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考考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梳理整合】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 1、相同点

3、认识

探究点二: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作用

【高考真题】 1、(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2、(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3、(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4、(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2题)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例 5、(2013年山东高考9题)《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6、(2013年山东高考11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7、(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 二:寓封建(注:即分封制)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独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不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础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下划线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

【随堂练习】

1、某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2、浙江省拥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所学知识,推断下列关于古代浙江省行政区划变化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商周时期浙江属越国统治区内

B、秦始皇征服岭南设立会稽郡,管辖浙江 C、元朝进设立的江浙行省管辖范围包括福建 D、清统治时期,以台州设立县级地方行政机构

3、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4、《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代行省( )

A、最早是中央派出机构 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 5、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6、某史书这样描述某个机构:“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宜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史书所描述的机构应该是( ) A、唐朝尚书省 B、唐朝中书省 C、唐朝门下省 D、元朝中书省 7、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8、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 )

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10、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 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11、《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 )

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④相权的不断加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13、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4、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湖南省素以“鱼米之乡”“芙蓉王国”“旅游胜地”驰名中外。鉴于湖南的重要地位,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管辖这一区域,在周朝、秦朝和元朝时湖南分别隶属于( )

A、吴、黔中郡、江西行省 B、吴、衡山郡、江西行省 C、楚、黔中郡、湖广行省 D、楚、衡山郡、湖广行省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

【梳理整合】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一、汉代:1、郡国并行 2、“推恩令” 二、唐朝:节度使 三、北宋

1、(1)中央;中央禁军 (2)文官;通判 (3)中央 2、(1)中央集权 (2)积贫积弱

元朝:1、河北、山西、山东;路、府、州、县;宣慰司 2、中央集权,省制 (二)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一、察举制,孝廉 二、九品中正制,门第 三、1、分科考试;进士科

2、 (三)君主专制的演变

一、汉代:决策、司法、行政; 尚书令、侍中; 中外朝; 决策; 执行 三、隋唐:三省六部

1、决策; 执行; 兵、户;审议 2、一分为三 3、相权 四、宋朝:二府三司

1、 中书门下; 枢密院;三司使;参知政事 2、相权 五、元朝:一省二院;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 1、相同点

(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2、不同点

3、认识

(1)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免原则的变化,这是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 (2)由郡县制到行省制,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探究点二: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作用 1、背景

(1)经济上:

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经济实力的壮大,封建小农经济也有长足的进步,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力量增强。 (2)政治上:

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垄断了仕途,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到了南朝末年,随着士族势力的衰弱,庶族地主势力日渐兴起,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

B 2、积极作用:

(1)其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 (2)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唐以诗赋取士)

(3)为日本、朝鲜等国采用,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甚至对近代欧美的选官制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消极影响:

(1)从本质上讲是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工具。 (2)到后期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3)考试内容不合理,导致了重文重艺轻技轻工的风气,忽视实用性学问。

(4)形成努力做官的价值取向,不利于科技发展与知识创新,使中国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典型例题】

1——6:CACABA

7、(1)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其专在下”指地方权势过大; “其专在上”指君主专制。

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3)“新变化”指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随堂练习】

CCBAA CBDDD ACCAC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考考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梳理整合】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 1、相同点

3、认识

探究点二: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作用

【高考真题】 1、(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2、(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3、(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4、(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2题)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例 5、(2013年山东高考9题)《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6、(2013年山东高考11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7、(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 二:寓封建(注:即分封制)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独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不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础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下划线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

【随堂练习】

1、某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2、浙江省拥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所学知识,推断下列关于古代浙江省行政区划变化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商周时期浙江属越国统治区内

B、秦始皇征服岭南设立会稽郡,管辖浙江 C、元朝进设立的江浙行省管辖范围包括福建 D、清统治时期,以台州设立县级地方行政机构

3、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4、《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代行省( )

A、最早是中央派出机构 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 5、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6、某史书这样描述某个机构:“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宜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史书所描述的机构应该是( ) A、唐朝尚书省 B、唐朝中书省 C、唐朝门下省 D、元朝中书省 7、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8、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 )

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10、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 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11、《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 )

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④相权的不断加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13、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4、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湖南省素以“鱼米之乡”“芙蓉王国”“旅游胜地”驰名中外。鉴于湖南的重要地位,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管辖这一区域,在周朝、秦朝和元朝时湖南分别隶属于( )

A、吴、黔中郡、江西行省 B、吴、衡山郡、江西行省 C、楚、黔中郡、湖广行省 D、楚、衡山郡、湖广行省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

【梳理整合】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一、汉代:1、郡国并行 2、“推恩令” 二、唐朝:节度使 三、北宋

1、(1)中央;中央禁军 (2)文官;通判 (3)中央 2、(1)中央集权 (2)积贫积弱

元朝:1、河北、山西、山东;路、府、州、县;宣慰司 2、中央集权,省制 (二)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一、察举制,孝廉 二、九品中正制,门第 三、1、分科考试;进士科

2、 (三)君主专制的演变

一、汉代:决策、司法、行政; 尚书令、侍中; 中外朝; 决策; 执行 三、隋唐:三省六部

1、决策; 执行; 兵、户;审议 2、一分为三 3、相权 四、宋朝:二府三司

1、 中书门下; 枢密院;三司使;参知政事 2、相权 五、元朝:一省二院;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 1、相同点

(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2、不同点

3、认识

(1)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免原则的变化,这是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 (2)由郡县制到行省制,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探究点二: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作用 1、背景

(1)经济上:

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经济实力的壮大,封建小农经济也有长足的进步,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力量增强。 (2)政治上:

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垄断了仕途,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到了南朝末年,随着士族势力的衰弱,庶族地主势力日渐兴起,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

B 2、积极作用:

(1)其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 (2)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唐以诗赋取士)

(3)为日本、朝鲜等国采用,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甚至对近代欧美的选官制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消极影响:

(1)从本质上讲是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工具。 (2)到后期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3)考试内容不合理,导致了重文重艺轻技轻工的风气,忽视实用性学问。

(4)形成努力做官的价值取向,不利于科技发展与知识创新,使中国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典型例题】

1——6:CACABA

7、(1)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其专在下”指地方权势过大; “其专在上”指君主专制。

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3)“新变化”指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随堂练习】

CCBAA CBDDD ACCAC


相关文章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概念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 2.认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 3.结合历史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 ...查看


  • 高中历史微课设计
  • 必修一专题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微课设计 学校:彬县中学 设计者:王娟梅 时间:2015年6月 一. 微课基本信息 1.知识点名称: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教学内容:高中历史必修1 ,高一年级 学生 3.学时:15分钟 二. ...查看


  • 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2(人教版必修1)
  •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引言,宋太祖与宰相议事坐站跪变化. 提问:同学们想想看,从坐到跪,这中间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实际反映了皇权与相权争夺. 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查看


  •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
  •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 合作探究一: 1.汉初在地方行郡国并行之制,诸侯王的实力膨胀威胁中央.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唐朝的藩镇割据. 2.地方藩镇权重,君弱臣强. 正确,汉朝的七国之乱,唐朝的 ...查看


  •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安徽省和县一中 孙时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 .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 ( ...查看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6_历史_必修1_人教版
  •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预习导学 (一)复习 秦朝开创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二)完成预习性练习 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查看


  •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和演进
  • 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与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和三司.元朝中书省.宣政院等有关中央政府的历史概念,以及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 ...查看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情调查]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政治制度演变的总体把握还比较欠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和三司.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等有关中央制 ...查看


  • 高一历史必修1同步练习: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版)
  • 第一单元 第3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