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爱乡的中央执行委员,南洋华侨领袖崔广秀的一生

爱国爱乡的中央执行委员

南洋华侨领袖崔广秀的一生

崔广秀(1888—1974年)  又名广福,生于民国前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原籍南海县沙头乡,出生于清远县兴靖区高田乡禾仓冈村(今飞来峡镇)。幼年时读私塾,读书六年。十三岁遂父兄习农,十六岁远赴南洋庇能(今马来西亚槟城)学习印刷。民国元年,国父孙中山莅南洋,在槟城宣传革命思想,遂加入同盟会。民国3年(1914年),自筹资金开设文轩印务局,并参加国民党。民国14年(1925年)被选为国民党南洋支部主席。次年,代表吉打支部出席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被选为海外英、荷属地南洋总支部主席。崔曾任国民党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民国20年(193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四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任中央党部海外党务委员会委员,又被委任为广州银行监督。民国24年(1935年)12月当选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民国25年9月(1936年),任花县县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委员,北江抗日游击挺进纵队指挥官。1941年任第七战区北江指挥所少将主任、高级参议兼战区党政军联台特别党部常务委员。民国32年(1943年),奉派为雷州海关监督兼管曲江关事宜,后又任第七战区广东北区指挥所主任,国民党执、监委委员,广州市党部执行委员。民国35年(1946年)5月当选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任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海外党务计划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党部执行委员。民国36年(1947年),被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广东省代表。1949年到台湾,仍为“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1974年8月20日在台湾病逝,享寿八十六岁。

崔广秀从南洋回国后,在国民党内任职期间,为家乡人民办不少好事:民国17年(1928年),联合丘昭文投资修筑清远第一条公路——清(远)银(盏)公路;次年,带头集资修筑石(角)军(田)公路。民国26年(1937年),筹款在太和古洞扩建清远中学,后因日军入侵而被迫停工。民国27年(1938年),带头捐助,另向华侨集资,在本村建一所端仁小学。民国34年(1945年),带头捐助及多方筹集资金,兴建江口小学。民国36年(1947年),再次发动林炳炎等人捐助资金扩建清远中学,把县立初级中学改办为高级中学。

以上根据《清新县志》、《民国广东将领志》、《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

崔广秀回乡寻根

民国21年时,崔广秀曾回南海沙头寻根。其清远江口始迁祖为“十五世,北涧公,配苏氏”。根据这线索,终于在樟坑族谱中找到“十五世,北涧公,配苏氏”的记录,成功寻根认祖了。直到民国25年清明,崔广秀再次回乡,参加清明祭祖(小编的祖父还记得当时场面,非常隆重,沙头六乡人民热烈欢迎,拉着横幅写着“欢迎崔广秀先生回乡谒祖”)。由此可知,崔广秀为沙头承绪堂(太师家庙)的后裔,先祖由沙头分支到清远江口。

欢迎把各种崔氏历史文化资料(族谱、祠堂、文物照片、文字等)发至崔氏公众号 [email protected].

爱国爱乡的中央执行委员

南洋华侨领袖崔广秀的一生

崔广秀(1888—1974年)  又名广福,生于民国前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原籍南海县沙头乡,出生于清远县兴靖区高田乡禾仓冈村(今飞来峡镇)。幼年时读私塾,读书六年。十三岁遂父兄习农,十六岁远赴南洋庇能(今马来西亚槟城)学习印刷。民国元年,国父孙中山莅南洋,在槟城宣传革命思想,遂加入同盟会。民国3年(1914年),自筹资金开设文轩印务局,并参加国民党。民国14年(1925年)被选为国民党南洋支部主席。次年,代表吉打支部出席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被选为海外英、荷属地南洋总支部主席。崔曾任国民党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民国20年(193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四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任中央党部海外党务委员会委员,又被委任为广州银行监督。民国24年(1935年)12月当选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民国25年9月(1936年),任花县县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委员,北江抗日游击挺进纵队指挥官。1941年任第七战区北江指挥所少将主任、高级参议兼战区党政军联台特别党部常务委员。民国32年(1943年),奉派为雷州海关监督兼管曲江关事宜,后又任第七战区广东北区指挥所主任,国民党执、监委委员,广州市党部执行委员。民国35年(1946年)5月当选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任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海外党务计划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党部执行委员。民国36年(1947年),被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广东省代表。1949年到台湾,仍为“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1974年8月20日在台湾病逝,享寿八十六岁。

