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先生学术生涯的晚年辉煌_莫砺锋

程千帆先生学术生涯的晚年辉煌

莫砺锋

提要程千帆先生在经历了反右和文革的劫难后,担当起历史赋予自己的崇高使命,一是将自己几十年的学术思考进行总结,写成著作贡献给学术界。二是培养出被学术

的学术新军,努力弥补十年动乱造成的人材断层。程先生的晚年,用界称为“程门弟子”

自己的学术创造和教学实践,达到了人生的又一辉煌。

关键词程千帆晚年学术教学

1978年,年已65岁的程千帆先生以武汉市街道居民的身份被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聘为教授,重新开始了被迫中断二十年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经历了反右和文革的劫难在新时期重返工作岗位的学者为数不少,但在劫后余生的耄耋之年仍在教学与学术研究两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似不多见。当程千帆先生重返南京大学的校园(那儿就是他青年

他已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时代就读的金陵大学的原址)时,

程先生决心要把被耽误的光阴夺回来,他带着满腔的热情开始了工作。程先生为自己制

一是对自己几十年的学术思考进行总结,写成著作贡献给学术界。定了两个宏大的计划,

二是抓紧时间培养学生,努力弥补十年动乱造成的人材断层。对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这两个任务谈何容易!然而程先生经过二十年的奋斗,终于在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优来说,

使他的人生中出现了奇迹般的晚年辉煌。程先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誓言,为他异的成绩,

自己,也为国家的教学和学术事业挽回了一部分损失。

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完成名山事业。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

”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所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薪,

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年龄不饶人,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

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程许他再上大课了,

先生的教学工作绝不只是在教室里进行,他的书斋同样也是课堂,甚至病房也常常被他当作备课、批改作业的办公室。他为研究生们所设计的课程都以训练治学方法为目的,而且

精心布置的全面训练。对于研究生来说,与学位关系最大的当然是学位论是因材施教,

文,以致于有些导师从一开始就布置学生动笔撰写。但程先生向来反对这样做,他认为光

他坚持主张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一定要用一年或写一篇学位论文是远远不够的,

一年半的时间来认真阅读经典著作。一句话,程先生认为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获得学位,而是成为真正的研究人材。所以,他的整个培养计划都是从后一点出发来考虑

的,而这个计划后来也就成为南大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的基本精神就是,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古代的学术是一个整体,所以研究古代文学绝对不能与史学、哲学分离开来。还有,古代的作家都是在以儒家为代

他们的人生观、文艺观都离不开孔孟老庄的影表的先秦学术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

响,为了真正理解古代作家及其作品,就必须对他们所接受的思想源头有所理解。所以,不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哪一个时段的文学,也不管他们的论文会选择什么题目,都必须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左传》、《史对古代典籍进行一定数量的研读。于是,

、、《楚辞》、《文选》、新、旧《唐书》几乎成了每一个博士生的必读书,更不用说《诗经》记》

《文心雕龙》等文学性典籍了。

经过严格的典籍研读之后,研究生才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在指导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上,程先生付出了更多的心血。首先,他要求学生认真选题,而且鼓励他们选取难度较大、学术价值较高的题目。在程先生看来,写论文是一次最好的锻炼,千万不可避重就轻、

、《江西只求通过答辩。所以他的研究生大多选取了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例如《大历诗风》

、《江湖诗派研究》诗派研究》三篇论文,都是程先生亲自主持的国家社科七五规划项目

“唐宋诗歌流派研究”的组成部分,它们对诗歌史上的几个重要课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著名学者傅璇琮指出:“这三部著作将在我国的古典诗

”歌研究学术史上占有特定的位置,其意义及经验必将日益为学界所认识和汲取。毫无疑

三部书的成功是与程先生指导下的正确的选题思路是有密切关系的。问,

其次,程先生对于学位论文的撰写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从小处说,他要求学生一定要保证材料的可靠性,要求他们绝对不能剽袭成说,等等。从大处说,他要求学生要具有问题意识,要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勇于创新。对于他所指导的九篇硕士论文和十篇博

程先生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许多同学都珍藏着当年经过程先生批改的论文士论文,

草稿,上面布满了红笔写的批语,连一个错别字、一个用得不妥的标点,他都细心地用红笔勾出来了。时至今日,这些学位论文大多已经公开出版,其中有几种如程章灿《魏晋南北

、、,朝赋史》曹虹《阳湖文派研究》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都很受学界的好评。这些书中的观点也许尚有可商之处,但它们在操作上却都是符合规范的,在学术上都体现出开拓

“他的这部书给予我精神和严谨学风,正如傅璇琮先生在为程章灿论文所作序言中所说,

们的,与其说是某些具体的结论,还不如说是这位年轻的涉猎者,在步入辞赋这一瑰丽而

”辽阔的天地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开拓胸怀,一种力求重新认识这一境域的探索精神。显

程门弟子的这种学术品格,正是程先生倾其心血所陶铸而成的,这是程先生一生教学然,

工作的结晶。

在认真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程先生也争分夺秒地进行学术研究。中国自古就有“发愤著书”,的传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

。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膑脚,秋》乃赋《离骚》厥有《国语》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传《吕览》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程先生

曾被发配到农村劳改,也曾被无休无止的批斗。在那些岁月里,程先生当然不能操笔作

。于是,文,但常常在心里进行学术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一旦大

“发愤著书”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更为重要的是,是以

这样的著作中所蕴含的生命激情是常态下的论著所难以整个生命铸成一部人生的巨著,

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所难以企及的。王国维曾在《人间词

”话》中引尼采之言:“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我觉得对于重要的学术著作,也可作如是

观。程先生在文革结束后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

程先生的学术研究范围很广,在2000年出版的《程千帆全集》中,收入的著作多达八类:

、“校勘”、“目录”、“典藏”第一类是校雠学著作,即《校雠广义》一书,共有“版本”四

编。校雠学本是一切学术的门径和基础,程先生在就读金陵大学时就对这门学科有强烈

毕业后曾在金陵大学、武汉大学等校主讲这门课程,并开始写一部全面地论述校的兴趣,

雠学各个分支内容的书。可惜这件工作后来被迫中断了。1979年,程先生在南京大学重

亲自讲授校雠学课程,并在残存旧稿的基础上,由研究生记录、整理成新开始指导研究生,

《校雠学略说》,——徐有富学长以油印稿的形式在几所大学流传。这批研究生中的一位—

毕业之后,程先生就与他合作,把《校雠学略说》扩充,改写成《校雠广义》四编,历十多个

专治校雠学的学者代有其人,有关校雠学的著作也不断出寒暑而完成全书。自清代以来,

现。然而,对校雠学的四个重要部分即版本、校勘、目录、典藏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且将

则《校雠广义》堪称开创之作。读者不仅能从本书中论述重点由历史源流转向实际应用,

了解这门传统学问的历史形态,而且能获得如何运用它来进行文史研究的实际指导,后者也许是这部书最重要的价值。

第二类是历史学著作,即《史通笺记》一种。程先生一向喜爱史学,即使在农村牧牛饲鸡时,仍分秒必争地通读了晋、隋八史,渊博的历史知识使他在处理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时如鱼得水。然而厚积薄发,程先生的史学著作则仅有《史通笺记》一种。《史通》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名著,很受史学界重视。可是此书虽经卢文弨、浦起龙等学者之整理、注

,而难解,误解之处仍然很多。程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下苦功钻研《史通》并曾在大学释,

开设《史通》课程。他广搜善本,博采各家校记及有关论著,以“笺记”的形式对前人研究《史通》的成果进行总结,并且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发前人所未发。此书实为近代《史通》研究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程先生因此被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誉为“子玄(刘知几)之

。功臣”

第三类是文学批评史著作,即《文论十笺》一种,程先生对古代文论有深入的研究,此书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精选出十篇文章,先作详赡的笺注,然后结以案语。从表面上看,此书仅是一部简要的文论读本,但它的实际意义远远溢出于此。本书所选的文章计有陆

