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名城

世界历史名城,华夏精神故乡—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由周文王营建,建成于公元前12世纪,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汉、唐均建都西安。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将中国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同时确定了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 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8.8%,西安市拥有中国56个民族中的50个,少数民族以回族人口最多 标志性建筑:大雁塔、钟楼、鼓楼、明城墙、大明宫、大唐芙蓉园、小雁塔等

西安是历史悠久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

历代名称

“西安城”:沣京(周)-镐京(周)-咸阳(秦)-长安(汉)-常安(新)-常安(南北朝)-大兴(隋)-长安(唐)-长安(后梁)-长安(后唐)-长安(宋:注“永兴”)-长安(元)-长安(明)-长安(清)-长安(中华民国)-西京(中华民国)-西安市(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安”: 宗周(周)-内史(秦)-京兆(汉)-京兆(新)-京兆(南北朝)-京兆(隋)-京兆(唐)-大安(后梁)-京兆(后唐)-京兆(宋)-奉元(元)-西安(明)-西安(中华民国)-西安(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安一名的由来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长安古名的废止

西汉高祖5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长安县属地修筑新城立名“长安城”,民国初年,长安属关中道,归省政府直辖,1928年,民国政府决定成立西安市,分长安县所属城内及四关划归西安市,1930年11又撤销西安市政府,原划长安城地面仍归长安管辖,成立长安县城关区管理西安城关行政。1942年,重新成立西安市政处,次年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自此“长安”古名寿终正寝。

世界历史名城,华夏精神故乡—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由周文王营建,建成于公元前12世纪,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汉、唐均建都西安。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将中国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同时确定了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 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8.8%,西安市拥有中国56个民族中的50个,少数民族以回族人口最多 标志性建筑:大雁塔、钟楼、鼓楼、明城墙、大明宫、大唐芙蓉园、小雁塔等

西安是历史悠久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

历代名称

“西安城”:沣京(周)-镐京(周)-咸阳(秦)-长安(汉)-常安(新)-常安(南北朝)-大兴(隋)-长安(唐)-长安(后梁)-长安(后唐)-长安(宋:注“永兴”)-长安(元)-长安(明)-长安(清)-长安(中华民国)-西京(中华民国)-西安市(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安”: 宗周(周)-内史(秦)-京兆(汉)-京兆(新)-京兆(南北朝)-京兆(隋)-京兆(唐)-大安(后梁)-京兆(后唐)-京兆(宋)-奉元(元)-西安(明)-西安(中华民国)-西安(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安一名的由来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长安古名的废止

西汉高祖5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长安县属地修筑新城立名“长安城”,民国初年,长安属关中道,归省政府直辖,1928年,民国政府决定成立西安市,分长安县所属城内及四关划归西安市,1930年11又撤销西安市政府,原划长安城地面仍归长安管辖,成立长安县城关区管理西安城关行政。1942年,重新成立西安市政处,次年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自此“长安”古名寿终正寝。


相关文章

  • 世界历史理论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 当黑格尔给哲学下定义的时,他认为哲学就是哲学史.因为只有全部的哲学历史,才能全部反映哲学的本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当我们来界定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也可以认为只有综合这 ...查看


  • [宏观世界史]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宏观世界史> 在刚开始读李植枬的这本<宏观世界史>的时候,我发现作者与其他编写世界历史的学者有很大的不同.历史学者编写世界历史一般是按照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或者按照社会形态分时期逐一叙述各国各民族和世 ...查看


  •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逻辑与当代启示
  • [摘 要]"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我们身边的经验和事实."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使马克思得以在更加宽广的视域中审视分工进而开启其世界历史话语,而且,"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逻辑 ...查看


  • 0603世界史一级学科简介
  • 0603世界史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 世界史 一.学科概况 世界史研究人类整体发展与变化的历史以及世界各地区.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其研究范围涵盖全世界.世界史学科的研究目标,是对人类自原始孤立分散的状态发展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 ...查看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后殖民主义批评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后殖民主义批评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后殖民主义批评 方汉文 [内容提要]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近年来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念提出 了不同看法 ...查看


  • 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两个点千条线
  •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 人民网记者 陈叶军 2011年06月30日08:5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两个点千条线--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 ...查看


  • 面向21世纪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和特点
  • 经过自1994年上半年开始,至1995年底的一年半时间,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相衔接的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终于形成了送审稿.等待国家教委有关领导审批后,将于1996年在全 国颁布试行.并根据此大纲,从1997 ...查看


  • 历史学最新学科分类情况
  • 核心提示: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通知,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来说,新目录最大的变化在于历史学门类下由"历史学"1个一级学科变为"考古学& ...查看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观的播火者
  • 以哥伦布登陆美洲为起点的全球化浪潮,从最初的涓涓细流发展成今天滔滔不可阻挡之势.今天的世界已经是小小的"地球村",其间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衰落,美苏争霸形成,第三世界兴起,"欧洲中心 ...查看


  • 论游牧文明在东方文化史上的作用_陈岗龙
  • 2014年11月第35卷 第6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INNERMONGOLIASOCIALSCIENCES Nov.2014Vol.35 №.6 论游牧文明在东方文化史上的作用 陈岗龙 (北京大学 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