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1

《在烈日和暴雨下》《多收了三五斗》

主讲:黄冈中学高级教师 周本权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周学习两篇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和《多收了三五斗》。通过朗读,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品味人物对话,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探讨文章主旨

《在烈日和暴雨下》通过对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反映了老北京底层生活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

《多收了三五斗》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多方面写出了“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只能更加不幸与无奈的原因,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共同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2、主要内容的把握

《在烈日和暴雨下》

第一部分(第1—6段),写天气酷热,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

第二部分(第7—16段),写祥子在暴雨下拉车的拼命情况和痛苦感受。

《多收了三五斗》

第一部分(第1—70段),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为线索,按照人物活动场所的变化,通过人物对话,重点写了三幅场景:贱价粜米、街头购物和船上议论。

第二部分(第71段),写相同故事第二天在这个镇上和其它地方重演,从广度和深度上增强了上面三个场面的典型性。故事的结尾“同样的故事”“真是平常又平常”意在强调这样的故事不只在一处发生,而是各地天天都会发生的,指出故事的普遍意义,揭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

3、把握字词。

(1)拼音。

憋(biē)气 黏(nián)汗 攥(zuàn)握 颤(zhàn)栗

横(hèng)暴 籴(tí)米 嗤(chī)笑 记载(zǎi)

押解(jiè) 殷(yān)红

(2)词语解释

无精打采:形容精神萎靡,不振作。

张罗:筹划。

响晴:晴朗无云。

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愤激:愤怒而激动。

将信将疑:不敢轻信,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

工本:制造物品所用的成本。

三、难点知识剖析 1、小说写烈日和暴雨,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请你说说下面几段文字运用的是哪种描写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1)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3)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第一句是间接描写。通过描写狗和骡马的呼吸,小贩的沉默,柏油路和铜牌的要被“晒化”,逼真传神地表现了酷热;第二句是直接描写,“砸起许多尘土”既说明了雨点大,也客观地描写了酷热下的道路;第三句是直接描写,真实可感地表现了暴雨下祥子的处境。

2、理解句子表达效果。

(1)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运用了排比、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表现了天气的热和闷。“干燥”“烫手”,程度上由轻到重,“烧透了的砖窑”,既是比喻,也是夸张,“憋闷”“喘不过气来”,写人的感受。

(2)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运用了比喻和对偶(宽对)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暴雨的大和猛;另外,句式长短结合,既有整齐的对句,又有长短的交错,也起到了很好的表现效果。

(3)……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祥子经受烈日和暴雨折磨以后痛苦,比成“风雨中的树叶”,就近取譬,读者凭借前文阅读感受非常容易理解,表达效果非常好。 3、《在烈日和暴雨下》怎样一步步地描写烈日和暴雨的变化的,环境描写与人物遭遇有什么关系;再把文中表现祥子心情的语句勾画出来,说一说文章是怎样表现祥子的心理感受的。

第一问:先写烈日之“烈”:一二段总写炎热之后,又多角度写炎热:先写了柳树、马路、便道在烈日下的景象,接着写了狗、骡子、小贩的表现,还写了拉车的人的不同情态,一步步地写出了烈日之“烈”。

后写暴雨之“暴”:先写狂热无风,既而凉风乍起,乌云聚集,一片慌乱,接着写雨点飞舞,写闪电凶猛,写稍歇而利飕的风势,写暴雨乍来又止的惊恐,写风雨齐来,写风停雨急。把一场惊心动魄的暴风雨的过程细致描写出来,表现出祥子为了生计而在暴风雨中“挣命”的悲惨遭遇。

