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作文指导课教案_赵同生

初二作文指导课与教学回顾

执教:赵同生

时间:2009、12、10

学生:恩平实验中学八年级 16 班

教学内容:

《 改变了 》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准确审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依题选材的能力;

3.学生逐步养成列提纲、布局谋篇的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写作

教学难点:

启迪思维 依题选材

教学过程:

聊天导入

同学们:„„(到初中后,与小学相比的改变。)

大千世界,各种事物,都会发生改变。而任何改变都是有原因的。请大家以“ 改变了 ”的样式造句,看谁在2分钟之内造得最多。

学生造句。写在作业本上。读一读。

今天,我们一起来写一篇作文(给出题目及要求)。

题目: 改变了

1.将题目补充完整,写成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2.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

一、审题明要求

这道作文题有无暗含的写作要求?

1.“改变”必然有一个过程,或者有一个机缘。

2.从“改变了”来看,题目暗含了时间限制。

3.从详略安排来看。

4.从改变前后的内容都要交代来看,必须用到对比。

二、补题定中心

1.请补全题目,要选取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有个性的内容来填写。

2.横线上可以补上哪些内容?题目要通顺、简洁、好写。

3.题目要通顺、简洁、好写。补全了题目,你就有了预设的中心。你的选材也就要扣住这个预设的中心。

三、扣题选材料

以课文为例看选材:

《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改变了我对长妈妈的看法

《信客》:生活的重担改变了信客的心境

《湖心亭看雪》:大雪改变了张岱的寂寞

《爸爸的花儿落了》:那件事改变了我

《伤仲永》:父亲的无知改变了仲永的生活

《珍珠鸟》:呵护改变了鸟的胆怯

《斑羚飞渡》:猎人的残忍改变了斑羚的命运

„„

下面请大家扣住你的题目选择材料。

1.选材,可以从时间入手,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这个题目可能只能从过去选材。可以从空间入手,班级的,学校的,家庭的,社区的,社会的,自然界„„。也可以从阅读启发入手,还可以从联想想像入手„„。

2.把你选择的材料用一、二句话写出来。

3.请把你的材料具体说说,说给同桌或邻桌听听,然后要他(她)提意见,你的材料是否合用。 说——说具体——评一评(说清楚了吗?用了什么方法?)

如:《妈妈的鼓励改变了我》“妈妈改变了我”、 “那件事改变了我的胆怯”,“夕阳改变了我的心境” “题好占文半”,为什么我不可以指导学生取个好的、优美的题目呢?比如,与景物有关的,“红枫改变了他的秋思”、“柳色改变了春天”,“月色改变了他的心境”、“浪花改变了礁石”等等,我应当还可以指导学生把题目取得含蓄或者生动,或者含有哲理,比如,“风改变了云朵的方向”。

四、依题列提纲

1.给出例子:

《背影》

结构方式:顺叙:分别——送站——

开头:1点题 背景

交代:2起因 家庭背景 父子分别

过程:3父送子:踌躇 拣椅子

4买橘子:穿着 爬月台 兜橘子

5忆父亲:看信 回忆 流泪

2.学生列提纲

3.展示提纲,丰富内容

五、依题写片段(看时间而定)

在同学们刚才的选材料(说材料)的过程中,大家明确了或加深了选材的要求:

选材 从何着手(时间上、空间上„„)

扣住预设中心

有主次(哪里详,哪里略)

有先后(哪里先,哪里后)

其实,选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生活片段来补充,或者说需要生活细节来细化。如:买桔子的背影,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情形等。那么这个题目,一开头就明确了,如何改变、为什么改变、改变的机缘等地方要详写。

请同学们根据你的需要,写一个相关的片段(200字左右)。

请一、二个同学读一读自己的片段描写。请同学们评一评:

1.扣题吗?

2.是否细致?用了什么方法?

3.还有改进之处吗?怎么改?

板书 改变了

看题明要求(详略安排、时间限定、对比)

补题定中心

教师下水作文:

这里的冬天改变了我的美好记忆

蛰居这南国侨乡的半间斗室,窗外的天似乎永远是灰暗混浊的,极难见着一丝半点的天蓝。去户外走走,各种有名没名的常绿乔木静静的立着,琳琅斑驳的广告牌尽展风姿。如果不是人们身上的冬装暗示,很难相信冬天早已来临。

这时该做些什么呢?想摆脱孤独的侵扰,最好去书店逛逛,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书店有书店的色、香、味,可不是吗?书籍包含了所有的颜色,当然最妙的是那种香味,那是一种特别的淡淡的油墨香,不会沁人心脾,但直透人的灵魂,精神也会为之一爽,内涵最丰富的是书店的味道,它太完备,无法用笔墨来形容。

我在文学栏前边择了一个角落默默坐下,拿起《徐志摩诗歌》,细细地读着《雪花的快乐》,我周围几乎没有人,静得有点可怕。无意间往那边望望,起伏的小山的轮廓,一下把我的思绪拉得很远很远,我又回到那雪的世界,格外留恋:

那是年少轻狂的季节。我们宿舍前边是一个方方正正的湖,湖边长了些细长细长的芦苇,到了快下雪的时候,芦苇变得更加纤弱,但还是倔强起挺着头,傲视前方。此时天色灰暗,朔风呼啸,人们虽然给吹得面无血色,两唇发乌,但心中却窃喜:快下雪了!夜里果然会听到屋外一阵紧一阵“沙沙沙”的声音,清清脆脆地,似乎敲击在人的心坎上。远远近近的人们都毫无睡意了,一个个尖声惊叫,为这天地造化的精灵喝彩。

