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范式转换

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范式转换

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范式转换

(复旦大学

扬谢兆树

中文系,上海200433)

摘要:文化主义、结构主义、葛兰西霸权理论,以及霍尔的连接理论,可视为文化研究历经的四种马克思

主义范式转换。文化主义推崇工人阶级文化的研究,威廉斯拒绝将马克思主义阐释为生产体系的变革带动文进而倡导他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并非空穴来风。结构主义范式见证了阿尔都塞旗帜下文化化导向的变革,

而把每一种社会实践理解为具有相对独立内在法则的复杂单元。研究如何偏离文化主义的整体描述性方法,

“葛兰西转向”如果说文化研究的标志着文化霸权的概念开始得到充分重视,那么连接理论作为一种新葛兰西主义,强调判断文化产品的优劣高下,需要深入仔细考察文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全部过程,足以显示离开政治或历史的连接,对大众文化任何居高临下的草草结论,都将是隔靴搔痒。

关键词:文化主义

结构主义

霸权理论

连接理论

马克思主义

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血缘关系历来多为

学界关注,有关文献亦不胜枚举。如英国学者杰雷米·吉尔伯特在其《开放的一种伦理:激进民主文化研究》一文中,就20世纪90年代多有学者提出能否以“后马克思主义”为文化研究理论范

明确表示无此必要,因为:式,

无论是斯图亚特·霍尔事实上的后马克思主义,以及“文化研究”所有那些仅仅批判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学者们也好,还是与此密切相关的厄内斯托·拉克劳和项塔尔·墨菲的正统“后马克思主义”也好,都已经深深渗入文化研究的主流,或隐或显地再来建构这

①一立场,实是多此一举。吉尔伯特这里是言“后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研

究并不是陌生的东西。其实回顾文化研究的历史,毋宁说也是一段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如果我们以20世纪50年代后叶为文化研究的发端年代,直到1964年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标志文化研究制度化的确立,以及此后中心如星火燎原,将文化研究的火种撒播到世界各地,那么文化主义、结构主义、葛兰西霸权理论,以及霍

尔的连接理论,当可视为文化研究历经的最为影

响深广的四种马克思主义范式转换。

一、文化主义

文化主义的标举的口号是“文化是普通平常。这是雷蒙·威廉斯1958年同名文章的标的”

题,也可视为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第一代学人的纲领。就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三人的相关著述来看,无论是理查·霍加特的《识字

,的用途》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和还是E.P.汤普森的《英

,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都是开拓性的著作,上述三人同时也被视作文化主义三足鼎立的代表人物。

这是因为他们遵循一种共同的文化研究的方法,——此种文也就是坚持通过研究一个社会的文化———即有化的文本形式,以及其实践的文献记录—可能重建这个社会中男男女女共享的行为模式和

观念格局,而正是这些男男女女,在生产和消费此一社会中的文化文本与实践②。由此可见,文化主义重申文化是普通人的文化,这是伯明翰中心标举的传统。从理论上看,文化主义主要是从两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编号:11BKS016)阶段性成果。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陆扬,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谢兆树,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合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9·

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种批判性对话中产生,其一是反对利维斯主义的精英文化路线,其二是不满对马克思主义的机械特别是经济决定论的理解。理解,

《识字的用途》上半部分写3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文化是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下半部分写50年代大众文化突起,导致工人阶级原生态文化衰落,则主要是利用他作为一个大学讲师,收集的各种资料。换言之,前者是个人回忆,后者是研究成果。这个区别,对于理解《识字的用途》中的文化主义立场,是不容忽略的。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在霍加特看来是一种丰富的充分的日常生活文化,具有强烈的社群意识,是为大众自生自发的文化。他这样追记当年海滩上的美好时光:

他们悠闲地逛逛商店,兴许喝点什或者躺在折叠椅上,品尝冰激凌,吞么,

食薄荷汉堡。大伙儿笑声不绝,诸如笑约翰生太太衣服塞进宽松裤里,一个劲儿要划船,笑汉德森太太装腔作势,表示

,她同折叠椅服务生“好上了”再不笑女厕所门口排长队。然后便是买回家礼

物,一顿丰富的晚茶,回家路上再喝上一杯。要是男人也在,当然,假如是男人们出行,肯定还要多歇几站,背上一两箱啤酒,边走边喝……③

这样一种自得其乐的日常消遣,毋宁说就是工人阶级的大众文化,它的底蕴就是大众的日常生活,显得亲切,甚至遥远而又浪漫。为此不乏有人批评霍加特是把30年代的工人阶级生活乌托邦化了。

更值得注意的应是雷蒙·威廉斯对工人阶级

。《文化是普通平常的》文化的一片深情一文中,威廉斯明确表示反对文化受某个阶级支配这一看

法,认为那是处心积虑将社会的共同遗产归之于一个少数阶级,反之判定大多数人是无知群氓。我们不难发现,威廉斯的这一立场,针对的正是阿诺德和利维斯的少数人文化传统。威廉斯讽刺说,这个传统告诉我们,只有知恩图报的穷人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可是他漫步在剑桥校园里,却没有受宠若惊,感激涕零自己学会了知恩图报。他明白比较他出身阶级的其他人等,并不更好,也并不更坏。威廉斯承认有一个英国资产阶级文化,它的教育、文学和社会机制,都强大无比,紧密联系着·10·

在持续不断的压力之下,门扉在权力中心。虽然,

慢慢洞开,可是要说大多数工人阶级是被排斥在那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假如就此这个文化之外,

那就是断言工人阶级是被排除在英国文化之外,胡说八道了。威廉斯强调工人阶级具有自己的文

化机制,而且是在日益壮大。工人阶级对于资产阶级文化的大部分内容,其实是无所需求的。所以英国文化绝不等于资产阶级文化:

英国生活方式中的很大一部分,包括它的艺术和知识,在任何显见的意义上来看,都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有许多文化制度和共同意义,压根就谈不上单纯是商业化中产阶级的产物,还有艺

有共同的英国遗产,它们是由术和知识、

其中许多人各式各样的人们所创造的,

如今为身在其中的阶级和体系而自豪,当初可是对它们抱着一腔怒火。资产阶级给了我们许多东西,包括一个严密的然而是真正的道德体统,至少强过它的宫廷前辈们。资产阶级达成的休闲观念,也给我们显示了许多文化价值。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当代文化就是资产阶级文化,而从保守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

④们,这似乎是人人都在重复的错误。适应于此,威廉斯表示他拒绝将马克思主义阐释

为生产体系的变革带动文化导向的变革,认为此种文化观念与他倡导的“文化是普通平常的”这

是背道而驰的。而威廉斯针锋相对的看一信念,

法是,文化是整个民族的产物,是由许多共同的意

义组成,虽然这些共同意义个别来看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整个个人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产物。故而认为任何一种此类意义可以事先指定下来,那是傲慢无知,不明白文化不是预言,它是由生活本身构成,是无以预知预测,无以事先筹划的。

