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原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分析】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赏析】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原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分析】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赏析】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相关文章

  • 苏轼的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 ...查看


  • 读苏轼12:白雨跳珠乱入船
  •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该诗写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时年苏轼36岁.可谓年富力强. 大概正处于生命最旺盛时期,他很喜 ...查看


  • 描写雪的诗句
  • 描写雪的诗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 ...查看


  • 关于雨的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
  •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 这首 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 ...查看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①醉书②阅读答案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①醉书②     苏轼③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④乱入船. 卷地风⑤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⑥. 帮你理解:①望湖楼:楼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  ②醉书:酒后所写.  ③苏轼:号东坡居士,眉山 人.  ④白雨跳 ...查看


  • 小学古诗优秀四首详案
  • 古诗四首 (第2课时) 预设学习目标 1.能认识生字"寺",能借助注解工具书等方法了解诗的大意,在品读.想像中感知雨的特点与荷花的美,从而领略西湖夏日的美丽. 2.反复诵读诗句,感受作者热爱.赞美西湖的情怀,激发学生对西 ...查看


  • 印刷描写自然景观的诗句
  • 描写自然景观的诗句 描写月亮的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出塞>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 ...查看


  • 描写夏天的诗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
  •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 这首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 ...查看


  • 关于雨的诗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 这首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