此时岳麓山下的人们,赏雪的去处多的是:岳麓山上,千枝挂雪,在丛林间走着,格外清爽,那颤颤的钟声仿佛是从历史深处的雪花间传来。岳麓书院,积雪随意落在深青瓦上,橙黄篱墙上,那种搭配可以轻易过滤你的各种不安的杂念,橘子洲头,放眼望去,湘 江脉脉北流,那边的各种船只静默着,而雪的挥洒,则沿着河床、江岸,绵延不绝。

我们这自诩为文学少年的一班人,不约而同去岳麓书院,那是一个挺独到的地方。

刚踏进那道并不炫耀的门,那种静谧中弥散出来的莫名的庄严,令人肃然起敬。那镌刻着各种书体、凝聚万千名家心智的各种碑刻,稍一触摸,即有一种凉透心灵的感觉。那朱熹讲坛,神圣巍然,古香古色中渗出缕缕雪天的凉意,那口很不起眼的小井,略显有些落寞,按天如的形状,雪花方方正正地落在井沿上,四段洁白的小雪,恰似简明素装,不多不少围着一口历史的老井。比起平日的热闹,比起外边的喧哗,来这里如登仙境,如归天宇,又能让人处处感觉到岁月积淀下来的厚重。八百多年前,这书院的雪天是怎样的情景?那些天,书院的门开着,尽管外面大雪纷扬,朱子还是一如既往地在朗声吟诵,他呵出的白气,升腾很远很远。那些在坛下听学的读书人,全身心浸泡在朱子的讲学声中,浑然不觉寒冷,他们虔诚的目光,该是怎样的一种执著,他们也许会把朱子手中的经卷,当作膜拜的对象吧。在漫天雪花飞舞、冰清玉洁的世界里,听一代宗师指点宇宙万象,该是怎样的一种奢望和境界!在一小处假山,雪花也是依形铺洒,不知情的还以为是断桥呢。有人说断桥雪最美,因为它将雪的纯洁与心思的断裂相结合,将完美和遗憾相交织,将意境和设想相互补,而且往往将它定格为才子佳丽无意邂逅、惨淡相别的幽怨之境,因此而美。

走出书院大门时,那副“唯楚有材 于斯为盛”的对联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肃穆。是什么的浸润,能让三湘大地走出那么多的伟人?从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兄弟和他的亲家左宗棠,从黄兴、蔡锷到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任弼时、粟裕、胡耀邦、朱总理,从丁玲、周立波到莫应丰、韩少功、古华„„不计其数,灿若星河。许多人问道:湖湘大地为什么如此富有灵性?湘楚文化为什么如此发达?这不会有人回答,也不可能回答。但我想至少有一点:没有雪的世界,是缺乏灵气的。因为有了雪的洁润,天地才会清朗,地脉才会贯通。

我这样在往事中走了好久好久,手中的《徐志摩诗歌》滑落到地板上,啪的一声提醒我回到书店书架旁的现实来,书架周围,人依然少得可怕,服务员们无聊地走过来再走过去。看看窗外,远远的工地上嘈杂不已,尖灰弥漫,天,依然是那般灰蒙蒙的。我走出书店,感觉手上的几本新书挺沉的。街道上各种流行歌曲响得震天;各色街灯争先绽放,挺眩 目的;夜总会、娱乐厅前边,各样小车一排接一排;染着红发黄发的“前卫者”游来荡去„„

这里的冬天会下雪吗?如果真的能够,又该是怎样的?我天真的想。

六、回顾与总结:

课堂智慧源于平时积淀

上完这一节作文指导课,我自己总感觉缺了些什么,到底少了什么?哪些环节处理得不妥?经过大家的评课,我逐步发现了这节课的缺憾。

首先,我在上课时漏掉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在给出题目和要求之后,原教案是想问:“横线上可以填哪些内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横线上可以填人,如“妈妈改变了我”,可以填物,如“枫叶改变了杜牧的思想”,可以填事,如“那件事改变了我的胆怯”,可以填景,如“夕阳改变了我的心境”„„但不知道怎的,我竟然忘记了这个环节,因此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启发,在此时还是闭塞的,甚至还是一潭死水的,马上提出审题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显然有些突兀和生疏。一个高超的教师,他随时给学生以启发,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我呢?在一开始,并未能好好把握。

其次,关于取题目。我要学生完成半命题的补题,变成自己的全命题。巡视之后,我发现学生的题目太质朴,或者说“太死”。虽然学生能从身边的真材实料写起,从生活小事写起,从自己熟悉的材料写起,这是好事,但如果一个学生或一个班的学生长期这样写下去,也容易导致思想的堵塞,行文也可能太死板。而且,“题好占文半”,为什么我不可以指导学生取个好的、优美的题目呢?比如,与景物有关的,“红枫改变了他的秋思”、“柳色改变了春天”,“月色改变了他的心境”、“浪花改变了礁石”等等,我应当还可以指导学生把题目取得含蓄或者生动,或者含有哲理,比如,“风改变了云朵的方向”,很多时候,学生的选材、构思、立意,也许从题目已经开始了,这是一个极易被忽视的细节,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有个重要的环节没能把握住,没有抓住学生反映出来的情况,即没能好好掌握课堂的及时生成性资源,这恰恰是一个教师课堂智慧的重要体现。有个女生谈及她的题目及选材时,她的题目是《秋天改变了我》,大意想写她的爷爷在一个秋天离开了人世,她很悲痛,从此,她明白了要珍惜亲情,要尊重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我在评点时,只是提到了这个题目似乎不太好,也提及了她的选材是感人的,悲痛而略带沉重的。但我并没有提到她的题目不好在哪里,为什么不好。其实,只要我当时再深入一点,就可以把这个例子转成一个很好的示范材料:从题目来看,不应当为《秋天改变了我》,因为文章的构思只是提到了事情发生的时间,而秋天并非为改变我的外在因素,或重要机缘,更准确地说,题目应该改为《爷爷改变了我》,把秋天的景物当作渲染烘托的因子,以景衬情,文章效果更佳。如果我能够顺着这个学生的思维,抓住一个材料,问题的讲解会更加深入,更加切合“指导作文”的课程主题,而且也能让学生明白:题目是灵魂,文章内容是围绕题目而写的,否则容易偏题、离题。很遗憾,我没能抓住、抓准、抓透这个典型材料,本来,这个材料是极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可能会对学生有更大更好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性,但被我浪费了,这就是课堂上缺乏智慧的表现。

