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在我的观察中,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存在三无课堂:即无目的、无问题、无规律。无论是落实新《课标》还是执行老《大纲》,解决三无的问题都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要想使课堂有效,要想提高课堂的效率,这三个问题是非解决不可的。
一、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射箭要看靶子”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但上课没有目的的现象却经常能够看到。有人说:教案上不是写了教学目标吗,怎么会没有目的呢?教案上虽然写了,但上课时就不一定有所体现,不一定抓得准、抓得住了。一堂课下来,不知道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还是没有学到什么,这就是没有目的的表现。
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想一下我这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首先,要做到目的清楚明白,不能不清不楚,不明不白,或者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其次,我们要弄清我要教的是不是学生在这一堂课里必须要学会的,学生能不能学会。如果不是必须学的,就没有必要教;如果是不能学会的,那就要想是不是可以把要求放低一点。其三,我们要弄清我要教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要把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想好了。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时刻都要想到我这堂课是在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什么问题,不要偏离了方向。围绕必须解决的问题,深入进去,不能浮在水面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举一动,都应该有很强的目的性,任何一个细小的教学环节,都应该为解决问题发挥作用。没有作用的
那一句话不要说,没有作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要实施。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做任何一件事,都不能白做。为了做到这一点,课前要想清楚,课中要反复实践。如果在课堂上做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课后就不能原谅自己。
教师在上课快要结束时,一定要检查我这堂课的目的达到了没有,这一点教师必须清楚明白。达到了,我有哪些经验,没有达到,是什么原因,下一步怎么办?教师能够做到这样那才叫有效的课堂,那才不会走过场。上完课,不作检测,或者检测的与目的不符的现象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有人说刚上讲台不久的新教师容易犯这样的毛病,我看未必只有他们。这里有多种情况,有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当然就不知道要检测什么;有的是时间不够,来不及检测;有的是不想检测,认为反正要布置课外作业,无须检测。不论是哪种情况,反正课是上完了,目的达到没有不知道。这样做要说有多少教学效果那就很难说了。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问学问,学什么?学那些有问题的东西。没有问题,就是懂了,明白了,没有问题那还要学吗?然而,有些教师的课堂,不是为解决学生的问题而教学,甚至连问题是什么教师都不清楚。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怎样呢?超常的儿童,一点就通,一见就会的儿童能够学到一点东西;大多数儿童听了课,能够一知半解;如果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或者反应稍慢一点的儿童,那绝对是一窍不通。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有一、二个成绩较好,有一部分学生能过得去,大面积学生成
绩下降而沦为差生。当然这样做的教师也有工作特别负责的,靠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也能弥补一些,但毕竟是堤内损失堤外补,教师辛苦,学生也辛苦。好的方法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一定要具有这样的慧眼,能看到学生的问题。发现问题有几种办法:一是从已有的经验中发现问题,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历或学习经历,推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问题弄不明白;二是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教师备课,钻研教材,有时也会感觉有些问题比较难,这些肯定是学生的问题;三是从别人的经验中去发现问题,如教学参考书上点明的重点难点,教材上的练习题,实际就是提示我们,这就是学生的问题;四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暴露问题,这是发现问题的关键环节,很多教师都善于运用这种办法;例如教师在教一个内容时,先让学生尝试做一下,这样发现问题后再有针对性教学。
有的教师发现不了问题,一是不愿意发现问题,总希望学生回答问题都是对的,以学生积极配合,顺利推进为满足;二是认为学生没有问题,教师问学生答,总会有学生做出反映,他便以为学生都会了,没有问题了;三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四是担心出现问题,上课的程序会打乱,课堂会冷场,害怕学生提出了教师没有准备的问题,一时便措手无策。其实这种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 为了让不会的学生学会,让会的学生会更多,教师必须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现问题要防止几种情况;一、要防止漫无目的提问题,如:教师问学生“你懂了吗?”“你还有问题吗?”学生很难提出真正不懂的问题来,教师一般要通过具体的问
题来检测,看学生是否真正会了。二、不要总让好学生回答问题或做检测题,要让中等偏下的学生答题,这样便于发现问题。让优秀学生做题,虽然速度快正确率高,但发现不了问题,教学进度很快完成了,但有问题的学生依然会出错。三、要防止总是齐问齐答,要设置单个的提问,哪一类问题由哪些同学回答课前就要准备好,这样才有利于发现问题。四、要防止以学生答对问题为满足,生怕学生答错了,而不敢叫基础不好的学生回答问题。
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哪些学生有问题,必须针对哪些学生来解决,哪个问题没解决就必须解决哪个问题,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重头全部来一遍;解决问题要有重点,同样是有问题的学生,但存在的困难程度有不同,同样是一堆生词,但学生生疏的程度有不同,哪个地方该多花时间,哪个地方该少花时间,要有区别;解决问题要抓关键,要能够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如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即可以解决学生的问题,又可以防止学生出错。
三、找出规律,运用规律
知识里面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抓住这些规律就很容易学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些规律,并把这些规律呈现给学生,让他们牢牢掌握。
教师每教一个知识点都要想,其中的规律是什么?学生遇到一个问题,出现了一处错误,也要想一下是否有什么规律可以让学生掌握。找不到或者总结不出规律,学生很可能就掌握不好。因此发现总结规律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总结了规律,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个规律,如何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规律,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为了让学生对规律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让学生了解规律的来龙去脉,不要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去总结;二、将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准确的文字描述出来,醒目地板书出来,要求学生自己用笔记录下来,或者反复读几遍,熟记下来,把规律性的东西编成顺口溜,或者形象生动的图画让学生容易牢记;三、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并且反复实践;四、让学生体会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简便性,体会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好处。
