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导学案

【学习目标】

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

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重点难点】

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这一道理,并应用于

实践,提高自身读写能力。

【学法指导】

品尝实例比较阅读绝知躬行

【知识链接】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年9

月19日生。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

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

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1925

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

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

文学院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

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

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

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

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

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

《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

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

杂谈》。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的论著。

【学习过程】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

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读了本文,应有很大触

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

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由此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

一、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展示时分两组:前三后二

对开)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

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

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

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

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

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二 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

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答: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

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

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三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

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这告诉我们,无

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

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

味。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

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

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

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得很到位。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

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对郭沫若,对王若虚,

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尤其韩愈对“推敲”

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

四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

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

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

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

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五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

字”。理由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

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

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

因小失大。

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答: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

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

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

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

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

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六背诵如下语段,仔细揣摩并将之运用到以后的阅读鉴赏和文学创作中去。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

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

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

难免如此。

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

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

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

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归纳小结】

《咬文嚼字》一文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

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

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当堂检测】

清代人褚人获《坚瓠集》载: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东坡和黄庭坚对月赏梅。苏东坡的妹

妹苏小妹亦在。于是,苏小妹、苏东坡、黄庭坚三人论诗,小妹言:“‘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若联作五言句,各于中间加腰,以何为妙?”东坡沉吟捋须,哦曰:“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

花。”“不佳。”小妹笑云。黄庭坚思忖良久,拱手试云:“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亦不

佳。”小妹又笑云。东坡、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转向小妹,看小妹„„小妹又是一笑,

轻轻吟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山谷复吟、品鉴,皆叹神妙。

请问苏小妹填的这两个动词是什么?神妙处何在?

答:这两个动词是“扶”、“失”。因为一个“扶”字完全将无形的微风人格化。微风恰似一个

美女,依扶细柳,婀娜多姿;梅花朵朵,消失在如水如银的月光中,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迷人。

这“扶”、“失”二字,完全与诗的意境相融合,创造一种浮雕美,给人一种立体感,使人如

临其境,如见其物。

【学习反思】

我这节课的心情: 我的收获:

我还有疑惑:

余琳

【学习目标】

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

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重点难点】

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这一道理,并应用于

实践,提高自身读写能力。

【学法指导】

品尝实例比较阅读绝知躬行

【知识链接】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年9

月19日生。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

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

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1925

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

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

文学院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

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

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

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

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

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

《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

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

杂谈》。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的论著。

【学习过程】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

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读了本文,应有很大触

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

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由此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

一、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展示时分两组:前三后二

对开)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

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

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

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

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

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二 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

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答: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

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

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三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

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这告诉我们,无

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

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

味。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

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

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

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得很到位。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

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对郭沫若,对王若虚,

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尤其韩愈对“推敲”

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

四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

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

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

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

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五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

字”。理由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

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

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

因小失大。

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答: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

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

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

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

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

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六背诵如下语段,仔细揣摩并将之运用到以后的阅读鉴赏和文学创作中去。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

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

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

难免如此。

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

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

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

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归纳小结】

《咬文嚼字》一文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

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

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当堂检测】

清代人褚人获《坚瓠集》载: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东坡和黄庭坚对月赏梅。苏东坡的妹

妹苏小妹亦在。于是,苏小妹、苏东坡、黄庭坚三人论诗,小妹言:“‘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若联作五言句,各于中间加腰,以何为妙?”东坡沉吟捋须,哦曰:“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

花。”“不佳。”小妹笑云。黄庭坚思忖良久,拱手试云:“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亦不

佳。”小妹又笑云。东坡、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转向小妹,看小妹„„小妹又是一笑,

轻轻吟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山谷复吟、品鉴,皆叹神妙。

请问苏小妹填的这两个动词是什么?神妙处何在?

答:这两个动词是“扶”、“失”。因为一个“扶”字完全将无形的微风人格化。微风恰似一个

美女,依扶细柳,婀娜多姿;梅花朵朵,消失在如水如银的月光中,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迷人。

这“扶”、“失”二字,完全与诗的意境相融合,创造一种浮雕美,给人一种立体感,使人如

临其境,如见其物。

【学习反思】

我这节课的心情: 我的收获:

我还有疑惑:

余琳


相关文章

  • 08[咬文嚼字]教案
  •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今汉语中存在错别字的现象和原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消灭错别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 ...查看


  •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徐水综合高中 张芳莉 课题 <咬文嚼字> 课型 新授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培养学生在阅读 ...查看


  • 十七.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 咬文嚼字 一. 导入 提到咬文嚼字,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度过了朱光潜先生的这篇<咬文嚼字& ...查看


  • 咬文嚼字学案及答案
  • <咬文嚼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查看


  •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一) 这个课的讲解让我挫败感骤增. 我们安排了三个课时,也是借鉴了名校教学方法的创新路子.第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做学案.第二课时再读课文,教师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结构,搞清楚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最后一 ...查看


  • [咬文嚼字]教案
  •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上课伊始,多媒体打出:红杏枝头春意____.) 师:同学们认为此处填哪个字较好? 生(齐答):闹. 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个" ...查看


  • 文艺随笔规范
  • 文艺随笔二篇 3课时 [课题] 艺随笔二篇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文艺随笔两篇>第一篇文章.<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 ...查看


  • "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
  • "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 肖川 在一些语境中,"咬文嚼字"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意为过分的斟酌字句.死扣字眼而不注重整篇.整段的精神实质(<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查看


  • 概念教学也要"咬文嚼字"
  • [背景]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依赖于对本质的理解和对外延的把握.而在这一课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关键词,从而造成对概念理解的不到位. [案例描述] 片段一:五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