刘知几两篇、章学诚五篇、章炳麟一篇、刘师培一篇,选目独具手眼,其编排不按时机一篇、

、“论文学与时代”也具有现代意识。十篇文章分别副以“论文学之界义”等代而依内容,

标题,事实上构成了具体而微的理论体系。文末的案语也多有精到的见解,颇能帮助读者领会文章的现代意义。正因如此,此书很受读者欢迎,自1942年以《文学发凡》的书名刊布以来,已经屡经修订,多次重版。

、《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第四类是古代文学论著,即《闲堂文薮》三种,都是

《闲堂文薮》论文集。程先生在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中的论文即涉及散

文、辞赋、词曲、小说、戏剧等各种文体。然而他用力最勤、创获最巨的则是古典诗歌的研究。也许可以说,关于古典诗歌的论文标志着程先生学术造诣的最高峰。《古诗考索》共

所涉内容上起汉末古诗,下迄今人所作旧体诗,而以唐诗为主。所论题收论文三十余篇,

“韵”;大至整个古典诗歌的内旨小至一字一句意义的辩析,如《陶诗“少无适俗韵”字说》

。这些论文中最受学界称道的是从在规律的探讨,如《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

研究具体作品入手而终于导出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也即人们通常称之为“小中见大”的那

。显然,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它们最重要的价值不在于解决些,

了一些具体的问题,而在于为学界提供了方法论的启迪。《被开拓的诗世界》则是一部关

其中部分论文是程先生指导学生写成的。程先生对杜甫深为敬仰.对杜于杜诗的论文集,

诗研究下过很深的功夫,并曾在好几所大学里开设过杜诗课程。他晚年在南京大学重开

除了讲授杜诗学知识外,更着重启发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本书实即程先生的杜诗研此课,

究与杜诗教学的双重成果的结晶。有关杜诗的研究论著早巳汗牛充栋,本书的特点是始

从而为杜诗学提供了崭新的切入点和宏阔的终把杜诗置于古典诗歌的长河中进行考察,

视野。

第五类是文学史著作,即《程氏汉语文学通史》和《两宋文学史》两种。前一种是程先

故书名冠以“程氏”二字。中国古代的史家以“通古今之变,生与他的学生程章灿合著的,

成一家之言”为最高目标,所以最能体现中国史学精神的史学著作应是贯通古今且具有

他的文学史研究也贯彻了上述史学精神。他认鲜明史观的通史。程先生治学文史兼擅,

为研究文学史不应局限于某一段时期,只有贯通古今才能准确把握整个中国文学的来龙去脉,并深入理解其精神。所以本书的论述重点不再是某些作家作品,而是中国文学从古

诸如文学观念的传承演变,各种文体的兴盛衰落,文学技巧的发展变化,至今的发展过程,

以及这些演变过程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与以往的文学史著作相比,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它不再满足于提供文学史的许多断片或轨迹点,而是力图描绘出一条完整的线索来。以五十多万字的篇幅涵盖从上古迄近代的全部中国文学史,本书可说是开创之作。如果说《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以简明精要见长,那么《两宋文学史》则以详赡细致为优点。本书是程先生与吴新雷教授合著的,两位作者都对宋代文学史下过很深的功夫,但相对而言,程先生对宋代的诗词古文理解得更深一些,而吴教授则对小说戏曲研究得更多一些,所以他们的合作达到了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两宋文学史》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论述了一些长期被忽略的内容。如宋代四六等;二是对于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更细致深辟的阐述,如吴文英词。然而更重要的则是它非常注重揭示史的线索,在突出大作家的历史作用的同时,也对形成文学潮流的中小作家群予以充分的关注。此外,它非常注意一代文学的整体风貌,在清晰地勾画各种文体内部的发展脉络的同时,也对不同文体

如宋四六对小说戏曲的影响等。虽说最后一点由于缺乏学之间的互相影响进行了论述,

但这毕竟体现出力求创新的探索精神,格外引人注目。术积累的前资而展现得不够充分,

第六类是文学史专题研究,即《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一种,程先生对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十分钦佩,在学术研究中深受陈氏的影响,本书就是借鉴陈氏倡导的诗史互证之法所取得的硕果,早在1936年,程先生把陈寅恪的著名论文《韩愈与唐代小说》由英文译成中文,从此对陈文中涉及的“行卷”这种历史现象进行了长期的钻研,终于写成这本专题论著。本书对行卷这种伴随着唐代科举考试的现象作了全面的考察,并对行卷与文学的关系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这样,文学史界长期聚讼纷纭而不得确解的一个问题,即唐代科举对文学到底有何影响,就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解答。本书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论

切切实实地解决了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难题,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点新警,

、《读宋诗随笔》第七类是古代诗歌的选注评析,即《古诗今选》两种。《古诗今选》属

稿始于1956年,是程先生与沈祖棻先生合作进行的,后因沈先生不幸去世,乃由程先生独立完成。此书的内容包括八代诗、唐诗和宋诗三个部分,涵盖了五七言诗歌史上最重要的

程先生对此深有会心,所以此书从几个时期。选本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

选目、注释到讲解、评析,都很有特色,充分体现了选家的诗学观点。唐、宋诗的选本早已

《古诗今选》的选目,当然会有沿袭以往选本的地方,但是仍有许多作品是出现过许多种,

、程先生独具慧眼而发现的,比如唐卢纶《腊日观成宁郡王部曲娑勒擒虎歌》宋王令《梦

等诗,都是长期被选家忽略的好诗。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要诗人的入选篇数与其蝗》

他选本有较大差异,如唐诗中选刘禹锡诗十首,超过盛唐的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诸

仅次于苏轼、王安石而与陆游持平。这些地方分明与人;又如宋诗中选黄庭坚诗十五首,

传统的看法有较大出入。其原因之一便是程先生对整个诗歌史有独特的观照,他的评选标准体现了向诗歌审美本质的复归。如果说《古诗今选》尚因照顾普及读本的需要而较

那么《读宋诗随笔》便更鲜明地呈现出程先生的学术个性。此书多地认同学界共识的话,

,原名《宋诗精选》因其中部分选目与《古诗今选》重复,此次编入文集时删去注释而仅保

故改称今名。由于此书以“随笔”的形式来评析作品,行文有较大的自由度,所以留解说,

修短合度,笔随兴至,即有点到为止的三言两语,也有淋漓酣畅的大段议论。书中有许多关于宋诗的真知灼见,又出之以平易晓畅的文字,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另有《杜诗镜铨

一种,是以传统方式对杜诗所作的批语,因所论皆为杜诗,篇幅又较短,故附见于批抄》

《被开拓的诗世界》之后,但其性质则接近本类著作。

第八类是诗文作品,即《闲堂诗文合抄》和《新诗少作》两种。程先生出生于诗人之家,自幼即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在那些风雨如磐的黑暗岁月中,也始终不废吟事。可惜他中年因非罪获谴,旧稿毁于秦火,所以平生诗作只残存二百余首。程先生晚年所作序跋类文字,大多用文言写成,短小精悍,文采斐然,已臻老成之境,具有美文性质,所以与诗合为一编。程先生一向认为,研究文学的人应该把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结合起来,不可偏废。而感性思维除了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感受之外也包括亲自从事一些创作活动。学者必须体会创作之甘苦,才能具备更细腻、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程先生在古典诗歌研究中获得高度的成就,与他自身创作的造诣是分不开的。程先生虽然以研究古代文学而知名,但他决不是埋首于故纸堆而不问窗外事的学究。他对现实非常关心,对当代文学也十分

,注意。他在青年时代曾热心于新诗创作,与好友孙望先生等组织了“土星笔会”并创办

。虽说他后来因专注于古代文学研究而不大写新诗了,但留存下来的新新诗刊物《诗帆》

把这些作品编成《新诗少诗作品却是现代诗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记录。现经整理删选,

。作》

《全集》。程先生的一生经历曲折,除此之外,还收入了回忆录一种,即《桑榆记往》数

次遭遇沧桑世变,时代的风风雨雨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他年青时及见许多学术宗师,如黄季刚、胡小石、刘衡如、胡翔冬、吴瞿安、汪辟疆等,都是他亲承音旨的老师。又如陈寅恪、朱光潜、朱自清、庞石帚等,都是他有所请益的学者。他的夫人沈祖棻教授是当代杰出的女词人,患难夫妻,文章知己,学术上多收切磋之益。凡此种种,都成追忆,这部回忆录不仅是程先生个人生平事迹的记录,而且是时代的一个缩影,从中可见一代学人

