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艺术美赏析

《庄子.秋水》艺术美赏析

  摘 要:《秋水》是大学语文的传统篇目,它宣扬了相对主义,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思想因素,特别是在艺术上有着诸多美的因素。

  关键词:秋水;艺术美;多样化

  

  《秋水》通过河伯和海若的对话,宣扬了相对主义,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思想因素,如认为人的认识无法超越所生存的环境,必定受到有限的空间、时间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而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客观上给人以不断进取、永不自满的启迪。特别是在艺术上有着诸多美的因素。

  首先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美。庄子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寓于形象的描绘之中,借助于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景象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学道理。其说理的形象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寓言的运用。本文整篇就是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就是意在于此,言寄于彼。作者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这里,河伯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即他要批判的对象。北海若实际上是作者的化身。这样一个整体性构思,与其他诸子散文在正面说理过程中局部地穿插寓言故事,是有所不同的。

  (2)意境的描绘。读《秋水》,你起先并不觉得这是一篇说理文章,因为作者力图要让读者用感官去感受形象事物,而不是用头脑去思索领悟深奥的哲理。文章开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雄浑壮观的景象:秋雨应时而来,百川随之奔腾,水流注于黄河,河水汤汤,气势非凡。接着又用简洁的笔墨描绘了大海苍莽浩渺的景观,令我们视野为之一展,心胸为之一舒。这一段景物描写,虽然言未及理,我们却隐约地体味到自然景象本身所包容的理趣。庄子关于认识是无限的观点,借助于意境描绘巧妙地传达出来。而且,文中描绘的河景与海景,还对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之间的对照,起到了有力的陪衬作用。河伯见河水汤汤,“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及至见到横无际涯的大海,才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后来北海若教以“大理”,却又说“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自以为多与不敢自多的对比,由于有了上述认识背景的衬托,而显得更有力度,更为鲜明。

  (3)比喻的迭出。庄子散文,长于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本文中为了说明人的认识不能超越客观环境,借海若之口,连用了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士束于教三个比喻,则河伯洋洋自得之丑可见,而作者的结论亦蕴于比喻之中。又如北海若开导河伯要扩大视野,不能“自多”,借助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如礨空与大泽、稊米与大仓、毫末与马体。生动贴切的比喻,构成了一个个具体实在的事物形象,引人联想,发人深思,做到了说理的形象化。

  其次是逐层推进、生发无穷的论证方法。本文讨论的是认识的无穷相对性问题,所以用逐层推进、生发无穷的论证方法最为合宜。作者在文章中展开的现实世界,显示了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不同层次,就在对现实世界的逐步展开过程中,文章的道理也逐步得以推进,最终表达了全文主旨。

  文章首先展现了河景,引出了河伯“以天下之美尽在己”自我价值判断。接着又向前推进一步,展现了大海的景观,引出了河伯对自己的否定:“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下面,借北海若开导河伯的答话,又进而把现实世界由河、海推广到更为宏观的“天地”,甚至由现实世界的范畴推广到哲学的范畴——“阴阳”:“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从而引出了北海若“未尝自多”的自我价值判断。以“未尝自多”来否定自以为多,说明了认识无止境、不应自满的道理。这就是逐层推进而得出的文章主旨。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逐层推进,并非像在诸子散文中常见的那样,基本上是逻辑的推理和演进,而是始终没有离开客观事物形象。对这样一种论证方法,前人评论得很好:“假河伯、海若回答,一层进似一层,如剥蕉心,不尽不止。”(宣颖《南华经解》)

  第三是宏肆有力的气势美。文章贵有气势,这首先来自于说理的逻辑力量,也得力于语言技巧。本文中北海若答话的部分,也即作者正面说理的部分,有意识地运用了较多的排比句和反诘句,从而造成了滔滔莽莽、宏肆有力的气势。

  北海若答话,劈面而来就采用了排比句式:“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整齐和谐的排比句,读来具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这三句排比加上反诘语气,更显得语意挺拔,铿锵有力。作者还在表明自己观点的关键之处运用反诘句,如“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是表明自我价值判断的话:“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这是讽刺儒家浅闻陋见的话,并与文章开头部分“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遥相互应,所以也用了反诘句,以否定形式加强了肯定无疑的语气。

   总之,《秋水》有多种多样的审美特质,它很好地体现了《庄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庄子.秋水》艺术美赏析

  摘 要:《秋水》是大学语文的传统篇目,它宣扬了相对主义,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思想因素,特别是在艺术上有着诸多美的因素。

  关键词:秋水;艺术美;多样化

  

  《秋水》通过河伯和海若的对话,宣扬了相对主义,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思想因素,如认为人的认识无法超越所生存的环境,必定受到有限的空间、时间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而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客观上给人以不断进取、永不自满的启迪。特别是在艺术上有着诸多美的因素。

  首先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美。庄子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寓于形象的描绘之中,借助于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景象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学道理。其说理的形象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寓言的运用。本文整篇就是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就是意在于此,言寄于彼。作者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这里,河伯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即他要批判的对象。北海若实际上是作者的化身。这样一个整体性构思,与其他诸子散文在正面说理过程中局部地穿插寓言故事,是有所不同的。

