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南乐县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二)

新课程改革部分

1、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要求答对要

点,简要叙述)

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

习的内容、时间、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 过。

2、教学方式应该实现哪些转变?(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收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⑴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⑵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访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⑶ 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人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⑷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⑸ 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融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关键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过行为来体现,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这里我们提出一种“实践+反思”的教师行动研究模式。一般的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而教师行动研究则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疑问出发,研究的主人翁是第一线的教师。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教师通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断改进自已的教学,精益求精。用先进理念对照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实践,找出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改善教学行为。实践证明:“实践+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4、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不是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坛?(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目前,我们有些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生怕惹上“越俎代庖”之嫌。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落实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一理念,教师必须让出讲坛,这样才能显示课改的彻底性,这样才能表明自己的教育思想是与时俱进。 其实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不排除教师的讲,关键时刻教师的讲是必要的,关键是看教师怎样讲。教师讲应是精要地讲,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和“点讲”。有些知识,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明白。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错误的东西,教师不引导,不点拨,不讲解就不行。否则就像韩愈所讲的“其为惑也,终不解也。”语文教育大师袁蓉几十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当教师的不要怕讲,在学生迷茫时,该指点迷津就指点迷津,该旁敲侧击就旁敲侧击;当学生不懂时,该理直气壮地讲就理直气壮地讲。

5、课堂教学怎样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⑴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的史实,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受到方法论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⑵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获得坚实的基质。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素养以及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保证覆盖面和参与度;体现程式性,留下延伸性。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选准探究内容、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现探究价值。重视交流:动口——语言交流、动手——操作交流、动键——网上交流。重视互动:动脑——思维互动、动身——实践互动、动情——情感互动。

⑶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获得体现的载体。一要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源于学生的经验而又高于学生的简单经验的学习情境,把学习目标定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内,激励学生跳起来摘取学习成功的桂冠。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获取、加工、评估、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清晰地思考的能力,包括对价值观的思考、逻辑和数学的推理、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和思考,以及预测和预报的能力;有效交流的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例如在公众场合掌握讲话的语言和身体的语言,正确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书写、语法,掌握各种文体以及风格,快速浏览、阅读的能力等;理解人类环境的能力,基本掌握有关人类环境的各种知识;知晓人类和社会的能力,基本掌握人类和社会进化、发展的知识;个人生存能力能力,包括个人为生存和自我保护而必需的教育和训练。创设源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提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二要重视榜样的力量: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

性,通过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6、怎样钻研理解教材?(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⑴ 整体把握法

从总体上全局上了解全套教材的性质、内容、编排意图、训练线索及体例,做到对每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胸中有数,从而居高临下,进退自如。

⑵ 序列探讨法

从教材的纵线上进行排列、梳理,跳过纵横交错的章节(单元),在落实各条训练线方面增强整体印象,熟悉不同类别的训练点在各条训练线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序列探讨法就是着眼于各条训练线的“整体把握法”。如理科教材的概念、理论、应用、实验、计算各条训练线。又如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记叙文阅读、记叙文写作、说明文阅读、说明文写作、议论文阅读、议论文写作、应用文写作、听说训练、汉语知识、文学作品阅读、作文片断练习、文言文知识等各条训练线。

⑶ 单章(篇)钻研法

从单章(篇)教材的钻研入手,把理解教材的任务落实到单元(课时)。对单章(篇)教材的钻研,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设计教学程序、改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性一环。理科教师应弄清某章教材内容的史料、目的、思路、线索、结构,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文科教师应弄清某篇文章的历史背景、目的、思路、线索、结构、语言风格、独特技巧以及字词的读写理解、句段的咀嚼分析、板书和练习设计等。 ⑷ 从某一角度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放在一起比较研究,深化理解。

如语文教师可以进行文章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的比较、中外作品人物的比较、不同时代游记写景抒情表达方式的比较、不同年代通讯主题及构思方法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文体的比较、同一主题不同表现角度的比较、不同年代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主题作品中博喻修辞方法的印证比较,等等。又如理科教师可以进行概念导出方式的比较、相似或相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比较、同一概念从不同角度理解其内涵的比较、相关理论的比较、、应用于同一领域的不同理论的比较、论证同一课题的不同实验手段的比较、使用不同原料制取相似产品的实验装置的比较、各类计算方法的比较,等等。

