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简新华, 向琳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新世纪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相同,是一条由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协调机械化与就业、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关键词:工业化; 工业化道路; 传统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新世纪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完成新阶段的新任务,首先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战略方针,是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在如何更好地实现工业化问题上的重大创新,也是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最新发展。因此,深入探讨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与中外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有什么不同,具有什么特点和优越性,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工业化与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任何国家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的开山之作的书名就是《农业与工业化》。工业化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常研常新。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兴起,人类社会就开始了工业化进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以人均GNP3000美元作为衡量标准,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目前还只有40多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然没有实现工业化,努力建成工业化国家依旧是世界上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艰巨任务。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怎样实现工业化,是决定工业化快慢和成败的关键。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之所以还没有成为工业化国家,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还没有找到或走上正确的工业化道路。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工业化一般是指工业(或者制造业、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的过程。这是一个经济结构不断变化、人均国民收入和包括农业在内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由农业经济社会逐步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通常,主要根据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的大小或工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份额的大小来衡量工业化程度的深浅。工业的比重越大,工业化的程度越深。然而,到了发达的工业化阶段,情况会发生变化,除农业的比重会继续有所下降之外,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工业的比重将由上升转为下降;主要通过工业产值和就业人数的比重提高的快慢来判断工业化速度的快慢,工业比重上升得越快,工业化的速度也就越快;主要按照人均国民收入的多少来确定工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中、低收入国家的工业化是低水平的初、中级工业化,高收入国家的工业化则是高水平的发达的工业化。

工业化道路是对实现工业化的原则、方式和机制的统称。具体来说,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产业的选择,即重点产业和优先发展的产业、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各种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确定和调整,比如发展的重点是选择轻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还是重工业、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是牺牲农业去发展工业,还是工农业协调发展等。第二,技术的选择,即工业发展中技术类型的采用,也就是选择高新技术还是一般适用技术;是运用多使用劳动力的技术,还是多使用资本的技术。第三,资本来源的选择,即通过什么方式或渠道筹集工业发展的资本,也就是来源于农业剩余的转移、对外掠夺,还是工业自身的积累、引进国外资本等。第四,发动方式的选择,即工业化进程是靠民间发动,还是由政府推动。第五,发展方式的选择,即工业发展是依靠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还是采用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第六,实现机制的选择,即工业化的任务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去实现,还是由计划机制的作用来完成。第七,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即伴随工业化发展的是适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还是过度城市化。第八,国际经济联系的选择,即工业化过程中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还是闭关锁国,发展内向型经济。

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道路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因不同的经济社会制度、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资源禀赋、自然条件、比较优势的不同,工业化道路也会不相同。西方发达国家在农业经济时代后期所走上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已经不适应工业经济时代的要求;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道路,在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时代迈进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更是行不通。因此,后发国家必须不断探索新的工业化道路。

二、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缺陷

所谓“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来说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缺陷和不足,形成新的特点和优越性。因此,正确完整地认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优越性,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缺陷。从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来看,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一是西方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这两种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不完全相同,缺陷也不一样,有些特点和缺陷基本相同,有些则正好相反。当前有的学者把新型工业化道路看成是与中国计划经

1济时期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的道路,也有论著把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说成是与西方发达国

2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的道路。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其实,中国的新

型工业化道路是要消除这两种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缺陷,同时走与这两种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的道路。为了更全面地把握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里特对两种不同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缺陷进行对比分析。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西方发达国家是世界上最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早在农业经济时代后期就已开始,走的是一条主要由民间力量发动、科学技术革命推进、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外向型发展、先以轻纺工业为主导后以重工业为主导、先工业化再信息化、重机械化轻就业、先污染后治理、城乡差别扩大、经济危机相伴随的工业化道路。这条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虽然具有能够发挥民间力量、科学技术革命、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世界市场和资源、形成适合生产要素禀赋特点的产业结构等长处,使西方发达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但也存在以下特点和缺陷。

1.存在严重失业现象的工业化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通过机械化和自动化把手工小生产转变为机器大生产,更多采取的是节约劳动力的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和成本,增强竞争能力,以获得更多利润,比较忽视就业问题,使得工业化的就业效应低,往往会形成庞大的产业后备军。长期存在较严重的失业现象,既不能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又使得失业者难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2.城乡差别扩大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也是农民非农化、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伴侣。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城市化,但是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曾经产生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最突出的是扩大了城乡差别,引起了农村经济的衰

3败,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出现过多种“城市病”。尽管这些问题在工业化的后期,特别是在

实现了发达的工业化以后,有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得到了缓解,但毕竟走了一定的弯路,付出过相当大的代价。

3.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重化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和支柱,而重化工业是资源消耗型、

严重污染型的产业。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一般会增加工业生产成本。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更加注重包括重化工业在内的工业增长和降低生产成本,往往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并污染环境,直到出现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资源短缺、能源危机并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生存的时候,才引起高度重视,政府才采取坚决措施治理环境和保护资源。发达国家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

4.伴随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工业化道路。从1825年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始终存在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浪费和破坏,加剧了工业化发展的曲折波动,延缓了工业化的进程。

(二)计划经济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中国和其它曾经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经济时代才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这批国家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份追求高速度、排斥城市化、片面强调自力更生、资源消耗高而经济效益差的工业化道路。这是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不同的另一条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计划经济国家建立起了必要的工业基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存在许多严重的弊端,并没有带来发达繁荣的工业化。计划经济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存在以下特点和缺陷:

1.国家计划推动的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初期,都以实现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普遍认为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存在严重缺陷,必须走一条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种工业化道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以占绝对优势的国有经济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由国有企业从事工业生产,靠国有经济发展工业,由政府运用国家的力量,通过指令性计划来发动和推进工业化。这种工业化的发动和推进方式,虽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起相当强的工业基础,但由于实行中央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管得太死、统得过多,使得整个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往往还造成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剧烈波动,工业化难以顺利和高效地推进;生产主要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国有企业又实行政企不分、国家计划直接管理和统负盈亏的国有国营的制度,结果是不仅不能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上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发展工业生产,而且使得国有企业既缺乏生产经营的动力,又没有竞争的压力,因而也就丧失了活力,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工业生产发展也很不理想。

2.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工业化时,基本上都面临严重的外患内忧,处于敌对势力的包围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迅速增强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而重工业的发展既是工业化的集中体现,又是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基础,再加上理论上对生产资料生产应更快增长规律的片面理解,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这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斯大林曾指出:“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是与资本主义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的。在各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方面开始。因为在轻工业方面,较之重工业来说,所需要的投资数量是少些,资本周转得快些,而且获得利润也容易些,所以那里的轻工业,也就成为工业化的首先的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让轻工业积蓄一些利润而将其集中于银行之后,才会轮到重工业方面,开始来逐渐把所积蓄的资本转用到重工业中去,造成保证它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悠久的过程,需要在数十年长久的时期内……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党记住了列宁的指示:没有重工业,便无法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埃制度就会灭亡。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排斥了‘通常的’工业化

4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来开始实行国家工业化。”重工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巨额的

资金投入,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开始时,普遍资本缺乏,技术落后,只有劳动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比较优势,既不能够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靠对外掠夺积累来发展工业的原始资本,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也不可能大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加上工业落后,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轻纺工业不被重视,工业本身不可能提供很多的积累,因此,只能把农业的剩余作为积累,转化为发展重工业的资金。在发展重工业的过程中,往往又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重工业发展不是为农业和轻工业服务,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设备和工业原材料,武装和改造传统的农业和轻纺工业,促进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而是自我循环、自我服务。这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虽然使重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形成了“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服务业太少、农业落后”

5的畸型产业结构,造成严重的比例失调和资源浪费,最终“把农民挖得很苦”,使农村长期改

变不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农产品供应短缺,工业消费品也是长期供不应求,比较优势得不到发挥,在整体上延缓了工业化的进程,降低了工业化的效率。

3.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的工业化道路。经济增长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不同的方式,实现工业化也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条不同的途径。粗放型是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增长;集约型是靠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所以经济效益比较低,而且最终受到资源稀缺性的限制,增长是有限的、不可持续的;集约型的增长主要靠科学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增长是高效率的、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开始时,一般来说技术都比较落后,加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缺乏推动技术进步和采用先进技术的动力和机制,因此一直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消耗自然资源,从外延上发展工业生产。这类国家走的是一条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的工业化道路,造成过度的资源消耗,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不能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经济效益也差。

4.过份追求高速度的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建国时,经济发展普遍比较落后,相反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和军事实力十分强大,而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处于敌对状态,使得新生而幼弱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如果不迅速实现工业化,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普遍推行赶超战略,急于求成,拼命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往往只求产值、不计成本,只要数量、不顾质量,只重速度、不讲效益,结果是投入多、消耗大、成本高、质量差、效益低,速度要么是“欲速而不达”,要么是大起大落,很不稳定。

5.排斥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促进器。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机器大工业导致了大规模的集中生产和商业的繁荣发达,而工业的集聚和商业的繁荣必然产生大规模的城市。正是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使现代城市成为世界的主宰。城市的根本特点是集中,城市化正好适应了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的要求,能够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先进发达的城市文明,极大地推动工业化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片面地看待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城乡差别扩大、城乡严重对立的现象和20世纪60至70年代部分发达国家出现的“搬到郊外去”的所谓“逆城市化”倾向,认为发达国家走了一条在工业化的同时实行城市化的弯路;同时还不正确地总结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过度城市化”的教训,错误地认为城市化必然带来严重的“城市病”,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因而只搞工业化,不搞城市化,甚至排斥城市化,通过建立户籍制度等办法限制农民向城市和非农产业流动和转移,存心要走一条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这种倾向造成城市化发展的严重滞后,形成了典型的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延缓了工

6业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6.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经济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开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外国的援助,弥补自身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的不足,以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工业化一开始,就处于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包围之中,面临着极为不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很难引进国外的资本和先进技术,更不可能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援助,至多只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互相援助。中国在中苏关系恶化之后甚至几乎完全失去了外援。在这种特殊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不得不高度强调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关起门来搞工业化,同时为了实行政策保护需要优先发展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从而走上了一条相对封闭、高度保护、实行全面进口替代的内向型发展战略的工业化道路。这条不得已而走上的道路,不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利于克服资金不足、技术和管理落后的困难,也不能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而且使工业企业没有国际竞争的压力,不能更好地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率,严重延缓了工业化的进程。

这里需要发问的是,是否还存在一条另外的发展中国家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实现工业化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纷纷走上工业化之路。虽然多方面的因素决定各国的工业化道路都会具有某些不同的特色,比如有些国家重视工业增长、忽视农业发展,也有些国家出现城市化发展程度超过工业化进程的“过度城市化”现象,还有些国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或者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等,但并不能由此而认为只要有不同的特点,就说存在着同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的另一条道路。判断是否存在一条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必须按照工业化道路所包含的主要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只有在大多数基本方面都具有显著差别的情况下,才能算是存在着另一条不同的工业化道路。由于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是摹仿欧美发达国家或者前苏联走过的工业化道路,而且大多数国家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并不构成为另一条具有典型意义的独特的工业化道。即使是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韩国、新加坡、巴西、台湾等,

