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19日晚间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并一致通过了一份关于引入民营资本实现混合经营的议案。称董事会同意在对中国石化油品销售业务板块现有资产、负债进行审计、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同时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而民资持股比例将视市场情况而定,总体而言持股比例不超过30%。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锁定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三大战略任务以来,中石化的上述之举系央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带头之举”,各界纷纷对此表示赞许。专家们认为,中石化率先抛出了“混合”的橄榄枝,就看民资敢不敢大胆接纳。
成品油销售业务在中石化主营业务中,盈利能力较高,资产回报率较高,的确是块香饽饽。截至2013年底,中石化销售业务板块拥有自营加油(气)站30532座,成品油管线超过1万公里,储存设施的总库容约1500万立方米。2013年境内成品油经营量持续增长至1.65亿吨,同比增长3.8%,零售量1.14亿吨。2012年年报显示,中石化成品油营销及分销板块当年实现经营收益427亿元。
不过,笔者则对中石化等央企引入民间资本卖油,从而达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提出质疑。原因有二:其一,中石化只拿出油品销售业务这一块,却没拿出上游勘探和中游炼化板块向社会和民营资本开放。从整个石油行业来看,其垄断地位丝毫没有动摇。其二,这次中石化规定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比例不超过30%,这就意味着,中石化仍然是国有资本说了算,民营资本除非抱团组建“超级基金会”,否则在参股中石化后,仍不会有任何决策权。
所以,中石化邀请民营资本一起来卖油,外界将其看作是国企特别是大型央企业在所有制上的重大改革那就太过牵强了,要知道中石化向来不是活雷锋,它此举出于自己因素考量,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那么此次中石化突然宣布在油品销售业务上引入民间资本究竟暗藏啥玄机呢?
首先,目前已是我国20年来石油需求增速最慢的时候,国内成品油市场已出现过剩,中石化此刻拿出油品销售板块,而非最核心的上游勘探和中游炼化板块向社会和民营资本开放,就是因为中石化看到了下游销售的优良业绩不可持续,未来油品销售领域竞争会更加激烈,利润可能会进一步压缩。
再者,值得注意的是,中石化这次在未提任何“搭售”条件的前提下,将利润较为可观的业务板块拿出来与民资进行“混合”,且一开闸就放出民资最高可“混合”30%的承诺来?原因是,石油巨头们需要结构性投资,而恰在这方面却真的“很差钱”。
举个例子,中石化当年与中石油分家时,炼油厂大部分划了进来,采油和管道运能则大部分划归中石油。如今,中石化要想扩大产能,急需在勘探打井采油及管道运输两大上中游板块巨量投资。但政府又不可能再推新的“四万亿”刺激计划,中石化要在较短时间内扩大产能,只能适当牺牲眼前利益、适度稀释股权,引进民营战略投资者,此举又可使自己不失话语权,何乐不为之?
最后,中石化早已不是单纯的国有企业,它在纽约、香港、上海三个股市皆有上市,已经是混合所有制的企业了,即使再开放股权,仍难以改变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的国有控股的基本股权结构。更何况,油品销售领域早已向民资开放,各地加油站就有不少是民营的。
所以,中石化此举一方面是率先做出十八三中全会《决定》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破冰”之举,给自己增加了“美誉度”。另一方面,中石化邀请民资入股,形成混合所有制模式的消息传出,中石化股价就会出现大涨,打破了中石化股价在二级市场上长期低迷的格局,提升了中石化的市值。
尽管中石化抛出了“混合”橄榄枝,但民资们与石油巨头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涨。其一,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已实施一年,通过提前“囤抛油”手段赚取“额外批零暴利”的空间已荡然无存。其二,民资想参股,并在中石化获得话语权,就先得抱团组建“超级基金会”,可民资抱团从来就没有做到过彼此没有“二心”。其三,未来大量民间资本进入油品销售领域,利润将会大幅压缩,最终形成鸡肋。所以中石化想引入民资参与到混合所有制中来,也未必有人愿意趟这个混水。
从表面上看,中石化在油品销售板块引入民资,大家都觉得是混合所有制破题了,是做了件对中国经济的大好事。实际上中石化并不是“活雷锋”,它早已看出了油品销售环节的高利润已不可持续,且中石化在其他板块存在软肋,急需加大投资予以补进,所以放弃部分股权筹得资金进行投资也在计划之中。更为关键的是,中石化本来就不是单纯的国企,它所谓的国企所有制改革,甚至是“破冰”之旅,对国企改革真正的意义不会太大。
(张平 20140221)
