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误读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流传千年,是我国最为经典的爱情故事之一。随着来自这个故事的小提琴协奏曲《粱祝》的传播,更是让这个故事和余音绕粱的曲子蔓延到全球,让更多的世人了解,知者听者为之动容,为之称赞。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是纯洁和忠贞的完美体现。批判封建社会对婚姻自由的束缚,赞颂年轻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忠贞不渝的深刻内涵而得以世代相传。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个民间传说也会随着各种传播途径而相传下去。这是很多接受采访和调查的青年男女所认同的,这主要是70年代以前的人基本认同的。流传这么多年,至少有她存在和传诵的理由。这是目前理解这个故事的基本模式,或者说是“梁祝”爱情故事的基本定位,这是一种传统的解读方式。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堪称世界经典爱情故事并不为过。可以与世界上不同时期的爱情故事媲美:英国的《牛虻》、美国人的《飘》、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俄罗斯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法国有大、小仲马写过的《基度山伯爵》和《茶花女》。可见“梁祝”爱情故事在世人心中的份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近日,笔者参与某杂志的选题策划,题目为《当代人如何看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调查结果发现,让人大跌眼镜,当代实龄婚恋男女并不喜欢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爱情故事。接受调查的主要是80后和90后这两个时代的青年人。他们给出了另一番解读,让人深思和玩味。

对于梁山泊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很多时代青年男女认为有如下几点不可理喻,甚至感到非常可笑。

一,认为梁山泊傻得可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两人在杭州读书三年,居然不知道每天照面、一同学习、一块生活的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是女儿身,岂不是滑稽至极,傻到无法形容。即使衣装遮挡了女儿身,帽子盖住了长发;即便古时候的衣服齐脖子,包住了喉结这些视觉上可以鉴别的女性特征,但女孩子讲话的声音再怎么隐藏也是会露馅的,与男人讲话是有根本区别的。再退一步,即使梁山泊成天礼仪诗书,与祝英台以君子之交保持着友善的距离,那女性的身材特征也应该与自己有明显的区别,何况是近距离相处,难道就没有发现?女性生活当中的一些特殊时期,难道祝英台就没有暴露一点蛛丝马迹?退一万步讲,可能梁山泊天性就这么愚钝,但是跟随他的书童四九也未必没发现?另一个疑点是祝英台的书童是个女孩子,这不得不让人起疑,在那个时代,读书的书童一般都与自己是同性。

“祝英台嫁人嘛就嫁人好了,天下又不是就她一个姑娘。祝英台嫁给马文才他应该感到高兴才对,自己不能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与其跟着自己受苦,还不如让她跟马文才过得更好。”这是一拨青年的看法。正应了那句“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他竟会好端端的县令不去当,就这么糊里糊涂就这么糊里糊涂地郁郁寡欢而终。大家想想,一个七品县令,堂堂的县长呢,还会找不到漂亮姑娘吗,真是的!”很多人认为他应该好好当好县令,以图他日发达,官运亨通以后,有钱了,升官了再来娶祝英台不是顺理成章。可能超过了马文才的条件岂不更好。“哎!丧失了大好的事业和爱情机会!真是苯。”为情所困,郁郁寡欢,不珍惜自己倒也就罢了,还弄得祝英台为之徇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事业有钱了还怕找不到称心如意的老婆。

二、认为祝英台也比较傻。很多人认为梁山泊与祝英台这个爱情故事中出现的另一个进行衬托、对比的人物,阔少爷马文才后来狂追祝英台,可这祝英台却偏偏看不上他,非要嫁给那个梁山伯。

“嫁给马文才怎么啦?”多数的人的质问。

“你想想,这马文才的爸爸可是杭州市的市长,而且马文才自己长得相貌堂堂,文武双全,像这样的高干子弟,想找还不一定能找到!而那个梁山伯,傻头傻脑的,书呆子一个,家里又穷得叮当响,有什么好!”

在如今,很多适龄女青年却愿意在梁山泊和马文才之间,选择后者,说马公子不但有外貌,还有经济基础,将来的事业发展也有资源环境,是最佳恋爱对象。光有感情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要是马文才也有一番真感情,像梁山泊一样痴情不渝,那他才是祝英台应该选择的一号对象。很可惜,祝英台丧失了一次很好的机会,自己误入了一个怪圈,认为富人就没有感情的谬论。

祝英台应该要马公子的感情达到梁山泊的标准,还要故意把梁山泊喜欢她的事情告诉马文才,让他知道梁是怎样爱她的,给马文才造成竞争压力。恋爱也要策划,多安排些事情全方位地考验马文才的感情,在这其中,祝英台要敢于突破传统女性的被动变为主动。从这个传说来看,显然祝英台受到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未能冲破封建思想的枷锁,最终陷入感情的旋涡。