第二问:表现心情的语句:祥子“犹豫”(“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胆怯”(“祥子有些胆怯了”)“矛盾”(“他心里腻烦了”)“后悔”(“一出来,才晓得自己错了”)“难受”(“看见食物就要恶心”)“挣扎”(“他就那么半死不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乞求”(“先生,避避再走吧”)“痛苦”(“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第三问:除了直接表现祥子的心情外,作者更多的是用景物、人物的感觉侧面烘托心情。造成一种“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的效果。如祥子早晨准备出门,他先“在院子时看了看那灰红的天”,然后“喝了瓢凉水”,这些动作既表现了天热,又表现了祥子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硬着头皮上街拉车的矛盾心理;又如结尾“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一句,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在恶劣的环境中挣扎痛苦不堪的心情。

4、《在烈日和暴雨下》写作特色。

本文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首先是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选择好观察点。写烈日,从天上到地下,从院内到街上,写街上则是由马路到便道,或是由上到下,由内到外,或是由总体到局部;写暴雨,则根据天气变化过程,风、天色和阳光、云、雨以及地上景物,依次具体描写,给人以完整的印象。其次是抓住景物的特征。无论是写烈日,还是写暴雨,都很精彩。如写烈日下的酷热,作者抓住了街上的柳树和马路、便道的种种特征进行描写:“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这些在烈日下的事物的特殊性,被作者抓住,或比喻,或拟人,或描写,写得极为真切,使人如临其境。第三是多角度有层次的描写。有层次的描写表现在写出了事物的变化过程。如写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就是抓住柳枝的变化来表现的;多角度的描写景物表现在相互烘托上,往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把环境写得真实、鲜明,衬托出祥子拉车时的艰辛和痛苦。

老舍的作品语言生动、平易,富有京味。“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炼出白话的“原味儿”,笔下的语言“俗白”生动,遣词炼字注意色彩、声韵,有股浓郁的京味。如第5段写烈日下的街道,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用比喻;“每一个颜色……每一个声响……每一种气

味……”,用排比;“街上仿佛没了人”,用夸张。这就把烈日下的街道写得生动形象。动词运用十分准确。如用“奔”不用“走”;用“灌”不用“喝”,可见渴之甚,思水之切,衬托出天气酷热难耐。用“栽”不用“倒”,更能说明发病之猝,进一步突出酷热之甚。听说有了凉风就“争”“跑”“攥”“找”,有了风就“嚷”“跳”等等。还多处使用叠词,注意词语的色彩和声响。写烈日时用“干巴巴”“毒花花”“白亮亮”“白花花”;写暴雨用“灰茫茫”“冷飕飕”;写暴雨下拉车的车夫用“慢慢”“慢腾腾”“昏昏沉沉”等。写烈日的词语色彩强烈,声音响亮;写暴雨和车夫的词语色彩灰暗,声音低沉,与当时的气氛和人们的心情相协调。 5、《多收了三五斗》里写道:“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可总得粜出;而且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米行里有的是洋钱,而破布袄的空口袋里正需要洋钱。”结尾说“这种故事……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旧毡帽们”为什么一定要将米卖给万盛米行呢?真的是因为“命里注定”或 “米行里有的是洋钱”吗? 为什么说这种故事 “平常而又平常”? 并非是因为“命里注定”或者“米行里有的是洋钱”,而是因为他们实在别无出路。一是由于洋米、洋面大量倾销;二是由于所有米行“同行公议”,价格一样;三是如果到其他地方去卖,在路上还要捐很多钱;四是生活所迫,要交租,要吃饭,要种地;五是“路路断绝”,逃荒、打工都没有办法。

结尾说“这种故事也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意在表明谷贱并非一时一地的个别现象,是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普遍现象。

6、《多收了三五斗》写作特色。

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作者注意运用对照的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在万盛米行粜米的场面,农民们是“气也不透一口”地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而米行先生却有气无力地回答;在议论米价时,农民们用的“差不多是哀求的语气”,但米行先

