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第11卷第4期2009年11月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WuyiUniversity(SociMSciencesEdition)

VoL11

No.4

Nov.,2009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唐明燕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中华民族”这一族称虽是近代在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已存在了几千年。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表明:中华民族的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历史选择,56个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内聚力,存在着生存发展共性,是一个荣辱与共、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关键词:中华民族;汉族;少数民族;多元一体中图分类号:B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13(2009)04一0075一05

对于什么是中华民族,梁启超先生曾有一个很生动的说法,他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

员也o-03如果用理性的语言来给中华民族下个定义,便可以描述为:“中华民族是主要生活于中华

在只能到黄帝和炎帝神话传说中去寻觅线索了。

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进程经过原始社会,进入

夏商周三代。这是向真正意义的国家过渡的时期,

是文明社会的开端。此阶段,黄河流域的人民在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以及心理

地域里的以中华文化为主要纽带而构成的包括汉族等56个民族以及世界华人在内的民族共同体。呱幻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其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总体。56个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

的。帅]本文拟从制度和文化层面结合史实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作一论述。

素质等方面渐趋一致,血缘关系造成的隔绝进一步突破,中原认同意识逐步增强。到西周时期,华夏族的族称正式出现,西周将自己的统治区称夏,将其所分封的诸侯国称为诸夏、诸华。“华”与“夏”是同义词,《说文解字》曰:“夏,中国人也。”这样,汉族的雏形——华夏族开始形成。与华夏族相

对的是蛮夷戎狄,这是炎黄部落联盟对周边环绕华

夏、以游牧为生产方式的少数民族的泛称。蛮夷戎狄在经济、风俗等方面区别于华夏。华夏与蛮夷戎狄共存的事实表明“一种有主干,又有枝叶,有融合,又有分化的格局和态势,在中华民族起源之初就已形成了。这是中华各民族关系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华民族萌生发展的历史起点。”[5]

公元前770年,受犬戎攻击,周平王迁都洛邑,西周灭亡东周建立,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个动荡时期,但同时也是经济大发展、文化大进步、民族大融合的黄金时期。在前所未有的大争斗、大统一、大分化、大融合中,华夏文明得到更新、发展,也得到更大范围的承继与认同。华夏文明吸引着周边民族,不少原来被当作蛮夷戎狄看待的民族,接受了华夏族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

一、中华民族萌生的历史起点马克思说:“有生命的人的存在,必须要一定

的自然基础。……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

的变更出发。耶]远古时代,在中华大地上自然基础

最好的区域当属气候适宜、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

黄河流域,当时这里生活着很多氏族部落,各个氏

族部落之间相互交融,为黄河流域的文化统一和华

夏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关于早期的融合进程,现

收稿日期:2009—4—26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LD7CZXl013)。

作者简介:唐明燕(1980--)。女,山东临清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万方数据 

76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益

而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他们的加入使华夏族从北方民族发展为地跨黄河、长江流域的整个中国的主体民族。在这一时期,地域组合进一步取代了氏族

血缘纽带,华夏族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到战国时,非华夏族不是融合于华夏,就是迁徙到周边地区,形成了“内华夏而外夷狄”的格局,华夏族的

/-I=活区域扩大,人口增加,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结束标志着以华夏族形成壮大为内容的民族融合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从此开

始了从华夏族到汉族的新的民族融合进程。

二、多元一体格局的初步形成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

多民族封建国家。他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

衡、货币、文字、法律等,消除了先秦“分为七

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服异制,

语言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序》)的混乱局面。秦因暴政而短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继续以政权力量消除地区分隔的樊篱。首先,汉注重统一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75-思想,

完成了对华夏族/汉族灵魂的缔造,儒家思想成为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其次,汉不断拓展疆域,

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将西域正式纳人西汉版图。

汉多次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使南匈奴归附汉朝,北

匈奴于公元90年左右远遁欧洲,不复为中原祸患。

华夏族的生活区域随着国家版图不断扩大,中原先

进文明被播撒到全国各地。秦汉两个多民族国家为

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奠定了基础,直接促成了华夏

族向汉族的转化。“汉族”这一族称直到南北朝时才出现,但汉族的族体特征在秦汉时已十分明显,当时虽无汉族之名,已有汉族之实。

自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后,中国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近

400年中,除西晋实现过短暂的统一外,中华大地

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民族在战乱中相互渗透融合。当时,无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汉族,都在与少数民族的混血中发展壮大起来。这一

时期,“内华夏而外夷狄”的局面被打破,少数民

族与汉族经历了内迁——杂居——融合的过程。北方的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中原地区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林立的状况,这些政权都不是单纯的民族政

