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腿沾满泥土的新闻人

天殷嘱我重斯文

——记两弹元勋彭桓武

1915年10月6曰,彭桓武出生于吉林长春。16岁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作为“清华四杰”之一的他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跟随周培源教授进行相对论研究。

1938年,彭桓武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马克斯·玻恩,后与波动力学创始人薛定谔一起做研究,在固体理论、介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等前沿研究领域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先后获得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他与玻恩等合作进行场论方面的研究,共同获得了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格尔·布里斯班奖。

1947年底,彭桓武回到祖国,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950年,他参与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理论物理组组长、副所长,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

曾有记者问彭桓武,当年在国外已大有成就,为什么还要回到千疮百孔的中国?他激愤地说:“你这个问题的提法不对!你应该说为什么不回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他还作诗言道:“世乱驱人全气节,天殷嘱我重斯文”。

1961年初,全国抽调了一批杰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北京第九研究所,后被公认为核武器研制“三根台柱”的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彭桓武作为主管理论部的副所长,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理论研究,加速了原子弹、氢弹理论突破的进程。他大力倡导“粗估”法则,引导大家抓主要矛盾,化繁为简,缩短研究周期。这一法则成为当年理论部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突破原子弹原理的“九次计算”攻关,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原子弹设计工作得以全面展开。

通过大量计算和系列理论研究,攻克一道道难关,我国终于掌握了原子弹爆炸过程的基本规律,于1963年完成了原子弹装置初步物理设计方案。彭桓武随即迅速组织力量向突破氢弹理论转移。在他的领导下,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发扬学术民主和协同攻关等原子弹突破的成功经验,也成为突破氢弹原理的利器。彭桓武指挥,邓稼先挂帅,周光召、于敏、黄祖洽分头带领科研人员进行多路探索,在氢弹原理、材料、结构等方面全面展开研究。十余年后,“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彭桓武作为该项目排名第一的获奖者,被公认为最有资格接受本奖项唯一的一枚金质奖章。但他坚决谢绝:“这是集体的功勋,不应由我一人独享。”提议奖章由九所集体保存,并提笔写下:“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彭桓武专心致志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从早期在量子力学、介子场论等领域的研究到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再到后来开展交叉学科、凝聚态物理、生物物理和理论化学物理等研究,毕生不懈地求索创新。1995年在“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成就奖”颁奖会上,80岁高龄的彭桓武检讨自己“不够艰苦勤奋”,并保证“获奖后继续在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至少三年”。他说到做到,生病住院也不停歇。2005年,90岁高龄的他亲自作学术报告,讲述研究相对论的最新成果。他写诗自勉:“愿宁静而致远,求深新以升腾。惟童心不泯,耄耋期颐,总似年轻。”

功成事毕,彭桓武总是悄然隐退,奖掖后辈,只做“铺路石”,不做“绊脚砖”。“两弹”突破后,他于1972年回到中科院,继续理论研究工作。1978年,他担任第一届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该所刚步入正轨,便递上辞呈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同志。

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成就奖”的100万元港币奖金,他自认为“没用处”,于是建立了一个“彭公纪念赠款”,每年将钱分赠给当年一起为“两弹”事业奋斗的同事或其亲属,在1996年至2004年的9年间先后赠给35人,直到全部赠完。

他的学生、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所长和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说:“随着时代的转移和国家的需要,彭桓武不断地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我国理论物理工作者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的贡献,在科学发展上的成就,无不与彭桓武教授的努力密切相关。”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孑然一身地低调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彭桓武在英国师从马克斯•玻恩、薛定谔等人,在他们的指导下研究固体理论、介子物理和量子场论,取得好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