E.P.汤普森也认为自己一向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他与霍加特和威廉斯并列为文化据继霍尔出任伯明翰主义三足鼎立的代表人物,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第三任主任的理查·约翰生说,是因为一种文化研究的方法将三个人串联了

——起来,那就是坚持通过研究一个社会的文化—此种文化的文本形式,以及其实践的文献记

——即有可能重建这个社会中男男女女共享的录—

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范式转换

行为模式和观念格局,而正是这些男男女女,在生产和消费此一社会中的文化文本与实践⑤。很显这是一种强调人文动因的方法,比较消极的消然,

它愿意凸显积极的生产行为。费行为,

由上可见,文化主义坚持探索特定文化实践

如何表达特定的阶级经验,它强调文学和艺术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强调文化应当包括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的意义和实践,故而语言、日常风俗和行为、宗教和各种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本实践,都成为文化研究的典型对象。20世纪80年代初叶,雷蒙·威廉斯开始倡导“文化唯物主

,义”其要义正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分析中,力图再现此一时期的时代精神。文化由此被视为“生产过程”,阶级分析再一次重振雄风。可一种

,“边缘文化”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两相结合,以说

成就了从文化主义到文化唯物主义的发展路径。

是由学校、家庭、工会这由物质经验所影响产生,

样一些机构所加工形成。故殊有必要强调上述意不同于其它社会实践的效果。识形态机器,

如阿尔都塞认为在前资本主义时期,教会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教会的地位则为教育和家庭所替代,所以学校和家庭,是维持主导意识形态的关键机构所。《列宁与哲学》在一书中,阿尔都塞将学校的意识形态功能描述为:从孩提时代起,学校就抓住孩

“脆弱”子们这一最为的时期,抓住每一个阶级的儿童,压榨在家庭国家机器和教育国家机器之间,

向他们灌输大量包裹在统治意识形态里的“学,识”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求知,资本主义社会形构

即被剥削者和剥削者、剥削者和被剥的生产关系,

被大规模地再生产了。可见,在阿尔削者的关系,

都塞看来,学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典型机构,其功能就是通过传输必要的技能,来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这也是现代社会里国家扮演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的运作不是一个意识层面上的过程,相反它从根本上说是无意识的,表达出人和世界的一种“多元决定”

《保卫马克思》的关系。如在中他指出,意识形态“表征”认真来说是一个的系统,加诸绝大多数人

然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表征与意身上的许多结构,

识毫不相干。故而人们表达的:

不是他们与其存在条件之间的关而是他们经历此一他们与其存在条系,

件之间关系的方式:这就不但预示了一种真实关系,同时也预示了一种“想象”、“经历的”的关系。意识形态……是“世界”人们与其之间关系的表达,即是说,他们与其真实生活条件之间之真实关系和想象关系的(多元决定的)统

⑥一。

这是说,意识形态既表达了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

又表达了两者之间一种想象的、经历的关系,换言人们是在这一意识形态无意识内部,成功改变之,

了他们和世界之间的鲜活生动的关系。所谓“多(overdetermination ),元决定”本是弗洛伊德精神

《梦的解析》分析术语。在中,弗洛伊德称他发现任何一梦皆为多种因素决定,通过自由联想,人可

发现梦里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引向中心情节,没

·11·

二、结构主义

作为文化研究的主流,文化主义很大程度上

逊位于结构主义范式的流行。如果说文化主义以意义为它的核心范畴,将之视为社会生活中人文活动的产物,那么结构主义则更侧重生成意义的指意(signifying )实践,而这一实践将不带有任何个人的色彩。就结构主义将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从研究中心向边缘消解而言,它应无疑问是种反人文的方法。结构主义垂青分析形式,主张一个系现象惟有根据它与其它现象构成的统结构内部,关系,方才见出意义来。故此,结构主义的文化研究,目标即是探究现象之下潜在结构的关系系统,这个系统就是使现象见出意义的语法所在。这是索绪尔的传统。罗兰·巴特《神话学》中两种指意体系的提出,无疑也是用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文化现象的一个成功尝试。

文化研究的结构主义范式转向中,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文化研究发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构它对人的控制是隐蔽的而不是公开的,简言架,之,意识形态是无意识的,是从外部构筑了我们的“自我”。这样来看,文化研究的结构主义范式,就在于探究文化主体意识形态的构成机制。阿尔都塞强调他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物质存在,强调观念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自动产生,相反,它们是

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有哪个细节有什么特别之处。由此弗洛伊德引出结论说,梦是由一系列事件所多元决定的。阿尔都塞借用弗洛伊德上述概念来阐释马克思的历史

认为马克思既指出了生产方式的最终决定作观,

用,又指出了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作用力,故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决定的,又是被决定的。他认为这是马克思历史观中的一个矛盾,它本身是多元决定的产物,即是说,是为被它所促成的社会形态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所决定。阿尔都塞的这一多元决定论,曾被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称为当代西方一个最为成功的概念,因为它意味那些看起来极不相关的东西,常常可以具有举足轻重的结构的力量。

从总体上看,阿尔都塞对于伯明翰学派的最他使文化研究偏离文化主义的整体大影响在于,描述性方法,而重视差异,把每一种社会实践理解为自身具有相对独立内在法则的复杂单元。正如

《文化研究的若干范式》霍尔在一文中所言,阿尔都塞理论的介入,及其后的发展,是极大地改造了文化研究的领域。它使文化研究从文化主义的人文主义视野,最终转向了结构主义的科学主义视野。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葛兰西霸权理论书的序言中,

20世纪70对文化研究产生的影响。本内特指出,

年代后期以来,文化研究领域的论争,经常是被锁

先定在结构主义和文化主义所代表的两极周围,“外来输入”,“土生土长”。本内特还者是后者是

注意到,大众文化的结构主义研究集中见于电影、电视和通俗文学方面,文化主义则趋向于在历史和社会学内部独霸天下,特别是关涉到工人阶级“生活文化”或“生活方式”的研究。这样两分下来当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我们要么就是结构主义者,要么就是文化主义者――如果我们研究电影、电视或通俗文学,就是前者;如果我们的兴趣在于诸如体育、青年亚文化一类,就是后者。好像

各自展示文化世界给分隔成两个不相干的半球,这着一种不同的逻辑。可是同样清楚明白的是,

两个传统是无法强扭成一桩婚姻的。如何走出这一困境,葛兰西霸权理论事实上就成了彼时首选的一条超越路径。

(he-葛兰西在《狱中札记》里提出的“霸权”gemony )概念,对文化研究影响深远。霸权在于葛兰西是一个政治概念,用以解释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革命迟迟不得发生。葛兰西认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确保他们社会和文化上的领导地位,除了剥削和还劝诱被统治阶级接受它的道德、政治和文压迫,

