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和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发生低血糖,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避免不可逆严重后果的发生。方法:对10例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发病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实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能够有效预防和处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夜间低血糖发病情况。结论: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各项护理预防工作,对于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的所有诱因进行全面的了解,收集整理病人的最新资料,并保持对病人病情的动态观察,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药物护理等多个层面做好对老年糖尿病人的护理工作,以做到对夜间低血糖的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 夜间 低血糖 预防 护理

1引言

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病人最为常见的急性病症之一,老年糖尿病病人在白天期间出现低血糖的时候通常都可以得到及时的发展和治疗纠正,但是在夜间,特别是入睡之后,病人各种反应相对比较迟钝的情况下如果发生低血糖一般难以观察到,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或者处理不当,都非常容易造成病人神经系统等遭遇不可逆的严重损害,甚至对生命安全带来危险,现结合笔者实践对老年糖尿病病人夜间低血糖病例的预防和护理进行探讨总结。

2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过程中选取笔者在科室护理实践期间遇到的10例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发病病例作为研究对象,10例患者都在夜间出现低血糖病症,年龄范围在6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2岁,都满足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患者病史在8个月~30年,平均17.3年,其中合并高血压病例3例,初诊糖尿病患者3例,糖尿病肾病4例。

2.2 临床特征表现

4例病人表现为大汗淋漓、面色苍白、震颤、烦躁、心悸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另有5例病人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四肢无力、语言含糊、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等神经性功能异常的症状,剩余1例没有明显症状,在凌晨3点的血糖监测中被护理人员发现。上述1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病基本都被及时发现,并立即进食点心和糖果,同时口服50%浓度葡萄糖液的处理之后,血糖指标恢复正常。

3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与护理策略

3.1 注重对病情变化的密切观察

护理员工应当重视对患者活动情况和意识情况的观察,随时注意有无嗜睡、饥饿、发抖出汗、脸色苍白、浑身无力等症状,老年人患者反映不够灵敏,出现低血糖时往往没有较为明显的体征和症状,尤其是在夜间经常发生无警觉性低血糖,进而直接进入昏迷状态。所以夜班护理人员应当注意及时主动巡视病房,关心病人的主诉,特别是针对初诊糖尿病患者控制不稳定以及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劝、年龄大、近期食欲不振或者有腹泻症状的病人应当实施严密观察,此外,如果发现在睡前血糖指标在6mmol/L以下时,那么在夜间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可能性在80%以上,且大部分都是无低血糖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在0点、3点、5点定时监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的患者,防

止发生低血糖昏迷。

3.2 加强心理护理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糖尿性属于一种典型的身心病症,社会和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治疗期间,不但要重视对病人的躯体治疗,同时也要注意对患者实施充分的心理护理调节,主动体贴、关心病人,构建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通过和病人的交流,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结合病人的生活背景、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等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引导病人正确看待疾病、积极预防、保持乐观、配合治疗,减少夜间低血糖发病的几率。

3.3 做好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最可靠也是最常用的病情监测手段。应当告知病人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治疗和护理预防的重要性,并向病人介绍通过便携式血糖检测仪进行血糖指标自我监测的方法,其中,在胰岛素强化治疗阶段,上调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剂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加强对血糖情况的监测,在血糖指标控制达标之后,可以餐后不监测,将监测重点放在低血糖症状的易发时段,主要是凌晨3点和午夜时分。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上,且伴有肝肾心脑等关键脏器病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能对血糖指标进行过分严格的控制,笔者建设采取现行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给出的相关控制指标标准:餐后2小时的血糖指标低于11.1mmol/L,空腹血糖指标低于7.8mmol/L。

3.4 饮食与运动护理

尽可能的指导病人定量定时进餐,减少饮酒,更要严禁空腹饮酒。每天认真问询病人的实际饮食细节,特别使用长效降糖治疗和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如果饮食出现变动,食欲不振时应当坚持少食多餐,如伴有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应当及时向主治医生汇报,规范合理的调整药物。再者要有规律的选择合适的运动,病人每天运动的运动量、强度、时间长短等要结合有无并发症、病情、体力、年龄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且要反复强调不可在服用降糖药以及空腹的情况下运动,大运动量之后要注意及时加餐。

3.5 重点交接班

针对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夜间护理,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重点交接班,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收集病人的最新病情和治疗资料,对病人病情保持动态观察,比如降糖药物使用情况、运动情况、饮食情况、心理状况等,如果患者有急性胃肠炎、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热量摄入不足、食欲不佳的呢过,都非常容易出现低血糖,对这些病例应当实施重点观察,严格做好睡前血糖监测,以预防夜间出现低血糖。

