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的喜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并学习本文由日常生活写起、悟出哲理,并展开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说明这一道理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口语化的书面语与文雅的书面语之间不同的表达效果,了解秦牧散文的语言特点。
3、了解认知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和概括文章观点,并通过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把握作者的情感,合作探究作品深层次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从熟悉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新颖的东西,得出不同一般的认识的思维方法。
2、了解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情操和深切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层层递进引用生活事例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运用事例和事理进行正反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题目“菱角的喜剧”的含义和好处。
2、把握作者的情感和作品深层次的内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1’)
《淮南子》中“晏子使楚”的故事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的说法,意思是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同样是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秦牧先生的《菱角的喜剧》,探寻其中的奥秘吧!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5’)
1、作家生平(3’)
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1945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曾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是中国当代三大散文家(刘白羽、杨朔、秦牧)之一。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及姐妹篇《语林采英》。
秦牧读书坚持博采众长的准则。他曾于《在探索学问的道路上》一文中将自己的读书方法总结为“鲸吞与牛嚼”
“鲸吞法”即泛读法,是指读书要象鲸一样广泛地捕食。秦牧说,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
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却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法”即精读法,是指读书要象牛吃草时的多次“反刍”,对需要精读的东西几经复习,嚼得极细再吞下去。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
秦牧主张,“鲸吞”与“牛嚼”必须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读书既要鲸吞,又要在这之后进行反刍。也就是说,既要大量地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心品味。“鲸吞”与“牛嚼”既对立,又统一,将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方能达到知识上的博与专。
三、积累知识,夯实基础(5’)
1、识记字音:(2’)
菱(línɡ)角 打捞(lāo) 模(mú)样 翘(qiào)尾巴
棱(lénɡ)角 劳(láo)作 模(mó)范 翘(qiáo)首
2、词语解释(2’)
(1)酣然:酣畅的样子。 (2)筋斗:〈方〉跟斗。
(3)茫然:失意的样子。 (4)劳什子:〈方〉使人讨厌的东西。也作牢什子。
3、成语积累(1’)
(1)君臣佐使:中药方剂学术语,是中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
(2)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3)酣然大睡:睡得酣畅。
四、理清思路,感知文本(18’)
1、文中作者认识菱角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作者又联想到了什么?作者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3’) 示例:(1)认识菱角的过程:小时候家乡:菱角两个角 → 广西:三个角 → 重庆:四个角 → —
查辞书:早已说清)
(2)联想:生物学、化学、物理、医学等方面的事例。
(3)启示:“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
样无往不在。”
2、作者这种引入话题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2’)
提示:从生活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自然入题,表达深刻的思想。
3、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之后,作者又谈了什么问题?引申出了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7-12 段,从课文中找出答案。(5’,阅读3’,回答2’)
提示:7 段: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茫然失措。
8段: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
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
9段: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
复杂性。
10段: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 11段:广泛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
12段: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明确:道理:认识事物应掌握其的一般性之后,更要掌握其的特殊性。
【追问】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原则,具体的我们该怎么做?(1’)
4、作者用了哪些材料、哪些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论述有何好处?(5’)
提示:为了论证观点,作者先讲认识事物(菱角、蝴蝶、蝗虫)如果只是凭自己看到的而不再去
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是不精确的(反面事例论证),再举农民看天气的例子,说明认识
事物应在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掌握它的复杂性(正面事例论证),然后通过良种变劣种、一些地方山洞养猪总是失败的例子说明如果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后果常常使我们做事摔筋斗(反面事例论证),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出不只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性(正面事理论证),最后总结做事时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示例:(1)作者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叙述和举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证明自己的观点
时所运用的材料有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生物方面、化学方面、物理方面、医学方
面的例子,一个农民认识天气条件的例子,有的地方良种变劣种的例子,山洞养猪有
的成功有的却失败的例子等。(2’)
(2)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②对比论证。如,聪明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
VS自己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性);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
势、昆虫动态”VS良种变劣、养猪不活(1’)
(3)好处:①举例论证:内容丰富充分,生动形象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对比论证:对错鲜明,使人一目了然,使说服力更强。(2’)
5、《菱角的喜剧》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1’)
示例:认识事物、看待问题,不能绝对化、简单化、静止化,应该用客观全面、发展变化的眼光,
才能掌握事物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复杂性与多样性。
6、作者为什么将自己认识菱角的过程称之为“喜剧”?(2’)
示例: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认识事物的错误方法的自嘲,从而肯定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
补充: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解作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
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五、拓展迁移,激活思维(12’)
1、在你的人生阅历中,有没有听过、看过、甚至做过“以为是这样”,结果却因认知的偏狭(看问题绝对化简单化)而闹笑话,甚至贻害自己的事?(5’)
示例:(1)文学上:A、《秋水》中的河伯 B、《石钟山记》中的李勃
C、“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
D、“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王安石)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苏轼)(错)
E、“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王安石)
“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苏轼)(错)
(2)科学上:A、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托密勒: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如今?