化价值。倘使统治阶级在这方面做得成功,就无须使用强制和武力手段。这就是霸权或者说支配

它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权的功能。当然,

由此可见,文化霸权总是主导阶层和被主导

阶层之间反复“协商”的结果。它意味着文化并非如文化工业理论所言,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强制贯彻下来,而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了矛盾、抵制、妥协和合作,然后激发新的矛盾、抵制、妥协、合作……。协商和妥协当然是有限度的,用葛兰西本人的话说,这个限度就是,绝不允许它们挑战阶级权力的经济基础。不仅如此,一旦知识和道德方面的文化领导权出现危机,不足以维护

那么,文化霸权完全有可能统治阶级的权力延续,

被军队、警察、监狱等强制性国家机器所替代,哪

怕是暂时的替代。盖言之,文化霸权的要害是统,治阶级将它自身的利益“普世化”将之表述为整个社会的利益。这当中通过协商、妥协等等一系列文化策略,而使冲突隐而不显,仿佛是一个自然

三、霸权理论

霍尔在他1992年发表的《文化身份问题》一

文中提出,文化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即是它与确切地说,它的目标权力和政治问题的密切联系,

就是旨在代表和改变边缘社会集团的利益和现状,这里面既包括阶级、性别、种族压迫的问题,同样也包括对老年人、残疾人和移民们的关切。所以文化研究的理论知识,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政治实践。要之,文化研究的意识形态问题何去何从?霍尔当初发现的是葛兰西。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经霍尔阐释,一时风行而几成文化研究意识形态的霸权理论。虽然葛兰西的文字面世远较阿尔都塞要早,但是正是在阿尔都塞等人的结构主义和威廉斯等人的文化主义争讼不清之际,“葛兰西转向”。文化研究经历了声势可观的

这个转向今天来看,有其必然性。霸权理论对文化研究意味着什么?英国文化研究的新生代中坚人物托尼·本内特,在他与默塞尔(C.Mer-cer )等1986年主编的《大众文化与社会关系》一·12·

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范式转换

而然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葛兰西认为霸权的生产、再生产以及转化都是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 )的产物,反之国家采用的则是强制和压迫的手段。即是说,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是通过市民社会涵盖了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种种机制,来为霸权的生产、再生产和转化服务的。但是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等等这一切自由民主的社会机制,无不给霸权以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形式,洞开了畅行其道的方便之门。正因为霸权在葛兰西看来与市民社会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他提出革命力量在夺取国家之前,必须首先夺取市民社会,然后组成被压迫集团的某种联盟,团结在一面霸权的大取代占据主导地位的现时霸权。没有这旗之下,

一切夺取国家政权的努力都将是一霸权的斗争,徒劳的。

另一方面,文化霸权的确立,在葛兰西看来,主

要还是有赖于知识分子在其中出演的社会角色。换言之,霸权主要是知识分子所作所为的结果。就此而言,大众传媒文化的生产者、传输者以及阐释者,都是在市民社会的机制内部,参与霸权创建和霸权斗争的知识分子。而机制本身的运转,也取决于知识分子出演的角色。但葛兰西这里所说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s )并不限定在艺术家、作家和学相反它的含义要广泛得者这些所谓的社会精英,多,泛指一切生产和传播观念以及知识的人等。葛兰西认为,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在社会中起到知识分子的功能。后者更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职业功能,这自然就是指同霸权难分难解的文化、观念、知识和话语等等的生产、传播和阐释。诚如葛兰西所言:

每一个社会集团,在经济生产的世

界中首次担负核心功能时,在组织上创造自身的同时,也创造了给予它同质性和自我意识的一个或数个知识分子阶层,他们的社会功能不仅仅是表现在经济领域,同样也表现在社会和政治领域。比如说,资本主义企业家连同他自己,一并创造了工业技术员、政治经济学专家,以及新文化、新法律体系等等的组织

⑦者。

他修·阿诺德就是这样一个19世纪的文化精英,出色完成了建构资本主义文化领导权和普世意识

形态的社会功能。

但葛兰西的上述理论应当说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一个最明显不过的困难就是尽管葛兰西再三强调霸权和强制不是一回事情,以霸权为市民社会的产物,强制为国家手段的产物,可是实际上人很难在两者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因为霸权同样可以是强制性的。反过来看,强制亦可以通过霸权的形式一路下达。从历史上看,纳粹法西斯几近狂热的意识形态扩张,究竟是霸权还是强制使然?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或许不如回答说是两者共同使然。再看现实,今天发端于其势不可挡的锐利锋芒借助经济的全球化大潮,

的是霸权策略还是强制手段?看来也是两者兼而有之。

四、连接理论

“连接”(articulation )是霍尔钟情的一个核心

概念,它标志着文化研究从“葛兰西转向”进一步发展到一个新的范式。所谓连接,按照霍尔的说法,是指文化的文本和实践并非清楚明白刻写着意义,是为一劳永逸地生产出来,反之意义总是“连接”行为的结果,它本身是一种社会生产,一,“连接”种实践。那么又是什么呢?对此霍尔本人有以下说明:

连接(articulation )这个术语有个恰到好处的双重意义,因为“articulate ”意味言说,说出来,说得清楚明白。所以它有语言表达等等的意思。但是我们也用articulate 这个词来指卡车的连接。卡车前面的车头和后面的车身可以连接起来,但是也未必一定就要连接。两个部分由中间特殊的链接装置连接起来,这个装置是会损坏的。故此连接就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可以将两个不同成分连合起来的连接形式。它就是中间那个连接装置,在任何时候,它都不是势在必

⑧然、先已确定,绝对而又不可或缺的。,“连接”由此可见意味着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意

义并不是它本身就含有的,它在文化领域中的位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霍尔为此强调意义的多

·13·

这一类建构资本主义文化新秩序的知识分子,葛

“有机知识分子”。在葛兰西看来,兰西称之为马

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元性。他认为,文化斗争有很多形式:吸收、歪曲、抵抗、协商、复原等等,不一而足。所以殊有必要把它视为一个历史过程。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文化,

新兴的力量可以穿着古老历史的外衣重新出现,而指向未来的新兴力量一旦丧失预言的能力,又会变成单纯的怀旧。同样今天的文化裂缝可以复原,成为明天主流价值和意义体系的支柱。

连接之于文化研究,它显示文化总是多声部的,可以由不同人等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之中,用不

,同的话语,不同的“方言”以及为了不同的政治目的言说出来。它还意味着文化策略将林林总总的意识形态因素连接成一张相互交错的意义大

网,可以让人从容审视它们同主导意识形态的关系。因此审视文化与政治之间每每被掩饰起来连

殊有必要。要之,隐而不显的文化与商品接关系,

的连接、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连接显现出来,

对于文化研究来说,应是一个势在必然的举措。连接理论可以说是更进一步深化了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它将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及托名伏洛斯诺夫,学界多疑为就是巴赫金的多元语义学结合进来,旨在显示文化的霸权结构如何形成、维持并被推陈出新。按照霍尔《论后现代主义与连接》一文中的说法,连接理论一方面是引导人理解各种意识形

在话语内部凝态成分如何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聚起来的,一方面又是旨在探究它们在某一个节