万 

方数据权,大多带有联合政权的色彩。同时,汉族也向南方大规模迁徙。这不是各民族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交融,其突出表现就是“汉化”。所谓“汉化”,主要是指少数民族主动向华夏文化及其核心儒家文化靠拢、改造本民族文化以融人华夏文化的历史现象。“汉化”的倡导者往往是入主中原具有远见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们出于夺取、巩固中原政权的目的,主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通过法规形式自上而下推行“汉化”,因为成为华夏文化的继承者有利于他们对中原的统治。通过汉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认

可,中华各民族间建立起一种文化纽带。

公元589年,隋朝建立,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结束,汉族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形成。“天下一统”的观念本来就是华夏

文化的传统,这种观念在《诗经・小雅・北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中即有展现。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有识之士都

认识到天下终将归一的大趋势,从各自学术观点出

发积极寻求一统天下的方案。秦始皇统一六国之

后,曾在琅琊刻石宣称:“六合之内,黄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大海,北过大夏。人迹

所至,无不臣者。”汉武帝更是不惜花费庞大的人力、物力将匈奴部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但当时

的“天下一统”思想包含着内在矛盾,那就是既把

蛮夷戎狄看作自己统治区应有的部分,又将他们视

为异类而不能完全接受。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颠峰,华夏文化的魅力也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检验,这使隋唐统治者对同化少数民族的能力有了足够的自信。因此这一时期,除隋炀帝

好大喜功、不断对少数民族用兵以外,其他皇帝一

般都采取宽厚的长者态度,主张修文德以服远,在种种政策上表现出夷夏一体的宏大气魄,天下一统、四海宁一的局面开始真正出现。

隋唐时期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特别值得一提的帝

王便是唐太宗,他以仁义感召少数民族,从不轻易

挑起战端,譬如唐太宗曾与东突厥缔结“便桥之盟”,后东突厥遭遇雪灾,有人向太宗建议趁虚而人消灭东突厥,太宗却认为这是背信弃义之举,坚决不从。后来东突厥归顺唐朝之后,唐在其旧地设置都督府,实行羁縻府州制度,以后这一制度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全国共设有856个羁縻州府。此外,唐太宗还通过和亲政策加强与周边少数

民族的联系,在唐太宗派出的公主中,嫁到西藏的

第11卷第4期唐明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77・

文成公主影响最大,她为汉藏两族的交流做出了重

要贡献。唐朝的民族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李世民曾被四夷君长拥立为“天可汗”I回纥也一直与

唐保持着友好关系,其十三位可汗中受过唐朝册封

的就有十二位,安史之乱时,回纥还派兵帮助唐王

朝击败叛军;与吐蕃的关系也较和睦,在拉萨大昭

寺门口,至今屹立着吐蕃与唐朝的长庆会盟碑。由于民族关系处理恰当,唐代的疆域空前辽阔,中华大地形成了多民族、大规模的融合统一,出现了“胡越一家”的鼎盛局面。

三、中华民族格局的巩固与发展

唐朝灭亡之后的五代十国乃至宋辽金时期是我

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一时期,北宋、南宋的军事力量较弱,许多少数民族政权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而迅速崛起。元、明、

清三个朝代中,有两个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

权。但是无论是汉族当权,还是少数民族当权,都将境内各民族视为一体,民族融合的程度和范围都

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族称

虽未出现,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已经形成,

并得到巩固与发展。

两宋王朝实际统治的区域从一开始便十分有

限・且一直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北宋与辽、

西夏抗鼎,南宋又与金、西夏对峙。金由女真人建

立,它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其疆域囊括了整个中

国北方。女真原来的社会文明程度较低,入主中原

后,很陕走上了封建化道路。他们大力推崇儒学,

还实行科举制度,不少女真贵族酷爱儒家图书典籍。由于长期受汉文化的熏陶习染,女真人逐渐汉化而失去了本族的特点,到蒙古灭金时,中原地区

的女真人已被列入广义的汉人之中。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灭南宋,结束了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国重新成为多民族统一国家,而且这是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元朝虽由蒙古族所建,但却继承和发

展了中原传统文化,大力吸取儒家思想,还加封孔

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在制度上,它与历代中原皇朝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定官制、立行省、备礼乐、行科举,其中行省制度是蒙古族对中华民族的重要贡献。元朝还在特殊地区实行特殊政策以配

合行省制,如在西藏设立政教合一的体制,在边远地区又创立“土司制度”。这些制度将全国各地有

万 

方数据效地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进一步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元朝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以保证大

都和上都的物资供应,在全国广建驿站,扩建和改善大运河,并且首开海运,这对南北经济沟通、民

族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

大的朝代,在广大的国境之内民族众多,形成了空

前规模的民族杂居局面。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重新恢复了

汉人的统治。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土司制

度,并使之更为完善和严密。同时,为适应各民族密切联系的客观要求,明朝虽有重提“内夏外夷”的倾向,但基本上摒弃了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譬如,明太祖曾说蒙古、色目人“能知礼仪,愿为臣