B、物理:落体运动:亚里斯多德 — 加利略
(3)生活中:“智子疑邻”“老船工的故事”
2、学习本文后,你觉得掌握了通过把握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来认识事物的方法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3’)
示例:看待同学和老师;创新我们的思维;写作;学习;
3、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四个图形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同学们能试试自己寻找答案吗?(5’)
示例:(1)共同点:它们都是平面几何图形。
(2)不同点:①第一个图形(圆形):它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
②第二个图形(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
③第三个图形(半圆形):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
④第四个图形: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
六、课堂小结(1’)
同学们通过学习,你找到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原因了吗?(由于土壤、温度、地势等原因造成的。)
这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和亲身实践,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因此,我们要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要凡事都“不求甚解”,而应该时时处处多一个心眼,学会问一个“为什么”。
七、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课后从文中找出几个典型的口语词和口语化的句子,尝试改写为文雅的书面语,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第二课时
一、细致研读文本(17’)
1、1958 年在我国经济领域里出现了不少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现象,这类错误的出现又反映出了一些人在认识上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于是作者认为有必要在文学创作中表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之类的题材”(《长河浪花集•序》)。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于 1959 年写成的,作者最初发表这篇散文时,题目叫“复杂”,后来收入散文集《长河浪花集》时,作者将文章的名字改为改为“菱角的喜剧”,你认为作者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什么?(2’) 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思考不同的题目与文章内容、主题、笔调以及阅读吸引力的关系。学生可能
有不同的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这样改比较好,《菱角的喜剧》题目更有针对性、 “喜剧”一说也让人充满阅读期待。
《复杂》题目一般化,且说教意味比较浓,跟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和笔调不太吻合。
(2)感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拟标题应注意题目与文章的内容、主题、笔调以及阅读吸
引力的关系。
2、“简单化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常常把人害得好苦呵!”这句话在当时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这句话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5’)
(学生可联系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谈)
3、文章第七段“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中“这样的认识方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1’)
示例:(1)只靠生活经验认识事物。 (2)只靠书本认识事物。
4、作者在第11段中说:“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九不成其为好药了。”句中“君臣佐使”是用来比喻什么的?联系全文看,这句话和哪些内容相照应?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4’)
示例:
(1)“君臣佐使”是用来比喻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互相补充的,例如“学理论、学文化”、
“深入实践”、“多方听取意见”、“肯定自己有所不知”、“随时随处努力求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它的特殊性”等。
(2)与这句话相照应的内容有前面提到的查辞书、查生物学书籍,听取搞化学、物理的人以及医
生的意见,像那位农民那样在实践中总结下雨的种种条件等。
(3)这句话从思想方法上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深入论述,而且从内容上对全文作了全面的总结。
5、议论文讲究“摆事实、讲道理”,除了文中的事例和事理,你的记忆宝库里还有哪些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当然除了用事实做论据,还需要理论的支持。名言警句、传说故事、经典言论都可以成为说理的好助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说理具有权威性,你能否想到了?不妨说出一二。(5’)
二、品味文章语言(10’)
1、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3’)
提示:语言总体来说是平实的,推崇口语化的句子,如:“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
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所不在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有些语句如“有些患‘过敏症’的人喝一杯咖啡就要死要活,有些人装一肚子咖啡却仍旧可以酣然大睡。”“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等使文章既生动又说理透彻。
2、作者推崇口语,那请大家找出文中口语化的句子,尝试把它改为书面语,并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示例:(7’)
(1)原文: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
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改为:我在广西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时很惊讶。我将这种菱角进行观察之后认为,个别
地方有三个角的菱角是很特别的事情。
(2)原文: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情事都有复杂性、多样性。
改为:不仅生物界有这种情形,一切事情都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3)原文: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所不在的。
改为: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无往不在。