所以后来在评课的环节,曹老师说我的课“活泼不足”、“还缺少语文教师的智慧”,我觉得所言极是,非常具有启发性。

最后,在展示学生所列提纲时,显得空洞,有些虚化,也是缺乏具体的指导性和深化的作用,我只是在展示学生的提纲,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展示而展示,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在展示其中一位女生的提纲时,她的题目是《妈妈的鼓励改变了我》,提纲是:改变之前,我的胆小怯弱;妈妈的一句话改变了我;改变之后我的表现。这样的提纲其实太简略、太单薄,缺乏厚度,不饱满,而作为教师,我应当扣住“妈妈的一句话”,如何鼓励,怎样说的,人物的表情、神态、环境交代等,指导这位学生把内容充实起来,使学生能从提纲中,预设写作中的重点、预设写作中的细节刻画等,做到在真正动笔之前,能粗中有细,用轮廓勾画细节,以细节细化构思。可惜,我再一次错过了“指导”的真正行动,浪费了一次一次的学生生成资源。

在后来的评课活动中,有两位女教研员都提到:她们希望看到我能指导学生如何把作文写得更好,写得更精彩,而不仅仅停留在作文结构和思路上。这是对我的期待,也是对语文教师的共同期待。

综观整堂作文指导课,我真的发觉自己的课堂智慧太欠缺,而这绝非是课堂所谓的灵机一动就能做到的,它在于平常的积淀:阅读、观摩、写作、思考„„

下一次如果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会把课上得更好。

《咏雪》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四点启发

江门市景贤学校 赵同生

初读《咏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课文,选自《世说新语》),只为和学生一起完成课时任务,再读之,却发现这篇只有71个字的短文,对初中作文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启发一、作文教学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

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和生活的联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作文教学,常常是与生活脱节,生活中的点滴不能化作学生作文中的素材,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假话连篇,空话、套话泛滥,究其原因,恐怕与教师的教不无关系吧!

《咏雪》开篇提到:“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正是有了特定的时间、地点、场景,才有了下文精彩的“咏雪之才”的展示。“寒雪日”是生活中切实可感的,可感受,可观察,可以说出体验的,谢太傅正是抓住这样特定的生活素材,让胡儿与道韫各展其能。也正是因为他善于抓住生活中的“这一点”,才有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短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写作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关于作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等到老一辈教育家也有相关的精彩论述:“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充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

所以说,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回忆生活,表现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对生活有真实感受。生活本来是丰富多彩的,见证成长的校园生活,洋溢亲情的家庭生活,充满趣味的自然生活,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甚至一切学生听到的、读到的、想到的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如何教会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了。谢太傅的巧妙之处,首先营造了“讲论文义”的“大气场”,这样的讲解诗文,其实是为下文的启发教育作了极好的铺垫,或者说,此时的咏雪,是切情切景的,他让儿女辈有了较充分的观察、阅读和思索,让这些缺少生活阅历的儿女们,充分地利用了生活的资源。如果谢太傅不是在这种环境下让儿女们“咏雪”,而是要求他们颂春吟秋,能有这么好的表达效果吗?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真研究作文教学的本质,依据新课标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引导学生好好观察生活,好好表现生活,否则,作文教学可能总是在原地踏步,学生越写越闷。

启发二、作文教学更应该给学生“抓手”,帮学生设置“助推器”。

《咏雪》中,谢太傅给的问题是:“白雪纷纷何所似?”“纷纷”一词,看似平淡,其实描摹白雪的形状、形态,已写出白雪飘飞的悠扬与优雅。如果不用这个词可想而知胡儿的答案可能是“盐”, 也可能是其它的单个名词。“纷纷”一词,看似不经意,实际已给了儿女们“抓手”,给他们设置了“助推器”,化而无痕,指导明确,非常巧妙。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能这样做、能做得这么好的恐怕不多。在很多时候,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但没能给学生“抓手”,反而给了学生太多的棘手。主要的表现是:布置的随意性和训练的盲目性。

许多的教师在其它训练方面可能是有计划。甚至有点系统的,但在作文方面,往往没有计划,更谈不上系统性或有针对性,对整个学期的作文教学没有规划,对整个学年的作文教学心中没有底,用什么教和怎么教,教得怎样等问题多不涉及。作文题的布置非常随意,表面上是给了学生的自主方向,实际上是一种放羊式的作文训练,既谈不上有效的指导,也谈不上评改的灵活,导致学生越来越怕作文。训练的盲目性也十分突出,到底学生的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本班学生的作文共性是什么?有哪些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教师心中没有尺度,想写就写,跟着感觉走,作文训练的程序、层次、方法、效果、预设等,根