B.彭桓武是杰出的科学家,也颇有文学修养,能诗善对,从“天殷嘱我重斯文”“ 惟童心不泯,耄耋期颐”等诗句可见其厚重的语言功底。

C.成为核武器研制“三根台柱”后,彭桓武和王淦昌、郭永怀一样被调到了北京第九研究所,担任副所长,主管理论部,参与理论研究。

D.“该所刚步入正轨,便递上辞呈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同志”,这突出地表现了彭桓武对年轻人的爱护,实践了他只做“铺路石”的说法。

E.本文大多数段落都写有具体年份,表明这是依据时间顺序对彭桓武进行记述,这使彭桓武一生经历明晰可见,其思想、其贡献一目了然。

(2)彭桓武在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发展上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

(3)文章末尾部分引用了周光召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4) “天殷嘱我重斯文”中的“斯文”首指人文情怀,彭桓武身上有哪些可贵的人文情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裤腿沾满泥土的新闻人

——记安徽阜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思杰

朱思雄 叶琦

每年发稿量近600条,在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发稿200多条,同事为之叹服;69件电视新闻作品获得“安徽新闻奖”“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省市级奖项……这个人,就是高思杰。

高思杰1973年出生于阜南县朱寨镇三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阜南师专毕业后做过初中语文老师。“1997年7月28日,我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 高思杰记忆犹新,“对于新闻来说,当时的我是一个实打实的门外汉,就算是一篇简单的消息都要写上特别长时间。”

2004年除夕夜,高思杰顶着大雪连续采访9个单位坚守岗位的值班人员,结束已是大年初一凌晨。路上积雪达半尺之深,他用雨伞紧紧护住摄像机走了数公里路,进家门时的第一个动作,是用冻僵的双手给家人递去怀中已然焐热的摄像机……18年记者生涯,高思杰已经连续17个大年夜值守。

2006年5月,承担采访任务的高思杰头天晚上右腿血管突然破裂,为不影响采访,他简单包扎后第二天如期出现。数天后,无法忍受剧烈疼痛,他只好接受双侧大隐静脉抽剥手术。医生要求休息3个月,他却只休息了28天,便又扛起摄像机深入农村采访。

在高思杰双腿上,一共留有10个这样的手术刀口——由于严重的静脉曲张,他双腿的大隐静脉都被抽掉了。医生说,假如一个人常年从事重体力劳动,到了五六十岁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他做手术时还不到34岁。

在同事和同行眼中,高思杰就是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狂”,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拼命三郎”。他是一个追逐新闻的奔跑者。

“新闻工作者的成就有多大,关键在于深入基层面有多广、扎根基层根有多深。”这是高思杰多年来始终不变的信念与坚持,于是他的裤脚,总是沾满泥土。

2003年,阜阳成为非典疫情重灾区,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不顾朋友、同事劝说,主动请缨,义无反顾走进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隔离病房。

“采访中,由于他个子高,必须使劲把头往后仰才能穿上防护服,可穿上之后,又行动不便,影响拍摄。由于防护服不透气,脸上全是汗,一趴在寻像器上,寻像器就起雾。”阜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高韪回忆道,为了保证拍摄效果,高思杰不顾医护人员劝阻,干脆拿掉手套,摘下口罩。

“说不害怕那是骗人的,那段时间每夜把体温计放在枕头底下量四五回,眼睛一闭上有时还会做噩梦,可是第二天一早,还是会拎起摄像机,直奔医院。”高思杰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坚守了40多天,全面系统地报道了阜阳从疫情发生到取得抗击非典胜利的全过程。何以如此?因为他是一个心系百姓的记录者。 谈起最近正在专心制作的一篇关于“农业田管”的稿子,高思杰眉飞色舞:“阜阳是农业大市,冬小麦进入关键的越冬期,这直接关系着父老乡亲来年的收成和生活,我们得深入田间地头,到老乡的土地上去看看。” 央视主持人张越曾如此解读高思杰:“我们搞电视的常常会发愁,没有选题,没得可拍。高思杰这么大的发稿量,天天好几条,他怎么就有的可拍?我觉得主要是对所拍摄的这片土地、这群人,他很在乎,他有兴趣,他关心他们,老百姓的苦乐问题他都放在心里,他就有话可说。”