(4)原文: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
改为:这样的认识方法,谈不上精确。
(5)原文: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改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必须杜绝简单化绝对化的认识方法。
明确:(1)口语:通俗自然、简洁生动; (2)书面语:词语雅正,结构严谨。
三、概括写作特色(3’)
1、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结合在一起,表现作者独特的感受,精辟的见解;
2、内容涉猎广泛、联想巧妙;
3、语言明快晓畅,讲究变化。
四、秦牧散文主要特点(2’)
(1)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
不枯燥说教。
(2)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
(3)表达方式灵活多变,潇洒自然。语言流畅,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
流露。
五、开展深度探究(20’)
1、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可是有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具体事情来时,却产生意外的结果。阅读下面这篇题为《扔掉可惜》的小说,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既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又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秦牧的《菱角的喜剧》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来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换成其他的角度,如伦理、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事物一般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将有助于思想的成熟与发展。)(15’)
扔掉可惜
“日” 齐藤肇
我左手因事故彻底毁掉了。本来早已死心塌地就这么着终此一生了,可是有一次身边传来了这方面的喜讯。
据云:有个医治伤残的最新式医院,可以将身体失掉的某一部分修复如初。于是我便决定试一下。
医院是座洁白而干净的大厦。院长是个有点神经质、面部苍白而消瘦的男子。
‚只要把左手进行移植手术,就能修复得完好如初!不过,这要花费好大一笔费用呢!‛ ‚花多少钱都无所谓!拜托了……可是从哪儿弄到这一只手呢?是假肢,还是什么?‛ ‚别担心!当然是用您自己的手了!‘克隆’这玩意儿您知道吗?‛
所谓的‚克隆‛,是通过细胞增殖手段制造‚复制人‛的技术。在人的基因中因为含有制造人类的信息,所以如将其培养,理论上,是可以制造出同一个人来的……
‚咦?这医院就是制造克隆人的?那就是说,从我这只手的切除部位可以重新长出一只新手出来罗!对吧?!‛
‚不对。那是不可能的。培养的细胞,需要特殊的条件,并不是把您整个身体都浸到那种培养液中去。‛
‚那,该怎么做呢?‛
‚使用克隆技术,重新制造左手,然后把它进行移植。反正是自己的肉体,所以移植大多是成功的。‛
院长用手术刀采了我身上的细胞。他一边往一只箱子上贴标签,一边说:‚好了!制成左手尚需3个月时间。到时候会通知您的,那时请求您再来。‛
3个月后,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终于成功了。虽然是只多少有点显得白嫩的手,但手的活动自如同前。
‚院长,太谢谢你了。不愧是高超的技术啊!‛
可是院长却一脸的心事重重的样子。
‚怎么,有什么问题吗?也许今后会有什么副作用?‛
‚不,不是因为这个。‛
‚这不是蛮好吗?这不,左手已经完好如初了嘛!‛
‚不过,这技术的费用过于巨大呀!照这样下去,不是谁都能负担得起的呀!‛
‚唔,原来是为了这个呀!不过,过不了多久,费用会逐渐降低的,不是吗?‛ ‚是啊,要是能减少浪费的话嘛,多少还总算是……‛
院长那苍白的脸上,眉宇之间皱起一个川字。院长的这番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便刨根问底地询问院长。于是院长终于泄露了秘密。
‚是这么回事儿,根据现在的技术是不可能只培养出您的左手的,想尽了办法还是培养出了一个整个儿的您。‛
‚那其余部分呢?‛
‚全扔掉了,真可惜!要是把您作了销毁处理就省事多了!‛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菱 → 事物复杂多样
角证明材料: 生活事例 的如何正确认识 原则:掌握一般性,掌握特殊性 举例论证 喜吸取知识,多方求知
论证方法 剧
方法对比论证 避免绝对化、简单化
《菱角的喜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并学习本文由日常生活写起、悟出哲理,并展开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说明这一道理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口语化的书面语与文雅的书面语之间不同的表达效果,了解秦牧散文的语言特点。
3、了解认知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和概括文章观点,并通过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把握作者的情感,合作探究作品深层次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从熟悉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新颖的东西,得出不同一般的认识的思维方法。
2、了解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情操和深切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层层递进引用生活事例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运用事例和事理进行正反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题目“菱角的喜剧”的含义和好处。
2、把握作者的情感和作品深层次的内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1’)
《淮南子》中“晏子使楚”的故事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的说法,意思是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同样是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秦牧先生的《菱角的喜剧》,探寻其中的奥秘吧!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5’)
1、作家生平(3’)
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1945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曾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是中国当代三大散文家(刘白羽、杨朔、秦牧)之一。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及姐妹篇《语林采英》。
秦牧读书坚持博采众长的准则。他曾于《在探索学问的道路上》一文中将自己的读书方法总结为“鲸吞与牛嚼”
“鲸吞法”即泛读法,是指读书要象鲸一样广泛地捕食。秦牧说,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
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却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法”即精读法,是指读书要象牛吃草时的多次“反刍”,对需要精读的东西几经复习,嚼得极细再吞下去。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