本谈不上,长此以往,也导致了本班或本年级作文教学的混乱无序。

有的老师可能听过郑桂华老师的公开课《描写的奥秘》,在这节课上,郑老师较好地给了学生“抓手”,从事物认知到规律把握上,较好地给了学生启发和铺垫。郑老师给了学生一幅《鸭子戏水图》,先让学生观察,得到“有什么”的初步认识,继而再观察,得到“怎么样”的感性认识,然后由看到说,再到写,一步步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给了学生“抓手”——有什么、怎么样,先重视实践指导,再总结起码的描写奥秘,说写结合,突出了“过程化”的特点。

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应当好好学习谢太傅的做法,纷纷把作文中的“纷纷”,巧妙地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感受知、体验中,轻易地踏上台阶,去欣赏更美的作文风景。

启发三、作文教学应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点”,也就是契机,让学生在拥有一定的体验之后写最想说的话。

《咏雪》一文中,有了“寒雪日”、“讲论文义”的铺垫,再加上“俄而雪骤”,才促使谢太傅的问题自然产生:白雪纷纷何所似?一个“骤”字,写出了雪之大,雪之紧,既扣住呼应了前文的“寒雪日”,又触发了谢太傅的诗兴。可以说,“雪骤”之时,正是孩子们诗意萌发之时,就是这一次“观察日记”的教学契机,这纷纷扬扬的大雪正在飘洒之时,就是孩子们作文的“最近区”,正是孩子们写作过程中的“教学点”,正是因为抓准并抓住了这个“教学点”,才有了“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的美谈,才有了咏絮之才的经典表现。

反观我们自己或身边的语文教师,有谁能经常努力营造氛围、制造机会,让学生去把握契机进行作文训练的?校运会刚结束,我们可以让学生写校运会的顽强拼搏;一场大雨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写雨景;最近几天班上的自习课纪律不好,我们可以让学生写《我班的自习课》、《课间十分钟》等、、、、、、有一个突出的案例:某位特级教师要上作文公开课,但他故意迟到了两分钟,学生们焦躁不安地等待着,议论纷纷,就在教室里乱得像一锅粥时,语文老师出现了,他告诉全班学生,本节课的写作题目是《当老师迟到的时候》。这个案例并不新颖,其独特之处在于教师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有了体验、体会,并在这个体验之上,在“最近区“进行表达。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善用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借助于多媒体,极力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能,让他们在“教学点”上,表达出真情实感。我国学者鲁枢元在《创作心理研究》中指出:对于艺术创造来说,其动力根源主要是作家艺术家的那股难以自禁的情感,以及对于表象和形象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告诉我们,学生的写作冲动和他的生活感受和切身和生活体验相关。无论什么样的作文素材,如果学生的体验深,他可能会写得生动形象。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也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应当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写出他们的心声。

启发四、作文教学应注重评价的多样化。

《咏雪》中,面对胡儿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和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只是“大笑乐”,未作任何评价。虽然这样写,既符合《世说新语》“直叙其事,不作夸饰“的特点,又让文章留有空白美,让读者去想,去猜、去评。一般的读者认为,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重形似,但淡而无味。而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喻新奇贴切,重神似,意境优美,用词典雅,给人无限的遐想美丽的享受。谢太傅未作评价,其用意实则深矣。太傅的做法,给了我们莫大的启发:对于学生作文,要注意评价的多样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

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在《咏雪》中,谢太傅既注重了作文的过程与方法,又注意保护了儿女们的好奇心。

在实际的作文评价中,我们必须注意几个小问题:

1、要注重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作文实践中,学生的层次、水平不同,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呵护其脆弱的内心世界,绝不可以用他们的作文到课堂上当作“反面材料”加以嘲笑。在作文评价中,对学生的要求应当是有层次感的,对原本作文能力较高的,要求应当高一点。

2、评价要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讲,不是教师一个的的活动。应该引导学生全体参与,让他们对自己或对别人的习作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在讨论、争论中,明白正确的作文标准,交流积累素材的过程,拓展自己的作文资源,而且,评价一定要及时,最好在学生作文交来之后一、二天内评讲完,切不可拖到一到二周,甚至学生催促之后才评讲,因为学生的作文是一个动态过程,他们急需知道教师对自己作文的评价如何,短时间内评讲,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的写作印象上,加深体会。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的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3、要突出写作的过程,要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将作文评讲弄成了学生习作的表彰会和批判会,不能只针对作文的结果批判,应着眼于写作的过程评析学生的习作,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是怎样写成的?积累了哪些素材?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怎样写会更精彩?

《咏雪》中的人和事早已成为历史,而这篇只有71个字的短文,的确给我们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以极大的启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君子善假于物也。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动脑,善于借鉴,不断开拓,我们的事业必然更加“甜蜜”。

初二作文指导课与教学回顾

执教:赵同生

时间:2009、12、10

学生:恩平实验中学八年级 16 班

教学内容:

《 改变了 》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准确审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依题选材的能力;

3.学生逐步养成列提纲、布局谋篇的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写作

教学难点:

启迪思维 依题选材

教学过程:

聊天导入

同学们:„„(到初中后,与小学相比的改变。)

大千世界,各种事物,都会发生改变。而任何改变都是有原因的。请大家以“ 改变了 ”的样式造句,看谁在2分钟之内造得最多。

学生造句。写在作业本上。读一读。

今天,我们一起来写一篇作文(给出题目及要求)。

题目: 改变了

1.将题目补充完整,写成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2.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

一、审题明要求

这道作文题有无暗含的写作要求?