具有学术史的意义。的嘉言懿行和歌哭悲欢,

从《程千帆全集》的内容可以看出,程先生的学术视野十分宏阔,研究领域相当广泛,从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这部五百多万字的文集,就是他一生下上求索的结果,是六十年心血的结晶。那么,程先生的学术研究有没有一以贯之的精神呢?我以为是有的,那就

,的后记中所楬橥的。“将考证与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是沈祖棻先生在《古典诗歌论丛》

“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考证与批评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研究的两翼,前代的优秀学

可是到了现代,随着学术成果积累的日益丰厚和学术研究分工的日益者本是两者兼通的,

细密,这两项工作渐渐分道扬镳,学者或精于此,或长于彼,互相隔膜,绝少往来。甚者至

唯我独尊。精于考证的学者常常觉得专搞批评的人流于空疏,而长于批评的于互相轻视,

学者则往往认为专攻考证的人陷于烦琐。在古代文学研究界大声疾呼且身体力行地把两

程先生大概是当代第一人。者结合起来的学者,

一般说来,文学研究,尤其是古代文学研究,主要有四个层次。一是文献学的研究,即对浩如烟海的典籍进行校勘、辑佚、整理,力求提供确实可靠的文本。二是历史学的研究,即对千头万绪的文学史实进行考订、甄别、疏理,力求掌握文学史长河中每个环节的真实面目及来龙去脉。三是美学的研究,即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自身价值进行解读、阐释、评析、力求最充分地实现现代人对古代作品的审美接受。四是哲学的研究,即从哲学思辨的高度对古代文学进行宏观的把握,力求揭示其根本规律及其在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普遍意义。从程先生的著述及日常言论来看,他所说的“考证”包含着前两项

而“批评”则包含着后两项内容。由此可见,程先生所倡导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对古内容,

代文学作全面的、多层次的研究,是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思维模式。应该指出,在现代的学术环境中,分工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学者把精力集中于某一个层次的研究是完全合理的。程先生对此并无异议,他对同辈乃至后辈学人专攻某一层次的研究而得到的成就都

就整个学术界而言,必须要有一部分学者兼通考证与批评,而专攻其一深表赞许。但是,

的学者也不能与另一类研究隔膜、疏离,这样才能够融会贯通,真正达到较高的学术境界。程先生的研究工作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一部《程千帆全集》正是他运用这种方法的范例。

程先生的学术研究,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实证性质。他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所作的研究都是针对具体问题的专题研究,从来不发凿空高论。也就是说,程先生的学术研究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跋涉,而不是不痛不痒的清谈。正因为怀着解决难题的明确目的,程先生的研究成果就不是凭着一时灵感的妙手偶得,而是深思熟

厚积薄发的坚实结论。例如,唐代的科举特重进士一科,而进士科又是以诗赋试以重虑、

科举与唐代文学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就成为历来学者所关注的问要考试内容的。这样,

题。当代的学者陈寅恪、冯沅君等人也对这个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结论。程先生对这个问题很早就感到浓厚的兴趣,一九三六年的《哈佛亚细亚学报》上发表了陈寅恪的《韩愈与唐代小说》的英译本,程先生即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篇有重要学术意义的文章,于是亲自把陈文译成中文,刊载于《国文月刊》第五十七期。十年以后,程先

,生撰写了《王摩诘〈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跋》对唐代的科举制度作了详细的说明,诸如

进士的地位、考试的难易、考期的变化等等,都进行了周密的考证。这样,由王维的一首诗而涉及了唐代科举与文学之关系,是深得陈寅恪氏“小题大做”之学术精神的优秀论文。但是,程先生并不以此为满足。因为从科举考试所遗存的省试诗一类材料来看,这种制度

所产生的作品水平都不甚高,那么它对文学的影响到底如何,仍是一个疑问。陈寅恪敏锐地注意到附丽于科举的“行卷”风习与唐人小说的关系,但未及深入。于是,程先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锲而不舍的深入研究。时隔三十余年后,他终于写成了专著《唐代进士行

,对这个问题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大,但其学术意卷与文学》

义却非同一般。全书对唐代的行卷之风作了相当全面的研究,对这种特殊风习的由来和

从而弄清了这种风习与当时的文学创作的具体关系。程先生的结具体内容进行了考索,

”“唐代进士科举论是“唐人虽因以诗取士而工诗,但其工是由于行卷,而不是由于省试。

赋这方面说,它带来的影响是坏的,是起着促对于文学肯定是发生过影响的。就省试诗、

退作用的;就行卷之作这方面说,它也带来过一部分坏影响,但主流是好的,是起着促进作

”于是,从宋人就开始聚讼纷纭的唐代科举与唐诗之关系的公案,就第一次得到了用的。

确凿有据的说明,可以说这个问题已得到了初步的解决。同样在这本书里,唐代古文、唐代传奇小说与行卷之风的关系也得到了清晰的论述。本书出版以后,立即引起了学术界

第四十一卷第二号的重视和赞扬。日本奈良女子大学的村上哲见教授在《东洋史研究》

上发表评论,对此书给予很高的评价。另外两位日本学者松冈荣志、町田隆吉则将此书译

于一九八六年由凯风社出版。对一个问题思考、研究长达三十年,孜孜不倦,沉研成日文,

深思,终于求得比较圆满的解决,并且只写成一本言简意赅的小册子。这种学风与时下那些倚马千言、游谈无根、一年之间可以写出几本厚如砖块的“巨著”的风气相比,真是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程先生的学术研究的重点是中国古典诗学,这与他的诗人身份密切相关。程先生出

。伯祖父名颂藩,生于一个诗人之家。他的曾祖父程霖寿,字雨苍,著有《湖天晓角词》字

。叔祖父程颂万,。父伯翰,著有《伯翰先生遗集》字子大,号十发,著有《十发居士全集》

。十发老人在光绪年间与易顺鼎、字穆庵,著有《顾庐诗钞》曾广钧齐名,称“湖亲名程康,

。穆庵先生青年时,。两人还都列名于南三诗人”即蒙陈衍赏识而有诗入选《近代诗钞》

。程先生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汪辟疆所撰的《光宣诗坛点将录》很早就学会了

写诗。待他进入金陵大学中文系后,一方面师从黄季刚、胡小石、胡翔冬、汪辟疆等深于诗学的大师学习文史之学,继续加深对于传统诗学的修养。另一方面又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对新诗写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934年,程先生与汪铭竹、孙望、常任侠等人组织了“土星笔会”,。《诗帆》并创办了新诗期刊《诗帆》虽然一共只出版了16期,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45首新诗,可见他高昂的诗兴。也正是在金陵大学,他结识了著名的女词人

并结为人生伴侣。在这对珠联璧合的夫妇之间,最能达成心灵默契的无疑是对诗沈祖棻,

他们的生活中悲愁多于欢乐,然而诗神本来就是与愁苦歌的钟爱了。在以后的40年中,

同在的,流离失散、横遭摧残的生涯反而使他们的诗作更臻高境。对于沈祖棻,世人所认可的主要身份是诗人,尽管她也是一位优秀的学者。对于程先生,世人所认可的主要身份是学者,却往往忽视了他也是一位真正的诗人。

程先生平生作诗相当勤奋,即使在那些风雨如磐的黑暗岁月里,也始终不废吟事。可是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他的千余首诗作(以五七言诗为主)大多被毁了,如今只残存二百来首,其中有些还是在“文革”后勉强回忆起来的,这些诗由他手订编成了薄薄的一册《闲堂诗存》。另外还有词作十余首,附编于诗集之后。相比之下,倒是他早年的新诗保

