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活动的本质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經濟活動的本質

人生在世,所追求的目的何在?----------哲學的課題

落實而言,我們追求名望、情感、財富、是人生的一部份,而在過程之中,所發生的各種行為,即是經濟學的研究本質。

我們習慣提出二個條件

a. 資源有限

b. 欲望無窮

身為消費者,吾人要去尋求貨品、勞務的滿足,已達成效用樂趣的極限。 貨品方面:小至購買原子筆飲料,大至購買汽車房屋。

(good)

勞務方面:例如理髮、看病、教書等

(service)

在這眾多的消費項目,有些項目是生活必需品,而有些是奢侈品,不一定是迫切需要。其程度在各人心中自有標準,視主觀上、時間、心理及空間之相對重要性而定,同時亦會受客觀之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個人消費決策如此,整體的社會事務亦覆如是。

EXP:人口與人力資源是否為同位語?

考量因素:訓練、教育政策、企業能力等

環顧世界各國,己開發國家或是所謂工業國家,多位於亞熱帶溫帶甚至寒帶,地理環境並不具優勢,而許多熱帶國

家,資源豐富頗具發展潛力,過一直

停滯不前。在工業國家有所謂〝 後

彎型勞動供給曲線 〞(backward

labor-supply curve)。

即一個人其工資一但到達某一高水準,再提高工資反而始此人花在休閒的時間反而較工作時間為多。若干落後國家亦有這種情形。之所以形成這種個別勞動工時供給減少的原因,是因為訓練、教育、工作環境之故

問題:1 雇主何時願意以較高的工資來〝忍受〞其較少的工作投入時間? 2所得提高何以不想再工作?

不同的個人與群體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對於滿足有不同的要求,吾人可將各種追求效用極大的過程簡化為透過貨幣為媒介達成,更進一步,人們即從事經濟活動來取得貨幣(滿足慾望),因此各種經濟活動的表現型態也不一樣。 不同的經濟實體其經濟活動的動機(Motive)或意識是不同的,決策目標一不同,故影響了行為。而社會制度或心理又決定了動機及意志。價值標準、道德規範(Norm)、風俗習慣、傳統(Tradition)又影響制度。

吾人可從重大政策上瞭解到:影響政府經濟目標社頂或政策的制訂,措施的推行,最重要的影響因子,乃是:社會規範、價值導向(Orientation)、風俗習慣。至於理論如何,則往往又是另一層次的考量。

顧經濟學在現今社會體系中,乃可轉化為下列概念:利用或管理社會資源(稀少性質),以求得社會慾望獲得最大滿足的社會科學。→最大多數人能夠接受 第二節 經濟問題的發生

現代社會是個十分進步而且複雜的世界,生活在這種複雜的世界中,為了達到生存的目的,就必頇透過各種方式,予以滿足。換言之,人類位了維持生命(攝食)並綿延種族(繁衍),不得不運用各種物質或勞務(工具),來滿足慾望(需求)。而二者之間的關係及形成了各種經濟活動。

人類慾望的種類頗多,而且不易徹底滿足,例如對食、衣、住、行、育、樂等。而且對於每一種欲望,都希望滿足得告更好,(明天會更好)(吃得飽共要吃得

好),青菜豆腐山珍海味,青衫布衣絲葛皮毛,五樓公寓花園別墅。所以往往形成人最基本的苦惱。如果滿足慾望的方式工具很多,每個人的慾望,不但皆能滿足,而且人人都很能滿意自然理想,然而問題是:能夠滿足慾望的各種手段方式,卻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並不是能夠讓每一個人皆能毫無代價,而且不用費一點力氣(Costs)便能取得。因此,相對於無止盡的需求而言,人能夠掌握用以滿足的手段。無疑是相當稀少的。

這些滿足需求的工具(手段)包括兩大類:

一、人力資源:為人類天賦所具有的勞動能力。其數量受人口及每人每天所能勞動的時數等因素限制,不能無限使用。

二、物質資源:為天然存在者或人類以勞動改變自然物者,其受自然的限制,無法隨人類的需要而無限增加。

因此向對於人類無限多的慾望需求,能夠滿足的工具顯然稀少了許多。

以有限的手段要去滿足無限多而且日新月異的物質慾望,〝選擇〞問題隨之產生。而現型不能同時滿足,使不得不依急迫程度,對優先次序加以決定,那些需要先滿足,那些慾望可以延後滿足,那些可暫不滿足。至於在手段的使用,由於其稀少性及限制性,便不能不作有效的使用,以滿足最迫切的需要。因此經濟問題於焉產生,即是如何將稀少性的資源(手段、工具)分喷於各種之間,始能得到最大的滿足。而經濟學即在研究如何將稀少性的手段(資源),分配於各種目的之間,始能達到最大的效果(滿足)。