骨点上,某种政治氛围之中,究竟是连接了起来,还是并没有连接起来。但是,就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连接说到底也是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连接,而且必须经过实践的必由之路。

霍尔的连接理论往上看,影响来源公认是阿根廷裔英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厄内斯托·拉克劳。

《马给予霍尔连接理论直接影响的,正是拉克劳的(1977)。拉克劳克思主义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

作为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连接理论的创,《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始人一书中他在分析法西斯主义和民粹主义时指出,意识形态的要么形成不应当铁板一块被视为要么是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东西,反之它们是由各种各样的不同元素构成,以各各不同的方式,将不同阶层和集团的利益连接在一起。所以必须承认:

“诸种元素”意识形态孤立来看,并

不必然具有阶级内涵,这一内涵完全是·14·

这些元素在某个具体的意识形态话语内

部,相互连接的结果。这意味着分析一其先决条件是种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质,

深入探究是什么构成了此种意识形态话

⑨语的独特统一性。

从文化研究的立场来看,拉克劳的上述连接理论是

一种典型的后结构主义,或者说解构主义连接观。“意识形态”如霍尔在其《再发现》一文中,就强调意识形态的元素事实上不可能无限制无条件自由连接,而总是根据它们历史上同哪些阶级连接,呈“倾向性结盟”,“传现出一种这也是葛兰西所谓的

“踪迹”。即是说,统结合”和连接背后有着强大的传统力量。这是无论如何不容忽视的。它将最终文化霸权并不是仅仅由意识形态和语言构能够说,

反之它是由不同的意识形态元素、文化实践、制成,

度结构、政治力量以及经济关系等等广泛的多方面“倾向性”因素,相互作出连接的结果。

进而视之,连接与近年开始流行的“推广文(promotional culture ),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广告为例,连接可视为广告本身的基础所在。正是连接的机制,将图像、实践、情感同特定的商品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推广产品的商业目的。这里见证的是市场的力量,它无孔不入渗透到每一种新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流通。连接对于说到底它是文化和商品化的连接。这广告来说,

是文化研究迄今关注较少的一个领域,实际上也突破了伯明翰中心当年垂青的文化的特殊性和自足性。

我们或者可以称连接理论为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研究新范式。用它来解释大众文化,根据约翰·斯托利《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中的分析,便意味着大众文化是由大众根据文化工业提供的全部文化商品,有所选择自己制造出来的。故而它毋宁说是一种使用中的文化生产,可以归顺,同样也可以抵制主导意识形态。消费行为具有被动性,但这并不意味文化消费总是被动的行为。文化工业可能有意操纵大众

但是大众并非文化白痴。可以肯定的是,的趣味,

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到新葛兰西主义的连接理论

范式,文化研究都不认同大众文化是主导意识形态和商业寡头联手,将低劣的文化产品自上而下地强加给大众,从而达到思想控制的目的。反之强调判断文化产品的优劣高下,需要深入仔细考

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范式转换

察文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全部过程。它将显示,离开政治或历史的连接,任何高高在上,对大众文或者居高临下稍作浏览就草草下结化不屑一顾,

都将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的精英主义作风。论,

sworth :Penguin ,1990,pp.147-148.

,“Culture is Ordinary ,”Ann ④Raymond Williams

Gray ed.Studying Culture :An Introductory Reader ,London :Arnold ,2002,p.9.

⑥Louis Althusser ,For Marx ,London :Allen Lane ,1969,pp.233-234.

⑦Antonio.Gramsci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1971,p.5.books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

,“On Postmodernism and Articulation :⑧Stuart Hall

An Interview with Stuart Hall ”,in D.Morley and D -K.Chen eds.,Stuart Hall ,London :Routledge ,1996,p.141.

⑨Ernesto Laclau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Marxist The-1979,p.99.ory ,London :Verso ,

(责任编辑:王嘉军)

注释:

,“A Certain Ethics of Openness :①Jeremy Gilbert

Radical Democratic Cultural Studies ”,Strategies :Journal of Culture &Politics ,14:2,1977,November ,p.189.Theory ,

,“Three Problematics :Ele-②⑤见Richard Johnson

ments of a Throry of Working -class Culture ”,in Working Class Culture :Studies in History and Theory ,edited by John Clarke et al.,London :Hutchinson ,1979.

③Richard Hoggart ,The Use of Literacy ,Harmond-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

《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4期目录

专辑:中国现代新诗研究

为什么奇迹没有发生…………………………………………………………………………………………孙玉石──孙玉石教授访谈录“故都故都奈若何”:1930年代北平的现代主义诗歌…………………………………………………………………一场关于新诗格律的试验与讨论………………………………………………………………………………………

《大公报·文艺·诗特刊》──梁宗岱与

“地图在动”:抗战期间现代主义诗歌的三条“旅行路线”……………………………………………………………“九叶”诗人群体形成原因初探…………………………………………………………………………………………

:“新月”孙大雨的另一种韵律…………………………………………………………………………………………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诗人的另一面……………………………………………………………………………………………………………──由五首佚诗重读臧克家《星期艺文》与林徽因的三首佚诗………………………………………………………………………………………专辑: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续)

、“鬼”鲁迅的复仇与地下的正义………………………………………………………………………………………

寻找另一个世界的回忆…………………………………………………………………………………………………———论鲁迅写作的内在发生兼读《风筝》

:《藤野先生》文本旅行到台湾…………………………………………………………………………………………

新中国塑造鲁迅银幕形象的一次讨论…………………………………………………………………………………

《〈鲁迅传〉──座谈会记录》校读札记

李国华季剑青

张洁宇王璞王圣思雷水莲西渡刘涛赵国忠

吕新雨唐伟黄英哲葛涛

批评

越南新文学的诞生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关系………………………………………………………………………黄永福书评

诗心何谓…………………………………………………………………………………………………………………王东东———谈吴晓东的《二十世纪的诗心———中国新诗论集》史料

萧军日记(1940年3月)………………………………………………………………………萧

耘王建中萧玉整理

·15·

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范式转换

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范式转换

(复旦大学

扬谢兆树

中文系,上海200433)

摘要:文化主义、结构主义、葛兰西霸权理论,以及霍尔的连接理论,可视为文化研究历经的四种马克思

主义范式转换。文化主义推崇工人阶级文化的研究,威廉斯拒绝将马克思主义阐释为生产体系的变革带动文进而倡导他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并非空穴来风。结构主义范式见证了阿尔都塞旗帜下文化化导向的变革,

而把每一种社会实践理解为具有相对独立内在法则的复杂单元。研究如何偏离文化主义的整体描述性方法,

“葛兰西转向”如果说文化研究的标志着文化霸权的概念开始得到充分重视,那么连接理论作为一种新葛兰西主义,强调判断文化产品的优劣高下,需要深入仔细考察文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全部过程,足以显示离开政治或历史的连接,对大众文化任何居高临下的草草结论,都将是隔靴搔痒。