1.“改变”必然有一个过程,或者有一个机缘。

2.从“改变了”来看,题目暗含了时间限制。

3.从详略安排来看。

4.从改变前后的内容都要交代来看,必须用到对比。

二、补题定中心

1.请补全题目,要选取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有个性的内容来填写。

2.横线上可以补上哪些内容?题目要通顺、简洁、好写。

3.题目要通顺、简洁、好写。补全了题目,你就有了预设的中心。你的选材也就要扣住这个预设的中心。

三、扣题选材料

以课文为例看选材:

《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改变了我对长妈妈的看法

《信客》:生活的重担改变了信客的心境

《湖心亭看雪》:大雪改变了张岱的寂寞

《爸爸的花儿落了》:那件事改变了我

《伤仲永》:父亲的无知改变了仲永的生活

《珍珠鸟》:呵护改变了鸟的胆怯

《斑羚飞渡》:猎人的残忍改变了斑羚的命运

„„

下面请大家扣住你的题目选择材料。

1.选材,可以从时间入手,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这个题目可能只能从过去选材。可以从空间入手,班级的,学校的,家庭的,社区的,社会的,自然界„„。也可以从阅读启发入手,还可以从联想想像入手„„。

2.把你选择的材料用一、二句话写出来。

3.请把你的材料具体说说,说给同桌或邻桌听听,然后要他(她)提意见,你的材料是否合用。 说——说具体——评一评(说清楚了吗?用了什么方法?)

如:《妈妈的鼓励改变了我》“妈妈改变了我”、 “那件事改变了我的胆怯”,“夕阳改变了我的心境” “题好占文半”,为什么我不可以指导学生取个好的、优美的题目呢?比如,与景物有关的,“红枫改变了他的秋思”、“柳色改变了春天”,“月色改变了他的心境”、“浪花改变了礁石”等等,我应当还可以指导学生把题目取得含蓄或者生动,或者含有哲理,比如,“风改变了云朵的方向”。

四、依题列提纲

1.给出例子:

《背影》

结构方式:顺叙:分别——送站——

开头:1点题 背景

交代:2起因 家庭背景 父子分别

过程:3父送子:踌躇 拣椅子

4买橘子:穿着 爬月台 兜橘子

5忆父亲:看信 回忆 流泪

2.学生列提纲

3.展示提纲,丰富内容

五、依题写片段(看时间而定)

在同学们刚才的选材料(说材料)的过程中,大家明确了或加深了选材的要求:

选材 从何着手(时间上、空间上„„)

扣住预设中心

有主次(哪里详,哪里略)

有先后(哪里先,哪里后)

其实,选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生活片段来补充,或者说需要生活细节来细化。如:买桔子的背影,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情形等。那么这个题目,一开头就明确了,如何改变、为什么改变、改变的机缘等地方要详写。

请同学们根据你的需要,写一个相关的片段(200字左右)。

请一、二个同学读一读自己的片段描写。请同学们评一评:

1.扣题吗?

2.是否细致?用了什么方法?

3.还有改进之处吗?怎么改?

板书 改变了

看题明要求(详略安排、时间限定、对比)

补题定中心

教师下水作文:

这里的冬天改变了我的美好记忆

蛰居这南国侨乡的半间斗室,窗外的天似乎永远是灰暗混浊的,极难见着一丝半点的天蓝。去户外走走,各种有名没名的常绿乔木静静的立着,琳琅斑驳的广告牌尽展风姿。如果不是人们身上的冬装暗示,很难相信冬天早已来临。

这时该做些什么呢?想摆脱孤独的侵扰,最好去书店逛逛,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书店有书店的色、香、味,可不是吗?书籍包含了所有的颜色,当然最妙的是那种香味,那是一种特别的淡淡的油墨香,不会沁人心脾,但直透人的灵魂,精神也会为之一爽,内涵最丰富的是书店的味道,它太完备,无法用笔墨来形容。

我在文学栏前边择了一个角落默默坐下,拿起《徐志摩诗歌》,细细地读着《雪花的快乐》,我周围几乎没有人,静得有点可怕。无意间往那边望望,起伏的小山的轮廓,一下把我的思绪拉得很远很远,我又回到那雪的世界,格外留恋:

那是年少轻狂的季节。我们宿舍前边是一个方方正正的湖,湖边长了些细长细长的芦苇,到了快下雪的时候,芦苇变得更加纤弱,但还是倔强起挺着头,傲视前方。此时天色灰暗,朔风呼啸,人们虽然给吹得面无血色,两唇发乌,但心中却窃喜:快下雪了!夜里果然会听到屋外一阵紧一阵“沙沙沙”的声音,清清脆脆地,似乎敲击在人的心坎上。远远近近的人们都毫无睡意了,一个个尖声惊叫,为这天地造化的精灵喝彩。

此时岳麓山下的人们,赏雪的去处多的是:岳麓山上,千枝挂雪,在丛林间走着,格外清爽,那颤颤的钟声仿佛是从历史深处的雪花间传来。岳麓书院,积雪随意落在深青瓦上,橙黄篱墙上,那种搭配可以轻易过滤你的各种不安的杂念,橘子洲头,放眼望去,湘 江脉脉北流,那边的各种船只静默着,而雪的挥洒,则沿着河床、江岸,绵延不绝。

