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为什么能根深蒂固

应试教育为什么能根深蒂固

思想的天空

应试教育是一种压抑青少年个性、遏制青少年潜能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摧残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方式。针对这个弊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明确而响亮地提出,要用素质教育取代目前广为人们所诟病的应试教育。无疑,素质教育较之应试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之处,它也与发达国家的健全的教育方式相适应,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对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之后创新能力的发挥,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问题是这样一种人人都说好的教育方式,为什么近几年来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呢?环顾中国中小学界大行其道的仍然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口号上,即便是少数在素质教育方面有一定进展的中小学,充其量也只是应试教育的附属物,只占次要的地位,离登堂入室取应试教育而代之的理想相差很远。

事实是,农村和小城镇的孩子80~90%上不了重点或本科,在应试教育填鸭式灌输教学的影响下,他们大多数人都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有的人甚至中途辍学。当今是市场经济时代,比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改变命运的途径已经有很多条了,可当今的灌输应试教育在他们的心田里播下了厌学的种子,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肯定会产生不利地影响。只有10~20%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中考上重点或本科,这其中又有一部分人会成为高分低能的蠢才,还有些人因学致贫。

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难道中国的中小学永远是应试教育的一统天下,素质教育只能作为一种点缀吗?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都有它的深刻的历史渊源,都不是孤立的现象,都是与那个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因此,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地探索应试教育产生的根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答素质教育难以推行的原因,也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地推行素质教育,最终取应试教育而代之,从而完成教育方式的变革,跟上世界先进的教育方式潮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出高素质的、既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独到创新精神的各类人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应试教育越演越烈呢?我认为根源是:

第一、家长方面的压力和鼓励。

家长们之所以成为应试教育的支持者,出于潜在的本能,即人们通常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家长们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可能进入以前只有少数幸运儿才能进入的大学。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大学,他们关心的就是这一点。到现在为止,大多数的教师对于应试教育处于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但是,家长们却成了越来越强大的、热情始终不减的应试教育支持者。至于广大的中小学生,他们只是被动的一群,他们受到来自教师和家长双方面的不可抗拒的压力,只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为好,那根本不是他们所能左右的。恰恰在这一点上,成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

第二,城乡分隔促使广大的农村考生以考取大学作为自己跳出农门的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他们对应试教育从被动接受到逐步习惯。

城里人享受着许多乡下人所不能享受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一个人不幸生为乡下人,就意味着你将与愚昧、贫困为伍,你与同样年龄的城里人完全不在一个起点上,而且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不平等现象还是世袭的。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身份,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拼命努力地读书考上大学。在成为城里人这一诱人前景的召唤下,广大的农村学生只把考取大学作为自己跳出农门的选择。从内心来说,他们并不赞成应试教育那种遏制人的个性与潜能的教学方式,但是,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述,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中,学生是力量最小的一群,他们只有被动地接受任何合理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当然他们对于应试教育也并非强烈反对,基本上大多数人对应试教育从不习惯到逐步习惯,乃至于许多人特别

是跳出农门的考取大学的人对应试教育持赞同态度。各类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走上教师岗位之后,成了应试教育忠实执行者,他们用自己曾经成功改变自己命运的那种教育方式继续教育他们的学生。

第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对就业的巨大冲击,也迫使广大的学生以考取大学作为选择职业的优先考虑,特别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更迫使学生以考取重点大学为目标。

现在家长都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要想就业,就得使孩子考进大学。在这种普遍社会压力之下,家长与子女的认识几乎是一致的。坦率地说,现今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家长已经放弃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严峻的生活现实使他们把目标定在将来的孩子能有一个比较好的饭碗,而进大学深造几乎成了唯一的拥有较好饭碗的保证。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学好应付高考的几门功课,就成了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位一体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谈论实施素质教育、谈论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人们从理论上认同,仍然会按应试教育去做。

第四,民族心理对应试教育的认同与对素质教育的排斥。

我们在评价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的时候,一般是用勤劳、善良,不畏强暴,百折不挠来表示。这确实是中华民族的风骨之所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看到,民族心理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喜欢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思变革,对新的事物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我们从历史上数次著名的变法失败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可以说,凡是想急剧改变现实的人很少能够成功的,而且下场都是悲惨的。在教师的作用中,人们千百年来信奉的是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说。与此同时,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正是这一种集体无意识,这一种经由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心理和习惯,使得应试教育成了人们普遍认可、接受的现实。