“新闻工作能不能做深入、做扎实,在于心中有没有装着老百姓。”高思杰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 2003年7月,淮河暴发特大洪水。刚到救灾一线的那个夜晚,高思杰决定到群众安置区看看。一排排临时搭建的帐篷之中,他发现一个小女孩侧身熟睡在凉席之上,大腿到膝盖的位置上,密密麻麻趴着数十只蚊子……

“心里瞬时就不是滋味,我当时刚刚有了一个女儿,同样是孩子,她怎么遭了这么大的罪?”高思杰说,就是在那个瞬间,他决定要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将灾区群众的情、群众的难更细致地记录下来。坚守在灾区的17个日日夜夜中,他每天用镜头不辞辛苦地记录着。

《科学种田让0.48%等于1%》《抗击非典一线的特殊生日》……一篇篇鲜活的稿件,没有华丽惊艳的表白,却装着对群众苦与乐的真情;没有惊世骇俗的呐喊,却怀有对家乡百姓关切深情的眷恋。

(有删改)

相关链接

2015年2月14日,高思杰12岁的女儿高雨桐患脑瘤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高思杰将雨桐的眼角膜捐献给枞阳、桐城的两名患者。两名患者重获光明;几天后,小雨桐捐献哦肾脏又移植给了省外两名患者——生命在大爱之中得以延续。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5日第九版)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高思杰出生在阜南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7年阜南师专毕业后,就做了一名记者,他经常谦虚地说自己是一个新闻的门外汉。

B.高思杰没按医生的要求休息足够的天数,导致静脉曲张严重,双腿的大隐静脉都被抽掉,这比一般人出现这种情况早了二三十年。

C.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高思杰奔忙的身影,他的裤腿总是沾着泥土,这和他多年来始终不变的“深入基层、扎根基层”的信念和坚持有关。

D.高思杰认为只有心里装着老百姓,新闻工作才能做深入,做扎实。比如为了报道灾区老百姓的生活,他坚守在救灾一线17个日日夜夜。

E.非典时期,高思杰在抗击一线坚守了40多天,无所畏惧,在隔离病房不要防护,全面系统地报道了阜阳取得抗击非典胜利的全过程。

(2)为什么熟悉的人都称高思杰为“拼命三郎”?请具体说明。(6分)

(3)高思杰心中充满爱,而且是大爱。他的爱都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本文在写作上具有哪些显著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8分)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迫害。但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刻骨铭心的热爱,他坚信自己的学识和能力都是祖国所需要的,总有一天他还可以为祖国服务。

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市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

大课。他的课讲得生动活泼,明白晓畅,又逻辑谨严,一丝不苟。他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有切实的方法和睿智的思考。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程先生是一位十分谦虚谨慎的人,他对于自己的成果总是感到不满意,而对别人的长处则充分地尊重,这种作风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中。程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学者,他的著述是以踏实谨严著称的。但是当他偶然出现错误时,却决不护短,反而闻过则喜。正因为此,当程先生对学生提出要谦虚谨慎的时候,就特别具有说服力。

程先生曾说,别人都爱花,他却特别喜欢树。他本人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所以它虽然经受过无数次的风刀霜剑,却依然以“柯如青铜根如石”的夭矫身姿屹然挺立。

相关链接:

①程千帆,1913年生,九三学社成员,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教育家,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②先生的认真和严格是出了名的,比如,要求学生作业不写错别字,是一点也不含糊的。按先生的明确要求,“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从硕士阶段起,就不允许写任何错别字。你们以后写一个条子向我请假,也要写正楷字,不许写文字改革委员会没有公布的简化字(但可以写繁体字),一定要注意语法是否正确,意思是否清楚”。(《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程千帆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少年时代在“有恒斋”接受的严格训练,更让他具备了身后的古代文化功底,为他日后的古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程千帆进入金陵大学之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尤其是向不在金大任教的大师们请教,从而积累了深厚的学养,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C.程千帆既是一位严谨、深刻的学者,也是一位灵性、敏感的诗人。他不仅能写作古体诗词,还醉心于新诗创作,与朋友创诗社、办新诗试刊,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D.文中写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来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