虽然这些国家和地区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通过引进外资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突出特征,但它们走的实际上仍然是一条与欧美发达国家基本相同的工业化道路,所以我们认为不存在另外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都不同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三、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处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上的中国之所以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是由于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国情已经发生变化,传统工业化道路存在严重的缺陷,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无法再继续走下去,无论是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言,还是就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而言,都要求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首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决定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时代和条件变了,工业化道路也必须相应改变。21世纪是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社会转变为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知识经济(或称信息经济)时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阶段,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知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向各个领域渗透,不仅导致许多新兴产业的诞生,而且使传统产业也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生产、贸易、投资、研发进一步国际化,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全球范围内更多更快地流动,国际分工、协作、交流日益扩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内涵和实现条件。21世纪的现代化与20世纪的现代化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征,经济知识化、信息化是21世纪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和特征。工业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是新时代工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工业现代化是新世纪中国的宏伟目标,新的时代背景决定中国已经不能再象过去那样去搞工业化,既不能离开信息化去搞工业化,也不能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去发展工业生产,更不能关起门来搞工业化,必须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国情的必要选择。

国情是制约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国情必须选择不同的工业化道路。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中国已经由传统计划经济转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工业化中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信息化也只是有了初步的发展。产业结构还不合理、层次也比较低,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三农”问题突出,城市化依然滞后,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大,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问题严峻,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人均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这种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克服中外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缺陷,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

再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互相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能够不断持续下去的发展,是在人类社会面临人口爆炸、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挑战,“高消耗高污染”、“先污染后治理”、“有增长无发展”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的情况下,由联合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倡的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唯一正确的发展战略。那种“先污染后治理”,过度消耗资源,由于片面追求高速度而造成经济增长剧烈波动,而且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已经严重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改弦易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优越性

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条件和目标的要求,弥补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不足,形成新的特点和优越性。什么是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这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

7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与西方发达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曾经走过的两种传统工业化道路相

比,中国现在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有以下10个特点和优越性:

1.由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道路。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引起的工业经济社会向信息经济(即知识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信息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兴起,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才开

始加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潮流还没有形成的时代就实现了工业化,然后在发达的工业化基础上开始了信息化的进程。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不存在如何实现信息化、怎样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的问题,可以说走的是没有信息化的工业化道路,或者说是先实现工业化再实现信息化的工业化道路。但是,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新世纪现代化的含义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新世纪工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强大动力。当年发达国家所走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再也走不通了。在人类社会已经迈向信息时代的今天,离开信息化,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化;没有工业化的发展,信息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现代化就无从谈起。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同时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走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大特点。只有走这种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特有的带动功能,既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又跟上信息化的步伐,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以集约型增长为主的工业化道路。中国以往主要依靠建新厂、上新项目、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工业生产,走的是以粗放型增长为主的工业化道路。自然资源消耗多,资金使用效率低,技术进步缓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工业化的成效并不理想。相反,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集约型增长为主,高度重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并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强经营管理,以改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质量和效益。

3.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工业化道路。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和经济技术发展状况都不完全一样,各自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而且资源禀赋、技术状况以及比较优势都将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此外,发展中国家还拥有低成本利用先进技术、规模扩张、结构优化、人力资源丰富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过程中,正确发挥这种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能够加快工业化的进程,提高工业化的效率。中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最大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劳动力资源丰富价廉上,中国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后发优势,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理应更好地发挥这两种优势。但是,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而重工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导致中国更加缺乏资金,技术落后,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不得不把农业和轻工业的剩余转化为积累,用于发展重工业,结果是扬短避长,不仅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的增长,而且重工业也难以健康持久地发展,最终延缓了工业化的进程,降低了工业化的效率。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吸取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特别重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以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实现工业化。

4.机械化与就业协调的工业化道路。实现机械化,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小生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工业化的基本任务之一。但随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又会使得生产同样的产品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可能产生严重的就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妥善处理机械化与就业的关系,就成了正确地选择工业化道路的一道难题。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机械化和自动化,更加注重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往往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甚至引起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剧烈的社会动荡。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就业压力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显然不能再走重机械化轻就业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只能走机械化与就业协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逐步实现社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以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又要有效地解决好就业问题,维护“民生之本”,保持社会稳定。

5.力求产业结构优化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由产业革命引起的农业经济社会逐步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的结构开始,按顺序依次向以轻工业为主的结构、以基础工业作为重心的重工业为主的结构、以高加工度工业作为重心的重工业为主的结构、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演进的优化升级过程。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畸型的产业结构,造成严重的比例失调、结构失衡、工业化的畸型发展和工农业消费品的严重短缺。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根据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信息时代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新情况,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特别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促进工业化的健康发展,提高工业化的水平。

6.与城镇化适度同步的工业化道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工业化必然伴随城市化,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是过度城市化会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滞后则会严重阻碍工业化的进程,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适度的城市化,才能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健康协调发展。正确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合理处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努力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适度同步发展。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排斥城市化的道路,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了城市化滞后。新型工业化道路纠正了过去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片面认识,使人们

意识到,要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就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坚持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适度同步发展。

7.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是首要的经济规律,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工业化的最终目的,正确的工业化道路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消耗高,浪费大的路子,尽管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比较快,但经济效益却比较低,人民生活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新型工业化道路则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的相互关系,注重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使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

8.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都是先大量开采和消耗自然资源,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再花相当大的代价进行治理和维护,基本上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世界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环境的不断恶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不允许再走这样的工业化道路,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的根本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计划生育,维持低生育水平;发展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走“边发展边保护”的新路子。