我们这自诩为文学少年的一班人,不约而同去岳麓书院,那是一个挺独到的地方。

刚踏进那道并不炫耀的门,那种静谧中弥散出来的莫名的庄严,令人肃然起敬。那镌刻着各种书体、凝聚万千名家心智的各种碑刻,稍一触摸,即有一种凉透心灵的感觉。那朱熹讲坛,神圣巍然,古香古色中渗出缕缕雪天的凉意,那口很不起眼的小井,略显有些落寞,按天如的形状,雪花方方正正地落在井沿上,四段洁白的小雪,恰似简明素装,不多不少围着一口历史的老井。比起平日的热闹,比起外边的喧哗,来这里如登仙境,如归天宇,又能让人处处感觉到岁月积淀下来的厚重。八百多年前,这书院的雪天是怎样的情景?那些天,书院的门开着,尽管外面大雪纷扬,朱子还是一如既往地在朗声吟诵,他呵出的白气,升腾很远很远。那些在坛下听学的读书人,全身心浸泡在朱子的讲学声中,浑然不觉寒冷,他们虔诚的目光,该是怎样的一种执著,他们也许会把朱子手中的经卷,当作膜拜的对象吧。在漫天雪花飞舞、冰清玉洁的世界里,听一代宗师指点宇宙万象,该是怎样的一种奢望和境界!在一小处假山,雪花也是依形铺洒,不知情的还以为是断桥呢。有人说断桥雪最美,因为它将雪的纯洁与心思的断裂相结合,将完美和遗憾相交织,将意境和设想相互补,而且往往将它定格为才子佳丽无意邂逅、惨淡相别的幽怨之境,因此而美。

走出书院大门时,那副“唯楚有材 于斯为盛”的对联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肃穆。是什么的浸润,能让三湘大地走出那么多的伟人?从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兄弟和他的亲家左宗棠,从黄兴、蔡锷到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任弼时、粟裕、胡耀邦、朱总理,从丁玲、周立波到莫应丰、韩少功、古华„„不计其数,灿若星河。许多人问道:湖湘大地为什么如此富有灵性?湘楚文化为什么如此发达?这不会有人回答,也不可能回答。但我想至少有一点:没有雪的世界,是缺乏灵气的。因为有了雪的洁润,天地才会清朗,地脉才会贯通。

我这样在往事中走了好久好久,手中的《徐志摩诗歌》滑落到地板上,啪的一声提醒我回到书店书架旁的现实来,书架周围,人依然少得可怕,服务员们无聊地走过来再走过去。看看窗外,远远的工地上嘈杂不已,尖灰弥漫,天,依然是那般灰蒙蒙的。我走出书店,感觉手上的几本新书挺沉的。街道上各种流行歌曲响得震天;各色街灯争先绽放,挺眩 目的;夜总会、娱乐厅前边,各样小车一排接一排;染着红发黄发的“前卫者”游来荡去„„

这里的冬天会下雪吗?如果真的能够,又该是怎样的?我天真的想。

六、回顾与总结:

课堂智慧源于平时积淀

上完这一节作文指导课,我自己总感觉缺了些什么,到底少了什么?哪些环节处理得不妥?经过大家的评课,我逐步发现了这节课的缺憾。

首先,我在上课时漏掉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在给出题目和要求之后,原教案是想问:“横线上可以填哪些内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横线上可以填人,如“妈妈改变了我”,可以填物,如“枫叶改变了杜牧的思想”,可以填事,如“那件事改变了我的胆怯”,可以填景,如“夕阳改变了我的心境”„„但不知道怎的,我竟然忘记了这个环节,因此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启发,在此时还是闭塞的,甚至还是一潭死水的,马上提出审题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显然有些突兀和生疏。一个高超的教师,他随时给学生以启发,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我呢?在一开始,并未能好好把握。

其次,关于取题目。我要学生完成半命题的补题,变成自己的全命题。巡视之后,我发现学生的题目太质朴,或者说“太死”。虽然学生能从身边的真材实料写起,从生活小事写起,从自己熟悉的材料写起,这是好事,但如果一个学生或一个班的学生长期这样写下去,也容易导致思想的堵塞,行文也可能太死板。而且,“题好占文半”,为什么我不可以指导学生取个好的、优美的题目呢?比如,与景物有关的,“红枫改变了他的秋思”、“柳色改变了春天”,“月色改变了他的心境”、“浪花改变了礁石”等等,我应当还可以指导学生把题目取得含蓄或者生动,或者含有哲理,比如,“风改变了云朵的方向”,很多时候,学生的选材、构思、立意,也许从题目已经开始了,这是一个极易被忽视的细节,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有个重要的环节没能把握住,没有抓住学生反映出来的情况,即没能好好掌握课堂的及时生成性资源,这恰恰是一个教师课堂智慧的重要体现。有个女生谈及她的题目及选材时,她的题目是《秋天改变了我》,大意想写她的爷爷在一个秋天离开了人世,她很悲痛,从此,她明白了要珍惜亲情,要尊重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我在评点时,只是提到了这个题目似乎不太好,也提及了她的选材是感人的,悲痛而略带沉重的。但我并没有提到她的题目不好在哪里,为什么不好。其实,只要我当时再深入一点,就可以把这个例子转成一个很好的示范材料:从题目来看,不应当为《秋天改变了我》,因为文章的构思只是提到了事情发生的时间,而秋天并非为改变我的外在因素,或重要机缘,更准确地说,题目应该改为《爷爷改变了我》,把秋天的景物当作渲染烘托的因子,以景衬情,文章效果更佳。如果我能够顺着这个学生的思维,抓住一个材料,问题的讲解会更加深入,更加切合“指导作文”的课程主题,而且也能让学生明白:题目是灵魂,文章内容是围绕题目而写的,否则容易偏题、离题。很遗憾,我没能抓住、抓准、抓透这个典型材料,本来,这个材料是极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可能会对学生有更大更好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性,但被我浪费了,这就是课堂上缺乏智慧的表现。