有的改革者希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快乐学习方式,其实这是很难行得通的,民族的心理和习惯对这种标新立异的东西天生是排斥的。教师和学生对此都不可能感到习惯和舒服,他们感到习惯的是那种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是一个创新,同时也是一个冒险。所以在没有规范的条例、制度、措施的前提下,实施素质教育就意味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精力,冒着更大的风险。在各类人群中,知识分子恐怕是最少冒险精神的,这是中国儒家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中庸之道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行事做人的准则。中国成语“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中国人之缺乏冒险精神典型集中的写照。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教师对于素质教育持怀疑态度。实际上可以这样说,理应最积极参预此事的广大中小学教师,一定程度上反而成了此事的阻力。究其原因,害怕风险,害怕失败,害怕承担责任恐怕是最直接的思想根源。

第五,素质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零散不成系统,缺乏可操作性与持久性,加之教育工作者本身的不认同以及教师队伍莨莠不齐,难以有效施行高水平的素质教育。

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在培养目标、教育手段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差距。反思我们尽管提倡素质教育多年,但其结果乏善可陈,根源何在?根源就是没有对此有正确全面的理解。人们往往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应试教育的力量在于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民族心理、民族习惯、民族传统之中。用军队来作比方,应试教育既有明确、坚定的军事理论,也有明确的战略战术,更有身经百战、深得战争奥秘的指战员,但素质教育充其量只是一些游兵散勇。虽然它也有一些明确的战争目标,但手段是苍白的,军事理论是肤浅的,不仅如此,这种军事理论基本上是泊来品,在多大的程度上适合中国的现状是值得怀疑的。因此,我们假如可以认为一支游兵散勇就能够打败阵容齐整的军团无异于痴人说梦。

不仅如此,应试教育除了民族心理、习惯和传统的深刻影响,使它看起来坚不可摧,教师、家长、学生的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从教师来说,他们对于素质教育并非全心全意地赞成,因为应试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得心应手的武器,相反,素质教育则是一件完全陌生的武器。从人的本性来说,偏向于前者就是毫不奇怪的了,况且,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教师队伍也是莨莠不齐,有人即使想推行素质教育也是力不从心。从家长来说,他们当然赞成应试教育,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应试教育才能给他们孩子真正的知识,才能真正使他们的孩子跨进大学的校门从而改变孩子的命运。至于素质教育,大多数家长看来只是一种哗众取宠、浮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而且在能够直接提高学习成绩的诱惑下,他们也自愿不自愿地投向应试教育。由此可见,应试教育在中国有着强大的根基,有着广泛的支持,改变它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现今的读书与考试紧紧联系在一起,就象中国科举考试是一张试卷定前程一样,如今也是一张试卷定终身。时代的变迁并没改变这一历史惊人的雷同。因此,应试教育大有市场就是正常可以理解的了。综上所述,可见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在现阶段存在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改变它,用素质教育的方式来替代它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应试教育发展的走向到底如何,它是否会长期存在不可改变呢?是不是素质教育只能是作为一种口号,一种理想追求而存在呢?对此,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回答“是”还是“否”。

应试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强大的根基:就是民族心理、民族传统、落后的经济生产方式、城乡不合理的分隔机制、就业面的有限。可以说,这样的根基如果不被动摇,那末,应试教育的生命之树将会长青。但是,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应试教育的根基将逐步动摇。可以预见,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之后,素质教育将逐步兴起,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最终取代应试教育的霸主地位。当然,这需要比较长的历史时期,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的思想都是不现实的,都是有害的。目前,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蓄力量,积蓄素质教育的经验,首先从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施行,因为说到底,经济是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这样说,当素质教育成了我们教育的主要方式的时候,一定是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的日子。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应试教育为什么能根深蒂固

思想的天空

应试教育是一种压抑青少年个性、遏制青少年潜能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摧残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方式。针对这个弊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明确而响亮地提出,要用素质教育取代目前广为人们所诟病的应试教育。无疑,素质教育较之应试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之处,它也与发达国家的健全的教育方式相适应,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对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之后创新能力的发挥,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问题是这样一种人人都说好的教育方式,为什么近几年来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呢?环顾中国中小学界大行其道的仍然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口号上,即便是少数在素质教育方面有一定进展的中小学,充其量也只是应试教育的附属物,只占次要的地位,离登堂入室取应试教育而代之的理想相差很远。

事实是,农村和小城镇的孩子80~90%上不了重点或本科,在应试教育填鸭式灌输教学的影响下,他们大多数人都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有的人甚至中途辍学。当今是市场经济时代,比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改变命运的途径已经有很多条了,可当今的灌输应试教育在他们的心田里播下了厌学的种子,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肯定会产生不利地影响。只有10~20%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中考上重点或本科,这其中又有一部分人会成为高分低能的蠢才,还有些人因学致贫。