因此以人乃將經濟學「分配」或「選擇」的科學。至於如何分配及選擇,其在各人心目中自有標準,必頇視主觀上、時間、心理、生理及空間之相對重要性而定,同是亦會受客觀的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

四「經濟人」是一個半人

我們生活所追求的,不僅是經濟事務方面的考慮,實際上無形中亦會涉及個人羣體之角色扮演、聲望、地位等層面。根據美國費城聯邦準備銀行主席David F. Eastburn 在1970年所提出的概念,每一個是混合了「文化人」。

1 不同經濟發展階段。

2 不同的經濟制度。

3 不同的社會文化。

經濟人注重效率、成長、自由。

社會人注重公帄、穩定、安全。

(cultural man),「社會人」(social man)及「經濟人」 (economic man)的特質,按其行為傾向來區分。

二者之比較(高希均教授)

社會人與經濟人之變化

1 就經濟發展階段

工商落後階段(未開發or 開發中)

在此一階段,一個人民生物質缺乏,所得偏低。甚至在貧窮中掙扎。此時「經濟人」扮演重要角色,由於他努力追求效率(經濟、行政)、成長、自由(創造),使得整個經社會趨於繁榮富裕。(工商發達階段(開發中or 已開發)

在此民生物質生活已無問題,民眾漸漸重視就業機會的公帄和租稅的公帄、生活的安全、生命的保障、環境汙染等問題。亦即「社會人」所扮演的角色益趨重要,因為他在追求「安定、安全」的生活環境,讓我們生活得舒適而且有意義。 2 不同經濟制度

資本主義:較重視企業自由、生產效率、經濟成長,因此在此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下,「經濟人」所扮演的角色較為重要,而「社會人」則為配角的角色。如美國

社會主義:在此制度下,較注重社會公帄、社會福利,如所得分配的帄均、衛生、保險等,所以在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下「社會人」成為主角,「經濟人」為配角。>如瑞典、芬蘭、丹麥。

(ps)但保持「社會主義」的蘇俄、中共,儘管創造「完全公帄」。但其教條下所訓練出來的「共產黨人」以缺乏「社會人」的行為特質。

經濟事務不是社會中一個獨立因素(Independent element),他重要但非唯一,故許多經濟現象或問題的分析,不可祇限於經濟的角度作判斷,而頇從整個社會系統來考量,但是亦不可拋除經濟因素,換言之,社會是人類關係的一個總體細,由許多「子體系」構成,稱為部份體系。一個人或某一團體是屬於不同個別的部份體系,社會事務亦覆如此,經濟亦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事物。

經濟社會學即是在研究社會活動的社會學,基本上,在解釋經濟活動上的種種社會現象,探討經濟活動與社會行為之目標及手段,彼此合作、衝突的關係。另外亦探討什麼樣的社會體系影響何種的經濟活動,以及經濟行為對社會體系造

成什麼程度的影響。

五 社會的範圍

意義:社會是人類關係的體系,包括人類所有直接和間接的關係而言,範圍可大可小,大至包括全人類,小至二人所組成之小家庭。因主體太過廣泛,一般研究上並不以此作為科學的應用。

狹意義:所謂社會是指一種特殊而且比較具體的人類結合而言。凡是一群人具有某些共同的觀念、態度和行為習慣,或是在一起共同生活的,都叫作社會。 社會

=人類結合 為一種組織形態 透過制度來維繫

=團體 (結合方式)

故可透過社會制度或組織來說明社會。

社會行為  社會活動  社會關係

第二章 經濟活動與社會行為

第一節 現代經濟社會的特質

(一) 承認私有財產制與貨幣信用

透過法律的制度承認個人對財產所具的所有權,他人不得侵犯。自己除保有其財產之外,在規定的範圍中,亦可自由的使用並處分其財產。(包括消費財及生產財),也因為個人能保有並享用私有財產,才能產生誘因,促使個人參加各項經濟活動。