9.对外开放型的工业化道路。由于外国的封锁禁运,再加上片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甚至把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斥责为“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等原因,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基本上是关起门来搞工业化,因而不能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协作关系来实现比较优势;也不能合理地引进国外的过剩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没有足够的能力克服我国资源不足、技术和管理落后等困难。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条件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在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同时,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合理地引进更多的外资,吸收更多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更快更好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10.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的实现机制上,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也不相同。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工业化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和浪费,只是到实行国家干预以后,经济危机才开始有所缓和。中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则是靠政府计划和国家力量推动的,由于计划机制的信息局限性和利益局限性,往往导致严重的比例失调、供需脱节和经济的大起大落。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完全市场推动型的,也不是单一政府推动型的,而是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既能够发挥市场机制的巨大推动作用,又可以通过政府导向弥补市场的不足,缓解经济的周期波动,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而且,推进新型工业化,不再只是依靠政府的力量和国有经济的发展,还要更多地借助民间的力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用一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以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正是由于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以上10个方面的特点和优越性,所以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成功地实现高水平的工业化。

五、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措施

中国应该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总的来说,必须有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继续坚持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合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对于怎样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和措施,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做了全面的概括。这里仅就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作一点深入分析。

1.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大趋势,二者是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那么,怎样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呢?第一,大力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产业,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这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

化的首要任务。第二,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现代化,这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主要任务和具体体现。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一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改进工艺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的产品换代、品种增加、质量提高,增加有效供给,创造新的需求;二是要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实现工业生产的高加工度、高附加值和自动化,降低成本,节能降耗,加快资本周转,减少或防止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要采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使传统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升级、管理改善,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工业化要求发展传统制造业,而工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则要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此二者不可偏废,必须兼顾。发展制造业对于中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增加收入,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但决不能再象以往那样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必须在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升级换代,重新焕发青春。

3.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工业化的推进和技术的进步,会加快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提高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然而,中国丰富价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又要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必须把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恰当地结合起来,既要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又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技术有两种类型,即节省劳动的技术和节省资金的技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有两类,即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要注意发展象软件开发和生产、信息服务、咨询、金融、保险等主要依靠技术和人力、吸纳劳动力多、附加值大、经济效益高的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各产业的发展要依据比较成本的原则,在不影响技术进步、提高质量和不提高总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多使用劳动力,少使用资本或主要采用节省资本而不是节省劳动的技术。不能为了少用几个人去花大量的投资,只要不增加总投入成本,宁可多用几个人,少用几台机器,从而既不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又能充分利用丰富价廉的劳动力资源,减轻就业压力。值得指出的是,技术进步一方面会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普遍提高,甚至使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变成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现代农业),进而减少对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并产生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也能够形成许多新兴产业(包括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收入,推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与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

8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极大地推进了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得虚拟

资本的形成越来越多样化,资本的虚拟程度也越来越高,虚拟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又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并影响着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虚拟经济的适当发展,能够提高资本利用效果,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二是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则会形成泡沫经济,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损害实体经济。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与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首先必须扎扎实实地发展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发展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稳步适度,不可盲目扩张、过份膨胀;虚拟经济必须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充分发挥积极促进作用,防止和化解消极不利影响,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斯大林论工业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3]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张培刚. 农业与工业化(上、下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张培刚. 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6]谭崇台. 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H・钱纳里等.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8]H・钱纳里. 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9]约翰・科迪等.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10]魏礼群. 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N].经济日报,2002-12-30.

[11]吕政. 努力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N].经济日报,2002-11-25.

[12]吕政等. 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J]. 国工业经济,2003(1).

[13]徐立京. 新型工业化: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N].经济日报,2002-11-18.

[14]曹连海、李海舰. 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03(1).

[15]金培. 中国工业化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6]吴敏一、郭占恒. 中国工业化理论与实践探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17]赵伟等. 通向市场经济工业国之路——工业化比较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18]简新华. 论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适度同步发展[M].经济学动态,1997(9).

[19]简新华. 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2(1).

On China’s New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Xinhua Jian, Lin Xiang

(Cente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s new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is different from both the traditional road that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took and the old one that China took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planned economy. This new kind of industrialization is spurred on by informationization. It mainly depends on intensively economic growth, utilize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advantage of late-development, coordinates mechanization with employment, strive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keeps pace with urbanization, focuses on the increase of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accomplish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makes Chinese economy be more open and be more driven by market while oriented by the government.

Key words: industrialization; the old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new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收稿日期:2003-11-22

作者简介:简新华,1947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向 琳,1978年生,武汉大学商学院研究生。 1

2 吕政:《努力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日报》2002年11月25日。 徐立京:《新型工业化:中国特点的工业化道路》,《经济日报》2002年11月18日。

3 参见辜胜阻:《非农化及城镇化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 《斯大林论工业化》,第3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5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载《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6 简新华:《论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适度同步发展》,《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9期。

7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 魏礼群:《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日报》2002年12月30日。

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简新华, 向琳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新世纪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相同,是一条由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协调机械化与就业、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关键词:工业化; 工业化道路; 传统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新世纪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完成新阶段的新任务,首先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战略方针,是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在如何更好地实现工业化问题上的重大创新,也是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最新发展。因此,深入探讨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与中外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有什么不同,具有什么特点和优越性,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工业化与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任何国家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的开山之作的书名就是《农业与工业化》。工业化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常研常新。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兴起,人类社会就开始了工业化进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以人均GNP3000美元作为衡量标准,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目前还只有40多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然没有实现工业化,努力建成工业化国家依旧是世界上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艰巨任务。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怎样实现工业化,是决定工业化快慢和成败的关键。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之所以还没有成为工业化国家,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还没有找到或走上正确的工业化道路。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工业化一般是指工业(或者制造业、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的过程。这是一个经济结构不断变化、人均国民收入和包括农业在内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由农业经济社会逐步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通常,主要根据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的大小或工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份额的大小来衡量工业化程度的深浅。工业的比重越大,工业化的程度越深。然而,到了发达的工业化阶段,情况会发生变化,除农业的比重会继续有所下降之外,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工业的比重将由上升转为下降;主要通过工业产值和就业人数的比重提高的快慢来判断工业化速度的快慢,工业比重上升得越快,工业化的速度也就越快;主要按照人均国民收入的多少来确定工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中、低收入国家的工业化是低水平的初、中级工业化,高收入国家的工业化则是高水平的发达的工业化。