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讨元檄文》),明成

祖进一步指出:“近世胡元,分别彼此,柄用蒙古鞑靼,而外汉人南人,以至灭亡,岂非明鉴”(《明

太宗实录》卷134)。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明代少数民族中涌现出一大批功臣良将、文艺科技人

才,譬如率领船队七下西洋的郑和就是回族人。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

国性政权。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改

族称为满洲族。1644年,清朝乘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灭明之机,攻入北京。在剿灭了农民军消除了南明政权的抵抗之后,清朝实施了一系列统一全国的措施。对西藏,先后制定《西藏善后章程》和《钦定西藏章程》,对西藏进行了全面改革j加强了驻藏大臣的权利,并在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蒙藏事务,在新疆,先后平定准葛尔部叛乱以及大、小和卓叛乱f在南方,平定了吴三桂为首的兰藩之乱并且统一了台湾,清朝前期还多次击退俄国和英国的入侵。经过对内对外的一系列斗争,清初实现了包

括新疆,西藏、台湾在内的全国统一,东南西北的

疆域得到了全面的巩固和加强,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清朝入关后,在封建法制、政治机构方面几乎沿袭了明朝的体制。人数较少的满族人因

与汉人杂居,也产生了汉化趋势,从皇帝到满洲贵

族都孜孜不倦地学习经史典籍。清朝在统治全国初期虽然曾实行歧视汉族的政策,但是并不能阻止长期满汉杂居中因通婚等方式发生的血缘融合。在这一时期,汉族人口继续扩大。

由于元朝和清朝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这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内部格局的重大调整。“内夏外夷”观念已被颠覆,客观上模糊了夷夏界限。在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中华传统文化非但

・78・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生

没有中断和毁灭,相反,随着中华民族内部关系的调整,不同民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接触、交流、了解的机会,反倒进一步加深了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固了民族间联系的文化纽带。这一时期,在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各少数民族也保持了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今天的56个民族在清朝时已经基本形成。可以说,经过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内部关系更趋合理、稳定和密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扩大。

四、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费孝通先生说:“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中才发生民族的认同,……所以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这一论断符合中华民族的发展状况。在古代,尽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早已形成,但还没有“中华民族”这种表述方式。“中华民族”这一专称,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中华各民族面对外敌入侵,在团结斗争中,逐渐从自在走向自觉,意识到彼此是一体。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帝国主义一次次发动侵略战争,将中国置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境地。内忧外患促使中国人民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心理层面进行痛苦而深刻的反省,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华各民族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运,必须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敌人。这样,—个能够凝聚中华各民族心灵、意志和力量的词汇——“中华民族”便应运而生。

1903年梁启超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中说:“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诸民族对于国外之诸族也。”1906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开始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他说:“现今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1912年,孙中山以中华民国

大总统的身份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

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棚“中华民族”这一提法也得到了少数民族的认同,面对外蒙在沙俄庇护下唆使内蒙

万 

方数据古独立这一分裂祖国的行径,1913年,内蒙古西部22部34旗在归绥召开西蒙古王公会议,并发表声

明说:“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持

民国。,,[73这是第一次在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告中出现

“中华民族”的称谓。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抗

日战争使中国人民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更明确更广泛地为各族人民所认同和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得到了全国各派政治力量和各阶层的响应,“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最响亮的号

召、最鲜明的旗帜。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以全新的思路、百

倍的热情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完成了民族识别和民族历史调查两项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始终贯彻执行民族平等的方针政策,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禁止破怀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

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和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深刻表明,中华民族的团结是中华各民族的历史选

择,符合各民族的根本利益,56个民族具有一种源

远流长的内聚力,存在着共性,是一个荣辱与共、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下卷[M].上海。上海

商务印书馆,1923;43.

[23萧君和.中华学初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

社,1997l

76.

I-3-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

族学院出版社.198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r-M].北京t人民出版

社。1995:24.

[5]伍雄武.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新论[M].昆明。云

第11卷第4期

南人民出版社,2000。33.

唐明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79・

[7]西盟王公会议招待所.西盟会议始末记[c].内部印

刷本.1913=41.

[6]孙中山.孙中山选集CM3.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0.

IntegrationofthePluralisticChineseNation

TANG

Ming--Yan

(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DalianUniv.ofTechnology,Dalian116024,China)

Abstract:ne

tiontion

Chinesenation

asa

conscious

nationalentityhasexistedforthousandsofyears,thoughthetermChinese

its

na—

justappearedamidtheconfrontationbetweenChinaandthewesternpowersinmodemtimes.Thehistoryofanddevelopmentindicatesthatthe

forrna-

unityof

theChinese

nation、懈the

historicalchoiceofallthenationalities.Therehas

beenlong——lastinginternalcohesiveforce

are

between

as

the56Chinesenationalitieswhichsharegeneralities,gloriesand

shames,andinterdependent

onone

other

anintegralwhole.