生或是“冷笑”,或是“厌烦”,或是“斥责”,或是用“左手的食指强硬地指着”怒骂。通过对照,农民们的朴实善良,米行先生的骄横霸气都跃然纸上。作者还把农民们粜米前的喜悦和粜米后的颓丧加以对照描写。在粜米之前,丰收给他们带来希望,因而订出了详细的购物预算。但是粜米以后,米价的猛跌带给他们极大的失望和打击,不得不大幅度削减原来的购物预算。这种对照把农民们的喜和忧、希望和失望都表现得异常鲜明。 作者根据小说主题的要求,用了极为俭省的笔墨来描写环境,寥寥几笔就活脱脱地画出了苏南小镇的风情画貌,乡土气息十分浓厚。“横七竖八”说明粜米船只多,同时也体现出粜米者的急迫心情,来不及找一个停船的合适处就急着上岸了。“把船身压得很低”说明船身之重,而且似乎让人闻到了那一股特有的水腥味,从而看到了肮脏、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课文中的对话也从侧面巧妙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如旧毡帽朋友和米行先生的对话就交代了洋米洋面倾销、地租剥削和高利贷盘剥、税卡林立的社会环境;船头议论则交代了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厂倒闭、农民抢米等社会现实。再如购物时对街道场景的描写,表面上显得繁荣,实际上写出洋货四面扩散的可怕情景。

作者善于运用准确凝练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这是第二批旧毡帽朋友来到了万盛米行,一个“升”字,我们好像看到了他们满怀希望,迈着有力的步子,踏着石级正往上走。“听听看,今年什么价钱。”和前一批旧毡帽朋友一样,他们也正急切地来占卜自己的命运,一样地满怀希望而又担心。听到的回答是:“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块钱!”他们也同样震惊了:“什么!”作者接着写道:“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肥皂泡美丽而短暂,刚刚出现,刹那就破裂了。作者用准确凝练的语言,形象地刻画了农民们由满怀希望而来到失望的心情变化,点明了这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7、《多收了三五斗》没有像常见的短篇小说那样集中塑造一个人物,而是写了“旧毡帽们”一类人,先概括这类人的主要性格特征,再想一想下面这个对话片段表现了“旧毡帽们”他们什么样的性格侧面。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要是让我们自己定价钱,那就好了。凭良心说,八块钱一担,我也不想多要。” “你这囚犯,在那里做什么梦!你不听见么?他们米行是拿本钱来开的,不肯替我们白当差。”

“那末,我们的田也是将本钱来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要替田主白当差!”

“我刚才在廒间里这么想:现在让你们占便宜,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故意把声音压得很低,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

“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米,拿点儿来吃是不犯王法的。”理直气壮的声口。“今年春天,丰桥地方不是闹过抢米么?”

主要性格特征是忠厚老实;这个对话片段则反映了他们身上也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两者之间不矛盾,黑暗的社会现实使得这些忠厚老实的农民也产生了抗争意识。

《在烈日和暴雨下》《多收了三五斗》

主讲:黄冈中学高级教师 周本权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周学习两篇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和《多收了三五斗》。通过朗读,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品味人物对话,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探讨文章主旨

《在烈日和暴雨下》通过对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反映了老北京底层生活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

《多收了三五斗》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多方面写出了“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只能更加不幸与无奈的原因,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共同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2、主要内容的把握

《在烈日和暴雨下》

第一部分(第1—6段),写天气酷热,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

第二部分(第7—16段),写祥子在暴雨下拉车的拼命情况和痛苦感受。

《多收了三五斗》

第一部分(第1—70段),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为线索,按照人物活动场所的变化,通过人物对话,重点写了三幅场景:贱价粜米、街头购物和船上议论。

第二部分(第71段),写相同故事第二天在这个镇上和其它地方重演,从广度和深度上增强了上面三个场面的典型性。故事的结尾“同样的故事”“真是平常又平常”意在强调这样的故事不只在一处发生,而是各地天天都会发生的,指出故事的普遍意义,揭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

3、把握字词。

(1)拼音。

憋(biē)气 黏(nián)汗 攥(zuàn)握 颤(zhàn)栗

横(hèng)暴 籴(tí)米 嗤(chī)笑 记载(zǎi)