工业化道路是对实现工业化的原则、方式和机制的统称。具体来说,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产业的选择,即重点产业和优先发展的产业、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各种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确定和调整,比如发展的重点是选择轻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还是重工业、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是牺牲农业去发展工业,还是工农业协调发展等。第二,技术的选择,即工业发展中技术类型的采用,也就是选择高新技术还是一般适用技术;是运用多使用劳动力的技术,还是多使用资本的技术。第三,资本来源的选择,即通过什么方式或渠道筹集工业发展的资本,也就是来源于农业剩余的转移、对外掠夺,还是工业自身的积累、引进国外资本等。第四,发动方式的选择,即工业化进程是靠民间发动,还是由政府推动。第五,发展方式的选择,即工业发展是依靠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还是采用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第六,实现机制的选择,即工业化的任务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去实现,还是由计划机制的作用来完成。第七,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即伴随工业化发展的是适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还是过度城市化。第八,国际经济联系的选择,即工业化过程中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还是闭关锁国,发展内向型经济。

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道路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因不同的经济社会制度、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资源禀赋、自然条件、比较优势的不同,工业化道路也会不相同。西方发达国家在农业经济时代后期所走上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已经不适应工业经济时代的要求;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道路,在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时代迈进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更是行不通。因此,后发国家必须不断探索新的工业化道路。

二、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缺陷

所谓“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来说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缺陷和不足,形成新的特点和优越性。因此,正确完整地认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优越性,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缺陷。从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来看,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一是西方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这两种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不完全相同,缺陷也不一样,有些特点和缺陷基本相同,有些则正好相反。当前有的学者把新型工业化道路看成是与中国计划经

1济时期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的道路,也有论著把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说成是与西方发达国

2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的道路。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其实,中国的新

型工业化道路是要消除这两种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缺陷,同时走与这两种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的道路。为了更全面地把握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里特对两种不同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缺陷进行对比分析。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西方发达国家是世界上最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早在农业经济时代后期就已开始,走的是一条主要由民间力量发动、科学技术革命推进、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外向型发展、先以轻纺工业为主导后以重工业为主导、先工业化再信息化、重机械化轻就业、先污染后治理、城乡差别扩大、经济危机相伴随的工业化道路。这条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虽然具有能够发挥民间力量、科学技术革命、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世界市场和资源、形成适合生产要素禀赋特点的产业结构等长处,使西方发达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但也存在以下特点和缺陷。

1.存在严重失业现象的工业化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通过机械化和自动化把手工小生产转变为机器大生产,更多采取的是节约劳动力的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和成本,增强竞争能力,以获得更多利润,比较忽视就业问题,使得工业化的就业效应低,往往会形成庞大的产业后备军。长期存在较严重的失业现象,既不能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又使得失业者难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2.城乡差别扩大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也是农民非农化、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伴侣。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城市化,但是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曾经产生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最突出的是扩大了城乡差别,引起了农村经济的衰

3败,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出现过多种“城市病”。尽管这些问题在工业化的后期,特别是在

实现了发达的工业化以后,有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得到了缓解,但毕竟走了一定的弯路,付出过相当大的代价。

3.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重化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和支柱,而重化工业是资源消耗型、

严重污染型的产业。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一般会增加工业生产成本。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更加注重包括重化工业在内的工业增长和降低生产成本,往往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并污染环境,直到出现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资源短缺、能源危机并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生存的时候,才引起高度重视,政府才采取坚决措施治理环境和保护资源。发达国家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

4.伴随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工业化道路。从1825年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始终存在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浪费和破坏,加剧了工业化发展的曲折波动,延缓了工业化的进程。

(二)计划经济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中国和其它曾经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经济时代才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这批国家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份追求高速度、排斥城市化、片面强调自力更生、资源消耗高而经济效益差的工业化道路。这是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不同的另一条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计划经济国家建立起了必要的工业基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存在许多严重的弊端,并没有带来发达繁荣的工业化。计划经济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存在以下特点和缺陷:

1.国家计划推动的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初期,都以实现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普遍认为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存在严重缺陷,必须走一条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种工业化道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以占绝对优势的国有经济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由国有企业从事工业生产,靠国有经济发展工业,由政府运用国家的力量,通过指令性计划来发动和推进工业化。这种工业化的发动和推进方式,虽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起相当强的工业基础,但由于实行中央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管得太死、统得过多,使得整个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往往还造成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剧烈波动,工业化难以顺利和高效地推进;生产主要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国有企业又实行政企不分、国家计划直接管理和统负盈亏的国有国营的制度,结果是不仅不能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上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发展工业生产,而且使得国有企业既缺乏生产经营的动力,又没有竞争的压力,因而也就丧失了活力,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工业生产发展也很不理想。