⑸ 学科渗透法

以本学科教材的某些知识点为中心,通过释疑解难的方式,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动手面,增强教师的应对能力和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7、为什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对于各门学科,其内容有严谨结构,学科知识涉及的现象和规律源于生活,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这就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他们的反省及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8、什么是“问题情境”?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存在外,还有心理意义上的存在。从物理意义上讲,它具有客观性,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背景,它可以是现实生产、生活材料,也可以是本学科的问题,还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等。从心理意义上讲,它充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愿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9、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

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是由英国首先提出并推行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现了如下理念:

一是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它不仅关注教师的过去成绩,而且还根据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要,制定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

二是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

对教师的评价必须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把教师看成被评价的对象也看作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评价者应通过与被评价教师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鼓励教师民主参与、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

三是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者。

教师在人格、职业素养、教育教学风格、师生交往类型和工作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发展性教师评价主张,评价不能泯灭和消除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而且应尊重这种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立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及相应的评价方法,明确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的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需求等。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评价。 四是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不仅学校领导是发展性评价的主体,被评教师本人也是主体,此外,同事、学生、家长等都应共同参与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为同事、学生和家长创设积极参与评价的氛围,同时被评教师要端正态度,认识他人评价所提供的信息对于自己改进和发展的作用。

10、怎样理解教材的整合性?(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整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针对传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而提出来的一个理念,教材的整合是新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之一,那么新教材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其整合性呢?

⑴在内容的设计上注重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增强教材的整体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使教材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实现跨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综合性学习。如在人教社的实验教材中,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中,加强了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教材则一方面强调语言的人性化,一方面穿插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讲述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坚韧精神,这些都是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与融合的有益尝试 ⑵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有机统一,实现目标的整合。如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阐述。并指出,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在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环保小卫士”部分,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很好的体现了目标的整合。

11、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提问要注意些什么?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1)注意提问的目的。在新的课堂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本质有了重大的改变,即要转变成“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学习不单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把他见变成“主见”,把别人的结论变成自己的“思 想”。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2)注意提问的功能。传统的课堂提问是一种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手段,一种学生掌握双基、形成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工具”,它关注的是怎样通过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更多关注的是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呈现,形成问题情境,以加深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再通过信息的提取、加工产生新的问题意识。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发现、理解、研究、创造,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 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意提问的内容。传统的课堂提问内容,缺少高水平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尤其是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领域和其他非认知领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提问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突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4)注意提问的方式。传统的课堂提问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侧重于知

识的了解和理解,注重问题的答案,因而过多地采用封闭式的提问。新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提问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因此我们的课堂提问必须具有足够的牵引力,使学生动起来;必须具有足够的激发力,使学生产生多方探索的欲望;必须具有足够的推动力,使学生的思维爆发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争辩性、想象性、发散性、批判性和兴奋性。

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因此,为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一要构造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二要强化学生主体

地位,让学生会问;三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

12、为什么说转变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传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出现学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让新一代人用较少的时间直接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因此,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但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比较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相对来说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次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3、如何处理好小组讨论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还可能造成好学生的“垄断”,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情绪。教学中,在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4、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

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 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

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15、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发展性教师评价。

在评价内容和标准上,不再侧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1)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公正、诚恳,具有奉献精神、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精神。(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关注个体差异;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3)教学设计与实施。确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方案,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 改进计划。

在评价方法上,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在评价方向上,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重在促进教师的

发展。

在评价手段上,注重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证据。通过分析,找出教师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在评价结果运用上,不只为考核、奖惩、评优,更是让教师明

确促进自身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16、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激励性评价就是使被评价者产生向上的欲望和动力,并获得成功的一种评价手段,是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如何增

强它的实效,应该注意四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评价的前提,若违背这一原则,即使评价方法再先进、形式再新颖,也不会产生什么激励功能。因此,我们在进行评价之前,必须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对象,

增强评价的实效。

(2)指导性原则。评价应该体现引领、导向作用,使被评价者能明确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找出今后的努力方向,也从中受到应有的

启发,因此,指导性原则是增强评价实效的关键因素。

(3)探究性原则。评价应该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双方对自身的知识、能力重新建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评价中,教师应该始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最优的评价方案,最佳的评价效果,最适宜的评价时机等。这是增强评价效果的重要内容。

(4)情感性原则。评价不能是冷冰冰的裁定或表扬、批评,必须情真意切,使被评价者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教师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亲切的握手,一个竖起的大拇指等等,都会让学生久久难忘。在评价操作

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取得学生对评价的认同感。诚挚的情感是增强

评价实效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17、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观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8、、“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行业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 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9、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

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结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

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0、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大致有以下几步:自主选题、制定方案、探索实践、交流汇报。选择一个好主题就是拜了一个好老师。一个富有创意的选题凝聚着学生的体验和教师的智慧,传达着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利用问卷。教师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帮助

学生确立课题。如:你对什么感兴趣?想了解它哪些方面的知识?