押解(jiè) 殷(yān)红

(2)词语解释

无精打采:形容精神萎靡,不振作。

张罗:筹划。

响晴:晴朗无云。

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愤激:愤怒而激动。

将信将疑:不敢轻信,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

工本:制造物品所用的成本。

三、难点知识剖析 1、小说写烈日和暴雨,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请你说说下面几段文字运用的是哪种描写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1)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3)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第一句是间接描写。通过描写狗和骡马的呼吸,小贩的沉默,柏油路和铜牌的要被“晒化”,逼真传神地表现了酷热;第二句是直接描写,“砸起许多尘土”既说明了雨点大,也客观地描写了酷热下的道路;第三句是直接描写,真实可感地表现了暴雨下祥子的处境。

2、理解句子表达效果。

(1)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运用了排比、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表现了天气的热和闷。“干燥”“烫手”,程度上由轻到重,“烧透了的砖窑”,既是比喻,也是夸张,“憋闷”“喘不过气来”,写人的感受。

(2)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运用了比喻和对偶(宽对)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暴雨的大和猛;另外,句式长短结合,既有整齐的对句,又有长短的交错,也起到了很好的表现效果。

(3)……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祥子经受烈日和暴雨折磨以后痛苦,比成“风雨中的树叶”,就近取譬,读者凭借前文阅读感受非常容易理解,表达效果非常好。 3、《在烈日和暴雨下》怎样一步步地描写烈日和暴雨的变化的,环境描写与人物遭遇有什么关系;再把文中表现祥子心情的语句勾画出来,说一说文章是怎样表现祥子的心理感受的。

第一问:先写烈日之“烈”:一二段总写炎热之后,又多角度写炎热:先写了柳树、马路、便道在烈日下的景象,接着写了狗、骡子、小贩的表现,还写了拉车的人的不同情态,一步步地写出了烈日之“烈”。

后写暴雨之“暴”:先写狂热无风,既而凉风乍起,乌云聚集,一片慌乱,接着写雨点飞舞,写闪电凶猛,写稍歇而利飕的风势,写暴雨乍来又止的惊恐,写风雨齐来,写风停雨急。把一场惊心动魄的暴风雨的过程细致描写出来,表现出祥子为了生计而在暴风雨中“挣命”的悲惨遭遇。

第二问:表现心情的语句:祥子“犹豫”(“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胆怯”(“祥子有些胆怯了”)“矛盾”(“他心里腻烦了”)“后悔”(“一出来,才晓得自己错了”)“难受”(“看见食物就要恶心”)“挣扎”(“他就那么半死不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乞求”(“先生,避避再走吧”)“痛苦”(“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第三问:除了直接表现祥子的心情外,作者更多的是用景物、人物的感觉侧面烘托心情。造成一种“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的效果。如祥子早晨准备出门,他先“在院子时看了看那灰红的天”,然后“喝了瓢凉水”,这些动作既表现了天热,又表现了祥子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硬着头皮上街拉车的矛盾心理;又如结尾“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一句,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在恶劣的环境中挣扎痛苦不堪的心情。

4、《在烈日和暴雨下》写作特色。

本文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首先是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选择好观察点。写烈日,从天上到地下,从院内到街上,写街上则是由马路到便道,或是由上到下,由内到外,或是由总体到局部;写暴雨,则根据天气变化过程,风、天色和阳光、云、雨以及地上景物,依次具体描写,给人以完整的印象。其次是抓住景物的特征。无论是写烈日,还是写暴雨,都很精彩。如写烈日下的酷热,作者抓住了街上的柳树和马路、便道的种种特征进行描写:“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这些在烈日下的事物的特殊性,被作者抓住,或比喻,或拟人,或描写,写得极为真切,使人如临其境。第三是多角度有层次的描写。有层次的描写表现在写出了事物的变化过程。如写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就是抓住柳枝的变化来表现的;多角度的描写景物表现在相互烘托上,往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把环境写得真实、鲜明,衬托出祥子拉车时的艰辛和痛苦。