秦牧主张,“鲸吞”与“牛嚼”必须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读书既要鲸吞,又要在这之后进行反刍。也就是说,既要大量地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心品味。“鲸吞”与“牛嚼”既对立,又统一,将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方能达到知识上的博与专。
三、积累知识,夯实基础(5’)
1、识记字音:(2’)
菱(línɡ)角 打捞(lāo) 模(mú)样 翘(qiào)尾巴
棱(lénɡ)角 劳(láo)作 模(mó)范 翘(qiáo)首
2、词语解释(2’)
(1)酣然:酣畅的样子。 (2)筋斗:〈方〉跟斗。
(3)茫然:失意的样子。 (4)劳什子:〈方〉使人讨厌的东西。也作牢什子。
3、成语积累(1’)
(1)君臣佐使:中药方剂学术语,是中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
(2)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3)酣然大睡:睡得酣畅。
四、理清思路,感知文本(18’)
1、文中作者认识菱角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作者又联想到了什么?作者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3’) 示例:(1)认识菱角的过程:小时候家乡:菱角两个角 → 广西:三个角 → 重庆:四个角 → —
查辞书:早已说清)
(2)联想:生物学、化学、物理、医学等方面的事例。
(3)启示:“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
样无往不在。”
2、作者这种引入话题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2’)
提示:从生活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自然入题,表达深刻的思想。
3、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之后,作者又谈了什么问题?引申出了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7-12 段,从课文中找出答案。(5’,阅读3’,回答2’)
提示:7 段: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茫然失措。
8段: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
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
9段: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
复杂性。
10段: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 11段:广泛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
12段: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明确:道理:认识事物应掌握其的一般性之后,更要掌握其的特殊性。
【追问】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原则,具体的我们该怎么做?(1’)
4、作者用了哪些材料、哪些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论述有何好处?(5’)
提示:为了论证观点,作者先讲认识事物(菱角、蝴蝶、蝗虫)如果只是凭自己看到的而不再去
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是不精确的(反面事例论证),再举农民看天气的例子,说明认识
事物应在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掌握它的复杂性(正面事例论证),然后通过良种变劣种、一些地方山洞养猪总是失败的例子说明如果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后果常常使我们做事摔筋斗(反面事例论证),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出不只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性(正面事理论证),最后总结做事时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示例:(1)作者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叙述和举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证明自己的观点
时所运用的材料有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生物方面、化学方面、物理方面、医学方
面的例子,一个农民认识天气条件的例子,有的地方良种变劣种的例子,山洞养猪有
的成功有的却失败的例子等。(2’)
(2)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②对比论证。如,聪明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
VS自己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性);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
势、昆虫动态”VS良种变劣、养猪不活(1’)
(3)好处:①举例论证:内容丰富充分,生动形象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对比论证:对错鲜明,使人一目了然,使说服力更强。(2’)
5、《菱角的喜剧》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1’)
示例:认识事物、看待问题,不能绝对化、简单化、静止化,应该用客观全面、发展变化的眼光,
才能掌握事物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复杂性与多样性。
6、作者为什么将自己认识菱角的过程称之为“喜剧”?(2’)
示例: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认识事物的错误方法的自嘲,从而肯定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
补充: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解作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
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
五、拓展迁移,激活思维(12’)
1、在你的人生阅历中,有没有听过、看过、甚至做过“以为是这样”,结果却因认知的偏狭(看问题绝对化简单化)而闹笑话,甚至贻害自己的事?(5’)
示例:(1)文学上:A、《秋水》中的河伯 B、《石钟山记》中的李勃
C、“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
D、“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王安石)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苏轼)(错)
E、“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王安石)
“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苏轼)(错)
(2)科学上:A、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托密勒: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如今?