,泰山一毫芒”这似乎是古今诗人的共同命运!对于程先存得比较完整。“流落人间者,

,生的诗歌风格,钱仲联先生认为在近代诗人中“于蒹葭楼主人为近”也即近于黄节先生

的诗风。我们知道黄节的诗本来是以学陈后山为主的,陈三立即说他“卷中七律疑尤胜,

(《蒹葭楼诗》效古而莫寻辙迹。必欲比类,于后山为近,然有过之无不及也”卷首题记)。

所以程先生的诗风也是以陈后山为远祖的,这当然是一种以平淡质朴为基本特征的风格倾向。程先生的诗中不乏清丽芊绵之作,或是廉悍奥峭之篇,但是,在总体风格上,程先生

这与他论诗时的主张可以互相印证。诗风平淡的诗人,其个性却不的诗确是比较平淡的,

一定平淡,陶渊明如此,陈师道如此,程先生也是如此。程先生的诗歌是其多灾多难的人

是他对风雨飘摇的时代的反应。这些诗虽然很少直接叙述社会生活或国家大生的记录,

事,但它们往往通过对自身遭遇的悲欢离合的诉说而表达了儒者“能好人能恶人”的淑世

所以在平淡的语言外表下面蕴藏着抑塞历落、豪荡感激之情。程先生在古代诗人中精神,

最推重杜甫。他在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所开设的诗歌课程中,杜诗是重中之重,直到晚年还指导弟子合作写了一部杜诗论文集。1986年他到河南巩县凭吊杜甫墓,作诗

忠义见诗胆。以诗为春秋,褒贬无不敢。诗圣作诗史,江河万古流。兹云:“愤怒出诗人,

”丘封马鬣,永与天同休。在现代诗人中,他最推重聂绀弩,曾题聂绀弩诗集说:“绀弩霜下

”几为刀下鬼。头皮或断送,作诗终不悔。在诗歌艺术方面,程先生向来是主张博采众杰,

家的,唐音宋调,在他心目中正如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并无轩轾。所以他之崇杜、重聂,主要是从诗歌的内在精神本质着眼的,尤其是从诗歌所包含的批判力度着眼的。否则的话,沉郁顿挫的杜诗与寓庄于谐的聂诗岂能在同一个尺度下得到如此高度的肯定!由此可见,程先生在研究古代诗歌时虽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诗歌艺术的探賾索引上面,但是对诗歌思想意义的体认始终是这种研究的基础。换句话说,他对研究对象的道德判断始终是其审美判断的基础,他把诗人的人格意义以及诗歌的思想价值视为诗歌的内在生命力,而

程先生的诗学研究与诗歌创作都是与传这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神之所在。所以,

统诗学一脉相承的。作为诗人的程先生与作为学者的程先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程先生在学术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也充溢于其学术著作。

程先生在诗学研究上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一系列诗学专题论文。他正是以一篇篇的论文,不断地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把诗学研究推向前进。自从重返学术界以来,程先生的许多篇论文都给学术界带来一种惊喜,一股清风,有些论文甚至具有发凡起例的范式意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现代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清末王闿运在《王志》卷

”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的《宫体诗的自赎》那篇名文中则誉之为三中赞曰:“孤篇横绝,

“诗中的诗”,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也对其主旨作了深辟的分析。从八十年代以来,关于此诗的赏析文章为数甚多,但基本上没能提出什么新的意见来。程先生在1982

,年写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与被误解》对此诗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程先生

没有将目光停留在这首诗自身,而是着重论析了此诗在后代文学史上地位之升降以及由此而反映出来的文学风气之嬗变。此文首先从文献学入手,考察了《春江花月夜》在历代总集或选本中入选与否的情况,发现在明代以前,除了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之外,现存的唐宋元文献中都不见此诗踪影,而《乐府诗集》又是对乐府诗不论优劣一概收录的,所以仍可断定明代以前没有人注意过此诗。而自从明初高棅《唐诗品汇》选入此诗,特别

入选此诗以后,它就成为重要的唐诗选本的必选之作了。历代诗是在李攀龙《古今诗删》

《春江花月夜》话中的情形也与之相类。程先生由此而发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随初唐

《春江花月夜》四杰而升沉的,四杰的地位在陈子昂之后逐步下降,也就湮没无闻。直到

“前七子”明代,在“诗必盛唐”的复古风气之背景下,中的何景明对初唐四杰,尤其是四杰

作为四杰一派歌行之杰作的《春江花月夜》也就理所当然的七言歌行提出了极高的评价,

地被“后七子”中的李攀龙选入《古今诗删》了。由于前、后七子在明代的巨大影响,也由

本身确是一篇杰作,而杰作一旦被发现后便不易再被埋没,所以它便成于《春江花月夜》

为公认的名篇了。正是在这种历史观照中,程先生又发现了王闿运、闻一多以来流行甚广

即把《春江花月夜》看作一篇宫体诗。他指出,宫体诗风在隋代已得到部分的一种误解,

的纠正,而四杰一派的歌行,即使是涉及男女爱情的,也已与宫体划清界限,所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已经不是宫体诗。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虽然仅是一篇作品,但它的意义却远远溢出于此,因为它的重点并非对作品自身的阐释、评价,而是对其作为一篇杰作却久隐方显的经历的考察,以及对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的揭示。可以说,初唐四杰一派在文学史上升沉显晦的地位变化以及作为其原因的历代诗歌风气与审美趣尚之嬗变,还从来没有得到如此地清晰的论述。更不用说,对于《春江花月夜》到明代才成为名篇的

也是第一次得到合理的解释。原因,

《春江花月夜》可以说,这首诗经过历代学者的阐释,它的主旨早已有了定论。对于

一般的研究者来说,这里面已经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了。正是在这种人们习焉不察的

程先生却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问题,并且很好地解决了问题。朱熹说:“某寻常看地方,

”。发现问题是学术研究向前发展文字都曾疑来。胡适则倡导“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的第一步,是学术思维的原初动因。程先生正是在这方面表现出过人之处,他的大多数论文都是在这种心态下写出来的。显然,对于中国古典诗学这种成果积累特别丰厚的学科

这种方法具有特别重大的启示意义。来说,

总而言之,程千帆先生的学术研究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学术活动,他的论著数量在当代学者中也许不算很丰硕,但是其学术质量却是第一流的,如上所述,他在奉献出一批卓越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为学界提供了富于方法论意义的启迪。当然,当我们高度评程先生的学术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毕竟只是程先生在晚年重新获得工作权利以后做出的成绩。事实上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程先生在武汉大学任教时,他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当时的程先生尚不到四十岁,正处于精力弥满的盛年,如果他能在常态下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那将在学术上获得何等丰硕的成就!可是由

程先生的学术生涯中突然出现了长达十八年的断层,他发硎初试、已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程先生已从年富初见成效的学术方法也突然被埋入了历史的尘封之中。等到大地春回,

力强的中年进入垂暮之年。尽管程先生以老骥伏枥的精神发愤努力,但毕竟健康欠佳,精

,力有限了。“千古文章未尽才”明末夏完淳这句诗的本意是惋惜才士未享天年。程先生

享年八十有八,可算寿登耄耋,但竟然也使人产生“千古文章未尽才”的慨叹!所以笔者希望大家阅读《程千帆全集》时,千万不要忘记它是二十世纪一位历经坎坷的学者的学术记录,是一部忧患之书。

(作者通讯地址:莫砺锋南京南京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210093)晓思)

程千帆先生学术生涯的晚年辉煌

莫砺锋

提要程千帆先生在经历了反右和文革的劫难后,担当起历史赋予自己的崇高使命,一是将自己几十年的学术思考进行总结,写成著作贡献给学术界。二是培养出被学术

的学术新军,努力弥补十年动乱造成的人材断层。程先生的晚年,用界称为“程门弟子”

自己的学术创造和教学实践,达到了人生的又一辉煌。

关键词程千帆晚年学术教学

1978年,年已65岁的程千帆先生以武汉市街道居民的身份被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聘为教授,重新开始了被迫中断二十年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经历了反右和文革的劫难在新时期重返工作岗位的学者为数不少,但在劫后余生的耄耋之年仍在教学与学术研究两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似不多见。当程千帆先生重返南京大学的校园(那儿就是他青年

他已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时代就读的金陵大学的原址)时,

程先生决心要把被耽误的光阴夺回来,他带着满腔的热情开始了工作。程先生为自己制

一是对自己几十年的学术思考进行总结,写成著作贡献给学术界。定了两个宏大的计划,

二是抓紧时间培养学生,努力弥补十年动乱造成的人材断层。对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这两个任务谈何容易!然而程先生经过二十年的奋斗,终于在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优来说,

使他的人生中出现了奇迹般的晚年辉煌。程先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誓言,为他异的成绩,