关键词:文化主义

结构主义

霸权理论

连接理论

马克思主义

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血缘关系历来多为

学界关注,有关文献亦不胜枚举。如英国学者杰雷米·吉尔伯特在其《开放的一种伦理:激进民主文化研究》一文中,就20世纪90年代多有学者提出能否以“后马克思主义”为文化研究理论范

明确表示无此必要,因为:式,

无论是斯图亚特·霍尔事实上的后马克思主义,以及“文化研究”所有那些仅仅批判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学者们也好,还是与此密切相关的厄内斯托·拉克劳和项塔尔·墨菲的正统“后马克思主义”也好,都已经深深渗入文化研究的主流,或隐或显地再来建构这

①一立场,实是多此一举。吉尔伯特这里是言“后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研

究并不是陌生的东西。其实回顾文化研究的历史,毋宁说也是一段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如果我们以20世纪50年代后叶为文化研究的发端年代,直到1964年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标志文化研究制度化的确立,以及此后中心如星火燎原,将文化研究的火种撒播到世界各地,那么文化主义、结构主义、葛兰西霸权理论,以及霍

尔的连接理论,当可视为文化研究历经的最为影

响深广的四种马克思主义范式转换。

一、文化主义

文化主义的标举的口号是“文化是普通平常。这是雷蒙·威廉斯1958年同名文章的标的”

题,也可视为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第一代学人的纲领。就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三人的相关著述来看,无论是理查·霍加特的《识字

,的用途》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和还是E.P.汤普森的《英

,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都是开拓性的著作,上述三人同时也被视作文化主义三足鼎立的代表人物。

这是因为他们遵循一种共同的文化研究的方法,——此种文也就是坚持通过研究一个社会的文化———即有化的文本形式,以及其实践的文献记录—可能重建这个社会中男男女女共享的行为模式和

观念格局,而正是这些男男女女,在生产和消费此一社会中的文化文本与实践②。由此可见,文化主义重申文化是普通人的文化,这是伯明翰中心标举的传统。从理论上看,文化主义主要是从两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编号:11BKS016)阶段性成果。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陆扬,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谢兆树,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合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9·

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种批判性对话中产生,其一是反对利维斯主义的精英文化路线,其二是不满对马克思主义的机械特别是经济决定论的理解。理解,

《识字的用途》上半部分写3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文化是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下半部分写50年代大众文化突起,导致工人阶级原生态文化衰落,则主要是利用他作为一个大学讲师,收集的各种资料。换言之,前者是个人回忆,后者是研究成果。这个区别,对于理解《识字的用途》中的文化主义立场,是不容忽略的。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在霍加特看来是一种丰富的充分的日常生活文化,具有强烈的社群意识,是为大众自生自发的文化。他这样追记当年海滩上的美好时光:

他们悠闲地逛逛商店,兴许喝点什或者躺在折叠椅上,品尝冰激凌,吞么,

食薄荷汉堡。大伙儿笑声不绝,诸如笑约翰生太太衣服塞进宽松裤里,一个劲儿要划船,笑汉德森太太装腔作势,表示

,她同折叠椅服务生“好上了”再不笑女厕所门口排长队。然后便是买回家礼

物,一顿丰富的晚茶,回家路上再喝上一杯。要是男人也在,当然,假如是男人们出行,肯定还要多歇几站,背上一两箱啤酒,边走边喝……③

这样一种自得其乐的日常消遣,毋宁说就是工人阶级的大众文化,它的底蕴就是大众的日常生活,显得亲切,甚至遥远而又浪漫。为此不乏有人批评霍加特是把30年代的工人阶级生活乌托邦化了。

更值得注意的应是雷蒙·威廉斯对工人阶级

。《文化是普通平常的》文化的一片深情一文中,威廉斯明确表示反对文化受某个阶级支配这一看

法,认为那是处心积虑将社会的共同遗产归之于一个少数阶级,反之判定大多数人是无知群氓。我们不难发现,威廉斯的这一立场,针对的正是阿诺德和利维斯的少数人文化传统。威廉斯讽刺说,这个传统告诉我们,只有知恩图报的穷人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可是他漫步在剑桥校园里,却没有受宠若惊,感激涕零自己学会了知恩图报。他明白比较他出身阶级的其他人等,并不更好,也并不更坏。威廉斯承认有一个英国资产阶级文化,它的教育、文学和社会机制,都强大无比,紧密联系着·10·

在持续不断的压力之下,门扉在权力中心。虽然,

慢慢洞开,可是要说大多数工人阶级是被排斥在那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假如就此这个文化之外,

那就是断言工人阶级是被排除在英国文化之外,胡说八道了。威廉斯强调工人阶级具有自己的文

化机制,而且是在日益壮大。工人阶级对于资产阶级文化的大部分内容,其实是无所需求的。所以英国文化绝不等于资产阶级文化:

英国生活方式中的很大一部分,包括它的艺术和知识,在任何显见的意义上来看,都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有许多文化制度和共同意义,压根就谈不上单纯是商业化中产阶级的产物,还有艺

有共同的英国遗产,它们是由术和知识、

其中许多人各式各样的人们所创造的,

如今为身在其中的阶级和体系而自豪,当初可是对它们抱着一腔怒火。资产阶级给了我们许多东西,包括一个严密的然而是真正的道德体统,至少强过它的宫廷前辈们。资产阶级达成的休闲观念,也给我们显示了许多文化价值。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当代文化就是资产阶级文化,而从保守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

④们,这似乎是人人都在重复的错误。适应于此,威廉斯表示他拒绝将马克思主义阐释

为生产体系的变革带动文化导向的变革,认为此种文化观念与他倡导的“文化是普通平常的”这

是背道而驰的。而威廉斯针锋相对的看一信念,

法是,文化是整个民族的产物,是由许多共同的意

义组成,虽然这些共同意义个别来看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整个个人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产物。故而认为任何一种此类意义可以事先指定下来,那是傲慢无知,不明白文化不是预言,它是由生活本身构成,是无以预知预测,无以事先筹划的。

E.P.汤普森也认为自己一向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他与霍加特和威廉斯并列为文化据继霍尔出任伯明翰主义三足鼎立的代表人物,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第三任主任的理查·约翰生说,是因为一种文化研究的方法将三个人串联了

——起来,那就是坚持通过研究一个社会的文化—此种文化的文本形式,以及其实践的文献记

——即有可能重建这个社会中男男女女共享的录—

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范式转换

行为模式和观念格局,而正是这些男男女女,在生产和消费此一社会中的文化文本与实践⑤。很显这是一种强调人文动因的方法,比较消极的消然,

它愿意凸显积极的生产行为。费行为,

由上可见,文化主义坚持探索特定文化实践

如何表达特定的阶级经验,它强调文学和艺术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强调文化应当包括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的意义和实践,故而语言、日常风俗和行为、宗教和各种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本实践,都成为文化研究的典型对象。20世纪80年代初叶,雷蒙·威廉斯开始倡导“文化唯物主