E.程千帆秉承伯父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从弟子们写的准确、工整和规范抓起,来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2)程千帆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作者说程千帆“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天殷嘱我重斯文

——记两弹元勋彭桓武

1915年10月6曰,彭桓武出生于吉林长春。16岁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作为“清华四杰”之一的他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跟随周培源教授进行相对论研究。

1938年,彭桓武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马克斯·玻恩,后与波动力学创始人薛定谔一起做研究,在固体理论、介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等前沿研究领域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先后获得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他与玻恩等合作进行场论方面的研究,共同获得了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格尔·布里斯班奖。

1947年底,彭桓武回到祖国,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950年,他参与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理论物理组组长、副所长,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

曾有记者问彭桓武,当年在国外已大有成就,为什么还要回到千疮百孔的中国?他激愤地说:“你这个问题的提法不对!你应该说为什么不回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他还作诗言道:“世乱驱人全气节,天殷嘱我重斯文”。

1961年初,全国抽调了一批杰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北京第九研究所,后被公认为核武器研制“三根台柱”的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彭桓武作为主管理论部的副所长,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理论研究,加速了原子弹、氢弹理论突破的进程。他大力倡导“粗估”法则,引导大家抓主要矛盾,化繁为简,缩短研究周期。这一法则成为当年理论部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突破原子弹原理的“九次计算”攻关,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原子弹设计工作得以全面展开。

通过大量计算和系列理论研究,攻克一道道难关,我国终于掌握了原子弹爆炸过程的基本规律,于1963年完成了原子弹装置初步物理设计方案。彭桓武随即迅速组织力量向突破氢弹理论转移。在他的领导下,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发扬学术民主和协同攻关等原子弹突破的成功经验,也成为突破氢弹原理的利器。彭桓武指挥,邓稼先挂帅,周光召、于敏、黄祖洽分头带领科研人员进行多路探索,在氢弹原理、材料、结构等方面全面展开研究。十余年后,“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彭桓武作为该项目排名第一的获奖者,被公认为最有资格接受本奖项唯一的一枚金质奖章。但他坚决谢绝:“这是集体的功勋,不应由我一人独享。”提议奖章由九所集体保存,并提笔写下:“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彭桓武专心致志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从早期在量子力学、介子场论等领域的研究到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再到后来开展交叉学科、凝聚态物理、生物物理和理论化学物理等研究,毕生不懈地求索创新。1995年在“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成就奖”颁奖会上,80岁高龄的彭桓武检讨自己“不够艰苦勤奋”,并保证“获奖后继续在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至少三年”。他说到做到,生病住院也不停歇。2005年,90岁高龄的他亲自作学术报告,讲述研究相对论的最新成果。他写诗自勉:“愿宁静而致远,求深新以升腾。惟童心不泯,耄耋期颐,总似年轻。”

功成事毕,彭桓武总是悄然隐退,奖掖后辈,只做“铺路石”,不做“绊脚砖”。“两弹”突破后,他于1972年回到中科院,继续理论研究工作。1978年,他担任第一届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该所刚步入正轨,便递上辞呈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同志。

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成就奖”的100万元港币奖金,他自认为“没用处”,于是建立了一个“彭公纪念赠款”,每年将钱分赠给当年一起为“两弹”事业奋斗的同事或其亲属,在1996年至2004年的9年间先后赠给35人,直到全部赠完。

