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精神(论文)

中国艺术精神

和谐审美观及其在传统艺术中的体现

陈介平

中国传统艺术,如中国山水画、中国园林,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统一的,都要求创造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由于自然的伟大,人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敬拜它,赞美它。亲近它,描绘它。来表达对自然的感情。而中国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因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而对创作对象全身心地投入,“物我两忘”。浑然而一体,与客观创作对象产生共鸣,抓住对象的精神,将自己的、对象的生命力所表现出来。正如朱光潜所言:“在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我没入大自然,大自然亦没入我,我和自然打成一气,在一块发展,在一块颤栗。”例如日常应用的汉字,在书法家的作品中,那些线条成为表达生命的元素,组成的“字”成为具有生命的意象,这是书法家生命力的融入。也是象形文字生命本身的表达,结体章法等无不是生命的表现形式。徐悲鸿的《奔马》,其强有力的动感正是生命的体现。花、乌、虫、鱼均能入中国画,关键也正是在于艺术家所表现的精神。松、兰、梅、竹之所以成为中国画的永恒主体,就是因为它们做寒的生命力,这已不仅仅是客观物体的生命,也成为了中国

多少文人墨客、艺术家的人格标志。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之所以在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念中成为美的典范,是因为它表达的幽雅、恬适的精神境界是生命力的升华,是“道”——最初的本源的回复。艺术家对于自然之源的探索,实际上是对自身的探索。对自身的探索,却以对自然的探索作为形式。

另外。从生物学意义讲,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及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适位置。因此,古代许多仕途不顺,愤世嫉俗的文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借助中国画、山水诗证明内心怀有“出世”的清高。当然,对于那些献身于官僚政治的文人,虽不能忘情于山水,但他们以山水画、山水园林来代替真山真水。满足其纵情林泉的高远情致。

老子“有无相生”思想及“虚实相生”理论

1、老子“有无相生”思想及“虚实相生”美学理论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认

为有与无是可以相生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后世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与之相关。“虚”与“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色的理论。

2、“虚实相生”理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体现

以山水诗为例,在中国诗歌创作中,常化实为虚,“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四虚序》。山水诗中,也有许多虚实相生的范例。例如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江水共澄鲜”。诗人用浓墨重彩将乱流争趋,水天一色,云日辉映,绮丽清新的景色实写,使人如身临其境,令人身心愉悦,灵魂得到净化。然后,笔峰一转,用“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的大片飞白,表达了诗人观景后的感喟,虽未具体写景。却从“表灵”、“蕴真”中感悟到诗人对大自然神奇末测的造化之功的由衷赞叹。

在中国园林中虚与实常表现为山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等许多景致的对比。园林布局曲折自由,常用假山、小院、漏窗作屏障,适当阻隔游客视线。使人们几经曲折才能逐渐见到园内全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使游客感受到的意境更加含蓄深远。

在中国画的画面上,通常是景物是实。空白是虚:黑是实,白是

虚:有色为实,无色为虚。中国画家总是在画面中留下大面积的空白,极少将整个画幅涂满。这些“留白”是经过提示的想象空间。例如游鱼的四周一定是水,乌的身后则是天空。以马远绘《寒江独钓图》为例,画面只绘一叶扁舟与一独钓寒江的渔翁,大片的空白不着一笔,黑白对比强烈,衬托出了江面辽阔,渔人专注闲适的气态和气氛,空白处虽无图像,但却表尽了无言的意境,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另外,如果画竹,则要求描叶应劲利中求柔和,描竿应婉媚中求中正,描节应分断处要联属,描枝应柔和中要有骨力,整幅画面应做到彼此相生而相应,浓淡相间而相成,折开则逐物有致,合拢则通体联系;其烟岚云树、村落平原、曲折可通,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旷,才能使整幅画面达到最高境界。

2010年3月31日

呈送黄意明老师

中国艺术精神

和谐审美观及其在传统艺术中的体现

陈介平

中国传统艺术,如中国山水画、中国园林,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统一的,都要求创造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由于自然的伟大,人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敬拜它,赞美它。亲近它,描绘它。来表达对自然的感情。而中国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因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而对创作对象全身心地投入,“物我两忘”。浑然而一体,与客观创作对象产生共鸣,抓住对象的精神,将自己的、对象的生命力所表现出来。正如朱光潜所言:“在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我没入大自然,大自然亦没入我,我和自然打成一气,在一块发展,在一块颤栗。”例如日常应用的汉字,在书法家的作品中,那些线条成为表达生命的元素,组成的“字”成为具有生命的意象,这是书法家生命力的融入。也是象形文字生命本身的表达,结体章法等无不是生命的表现形式。徐悲鸿的《奔马》,其强有力的动感正是生命的体现。花、乌、虫、鱼均能入中国画,关键也正是在于艺术家所表现的精神。松、兰、梅、竹之所以成为中国画的永恒主体,就是因为它们做寒的生命力,这已不仅仅是客观物体的生命,也成为了中国