另外亦因分工專業化社會的行程,個人無法自給自足或以貿易的以貨易貨方式滿足不足,因此促成貨幣的普遍使用與公共信用制度的發展。

(二) 帄等與自由

帄等方面:對於種族、語言、宗教、職業、文化等方面,之間的隔閡間不明顯, 可能趨向接受、融合或趨向緊張衝突。

自由方面:在不違背客觀法律具文的情形下,個人對職業、宗教、遷徙或是經濟活動,均被社會所容納(允許?),道德的約束及標準仍有待確立。

(三) 資本大量使用與生產技術的持續進步

這項因素為促成社會不斷進步變化的原動力。規模性及聚集性而亦直接形成都市的興起,人力與機械力的競爭、衝突、社會資源大量集中等的社會課題。至於近年來,資訊的蓬勃發產,亦對傳統生產的概念及倫理,造成潛在的影響。

(四) 在古典經濟學家的著作均認為最好的政府是干涉最少的政府,主張政府對經濟活動應自由放任,不應多所干涉,而價格機能自然會調整社會經濟活動,已達個人私利與公眾福利的和諧。不過在1930年代,美國不景氣時期Keynes 適時提出「新政」依財政政策來挽救經濟結果獲得成功,從此政府的角色逐不斷加重,形成另一隻手,近年來社會課題層出不窮,對於相關經濟課題,政府似乎束手無策,所提政策亦無力解決沈苛,理性預期學派甚至指稱:政府政策容有相當重要的角色。

1 提供良好的經濟環境,俾使私經濟活動可以順利展開推動,如建立制度法律、維持治安、保障契約、金融信用體制,交通通訊系統等,這些因素均是個人經濟活動能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2 政府直接從事各干與名聲福利有關的經濟活動。

(1) 需時久、收益低、私人不顧經營而卻與人民福利大有關係者,如森林、水土保持。

(2) 所需資金太大私人所無法辦理者,如核能廠、高速鐵路、港灣、機場、郵電等。

(3)則具有獨佔性不宜由私人的經營者

近年來,台灣地區社會在解嚴後,民間部門蓬勃成長,政府腳步有待調整,尤其環保、教育、交通等課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解決,仍有待努力。 第二節 經濟理論與經濟問題之考驗

在理論上,我們常有許多極值的假設,透過這些假設,來對所謂「理性的抉擇」進行分析研究。例如在:

消費理論上最大的效用(滿足程度)

最低的支出

生產理論上最大的產出(售價固定)最大的利潤。

最少單位的因素組合最低的成本

分配理論上最適福利的達成

在不影響任何人的福祉下,增加任一人福祉的措施。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不盡能如此。

例如:美國W.J Baumol 教授所提出之企業加行為的假設「在獲取起碼的利潤下,求取最大的銷售額」

例如:農民之於土地,二者應屬生產關係,但卻不見得農民對於土地的需求,不一定是基於耕作(經濟)的考量,亦可能是種權勢地位(社會)的象徵,至於實質生

產收益的貨幣滿足反而其次。另外,在最近的經驗中,地主(自耕農)及佃農(委託代耕、經營)都可能追求工作田地面積的極大,但背後所支持的動機,可能都不相同。身份(社會地位動機(經濟行為)

例如:資本累積有許多途徑,例如台灣以往擁有相當高的儲蓄率(均在20%以上)(1988年0.24)理論上S(i)。固可以高利率吸收而解釋之,但實際上不一定如此,其動機可能是受到社會傳統規範之影響(勤儉是美德,勤儉建國,刻苦耐勞)或是基於應付急難的考慮,因為社會安全制度尚未健全。

但另一方面,福利安全制度如果相當完善(日本帄均每人投保3.5種險),消費能力可能使用相當旺盛,示範效果(奢侈品)充斥。(Demonstration effect ),花錢又成為一種藝術了。總括前述說明,對於經濟行為,吾人除了應基於理論上的研究外,亦應分析經濟行為的目標即共可能成的途徑,從中以瞭解其社會涵義。

三 經濟活動與社會行為

理論上,經濟活動是種行為,而行動主體的動機,試偏向於財貨與勞務方面滿足的追求。而社會學觀之,經濟活動亦是種社會行為,而行動者意向(intention)亦會混合其他非實質方式滿足追求。

例如:1:工資多少、工時多寡

2:工作性質與興趣配合、升遷管道、工作環境、家庭因素等。

事少、錢多、離家近 /偶像 名牌 住宅

\認同 自信 品味 安定與風險

前如所述,「資源有限、欲望無窮」乃是經濟問題發生的主要原因。而「選擇」及「分配」即產生「效率」及「滿足」的考量。根據陸民仁先生的看法,現代社會經濟問題基本上大概有下列的幾項:

1 生產何種財貨?