Keywo代b:theChinesenation;theHannationality;minoritynationalities;pluralentity

[责任编辑朱涛]

[上接第35页]

TangShaoyi'sAssociationswithSunYat--sen

ZH州G

A埘raetsTangShaoyiand

Xiao--hui

(CollegeofLiberalArts,JinanUniv.,Guangzhou510632,China)

SunYat—s即,bothnativesofXiangshan

tO

County,werestatesmenofthesametimeperiod.Inthe

earlyyearsoftheRepublic,theycooperatedotherhand,theyhadhugedifferences

opposethewarlords"tyrannyanddefenddemocracyandtherepublic;onthe

theminthemeansandwaysofachievingtheircommongoalandendedup

between

breakingup.ButthetWOweregentlemenandmaintainedtheirhonorablepersonalfriendship.

Key

w吣:TangShaoyif

SunYat--sen,differencesinpoliticsIpersonalfriendship

[责任编辑

俊]

[上接第38页]

LiaoZhongkai'sThought

on

andPracticeinthePrinciple

ofPeople'sLivelihood

ZENG

Xue--Long

Engineering,Guangzhou

510225,China)

(Department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ZhongkaiInstituteofAgricultural

Abstract:Liao

Zhongkai

in

hislateryearsoffered

nu,BberofincisiveinsightsintoChina'sproblemofpeople'slivelihood.He

believedtheproblemwastheresultofclass

oppression

andeliminatingpoliticalobstacleswastheprerequisitetO

root

its

solution;

socialismwasthefundamentalwaytOresolvetheproblem;landownershipwasthe

tion

oftheproblem;theultimateresolu-

on

depended

on

themassesoffarmersandworkersthemselves.Theseideas

can

stillbedrawn

inour

efforts

tO

build

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

K掣words:LiaoZhongkailtheprincipleofpeople'slivelihood;practice

[责任编辑文俊]

万方数据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唐明燕, TANG Ming-yan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辽宁,大连,116023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11(4)

参考文献(7条)

1.伍雄武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新论 2000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3.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9894.萧君和 中华学初论 19975.梁启超 梁任公近著第一辑 1923

6.西盟王公会议招待所 西盟会议始末记 19137.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 198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陈晓婧.Chen Xiaojing 浅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民族认同[期刊论文]-广西民族研究2005(4)2. 高翠莲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阶段划分[期刊论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4)

3. 沈再新 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到"共生互补"[期刊论文]-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3)

4. 徐杰舜.XU Jie-shun 结构与过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从多元走向一体[期刊论文]-百色学院学报2008,21(5)

5. 陈名杰 奠定中华民族研究的坚实基础--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期刊论文]-中国图书评论2001(1)

6. 侯万锋.Hou wanfeng 多元一体与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期刊论文]-广西民族研究2007(4)7. 徐杰舜.XU Jie-shun 汉族案例: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期刊论文]-百色学院学报2008,21(4)

8. 雷虹霁 中国民族史学与中华民族形成史研究的新思考:20世纪的学术回顾与理论反思[期刊论文]-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4)

9. 兰和群.LAN He-qun 从华夏族到汉族的历史演变看中华民族大融合[期刊论文]-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

10. 许彬.谢忠.Xu Bin.Xie Zhong 论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广西民族研究2007(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ydxxb-shkx200904018.aspx

第11卷第4期2009年11月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WuyiUniversity(SociMSciencesEdition)

VoL11

No.4

Nov.,2009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唐明燕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中华民族”这一族称虽是近代在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已存在了几千年。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表明:中华民族的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历史选择,56个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内聚力,存在着生存发展共性,是一个荣辱与共、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关键词:中华民族;汉族;少数民族;多元一体中图分类号:B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13(2009)04一0075一05

对于什么是中华民族,梁启超先生曾有一个很生动的说法,他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

员也o-03如果用理性的语言来给中华民族下个定义,便可以描述为:“中华民族是主要生活于中华

在只能到黄帝和炎帝神话传说中去寻觅线索了。

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进程经过原始社会,进入

夏商周三代。这是向真正意义的国家过渡的时期,

是文明社会的开端。此阶段,黄河流域的人民在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以及心理

地域里的以中华文化为主要纽带而构成的包括汉族等56个民族以及世界华人在内的民族共同体。呱幻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其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总体。56个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