2.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工业化时,基本上都面临严重的外患内忧,处于敌对势力的包围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迅速增强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而重工业的发展既是工业化的集中体现,又是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基础,再加上理论上对生产资料生产应更快增长规律的片面理解,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这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斯大林曾指出:“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是与资本主义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的。在各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方面开始。因为在轻工业方面,较之重工业来说,所需要的投资数量是少些,资本周转得快些,而且获得利润也容易些,所以那里的轻工业,也就成为工业化的首先的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让轻工业积蓄一些利润而将其集中于银行之后,才会轮到重工业方面,开始来逐渐把所积蓄的资本转用到重工业中去,造成保证它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悠久的过程,需要在数十年长久的时期内……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党记住了列宁的指示:没有重工业,便无法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埃制度就会灭亡。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排斥了‘通常的’工业化

4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来开始实行国家工业化。”重工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巨额的

资金投入,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开始时,普遍资本缺乏,技术落后,只有劳动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比较优势,既不能够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靠对外掠夺积累来发展工业的原始资本,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也不可能大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加上工业落后,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轻纺工业不被重视,工业本身不可能提供很多的积累,因此,只能把农业的剩余作为积累,转化为发展重工业的资金。在发展重工业的过程中,往往又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重工业发展不是为农业和轻工业服务,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设备和工业原材料,武装和改造传统的农业和轻纺工业,促进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而是自我循环、自我服务。这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虽然使重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形成了“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服务业太少、农业落后”

5的畸型产业结构,造成严重的比例失调和资源浪费,最终“把农民挖得很苦”,使农村长期改

变不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农产品供应短缺,工业消费品也是长期供不应求,比较优势得不到发挥,在整体上延缓了工业化的进程,降低了工业化的效率。

3.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的工业化道路。经济增长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不同的方式,实现工业化也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条不同的途径。粗放型是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增长;集约型是靠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所以经济效益比较低,而且最终受到资源稀缺性的限制,增长是有限的、不可持续的;集约型的增长主要靠科学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增长是高效率的、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开始时,一般来说技术都比较落后,加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缺乏推动技术进步和采用先进技术的动力和机制,因此一直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消耗自然资源,从外延上发展工业生产。这类国家走的是一条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的工业化道路,造成过度的资源消耗,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不能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经济效益也差。

4.过份追求高速度的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建国时,经济发展普遍比较落后,相反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和军事实力十分强大,而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处于敌对状态,使得新生而幼弱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如果不迅速实现工业化,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普遍推行赶超战略,急于求成,拼命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往往只求产值、不计成本,只要数量、不顾质量,只重速度、不讲效益,结果是投入多、消耗大、成本高、质量差、效益低,速度要么是“欲速而不达”,要么是大起大落,很不稳定。

5.排斥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促进器。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机器大工业导致了大规模的集中生产和商业的繁荣发达,而工业的集聚和商业的繁荣必然产生大规模的城市。正是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使现代城市成为世界的主宰。城市的根本特点是集中,城市化正好适应了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的要求,能够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先进发达的城市文明,极大地推动工业化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片面地看待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城乡差别扩大、城乡严重对立的现象和20世纪60至70年代部分发达国家出现的“搬到郊外去”的所谓“逆城市化”倾向,认为发达国家走了一条在工业化的同时实行城市化的弯路;同时还不正确地总结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过度城市化”的教训,错误地认为城市化必然带来严重的“城市病”,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因而只搞工业化,不搞城市化,甚至排斥城市化,通过建立户籍制度等办法限制农民向城市和非农产业流动和转移,存心要走一条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这种倾向造成城市化发展的严重滞后,形成了典型的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延缓了工

6业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6.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经济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开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外国的援助,弥补自身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的不足,以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工业化一开始,就处于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包围之中,面临着极为不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很难引进国外的资本和先进技术,更不可能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援助,至多只有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互相援助。中国在中苏关系恶化之后甚至几乎完全失去了外援。在这种特殊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不得不高度强调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关起门来搞工业化,同时为了实行政策保护需要优先发展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从而走上了一条相对封闭、高度保护、实行全面进口替代的内向型发展战略的工业化道路。这条不得已而走上的道路,不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利于克服资金不足、技术和管理落后的困难,也不能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而且使工业企业没有国际竞争的压力,不能更好地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率,严重延缓了工业化的进程。

这里需要发问的是,是否还存在一条另外的发展中国家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实现工业化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纷纷走上工业化之路。虽然多方面的因素决定各国的工业化道路都会具有某些不同的特色,比如有些国家重视工业增长、忽视农业发展,也有些国家出现城市化发展程度超过工业化进程的“过度城市化”现象,还有些国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或者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等,但并不能由此而认为只要有不同的特点,就说存在着同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的另一条道路。判断是否存在一条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必须按照工业化道路所包含的主要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只有在大多数基本方面都具有显著差别的情况下,才能算是存在着另一条不同的工业化道路。由于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是摹仿欧美发达国家或者前苏联走过的工业化道路,而且大多数国家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并不构成为另一条具有典型意义的独特的工业化道。即使是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韩国、新加坡、巴西、台湾等,

虽然这些国家和地区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通过引进外资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突出特征,但它们走的实际上仍然是一条与欧美发达国家基本相同的工业化道路,所以我们认为不存在另外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都不同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三、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处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上的中国之所以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是由于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国情已经发生变化,传统工业化道路存在严重的缺陷,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无法再继续走下去,无论是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言,还是就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而言,都要求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首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决定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时代和条件变了,工业化道路也必须相应改变。21世纪是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社会转变为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知识经济(或称信息经济)时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阶段,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知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向各个领域渗透,不仅导致许多新兴产业的诞生,而且使传统产业也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生产、贸易、投资、研发进一步国际化,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全球范围内更多更快地流动,国际分工、协作、交流日益扩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内涵和实现条件。21世纪的现代化与20世纪的现代化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征,经济知识化、信息化是21世纪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和特征。工业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是新时代工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工业现代化是新世纪中国的宏伟目标,新的时代背景决定中国已经不能再象过去那样去搞工业化,既不能离开信息化去搞工业化,也不能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去发展工业生产,更不能关起门来搞工业化,必须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国情的必要选择。