  (2)意境的描绘。读《秋水》,你起先并不觉得这是一篇说理文章,因为作者力图要让读者用感官去感受形象事物,而不是用头脑去思索领悟深奥的哲理。文章开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雄浑壮观的景象:秋雨应时而来,百川随之奔腾,水流注于黄河,河水汤汤,气势非凡。接着又用简洁的笔墨描绘了大海苍莽浩渺的景观,令我们视野为之一展,心胸为之一舒。这一段景物描写,虽然言未及理,我们却隐约地体味到自然景象本身所包容的理趣。庄子关于认识是无限的观点,借助于意境描绘巧妙地传达出来。而且,文中描绘的河景与海景,还对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之间的对照,起到了有力的陪衬作用。河伯见河水汤汤,“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及至见到横无际涯的大海,才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后来北海若教以“大理”,却又说“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自以为多与不敢自多的对比,由于有了上述认识背景的衬托,而显得更有力度,更为鲜明。

  (3)比喻的迭出。庄子散文,长于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本文中为了说明人的认识不能超越客观环境,借海若之口,连用了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士束于教三个比喻,则河伯洋洋自得之丑可见,而作者的结论亦蕴于比喻之中。又如北海若开导河伯要扩大视野,不能“自多”,借助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如礨空与大泽、稊米与大仓、毫末与马体。生动贴切的比喻,构成了一个个具体实在的事物形象,引人联想,发人深思,做到了说理的形象化。

  其次是逐层推进、生发无穷的论证方法。本文讨论的是认识的无穷相对性问题,所以用逐层推进、生发无穷的论证方法最为合宜。作者在文章中展开的现实世界,显示了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不同层次,就在对现实世界的逐步展开过程中,文章的道理也逐步得以推进,最终表达了全文主旨。

  文章首先展现了河景,引出了河伯“以天下之美尽在己”自我价值判断。接着又向前推进一步,展现了大海的景观,引出了河伯对自己的否定:“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下面,借北海若开导河伯的答话,又进而把现实世界由河、海推广到更为宏观的“天地”,甚至由现实世界的范畴推广到哲学的范畴——“阴阳”:“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从而引出了北海若“未尝自多”的自我价值判断。以“未尝自多”来否定自以为多,说明了认识无止境、不应自满的道理。这就是逐层推进而得出的文章主旨。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逐层推进,并非像在诸子散文中常见的那样,基本上是逻辑的推理和演进,而是始终没有离开客观事物形象。对这样一种论证方法,前人评论得很好:“假河伯、海若回答,一层进似一层,如剥蕉心,不尽不止。”(宣颖《南华经解》)

  第三是宏肆有力的气势美。文章贵有气势,这首先来自于说理的逻辑力量,也得力于语言技巧。本文中北海若答话的部分,也即作者正面说理的部分,有意识地运用了较多的排比句和反诘句,从而造成了滔滔莽莽、宏肆有力的气势。

  北海若答话,劈面而来就采用了排比句式:“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整齐和谐的排比句,读来具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这三句排比加上反诘语气,更显得语意挺拔,铿锵有力。作者还在表明自己观点的关键之处运用反诘句,如“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是表明自我价值判断的话:“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这是讽刺儒家浅闻陋见的话,并与文章开头部分“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遥相互应,所以也用了反诘句,以否定形式加强了肯定无疑的语气。

   总之,《秋水》有多种多样的审美特质,它很好地体现了《庄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相关文章

  •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 ...查看


  • [庄子故事二则]教学设计
  •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欣赏< ...查看


  • 秋水课堂实录
  •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04年12月23日 地点:北师大天津附中高一8班 师:昨天我在<智者的叮咛>这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 ...查看


  • [秋水]教学设计
  • <秋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积累本课实词.虚词:掌握文言句式.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 ...查看


  •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
  •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秋水>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秋水>在教材中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应着眼于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研习课文,加强语文积累,从而真正成为体现 ...查看


  • 公开课[秋水]教案
  • 公开课<秋水>教案 (一) 导入语:(文学常识部分板书1) 开场白加上提问--影响中国最深远的两大思想派别是哪两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各举出两个.(明确:儒家孔孟,道家老庄)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 ...查看


  •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44
  •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一)已完成 1 以下()不属于清华大学四大导师. ∙ ∙ ∙ ∙ A .梁启超 B .赵元任 C .陈寅恪 D .陈独秀 我的答案:D 2 知识分子自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以下()不具备这一文化意义. ∙ ∙ ...查看


  • 2013最新上海高中语文课文篇目
  • 上海高中语文课文篇目(高一) (基本篇目和﹡略读篇目) 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 生命体验 1.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2.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衡 3.﹡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周国平 第二单元 美好亲情 4.边城(节选1.13章) 沈从文 5.合欢 ...查看


  • 大学语文课后题
  • 第一讲<蒹葭>思考题 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 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