老舍的作品语言生动、平易,富有京味。“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炼出白话的“原味儿”,笔下的语言“俗白”生动,遣词炼字注意色彩、声韵,有股浓郁的京味。如第5段写烈日下的街道,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用比喻;“每一个颜色……每一个声响……每一种气

味……”,用排比;“街上仿佛没了人”,用夸张。这就把烈日下的街道写得生动形象。动词运用十分准确。如用“奔”不用“走”;用“灌”不用“喝”,可见渴之甚,思水之切,衬托出天气酷热难耐。用“栽”不用“倒”,更能说明发病之猝,进一步突出酷热之甚。听说有了凉风就“争”“跑”“攥”“找”,有了风就“嚷”“跳”等等。还多处使用叠词,注意词语的色彩和声响。写烈日时用“干巴巴”“毒花花”“白亮亮”“白花花”;写暴雨用“灰茫茫”“冷飕飕”;写暴雨下拉车的车夫用“慢慢”“慢腾腾”“昏昏沉沉”等。写烈日的词语色彩强烈,声音响亮;写暴雨和车夫的词语色彩灰暗,声音低沉,与当时的气氛和人们的心情相协调。 5、《多收了三五斗》里写道:“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可总得粜出;而且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米行里有的是洋钱,而破布袄的空口袋里正需要洋钱。”结尾说“这种故事……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旧毡帽们”为什么一定要将米卖给万盛米行呢?真的是因为“命里注定”或 “米行里有的是洋钱”吗? 为什么说这种故事 “平常而又平常”? 并非是因为“命里注定”或者“米行里有的是洋钱”,而是因为他们实在别无出路。一是由于洋米、洋面大量倾销;二是由于所有米行“同行公议”,价格一样;三是如果到其他地方去卖,在路上还要捐很多钱;四是生活所迫,要交租,要吃饭,要种地;五是“路路断绝”,逃荒、打工都没有办法。

结尾说“这种故事也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意在表明谷贱并非一时一地的个别现象,是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普遍现象。

6、《多收了三五斗》写作特色。

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作者注意运用对照的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在万盛米行粜米的场面,农民们是“气也不透一口”地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而米行先生却有气无力地回答;在议论米价时,农民们用的“差不多是哀求的语气”,但米行先

生或是“冷笑”,或是“厌烦”,或是“斥责”,或是用“左手的食指强硬地指着”怒骂。通过对照,农民们的朴实善良,米行先生的骄横霸气都跃然纸上。作者还把农民们粜米前的喜悦和粜米后的颓丧加以对照描写。在粜米之前,丰收给他们带来希望,因而订出了详细的购物预算。但是粜米以后,米价的猛跌带给他们极大的失望和打击,不得不大幅度削减原来的购物预算。这种对照把农民们的喜和忧、希望和失望都表现得异常鲜明。 作者根据小说主题的要求,用了极为俭省的笔墨来描写环境,寥寥几笔就活脱脱地画出了苏南小镇的风情画貌,乡土气息十分浓厚。“横七竖八”说明粜米船只多,同时也体现出粜米者的急迫心情,来不及找一个停船的合适处就急着上岸了。“把船身压得很低”说明船身之重,而且似乎让人闻到了那一股特有的水腥味,从而看到了肮脏、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课文中的对话也从侧面巧妙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如旧毡帽朋友和米行先生的对话就交代了洋米洋面倾销、地租剥削和高利贷盘剥、税卡林立的社会环境;船头议论则交代了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厂倒闭、农民抢米等社会现实。再如购物时对街道场景的描写,表面上显得繁荣,实际上写出洋货四面扩散的可怕情景。