,义”其要义正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分析中,力图再现此一时期的时代精神。文化由此被视为“生产过程”,阶级分析再一次重振雄风。可一种

,“边缘文化”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两相结合,以说

成就了从文化主义到文化唯物主义的发展路径。

是由学校、家庭、工会这由物质经验所影响产生,

样一些机构所加工形成。故殊有必要强调上述意不同于其它社会实践的效果。识形态机器,

如阿尔都塞认为在前资本主义时期,教会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教会的地位则为教育和家庭所替代,所以学校和家庭,是维持主导意识形态的关键机构所。《列宁与哲学》在一书中,阿尔都塞将学校的意识形态功能描述为:从孩提时代起,学校就抓住孩

“脆弱”子们这一最为的时期,抓住每一个阶级的儿童,压榨在家庭国家机器和教育国家机器之间,

向他们灌输大量包裹在统治意识形态里的“学,识”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求知,资本主义社会形构

即被剥削者和剥削者、剥削者和被剥的生产关系,

被大规模地再生产了。可见,在阿尔削者的关系,

都塞看来,学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典型机构,其功能就是通过传输必要的技能,来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这也是现代社会里国家扮演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的运作不是一个意识层面上的过程,相反它从根本上说是无意识的,表达出人和世界的一种“多元决定”

《保卫马克思》的关系。如在中他指出,意识形态“表征”认真来说是一个的系统,加诸绝大多数人

然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表征与意身上的许多结构,

识毫不相干。故而人们表达的:

不是他们与其存在条件之间的关而是他们经历此一他们与其存在条系,

件之间关系的方式:这就不但预示了一种真实关系,同时也预示了一种“想象”、“经历的”的关系。意识形态……是“世界”人们与其之间关系的表达,即是说,他们与其真实生活条件之间之真实关系和想象关系的(多元决定的)统

⑥一。

这是说,意识形态既表达了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

又表达了两者之间一种想象的、经历的关系,换言人们是在这一意识形态无意识内部,成功改变之,

了他们和世界之间的鲜活生动的关系。所谓“多(overdetermination ),元决定”本是弗洛伊德精神

《梦的解析》分析术语。在中,弗洛伊德称他发现任何一梦皆为多种因素决定,通过自由联想,人可

发现梦里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引向中心情节,没

·11·

二、结构主义

作为文化研究的主流,文化主义很大程度上

逊位于结构主义范式的流行。如果说文化主义以意义为它的核心范畴,将之视为社会生活中人文活动的产物,那么结构主义则更侧重生成意义的指意(signifying )实践,而这一实践将不带有任何个人的色彩。就结构主义将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从研究中心向边缘消解而言,它应无疑问是种反人文的方法。结构主义垂青分析形式,主张一个系现象惟有根据它与其它现象构成的统结构内部,关系,方才见出意义来。故此,结构主义的文化研究,目标即是探究现象之下潜在结构的关系系统,这个系统就是使现象见出意义的语法所在。这是索绪尔的传统。罗兰·巴特《神话学》中两种指意体系的提出,无疑也是用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文化现象的一个成功尝试。

文化研究的结构主义范式转向中,路易·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文化研究发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构它对人的控制是隐蔽的而不是公开的,简言架,之,意识形态是无意识的,是从外部构筑了我们的“自我”。这样来看,文化研究的结构主义范式,就在于探究文化主体意识形态的构成机制。阿尔都塞强调他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物质存在,强调观念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自动产生,相反,它们是

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有哪个细节有什么特别之处。由此弗洛伊德引出结论说,梦是由一系列事件所多元决定的。阿尔都塞借用弗洛伊德上述概念来阐释马克思的历史

认为马克思既指出了生产方式的最终决定作观,

用,又指出了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作用力,故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决定的,又是被决定的。他认为这是马克思历史观中的一个矛盾,它本身是多元决定的产物,即是说,是为被它所促成的社会形态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所决定。阿尔都塞的这一多元决定论,曾被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称为当代西方一个最为成功的概念,因为它意味那些看起来极不相关的东西,常常可以具有举足轻重的结构的力量。

从总体上看,阿尔都塞对于伯明翰学派的最他使文化研究偏离文化主义的整体大影响在于,描述性方法,而重视差异,把每一种社会实践理解为自身具有相对独立内在法则的复杂单元。正如

《文化研究的若干范式》霍尔在一文中所言,阿尔都塞理论的介入,及其后的发展,是极大地改造了文化研究的领域。它使文化研究从文化主义的人文主义视野,最终转向了结构主义的科学主义视野。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葛兰西霸权理论书的序言中,

20世纪70对文化研究产生的影响。本内特指出,

年代后期以来,文化研究领域的论争,经常是被锁

先定在结构主义和文化主义所代表的两极周围,“外来输入”,“土生土长”。本内特还者是后者是

注意到,大众文化的结构主义研究集中见于电影、电视和通俗文学方面,文化主义则趋向于在历史和社会学内部独霸天下,特别是关涉到工人阶级“生活文化”或“生活方式”的研究。这样两分下来当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我们要么就是结构主义者,要么就是文化主义者――如果我们研究电影、电视或通俗文学,就是前者;如果我们的兴趣在于诸如体育、青年亚文化一类,就是后者。好像

各自展示文化世界给分隔成两个不相干的半球,这着一种不同的逻辑。可是同样清楚明白的是,

两个传统是无法强扭成一桩婚姻的。如何走出这一困境,葛兰西霸权理论事实上就成了彼时首选的一条超越路径。

(he-葛兰西在《狱中札记》里提出的“霸权”gemony )概念,对文化研究影响深远。霸权在于葛兰西是一个政治概念,用以解释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革命迟迟不得发生。葛兰西认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确保他们社会和文化上的领导地位,除了剥削和还劝诱被统治阶级接受它的道德、政治和文压迫,

化价值。倘使统治阶级在这方面做得成功,就无须使用强制和武力手段。这就是霸权或者说支配

它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权的功能。当然,

由此可见,文化霸权总是主导阶层和被主导

阶层之间反复“协商”的结果。它意味着文化并非如文化工业理论所言,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强制贯彻下来,而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了矛盾、抵制、妥协和合作,然后激发新的矛盾、抵制、妥协、合作……。协商和妥协当然是有限度的,用葛兰西本人的话说,这个限度就是,绝不允许它们挑战阶级权力的经济基础。不仅如此,一旦知识和道德方面的文化领导权出现危机,不足以维护

那么,文化霸权完全有可能统治阶级的权力延续,

被军队、警察、监狱等强制性国家机器所替代,哪

怕是暂时的替代。盖言之,文化霸权的要害是统,治阶级将它自身的利益“普世化”将之表述为整个社会的利益。这当中通过协商、妥协等等一系列文化策略,而使冲突隐而不显,仿佛是一个自然

三、霸权理论

霍尔在他1992年发表的《文化身份问题》一

文中提出,文化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即是它与确切地说,它的目标权力和政治问题的密切联系,