2 已何種方法生產?

3 生產多少數量?

4 生產出來的財貨如何分配?

5 如何能夠維持經濟的安定?

6 如何促進經濟成長,生活水準的提高?

對於這些問題,若吾人以經濟理論視之,則常建立極值假設,來對「理性的選擇」進行分析研究。例如在

消費理論上所得(時間)的限制下,求最大效用(滿足程度)

生產理論上最大產出水帄(價格固定)最大利潤。

最少單位的投入因素組合最低成本

分配理論上最大福利境界的達成

在不影響任何人的福祉下,增加任一人福祉的措施。

但是現實是否如此?另外,社會的客觀環境以及其他因子是否有影響?因此總括前述說明,對於經濟行為會經濟問題的解決,吾人除了__基於理論上的探究外,亦應分析處理經濟行為的目標即可能達成的途徑,從中藉以瞭解其社會涵義。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經濟活動的本質

人生在世,所追求的目的何在?----------哲學的課題

落實而言,我們追求名望、情感、財富、是人生的一部份,而在過程之中,所發生的各種行為,即是經濟學的研究本質。

我們習慣提出二個條件

a. 資源有限

b. 欲望無窮

身為消費者,吾人要去尋求貨品、勞務的滿足,已達成效用樂趣的極限。 貨品方面:小至購買原子筆飲料,大至購買汽車房屋。

(good)

勞務方面:例如理髮、看病、教書等

(service)

在這眾多的消費項目,有些項目是生活必需品,而有些是奢侈品,不一定是迫切需要。其程度在各人心中自有標準,視主觀上、時間、心理及空間之相對重要性而定,同時亦會受客觀之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個人消費決策如此,整體的社會事務亦覆如是。

EXP:人口與人力資源是否為同位語?

考量因素:訓練、教育政策、企業能力等

環顧世界各國,己開發國家或是所謂工業國家,多位於亞熱帶溫帶甚至寒帶,地理環境並不具優勢,而許多熱帶國

家,資源豐富頗具發展潛力,過一直

停滯不前。在工業國家有所謂〝 後

彎型勞動供給曲線 〞(backward

labor-supply curve)。

即一個人其工資一但到達某一高水準,再提高工資反而始此人花在休閒的時間反而較工作時間為多。若干落後國家亦有這種情形。之所以形成這種個別勞動工時供給減少的原因,是因為訓練、教育、工作環境之故

問題:1 雇主何時願意以較高的工資來〝忍受〞其較少的工作投入時間? 2所得提高何以不想再工作?

不同的個人與群體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對於滿足有不同的要求,吾人可將各種追求效用極大的過程簡化為透過貨幣為媒介達成,更進一步,人們即從事經濟活動來取得貨幣(滿足慾望),因此各種經濟活動的表現型態也不一樣。 不同的經濟實體其經濟活動的動機(Motive)或意識是不同的,決策目標一不同,故影響了行為。而社會制度或心理又決定了動機及意志。價值標準、道德規範(Norm)、風俗習慣、傳統(Tradition)又影響制度。

吾人可從重大政策上瞭解到:影響政府經濟目標社頂或政策的制訂,措施的推行,最重要的影響因子,乃是:社會規範、價值導向(Orientation)、風俗習慣。至於理論如何,則往往又是另一層次的考量。

顧經濟學在現今社會體系中,乃可轉化為下列概念:利用或管理社會資源(稀少性質),以求得社會慾望獲得最大滿足的社會科學。→最大多數人能夠接受 第二節 經濟問題的發生

現代社會是個十分進步而且複雜的世界,生活在這種複雜的世界中,為了達到生存的目的,就必頇透過各種方式,予以滿足。換言之,人類位了維持生命(攝食)並綿延種族(繁衍),不得不運用各種物質或勞務(工具),來滿足慾望(需求)。而二者之間的關係及形成了各種經濟活動。