国情是制约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国情必须选择不同的工业化道路。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中国已经由传统计划经济转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工业化中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信息化也只是有了初步的发展。产业结构还不合理、层次也比较低,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三农”问题突出,城市化依然滞后,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大,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问题严峻,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人均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这种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克服中外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缺陷,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

再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互相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能够不断持续下去的发展,是在人类社会面临人口爆炸、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挑战,“高消耗高污染”、“先污染后治理”、“有增长无发展”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的情况下,由联合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倡的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唯一正确的发展战略。那种“先污染后治理”,过度消耗资源,由于片面追求高速度而造成经济增长剧烈波动,而且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已经严重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改弦易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优越性

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条件和目标的要求,弥补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不足,形成新的特点和优越性。什么是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这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

7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与西方发达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曾经走过的两种传统工业化道路相

比,中国现在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有以下10个特点和优越性:

1.由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道路。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引起的工业经济社会向信息经济(即知识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信息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兴起,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才开

始加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潮流还没有形成的时代就实现了工业化,然后在发达的工业化基础上开始了信息化的进程。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不存在如何实现信息化、怎样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的问题,可以说走的是没有信息化的工业化道路,或者说是先实现工业化再实现信息化的工业化道路。但是,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新世纪现代化的含义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新世纪工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强大动力。当年发达国家所走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再也走不通了。在人类社会已经迈向信息时代的今天,离开信息化,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化;没有工业化的发展,信息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现代化就无从谈起。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同时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走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大特点。只有走这种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特有的带动功能,既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又跟上信息化的步伐,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以集约型增长为主的工业化道路。中国以往主要依靠建新厂、上新项目、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工业生产,走的是以粗放型增长为主的工业化道路。自然资源消耗多,资金使用效率低,技术进步缓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工业化的成效并不理想。相反,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集约型增长为主,高度重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并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强经营管理,以改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质量和效益。

3.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工业化道路。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和经济技术发展状况都不完全一样,各自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而且资源禀赋、技术状况以及比较优势都将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此外,发展中国家还拥有低成本利用先进技术、规模扩张、结构优化、人力资源丰富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过程中,正确发挥这种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能够加快工业化的进程,提高工业化的效率。中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最大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劳动力资源丰富价廉上,中国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后发优势,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理应更好地发挥这两种优势。但是,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而重工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导致中国更加缺乏资金,技术落后,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不得不把农业和轻工业的剩余转化为积累,用于发展重工业,结果是扬短避长,不仅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的增长,而且重工业也难以健康持久地发展,最终延缓了工业化的进程,降低了工业化的效率。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吸取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特别重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以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实现工业化。

4.机械化与就业协调的工业化道路。实现机械化,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小生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工业化的基本任务之一。但随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又会使得生产同样的产品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可能产生严重的就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妥善处理机械化与就业的关系,就成了正确地选择工业化道路的一道难题。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机械化和自动化,更加注重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往往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甚至引起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剧烈的社会动荡。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就业压力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显然不能再走重机械化轻就业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只能走机械化与就业协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逐步实现社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以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又要有效地解决好就业问题,维护“民生之本”,保持社会稳定。

5.力求产业结构优化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由产业革命引起的农业经济社会逐步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的结构开始,按顺序依次向以轻工业为主的结构、以基础工业作为重心的重工业为主的结构、以高加工度工业作为重心的重工业为主的结构、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演进的优化升级过程。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畸型的产业结构,造成严重的比例失调、结构失衡、工业化的畸型发展和工农业消费品的严重短缺。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根据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信息时代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新情况,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特别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促进工业化的健康发展,提高工业化的水平。

6.与城镇化适度同步的工业化道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工业化必然伴随城市化,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是过度城市化会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滞后则会严重阻碍工业化的进程,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适度的城市化,才能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健康协调发展。正确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合理处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努力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适度同步发展。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排斥城市化的道路,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了城市化滞后。新型工业化道路纠正了过去对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片面认识,使人们

意识到,要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就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坚持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适度同步发展。

7.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是首要的经济规律,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工业化的最终目的,正确的工业化道路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消耗高,浪费大的路子,尽管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比较快,但经济效益却比较低,人民生活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新型工业化道路则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的相互关系,注重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使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

8.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都是先大量开采和消耗自然资源,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再花相当大的代价进行治理和维护,基本上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世界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环境的不断恶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不允许再走这样的工业化道路,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的根本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计划生育,维持低生育水平;发展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走“边发展边保护”的新路子。

9.对外开放型的工业化道路。由于外国的封锁禁运,再加上片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甚至把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斥责为“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等原因,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基本上是关起门来搞工业化,因而不能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协作关系来实现比较优势;也不能合理地引进国外的过剩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没有足够的能力克服我国资源不足、技术和管理落后等困难。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条件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在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同时,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合理地引进更多的外资,吸收更多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更快更好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10.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的实现机制上,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也不相同。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工业化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和浪费,只是到实行国家干预以后,经济危机才开始有所缓和。中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则是靠政府计划和国家力量推动的,由于计划机制的信息局限性和利益局限性,往往导致严重的比例失调、供需脱节和经济的大起大落。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完全市场推动型的,也不是单一政府推动型的,而是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既能够发挥市场机制的巨大推动作用,又可以通过政府导向弥补市场的不足,缓解经济的周期波动,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而且,推进新型工业化,不再只是依靠政府的力量和国有经济的发展,还要更多地借助民间的力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用一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以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正是由于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以上10个方面的特点和优越性,所以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成功地实现高水平的工业化。