崔广秀从南洋回国后,在国民党内任职期间,为家乡人民办不少好事:民国17年(1928年),联合丘昭文投资修筑清远第一条公路——清(远)银(盏)公路;次年,带头集资修筑石(角)军(田)公路。民国26年(1937年),筹款在太和古洞扩建清远中学,后因日军入侵而被迫停工。民国27年(1938年),带头捐助,另向华侨集资,在本村建一所端仁小学。民国34年(1945年),带头捐助及多方筹集资金,兴建江口小学。民国36年(1947年),再次发动林炳炎等人捐助资金扩建清远中学,把县立初级中学改办为高级中学。

以上根据《清新县志》、《民国广东将领志》、《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

崔广秀回乡寻根

民国21年时,崔广秀曾回南海沙头寻根。其清远江口始迁祖为“十五世,北涧公,配苏氏”。根据这线索,终于在樟坑族谱中找到“十五世,北涧公,配苏氏”的记录,成功寻根认祖了。直到民国25年清明,崔广秀再次回乡,参加清明祭祖(小编的祖父还记得当时场面,非常隆重,沙头六乡人民热烈欢迎,拉着横幅写着“欢迎崔广秀先生回乡谒祖”)。由此可知,崔广秀为沙头承绪堂(太师家庙)的后裔,先祖由沙头分支到清远江口。

欢迎把各种崔氏历史文化资料(族谱、祠堂、文物照片、文字等)发至崔氏公众号 [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 抗日战争时期的华侨与中国共产党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1卷86 抗日战争时期的华侨与中国共产党 钟 仲 (吉首大学政法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民族的抗战爆发了.海外华侨也勇敢地投入到保 ...查看


  • 抗日战争对海外华侨的影响
  • 作者:陶季邑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6年10期 长期以来,学术界比较注重研究海外华侨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而不注重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对海外华侨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拟就此课题作点研究. 中国抗日战争对海外华侨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 ...查看


  • 海外华侨与八路军抗战
  • 抗日战争时期,旅居海外的1100万华侨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以一腔热血投身祖国神圣的抗战事业,特别是对鏖战在华北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将士,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与支援.他们与祖国人民一道,共同谱写了一曲海内外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抗日御侮的壮丽篇 ...查看


  • 陈嘉庚精神论文
  • 陈嘉庚精神论文 陈嘉庚又名甲庚,字科次.出生于福建泉州同安县仁德里集美社之颖世泽堂 "陈嘉庚"-他是一位商人,一位著名的实业家,也是一名教育家.然而他更是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他做到了关怀乡梓,热爱祖国, ...查看


  • 洪顺集团党支部组织党员瞻仰聂耳墓及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 洪顺集团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瞻仰聂耳墓 及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近日,洪顺集团全体党员掀起了一股学习党的十七大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浪潮,为加强我公司企业文化建 ...查看


  • 五年级地方教案
  • 第一单元 厦门历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厦门的主要历史事件. 课题1:厦门的发展中的主要历史事件 教学过程.材料: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 ...查看


  • 1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迹(三)
  • 1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迹(三) 071.李公朴(1900-1946) 男,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李公朴1924年入沪江大学.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 ...查看


  • 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 1
  • 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 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创立于1917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秉承优良双语教育传统.充满活力的特选及自主中学.面向全球化的世纪,南中为全体女生提供了全面教育与发展的机会. 中文名 南洋女子中学校 外文名 Nanyang Girls ...查看


  • 周恩来与陈嘉庚的故事
  • 一波三折的第一次会面 1940年3月下旬,当陈嘉庚率领南侨慰问团回国慰问抗日军民来到重庆的时候,长期战斗在重庆的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刚好回延安了.陈嘉庚在重庆第一次接触了共产党人董必武.林伯渠.叶剑英和邓颖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当陈嘉庚率慰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