所以后来在评课的环节,曹老师说我的课“活泼不足”、“还缺少语文教师的智慧”,我觉得所言极是,非常具有启发性。

最后,在展示学生所列提纲时,显得空洞,有些虚化,也是缺乏具体的指导性和深化的作用,我只是在展示学生的提纲,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展示而展示,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在展示其中一位女生的提纲时,她的题目是《妈妈的鼓励改变了我》,提纲是:改变之前,我的胆小怯弱;妈妈的一句话改变了我;改变之后我的表现。这样的提纲其实太简略、太单薄,缺乏厚度,不饱满,而作为教师,我应当扣住“妈妈的一句话”,如何鼓励,怎样说的,人物的表情、神态、环境交代等,指导这位学生把内容充实起来,使学生能从提纲中,预设写作中的重点、预设写作中的细节刻画等,做到在真正动笔之前,能粗中有细,用轮廓勾画细节,以细节细化构思。可惜,我再一次错过了“指导”的真正行动,浪费了一次一次的学生生成资源。

在后来的评课活动中,有两位女教研员都提到:她们希望看到我能指导学生如何把作文写得更好,写得更精彩,而不仅仅停留在作文结构和思路上。这是对我的期待,也是对语文教师的共同期待。

综观整堂作文指导课,我真的发觉自己的课堂智慧太欠缺,而这绝非是课堂所谓的灵机一动就能做到的,它在于平常的积淀:阅读、观摩、写作、思考„„

下一次如果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会把课上得更好。

《咏雪》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四点启发

江门市景贤学校 赵同生

初读《咏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课文,选自《世说新语》),只为和学生一起完成课时任务,再读之,却发现这篇只有71个字的短文,对初中作文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启发一、作文教学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

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和生活的联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作文教学,常常是与生活脱节,生活中的点滴不能化作学生作文中的素材,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假话连篇,空话、套话泛滥,究其原因,恐怕与教师的教不无关系吧!

《咏雪》开篇提到:“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正是有了特定的时间、地点、场景,才有了下文精彩的“咏雪之才”的展示。“寒雪日”是生活中切实可感的,可感受,可观察,可以说出体验的,谢太傅正是抓住这样特定的生活素材,让胡儿与道韫各展其能。也正是因为他善于抓住生活中的“这一点”,才有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短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写作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关于作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等到老一辈教育家也有相关的精彩论述:“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充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

所以说,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回忆生活,表现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对生活有真实感受。生活本来是丰富多彩的,见证成长的校园生活,洋溢亲情的家庭生活,充满趣味的自然生活,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甚至一切学生听到的、读到的、想到的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如何教会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了。谢太傅的巧妙之处,首先营造了“讲论文义”的“大气场”,这样的讲解诗文,其实是为下文的启发教育作了极好的铺垫,或者说,此时的咏雪,是切情切景的,他让儿女辈有了较充分的观察、阅读和思索,让这些缺少生活阅历的儿女们,充分地利用了生活的资源。如果谢太傅不是在这种环境下让儿女们“咏雪”,而是要求他们颂春吟秋,能有这么好的表达效果吗?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真研究作文教学的本质,依据新课标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引导学生好好观察生活,好好表现生活,否则,作文教学可能总是在原地踏步,学生越写越闷。

启发二、作文教学更应该给学生“抓手”,帮学生设置“助推器”。

《咏雪》中,谢太傅给的问题是:“白雪纷纷何所似?”“纷纷”一词,看似平淡,其实描摹白雪的形状、形态,已写出白雪飘飞的悠扬与优雅。如果不用这个词可想而知胡儿的答案可能是“盐”, 也可能是其它的单个名词。“纷纷”一词,看似不经意,实际已给了儿女们“抓手”,给他们设置了“助推器”,化而无痕,指导明确,非常巧妙。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能这样做、能做得这么好的恐怕不多。在很多时候,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但没能给学生“抓手”,反而给了学生太多的棘手。主要的表现是:布置的随意性和训练的盲目性。

许多的教师在其它训练方面可能是有计划。甚至有点系统的,但在作文方面,往往没有计划,更谈不上系统性或有针对性,对整个学期的作文教学没有规划,对整个学年的作文教学心中没有底,用什么教和怎么教,教得怎样等问题多不涉及。作文题的布置非常随意,表面上是给了学生的自主方向,实际上是一种放羊式的作文训练,既谈不上有效的指导,也谈不上评改的灵活,导致学生越来越怕作文。训练的盲目性也十分突出,到底学生的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本班学生的作文共性是什么?有哪些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教师心中没有尺度,想写就写,跟着感觉走,作文训练的程序、层次、方法、效果、预设等,根

本谈不上,长此以往,也导致了本班或本年级作文教学的混乱无序。

有的老师可能听过郑桂华老师的公开课《描写的奥秘》,在这节课上,郑老师较好地给了学生“抓手”,从事物认知到规律把握上,较好地给了学生启发和铺垫。郑老师给了学生一幅《鸭子戏水图》,先让学生观察,得到“有什么”的初步认识,继而再观察,得到“怎么样”的感性认识,然后由看到说,再到写,一步步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给了学生“抓手”——有什么、怎么样,先重视实践指导,再总结起码的描写奥秘,说写结合,突出了“过程化”的特点。

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应当好好学习谢太傅的做法,纷纷把作文中的“纷纷”,巧妙地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感受知、体验中,轻易地踏上台阶,去欣赏更美的作文风景。

启发三、作文教学应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点”,也就是契机,让学生在拥有一定的体验之后写最想说的话。