B、物理:落体运动:亚里斯多德 — 加利略
(3)生活中:“智子疑邻”“老船工的故事”
2、学习本文后,你觉得掌握了通过把握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来认识事物的方法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3’)
示例:看待同学和老师;创新我们的思维;写作;学习;
3、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四个图形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同学们能试试自己寻找答案吗?(5’)
示例:(1)共同点:它们都是平面几何图形。
(2)不同点:①第一个图形(圆形):它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
②第二个图形(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
③第三个图形(半圆形):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
④第四个图形: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
六、课堂小结(1’)
同学们通过学习,你找到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原因了吗?(由于土壤、温度、地势等原因造成的。)
这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和亲身实践,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因此,我们要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要凡事都“不求甚解”,而应该时时处处多一个心眼,学会问一个“为什么”。
七、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课后从文中找出几个典型的口语词和口语化的句子,尝试改写为文雅的书面语,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第二课时
一、细致研读文本(17’)
1、1958 年在我国经济领域里出现了不少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现象,这类错误的出现又反映出了一些人在认识上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于是作者认为有必要在文学创作中表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之类的题材”(《长河浪花集•序》)。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于 1959 年写成的,作者最初发表这篇散文时,题目叫“复杂”,后来收入散文集《长河浪花集》时,作者将文章的名字改为改为“菱角的喜剧”,你认为作者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什么?(2’) 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思考不同的题目与文章内容、主题、笔调以及阅读吸引力的关系。学生可能
有不同的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这样改比较好,《菱角的喜剧》题目更有针对性、 “喜剧”一说也让人充满阅读期待。
《复杂》题目一般化,且说教意味比较浓,跟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和笔调不太吻合。
(2)感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拟标题应注意题目与文章的内容、主题、笔调以及阅读吸
引力的关系。
2、“简单化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常常把人害得好苦呵!”这句话在当时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这句话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5’)
(学生可联系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谈)
3、文章第七段“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中“这样的认识方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1’)
示例:(1)只靠生活经验认识事物。 (2)只靠书本认识事物。
4、作者在第11段中说:“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九不成其为好药了。”句中“君臣佐使”是用来比喻什么的?联系全文看,这句话和哪些内容相照应?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4’)
示例:
(1)“君臣佐使”是用来比喻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互相补充的,例如“学理论、学文化”、
“深入实践”、“多方听取意见”、“肯定自己有所不知”、“随时随处努力求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它的特殊性”等。
(2)与这句话相照应的内容有前面提到的查辞书、查生物学书籍,听取搞化学、物理的人以及医
生的意见,像那位农民那样在实践中总结下雨的种种条件等。
(3)这句话从思想方法上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深入论述,而且从内容上对全文作了全面的总结。
5、议论文讲究“摆事实、讲道理”,除了文中的事例和事理,你的记忆宝库里还有哪些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当然除了用事实做论据,还需要理论的支持。名言警句、传说故事、经典言论都可以成为说理的好助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说理具有权威性,你能否想到了?不妨说出一二。(5’)
二、品味文章语言(10’)
1、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3’)
提示:语言总体来说是平实的,推崇口语化的句子,如:“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