三、这个故事本身并不是宏扬真挚的爱情,而是带有嘲讽的意味。梁(两)山(三)伯(八),四九,方言谐音角度都是数字。梁山伯:两+三+八=十三;四九:四+九=十三,两个男人的名字从方言数字角度一加原来都是十三点。“十三点”这个俗语,词义等同于痴头怪脑,愚昧无知。是沪语中使用率最高的词之一,用以形容那些傻里傻气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有时也用来作为取笑、嗅怪或不伤感情的骂人话。而这个故事是与上海相临的浙江人编的,浙江人对“十三点”的解释也跟上海话的解释差不多。很多人怀疑编这个故事的最初用意,是否一开始就对梁山伯带有嘲笑的口吻。真有意思,两人的名字竟然都暗含着傻瓜的意思。

我们无法知道古人编这个故事当初究竟是何用意,是否有多种解读?而目前我们总是喜欢用一个模式去理解,是否有失偏颇?

我想,在如今年轻这一代人的心中,爱情,再不是至高无上的了,而我辈曾经奉为人生至宝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那种传统爱情观,在如今时代青年人的心中,恐怕已经被金钱和权力的务实性所替代了。我该怎样来解释这个爱情故事呢?

这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罢了。(娄义华)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流传千年,是我国最为经典的爱情故事之一。随着来自这个故事的小提琴协奏曲《粱祝》的传播,更是让这个故事和余音绕粱的曲子蔓延到全球,让更多的世人了解,知者听者为之动容,为之称赞。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是纯洁和忠贞的完美体现。批判封建社会对婚姻自由的束缚,赞颂年轻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忠贞不渝的深刻内涵而得以世代相传。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个民间传说也会随着各种传播途径而相传下去。这是很多接受采访和调查的青年男女所认同的,这主要是70年代以前的人基本认同的。流传这么多年,至少有她存在和传诵的理由。这是目前理解这个故事的基本模式,或者说是“梁祝”爱情故事的基本定位,这是一种传统的解读方式。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堪称世界经典爱情故事并不为过。可以与世界上不同时期的爱情故事媲美:英国的《牛虻》、美国人的《飘》、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俄罗斯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法国有大、小仲马写过的《基度山伯爵》和《茶花女》。可见“梁祝”爱情故事在世人心中的份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近日,笔者参与某杂志的选题策划,题目为《当代人如何看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调查结果发现,让人大跌眼镜,当代实龄婚恋男女并不喜欢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爱情故事。接受调查的主要是80后和90后这两个时代的青年人。他们给出了另一番解读,让人深思和玩味。

对于梁山泊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很多时代青年男女认为有如下几点不可理喻,甚至感到非常可笑。

一,认为梁山泊傻得可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两人在杭州读书三年,居然不知道每天照面、一同学习、一块生活的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是女儿身,岂不是滑稽至极,傻到无法形容。即使衣装遮挡了女儿身,帽子盖住了长发;即便古时候的衣服齐脖子,包住了喉结这些视觉上可以鉴别的女性特征,但女孩子讲话的声音再怎么隐藏也是会露馅的,与男人讲话是有根本区别的。再退一步,即使梁山泊成天礼仪诗书,与祝英台以君子之交保持着友善的距离,那女性的身材特征也应该与自己有明显的区别,何况是近距离相处,难道就没有发现?女性生活当中的一些特殊时期,难道祝英台就没有暴露一点蛛丝马迹?退一万步讲,可能梁山泊天性就这么愚钝,但是跟随他的书童四九也未必没发现?另一个疑点是祝英台的书童是个女孩子,这不得不让人起疑,在那个时代,读书的书童一般都与自己是同性。

“祝英台嫁人嘛就嫁人好了,天下又不是就她一个姑娘。祝英台嫁给马文才他应该感到高兴才对,自己不能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与其跟着自己受苦,还不如让她跟马文才过得更好。”这是一拨青年的看法。正应了那句“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他竟会好端端的县令不去当,就这么糊里糊涂就这么糊里糊涂地郁郁寡欢而终。大家想想,一个七品县令,堂堂的县长呢,还会找不到漂亮姑娘吗,真是的!”很多人认为他应该好好当好县令,以图他日发达,官运亨通以后,有钱了,升官了再来娶祝英台不是顺理成章。可能超过了马文才的条件岂不更好。“哎!丧失了大好的事业和爱情机会!真是苯。”为情所困,郁郁寡欢,不珍惜自己倒也就罢了,还弄得祝英台为之徇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事业有钱了还怕找不到称心如意的老婆。

二、认为祝英台也比较傻。很多人认为梁山泊与祝英台这个爱情故事中出现的另一个进行衬托、对比的人物,阔少爷马文才后来狂追祝英台,可这祝英台却偏偏看不上他,非要嫁给那个梁山伯。

“嫁给马文才怎么啦?”多数的人的质问。

“你想想,这马文才的爸爸可是杭州市的市长,而且马文才自己长得相貌堂堂,文武双全,像这样的高干子弟,想找还不一定能找到!而那个梁山伯,傻头傻脑的,书呆子一个,家里又穷得叮当响,有什么好!”