3.6用药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护理主要是胰岛素的注射,如果胰岛素注射后没有按时进餐或者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导致胰岛素发挥过大的降糖作用就会引发低血糖,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对各种胰岛素的药效时间等保持熟知,确保严格遵守医嘱,注射完成后加强巡视、细致观察,即便没有达到低于2.8mmol/L的低血糖反应值,但是已经出现低血糖症状的都应当及时进行处理,避免病情的加重。

3.7低血糖时的正确处理

针对夜间出现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处理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针对意识清醒的病例,这种情况下应当即刻口服15到20克的糖类食物,此处以葡萄糖为宜,每15分钟进行1次血糖监测,如果血糖指标在3.9mmol/L

以下,应当继续口服15克葡萄糖,在此对血糖指标进行监测,直至低血糖症状得到纠正缓解。第二种情况是针对意识障碍的病例,这种情况下应当立即静脉注射20毫升50%浓度的葡萄糖液,或者肌肉注射0.5~1毫克的胰升糖素,每15分钟进行1次血糖水平监测,如果血糖指标依旧在3.0mmol/L以下,则继续给予60毫升50%浓度的葡萄糖,直至低血糖症状得到纠正和缓解,磺脲类药物和长效胰岛素导致的低血糖不易被纠正,这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葡萄糖的注射,恢复意识之后至少要保持24小时~48小时的血糖监测。

4结果与讨论

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发病和老年糖尿病的如下几个特点有关:第一,老年糖尿病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很多时候不能有效的降低血糖兴奋;第二,老年糖尿病患者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足,无法有效进行血糖的调节,此外,摄入热量不足也会引发严重的低血糖,比如肾功能不全者和患有急性胃肠炎者食欲不佳,都会导致摄入热量不足;第三,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年龄增长,胰岛素清除障碍以及肝糖原异生功能弱化,尤其是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时候,影响磺尿类药物和胰岛素的代谢与清楚,更容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第四,慢性胰岛素过度综合症,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病者多出现在控制不良的II 型糖尿病病例中,尤其是在强化治疗阶段,不合理的上调中长效的胰岛素注入剂量,经常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病;第五,老年糖尿病患者各脏器功能衰退,低血糖症状的知觉降低,生长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对于低血糖的反应变得迟缓,糖异生功能下降,胰岛素清除功能下降。第七,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基本处在睡眠状态,有关低血糖的表现不太典型,病人本身可能根本察觉不到发生了低血糖,再者夜间护理人员一般都比较少,生理层面容易出现困倦,很容易造成夜间低血糖发病患者不能及时被发现。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出现低血糖病症时,非常可能引发急性心脑疾病,倘若发现的不解释,未能采取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以抢救处理,存在危及生命安全等恶性的后果。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各项护理预防工作,对于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的所有诱因进行全面的了解,收集整理病人的最新资料,并保持对病人病情的动态观察,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药物护理等多个层面做好对老年糖尿病人的护理工作,以做到对夜间低血糖的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范丽凤,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 广东护理,2010(5)

[2]牛敏,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昏迷相关因素的分析, 中原医刊,2009(8)

[3]许曼音, 糖尿病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和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发生低血糖,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避免不可逆严重后果的发生。方法:对10例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发病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实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能够有效预防和处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夜间低血糖发病情况。结论: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各项护理预防工作,对于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的所有诱因进行全面的了解,收集整理病人的最新资料,并保持对病人病情的动态观察,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药物护理等多个层面做好对老年糖尿病人的护理工作,以做到对夜间低血糖的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 夜间 低血糖 预防 护理

1引言

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病人最为常见的急性病症之一,老年糖尿病病人在白天期间出现低血糖的时候通常都可以得到及时的发展和治疗纠正,但是在夜间,特别是入睡之后,病人各种反应相对比较迟钝的情况下如果发生低血糖一般难以观察到,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或者处理不当,都非常容易造成病人神经系统等遭遇不可逆的严重损害,甚至对生命安全带来危险,现结合笔者实践对老年糖尿病病人夜间低血糖病例的预防和护理进行探讨总结。

2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过程中选取笔者在科室护理实践期间遇到的10例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发病病例作为研究对象,10例患者都在夜间出现低血糖病症,年龄范围在6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2岁,都满足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患者病史在8个月~30年,平均17.3年,其中合并高血压病例3例,初诊糖尿病患者3例,糖尿病肾病4例。