人類慾望的種類頗多,而且不易徹底滿足,例如對食、衣、住、行、育、樂等。而且對於每一種欲望,都希望滿足得告更好,(明天會更好)(吃得飽共要吃得

好),青菜豆腐山珍海味,青衫布衣絲葛皮毛,五樓公寓花園別墅。所以往往形成人最基本的苦惱。如果滿足慾望的方式工具很多,每個人的慾望,不但皆能滿足,而且人人都很能滿意自然理想,然而問題是:能夠滿足慾望的各種手段方式,卻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並不是能夠讓每一個人皆能毫無代價,而且不用費一點力氣(Costs)便能取得。因此,相對於無止盡的需求而言,人能夠掌握用以滿足的手段。無疑是相當稀少的。

這些滿足需求的工具(手段)包括兩大類:

一、人力資源:為人類天賦所具有的勞動能力。其數量受人口及每人每天所能勞動的時數等因素限制,不能無限使用。

二、物質資源:為天然存在者或人類以勞動改變自然物者,其受自然的限制,無法隨人類的需要而無限增加。

因此向對於人類無限多的慾望需求,能夠滿足的工具顯然稀少了許多。

以有限的手段要去滿足無限多而且日新月異的物質慾望,〝選擇〞問題隨之產生。而現型不能同時滿足,使不得不依急迫程度,對優先次序加以決定,那些需要先滿足,那些慾望可以延後滿足,那些可暫不滿足。至於在手段的使用,由於其稀少性及限制性,便不能不作有效的使用,以滿足最迫切的需要。因此經濟問題於焉產生,即是如何將稀少性的資源(手段、工具)分喷於各種之間,始能得到最大的滿足。而經濟學即在研究如何將稀少性的手段(資源),分配於各種目的之間,始能達到最大的效果(滿足)。

因此以人乃將經濟學「分配」或「選擇」的科學。至於如何分配及選擇,其在各人心目中自有標準,必頇視主觀上、時間、心理、生理及空間之相對重要性而定,同是亦會受客觀的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

四「經濟人」是一個半人

我們生活所追求的,不僅是經濟事務方面的考慮,實際上無形中亦會涉及個人羣體之角色扮演、聲望、地位等層面。根據美國費城聯邦準備銀行主席David F. Eastburn 在1970年所提出的概念,每一個是混合了「文化人」。

1 不同經濟發展階段。

2 不同的經濟制度。

3 不同的社會文化。

經濟人注重效率、成長、自由。

社會人注重公帄、穩定、安全。

(cultural man),「社會人」(social man)及「經濟人」 (economic man)的特質,按其行為傾向來區分。

二者之比較(高希均教授)

社會人與經濟人之變化

1 就經濟發展階段

工商落後階段(未開發or 開發中)

在此一階段,一個人民生物質缺乏,所得偏低。甚至在貧窮中掙扎。此時「經濟人」扮演重要角色,由於他努力追求效率(經濟、行政)、成長、自由(創造),使得整個經社會趨於繁榮富裕。(工商發達階段(開發中or 已開發)

在此民生物質生活已無問題,民眾漸漸重視就業機會的公帄和租稅的公帄、生活的安全、生命的保障、環境汙染等問題。亦即「社會人」所扮演的角色益趨重要,因為他在追求「安定、安全」的生活環境,讓我們生活得舒適而且有意義。 2 不同經濟制度

資本主義:較重視企業自由、生產效率、經濟成長,因此在此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下,「經濟人」所扮演的角色較為重要,而「社會人」則為配角的角色。如美國

社會主義:在此制度下,較注重社會公帄、社會福利,如所得分配的帄均、衛生、保險等,所以在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下「社會人」成為主角,「經濟人」為配角。>如瑞典、芬蘭、丹麥。

(ps)但保持「社會主義」的蘇俄、中共,儘管創造「完全公帄」。但其教條下所訓練出來的「共產黨人」以缺乏「社會人」的行為特質。

經濟事務不是社會中一個獨立因素(Independent element),他重要但非唯一,故許多經濟現象或問題的分析,不可祇限於經濟的角度作判斷,而頇從整個社會系統來考量,但是亦不可拋除經濟因素,換言之,社會是人類關係的一個總體細,由許多「子體系」構成,稱為部份體系。一個人或某一團體是屬於不同個別的部份體系,社會事務亦覆如此,經濟亦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事物。