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所不在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有些语句如“有些患‘过敏症’的人喝一杯咖啡就要死要活,有些人装一肚子咖啡却仍旧可以酣然大睡。”“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等使文章既生动又说理透彻。
2、作者推崇口语,那请大家找出文中口语化的句子,尝试把它改为书面语,并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示例:(7’)
(1)原文: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
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改为:我在广西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时很惊讶。我将这种菱角进行观察之后认为,个别
地方有三个角的菱角是很特别的事情。
(2)原文: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情事都有复杂性、多样性。
改为:不仅生物界有这种情形,一切事情都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3)原文: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所不在的。
改为: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无往不在。
(4)原文: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
改为:这样的认识方法,谈不上精确。
(5)原文: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改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必须杜绝简单化绝对化的认识方法。
明确:(1)口语:通俗自然、简洁生动; (2)书面语:词语雅正,结构严谨。
三、概括写作特色(3’)
1、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结合在一起,表现作者独特的感受,精辟的见解;
2、内容涉猎广泛、联想巧妙;
3、语言明快晓畅,讲究变化。
四、秦牧散文主要特点(2’)
(1)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
不枯燥说教。
(2)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
(3)表达方式灵活多变,潇洒自然。语言流畅,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
流露。
五、开展深度探究(20’)
1、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可是有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具体事情来时,却产生意外的结果。阅读下面这篇题为《扔掉可惜》的小说,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既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又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秦牧的《菱角的喜剧》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来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换成其他的角度,如伦理、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事物一般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将有助于思想的成熟与发展。)(15’)
扔掉可惜
“日” 齐藤肇
我左手因事故彻底毁掉了。本来早已死心塌地就这么着终此一生了,可是有一次身边传来了这方面的喜讯。
据云:有个医治伤残的最新式医院,可以将身体失掉的某一部分修复如初。于是我便决定试一下。
医院是座洁白而干净的大厦。院长是个有点神经质、面部苍白而消瘦的男子。
‚只要把左手进行移植手术,就能修复得完好如初!不过,这要花费好大一笔费用呢!‛ ‚花多少钱都无所谓!拜托了……可是从哪儿弄到这一只手呢?是假肢,还是什么?‛ ‚别担心!当然是用您自己的手了!‘克隆’这玩意儿您知道吗?‛
所谓的‚克隆‛,是通过细胞增殖手段制造‚复制人‛的技术。在人的基因中因为含有制造人类的信息,所以如将其培养,理论上,是可以制造出同一个人来的……
‚咦?这医院就是制造克隆人的?那就是说,从我这只手的切除部位可以重新长出一只新手出来罗!对吧?!‛
‚不对。那是不可能的。培养的细胞,需要特殊的条件,并不是把您整个身体都浸到那种培养液中去。‛
‚那,该怎么做呢?‛
‚使用克隆技术,重新制造左手,然后把它进行移植。反正是自己的肉体,所以移植大多是成功的。‛
院长用手术刀采了我身上的细胞。他一边往一只箱子上贴标签,一边说:‚好了!制成左手尚需3个月时间。到时候会通知您的,那时请求您再来。‛
3个月后,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终于成功了。虽然是只多少有点显得白嫩的手,但手的活动自如同前。
‚院长,太谢谢你了。不愧是高超的技术啊!‛
可是院长却一脸的心事重重的样子。
‚怎么,有什么问题吗?也许今后会有什么副作用?‛
‚不,不是因为这个。‛
‚这不是蛮好吗?这不,左手已经完好如初了嘛!‛
‚不过,这技术的费用过于巨大呀!照这样下去,不是谁都能负担得起的呀!‛
‚唔,原来是为了这个呀!不过,过不了多久,费用会逐渐降低的,不是吗?‛ ‚是啊,要是能减少浪费的话嘛,多少还总算是……‛
院长那苍白的脸上,眉宇之间皱起一个川字。院长的这番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便刨根问底地询问院长。于是院长终于泄露了秘密。
‚是这么回事儿,根据现在的技术是不可能只培养出您的左手的,想尽了办法还是培养出了一个整个儿的您。‛
‚那其余部分呢?‛
‚全扔掉了,真可惜!要是把您作了销毁处理就省事多了!‛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菱 → 事物复杂多样
角证明材料: 生活事例 的如何正确认识 原则:掌握一般性,掌握特殊性 举例论证 喜吸取知识,多方求知
论证方法 剧
方法对比论证 避免绝对化、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