(2)社会调查。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手段。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发现一些自己不清楚或认为不好的社会现象及问题,从这些现象或问题中可以弓I发出活动主题。如:参观完造纸厂后,学生有了一些问题:造纸有哪几道程序?造纸与环 保有什么关系?等等。

(3)创设情境。有时,教师需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受到点拨,随之促使他们提出问题。譬如,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当地环境状况录像,激发学生产生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等,萌发探究

的兴趣。

(4)捕捉时机。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有时是一瞬间的事。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瞬间,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对学生由常见问题生成的其他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要帮助挖掘、升华。

教学方法与模式部分

(参考答案详见县教研室编《教学方法与模式学习指导》)

1、从五方面谈谈你对教学方法的理解。(P1——2)

2、教学方法的八大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P2——4)

3、简述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法主要有哪些?(P5)

4、说出五种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5、结合我国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按知识的来源分为哪四类?(P5)

6、讲授教学法常为教师采用,在采用时,需注意哪些事项?(P6——7)

7、问题教学法中的“六步”指的是什么?(P8)

8、什么是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分别有哪些?(P13——15)

9、教师在应用自主学习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注意那几个方面?(P12)

10、探究学习法主要有哪些基本步骤?(P15)

11、面对众多的教学方法,巴班斯基提出了根据什么标准选择运用教学方法?(P19)

12、教学模式的特点有哪些?(P21)

13、建立课堂教学模式的四个步骤是什么?(P23)

14、“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P26)

15、什么是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由哪几个环节组成?(P27)

16、“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有哪些?这些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分别有哪些作用?(P25——26)

17、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中“先学”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哪三点?(P33)

18、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中“后教”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哪

三点?(P33)

19、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中的“六”指的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P35)

20、江苏东庐中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教学模式中“讲学稿”设计的常规要求有哪些?(P36)

教学基本技能部分

(参考答案详见县教研室编《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提纲》)

1、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对提高课堂美学水平有何作用?P2:5

2、教学口语的教育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P2:(3)

3、请你谈谈对口语表达“节奏”的认识。P3:(4)

4、什么叫体态语言?P4:1

5、简述师生间的空间距离问题。P9:(4)

6、简述导入技能的三个阶段。P10:1

7、简述导课技能的多样性要求。P12:(6)

8、讲授要具有科学性,具体来说有哪些要求?p14:(2)

9、课堂上,应如何提出问题和启发思考?P16:2、(2)(3)

10、试列举三种你经常运用的课堂提问导答方式,并简要说明。参考P18:6

11、试述课堂板书的要求和原则。P23:4

12、简述课堂演示的程序。P34:5

13、你对课后教学组织有何理解?P35:(2)

14、在课堂组织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哪些习惯?P36:(4)

15、请你谈谈对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认识。P36:(5)

16、处理课堂偶发事件要“宽严相济、掌握分寸”,请谈谈你对这一原则的认识。P39:(4)

17、课堂上如何运用动作来强化学生行为?P42:3(3)

18、课堂上如何通过活动来强化学生行为?P43:(4)

19、谈谈你对课堂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的理解。P45:4 (3)

20、结课一般有哪些要求?P48:4

南乐县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二)

新课程改革部分

1、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要求答对要

点,简要叙述)

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

习的内容、时间、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 过。

2、教学方式应该实现哪些转变?(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收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⑴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⑵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访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⑶ 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人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⑷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⑸ 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融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关键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过行为来体现,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这里我们提出一种“实践+反思”的教师行动研究模式。一般的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而教师行动研究则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疑问出发,研究的主人翁是第一线的教师。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教师通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断改进自已的教学,精益求精。用先进理念对照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实践,找出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改善教学行为。实践证明:“实践+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4、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不是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坛?(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目前,我们有些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生怕惹上“越俎代庖”之嫌。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落实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一理念,教师必须让出讲坛,这样才能显示课改的彻底性,这样才能表明自己的教育思想是与时俱进。 其实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不排除教师的讲,关键时刻教师的讲是必要的,关键是看教师怎样讲。教师讲应是精要地讲,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和“点讲”。有些知识,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明白。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错误的东西,教师不引导,不点拨,不讲解就不行。否则就像韩愈所讲的“其为惑也,终不解也。”语文教育大师袁蓉几十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当教师的不要怕讲,在学生迷茫时,该指点迷津就指点迷津,该旁敲侧击就旁敲侧击;当学生不懂时,该理直气壮地讲就理直气壮地讲。