他的学生、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所长和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说:“随着时代的转移和国家的需要,彭桓武不断地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我国理论物理工作者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的贡献,在科学发展上的成就,无不与彭桓武教授的努力密切相关。”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孑然一身地低调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彭桓武在英国师从马克斯•玻恩、薛定谔等人,在他们的指导下研究固体理论、介子物理和量子场论,取得好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

B.彭桓武是杰出的科学家,也颇有文学修养,能诗善对,从“天殷嘱我重斯文”“ 惟童心不泯,耄耋期颐”等诗句可见其厚重的语言功底。

C.成为核武器研制“三根台柱”后,彭桓武和王淦昌、郭永怀一样被调到了北京第九研究所,担任副所长,主管理论部,参与理论研究。

D.“该所刚步入正轨,便递上辞呈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同志”,这突出地表现了彭桓武对年轻人的爱护,实践了他只做“铺路石”的说法。

E.本文大多数段落都写有具体年份,表明这是依据时间顺序对彭桓武进行记述,这使彭桓武一生经历明晰可见,其思想、其贡献一目了然。

(2)彭桓武在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发展上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

(3)文章末尾部分引用了周光召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4) “天殷嘱我重斯文”中的“斯文”首指人文情怀,彭桓武身上有哪些可贵的人文情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裤腿沾满泥土的新闻人

——记安徽阜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思杰

朱思雄 叶琦

每年发稿量近600条,在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发稿200多条,同事为之叹服;69件电视新闻作品获得“安徽新闻奖”“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省市级奖项……这个人,就是高思杰。

高思杰1973年出生于阜南县朱寨镇三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阜南师专毕业后做过初中语文老师。“1997年7月28日,我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 高思杰记忆犹新,“对于新闻来说,当时的我是一个实打实的门外汉,就算是一篇简单的消息都要写上特别长时间。”

2004年除夕夜,高思杰顶着大雪连续采访9个单位坚守岗位的值班人员,结束已是大年初一凌晨。路上积雪达半尺之深,他用雨伞紧紧护住摄像机走了数公里路,进家门时的第一个动作,是用冻僵的双手给家人递去怀中已然焐热的摄像机……18年记者生涯,高思杰已经连续17个大年夜值守。

2006年5月,承担采访任务的高思杰头天晚上右腿血管突然破裂,为不影响采访,他简单包扎后第二天如期出现。数天后,无法忍受剧烈疼痛,他只好接受双侧大隐静脉抽剥手术。医生要求休息3个月,他却只休息了28天,便又扛起摄像机深入农村采访。

在高思杰双腿上,一共留有10个这样的手术刀口——由于严重的静脉曲张,他双腿的大隐静脉都被抽掉了。医生说,假如一个人常年从事重体力劳动,到了五六十岁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他做手术时还不到34岁。

在同事和同行眼中,高思杰就是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狂”,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拼命三郎”。他是一个追逐新闻的奔跑者。

“新闻工作者的成就有多大,关键在于深入基层面有多广、扎根基层根有多深。”这是高思杰多年来始终不变的信念与坚持,于是他的裤脚,总是沾满泥土。

2003年,阜阳成为非典疫情重灾区,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不顾朋友、同事劝说,主动请缨,义无反顾走进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隔离病房。

“采访中,由于他个子高,必须使劲把头往后仰才能穿上防护服,可穿上之后,又行动不便,影响拍摄。由于防护服不透气,脸上全是汗,一趴在寻像器上,寻像器就起雾。”阜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高韪回忆道,为了保证拍摄效果,高思杰不顾医护人员劝阻,干脆拿掉手套,摘下口罩。