多少文人墨客、艺术家的人格标志。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之所以在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念中成为美的典范,是因为它表达的幽雅、恬适的精神境界是生命力的升华,是“道”——最初的本源的回复。艺术家对于自然之源的探索,实际上是对自身的探索。对自身的探索,却以对自然的探索作为形式。

另外。从生物学意义讲,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及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适位置。因此,古代许多仕途不顺,愤世嫉俗的文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借助中国画、山水诗证明内心怀有“出世”的清高。当然,对于那些献身于官僚政治的文人,虽不能忘情于山水,但他们以山水画、山水园林来代替真山真水。满足其纵情林泉的高远情致。

老子“有无相生”思想及“虚实相生”理论

1、老子“有无相生”思想及“虚实相生”美学理论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认

为有与无是可以相生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后世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与之相关。“虚”与“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色的理论。

2、“虚实相生”理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体现

以山水诗为例,在中国诗歌创作中,常化实为虚,“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四虚序》。山水诗中,也有许多虚实相生的范例。例如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江水共澄鲜”。诗人用浓墨重彩将乱流争趋,水天一色,云日辉映,绮丽清新的景色实写,使人如身临其境,令人身心愉悦,灵魂得到净化。然后,笔峰一转,用“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的大片飞白,表达了诗人观景后的感喟,虽未具体写景。却从“表灵”、“蕴真”中感悟到诗人对大自然神奇末测的造化之功的由衷赞叹。

在中国园林中虚与实常表现为山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等许多景致的对比。园林布局曲折自由,常用假山、小院、漏窗作屏障,适当阻隔游客视线。使人们几经曲折才能逐渐见到园内全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使游客感受到的意境更加含蓄深远。

在中国画的画面上,通常是景物是实。空白是虚:黑是实,白是

虚:有色为实,无色为虚。中国画家总是在画面中留下大面积的空白,极少将整个画幅涂满。这些“留白”是经过提示的想象空间。例如游鱼的四周一定是水,乌的身后则是天空。以马远绘《寒江独钓图》为例,画面只绘一叶扁舟与一独钓寒江的渔翁,大片的空白不着一笔,黑白对比强烈,衬托出了江面辽阔,渔人专注闲适的气态和气氛,空白处虽无图像,但却表尽了无言的意境,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另外,如果画竹,则要求描叶应劲利中求柔和,描竿应婉媚中求中正,描节应分断处要联属,描枝应柔和中要有骨力,整幅画面应做到彼此相生而相应,浓淡相间而相成,折开则逐物有致,合拢则通体联系;其烟岚云树、村落平原、曲折可通,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旷,才能使整幅画面达到最高境界。

2010年3月31日

呈送黄意明老师


相关文章

  • 美术学毕业论文
  •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在 当代设计中的应用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 美 术 学 指导教师 2012 年 5 月 5 日 目 录 一.中文摘要 „„„„„„„„„„„„„„„„„„„„(I ) 二.英文摘要 „„„„„„„„„„„ ...查看


  • 文艺学美学论文选题参考
  • 201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艺学部分) 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3.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4.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5.金圣叹小说 ...查看


  • 中外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 中外园林艺术鉴赏 课程论文 学号:22012303 姓名:张梦尧 中文摘要:园林艺术博大精深,融合了许多艺术手段,而其中绘画.雕塑等与园林艺术相辅相成,并在长久以来相互促进发展.不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不论是西方园林还是中国园林,绘画. ...查看


  • 写意中的细腻李清照词[点绛唇]解读
  • 第3卷第4期 2005年12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ournalofHuaihaiInstituteofTechnology(Humamtjes&soclalsc㈨cesEditi.n)VoI.3No.4Dec.2005 ...查看


  • 16春学期[学术基本要素-专业论文写作(尔雅)]在线作业及满分答案2
  • 16春学期<学术基本要素-专业论文写作(尔雅)>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V 1. 1983年国家首次授予13个博士学位,其中没有哪个学科的博士? C A. 理学博士 B. 工学博士 C. 文学博 ...查看


  • 论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
  • 第30卷第2期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04月 型!垒№::!Q坚型些QE生坠墼墼Q堂丛业!逛墅!型 坐:兰壁垒曼 论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 刘 青 (临沂师范学院美术系,山东l临沂276005) 摘 要:敦煌壁画艺术是宗教艺术与中华民族艺术 ...查看


  • 毕业论文题目
  • 成都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这是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自考的论文题目供自考学生选用,学生也可自拟题目. 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论文选题1 1.20世纪西方现代哲学与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关系 2.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与2 ...查看


  •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情况
  •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情况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 张颂教授,中国播音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特邀理事,播音学研究会顾问.主要著作有:<朗读学><朗读美学><播音创作基础>等 ...查看


  • 美术学毕业论文题库2011.10.09
  • 2011级国画.油画.艺术系设计专业 毕业论文题库 1.国画.油画方向 1.浅谈油画创作中的技术性因素 2.浅谈油画色彩的归纳与写生教学 3.色彩课程中新材料新技法的实验性 4.当代背景下油画发展的动力 5.论静物油画的审美价值特征 6.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