的。帅]本文拟从制度和文化层面结合史实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作一论述。

素质等方面渐趋一致,血缘关系造成的隔绝进一步突破,中原认同意识逐步增强。到西周时期,华夏族的族称正式出现,西周将自己的统治区称夏,将其所分封的诸侯国称为诸夏、诸华。“华”与“夏”是同义词,《说文解字》曰:“夏,中国人也。”这样,汉族的雏形——华夏族开始形成。与华夏族相

对的是蛮夷戎狄,这是炎黄部落联盟对周边环绕华

夏、以游牧为生产方式的少数民族的泛称。蛮夷戎狄在经济、风俗等方面区别于华夏。华夏与蛮夷戎狄共存的事实表明“一种有主干,又有枝叶,有融合,又有分化的格局和态势,在中华民族起源之初就已形成了。这是中华各民族关系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华民族萌生发展的历史起点。”[5]

公元前770年,受犬戎攻击,周平王迁都洛邑,西周灭亡东周建立,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个动荡时期,但同时也是经济大发展、文化大进步、民族大融合的黄金时期。在前所未有的大争斗、大统一、大分化、大融合中,华夏文明得到更新、发展,也得到更大范围的承继与认同。华夏文明吸引着周边民族,不少原来被当作蛮夷戎狄看待的民族,接受了华夏族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

一、中华民族萌生的历史起点马克思说:“有生命的人的存在,必须要一定

的自然基础。……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

的变更出发。耶]远古时代,在中华大地上自然基础

最好的区域当属气候适宜、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

黄河流域,当时这里生活着很多氏族部落,各个氏

族部落之间相互交融,为黄河流域的文化统一和华

夏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关于早期的融合进程,现

收稿日期:2009—4—26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LD7CZXl013)。

作者简介:唐明燕(1980--)。女,山东临清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万方数据 

76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益

而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他们的加入使华夏族从北方民族发展为地跨黄河、长江流域的整个中国的主体民族。在这一时期,地域组合进一步取代了氏族

血缘纽带,华夏族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到战国时,非华夏族不是融合于华夏,就是迁徙到周边地区,形成了“内华夏而外夷狄”的格局,华夏族的

/-I=活区域扩大,人口增加,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结束标志着以华夏族形成壮大为内容的民族融合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从此开

始了从华夏族到汉族的新的民族融合进程。

二、多元一体格局的初步形成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

多民族封建国家。他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

衡、货币、文字、法律等,消除了先秦“分为七

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服异制,

语言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序》)的混乱局面。秦因暴政而短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继续以政权力量消除地区分隔的樊篱。首先,汉注重统一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75-思想,

完成了对华夏族/汉族灵魂的缔造,儒家思想成为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其次,汉不断拓展疆域,

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将西域正式纳人西汉版图。

汉多次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使南匈奴归附汉朝,北

匈奴于公元90年左右远遁欧洲,不复为中原祸患。

华夏族的生活区域随着国家版图不断扩大,中原先

进文明被播撒到全国各地。秦汉两个多民族国家为

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奠定了基础,直接促成了华夏

族向汉族的转化。“汉族”这一族称直到南北朝时才出现,但汉族的族体特征在秦汉时已十分明显,当时虽无汉族之名,已有汉族之实。

自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后,中国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近

400年中,除西晋实现过短暂的统一外,中华大地

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民族在战乱中相互渗透融合。当时,无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汉族,都在与少数民族的混血中发展壮大起来。这一

时期,“内华夏而外夷狄”的局面被打破,少数民

族与汉族经历了内迁——杂居——融合的过程。北方的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中原地区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林立的状况,这些政权都不是单纯的民族政

万 

方数据权,大多带有联合政权的色彩。同时,汉族也向南方大规模迁徙。这不是各民族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交融,其突出表现就是“汉化”。所谓“汉化”,主要是指少数民族主动向华夏文化及其核心儒家文化靠拢、改造本民族文化以融人华夏文化的历史现象。“汉化”的倡导者往往是入主中原具有远见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们出于夺取、巩固中原政权的目的,主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通过法规形式自上而下推行“汉化”,因为成为华夏文化的继承者有利于他们对中原的统治。通过汉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认

可,中华各民族间建立起一种文化纽带。

公元589年,隋朝建立,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结束,汉族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形成。“天下一统”的观念本来就是华夏

文化的传统,这种观念在《诗经・小雅・北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中即有展现。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有识之士都

认识到天下终将归一的大趋势,从各自学术观点出

发积极寻求一统天下的方案。秦始皇统一六国之

后,曾在琅琊刻石宣称:“六合之内,黄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大海,北过大夏。人迹

所至,无不臣者。”汉武帝更是不惜花费庞大的人力、物力将匈奴部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但当时

的“天下一统”思想包含着内在矛盾,那就是既把

蛮夷戎狄看作自己统治区应有的部分,又将他们视

为异类而不能完全接受。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颠峰,华夏文化的魅力也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检验,这使隋唐统治者对同化少数民族的能力有了足够的自信。因此这一时期,除隋炀帝