2.2 临床特征表现

4例病人表现为大汗淋漓、面色苍白、震颤、烦躁、心悸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另有5例病人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四肢无力、语言含糊、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等神经性功能异常的症状,剩余1例没有明显症状,在凌晨3点的血糖监测中被护理人员发现。上述1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病基本都被及时发现,并立即进食点心和糖果,同时口服50%浓度葡萄糖液的处理之后,血糖指标恢复正常。

3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与护理策略

3.1 注重对病情变化的密切观察

护理员工应当重视对患者活动情况和意识情况的观察,随时注意有无嗜睡、饥饿、发抖出汗、脸色苍白、浑身无力等症状,老年人患者反映不够灵敏,出现低血糖时往往没有较为明显的体征和症状,尤其是在夜间经常发生无警觉性低血糖,进而直接进入昏迷状态。所以夜班护理人员应当注意及时主动巡视病房,关心病人的主诉,特别是针对初诊糖尿病患者控制不稳定以及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劝、年龄大、近期食欲不振或者有腹泻症状的病人应当实施严密观察,此外,如果发现在睡前血糖指标在6mmol/L以下时,那么在夜间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可能性在80%以上,且大部分都是无低血糖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在0点、3点、5点定时监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的患者,防

止发生低血糖昏迷。

3.2 加强心理护理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糖尿性属于一种典型的身心病症,社会和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治疗期间,不但要重视对病人的躯体治疗,同时也要注意对患者实施充分的心理护理调节,主动体贴、关心病人,构建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通过和病人的交流,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结合病人的生活背景、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等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引导病人正确看待疾病、积极预防、保持乐观、配合治疗,减少夜间低血糖发病的几率。

3.3 做好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最可靠也是最常用的病情监测手段。应当告知病人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治疗和护理预防的重要性,并向病人介绍通过便携式血糖检测仪进行血糖指标自我监测的方法,其中,在胰岛素强化治疗阶段,上调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剂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加强对血糖情况的监测,在血糖指标控制达标之后,可以餐后不监测,将监测重点放在低血糖症状的易发时段,主要是凌晨3点和午夜时分。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上,且伴有肝肾心脑等关键脏器病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能对血糖指标进行过分严格的控制,笔者建设采取现行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给出的相关控制指标标准:餐后2小时的血糖指标低于11.1mmol/L,空腹血糖指标低于7.8mmol/L。

3.4 饮食与运动护理

尽可能的指导病人定量定时进餐,减少饮酒,更要严禁空腹饮酒。每天认真问询病人的实际饮食细节,特别使用长效降糖治疗和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如果饮食出现变动,食欲不振时应当坚持少食多餐,如伴有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应当及时向主治医生汇报,规范合理的调整药物。再者要有规律的选择合适的运动,病人每天运动的运动量、强度、时间长短等要结合有无并发症、病情、体力、年龄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且要反复强调不可在服用降糖药以及空腹的情况下运动,大运动量之后要注意及时加餐。

3.5 重点交接班

针对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夜间护理,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重点交接班,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收集病人的最新病情和治疗资料,对病人病情保持动态观察,比如降糖药物使用情况、运动情况、饮食情况、心理状况等,如果患者有急性胃肠炎、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热量摄入不足、食欲不佳的呢过,都非常容易出现低血糖,对这些病例应当实施重点观察,严格做好睡前血糖监测,以预防夜间出现低血糖。

3.6用药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护理主要是胰岛素的注射,如果胰岛素注射后没有按时进餐或者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导致胰岛素发挥过大的降糖作用就会引发低血糖,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对各种胰岛素的药效时间等保持熟知,确保严格遵守医嘱,注射完成后加强巡视、细致观察,即便没有达到低于2.8mmol/L的低血糖反应值,但是已经出现低血糖症状的都应当及时进行处理,避免病情的加重。

3.7低血糖时的正确处理

针对夜间出现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处理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针对意识清醒的病例,这种情况下应当即刻口服15到20克的糖类食物,此处以葡萄糖为宜,每15分钟进行1次血糖监测,如果血糖指标在3.9mmol/L

以下,应当继续口服15克葡萄糖,在此对血糖指标进行监测,直至低血糖症状得到纠正缓解。第二种情况是针对意识障碍的病例,这种情况下应当立即静脉注射20毫升50%浓度的葡萄糖液,或者肌肉注射0.5~1毫克的胰升糖素,每15分钟进行1次血糖水平监测,如果血糖指标依旧在3.0mmol/L以下,则继续给予60毫升50%浓度的葡萄糖,直至低血糖症状得到纠正和缓解,磺脲类药物和长效胰岛素导致的低血糖不易被纠正,这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葡萄糖的注射,恢复意识之后至少要保持24小时~48小时的血糖监测。

