸:《b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推进:中国的现实选择》.《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4):27-29。

m邬b:《信息化、工业化与现代化》《系统辩证学学报》,1999,(2):66-71。

・上海经济研究・                          2002年第7期

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姜爱林

(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 100029)

  内容提要: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后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殊表征,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工具,工业化是信息化的重要载体。概括地讲,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前提和发展、源泉与载体、基础和对基础之改造的关系。

关键词:工业化 信息化 涵义 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2)7-0036-06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涵义

(一)工业化的涵义

工业化与城镇化一样也是一个舶来品。这一词汇在中国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包括《现代汉语词典》在内的不少大中型辞书都收录并作了界定。在英文中,Industrialization是一个表示动态的名词,可译为“工业化”或译为“产业化”。中国目前比较认同的作法是将其译成“工业化”,即含有工业

¹发展过程之意。

工业化的概念比之城镇化的概念要久远许多,而且工业化概念的成熟度在中国也似乎要高于城镇化。这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二者概念之形成及社会化方面的明显不同之处。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用来实现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一个必要手段,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作为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历史阶段,工业化不仅表现为一个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而且还包含着经济增长量的扩张

º和结构变动所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质的变化。

笔者以为,尽管学者们对工业化概念的具体表达方式不一,内容有差异,但还是可以找出一些共性的东西,从而可以下一个定义:工业化是一个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以工业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业化首先表现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或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持续上升。二是工业化表现为工业结构的高级化,工业创新的不断涌现和主导工业(即推进型工业)的依次交替。三是工业化意味着国民经济技术和制度的现代化以及人们活动的城镇化。四是工业化作为一个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五是工业化的持续增长和工业结构高级化是收稿日期:2002-06-04

作者简介:姜爱林,高级工程师,经济学博士后,出版专著一部,发表文章近百篇。

2002年第7期                          ・上海经济研究・

»推进工业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六是工业化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从经济发展的层面来认识

工业化,可以揭示出工业化的四大特征:第一、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增长的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第

二、工业化是一个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第三、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过程。第

四、工业化也是一个社会生产力以及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信息化的基本涵义

信息化、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概念一样,都是20世纪的产物。作为一个舶来品,信息化一词来自于日本的“Johoka”和英文中的“Informationization”,这两个词在目前被中国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新兴词汇。不过,在港台地区,信息化则被称为资讯化。

信息化一词在中国出现早于城镇化,但迟于工业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学者开始关注信息化问题并探讨了“信息化”概念的涵义,表1列出近来信息化概念的不同观点。结合其它方面的文献不难看出:有的是从信息技术角度下定义,有的是从信息产业角度下定义,有的是从信息基础结构下定义,还有的是从经济的、社会的或过程的角度下定义。这些定义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都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信息化的概念及本质进行了概括,这对于我们给定科学的信息化定义颇有帮助。

表1 信息概念的不同观点¾比较序号

1

2内     涵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信息化是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最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提高生产力,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资料来源李京文(1994)P3李京文(1994)P19½¼

3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设备,更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信息经济增加值在国李京文(1994)P41

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信息化就是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领域,极大地提高社会钟义信(1994)劳动生产率。

信息化就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发掘社会智能潜力,推高新民(1996)P39动经济和社会优质发展。

信息化是指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逐步提高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同时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把信息产业发展起来,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张东彦(1997)P4开,把信息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上去。

信息化就是要加快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以及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交

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使企业的发展更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南云(1997)P26求,从而加快经济的运行节奏,促进经济发展。

信息化是指人们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汪向东(1998)P9源的智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

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

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李富强(1998)P100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信息化是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智韩建新(2000)P213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甚至人们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

信息化是指人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较高的程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

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推动人的智能潜力和社会物质资源潜力充分发挥,使社会赵苹(2000)P17

经济向高效、优质方向发展的历史进程。

信息化就是指社会经济结构从以物质与能量为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重心转吴基传(2001)9P变的过程。

信息化通常是指由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化所组成的宋玲(2001)216P整个信息革命的发展过程。[1**********]213

・上海经济研究・                          2002年第7期如何给信息化概念下定义?必须把握三点:一是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二是要能揭示其本质的、根本的东西;三是要有概括性,也要有预期性或指导性。这里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界定信息化的概念。

(1)信息化的一般定义。所谓信息化,就是指由计算机和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几个方面。信息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和水平。这一定义表明,信息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2)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内涵。所谓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就是指通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体系内,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组织形式和人民生活方式革命性转变的过程。包括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化信息化两方面,具体内涵包括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组织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等。

(3)国家信息化的定义。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首次给“信息化”下了定义:即指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并逐步取得支配地位的一种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1995年俄罗斯国家杜马给国家信息化作了这样的定义:信息化是指在组建和使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为满足公民、国家政权机关、地方自治机关、机构、社会团体的信息需求和实现权益而创造