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难道中国的中小学永远是应试教育的一统天下,素质教育只能作为一种点缀吗?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都有它的深刻的历史渊源,都不是孤立的现象,都是与那个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因此,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地探索应试教育产生的根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答素质教育难以推行的原因,也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地推行素质教育,最终取应试教育而代之,从而完成教育方式的变革,跟上世界先进的教育方式潮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出高素质的、既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独到创新精神的各类人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应试教育越演越烈呢?我认为根源是:

第一、家长方面的压力和鼓励。

家长们之所以成为应试教育的支持者,出于潜在的本能,即人们通常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家长们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可能进入以前只有少数幸运儿才能进入的大学。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大学,他们关心的就是这一点。到现在为止,大多数的教师对于应试教育处于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但是,家长们却成了越来越强大的、热情始终不减的应试教育支持者。至于广大的中小学生,他们只是被动的一群,他们受到来自教师和家长双方面的不可抗拒的压力,只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为好,那根本不是他们所能左右的。恰恰在这一点上,成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

第二,城乡分隔促使广大的农村考生以考取大学作为自己跳出农门的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他们对应试教育从被动接受到逐步习惯。

城里人享受着许多乡下人所不能享受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一个人不幸生为乡下人,就意味着你将与愚昧、贫困为伍,你与同样年龄的城里人完全不在一个起点上,而且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不平等现象还是世袭的。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身份,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拼命努力地读书考上大学。在成为城里人这一诱人前景的召唤下,广大的农村学生只把考取大学作为自己跳出农门的选择。从内心来说,他们并不赞成应试教育那种遏制人的个性与潜能的教学方式,但是,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述,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中,学生是力量最小的一群,他们只有被动地接受任何合理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当然他们对于应试教育也并非强烈反对,基本上大多数人对应试教育从不习惯到逐步习惯,乃至于许多人特别

是跳出农门的考取大学的人对应试教育持赞同态度。各类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走上教师岗位之后,成了应试教育忠实执行者,他们用自己曾经成功改变自己命运的那种教育方式继续教育他们的学生。

第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对就业的巨大冲击,也迫使广大的学生以考取大学作为选择职业的优先考虑,特别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更迫使学生以考取重点大学为目标。

现在家长都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要想就业,就得使孩子考进大学。在这种普遍社会压力之下,家长与子女的认识几乎是一致的。坦率地说,现今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家长已经放弃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严峻的生活现实使他们把目标定在将来的孩子能有一个比较好的饭碗,而进大学深造几乎成了唯一的拥有较好饭碗的保证。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学好应付高考的几门功课,就成了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位一体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谈论实施素质教育、谈论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人们从理论上认同,仍然会按应试教育去做。

第四,民族心理对应试教育的认同与对素质教育的排斥。

我们在评价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的时候,一般是用勤劳、善良,不畏强暴,百折不挠来表示。这确实是中华民族的风骨之所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看到,民族心理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喜欢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思变革,对新的事物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我们从历史上数次著名的变法失败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可以说,凡是想急剧改变现实的人很少能够成功的,而且下场都是悲惨的。在教师的作用中,人们千百年来信奉的是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说。与此同时,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正是这一种集体无意识,这一种经由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心理和习惯,使得应试教育成了人们普遍认可、接受的现实。

有的改革者希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快乐学习方式,其实这是很难行得通的,民族的心理和习惯对这种标新立异的东西天生是排斥的。教师和学生对此都不可能感到习惯和舒服,他们感到习惯的是那种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是一个创新,同时也是一个冒险。所以在没有规范的条例、制度、措施的前提下,实施素质教育就意味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精力,冒着更大的风险。在各类人群中,知识分子恐怕是最少冒险精神的,这是中国儒家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中庸之道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行事做人的准则。中国成语“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中国人之缺乏冒险精神典型集中的写照。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教师对于素质教育持怀疑态度。实际上可以这样说,理应最积极参预此事的广大中小学教师,一定程度上反而成了此事的阻力。究其原因,害怕风险,害怕失败,害怕承担责任恐怕是最直接的思想根源。

第五,素质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零散不成系统,缺乏可操作性与持久性,加之教育工作者本身的不认同以及教师队伍莨莠不齐,难以有效施行高水平的素质教育。