作者善于运用准确凝练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这是第二批旧毡帽朋友来到了万盛米行,一个“升”字,我们好像看到了他们满怀希望,迈着有力的步子,踏着石级正往上走。“听听看,今年什么价钱。”和前一批旧毡帽朋友一样,他们也正急切地来占卜自己的命运,一样地满怀希望而又担心。听到的回答是:“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块钱!”他们也同样震惊了:“什么!”作者接着写道:“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肥皂泡美丽而短暂,刚刚出现,刹那就破裂了。作者用准确凝练的语言,形象地刻画了农民们由满怀希望而来到失望的心情变化,点明了这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7、《多收了三五斗》没有像常见的短篇小说那样集中塑造一个人物,而是写了“旧毡帽们”一类人,先概括这类人的主要性格特征,再想一想下面这个对话片段表现了“旧毡帽们”他们什么样的性格侧面。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要是让我们自己定价钱,那就好了。凭良心说,八块钱一担,我也不想多要。” “你这囚犯,在那里做什么梦!你不听见么?他们米行是拿本钱来开的,不肯替我们白当差。”

“那末,我们的田也是将本钱来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要替田主白当差!”

“我刚才在廒间里这么想:现在让你们占便宜,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故意把声音压得很低,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

“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米,拿点儿来吃是不犯王法的。”理直气壮的声口。“今年春天,丰桥地方不是闹过抢米么?”

主要性格特征是忠厚老实;这个对话片段则反映了他们身上也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两者之间不矛盾,黑暗的社会现实使得这些忠厚老实的农民也产生了抗争意识。


相关文章

  • 烈日暴雨下教案
  • 一.导入新课 1.说话练习 你能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来形容一下"烈日"之"烈"和"暴雨"之"暴"吗? 2.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一个连词"和&quo ...查看


  • 在烈日和暴雨1 1
  • 在烈日和暴雨下 老舍 教学目标 1.通过在烈日和暴雨下为生活而痛苦挣扎的形象,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2.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3.了解祥子的处境,体会旧社会城市劳动人民的苦 ...查看


  •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1)
  • 教学目标 1.认识旧社会城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激发以新社会的热爱.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 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 ...查看


  • [在烈日和暴雨下]
  • 月 日 总第 课时 课题: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目标: 1.能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小说的内容. 2.体会烈日之烈. 3.初步体会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体会准确生动.精确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会烈日之烈 教学难点:怎样表现 ...查看


  • 骆驼祥子与老舍资料
  • ① 老舍出身于平民家庭,家境贫苦,一岁时,父亲牺牲于八国联军的炮火之下,他就靠母亲和姐姐为 人洗衣服维持生活,他是家中唯一识字的孩子,但常常饿着肚子去听课.这样,他从小就和穷人打交道,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这样的身世和经历无疑对老舍后来创作& ...查看


  • 在烈日和暴雨下 1
  •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实录 李爱红 学习重点:1.学习课文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的写法 2.片断练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师: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初步感觉或第一印象啊?现在可以随便谈谈.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 ...查看


  • 描写天气.时辰.四季的词语
  • 描写使四季的词语 春天: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春风化雨.春回大地.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春意正浓.风和日丽.春花烂漫.鸟语花香.百鸟鸣春.百花齐放.莺歌燕舞.万紫千红.春雨如油.生机勃勃.春色满圆.春意盎然.和风细雨.春梦无痕.春色撩人.春深似 ...查看


  • [军训心得体会]涤荡心灵的漫长军训
  • 驰骋充满荆棘的岁月征程,迈向"漫长军训"的征途,参透"短暂暑假"的峥嵘岁月蹉跎.军训期间,历尽炽热烈日的吞噬,历尽暴雨洗涤的折磨,历尽峥嵘岁月的坎坷.那便是涤荡心灵的"漫长军训"- ...查看


  • 精选散文阅读: 夏雨情结
  • 今年怎么了?炎夏很久了,一场雨也没下.酷暑难耐的盛夏火热而漫长,白花花的太阳无情的抛洒四方,烈日当空照,酷暑撵不走.不管你接受不接受,喜欢不喜欢,她依旧热辣辣,媚眼电光四射,激情飞扬,孤芳自赏,魅力难挡,让人窒息,让人烦躁心慌. 此时,来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