“说不害怕那是骗人的,那段时间每夜把体温计放在枕头底下量四五回,眼睛一闭上有时还会做噩梦,可是第二天一早,还是会拎起摄像机,直奔医院。”高思杰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坚守了40多天,全面系统地报道了阜阳从疫情发生到取得抗击非典胜利的全过程。何以如此?因为他是一个心系百姓的记录者。 谈起最近正在专心制作的一篇关于“农业田管”的稿子,高思杰眉飞色舞:“阜阳是农业大市,冬小麦进入关键的越冬期,这直接关系着父老乡亲来年的收成和生活,我们得深入田间地头,到老乡的土地上去看看。” 央视主持人张越曾如此解读高思杰:“我们搞电视的常常会发愁,没有选题,没得可拍。高思杰这么大的发稿量,天天好几条,他怎么就有的可拍?我觉得主要是对所拍摄的这片土地、这群人,他很在乎,他有兴趣,他关心他们,老百姓的苦乐问题他都放在心里,他就有话可说。”

“新闻工作能不能做深入、做扎实,在于心中有没有装着老百姓。”高思杰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 2003年7月,淮河暴发特大洪水。刚到救灾一线的那个夜晚,高思杰决定到群众安置区看看。一排排临时搭建的帐篷之中,他发现一个小女孩侧身熟睡在凉席之上,大腿到膝盖的位置上,密密麻麻趴着数十只蚊子……

“心里瞬时就不是滋味,我当时刚刚有了一个女儿,同样是孩子,她怎么遭了这么大的罪?”高思杰说,就是在那个瞬间,他决定要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将灾区群众的情、群众的难更细致地记录下来。坚守在灾区的17个日日夜夜中,他每天用镜头不辞辛苦地记录着。

《科学种田让0.48%等于1%》《抗击非典一线的特殊生日》……一篇篇鲜活的稿件,没有华丽惊艳的表白,却装着对群众苦与乐的真情;没有惊世骇俗的呐喊,却怀有对家乡百姓关切深情的眷恋。

(有删改)

相关链接

2015年2月14日,高思杰12岁的女儿高雨桐患脑瘤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高思杰将雨桐的眼角膜捐献给枞阳、桐城的两名患者。两名患者重获光明;几天后,小雨桐捐献哦肾脏又移植给了省外两名患者——生命在大爱之中得以延续。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5日第九版)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高思杰出生在阜南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7年阜南师专毕业后,就做了一名记者,他经常谦虚地说自己是一个新闻的门外汉。

B.高思杰没按医生的要求休息足够的天数,导致静脉曲张严重,双腿的大隐静脉都被抽掉,这比一般人出现这种情况早了二三十年。

C.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高思杰奔忙的身影,他的裤腿总是沾着泥土,这和他多年来始终不变的“深入基层、扎根基层”的信念和坚持有关。

D.高思杰认为只有心里装着老百姓,新闻工作才能做深入,做扎实。比如为了报道灾区老百姓的生活,他坚守在救灾一线17个日日夜夜。

E.非典时期,高思杰在抗击一线坚守了40多天,无所畏惧,在隔离病房不要防护,全面系统地报道了阜阳取得抗击非典胜利的全过程。

(2)为什么熟悉的人都称高思杰为“拼命三郎”?请具体说明。(6分)

(3)高思杰心中充满爱,而且是大爱。他的爱都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本文在写作上具有哪些显著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8分)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迫害。但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刻骨铭心的热爱,他坚信自己的学识和能力都是祖国所需要的,总有一天他还可以为祖国服务。

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市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

大课。他的课讲得生动活泼,明白晓畅,又逻辑谨严,一丝不苟。他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有切实的方法和睿智的思考。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程先生是一位十分谦虚谨慎的人,他对于自己的成果总是感到不满意,而对别人的长处则充分地尊重,这种作风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中。程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学者,他的著述是以踏实谨严著称的。但是当他偶然出现错误时,却决不护短,反而闻过则喜。正因为此,当程先生对学生提出要谦虚谨慎的时候,就特别具有说服力。

程先生曾说,别人都爱花,他却特别喜欢树。他本人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所以它虽然经受过无数次的风刀霜剑,却依然以“柯如青铜根如石”的夭矫身姿屹然挺立。

相关链接:

①程千帆,1913年生,九三学社成员,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教育家,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②先生的认真和严格是出了名的,比如,要求学生作业不写错别字,是一点也不含糊的。按先生的明确要求,“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从硕士阶段起,就不允许写任何错别字。你们以后写一个条子向我请假,也要写正楷字,不许写文字改革委员会没有公布的简化字(但可以写繁体字),一定要注意语法是否正确,意思是否清楚”。(《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程千帆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少年时代在“有恒斋”接受的严格训练,更让他具备了身后的古代文化功底,为他日后的古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程千帆进入金陵大学之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尤其是向不在金大任教的大师们请教,从而积累了深厚的学养,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C.程千帆既是一位严谨、深刻的学者,也是一位灵性、敏感的诗人。他不仅能写作古体诗词,还醉心于新诗创作,与朋友创诗社、办新诗试刊,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D.文中写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来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

E.程千帆秉承伯父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从弟子们写的准确、工整和规范抓起,来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2)程千帆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作者说程千帆“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相关文章

  • 阅读理解:[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 阅读理解精选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 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 ...查看


  • 学校学雷锋植树活动新闻稿
  •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弘扬雷锋精神,美化地球家园,学院13级自动化1班团支部积极行动起来,前往龙湖公园,用自己的双手种下一棵棵象征希望的树苗,为美丽家园增添一抹新绿. 同学们为这次活动作了精心的准备,走出校园,散发宣传单,开展了 ...查看


  • 沾满泥土的土豆(四首)
  • 沾满泥土的土豆 泥土下深埋的理想之梦 在一个湛蓝的秋日里破土而出 它从未瞧见过这么热烈的阳光 它拒绝菠萝蜜树叶上蝉虫响唱的挽留 它要当一头奔向城市的公牛 让精神背离泥土 把梦幻的美好图画当成一只对抗内心视线的 拳头 幻觉的城市梦流淌着夸耀的 ...查看


  • 藏家花千元买沾满泥土"玉雕" 打火机一点就着
  • 2012年04月27日 文图/本报记者海冰 开栏的话 收藏圈子里有句俗话,"走进古玩圈,如入虎豹地",是说古玩圈里骗人的鬼把戏实在太多了.为了帮助广大玩家甄别藏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本报特开辟"戳穿骗术&quo ...查看


  • [端午节作文]粘着碱面吃粽子
  • 周末傍晚去稻香村买粽子,结果硕大的塑料箱子里只剩下2个蛋黄馅的粽子,想着自己家的老人都是北方人,他们还是喜欢吃小枣粽子,于是悻悻回家. 70年代我们小时候到了端午节家家都要包粽子.孩子们会带着副食本和粮本去商店采购江米和小枣,那时每人半斤江 ...查看


  •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粘着碱面吃粽子
  •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粘着碱面吃粽子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粘着碱面吃粽子 周末傍晚去稻香村买粽子,结果硕大的塑料箱子里只剩下2个蛋黄馅的粽子,想着自己家的老人都是北方人,他们还是喜欢吃小枣粽子,于是悻悻回家. 70年代我们小时候到了端午节家家都要 ...查看


  • 爱情故事:同学之间
  • 老飙和老金同是我的同窗好友.老飙名叫岳宏飙,老金名叫金永年.大学毕业后,他俩先后进入渭阳建筑设计院工作.所不同的是,老金在短短十多年内,由副科.正科.副处,一路走来,最近又升为正处,坐上了单位的第一把交椅.其职称也由助工.工程师晋升为高级工 ...查看


  • 开心的一件事(600字)作文
  • 精选作文:开心的一件事(600字) 作文 我成长的过程中,发生过许许多多令我难忘的事.其中有一件事最使我难以忘怀. 记得在我读三年级时的一个晚上,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令我非常郁闷.老师在布置有什么作业时我的思想正在开小差,所以忽略了其中的一 ...查看


  • 点燃一个冬天
  • 点燃一个冬天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