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新闻人的时代楷模(图)

2010年12月09日03:29  来源:时代周报

欢迎发表评论0 字号:

  

李普

特约撰稿 张耀杰

1945年,作为新华日报社的一名编辑记者,27岁的李普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光荣归于民主》。这本书1980年再版时,62岁的新华社副社长李普把它改名为《我们的民主传统》。同一本书的两个书名,浓缩了作为新闻人的李普,对于民主自由的文明理想和价值观念的一贯追求。

李普原名李前管,1918年9月出生于湖南湘乡即今天的涟源市。早年在双峰高等小学堂读书,初中二年级转学至青岛市立中学。后因病回湖南,改名李壬练进入长沙广雅中学读书,高中毕业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春天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育英小学教师和长沙县地下党嵩北区委书记。1939年初,他受命为《观察日报》特派记者,不久前往贵阳,在国民政府军政部和内政部合办的卫生人员训练所任政治教官。后辞职前往重庆,在新华日报社担任记者。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前往昆明,考入华中大学历史系。一年后他回到新华日报社继续担任记者,李普是他在《新华日报》撰稿用的笔名,一直沿用至今。

推荐阅读

2011年搞笑版新闻联播:Q币潘币实现自由兑换(图)

A股转机尚需一两年

[时政] 也谈“新冷战” [经济] 中国股市十年与国足十年 [社会] 90后人文素养最高? [热帖] 明星获奖感言背后的故事 [文史] 杨钰莹复出 当年为何被封杀 [文史] 1972年朝鲜黄金时代(图) 水皮:郭树清救市说法只能当故事

1949年8月,李普由新华社武汉中南总分社调到北平总社,与李千峰一起进驻中南海怀仁堂,全程参加9月21日-9月30日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以及10月1日开国大典的新闻报道。10月2日《人民日报》的第一版,刊登的就是李普采访写作的关于开国大典的新闻报道。在此之后,李普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兼国务院财经委员会新闻秘书,主要从事财经报道。1953年,他调任中宣部宣传处任副处长。1955年内部肃反,李普受到亲属中两个冤假错案的株连而“不适合在党委机关工作”,于1957年秋被调往北京大学后参与筹建政治系并出任系主任。1960年,李普调往广东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办公厅副主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1972年12月,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73年10月回新华社工作,历任北京分社社长,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国内部主任。在1976年10月针对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四人帮”的政治斗争中,李普作为五人小组成员之一参与接管新华社,随后被任命为新华社党组成员兼国内部主任。1978年5月-1982年4月任新华社副社长,直到1982年从新华社副社长和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任上离休。

作为新闻人,李普一再强调“新闻写作绝对不许虚构,必须每一点都是真实的”,“新闻报道不要盲目向文艺靠拢”,“独立观察、独立思考、更是一个记者的命根子。”离休之后,他对于新闻操守的真诚维护和对于民主自由的执着追求,表现得更加清醒也更加坚定。在他看来,1949年之后的中国社会,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又逐步走上正轨。

在反思总结历史教训的同时,李普没有忘记解剖反省自己曾经有过的“左”得“可恨”、“可笑”的精神迷失。他明确承认,自己在北京大学政治系工作期间,曾经参与批判当时的北大校长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发言稿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现在来看我那篇文章,真正是信口胡说”。是后来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唤醒解放了自己一度迷失的思想,以至于有了“豁然开朗的欣喜,如梦初醒的振奋”。

2010年11月8日,是国务院自2000年确定记者节之后的第11个记者节。这一天下午,著名记者、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在北京病逝,享年92岁。回顾李普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他的一生既是作为新闻人时代楷模的一生,同时也是坚持不懈地追求民主自由的一生。

作者系文史学者

2010年12月09日03:29  来源:时代周报

欢迎发表评论0 字号:

  

李普

特约撰稿 张耀杰

1945年,作为新华日报社的一名编辑记者,27岁的李普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光荣归于民主》。这本书1980年再版时,62岁的新华社副社长李普把它改名为《我们的民主传统》。同一本书的两个书名,浓缩了作为新闻人的李普,对于民主自由的文明理想和价值观念的一贯追求。

李普原名李前管,1918年9月出生于湖南湘乡即今天的涟源市。早年在双峰高等小学堂读书,初中二年级转学至青岛市立中学。后因病回湖南,改名李壬练进入长沙广雅中学读书,高中毕业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春天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育英小学教师和长沙县地下党嵩北区委书记。1939年初,他受命为《观察日报》特派记者,不久前往贵阳,在国民政府军政部和内政部合办的卫生人员训练所任政治教官。后辞职前往重庆,在新华日报社担任记者。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前往昆明,考入华中大学历史系。一年后他回到新华日报社继续担任记者,李普是他在《新华日报》撰稿用的笔名,一直沿用至今。