5、课堂教学怎样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⑴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的史实,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受到方法论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⑵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获得坚实的基质。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素养以及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保证覆盖面和参与度;体现程式性,留下延伸性。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选准探究内容、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现探究价值。重视交流:动口——语言交流、动手——操作交流、动键——网上交流。重视互动:动脑——思维互动、动身——实践互动、动情——情感互动。

⑶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获得体现的载体。一要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源于学生的经验而又高于学生的简单经验的学习情境,把学习目标定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内,激励学生跳起来摘取学习成功的桂冠。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获取、加工、评估、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清晰地思考的能力,包括对价值观的思考、逻辑和数学的推理、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和思考,以及预测和预报的能力;有效交流的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例如在公众场合掌握讲话的语言和身体的语言,正确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书写、语法,掌握各种文体以及风格,快速浏览、阅读的能力等;理解人类环境的能力,基本掌握有关人类环境的各种知识;知晓人类和社会的能力,基本掌握人类和社会进化、发展的知识;个人生存能力能力,包括个人为生存和自我保护而必需的教育和训练。创设源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提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二要重视榜样的力量: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

性,通过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6、怎样钻研理解教材?(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⑴ 整体把握法

从总体上全局上了解全套教材的性质、内容、编排意图、训练线索及体例,做到对每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胸中有数,从而居高临下,进退自如。

⑵ 序列探讨法

从教材的纵线上进行排列、梳理,跳过纵横交错的章节(单元),在落实各条训练线方面增强整体印象,熟悉不同类别的训练点在各条训练线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序列探讨法就是着眼于各条训练线的“整体把握法”。如理科教材的概念、理论、应用、实验、计算各条训练线。又如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记叙文阅读、记叙文写作、说明文阅读、说明文写作、议论文阅读、议论文写作、应用文写作、听说训练、汉语知识、文学作品阅读、作文片断练习、文言文知识等各条训练线。

⑶ 单章(篇)钻研法

从单章(篇)教材的钻研入手,把理解教材的任务落实到单元(课时)。对单章(篇)教材的钻研,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设计教学程序、改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性一环。理科教师应弄清某章教材内容的史料、目的、思路、线索、结构,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文科教师应弄清某篇文章的历史背景、目的、思路、线索、结构、语言风格、独特技巧以及字词的读写理解、句段的咀嚼分析、板书和练习设计等。 ⑷ 从某一角度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放在一起比较研究,深化理解。

如语文教师可以进行文章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的比较、中外作品人物的比较、不同时代游记写景抒情表达方式的比较、不同年代通讯主题及构思方法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文体的比较、同一主题不同表现角度的比较、不同年代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主题作品中博喻修辞方法的印证比较,等等。又如理科教师可以进行概念导出方式的比较、相似或相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比较、同一概念从不同角度理解其内涵的比较、相关理论的比较、、应用于同一领域的不同理论的比较、论证同一课题的不同实验手段的比较、使用不同原料制取相似产品的实验装置的比较、各类计算方法的比较,等等。

⑸ 学科渗透法

以本学科教材的某些知识点为中心,通过释疑解难的方式,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动手面,增强教师的应对能力和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7、为什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对于各门学科,其内容有严谨结构,学科知识涉及的现象和规律源于生活,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这就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他们的反省及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8、什么是“问题情境”?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存在外,还有心理意义上的存在。从物理意义上讲,它具有客观性,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背景,它可以是现实生产、生活材料,也可以是本学科的问题,还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等。从心理意义上讲,它充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愿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9、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

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是由英国首先提出并推行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现了如下理念:

一是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它不仅关注教师的过去成绩,而且还根据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要,制定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

二是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

对教师的评价必须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把教师看成被评价的对象也看作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评价者应通过与被评价教师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鼓励教师民主参与、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

三是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者。

教师在人格、职业素养、教育教学风格、师生交往类型和工作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发展性教师评价主张,评价不能泯灭和消除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而且应尊重这种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立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及相应的评价方法,明确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的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需求等。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评价。 四是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不仅学校领导是发展性评价的主体,被评教师本人也是主体,此外,同事、学生、家长等都应共同参与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为同事、学生和家长创设积极参与评价的氛围,同时被评教师要端正态度,认识他人评价所提供的信息对于自己改进和发展的作用。

10、怎样理解教材的整合性?(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整合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针对传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而提出来的一个理念,教材的整合是新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之一,那么新教材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其整合性呢?