自己,也为国家的教学和学术事业挽回了一部分损失。

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完成名山事业。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

”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所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薪,

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年龄不饶人,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

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程许他再上大课了,

先生的教学工作绝不只是在教室里进行,他的书斋同样也是课堂,甚至病房也常常被他当作备课、批改作业的办公室。他为研究生们所设计的课程都以训练治学方法为目的,而且

精心布置的全面训练。对于研究生来说,与学位关系最大的当然是学位论是因材施教,

文,以致于有些导师从一开始就布置学生动笔撰写。但程先生向来反对这样做,他认为光

他坚持主张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一定要用一年或写一篇学位论文是远远不够的,

一年半的时间来认真阅读经典著作。一句话,程先生认为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获得学位,而是成为真正的研究人材。所以,他的整个培养计划都是从后一点出发来考虑

的,而这个计划后来也就成为南大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的基本精神就是,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古代的学术是一个整体,所以研究古代文学绝对不能与史学、哲学分离开来。还有,古代的作家都是在以儒家为代

他们的人生观、文艺观都离不开孔孟老庄的影表的先秦学术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

响,为了真正理解古代作家及其作品,就必须对他们所接受的思想源头有所理解。所以,不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哪一个时段的文学,也不管他们的论文会选择什么题目,都必须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左传》、《史对古代典籍进行一定数量的研读。于是,

、、《楚辞》、《文选》、新、旧《唐书》几乎成了每一个博士生的必读书,更不用说《诗经》记》

《文心雕龙》等文学性典籍了。

经过严格的典籍研读之后,研究生才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在指导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上,程先生付出了更多的心血。首先,他要求学生认真选题,而且鼓励他们选取难度较大、学术价值较高的题目。在程先生看来,写论文是一次最好的锻炼,千万不可避重就轻、

、《江西只求通过答辩。所以他的研究生大多选取了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例如《大历诗风》

、《江湖诗派研究》诗派研究》三篇论文,都是程先生亲自主持的国家社科七五规划项目

“唐宋诗歌流派研究”的组成部分,它们对诗歌史上的几个重要课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著名学者傅璇琮指出:“这三部著作将在我国的古典诗

”歌研究学术史上占有特定的位置,其意义及经验必将日益为学界所认识和汲取。毫无疑

三部书的成功是与程先生指导下的正确的选题思路是有密切关系的。问,

其次,程先生对于学位论文的撰写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从小处说,他要求学生一定要保证材料的可靠性,要求他们绝对不能剽袭成说,等等。从大处说,他要求学生要具有问题意识,要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勇于创新。对于他所指导的九篇硕士论文和十篇博

程先生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许多同学都珍藏着当年经过程先生批改的论文士论文,

草稿,上面布满了红笔写的批语,连一个错别字、一个用得不妥的标点,他都细心地用红笔勾出来了。时至今日,这些学位论文大多已经公开出版,其中有几种如程章灿《魏晋南北

、、,朝赋史》曹虹《阳湖文派研究》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都很受学界的好评。这些书中的观点也许尚有可商之处,但它们在操作上却都是符合规范的,在学术上都体现出开拓

“他的这部书给予我精神和严谨学风,正如傅璇琮先生在为程章灿论文所作序言中所说,

们的,与其说是某些具体的结论,还不如说是这位年轻的涉猎者,在步入辞赋这一瑰丽而

”辽阔的天地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开拓胸怀,一种力求重新认识这一境域的探索精神。显

程门弟子的这种学术品格,正是程先生倾其心血所陶铸而成的,这是程先生一生教学然,

工作的结晶。

在认真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程先生也争分夺秒地进行学术研究。中国自古就有“发愤著书”,的传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

。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膑脚,秋》乃赋《离骚》厥有《国语》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传《吕览》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程先生

曾被发配到农村劳改,也曾被无休无止的批斗。在那些岁月里,程先生当然不能操笔作

。于是,文,但常常在心里进行学术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一旦大

“发愤著书”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更为重要的是,是以

这样的著作中所蕴含的生命激情是常态下的论著所难以整个生命铸成一部人生的巨著,

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所难以企及的。王国维曾在《人间词

”话》中引尼采之言:“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我觉得对于重要的学术著作,也可作如是

观。程先生在文革结束后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

程先生的学术研究范围很广,在2000年出版的《程千帆全集》中,收入的著作多达八类:

、“校勘”、“目录”、“典藏”第一类是校雠学著作,即《校雠广义》一书,共有“版本”四

编。校雠学本是一切学术的门径和基础,程先生在就读金陵大学时就对这门学科有强烈

毕业后曾在金陵大学、武汉大学等校主讲这门课程,并开始写一部全面地论述校的兴趣,

雠学各个分支内容的书。可惜这件工作后来被迫中断了。1979年,程先生在南京大学重

亲自讲授校雠学课程,并在残存旧稿的基础上,由研究生记录、整理成新开始指导研究生,

《校雠学略说》,——徐有富学长以油印稿的形式在几所大学流传。这批研究生中的一位—

毕业之后,程先生就与他合作,把《校雠学略说》扩充,改写成《校雠广义》四编,历十多个

专治校雠学的学者代有其人,有关校雠学的著作也不断出寒暑而完成全书。自清代以来,

现。然而,对校雠学的四个重要部分即版本、校勘、目录、典藏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且将

则《校雠广义》堪称开创之作。读者不仅能从本书中论述重点由历史源流转向实际应用,

了解这门传统学问的历史形态,而且能获得如何运用它来进行文史研究的实际指导,后者也许是这部书最重要的价值。

第二类是历史学著作,即《史通笺记》一种。程先生一向喜爱史学,即使在农村牧牛饲鸡时,仍分秒必争地通读了晋、隋八史,渊博的历史知识使他在处理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时如鱼得水。然而厚积薄发,程先生的史学著作则仅有《史通笺记》一种。《史通》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名著,很受史学界重视。可是此书虽经卢文弨、浦起龙等学者之整理、注

,而难解,误解之处仍然很多。程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下苦功钻研《史通》并曾在大学释,

开设《史通》课程。他广搜善本,博采各家校记及有关论著,以“笺记”的形式对前人研究《史通》的成果进行总结,并且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发前人所未发。此书实为近代《史通》研究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程先生因此被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誉为“子玄(刘知几)之

。功臣”

第三类是文学批评史著作,即《文论十笺》一种,程先生对古代文论有深入的研究,此书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精选出十篇文章,先作详赡的笺注,然后结以案语。从表面上看,此书仅是一部简要的文论读本,但它的实际意义远远溢出于此。本书所选的文章计有陆

刘知几两篇、章学诚五篇、章炳麟一篇、刘师培一篇,选目独具手眼,其编排不按时机一篇、

、“论文学与时代”也具有现代意识。十篇文章分别副以“论文学之界义”等代而依内容,

标题,事实上构成了具体而微的理论体系。文末的案语也多有精到的见解,颇能帮助读者领会文章的现代意义。正因如此,此书很受读者欢迎,自1942年以《文学发凡》的书名刊布以来,已经屡经修订,多次重版。

、《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第四类是古代文学论著,即《闲堂文薮》三种,都是

《闲堂文薮》论文集。程先生在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中的论文即涉及散

文、辞赋、词曲、小说、戏剧等各种文体。然而他用力最勤、创获最巨的则是古典诗歌的研究。也许可以说,关于古典诗歌的论文标志着程先生学术造诣的最高峰。《古诗考索》共

所涉内容上起汉末古诗,下迄今人所作旧体诗,而以唐诗为主。所论题收论文三十余篇,

“韵”;大至整个古典诗歌的内旨小至一字一句意义的辩析,如《陶诗“少无适俗韵”字说》

。这些论文中最受学界称道的是从在规律的探讨,如《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

研究具体作品入手而终于导出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也即人们通常称之为“小中见大”的那

。显然,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它们最重要的价值不在于解决些,

了一些具体的问题,而在于为学界提供了方法论的启迪。《被开拓的诗世界》则是一部关

其中部分论文是程先生指导学生写成的。程先生对杜甫深为敬仰.对杜于杜诗的论文集,

诗研究下过很深的功夫,并曾在好几所大学里开设过杜诗课程。他晚年在南京大学重开

除了讲授杜诗学知识外,更着重启发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本书实即程先生的杜诗研此课,