好大喜功、不断对少数民族用兵以外,其他皇帝一

般都采取宽厚的长者态度,主张修文德以服远,在种种政策上表现出夷夏一体的宏大气魄,天下一统、四海宁一的局面开始真正出现。

隋唐时期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特别值得一提的帝

王便是唐太宗,他以仁义感召少数民族,从不轻易

挑起战端,譬如唐太宗曾与东突厥缔结“便桥之盟”,后东突厥遭遇雪灾,有人向太宗建议趁虚而人消灭东突厥,太宗却认为这是背信弃义之举,坚决不从。后来东突厥归顺唐朝之后,唐在其旧地设置都督府,实行羁縻府州制度,以后这一制度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全国共设有856个羁縻州府。此外,唐太宗还通过和亲政策加强与周边少数

民族的联系,在唐太宗派出的公主中,嫁到西藏的

第11卷第4期唐明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77・

文成公主影响最大,她为汉藏两族的交流做出了重

要贡献。唐朝的民族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李世民曾被四夷君长拥立为“天可汗”I回纥也一直与

唐保持着友好关系,其十三位可汗中受过唐朝册封

的就有十二位,安史之乱时,回纥还派兵帮助唐王

朝击败叛军;与吐蕃的关系也较和睦,在拉萨大昭

寺门口,至今屹立着吐蕃与唐朝的长庆会盟碑。由于民族关系处理恰当,唐代的疆域空前辽阔,中华大地形成了多民族、大规模的融合统一,出现了“胡越一家”的鼎盛局面。

三、中华民族格局的巩固与发展

唐朝灭亡之后的五代十国乃至宋辽金时期是我

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一时期,北宋、南宋的军事力量较弱,许多少数民族政权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而迅速崛起。元、明、

清三个朝代中,有两个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

权。但是无论是汉族当权,还是少数民族当权,都将境内各民族视为一体,民族融合的程度和范围都

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族称

虽未出现,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已经形成,

并得到巩固与发展。

两宋王朝实际统治的区域从一开始便十分有

限・且一直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北宋与辽、

西夏抗鼎,南宋又与金、西夏对峙。金由女真人建

立,它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其疆域囊括了整个中

国北方。女真原来的社会文明程度较低,入主中原

后,很陕走上了封建化道路。他们大力推崇儒学,

还实行科举制度,不少女真贵族酷爱儒家图书典籍。由于长期受汉文化的熏陶习染,女真人逐渐汉化而失去了本族的特点,到蒙古灭金时,中原地区

的女真人已被列入广义的汉人之中。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灭南宋,结束了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国重新成为多民族统一国家,而且这是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元朝虽由蒙古族所建,但却继承和发

展了中原传统文化,大力吸取儒家思想,还加封孔

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在制度上,它与历代中原皇朝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定官制、立行省、备礼乐、行科举,其中行省制度是蒙古族对中华民族的重要贡献。元朝还在特殊地区实行特殊政策以配

合行省制,如在西藏设立政教合一的体制,在边远地区又创立“土司制度”。这些制度将全国各地有

万 

方数据效地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进一步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元朝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以保证大

都和上都的物资供应,在全国广建驿站,扩建和改善大运河,并且首开海运,这对南北经济沟通、民

族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

大的朝代,在广大的国境之内民族众多,形成了空

前规模的民族杂居局面。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重新恢复了

汉人的统治。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土司制

度,并使之更为完善和严密。同时,为适应各民族密切联系的客观要求,明朝虽有重提“内夏外夷”的倾向,但基本上摒弃了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譬如,明太祖曾说蒙古、色目人“能知礼仪,愿为臣

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讨元檄文》),明成

祖进一步指出:“近世胡元,分别彼此,柄用蒙古鞑靼,而外汉人南人,以至灭亡,岂非明鉴”(《明

太宗实录》卷134)。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明代少数民族中涌现出一大批功臣良将、文艺科技人

才,譬如率领船队七下西洋的郑和就是回族人。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

国性政权。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改

族称为满洲族。1644年,清朝乘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灭明之机,攻入北京。在剿灭了农民军消除了南明政权的抵抗之后,清朝实施了一系列统一全国的措施。对西藏,先后制定《西藏善后章程》和《钦定西藏章程》,对西藏进行了全面改革j加强了驻藏大臣的权利,并在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蒙藏事务,在新疆,先后平定准葛尔部叛乱以及大、小和卓叛乱f在南方,平定了吴三桂为首的兰藩之乱并且统一了台湾,清朝前期还多次击退俄国和英国的入侵。经过对内对外的一系列斗争,清初实现了包