就是旨在代表和改变边缘社会集团的利益和现状,这里面既包括阶级、性别、种族压迫的问题,同样也包括对老年人、残疾人和移民们的关切。所以文化研究的理论知识,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政治实践。要之,文化研究的意识形态问题何去何从?霍尔当初发现的是葛兰西。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经霍尔阐释,一时风行而几成文化研究意识形态的霸权理论。虽然葛兰西的文字面世远较阿尔都塞要早,但是正是在阿尔都塞等人的结构主义和威廉斯等人的文化主义争讼不清之际,“葛兰西转向”。文化研究经历了声势可观的

这个转向今天来看,有其必然性。霸权理论对文化研究意味着什么?英国文化研究的新生代中坚人物托尼·本内特,在他与默塞尔(C.Mer-cer )等1986年主编的《大众文化与社会关系》一·12·

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范式转换

而然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葛兰西认为霸权的生产、再生产以及转化都是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 )的产物,反之国家采用的则是强制和压迫的手段。即是说,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是通过市民社会涵盖了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种种机制,来为霸权的生产、再生产和转化服务的。但是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等等这一切自由民主的社会机制,无不给霸权以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形式,洞开了畅行其道的方便之门。正因为霸权在葛兰西看来与市民社会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他提出革命力量在夺取国家之前,必须首先夺取市民社会,然后组成被压迫集团的某种联盟,团结在一面霸权的大取代占据主导地位的现时霸权。没有这旗之下,

一切夺取国家政权的努力都将是一霸权的斗争,徒劳的。

另一方面,文化霸权的确立,在葛兰西看来,主

要还是有赖于知识分子在其中出演的社会角色。换言之,霸权主要是知识分子所作所为的结果。就此而言,大众传媒文化的生产者、传输者以及阐释者,都是在市民社会的机制内部,参与霸权创建和霸权斗争的知识分子。而机制本身的运转,也取决于知识分子出演的角色。但葛兰西这里所说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s )并不限定在艺术家、作家和学相反它的含义要广泛得者这些所谓的社会精英,多,泛指一切生产和传播观念以及知识的人等。葛兰西认为,我们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在社会中起到知识分子的功能。后者更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职业功能,这自然就是指同霸权难分难解的文化、观念、知识和话语等等的生产、传播和阐释。诚如葛兰西所言:

每一个社会集团,在经济生产的世

界中首次担负核心功能时,在组织上创造自身的同时,也创造了给予它同质性和自我意识的一个或数个知识分子阶层,他们的社会功能不仅仅是表现在经济领域,同样也表现在社会和政治领域。比如说,资本主义企业家连同他自己,一并创造了工业技术员、政治经济学专家,以及新文化、新法律体系等等的组织

⑦者。

他修·阿诺德就是这样一个19世纪的文化精英,出色完成了建构资本主义文化领导权和普世意识

形态的社会功能。

但葛兰西的上述理论应当说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一个最明显不过的困难就是尽管葛兰西再三强调霸权和强制不是一回事情,以霸权为市民社会的产物,强制为国家手段的产物,可是实际上人很难在两者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因为霸权同样可以是强制性的。反过来看,强制亦可以通过霸权的形式一路下达。从历史上看,纳粹法西斯几近狂热的意识形态扩张,究竟是霸权还是强制使然?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或许不如回答说是两者共同使然。再看现实,今天发端于其势不可挡的锐利锋芒借助经济的全球化大潮,

的是霸权策略还是强制手段?看来也是两者兼而有之。

四、连接理论

“连接”(articulation )是霍尔钟情的一个核心

概念,它标志着文化研究从“葛兰西转向”进一步发展到一个新的范式。所谓连接,按照霍尔的说法,是指文化的文本和实践并非清楚明白刻写着意义,是为一劳永逸地生产出来,反之意义总是“连接”行为的结果,它本身是一种社会生产,一,“连接”种实践。那么又是什么呢?对此霍尔本人有以下说明:

连接(articulation )这个术语有个恰到好处的双重意义,因为“articulate ”意味言说,说出来,说得清楚明白。所以它有语言表达等等的意思。但是我们也用articulate 这个词来指卡车的连接。卡车前面的车头和后面的车身可以连接起来,但是也未必一定就要连接。两个部分由中间特殊的链接装置连接起来,这个装置是会损坏的。故此连接就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可以将两个不同成分连合起来的连接形式。它就是中间那个连接装置,在任何时候,它都不是势在必

⑧然、先已确定,绝对而又不可或缺的。,“连接”由此可见意味着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意

义并不是它本身就含有的,它在文化领域中的位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霍尔为此强调意义的多

·13·

这一类建构资本主义文化新秩序的知识分子,葛

“有机知识分子”。在葛兰西看来,兰西称之为马

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元性。他认为,文化斗争有很多形式:吸收、歪曲、抵抗、协商、复原等等,不一而足。所以殊有必要把它视为一个历史过程。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文化,

新兴的力量可以穿着古老历史的外衣重新出现,而指向未来的新兴力量一旦丧失预言的能力,又会变成单纯的怀旧。同样今天的文化裂缝可以复原,成为明天主流价值和意义体系的支柱。

连接之于文化研究,它显示文化总是多声部的,可以由不同人等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之中,用不

,同的话语,不同的“方言”以及为了不同的政治目的言说出来。它还意味着文化策略将林林总总的意识形态因素连接成一张相互交错的意义大

网,可以让人从容审视它们同主导意识形态的关系。因此审视文化与政治之间每每被掩饰起来连

殊有必要。要之,隐而不显的文化与商品接关系,

的连接、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连接显现出来,

对于文化研究来说,应是一个势在必然的举措。连接理论可以说是更进一步深化了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它将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及托名伏洛斯诺夫,学界多疑为就是巴赫金的多元语义学结合进来,旨在显示文化的霸权结构如何形成、维持并被推陈出新。按照霍尔《论后现代主义与连接》一文中的说法,连接理论一方面是引导人理解各种意识形

在话语内部凝态成分如何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聚起来的,一方面又是旨在探究它们在某一个节

骨点上,某种政治氛围之中,究竟是连接了起来,还是并没有连接起来。但是,就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连接说到底也是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连接,而且必须经过实践的必由之路。

霍尔的连接理论往上看,影响来源公认是阿根廷裔英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厄内斯托·拉克劳。

《马给予霍尔连接理论直接影响的,正是拉克劳的(1977)。拉克劳克思主义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

作为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连接理论的创,《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始人一书中他在分析法西斯主义和民粹主义时指出,意识形态的要么形成不应当铁板一块被视为要么是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东西,反之它们是由各种各样的不同元素构成,以各各不同的方式,将不同阶层和集团的利益连接在一起。所以必须承认:

“诸种元素”意识形态孤立来看,并

不必然具有阶级内涵,这一内涵完全是·14·

这些元素在某个具体的意识形态话语内

部,相互连接的结果。这意味着分析一其先决条件是种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质,

深入探究是什么构成了此种意识形态话

⑨语的独特统一性。

从文化研究的立场来看,拉克劳的上述连接理论是

一种典型的后结构主义,或者说解构主义连接观。“意识形态”如霍尔在其《再发现》一文中,就强调意识形态的元素事实上不可能无限制无条件自由连接,而总是根据它们历史上同哪些阶级连接,呈“倾向性结盟”,“传现出一种这也是葛兰西所谓的

“踪迹”。即是说,统结合”和连接背后有着强大的传统力量。这是无论如何不容忽视的。它将最终文化霸权并不是仅仅由意识形态和语言构能够说,

反之它是由不同的意识形态元素、文化实践、制成,

度结构、政治力量以及经济关系等等广泛的多方面“倾向性”因素,相互作出连接的结果。

进而视之,连接与近年开始流行的“推广文(promotional culture ),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广告为例,连接可视为广告本身的基础所在。正是连接的机制,将图像、实践、情感同特定的商品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推广产品的商业目的。这里见证的是市场的力量,它无孔不入渗透到每一种新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流通。连接对于说到底它是文化和商品化的连接。这广告来说,

是文化研究迄今关注较少的一个领域,实际上也突破了伯明翰中心当年垂青的文化的特殊性和自足性。

我们或者可以称连接理论为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研究新范式。用它来解释大众文化,根据约翰·斯托利《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中的分析,便意味着大众文化是由大众根据文化工业提供的全部文化商品,有所选择自己制造出来的。故而它毋宁说是一种使用中的文化生产,可以归顺,同样也可以抵制主导意识形态。消费行为具有被动性,但这并不意味文化消费总是被动的行为。文化工业可能有意操纵大众

但是大众并非文化白痴。可以肯定的是,的趣味,

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到新葛兰西主义的连接理论

范式,文化研究都不认同大众文化是主导意识形态和商业寡头联手,将低劣的文化产品自上而下地强加给大众,从而达到思想控制的目的。反之强调判断文化产品的优劣高下,需要深入仔细考

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范式转换

察文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全部过程。它将显示,离开政治或历史的连接,任何高高在上,对大众文或者居高临下稍作浏览就草草下结化不屑一顾,

都将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的精英主义作风。论,

sworth :Penguin ,1990,pp.147-148.

,“Culture is Ordinary ,”Ann ④Raymond Williams

Gray ed.Studying Culture :An Introductory Reader ,London :Arnold ,2002,p.9.

⑥Louis Althusser ,For Marx ,London :Allen Lane ,1969,pp.233-234.

⑦Antonio.Gramsci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1971,p.5.books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

,“On Postmodernism and Articulation :⑧Stuart Hall

An Interview with Stuart Hall ”,in D.Morley and D -K.Chen eds.,Stuart Hall ,London :Routledge ,1996,p.141.

⑨Ernesto Laclau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Marxist The-1979,p.99.ory ,London :Verso ,

(责任编辑:王嘉军)

注释:

,“A Certain Ethics of Openness :①Jeremy Gilbert

Radical Democratic Cultural Studies ”,Strategies :Journal of Culture &Politics ,14:2,1977,November ,p.189.Theory ,

,“Three Problematics :Ele-②⑤见Richard Johnson

ments of a Throry of Working -class Culture ”,in Working Class Culture :Studies in History and Theory ,edited by John Clarke et al.,London :Hutchinson ,1979.

③Richard Hoggart ,The Use of Literacy ,Harmond-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

《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4期目录

专辑:中国现代新诗研究

为什么奇迹没有发生…………………………………………………………………………………………孙玉石──孙玉石教授访谈录“故都故都奈若何”:1930年代北平的现代主义诗歌…………………………………………………………………一场关于新诗格律的试验与讨论………………………………………………………………………………………

《大公报·文艺·诗特刊》──梁宗岱与

“地图在动”:抗战期间现代主义诗歌的三条“旅行路线”……………………………………………………………“九叶”诗人群体形成原因初探…………………………………………………………………………………………

:“新月”孙大雨的另一种韵律…………………………………………………………………………………………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诗人的另一面……………………………………………………………………………………………………………──由五首佚诗重读臧克家《星期艺文》与林徽因的三首佚诗………………………………………………………………………………………专辑: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续)

、“鬼”鲁迅的复仇与地下的正义………………………………………………………………………………………

寻找另一个世界的回忆…………………………………………………………………………………………………———论鲁迅写作的内在发生兼读《风筝》

:《藤野先生》文本旅行到台湾…………………………………………………………………………………………

新中国塑造鲁迅银幕形象的一次讨论…………………………………………………………………………………

《〈鲁迅传〉──座谈会记录》校读札记

李国华季剑青

张洁宇王璞王圣思雷水莲西渡刘涛赵国忠

吕新雨唐伟黄英哲葛涛

批评

越南新文学的诞生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关系………………………………………………………………………黄永福书评

诗心何谓…………………………………………………………………………………………………………………王东东———谈吴晓东的《二十世纪的诗心———中国新诗论集》史料

萧军日记(1940年3月)………………………………………………………………………萧

耘王建中萧玉整理

·15·


相关文章

  • 10-2西方马克思南京社会科学:主义的"分析范式"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范式"1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探析 张晓云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研究范式:思辨范式和分析范式.后者特指上世 ...查看


  • 艺术人类学之简介
  • 文化论坛 艺术人类学之简介 林立策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29 [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8-0223-02 一. 艺术人类学的概念 对艺术人类学下定义 ...查看


  •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
  •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 幸小利,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博士研究生.电邮:[email protected]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 Audience Research Paradigm Transformati ...查看


  • 论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质
  • 作者:潘涌 语文建设 2008年09期 真正具有深度和创意的课程变革,实质上就是新旧课程范式之间的革命性转换,而并非技术主义的形式化演绎. "范式"(paradigm)这一特定概念,为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20世纪 ...查看


  • 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
  • b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6期 首因效应向近因效应转换的实验研究 剖爱伦周丽华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97.g) 摘要实验1以汉字与英文字母为材料,考察了自由回忆中学习与测验之间不同时间问隔(0s与10s)条件下的成绩, ...查看


  • 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 [摘 要]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是中国人民思考中国问题,探索中国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视域来看,从"整体性"的理论视域出发,通过"学术化& ...查看


  • 教育的'范式'
  • 教育的"范式" 一.什么是"范式" "范式"一词,是由托马斯·库恩先生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 ...查看


  • 寻找卡尔·波兰尼的"互惠经济"
  • 寻找卡尔·波兰尼的"互惠经济" --关于市场转型理论研究范式的探讨 邓伟志 秦琴 摘要:本文通过对市场转型理论的梳理,新制度主义研究范式的把握,指出新制度主义范式中对制度的强调应该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而有关市场转型 ...查看


  • 时间转换在记叙文阅读情境模型建构中的作用_夏天生
  • JOURNALOF EAST CHINA NORMAL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No.4,20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11 时间转换在记叙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