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积累本课实词、虚词;掌握文言句式。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整体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新课导入。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拿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1)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2)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组织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四、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五、布置作业

阅读《秋水》中紧接课文的一段,说说其中比喻的含义。

北海若曰:“牛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秋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积累本课实词、虚词;掌握文言句式。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整体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新课导入。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拿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1)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2)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组织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四、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五、布置作业

阅读《秋水》中紧接课文的一段,说说其中比喻的含义。

北海若曰:“牛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相关文章

  • 大蒜多倍体诱导的实验设计方案
  • 大蒜多倍体诱导的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目的及原理: 目的:了解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原理,学习用秋水仙素诱发多倍体大蒜的方法,学习识别多倍体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细胞学特点.从而掌握了人工诱导多倍体植物的方法并学会了利用染色体分析方法对多倍体细胞做出 ...查看


  • [秋水]获奖教学设计
  •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秋水>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秋水>在教材中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应着眼于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研习课文,加强语文积累,从而真正成为体现 ...查看


  • 洋葱多倍体的诱导 (最终修改版)
  • 洋葱多倍体的诱导实验设计方案 组员: 一. 提出假设及预期 假设:用0 .05% .0 .1% .0.15%等不同梯度浓度的秋水仙素,诱导洋葱根尖的人工效果不同. 预期:浓度为0. 15%的秋水仙素处理的洋葱根尖细胞加倍效果最好. 二. 实 ...查看


  • [秋水]课后反思
  • <秋水>课后反思 <秋水(节选)>是庄子的一篇小文,必修三最后一个板块"融会贯通"中的一篇自读课文.确定课题后,我首先感到了两个难点:一是自读课文怎么教,二是短文如何长教. 根据这两个难点,我翻阅 ...查看


  • 秋水说课稿及教案
  • <秋水>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 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 ...查看


  • 秋水课堂实录
  • <秋水>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04年12月23日 地点:北师大天津附中高一8班 师:昨天我在<智者的叮咛>这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庄子是战国时代最富浪漫诗情.生命体验和批判头脑的诗人哲学家." ...查看


  • 公开课[秋水]教案
  • 公开课<秋水>教案 (一) 导入语:(文学常识部分板书1) 开场白加上提问--影响中国最深远的两大思想派别是哪两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各举出两个.(明确:儒家孔孟,道家老庄)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 ...查看


  • 秋水云天坐听流泉飞瀑
  • 标题:秋水云天坐听流泉飞瀑 雅居乐"富春山居"的水景设计. 荷香茶几·鱼缸水景. 爱莲说·鱼缸水景. 流水喷泉·喷泉水景. 君华天汇"天际墅"的水景设计. 青青河边草·迷你鱼缸水景. 用太湖石和防腐木 ...查看


  • 感受秋天的作文
  • 感受秋天 一.教学目标 : 1. 认识秋天 2. 描绘秋天 3. 感悟秋天 (说明: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在秋天里,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充分体现出新课标所规定的作文课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