推荐阅读

2011年搞笑版新闻联播:Q币潘币实现自由兑换(图)

A股转机尚需一两年

[时政] 也谈“新冷战” [经济] 中国股市十年与国足十年 [社会] 90后人文素养最高? [热帖] 明星获奖感言背后的故事 [文史] 杨钰莹复出 当年为何被封杀 [文史] 1972年朝鲜黄金时代(图) 水皮:郭树清救市说法只能当故事

1949年8月,李普由新华社武汉中南总分社调到北平总社,与李千峰一起进驻中南海怀仁堂,全程参加9月21日-9月30日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以及10月1日开国大典的新闻报道。10月2日《人民日报》的第一版,刊登的就是李普采访写作的关于开国大典的新闻报道。在此之后,李普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兼国务院财经委员会新闻秘书,主要从事财经报道。1953年,他调任中宣部宣传处任副处长。1955年内部肃反,李普受到亲属中两个冤假错案的株连而“不适合在党委机关工作”,于1957年秋被调往北京大学后参与筹建政治系并出任系主任。1960年,李普调往广东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办公厅副主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1972年12月,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73年10月回新华社工作,历任北京分社社长,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国内部主任。在1976年10月针对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四人帮”的政治斗争中,李普作为五人小组成员之一参与接管新华社,随后被任命为新华社党组成员兼国内部主任。1978年5月-1982年4月任新华社副社长,直到1982年从新华社副社长和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任上离休。

作为新闻人,李普一再强调“新闻写作绝对不许虚构,必须每一点都是真实的”,“新闻报道不要盲目向文艺靠拢”,“独立观察、独立思考、更是一个记者的命根子。”离休之后,他对于新闻操守的真诚维护和对于民主自由的执着追求,表现得更加清醒也更加坚定。在他看来,1949年之后的中国社会,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又逐步走上正轨。

在反思总结历史教训的同时,李普没有忘记解剖反省自己曾经有过的“左”得“可恨”、“可笑”的精神迷失。他明确承认,自己在北京大学政治系工作期间,曾经参与批判当时的北大校长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发言稿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现在来看我那篇文章,真正是信口胡说”。是后来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唤醒解放了自己一度迷失的思想,以至于有了“豁然开朗的欣喜,如梦初醒的振奋”。

2010年11月8日,是国务院自2000年确定记者节之后的第11个记者节。这一天下午,著名记者、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在北京病逝,享年92岁。回顾李普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他的一生既是作为新闻人时代楷模的一生,同时也是坚持不懈地追求民主自由的一生。

作者系文史学者


相关文章

  • "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的交响曲
  • "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的交响曲 --读李普曼<公众舆论>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19世纪初美国人的生活--清晨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洗漱和整理而是打开房门,捡起牛奶瓶和报纸,然后一边吃早 ...查看


  • 传媒学术网--美国新闻客观性理念发展史初探
  • 美国新闻客观性理念发展史初探作者:郭之恩 关键词:美国新闻业新闻客观性理念美国社会思潮┊阅读:1637次┊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美国社会思潮和哲学上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发展历程的简单梳理,试图对美国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发展脉 ...查看


  •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2011-05-08 16:45:08|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个学科的构成,有史.论和应用三个方面.传播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受 ...查看


  • [公众舆论]读书心得
  • <公众舆论>读书心得 <公众舆论>这本著作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它至今在传播学领域保持的着权威地位.这本著作以独特视角解读了舆论在传播学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它对成见.兴趣.公 ...查看


  •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
  • 2010年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6.下列不包含参照群体关系 ...查看


  • 1大众社会理论OK
  • 对理论的界定方法: 对关键概念下定义 + 详细说明概念间的关系 + 使用概念描述一些现象 + 提出对现象的预测 + 对现象的发生做出解释. 每个理论:特定的媒介 + 受众 + 时期 + 条件 + 理论家 大众传播:(04年名词解释) 大众传 ...查看


  • 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 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人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生活在自然存在和经过先辈改造了的环境中,这是一种能够清晰感觉到的现实环境.现在,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得以在感受外部世界方面自我扩张.在不知 ...查看


  •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与新闻专业理念的形成--传媒--人民网
  • 从默会知识到公共知识: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与新闻专业理念的形成 <新闻记者>杂志供稿 2011年03月30日16:04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分享 推荐 微博 字号 ...查看


  • 灾难事件报道中媒体与受众关系的新思考
  • 灾难事件报道中媒体与受众关系的新思考--从CCTV抗震救灾报道说起作者: 刘燕南 胡蕊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来源:中华传媒网 阅读:90次┊ 关键词: 新闻直播 知情权 主流媒体 刻板印象 公众问责 [摘要]: 汶川地震震动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