《咏雪》一文中,有了“寒雪日”、“讲论文义”的铺垫,再加上“俄而雪骤”,才促使谢太傅的问题自然产生:白雪纷纷何所似?一个“骤”字,写出了雪之大,雪之紧,既扣住呼应了前文的“寒雪日”,又触发了谢太傅的诗兴。可以说,“雪骤”之时,正是孩子们诗意萌发之时,就是这一次“观察日记”的教学契机,这纷纷扬扬的大雪正在飘洒之时,就是孩子们作文的“最近区”,正是孩子们写作过程中的“教学点”,正是因为抓准并抓住了这个“教学点”,才有了“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的美谈,才有了咏絮之才的经典表现。

反观我们自己或身边的语文教师,有谁能经常努力营造氛围、制造机会,让学生去把握契机进行作文训练的?校运会刚结束,我们可以让学生写校运会的顽强拼搏;一场大雨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写雨景;最近几天班上的自习课纪律不好,我们可以让学生写《我班的自习课》、《课间十分钟》等、、、、、、有一个突出的案例:某位特级教师要上作文公开课,但他故意迟到了两分钟,学生们焦躁不安地等待着,议论纷纷,就在教室里乱得像一锅粥时,语文老师出现了,他告诉全班学生,本节课的写作题目是《当老师迟到的时候》。这个案例并不新颖,其独特之处在于教师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有了体验、体会,并在这个体验之上,在“最近区“进行表达。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善用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借助于多媒体,极力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能,让他们在“教学点”上,表达出真情实感。我国学者鲁枢元在《创作心理研究》中指出:对于艺术创造来说,其动力根源主要是作家艺术家的那股难以自禁的情感,以及对于表象和形象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告诉我们,学生的写作冲动和他的生活感受和切身和生活体验相关。无论什么样的作文素材,如果学生的体验深,他可能会写得生动形象。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也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应当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写出他们的心声。

启发四、作文教学应注重评价的多样化。

《咏雪》中,面对胡儿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和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只是“大笑乐”,未作任何评价。虽然这样写,既符合《世说新语》“直叙其事,不作夸饰“的特点,又让文章留有空白美,让读者去想,去猜、去评。一般的读者认为,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重形似,但淡而无味。而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喻新奇贴切,重神似,意境优美,用词典雅,给人无限的遐想美丽的享受。谢太傅未作评价,其用意实则深矣。太傅的做法,给了我们莫大的启发:对于学生作文,要注意评价的多样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

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在《咏雪》中,谢太傅既注重了作文的过程与方法,又注意保护了儿女们的好奇心。

在实际的作文评价中,我们必须注意几个小问题:

1、要注重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作文实践中,学生的层次、水平不同,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呵护其脆弱的内心世界,绝不可以用他们的作文到课堂上当作“反面材料”加以嘲笑。在作文评价中,对学生的要求应当是有层次感的,对原本作文能力较高的,要求应当高一点。

2、评价要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讲,不是教师一个的的活动。应该引导学生全体参与,让他们对自己或对别人的习作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在讨论、争论中,明白正确的作文标准,交流积累素材的过程,拓展自己的作文资源,而且,评价一定要及时,最好在学生作文交来之后一、二天内评讲完,切不可拖到一到二周,甚至学生催促之后才评讲,因为学生的作文是一个动态过程,他们急需知道教师对自己作文的评价如何,短时间内评讲,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的写作印象上,加深体会。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的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3、要突出写作的过程,要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将作文评讲弄成了学生习作的表彰会和批判会,不能只针对作文的结果批判,应着眼于写作的过程评析学生的习作,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是怎样写成的?积累了哪些素材?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怎样写会更精彩?

《咏雪》中的人和事早已成为历史,而这篇只有71个字的短文,的确给我们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以极大的启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君子善假于物也。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动脑,善于借鉴,不断开拓,我们的事业必然更加“甜蜜”。


相关文章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马的世界]教案
  • 七年级语文<<与马共舞>>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地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归纳综合的能力:了解有关"马"的文化知识,进而认识到中国历史积淀的博大精深 ...查看


  • [我要回家]作文指导教案
  • [授课内容] <我要回家>作文写作指导 [授课教师] 兴文学校:李伯春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想象兴趣,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2. 通过习作提高表达能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编一个 ...查看


  •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本节教材分析] 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什么情况下系统机械能守恒,内力对系统的动量改变是否起作用 ...查看


  • 生态和谐: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 生态和谐: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卢谦 2013-2-27 16:58:4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京)2010年7期第10-13页 [作者简介]卢谦,翔宇教育集团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正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样,生态平衡 ...查看


  • 小学二年级语文月亮湾教案-小学二年级教案-课件之家
  • 小学二年级语文月亮湾教案-小学二年级教案-课件之家 首页 课件 论文 试卷 教案 范文 作文 试题 动画 地图 首页 语文教案 数学教案 英语教案 化学教案 物理教案 生物教案 历史教案 政治教案 地理教案 信息技术 其他科教案 音乐教案 ...查看


  • 中小学英语文章和书籍 3
  •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8 句型转换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period3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课件u ...查看


  • 2016.9.7教案检查反馈
  • 宁江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案检查反馈 为了加强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督促老师备好课,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9月6日至8日教导处五人分工合作对各科各类教案从进度安排.学科教 ...查看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 第六单元教学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理解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对不同体 裁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 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 ...查看


  • 初中语文网--初中语文同步教学优秀站点
  • · 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收藏本页 · 在线字典.成语查询 · | 网站首页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人教版 | 教案 | 中考指导 | 下载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货币战争 鬼吹灯 海底两万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