À最佳条件的组织筹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过程。除这两个国家外,一般不给定国家信息化下¿

定义。

1997年4月,中国第一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该次会议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及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概念。所谓国家信息化,就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定义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也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和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国家信息化体系框架包括六个方面: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等。

将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可以求得信息化内容的一般理论模型Á,这个理论模型主要内容包括:核心层、支撑层与应用层三个方面。核心层是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支撑层包括信息化所需的人才队伍、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所需的各种规制环境;应用层包括应用实效、政府导向、消费观念、用户需求、市场供应和价格定位等。

信息化概念及内容的复杂性,广博性,使得人们难以对其特征进行概括或归纳。但从最一般的意义而言,信息化具有六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知识含量高;二是技术多样化;三是业务综合性;四是行业合作性;五是市场竞争性;六是户选择性;七是数字化;八是网络化;九是智能化;十是广泛渗透性;十一是虚拟化。此外,也有学者将信息化的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传输高速宽带化;二是网络互联普及化;三是服务系统综合化;四是系统人工智能化;五是管理法制规范化。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从产生上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信息化虽然产生于工业化但不是工业化的附属物;从发展阶段上看,工业社会与信—

2002年第7期                          ・上海经济研究・息社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后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殊表征,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作用上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工具,工业化是信息化的重要载体;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动因以及主要资源来看,工业化是人类追求发展的过程,而信息化则是人类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工业化是人类不断实现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则是人类逐步走向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概括地讲,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前提和发展、源泉与载体、基础和对基础之改造的关系。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前者涉及的是工业社会,后者涉及的是信息社会

大约200多年前,人类社会开始告别农业经济时代,迎来了工业经济社会,而且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爆发了以微电子、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等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又迎来了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工业社会曾经大大改变了农业社会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空间结构,使资本成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替代了土地要素的主导地位。同样地,信息社会的到来也必将大大地改变工业社会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带给人类社会全新的面貌。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是信息革命的核心,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与工业社会不同,信息社会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具有自己所独有的若干特征。很多社会学家,如狄查德、贝尔、奈斯比特、托夫勒、河村望、笔板秀世、富永健一、松田米津等,都对信息社会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归纳起有10个方面:

1.在信息社会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信息。在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而在信息社会里的战略资源是信息。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财富的源泉,谁拥有信息,谁就能获得社会财富。

2.价值的增值已经不再主要通过劳动,而是通过信息。

3.人们注意和关心的是将来。在农业社会里,人们习惯于看过去;在工业社会里,人们习惯于看现实;而在信息社会里,人们将把精力和目光放在未来。

4.信息社会是诉讼密集的社会。由于人们的相互交往大大增加,其中有些关系毫无疑问将日趋恶化,必然引起诉讼案件日益增多。

5.工业化社会发展的核心是蒸汽机,其主要功能是代替和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信息社会发展的核心则是电脑,其主要功能是代替和加强人的脑力智能。

6.工业社会蒸汽机的发展带来动力革命,生产力有很大发展;信息社会电脑的发展带来信息革命,产生大量系统化的信息、科学技术和知识、情报信息。

7.在工业社会里,工厂是物质生产中心,也是整个社会实力的象征;在信息社会里,情报公用事业成为经济发展中心,也是整个社会实力的象征。

8.工业社会的主导产业是制造业,信息社会的主导产业是智能工业。

9.工业社会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为目标,信息社会以实现“时间价值”为目标。

10.工业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生产出最大量的物资,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信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生产出最大量的知识,以加速社会的腾飞。

(二)信息化产生于工业化,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的变化过程,工业化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从工业化发展过程看,现代工业化不只是表现在工业部门高速增长的过程,而且还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的总体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突出的变迁就是工业革命胎生了信息技术的因素,并为信息化的问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显而易见,工业化发展导致信息化的出现,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理由有三点:第一,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第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kb

・上海经济研究・                          2002年第7期的内在动力。第三,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业的必备条件。信息化是在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高技术化)阶段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信息产品的生产、信息本身的产生、传播、接收等都需要各类高技术的信息装备为载体和信息服务为辅助条件,如计算机、光纤通信、感测仪器、网络、软体、多媒体、微电子等。这些装备和技术如果离开了高技术的制造业是没有办法生产出来的。因此,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为信息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靠条件。可以这样说,没有工业化的充分

lb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是没有依托的,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用武之地。

(三)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的出现,信息化的发展又须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mb

信息化是从工业化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过程。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的出现,信息化的发展又须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同时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了的信息化体制通过对传统工业化体制的大规模改造,才能够使传统工业实现工业信息化。