当前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在我的观察中,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存在三无课堂:即无目的、无问题、无规律。无论是落实新《课标》还是执行老《大纲》,解决三无的问题都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要想使课堂有效,要想提高课堂的效率,这三个问题是非解决不可的。
一、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射箭要看靶子”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但上课没有目的的现象却经常能够看到。有人说:教案上不是写了教学目标吗,怎么会没有目的呢?教案上虽然写了,但上课时就不一定有所体现,不一定抓得准、抓得住了。一堂课下来,不知道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还是没有学到什么,这就是没有目的的表现。
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想一下我这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首先,要做到目的清楚明白,不能不清不楚,不明不白,或者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其次,我们要弄清我要教的是不是学生在这一堂课里必须要学会的,学生能不能学会。如果不是必须学的,就没有必要教;如果是不能学会的,那就要想是不是可以把要求放低一点。其三,我们要弄清我要教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要把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想好了。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时刻都要想到我这堂课是在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什么问题,不要偏离了方向。围绕必须解决的问题,深入进去,不能浮在水面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举一动,都应该有很强的目的性,任何一个细小的教学环节,都应该为解决问题发挥作用。没有作用的
那一句话不要说,没有作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要实施。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做任何一件事,都不能白做。为了做到这一点,课前要想清楚,课中要反复实践。如果在课堂上做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课后就不能原谅自己。
教师在上课快要结束时,一定要检查我这堂课的目的达到了没有,这一点教师必须清楚明白。达到了,我有哪些经验,没有达到,是什么原因,下一步怎么办?教师能够做到这样那才叫有效的课堂,那才不会走过场。上完课,不作检测,或者检测的与目的不符的现象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有人说刚上讲台不久的新教师容易犯这样的毛病,我看未必只有他们。这里有多种情况,有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当然就不知道要检测什么;有的是时间不够,来不及检测;有的是不想检测,认为反正要布置课外作业,无须检测。不论是哪种情况,反正课是上完了,目的达到没有不知道。这样做要说有多少教学效果那就很难说了。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问学问,学什么?学那些有问题的东西。没有问题,就是懂了,明白了,没有问题那还要学吗?然而,有些教师的课堂,不是为解决学生的问题而教学,甚至连问题是什么教师都不清楚。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怎样呢?超常的儿童,一点就通,一见就会的儿童能够学到一点东西;大多数儿童听了课,能够一知半解;如果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或者反应稍慢一点的儿童,那绝对是一窍不通。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有一、二个成绩较好,有一部分学生能过得去,大面积学生成
绩下降而沦为差生。当然这样做的教师也有工作特别负责的,靠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也能弥补一些,但毕竟是堤内损失堤外补,教师辛苦,学生也辛苦。好的方法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一定要具有这样的慧眼,能看到学生的问题。发现问题有几种办法:一是从已有的经验中发现问题,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历或学习经历,推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问题弄不明白;二是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教师备课,钻研教材,有时也会感觉有些问题比较难,这些肯定是学生的问题;三是从别人的经验中去发现问题,如教学参考书上点明的重点难点,教材上的练习题,实际就是提示我们,这就是学生的问题;四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暴露问题,这是发现问题的关键环节,很多教师都善于运用这种办法;例如教师在教一个内容时,先让学生尝试做一下,这样发现问题后再有针对性教学。
有的教师发现不了问题,一是不愿意发现问题,总希望学生回答问题都是对的,以学生积极配合,顺利推进为满足;二是认为学生没有问题,教师问学生答,总会有学生做出反映,他便以为学生都会了,没有问题了;三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四是担心出现问题,上课的程序会打乱,课堂会冷场,害怕学生提出了教师没有准备的问题,一时便措手无策。其实这种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 为了让不会的学生学会,让会的学生会更多,教师必须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现问题要防止几种情况;一、要防止漫无目的提问题,如:教师问学生“你懂了吗?”“你还有问题吗?”学生很难提出真正不懂的问题来,教师一般要通过具体的问
题来检测,看学生是否真正会了。二、不要总让好学生回答问题或做检测题,要让中等偏下的学生答题,这样便于发现问题。让优秀学生做题,虽然速度快正确率高,但发现不了问题,教学进度很快完成了,但有问题的学生依然会出错。三、要防止总是齐问齐答,要设置单个的提问,哪一类问题由哪些同学回答课前就要准备好,这样才有利于发现问题。四、要防止以学生答对问题为满足,生怕学生答错了,而不敢叫基础不好的学生回答问题。
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哪些学生有问题,必须针对哪些学生来解决,哪个问题没解决就必须解决哪个问题,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重头全部来一遍;解决问题要有重点,同样是有问题的学生,但存在的困难程度有不同,同样是一堆生词,但学生生疏的程度有不同,哪个地方该多花时间,哪个地方该少花时间,要有区别;解决问题要抓关键,要能够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如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即可以解决学生的问题,又可以防止学生出错。
三、找出规律,运用规律
知识里面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抓住这些规律就很容易学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些规律,并把这些规律呈现给学生,让他们牢牢掌握。
教师每教一个知识点都要想,其中的规律是什么?学生遇到一个问题,出现了一处错误,也要想一下是否有什么规律可以让学生掌握。找不到或者总结不出规律,学生很可能就掌握不好。因此发现总结规律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总结了规律,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个规律,如何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规律,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为了让学生对规律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让学生了解规律的来龙去脉,不要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去总结;二、将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准确的文字描述出来,醒目地板书出来,要求学生自己用笔记录下来,或者反复读几遍,熟记下来,把规律性的东西编成顺口溜,或者形象生动的图画让学生容易牢记;三、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并且反复实践;四、让学生体会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简便性,体会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