經濟社會學即是在研究社會活動的社會學,基本上,在解釋經濟活動上的種種社會現象,探討經濟活動與社會行為之目標及手段,彼此合作、衝突的關係。另外亦探討什麼樣的社會體系影響何種的經濟活動,以及經濟行為對社會體系造

成什麼程度的影響。

五 社會的範圍

意義:社會是人類關係的體系,包括人類所有直接和間接的關係而言,範圍可大可小,大至包括全人類,小至二人所組成之小家庭。因主體太過廣泛,一般研究上並不以此作為科學的應用。

狹意義:所謂社會是指一種特殊而且比較具體的人類結合而言。凡是一群人具有某些共同的觀念、態度和行為習慣,或是在一起共同生活的,都叫作社會。 社會

=人類結合 為一種組織形態 透過制度來維繫

=團體 (結合方式)

故可透過社會制度或組織來說明社會。

社會行為  社會活動  社會關係

第二章 經濟活動與社會行為

第一節 現代經濟社會的特質

(一) 承認私有財產制與貨幣信用

透過法律的制度承認個人對財產所具的所有權,他人不得侵犯。自己除保有其財產之外,在規定的範圍中,亦可自由的使用並處分其財產。(包括消費財及生產財),也因為個人能保有並享用私有財產,才能產生誘因,促使個人參加各項經濟活動。

另外亦因分工專業化社會的行程,個人無法自給自足或以貿易的以貨易貨方式滿足不足,因此促成貨幣的普遍使用與公共信用制度的發展。

(二) 帄等與自由

帄等方面:對於種族、語言、宗教、職業、文化等方面,之間的隔閡間不明顯, 可能趨向接受、融合或趨向緊張衝突。

自由方面:在不違背客觀法律具文的情形下,個人對職業、宗教、遷徙或是經濟活動,均被社會所容納(允許?),道德的約束及標準仍有待確立。

(三) 資本大量使用與生產技術的持續進步

這項因素為促成社會不斷進步變化的原動力。規模性及聚集性而亦直接形成都市的興起,人力與機械力的競爭、衝突、社會資源大量集中等的社會課題。至於近年來,資訊的蓬勃發產,亦對傳統生產的概念及倫理,造成潛在的影響。

(四) 在古典經濟學家的著作均認為最好的政府是干涉最少的政府,主張政府對經濟活動應自由放任,不應多所干涉,而價格機能自然會調整社會經濟活動,已達個人私利與公眾福利的和諧。不過在1930年代,美國不景氣時期Keynes 適時提出「新政」依財政政策來挽救經濟結果獲得成功,從此政府的角色逐不斷加重,形成另一隻手,近年來社會課題層出不窮,對於相關經濟課題,政府似乎束手無策,所提政策亦無力解決沈苛,理性預期學派甚至指稱:政府政策容有相當重要的角色。

1 提供良好的經濟環境,俾使私經濟活動可以順利展開推動,如建立制度法律、維持治安、保障契約、金融信用體制,交通通訊系統等,這些因素均是個人經濟活動能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2 政府直接從事各干與名聲福利有關的經濟活動。

(1) 需時久、收益低、私人不顧經營而卻與人民福利大有關係者,如森林、水土保持。

(2) 所需資金太大私人所無法辦理者,如核能廠、高速鐵路、港灣、機場、郵電等。

(3)則具有獨佔性不宜由私人的經營者

近年來,台灣地區社會在解嚴後,民間部門蓬勃成長,政府腳步有待調整,尤其環保、教育、交通等課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解決,仍有待努力。 第二節 經濟理論與經濟問題之考驗

在理論上,我們常有許多極值的假設,透過這些假設,來對所謂「理性的抉擇」進行分析研究。例如在:

消費理論上最大的效用(滿足程度)

最低的支出

生產理論上最大的產出(售價固定)最大的利潤。

最少單位的因素組合最低的成本

分配理論上最適福利的達成

在不影響任何人的福祉下,增加任一人福祉的措施。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不盡能如此。

例如:美國W.J Baumol 教授所提出之企業加行為的假設「在獲取起碼的利潤下,求取最大的銷售額」

例如:農民之於土地,二者應屬生產關係,但卻不見得農民對於土地的需求,不一定是基於耕作(經濟)的考量,亦可能是種權勢地位(社會)的象徵,至於實質生

產收益的貨幣滿足反而其次。另外,在最近的經驗中,地主(自耕農)及佃農(委託代耕、經營)都可能追求工作田地面積的極大,但背後所支持的動機,可能都不相同。身份(社會地位動機(經濟行為)