信息化对工业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信息化不能代替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光纤通信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一系列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没有信息化,世纪之交的工业化将停滞不前或徘徊不定。信息化虽然对工业化具有推动作用,但不能因此忽视传统工业自身作用及功能的发挥。

信息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加速,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变化。信息化的作用不仅体现工业化本身,更重要是催生了经济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的产生使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发生转变,表现出与传统经济发展明显不同的特征:一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再取决于简单增加资本和劳动力的量的投入,而是将越来越依赖于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在生产中的运用。知识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播将越来越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核心环节,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将围绕着信息流来组织实施。二是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生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使生产组织的管理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科学性。三是在信息经济中,劳动资料的信息属性将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生产方式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将逐步变成主要的工作。因此,获取信息的质量、效率、方式等将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因素。四是信息经济进一步具有国际性。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超越国界的投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劳动和技术交流将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五是信息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不仅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和改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改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

当然,信息对于现代工业并不仅仅是一种依赖性关系,而更是一种改造的关系。首先,信息化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推动和支持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次,信息化一旦出现和发展起来,便会反过来改造传统工业领域,使现代工业加速自动化、信息化的过程,最终可能将传统的工业生产改造成信息化工业生产。

以上三个方面的简要分析表明,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互促互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需求之源,是新经济发展的条件。肯定地讲,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没有工业化,信息化就失去了支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信息化是工业化的直接产物,是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和增长的“引擎”,它赋予工业化以崭新的内容和现代化的意义,它是现行的“工业化”。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同时也要注意强调两者的关系如基础与前提的关系、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等,并非意味着工业化的发—

2002年第7期                          ・上海经济研究・展必须在前或信息化的推进必须在后,也不意味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先后两者不可逾越或不能两步并作一步。事实上,从国际经验比较,信息化的发展并不必然的以工业化完成为前提,相反,根据后发优势和经济赶超战略,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就着手于信息化工作,通过采取两步并作一步走的并行发展方针,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山 风)

注 释:

¹龚唯平:《工业化范畴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38-39。

º戴旭:《工业化过程中的竞争与垄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55。

»苗长虹:《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25-26。

¼龚唯平:《工业化范畴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59-60。

½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

¾李京文:《信息与经济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3.19.41;钟义信:《信息代时代的发展战略》人民日报,1995-7-28;李晓东:《信息化与经济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19-21;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9;李富强:《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8.100;韩建新:《信息经济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213;赵萍:《步入21世纪的农业信息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7;吴基传:《领导干部信息网络化知识读本》,人民出版社,2001.9;宋玲:《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16。

¿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

À《俄罗斯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法》(1995年1月25日俄罗斯杜马通过)第2条。

Á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7-19;韩建新.信息经济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214-215。

k董伍伦:《b经济信息与预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11。

l任啸:《b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推进:中国的现实选择》.《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4):27-29。

m邬b:《信息化、工业化与现代化》《系统辩证学学报》,1999,(2):66-71。


相关文章

  • 推进兵团新型工业化应协调的四种关系
  •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党的十六大提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后,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在本地区落实中央的这一决定.兵团也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深入研究和实践如何紧密联系实际推进兵团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与传统 ...查看


  • 工业化与信息化
  • 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行发展 关键字:信息化 融合 工业化 方式 现代化 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从早期的福特流水线作业开始,到现在的具有现代特色的工业化,其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久,但却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力.在此期间信息化产业也随之崛起,其中两者正在相互 ...查看


  • 信息经济学试题
  • 二.名词解释题 1. 信息甄别:委托人实现预订一套策略或设计多种合同,根据代理人的不同选择,可以将代理人区分为不同的类别 2. 不确定性:指经济主体队状态这一不可控制变量的产生与否不具备完全知识 3. 道德风险:指经济代理热在使自身效用最大 ...查看


  • 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热点专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热点背景扫描]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信息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 ...查看


  •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
  • <基于工业4.0概念浅析工业化与信 息化的辩证关系> 专业班级:机设11-5班 姓名学号:刘奎20110552 指导老师:董玉德教授 论文日期:2015年1月 基于工业4.0概念浅析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辩证关系 刘奎 (合肥工业大学 ...查看


  • 张培刚_农业与工业化_中的系统论思想
  • 第1卷第2期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 1N o. 2张培刚著名经济学家,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工商管理学. 主要学术代表作<A gr icult ue ...查看


  • 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道路特点分析
  • 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道路特点分析 张雷声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关键词] 工业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就业 [摘 要] 本文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工业化与劳动就业 ...查看


  • 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 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简新华, 向琳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新世纪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相同,是一条由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 ...查看


  • 新型工业化统计指标体系设计
  •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总第110期) [经济专论] 文章编号:1003-6636(2004)03-0010-04;中图分类号:F42311;文献标识码:A 新型工业化统计指标体系设计 陈森良,汤 健,吴琛琛 (贵州财经学院信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