五、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措施

中国应该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总的来说,必须有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继续坚持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合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对于怎样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和措施,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做了全面的概括。这里仅就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作一点深入分析。

1.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大趋势,二者是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那么,怎样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呢?第一,大力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产业,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这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

化的首要任务。第二,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现代化,这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主要任务和具体体现。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一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改进工艺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的产品换代、品种增加、质量提高,增加有效供给,创造新的需求;二是要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实现工业生产的高加工度、高附加值和自动化,降低成本,节能降耗,加快资本周转,减少或防止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要采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使传统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升级、管理改善,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工业化要求发展传统制造业,而工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则要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此二者不可偏废,必须兼顾。发展制造业对于中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增加收入,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但决不能再象以往那样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传统产业的关系,必须在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升级换代,重新焕发青春。

3.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工业化的推进和技术的进步,会加快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提高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然而,中国丰富价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又要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必须把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恰当地结合起来,既要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又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技术有两种类型,即节省劳动的技术和节省资金的技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有两类,即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要注意发展象软件开发和生产、信息服务、咨询、金融、保险等主要依靠技术和人力、吸纳劳动力多、附加值大、经济效益高的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各产业的发展要依据比较成本的原则,在不影响技术进步、提高质量和不提高总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多使用劳动力,少使用资本或主要采用节省资本而不是节省劳动的技术。不能为了少用几个人去花大量的投资,只要不增加总投入成本,宁可多用几个人,少用几台机器,从而既不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又能充分利用丰富价廉的劳动力资源,减轻就业压力。值得指出的是,技术进步一方面会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普遍提高,甚至使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变成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现代农业),进而减少对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并产生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也能够形成许多新兴产业(包括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收入,推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与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

8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极大地推进了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得虚拟

资本的形成越来越多样化,资本的虚拟程度也越来越高,虚拟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又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并影响着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虚拟经济的适当发展,能够提高资本利用效果,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二是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则会形成泡沫经济,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损害实体经济。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与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首先必须扎扎实实地发展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发展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稳步适度,不可盲目扩张、过份膨胀;虚拟经济必须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充分发挥积极促进作用,防止和化解消极不利影响,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斯大林论工业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3]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张培刚. 农业与工业化(上、下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张培刚. 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6]谭崇台. 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H・钱纳里等.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8]H・钱纳里. 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9]约翰・科迪等.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10]魏礼群. 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N].经济日报,2002-12-30.

[11]吕政. 努力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N].经济日报,2002-11-25.

[12]吕政等. 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J]. 国工业经济,2003(1).

[13]徐立京. 新型工业化: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N].经济日报,2002-11-18.

[14]曹连海、李海舰. 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03(1).

[15]金培. 中国工业化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6]吴敏一、郭占恒. 中国工业化理论与实践探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17]赵伟等. 通向市场经济工业国之路——工业化比较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18]简新华. 论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适度同步发展[M].经济学动态,1997(9).

[19]简新华. 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2(1).

On China’s New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Xinhua Jian, Lin Xiang

(Cente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s new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is different from both the traditional road that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took and the old one that China took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planned economy. This new kind of industrialization is spurred on by informationization. It mainly depends on intensively economic growth, utilize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advantage of late-development, coordinates mechanization with employment, strive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keeps pace with urbanization, focuses on the increase of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accomplish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makes Chinese economy be more open and be more driven by market while oriented by the government.

Key words: industrialization; the old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new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收稿日期:2003-11-22

作者简介:简新华,1947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向 琳,1978年生,武汉大学商学院研究生。 1

2 吕政:《努力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日报》2002年11月25日。 徐立京:《新型工业化:中国特点的工业化道路》,《经济日报》2002年11月18日。

3 参见辜胜阻:《非农化及城镇化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 《斯大林论工业化》,第3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5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载《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6 简新华:《论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适度同步发展》,《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9期。

7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 魏礼群:《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日报》2002年12月30日。


相关文章

  •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策略选择
  • 第25卷第120期2009年8月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HunanFinancialandEconomicCollege Vol125No1120 Aug12009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及发展策略选择 丁 ...查看


  • 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热点专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热点背景扫描]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信息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 ...查看


  • 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工业化是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转向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在我国"四个现代化"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却是以资 ...查看


  • 新型工业化统计指标体系设计
  •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总第110期) [经济专论] 文章编号:1003-6636(2004)03-0010-04;中图分类号:F42311;文献标识码:A 新型工业化统计指标体系设计 陈森良,汤 健,吴琛琛 (贵州财经学院信息 ...查看


  • 新型工业化释义
  • 新型工业化释义 一.何谓新型工业化? 狭义上说,"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广义上说,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的发展, ...查看


  • 关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若干问题
  • 关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若干问题 第1部分:判断题 (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 1.1964年,D.S.哈德首先提出用"自动化"一词来描述发动机汽缸的自动传送和加工过程的自动操作.1952年,J. ...查看


  • 新型工业化道路之争
  •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03 07:54:48 尽管在第一波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中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但是在随后的追赶者的行列中,中国并没有落后多少.想一想,当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满清开明 ...查看


  • 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述评
  • 作者:任保平洪银兴 学术月刊 2004年06期 工业化既是经济发展主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作为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为主的发展经济学,从20世纪40年代产生以来,就一直重视对工业化问题的研究.因此,总结和评析发 ...查看


  • 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特点分析
  • [摘要]本文首先界定城市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概念,从概念的界定延伸到对我国新型城市化内涵的分析,继而较为深入地对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最终从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特点及战略目标出发,提出对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