例如:資本累積有許多途徑,例如台灣以往擁有相當高的儲蓄率(均在20%以上)(1988年0.24)理論上S(i)。固可以高利率吸收而解釋之,但實際上不一定如此,其動機可能是受到社會傳統規範之影響(勤儉是美德,勤儉建國,刻苦耐勞)或是基於應付急難的考慮,因為社會安全制度尚未健全。

但另一方面,福利安全制度如果相當完善(日本帄均每人投保3.5種險),消費能力可能使用相當旺盛,示範效果(奢侈品)充斥。(Demonstration effect ),花錢又成為一種藝術了。總括前述說明,對於經濟行為,吾人除了應基於理論上的研究外,亦應分析經濟行為的目標即共可能成的途徑,從中以瞭解其社會涵義。

三 經濟活動與社會行為

理論上,經濟活動是種行為,而行動主體的動機,試偏向於財貨與勞務方面滿足的追求。而社會學觀之,經濟活動亦是種社會行為,而行動者意向(intention)亦會混合其他非實質方式滿足追求。

例如:1:工資多少、工時多寡

2:工作性質與興趣配合、升遷管道、工作環境、家庭因素等。

事少、錢多、離家近 /偶像 名牌 住宅

\認同 自信 品味 安定與風險

前如所述,「資源有限、欲望無窮」乃是經濟問題發生的主要原因。而「選擇」及「分配」即產生「效率」及「滿足」的考量。根據陸民仁先生的看法,現代社會經濟問題基本上大概有下列的幾項:

1 生產何種財貨?

2 已何種方法生產?

3 生產多少數量?

4 生產出來的財貨如何分配?

5 如何能夠維持經濟的安定?

6 如何促進經濟成長,生活水準的提高?

對於這些問題,若吾人以經濟理論視之,則常建立極值假設,來對「理性的選擇」進行分析研究。例如在

消費理論上所得(時間)的限制下,求最大效用(滿足程度)

生產理論上最大產出水帄(價格固定)最大利潤。

最少單位的投入因素組合最低成本

分配理論上最大福利境界的達成

在不影響任何人的福祉下,增加任一人福祉的措施。

但是現實是否如此?另外,社會的客觀環境以及其他因子是否有影響?因此總括前述說明,對於經濟行為會經濟問題的解決,吾人除了__基於理論上的探究外,亦應分析處理經濟行為的目標即可能達成的途徑,從中藉以瞭解其社會涵義。


相关文章

  • 论会计的本质和职能
  • 论会计的本质和职能 论文关键词:会计 本质 职能 论文摘要:研究会计学,会计的本质和职能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认清会计的本质和职能,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会计学,更好地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会计的管理.监督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会计的本 ...查看


  • 旅游文化及其本质探讨
  • 摘 要: 认清旅游文化的本质是旅游文化学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应多层次. 全方位地认识旅游文化的全貌.就本质而言, 旅游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之一, 是旅游引致的人化过程与结果 .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现 ...查看


  • 浅析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 摘 要: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各自有其完整的学科体系,但二者在理论与实践中并非相互独立的系统,而是在企业管理各环节中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通过对二者概念及本质的分析,指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从该角度分析出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查看


  • 论我国犯罪客体的概念
  • 作者:游涛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2001年08期 [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48(2001)02-0063-08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之一,&qu ...查看


  •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理论
  • 摘 要:人的异化即人的本质和各种特性发生的异化,其根源在于人的实践的双重效应所造成的消极后果.人的异化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和人学研究的普遍关注,为此,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异化;人的 ...查看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摘要: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 ...查看


  • 历史唯物主义
  • 第二学期(<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1.阶级的划分( D ) A. 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B. 唯一的是根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 C. 最根本的是根据取得社会财富的不同方式 D. 主要是根据 ...查看


  • 论商品的本质及其意义
  • 作者:李铸 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 1997年01期 商品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因而具有政治经济学本质:商品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类本质的反映与体现,因而又具有哲学本质.认识商品的哲学本质,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 ...查看


  • 考研政治哲学
  •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 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各自的含义 3. 马克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
  •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