括新疆,西藏、台湾在内的全国统一,东南西北的

疆域得到了全面的巩固和加强,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清朝入关后,在封建法制、政治机构方面几乎沿袭了明朝的体制。人数较少的满族人因

与汉人杂居,也产生了汉化趋势,从皇帝到满洲贵

族都孜孜不倦地学习经史典籍。清朝在统治全国初期虽然曾实行歧视汉族的政策,但是并不能阻止长期满汉杂居中因通婚等方式发生的血缘融合。在这一时期,汉族人口继续扩大。

由于元朝和清朝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这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内部格局的重大调整。“内夏外夷”观念已被颠覆,客观上模糊了夷夏界限。在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中华传统文化非但

・78・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生

没有中断和毁灭,相反,随着中华民族内部关系的调整,不同民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接触、交流、了解的机会,反倒进一步加深了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固了民族间联系的文化纽带。这一时期,在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各少数民族也保持了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今天的56个民族在清朝时已经基本形成。可以说,经过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内部关系更趋合理、稳定和密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扩大。

四、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费孝通先生说:“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中才发生民族的认同,……所以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这一论断符合中华民族的发展状况。在古代,尽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早已形成,但还没有“中华民族”这种表述方式。“中华民族”这一专称,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中华各民族面对外敌入侵,在团结斗争中,逐渐从自在走向自觉,意识到彼此是一体。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帝国主义一次次发动侵略战争,将中国置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境地。内忧外患促使中国人民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心理层面进行痛苦而深刻的反省,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华各民族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运,必须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敌人。这样,—个能够凝聚中华各民族心灵、意志和力量的词汇——“中华民族”便应运而生。

1903年梁启超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中说:“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诸民族对于国外之诸族也。”1906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开始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他说:“现今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1912年,孙中山以中华民国

大总统的身份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

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棚“中华民族”这一提法也得到了少数民族的认同,面对外蒙在沙俄庇护下唆使内蒙

万 

方数据古独立这一分裂祖国的行径,1913年,内蒙古西部22部34旗在归绥召开西蒙古王公会议,并发表声

明说:“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持

民国。,,[73这是第一次在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告中出现

“中华民族”的称谓。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抗

日战争使中国人民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更明确更广泛地为各族人民所认同和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得到了全国各派政治力量和各阶层的响应,“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最响亮的号

召、最鲜明的旗帜。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以全新的思路、百

倍的热情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完成了民族识别和民族历史调查两项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始终贯彻执行民族平等的方针政策,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禁止破怀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

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和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深刻表明,中华民族的团结是中华各民族的历史选

择,符合各民族的根本利益,56个民族具有一种源

远流长的内聚力,存在着共性,是一个荣辱与共、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下卷[M].上海。上海

商务印书馆,1923;43.

[23萧君和.中华学初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

社,1997l

76.

I-3-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

族学院出版社.198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r-M].北京t人民出版

社。1995:24.

[5]伍雄武.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新论[M].昆明。云

第11卷第4期

南人民出版社,2000。33.

唐明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79・

[7]西盟王公会议招待所.西盟会议始末记[c].内部印

刷本.1913=41.

[6]孙中山.孙中山选集CM3.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0.

IntegrationofthePluralisticChineseNation

TANG

Ming--Yan

(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DalianUniv.ofTechnology,Dalian116024,China)

Abstract:ne

tiontion

Chinesenation

asa

conscious

nationalentityhasexistedforthousandsofyears,thoughthetermChinese

its

na—

justappearedamidtheconfrontationbetweenChinaandthewesternpowersinmodemtimes.Thehistoryofanddevelopmentindicatesthatthe

forrna-

unityof

theChinese

nation、懈the

historicalchoiceofallthenationalities.Therehas

beenlong——lastinginternalcohesiveforce

are

between

as

the56Chinesenationalitieswhichsharegeneralities,gloriesand

shames,andinterdependent

onone

other

anintegralwhole.

Keywo代b:theChinesenation;theHannationality;minoritynationalities;pluralentity

[责任编辑朱涛]

[上接第35页]

TangShaoyi'sAssociationswithSunYat--sen

ZH州G

A埘raetsTangShaoyiand

Xiao--hui

(CollegeofLiberalArts,JinanUniv.,Guangzhou510632,China)

SunYat—s即,bothnativesofXiangshan

tO

County,werestatesmenofthesametimeperiod.Inthe

earlyyearsoftheRepublic,theycooperatedotherhand,theyhadhugedifferences

opposethewarlords"tyrannyanddefenddemocracyandtherepublic;onthe

theminthemeansandwaysofachievingtheircommongoalandendedup

between

breakingup.ButthetWOweregentlemenandmaintainedtheirhonorablepersonalfriendship.