究与杜诗教学的双重成果的结晶。有关杜诗的研究论著早巳汗牛充栋,本书的特点是始

从而为杜诗学提供了崭新的切入点和宏阔的终把杜诗置于古典诗歌的长河中进行考察,

视野。

第五类是文学史著作,即《程氏汉语文学通史》和《两宋文学史》两种。前一种是程先

故书名冠以“程氏”二字。中国古代的史家以“通古今之变,生与他的学生程章灿合著的,

成一家之言”为最高目标,所以最能体现中国史学精神的史学著作应是贯通古今且具有

他的文学史研究也贯彻了上述史学精神。他认鲜明史观的通史。程先生治学文史兼擅,

为研究文学史不应局限于某一段时期,只有贯通古今才能准确把握整个中国文学的来龙去脉,并深入理解其精神。所以本书的论述重点不再是某些作家作品,而是中国文学从古

诸如文学观念的传承演变,各种文体的兴盛衰落,文学技巧的发展变化,至今的发展过程,

以及这些演变过程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与以往的文学史著作相比,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它不再满足于提供文学史的许多断片或轨迹点,而是力图描绘出一条完整的线索来。以五十多万字的篇幅涵盖从上古迄近代的全部中国文学史,本书可说是开创之作。如果说《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以简明精要见长,那么《两宋文学史》则以详赡细致为优点。本书是程先生与吴新雷教授合著的,两位作者都对宋代文学史下过很深的功夫,但相对而言,程先生对宋代的诗词古文理解得更深一些,而吴教授则对小说戏曲研究得更多一些,所以他们的合作达到了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两宋文学史》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论述了一些长期被忽略的内容。如宋代四六等;二是对于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更细致深辟的阐述,如吴文英词。然而更重要的则是它非常注重揭示史的线索,在突出大作家的历史作用的同时,也对形成文学潮流的中小作家群予以充分的关注。此外,它非常注意一代文学的整体风貌,在清晰地勾画各种文体内部的发展脉络的同时,也对不同文体

如宋四六对小说戏曲的影响等。虽说最后一点由于缺乏学之间的互相影响进行了论述,

但这毕竟体现出力求创新的探索精神,格外引人注目。术积累的前资而展现得不够充分,

第六类是文学史专题研究,即《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一种,程先生对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十分钦佩,在学术研究中深受陈氏的影响,本书就是借鉴陈氏倡导的诗史互证之法所取得的硕果,早在1936年,程先生把陈寅恪的著名论文《韩愈与唐代小说》由英文译成中文,从此对陈文中涉及的“行卷”这种历史现象进行了长期的钻研,终于写成这本专题论著。本书对行卷这种伴随着唐代科举考试的现象作了全面的考察,并对行卷与文学的关系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这样,文学史界长期聚讼纷纭而不得确解的一个问题,即唐代科举对文学到底有何影响,就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解答。本书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论

切切实实地解决了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难题,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点新警,

、《读宋诗随笔》第七类是古代诗歌的选注评析,即《古诗今选》两种。《古诗今选》属

稿始于1956年,是程先生与沈祖棻先生合作进行的,后因沈先生不幸去世,乃由程先生独立完成。此书的内容包括八代诗、唐诗和宋诗三个部分,涵盖了五七言诗歌史上最重要的

程先生对此深有会心,所以此书从几个时期。选本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

选目、注释到讲解、评析,都很有特色,充分体现了选家的诗学观点。唐、宋诗的选本早已

《古诗今选》的选目,当然会有沿袭以往选本的地方,但是仍有许多作品是出现过许多种,

、程先生独具慧眼而发现的,比如唐卢纶《腊日观成宁郡王部曲娑勒擒虎歌》宋王令《梦

等诗,都是长期被选家忽略的好诗。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要诗人的入选篇数与其蝗》

他选本有较大差异,如唐诗中选刘禹锡诗十首,超过盛唐的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诸

仅次于苏轼、王安石而与陆游持平。这些地方分明与人;又如宋诗中选黄庭坚诗十五首,

传统的看法有较大出入。其原因之一便是程先生对整个诗歌史有独特的观照,他的评选标准体现了向诗歌审美本质的复归。如果说《古诗今选》尚因照顾普及读本的需要而较

那么《读宋诗随笔》便更鲜明地呈现出程先生的学术个性。此书多地认同学界共识的话,

,原名《宋诗精选》因其中部分选目与《古诗今选》重复,此次编入文集时删去注释而仅保

故改称今名。由于此书以“随笔”的形式来评析作品,行文有较大的自由度,所以留解说,

修短合度,笔随兴至,即有点到为止的三言两语,也有淋漓酣畅的大段议论。书中有许多关于宋诗的真知灼见,又出之以平易晓畅的文字,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另有《杜诗镜铨

一种,是以传统方式对杜诗所作的批语,因所论皆为杜诗,篇幅又较短,故附见于批抄》

《被开拓的诗世界》之后,但其性质则接近本类著作。

第八类是诗文作品,即《闲堂诗文合抄》和《新诗少作》两种。程先生出生于诗人之家,自幼即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在那些风雨如磐的黑暗岁月中,也始终不废吟事。可惜他中年因非罪获谴,旧稿毁于秦火,所以平生诗作只残存二百余首。程先生晚年所作序跋类文字,大多用文言写成,短小精悍,文采斐然,已臻老成之境,具有美文性质,所以与诗合为一编。程先生一向认为,研究文学的人应该把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结合起来,不可偏废。而感性思维除了对文艺作品的欣赏、感受之外也包括亲自从事一些创作活动。学者必须体会创作之甘苦,才能具备更细腻、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程先生在古典诗歌研究中获得高度的成就,与他自身创作的造诣是分不开的。程先生虽然以研究古代文学而知名,但他决不是埋首于故纸堆而不问窗外事的学究。他对现实非常关心,对当代文学也十分

,注意。他在青年时代曾热心于新诗创作,与好友孙望先生等组织了“土星笔会”并创办

。虽说他后来因专注于古代文学研究而不大写新诗了,但留存下来的新新诗刊物《诗帆》

把这些作品编成《新诗少诗作品却是现代诗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记录。现经整理删选,

。作》

《全集》。程先生的一生经历曲折,除此之外,还收入了回忆录一种,即《桑榆记往》数

次遭遇沧桑世变,时代的风风雨雨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他年青时及见许多学术宗师,如黄季刚、胡小石、刘衡如、胡翔冬、吴瞿安、汪辟疆等,都是他亲承音旨的老师。又如陈寅恪、朱光潜、朱自清、庞石帚等,都是他有所请益的学者。他的夫人沈祖棻教授是当代杰出的女词人,患难夫妻,文章知己,学术上多收切磋之益。凡此种种,都成追忆,这部回忆录不仅是程先生个人生平事迹的记录,而且是时代的一个缩影,从中可见一代学人

具有学术史的意义。的嘉言懿行和歌哭悲欢,

从《程千帆全集》的内容可以看出,程先生的学术视野十分宏阔,研究领域相当广泛,从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这部五百多万字的文集,就是他一生下上求索的结果,是六十年心血的结晶。那么,程先生的学术研究有没有一以贯之的精神呢?我以为是有的,那就

,的后记中所楬橥的。“将考证与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是沈祖棻先生在《古典诗歌论丛》

“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考证与批评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研究的两翼,前代的优秀学

可是到了现代,随着学术成果积累的日益丰厚和学术研究分工的日益者本是两者兼通的,

细密,这两项工作渐渐分道扬镳,学者或精于此,或长于彼,互相隔膜,绝少往来。甚者至

唯我独尊。精于考证的学者常常觉得专搞批评的人流于空疏,而长于批评的于互相轻视,

学者则往往认为专攻考证的人陷于烦琐。在古代文学研究界大声疾呼且身体力行地把两

程先生大概是当代第一人。者结合起来的学者,

一般说来,文学研究,尤其是古代文学研究,主要有四个层次。一是文献学的研究,即对浩如烟海的典籍进行校勘、辑佚、整理,力求提供确实可靠的文本。二是历史学的研究,即对千头万绪的文学史实进行考订、甄别、疏理,力求掌握文学史长河中每个环节的真实面目及来龙去脉。三是美学的研究,即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自身价值进行解读、阐释、评析、力求最充分地实现现代人对古代作品的审美接受。四是哲学的研究,即从哲学思辨的高度对古代文学进行宏观的把握,力求揭示其根本规律及其在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普遍意义。从程先生的著述及日常言论来看,他所说的“考证”包含着前两项