⑴在内容的设计上注重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增强教材的整体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使教材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实现跨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综合性学习。如在人教社的实验教材中,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中,加强了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教材则一方面强调语言的人性化,一方面穿插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讲述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坚韧精神,这些都是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与融合的有益尝试 ⑵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有机统一,实现目标的整合。如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阐述。并指出,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在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期)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环保小卫士”部分,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很好的体现了目标的整合。

11、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提问要注意些什么?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1)注意提问的目的。在新的课堂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本质有了重大的改变,即要转变成“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学习不单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把他见变成“主见”,把别人的结论变成自己的“思 想”。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2)注意提问的功能。传统的课堂提问是一种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手段,一种学生掌握双基、形成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工具”,它关注的是怎样通过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更多关注的是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呈现,形成问题情境,以加深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再通过信息的提取、加工产生新的问题意识。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发现、理解、研究、创造,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 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意提问的内容。传统的课堂提问内容,缺少高水平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尤其是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领域和其他非认知领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提问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突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4)注意提问的方式。传统的课堂提问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侧重于知

识的了解和理解,注重问题的答案,因而过多地采用封闭式的提问。新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提问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因此我们的课堂提问必须具有足够的牵引力,使学生动起来;必须具有足够的激发力,使学生产生多方探索的欲望;必须具有足够的推动力,使学生的思维爆发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争辩性、想象性、发散性、批判性和兴奋性。

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因此,为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一要构造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二要强化学生主体

地位,让学生会问;三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

12、为什么说转变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传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出现学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让新一代人用较少的时间直接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因此,接受学习是必要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但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比较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相对来说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次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3、如何处理好小组讨论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还可能造成好学生的“垄断”,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情绪。教学中,在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4、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

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 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

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15、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发展性教师评价。

在评价内容和标准上,不再侧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1)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公正、诚恳,具有奉献精神、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精神。(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关注个体差异;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3)教学设计与实施。确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方案,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 改进计划。

在评价方法上,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在评价方向上,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重在促进教师的

发展。

在评价手段上,注重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证据。通过分析,找出教师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在评价结果运用上,不只为考核、奖惩、评优,更是让教师明

确促进自身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16、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激励性评价就是使被评价者产生向上的欲望和动力,并获得成功的一种评价手段,是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如何增

强它的实效,应该注意四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评价的前提,若违背这一原则,即使评价方法再先进、形式再新颖,也不会产生什么激励功能。因此,我们在进行评价之前,必须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对象,

增强评价的实效。

(2)指导性原则。评价应该体现引领、导向作用,使被评价者能明确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找出今后的努力方向,也从中受到应有的

启发,因此,指导性原则是增强评价实效的关键因素。

(3)探究性原则。评价应该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双方对自身的知识、能力重新建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评价中,教师应该始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最优的评价方案,最佳的评价效果,最适宜的评价时机等。这是增强评价效果的重要内容。

(4)情感性原则。评价不能是冷冰冰的裁定或表扬、批评,必须情真意切,使被评价者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教师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亲切的握手,一个竖起的大拇指等等,都会让学生久久难忘。在评价操作

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取得学生对评价的认同感。诚挚的情感是增强

评价实效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17、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观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8、、“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行业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 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9、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

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结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

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0、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要求答对要点,简要叙述)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大致有以下几步:自主选题、制定方案、探索实践、交流汇报。选择一个好主题就是拜了一个好老师。一个富有创意的选题凝聚着学生的体验和教师的智慧,传达着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利用问卷。教师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帮助

学生确立课题。如:你对什么感兴趣?想了解它哪些方面的知识?

(2)社会调查。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手段。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发现一些自己不清楚或认为不好的社会现象及问题,从这些现象或问题中可以弓I发出活动主题。如:参观完造纸厂后,学生有了一些问题:造纸有哪几道程序?造纸与环 保有什么关系?等等。

(3)创设情境。有时,教师需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受到点拨,随之促使他们提出问题。譬如,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当地环境状况录像,激发学生产生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等,萌发探究

的兴趣。

(4)捕捉时机。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有时是一瞬间的事。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瞬间,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对学生由常见问题生成的其他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要帮助挖掘、升华。

教学方法与模式部分

(参考答案详见县教研室编《教学方法与模式学习指导》)

1、从五方面谈谈你对教学方法的理解。(P1——2)

2、教学方法的八大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P2——4)