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在培养目标、教育手段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差距。反思我们尽管提倡素质教育多年,但其结果乏善可陈,根源何在?根源就是没有对此有正确全面的理解。人们往往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应试教育的力量在于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民族心理、民族习惯、民族传统之中。用军队来作比方,应试教育既有明确、坚定的军事理论,也有明确的战略战术,更有身经百战、深得战争奥秘的指战员,但素质教育充其量只是一些游兵散勇。虽然它也有一些明确的战争目标,但手段是苍白的,军事理论是肤浅的,不仅如此,这种军事理论基本上是泊来品,在多大的程度上适合中国的现状是值得怀疑的。因此,我们假如可以认为一支游兵散勇就能够打败阵容齐整的军团无异于痴人说梦。

不仅如此,应试教育除了民族心理、习惯和传统的深刻影响,使它看起来坚不可摧,教师、家长、学生的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从教师来说,他们对于素质教育并非全心全意地赞成,因为应试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得心应手的武器,相反,素质教育则是一件完全陌生的武器。从人的本性来说,偏向于前者就是毫不奇怪的了,况且,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教师队伍也是莨莠不齐,有人即使想推行素质教育也是力不从心。从家长来说,他们当然赞成应试教育,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应试教育才能给他们孩子真正的知识,才能真正使他们的孩子跨进大学的校门从而改变孩子的命运。至于素质教育,大多数家长看来只是一种哗众取宠、浮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而且在能够直接提高学习成绩的诱惑下,他们也自愿不自愿地投向应试教育。由此可见,应试教育在中国有着强大的根基,有着广泛的支持,改变它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现今的读书与考试紧紧联系在一起,就象中国科举考试是一张试卷定前程一样,如今也是一张试卷定终身。时代的变迁并没改变这一历史惊人的雷同。因此,应试教育大有市场就是正常可以理解的了。综上所述,可见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在现阶段存在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改变它,用素质教育的方式来替代它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应试教育发展的走向到底如何,它是否会长期存在不可改变呢?是不是素质教育只能是作为一种口号,一种理想追求而存在呢?对此,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回答“是”还是“否”。

应试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强大的根基:就是民族心理、民族传统、落后的经济生产方式、城乡不合理的分隔机制、就业面的有限。可以说,这样的根基如果不被动摇,那末,应试教育的生命之树将会长青。但是,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应试教育的根基将逐步动摇。可以预见,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之后,素质教育将逐步兴起,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最终取代应试教育的霸主地位。当然,这需要比较长的历史时期,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的思想都是不现实的,都是有害的。目前,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蓄力量,积蓄素质教育的经验,首先从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施行,因为说到底,经济是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这样说,当素质教育成了我们教育的主要方式的时候,一定是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的日子。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相关文章

  • 浅谈农村推进素质教育
  • 摘要:目前素质教育进程缓慢,在广大的农村学校缺乏新课程理念,思想观念落后,基本还是"应试教育"的天下,再加上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匮乏,师资力量不均衡,音.体.美等课基本流于形式,学校管理水平低下,以分数高低评价学校,教师及 ...查看


  • 浅谈教育本质与推行素质教育
  • 摘要:在素质教育发展日渐成型的今天,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度却不减反增的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与教师们的教学,更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成熟.当我们不断追求教育成绩不断改进教育手段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逐渐使偏离的教育回归其本质.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指一 ...查看


  • 中国应试教育浅析
  • 摘 要:如何为应试教育?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为应付考试,尤其以升学考试为典型,即是在教育中偏离社会整体发展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受教育者个人终身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 关键词:应试教育 升学 ...查看


  • 素质教育与校长的素质
  • 作者:盛传利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03期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一方面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导向和配套改革,创设适合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求学校教育进行思想观念 ...查看


  •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看法
  •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看法 鲁安怀 科学时报 加入时间:2009-9-23 11:19:33 点击: 124次 录入:陈文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阶段.当然,在看到成就的同时 ...查看


  •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上,占主导地位的是选择的教育观,即从教育对象中挑选一定社会.一定行业所需要的人才,而把多数人置于被淘汰的行列,让他们以失败者的身份进入社会.这种选择的教育观在今天的中国,仍根深蒂固地表现在各 ...查看


  •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摘 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高校应把创新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教育在认识上的误区和教育手段的不当,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因此提 ...查看


  • 2016上半年陕西教师资格证国考面试真题
  • 2016上半年陕西教师资格证国考面试真题 一: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 素质教育的内涵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思维力.教育改革中提及的要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公平发展,正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素质教育 ...查看


  • 浅谈新课程下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反思
  • 浅谈新课程下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反思 浅谈新课程下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反思 摘要: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课改意识逐步增强,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等多种教学途径,促进农村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