而“批评”则包含着后两项内容。由此可见,程先生所倡导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对古内容,

代文学作全面的、多层次的研究,是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思维模式。应该指出,在现代的学术环境中,分工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学者把精力集中于某一个层次的研究是完全合理的。程先生对此并无异议,他对同辈乃至后辈学人专攻某一层次的研究而得到的成就都

就整个学术界而言,必须要有一部分学者兼通考证与批评,而专攻其一深表赞许。但是,

的学者也不能与另一类研究隔膜、疏离,这样才能够融会贯通,真正达到较高的学术境界。程先生的研究工作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一部《程千帆全集》正是他运用这种方法的范例。

程先生的学术研究,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实证性质。他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所作的研究都是针对具体问题的专题研究,从来不发凿空高论。也就是说,程先生的学术研究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跋涉,而不是不痛不痒的清谈。正因为怀着解决难题的明确目的,程先生的研究成果就不是凭着一时灵感的妙手偶得,而是深思熟

厚积薄发的坚实结论。例如,唐代的科举特重进士一科,而进士科又是以诗赋试以重虑、

科举与唐代文学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就成为历来学者所关注的问要考试内容的。这样,

题。当代的学者陈寅恪、冯沅君等人也对这个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结论。程先生对这个问题很早就感到浓厚的兴趣,一九三六年的《哈佛亚细亚学报》上发表了陈寅恪的《韩愈与唐代小说》的英译本,程先生即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篇有重要学术意义的文章,于是亲自把陈文译成中文,刊载于《国文月刊》第五十七期。十年以后,程先

,生撰写了《王摩诘〈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跋》对唐代的科举制度作了详细的说明,诸如

进士的地位、考试的难易、考期的变化等等,都进行了周密的考证。这样,由王维的一首诗而涉及了唐代科举与文学之关系,是深得陈寅恪氏“小题大做”之学术精神的优秀论文。但是,程先生并不以此为满足。因为从科举考试所遗存的省试诗一类材料来看,这种制度

所产生的作品水平都不甚高,那么它对文学的影响到底如何,仍是一个疑问。陈寅恪敏锐地注意到附丽于科举的“行卷”风习与唐人小说的关系,但未及深入。于是,程先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锲而不舍的深入研究。时隔三十余年后,他终于写成了专著《唐代进士行

,对这个问题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大,但其学术意卷与文学》

义却非同一般。全书对唐代的行卷之风作了相当全面的研究,对这种特殊风习的由来和

从而弄清了这种风习与当时的文学创作的具体关系。程先生的结具体内容进行了考索,

”“唐代进士科举论是“唐人虽因以诗取士而工诗,但其工是由于行卷,而不是由于省试。

赋这方面说,它带来的影响是坏的,是起着促对于文学肯定是发生过影响的。就省试诗、

退作用的;就行卷之作这方面说,它也带来过一部分坏影响,但主流是好的,是起着促进作

”于是,从宋人就开始聚讼纷纭的唐代科举与唐诗之关系的公案,就第一次得到了用的。

确凿有据的说明,可以说这个问题已得到了初步的解决。同样在这本书里,唐代古文、唐代传奇小说与行卷之风的关系也得到了清晰的论述。本书出版以后,立即引起了学术界

第四十一卷第二号的重视和赞扬。日本奈良女子大学的村上哲见教授在《东洋史研究》

上发表评论,对此书给予很高的评价。另外两位日本学者松冈荣志、町田隆吉则将此书译

于一九八六年由凯风社出版。对一个问题思考、研究长达三十年,孜孜不倦,沉研成日文,

深思,终于求得比较圆满的解决,并且只写成一本言简意赅的小册子。这种学风与时下那些倚马千言、游谈无根、一年之间可以写出几本厚如砖块的“巨著”的风气相比,真是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程先生的学术研究的重点是中国古典诗学,这与他的诗人身份密切相关。程先生出

。伯祖父名颂藩,生于一个诗人之家。他的曾祖父程霖寿,字雨苍,著有《湖天晓角词》字

。叔祖父程颂万,。父伯翰,著有《伯翰先生遗集》字子大,号十发,著有《十发居士全集》

。十发老人在光绪年间与易顺鼎、字穆庵,著有《顾庐诗钞》曾广钧齐名,称“湖亲名程康,

。穆庵先生青年时,。两人还都列名于南三诗人”即蒙陈衍赏识而有诗入选《近代诗钞》

。程先生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汪辟疆所撰的《光宣诗坛点将录》很早就学会了

写诗。待他进入金陵大学中文系后,一方面师从黄季刚、胡小石、胡翔冬、汪辟疆等深于诗学的大师学习文史之学,继续加深对于传统诗学的修养。另一方面又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对新诗写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934年,程先生与汪铭竹、孙望、常任侠等人组织了“土星笔会”,。《诗帆》并创办了新诗期刊《诗帆》虽然一共只出版了16期,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45首新诗,可见他高昂的诗兴。也正是在金陵大学,他结识了著名的女词人

并结为人生伴侣。在这对珠联璧合的夫妇之间,最能达成心灵默契的无疑是对诗沈祖棻,

他们的生活中悲愁多于欢乐,然而诗神本来就是与愁苦歌的钟爱了。在以后的40年中,

同在的,流离失散、横遭摧残的生涯反而使他们的诗作更臻高境。对于沈祖棻,世人所认可的主要身份是诗人,尽管她也是一位优秀的学者。对于程先生,世人所认可的主要身份是学者,却往往忽视了他也是一位真正的诗人。

程先生平生作诗相当勤奋,即使在那些风雨如磐的黑暗岁月里,也始终不废吟事。可是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他的千余首诗作(以五七言诗为主)大多被毁了,如今只残存二百来首,其中有些还是在“文革”后勉强回忆起来的,这些诗由他手订编成了薄薄的一册《闲堂诗存》。另外还有词作十余首,附编于诗集之后。相比之下,倒是他早年的新诗保

,泰山一毫芒”这似乎是古今诗人的共同命运!对于程先存得比较完整。“流落人间者,

,生的诗歌风格,钱仲联先生认为在近代诗人中“于蒹葭楼主人为近”也即近于黄节先生

的诗风。我们知道黄节的诗本来是以学陈后山为主的,陈三立即说他“卷中七律疑尤胜,

(《蒹葭楼诗》效古而莫寻辙迹。必欲比类,于后山为近,然有过之无不及也”卷首题记)。

所以程先生的诗风也是以陈后山为远祖的,这当然是一种以平淡质朴为基本特征的风格倾向。程先生的诗中不乏清丽芊绵之作,或是廉悍奥峭之篇,但是,在总体风格上,程先生

这与他论诗时的主张可以互相印证。诗风平淡的诗人,其个性却不的诗确是比较平淡的,

一定平淡,陶渊明如此,陈师道如此,程先生也是如此。程先生的诗歌是其多灾多难的人

是他对风雨飘摇的时代的反应。这些诗虽然很少直接叙述社会生活或国家大生的记录,

事,但它们往往通过对自身遭遇的悲欢离合的诉说而表达了儒者“能好人能恶人”的淑世

所以在平淡的语言外表下面蕴藏着抑塞历落、豪荡感激之情。程先生在古代诗人中精神,

最推重杜甫。他在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所开设的诗歌课程中,杜诗是重中之重,直到晚年还指导弟子合作写了一部杜诗论文集。1986年他到河南巩县凭吊杜甫墓,作诗