Key

w吣:TangShaoyif

SunYat--sen,differencesinpoliticsIpersonalfriendship

[责任编辑

俊]

[上接第38页]

LiaoZhongkai'sThought

on

andPracticeinthePrinciple

ofPeople'sLivelihood

ZENG

Xue--Long

Engineering,Guangzhou

510225,China)

(Department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ZhongkaiInstituteofAgricultural

Abstract:Liao

Zhongkai

in

hislateryearsoffered

nu,BberofincisiveinsightsintoChina'sproblemofpeople'slivelihood.He

believedtheproblemwastheresultofclass

oppression

andeliminatingpoliticalobstacleswastheprerequisitetO

root

its

solution;

socialismwasthefundamentalwaytOresolvetheproblem;landownershipwasthe

tion

oftheproblem;theultimateresolu-

on

depended

on

themassesoffarmersandworkersthemselves.Theseideas

can

stillbedrawn

inour

efforts

tO

build

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

K掣words:LiaoZhongkailtheprincipleofpeople'slivelihood;practice

[责任编辑文俊]

万方数据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唐明燕, TANG Ming-yan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辽宁,大连,116023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11(4)

参考文献(7条)

1.伍雄武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新论 2000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

3.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9894.萧君和 中华学初论 19975.梁启超 梁任公近著第一辑 1923

6.西盟王公会议招待所 西盟会议始末记 19137.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 198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陈晓婧.Chen Xiaojing 浅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民族认同[期刊论文]-广西民族研究2005(4)2. 高翠莲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阶段划分[期刊论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4)

3. 沈再新 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到"共生互补"[期刊论文]-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3)

4. 徐杰舜.XU Jie-shun 结构与过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从多元走向一体[期刊论文]-百色学院学报2008,21(5)

5. 陈名杰 奠定中华民族研究的坚实基础--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期刊论文]-中国图书评论2001(1)

6. 侯万锋.Hou wanfeng 多元一体与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期刊论文]-广西民族研究2007(4)7. 徐杰舜.XU Jie-shun 汉族案例: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期刊论文]-百色学院学报2008,21(4)

8. 雷虹霁 中国民族史学与中华民族形成史研究的新思考:20世纪的学术回顾与理论反思[期刊论文]-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4)

9. 兰和群.LAN He-qun 从华夏族到汉族的历史演变看中华民族大融合[期刊论文]-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

10. 许彬.谢忠.Xu Bin.Xie Zhong 论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广西民族研究2007(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ydxxb-shkx200904018.aspx


相关文章

  • 奠定中华民族研究的坚实基础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
  • 学・科・空・间 内在凝聚力抵御了民族分裂浪 潮的袭击.因此,对中华民族 形成史的研究以及维系民族凝 聚力原因的探索,在20世纪成 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总的来 中华民族包括五十六个民 族,但不是五十六个民族简单 相加的总和,而是一个休戚相 关 ...查看


  • 云南民族文化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
  •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 云南省的汉族是云南的主体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二,约2657.37万人,遍及全省128个县市.汉族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华夏族.至汉朝,汉族名称正式出现使用.先秦时期云南就有汉族先民活动的记载.公元前310年秦 ...查看


  • 浅论中华多元一体文化问题
  • 浅论中华多元一体文化对维护国家统一的意义 班级:111100401学号:[1**********]姓名:刘磊 摘要: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 ...查看


  • 关于"中华民族"称谓的思考
  • 作者:周建新 贵州民族研究 2000年12期 族称是一个民族的称谓,一般是自称和他称的统一.在中国,目前存在着体现一体的"中华民族"这个称谓,也存在着体现多元文化的56个民族族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便是这两个层次的辩证统一 ...查看


  • 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与社会和谐
  • 第17卷第1期 V01.17No.1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ofBeijingElrctroninScienceandTechnologyInstitute2009年3月Jun.2009 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与社会和谐 马克林刘卓 ...查看


  • 徐杰舜: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
  • 徐杰舜: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 2010-05-11 22:10阅读: X (*本文为作者徐杰舜参加2008年4月24日-27日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举行的"汉民族研究反思考"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演讲论文.) ...查看


  • 吴飞:民族国家的观念与中国实践
  • 民族国家的观念与中国实践 吴飞 一.从世俗国家到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一般被认为是现代世界基本的国家形态.有人指出,我们经由日文把nation-state 翻译成"民族国家"是一个错误,因为这个概念所指的并不只是" ...查看


  • 地铁投融资与管理运营思路及建议
  • 地铁投融资与管理运营思路及建议 2003-12-12 在当今世界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地铁已在公共交通系统中处于骨干地位.截止2003年,我国地铁总里程是303公里,"十五"期间,我国将斥资2000亿元用于地铁建设,新增 ...查看


  • 中华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总结
  • 中华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总结 1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富强. 2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3四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马克思主义五观: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