3、简述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法主要有哪些?(P5)

4、说出五种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5、结合我国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按知识的来源分为哪四类?(P5)

6、讲授教学法常为教师采用,在采用时,需注意哪些事项?(P6——7)

7、问题教学法中的“六步”指的是什么?(P8)

8、什么是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分别有哪些?(P13——15)

9、教师在应用自主学习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注意那几个方面?(P12)

10、探究学习法主要有哪些基本步骤?(P15)

11、面对众多的教学方法,巴班斯基提出了根据什么标准选择运用教学方法?(P19)

12、教学模式的特点有哪些?(P21)

13、建立课堂教学模式的四个步骤是什么?(P23)

14、“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P26)

15、什么是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由哪几个环节组成?(P27)

16、“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有哪些?这些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分别有哪些作用?(P25——26)

17、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中“先学”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哪三点?(P33)

18、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中“后教”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哪

三点?(P33)

19、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中的“六”指的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P35)

20、江苏东庐中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教学模式中“讲学稿”设计的常规要求有哪些?(P36)

教学基本技能部分

(参考答案详见县教研室编《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提纲》)

1、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对提高课堂美学水平有何作用?P2:5

2、教学口语的教育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P2:(3)

3、请你谈谈对口语表达“节奏”的认识。P3:(4)

4、什么叫体态语言?P4:1

5、简述师生间的空间距离问题。P9:(4)

6、简述导入技能的三个阶段。P10:1

7、简述导课技能的多样性要求。P12:(6)

8、讲授要具有科学性,具体来说有哪些要求?p14:(2)

9、课堂上,应如何提出问题和启发思考?P16:2、(2)(3)

10、试列举三种你经常运用的课堂提问导答方式,并简要说明。参考P18:6

11、试述课堂板书的要求和原则。P23:4

12、简述课堂演示的程序。P34:5

13、你对课后教学组织有何理解?P35:(2)

14、在课堂组织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哪些习惯?P36:(4)

15、请你谈谈对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认识。P36:(5)

16、处理课堂偶发事件要“宽严相济、掌握分寸”,请谈谈你对这一原则的认识。P39:(4)

17、课堂上如何运用动作来强化学生行为?P42:3(3)

18、课堂上如何通过活动来强化学生行为?P43:(4)

19、谈谈你对课堂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的理解。P45:4 (3)

20、结课一般有哪些要求?P48:4


相关文章

  • 教师专业知识发展自我诊断总体思路
  • "教师专业知识发展自我诊断"的总体思路 北京教育学院 季 苹 一.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教师发展的核心是什么?在实际工作中,对教师发展存在表面化.肤浅化的理解.一位教师上好了 ...查看


  • 论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素养
  • [摘 要]一名教师要有自身的专业素养,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情况,良好的专业素养是造就名师的助推器.对于思想政治学科而言,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特色所在,这是鲜明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面旗帜.提高理论素养已成为思想政治教师成长的 ...查看


  • 教师培训模式与方式
  • 教师培训模式与方式 教师培训模式 1.成年人学习的特点与对策 教师是成年人,成年人的学习与儿童不同.成人在学习上的本质特点,即自我指导性. (1)在学习需要的意识方面,成人在参加学习某一内容之前希望知道学后有何益处,不学则会导致什么消极后果 ...查看


  • 第七章教师理论素养
  • 第七章教师理论素养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承担者,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应该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查看


  •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类型
  • • 一.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 • (一)自我反思 • (二)同伴互助 • (三)专业引领 • 二.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 • (一)教学型教研 • (二)研究型教研 • (三)学习型教研 • • • • 一.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 校本教 ...查看


  • 2015重庆市[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教育政策法规 第一节 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看


  • 教育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 [02111] 教育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00七年六月 指定用书:<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 参考用书:<认知教学心理学>,吴庆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查看


  • 结合职业道德如何提高修养
  • 结合职业道德如何提高修养---论文 浏览次数:1944次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7-12-10 13:33 | 提问者:祭月_蔓姝沙华 老师让我收集相关的资料---希望高手帮忙 最佳答案 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 摘 要:教师的教学过程 ...查看


  • 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_任庆梅
  • Foreign L anguage W orld No . 62006(General Serial No . 116) 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任庆梅 3 提要:本文在论证反思性教学.个案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之间 ...查看


  • 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种现代教学理论
  • 兰州大掌掌报(社会科掌版)第38卷第6-期/2010年11月 JournalofLanzhou 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01.38No.6/November,2010 试论影响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种现代教学理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