4结果与讨论

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发病和老年糖尿病的如下几个特点有关:第一,老年糖尿病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很多时候不能有效的降低血糖兴奋;第二,老年糖尿病患者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足,无法有效进行血糖的调节,此外,摄入热量不足也会引发严重的低血糖,比如肾功能不全者和患有急性胃肠炎者食欲不佳,都会导致摄入热量不足;第三,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年龄增长,胰岛素清除障碍以及肝糖原异生功能弱化,尤其是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时候,影响磺尿类药物和胰岛素的代谢与清楚,更容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第四,慢性胰岛素过度综合症,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病者多出现在控制不良的II 型糖尿病病例中,尤其是在强化治疗阶段,不合理的上调中长效的胰岛素注入剂量,经常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病;第五,老年糖尿病患者各脏器功能衰退,低血糖症状的知觉降低,生长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对于低血糖的反应变得迟缓,糖异生功能下降,胰岛素清除功能下降。第七,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基本处在睡眠状态,有关低血糖的表现不太典型,病人本身可能根本察觉不到发生了低血糖,再者夜间护理人员一般都比较少,生理层面容易出现困倦,很容易造成夜间低血糖发病患者不能及时被发现。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出现低血糖病症时,非常可能引发急性心脑疾病,倘若发现的不解释,未能采取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以抢救处理,存在危及生命安全等恶性的后果。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各项护理预防工作,对于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的所有诱因进行全面的了解,收集整理病人的最新资料,并保持对病人病情的动态观察,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药物护理等多个层面做好对老年糖尿病人的护理工作,以做到对夜间低血糖的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范丽凤,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 广东护理,2010(5)

[2]牛敏,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昏迷相关因素的分析, 中原医刊,2009(8)

[3]许曼音, 糖尿病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相关文章

  • 探讨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 探讨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摘 要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方法为有效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降低夜间低血糖带来的严重危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8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及夜间低血糖的10例糖尿病患 ...查看


  • 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护理
  • [摘要]目的:总结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护理体会.方法:对8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安全护理.结果:通过安全护理,明显降低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保证了患者的安全.结论:通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安全护理,优化了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 ...查看


  • 写在世界糖尿病日
  •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05年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足部护理.本刊特将近期公布的各种糖尿病的研究成果,整理总结,以飨读者. 六成糖尿病人存在饮食误区 天津医大代谢病医院院长.糖尿病专家于德民教授日前指出,门诊中有超过60 ...查看


  • 第五章 老年人常见营养.排泄问题的护理
  • 第五章 老年人常见营养.排泄问题的护理 第一节 老年期解剖生理及病理改变 营养与排泄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消化.泌尿.内分泌系统也同其它系统一样,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一系列退行性改变.营养不良.营养过剩.便秘 ...查看


  • 老年护理学
  • 高血压病例: 病例一: 张大爷,79岁,退休工人,丧偶独居5年,体健既往高血压病史15年,长期服用 降压药,血压控制理想.近日儿子想为其请一位保姆,但又不知道自己父亲的功能状态,为了合理安排保姆的工作,小张来到医院向医务人员求助,作为护理人 ...查看


  •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样本)
  • 河北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 学生姓名:田淑柳 指导教师: 专业年级: 2014 完稿时间: 2015.11.30 河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诚信承诺书 我谨在此承诺: 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糖尿病患 ...查看


  • 住院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与应对护理
  • ・326・ 价值工程 住院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与应对护理 T啪bUng HazardsoftheEIderly WhoA心inHospitalandCorrespon出ng NI戚llg 翁燕蓉wengYanrong:杨永萍Yang Yon ...查看


  • 外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观察和护理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患者术后出现大脑功能紊乱,导致意识.认知.记忆功能等方面的脑功能暂时性机能障碍.随着各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占全人口中的比例逐年上升,老年患者也日渐增多[1].随着医学的 ...查看


  • 述 鼻饲患者预防误吸的护理 - 医学期刊频道--首席医学网
  • ・2025・ ・综 述・ 鼻饲患者预防误吸的护理 沈红瑾,张 寅 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81-5122(2006)22-2025-03 对于昏迷.病情危重.不能经口进食等患者常通过鼻饲给予营养支持以及供给药物,以利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