忠义见诗胆。以诗为春秋,褒贬无不敢。诗圣作诗史,江河万古流。兹云:“愤怒出诗人,

”丘封马鬣,永与天同休。在现代诗人中,他最推重聂绀弩,曾题聂绀弩诗集说:“绀弩霜下

”几为刀下鬼。头皮或断送,作诗终不悔。在诗歌艺术方面,程先生向来是主张博采众杰,

家的,唐音宋调,在他心目中正如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并无轩轾。所以他之崇杜、重聂,主要是从诗歌的内在精神本质着眼的,尤其是从诗歌所包含的批判力度着眼的。否则的话,沉郁顿挫的杜诗与寓庄于谐的聂诗岂能在同一个尺度下得到如此高度的肯定!由此可见,程先生在研究古代诗歌时虽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诗歌艺术的探賾索引上面,但是对诗歌思想意义的体认始终是这种研究的基础。换句话说,他对研究对象的道德判断始终是其审美判断的基础,他把诗人的人格意义以及诗歌的思想价值视为诗歌的内在生命力,而

程先生的诗学研究与诗歌创作都是与传这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神之所在。所以,

统诗学一脉相承的。作为诗人的程先生与作为学者的程先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程先生在学术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也充溢于其学术著作。

程先生在诗学研究上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一系列诗学专题论文。他正是以一篇篇的论文,不断地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把诗学研究推向前进。自从重返学术界以来,程先生的许多篇论文都给学术界带来一种惊喜,一股清风,有些论文甚至具有发凡起例的范式意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现代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清末王闿运在《王志》卷

”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的《宫体诗的自赎》那篇名文中则誉之为三中赞曰:“孤篇横绝,

“诗中的诗”,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也对其主旨作了深辟的分析。从八十年代以来,关于此诗的赏析文章为数甚多,但基本上没能提出什么新的意见来。程先生在1982

,年写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与被误解》对此诗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程先生

没有将目光停留在这首诗自身,而是着重论析了此诗在后代文学史上地位之升降以及由此而反映出来的文学风气之嬗变。此文首先从文献学入手,考察了《春江花月夜》在历代总集或选本中入选与否的情况,发现在明代以前,除了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之外,现存的唐宋元文献中都不见此诗踪影,而《乐府诗集》又是对乐府诗不论优劣一概收录的,所以仍可断定明代以前没有人注意过此诗。而自从明初高棅《唐诗品汇》选入此诗,特别

入选此诗以后,它就成为重要的唐诗选本的必选之作了。历代诗是在李攀龙《古今诗删》

《春江花月夜》话中的情形也与之相类。程先生由此而发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随初唐

《春江花月夜》四杰而升沉的,四杰的地位在陈子昂之后逐步下降,也就湮没无闻。直到

“前七子”明代,在“诗必盛唐”的复古风气之背景下,中的何景明对初唐四杰,尤其是四杰

作为四杰一派歌行之杰作的《春江花月夜》也就理所当然的七言歌行提出了极高的评价,

地被“后七子”中的李攀龙选入《古今诗删》了。由于前、后七子在明代的巨大影响,也由

本身确是一篇杰作,而杰作一旦被发现后便不易再被埋没,所以它便成于《春江花月夜》

为公认的名篇了。正是在这种历史观照中,程先生又发现了王闿运、闻一多以来流行甚广

即把《春江花月夜》看作一篇宫体诗。他指出,宫体诗风在隋代已得到部分的一种误解,

的纠正,而四杰一派的歌行,即使是涉及男女爱情的,也已与宫体划清界限,所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已经不是宫体诗。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虽然仅是一篇作品,但它的意义却远远溢出于此,因为它的重点并非对作品自身的阐释、评价,而是对其作为一篇杰作却久隐方显的经历的考察,以及对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的揭示。可以说,初唐四杰一派在文学史上升沉显晦的地位变化以及作为其原因的历代诗歌风气与审美趣尚之嬗变,还从来没有得到如此地清晰的论述。更不用说,对于《春江花月夜》到明代才成为名篇的

也是第一次得到合理的解释。原因,

《春江花月夜》可以说,这首诗经过历代学者的阐释,它的主旨早已有了定论。对于

一般的研究者来说,这里面已经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了。正是在这种人们习焉不察的

程先生却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问题,并且很好地解决了问题。朱熹说:“某寻常看地方,

”。发现问题是学术研究向前发展文字都曾疑来。胡适则倡导“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的第一步,是学术思维的原初动因。程先生正是在这方面表现出过人之处,他的大多数论文都是在这种心态下写出来的。显然,对于中国古典诗学这种成果积累特别丰厚的学科

这种方法具有特别重大的启示意义。来说,

总而言之,程千帆先生的学术研究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学术活动,他的论著数量在当代学者中也许不算很丰硕,但是其学术质量却是第一流的,如上所述,他在奉献出一批卓越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为学界提供了富于方法论意义的启迪。当然,当我们高度评程先生的学术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毕竟只是程先生在晚年重新获得工作权利以后做出的成绩。事实上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程先生在武汉大学任教时,他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当时的程先生尚不到四十岁,正处于精力弥满的盛年,如果他能在常态下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那将在学术上获得何等丰硕的成就!可是由

程先生的学术生涯中突然出现了长达十八年的断层,他发硎初试、已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程先生已从年富初见成效的学术方法也突然被埋入了历史的尘封之中。等到大地春回,

力强的中年进入垂暮之年。尽管程先生以老骥伏枥的精神发愤努力,但毕竟健康欠佳,精

,力有限了。“千古文章未尽才”明末夏完淳这句诗的本意是惋惜才士未享天年。程先生

享年八十有八,可算寿登耄耋,但竟然也使人产生“千古文章未尽才”的慨叹!所以笔者希望大家阅读《程千帆全集》时,千万不要忘记它是二十世纪一位历经坎坷的学者的学术记录,是一部忧患之书。

(作者通讯地址:莫砺锋南京南京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210093)晓思)


相关文章

  • 程千帆先生教学思想中的辩证思维
  • 内容摘要:程千帆先生是20世纪杰出的文史学者,也被公认为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术人才.作为教育家的程先生十分重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将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作为科研的对象,用科研成果来提升教学.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程先 ...查看


  • 裤腿沾满泥土的新闻人
  • 天殷嘱我重斯文 --记两弹元勋彭桓武 1915年10月6曰,彭桓武出生于吉林长春.16岁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作为"清华四杰"之一的他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跟随周培源教授进行相对论研究. 1938年,彭桓武 ...查看


  • 程千帆先生的文献学成就
  • [摘要]介绍20世纪文献学家程千帆先生的生平及著述,以奠定其文献学家地位的代表性著述<校雠广义>为例,重点阐述他在将校雠学重建为一门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完整学科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就,最后总结他在文献注释.古籍整理以及整理出版他人遗 ...查看


  • 为了永久的不悔--恩师季羡林先生的文学情缘
  • 为了永久的不悔--恩师季羡林先生的文学情缘(2009-07-17 22:41:35) 标签:杂谈 富.由于独特的人生历程,文学写作起初是季羡林先生只为自己保留的一扇永不关闭的窗户.和很多人一样,季羡林先生是由文学青年开始自己的文字生涯的.虽 ...查看


  • 程千帆:诗学研究方法谈
  •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学诗愚得>.在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作为一名曾在这个学校工作过三十几年的老教师,我很高兴有此机会重新登上这十分熟悉的讲台,就诗学研究的方法问题,谈谈自己六十年学术生涯中摸索出的一些认识和体验.也就是通过汇报自 ...查看


  • 季羡林先生的治学精神
  • 日期:2009-07-3010:35:38来源:未知 黄宝生(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属于自己时代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的学术大师之一.那么,我们怎样为季先生的学术成就定位?我于1999年为<中国社会 ...查看


  • 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5
  •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5 探究题 (用时:45分钟 满分: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具有政治家气魄和眼光的丘吉尔 从军校毕业以后,丘吉尔开始认真谋划自己的未来.起初,丘吉尔立志纵横沙场,建立军功,为此他不惜冒生命危险,赶赴硝烟弥 ...查看


  • 古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学方法论
  • 第26卷第1期2009年2月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uzho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Vo.l26No.1Feb.2009 古代文学研究的文献 ...查看


  • 刘浦江:怀念恩师邓广铭先生
  • 2015-01-07 10:30 来源:微历史作者:刘浦江 2135次点击:我要评论 当时胡适曾对他说过这样的话:"三十多岁的人做学问,那是本分;二十多岁的人做学问,应该得到鼓励."这话让他记了一辈子. 邓广铭(1907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