中国石化19日晚间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并一致通过了一份关于引入民营资本实现混合经营的议案。称董事会同意在对中国石化油品销售业务板块现有资产、负债进行审计、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同时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而民资持股比例将视市场情况而定,总体而言持股比例不超过30%。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锁定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三大战略任务以来,中石化的上述之举系央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带头之举”,各界纷纷对此表示赞许。专家们认为,中石化率先抛出了“混合”的橄榄枝,就看民资敢不敢大胆接纳。
成品油销售业务在中石化主营业务中,盈利能力较高,资产回报率较高,的确是块香饽饽。截至2013年底,中石化销售业务板块拥有自营加油(气)站30532座,成品油管线超过1万公里,储存设施的总库容约1500万立方米。2013年境内成品油经营量持续增长至1.65亿吨,同比增长3.8%,零售量1.14亿吨。2012年年报显示,中石化成品油营销及分销板块当年实现经营收益427亿元。
不过,笔者则对中石化等央企引入民间资本卖油,从而达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提出质疑。原因有二:其一,中石化只拿出油品销售业务这一块,却没拿出上游勘探和中游炼化板块向社会和民营资本开放。从整个石油行业来看,其垄断地位丝毫没有动摇。其二,这次中石化规定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比例不超过30%,这就意味着,中石化仍然是国有资本说了算,民营资本除非抱团组建“超级基金会”,否则在参股中石化后,仍不会有任何决策权。
所以,中石化邀请民营资本一起来卖油,外界将其看作是国企特别是大型央企业在所有制上的重大改革那就太过牵强了,要知道中石化向来不是活雷锋,它此举出于自己因素考量,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那么此次中石化突然宣布在油品销售业务上引入民间资本究竟暗藏啥玄机呢?
首先,目前已是我国20年来石油需求增速最慢的时候,国内成品油市场已出现过剩,中石化此刻拿出油品销售板块,而非最核心的上游勘探和中游炼化板块向社会和民营资本开放,就是因为中石化看到了下游销售的优良业绩不可持续,未来油品销售领域竞争会更加激烈,利润可能会进一步压缩。
再者,值得注意的是,中石化这次在未提任何“搭售”条件的前提下,将利润较为可观的业务板块拿出来与民资进行“混合”,且一开闸就放出民资最高可“混合”30%的承诺来?原因是,石油巨头们需要结构性投资,而恰在这方面却真的“很差钱”。
举个例子,中石化当年与中石油分家时,炼油厂大部分划了进来,采油和管道运能则大部分划归中石油。如今,中石化要想扩大产能,急需在勘探打井采油及管道运输两大上中游板块巨量投资。但政府又不可能再推新的“四万亿”刺激计划,中石化要在较短时间内扩大产能,只能适当牺牲眼前利益、适度稀释股权,引进民营战略投资者,此举又可使自己不失话语权,何乐不为之?
最后,中石化早已不是单纯的国有企业,它在纽约、香港、上海三个股市皆有上市,已经是混合所有制的企业了,即使再开放股权,仍难以改变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的国有控股的基本股权结构。更何况,油品销售领域早已向民资开放,各地加油站就有不少是民营的。
所以,中石化此举一方面是率先做出十八三中全会《决定》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破冰”之举,给自己增加了“美誉度”。另一方面,中石化邀请民资入股,形成混合所有制模式的消息传出,中石化股价就会出现大涨,打破了中石化股价在二级市场上长期低迷的格局,提升了中石化的市值。
尽管中石化抛出了“混合”橄榄枝,但民资们与石油巨头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涨。其一,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已实施一年,通过提前“囤抛油”手段赚取“额外批零暴利”的空间已荡然无存。其二,民资想参股,并在中石化获得话语权,就先得抱团组建“超级基金会”,可民资抱团从来就没有做到过彼此没有“二心”。其三,未来大量民间资本进入油品销售领域,利润将会大幅压缩,最终形成鸡肋。所以中石化想引入民资参与到混合所有制中来,也未必有人愿意趟这个混水。
从表面上看,中石化在油品销售板块引入民资,大家都觉得是混合所有制破题了,是做了件对中国经济的大好事。实际上中石化并不是“活雷锋”,它早已看出了油品销售环节的高利润已不可持续,且中石化在其他板块存在软肋,急需加大投资予以补进,所以放弃部分股权筹得资金进行投资也在计划之中。更为关键的是,中石化本来就不是单纯的国企,它所谓的国企所有制改革,甚至是“破冰”之旅,对国企改革真正的意义不会太大。
(张平 201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