在如今,很多适龄女青年却愿意在梁山泊和马文才之间,选择后者,说马公子不但有外貌,还有经济基础,将来的事业发展也有资源环境,是最佳恋爱对象。光有感情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要是马文才也有一番真感情,像梁山泊一样痴情不渝,那他才是祝英台应该选择的一号对象。很可惜,祝英台丧失了一次很好的机会,自己误入了一个怪圈,认为富人就没有感情的谬论。

祝英台应该要马公子的感情达到梁山泊的标准,还要故意把梁山泊喜欢她的事情告诉马文才,让他知道梁是怎样爱她的,给马文才造成竞争压力。恋爱也要策划,多安排些事情全方位地考验马文才的感情,在这其中,祝英台要敢于突破传统女性的被动变为主动。从这个传说来看,显然祝英台受到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未能冲破封建思想的枷锁,最终陷入感情的旋涡。

三、这个故事本身并不是宏扬真挚的爱情,而是带有嘲讽的意味。梁(两)山(三)伯(八),四九,方言谐音角度都是数字。梁山伯:两+三+八=十三;四九:四+九=十三,两个男人的名字从方言数字角度一加原来都是十三点。“十三点”这个俗语,词义等同于痴头怪脑,愚昧无知。是沪语中使用率最高的词之一,用以形容那些傻里傻气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有时也用来作为取笑、嗅怪或不伤感情的骂人话。而这个故事是与上海相临的浙江人编的,浙江人对“十三点”的解释也跟上海话的解释差不多。很多人怀疑编这个故事的最初用意,是否一开始就对梁山伯带有嘲笑的口吻。真有意思,两人的名字竟然都暗含着傻瓜的意思。

我们无法知道古人编这个故事当初究竟是何用意,是否有多种解读?而目前我们总是喜欢用一个模式去理解,是否有失偏颇?

我想,在如今年轻这一代人的心中,爱情,再不是至高无上的了,而我辈曾经奉为人生至宝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那种传统爱情观,在如今时代青年人的心中,恐怕已经被金钱和权力的务实性所替代了。我该怎样来解释这个爱情故事呢?

这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罢了。(娄义华)


相关文章

  • 新课本删去[牛郎织女]担心催生早恋
  • www.zjol.com.cn 2007年09月0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在我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落选新学期小学语文教材.近日,重庆市渝中区实验一小的语文备课组长陈蓓蓓在翻阅刚刚领到的人教版十一册的新语文教 ...查看


  • 是谁误读了[图兰朵]?
  • 是谁误读了<图兰朵>? --普契尼和张艺谋眼中各自的<图兰朵> 赵健伟 生于1858年的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或许做梦都不会想到,他的一部生前未完成的歌剧<图兰朵>,会在一个世纪后被远东一个名叫张艺谋的电影导 ...查看


  • 梁祝教学设计
  • 上学期讲过一节教研公开课,由于提前进行集体备课等准备工作,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比较 理想,现将之呈致各位,望多提宝贵意见.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赏析教案 授课人:赵玉双 教学目的 :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 ...查看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任课年级: 任课教师: 课题 :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教材分析 :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 1959 年写成并首演.当时 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 ...查看


  • 游温州江心屿
  • 游温州江心屿 渡口远眺 近日,乘工余之际,与友人同游温州江心屿.我们来至温州城北的瓯江渡口,眼前顿觉豁然开朗.只见滚滚江水,奔来眼前,江风擢浪,汪洋恣肆,令人心胸为之一振.江心屿仿佛是一艘巨轮刚从外海参浮游而来,停泊于浩瀚奔腾的瓯江中一般, ...查看


  •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1
  •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我国著名音乐家何占豪和陈刚创作于1959年5月.作者以越剧的曲调为素材,选取了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比较有代表的三部分情节--相爱.抗婚.化蝶作为 ...查看


  • 中外名曲欣赏论文----梁祝
  • 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 --------电气化0503班(电力) *** 学号2005*****3 首次完整地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在初中三年级的一节音乐课上.当时我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故事是有一定了解的.40分钟的音乐课里,我 ...查看


  • 游西天目山
  • 游西天目山 一个惟余莽莽的春天,我与老朋友乘大巴到了杭州临安西天目山.一排排沿山而筑的四层楼房映入眼帘,一盏盏红灯笼高高悬挂屋檐,彩色纸的小三角旗,粘贴在一根根细细的绳上,从屋前的树枝拉到屋檐,纵横交叉,随风飘扬,招迎远方来客,像庆贺喜气洋 ...查看


  •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 梁祝赏析 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到了读书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