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学思想"充实之谓美"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传统美学思想“充实之谓美”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Webmaster: ArtDesign轩 | Time: 八月 13, 2013

摘 要:从“人性善”到“充实之谓美”,孟子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中的设计应用、设计思想、设计道德以及设计师素质等有重要的启 示。设计道德是设计实践的内在驱动力,设计道德主导设计实践,有助于促进设计实践的科学化,设计道德的健全在消费主义 浪费盛行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将孟子的传统美学思想中对传统设计伦理知识的理解运用到现代设计品格中,增强设计主体对 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意识,积极引导设计主题建立现代设计道德价值观,对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博大精深,而不同美学思想间存在着巨大的差 异,这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社会对“美”在很多方面的认识。其中,孟子的 美学思想继承了孔子的形式美、道德美等思想并加以发展,对道德美、 悦乐本质、审美接受中的“以意逆志”现象等重要的美学问题作出了明 确、丰富和富有新意的论述,提出了“充实之谓美”这个道德美的命题, 体现了儒家美学对道德美的重视。其“充实之谓美”的美学思想根深蒂 固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中。在当今社会中,现代美学思想广泛 而深入的影响了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从事审美创造的动 力。而以孟子的美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仍具有丰富的美学 内涵,将现代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相结合对当今社会的美学发 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儒家的传统美学思想

儒家的美学思想以孟子“充实之谓美”为主要思想观点。《孟子·尽 心下》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为神。”可见,孟子将美定义为“充实”。 所谓“充实”,指的是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把其固有的善良之本性“扩 而充之”,使之贯注满盈于人的知和行之中。“充实”之所以能

成为美, 在于它能使人的外在形体“生色”,给人以美感,所谓“相由心生”。孟子 强调,美必须具有仁义道德的内在品质,并充盈于外在形式,通过外在 形式表现出来,可以通过口、耳、目等感官进行感受,最终,外在形式转 化为内在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二、传统美学思想的异同

在审美观念上,儒家的美学思想都一致认为人具有审美能力,有对 美的判断和追求,而道家思想认为美是自然天成,人对美的追求是矫饰做 作。法家思想更是将人对一切自然和人性的所谓“美”都持排斥的态度。

在审美经验上,儒家认为美必须具有仁义道德的内在品质,并充盈 于外在形式,最终,外在形式转化为内在心灵的愉悦和满足。墨子是把 “美”看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人仅能从审美客体的角度来把握美,不能幻化为内在心灵的感悟。道家美学思想重直觉体验,而轻视“美”的 社会功能和人对“美”理性思考。而法家则认为人性本性“恶”,所以对 “人”认为“美”的一切东西皆持否定态度。

在审美趣味上,儒家认为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把其固有的善良之 本性“扩而充之”,使之贯注满盈于人的知和行之中。墨家认为“美”是 客观存在“物”,人只能去感受而不能主观融汇在人的知行之中。道家 崇尚自然的艺术美,注重本性自在的人格美。法家的美学是一种“反美 学”,试图以“恶”的极权化手段促成健康有序的“美”。

从“饰美”与“善美”的关系上,孟子能够把二者联系起来看待,墨 子和老子在很大程度上有把二者对立起来看待的倾向,而韩非子则完全 否定“饰美”和“善美”的存在。

三、现代技术美学思想

现代技术美学是现代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 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技 术美学主要包括生产美学和设计美学两个的问题。它通过应用“美”的 观念和理想等主观因素作用于劳动者,通过改善生产环

境、生产条件等

客观因素使劳动者产生审美情感,这两个方面提高劳动热情和效率。在 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劳动生产的经济、实用、美 观和工艺需要而进行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涉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 果,而且还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技术美学不仅可以促进产品的审 美创造,提高产品、服装、建筑和环境设计的美学水准,而且有助于对 主体——人的审美塑造。对美的产品的需要可以形成人的行为的内在动 机,成为人们从事审美创造的动力。

现代美学不仅注重设计的内在功用,而且强调外在形制上的美,因 此对比儒家美学思想不难发现,孟子“充实之谓美”的美学思想非常接 近现代的美学思想。

四、“充实之谓美”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充实之谓美”是一种符合儒家传统“仁”学体系的设计伦理思想, 设计之“仁”即设计的伦理价值、道德原则和精神品质。在过度消费主义 盛行的今天,“充实之谓美”对现代设计道德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现代设计中人与物的情感联系

“充实之谓美”的设计思想汲取了传统思想中符合人类发展目标, 通过把美好的道德铭刻在人造物上,从而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物之间相 互联系与影响的实质,然后通过物的不断流通来推己及人、及物而达到 提高天下道德水准、文化素养的目的,这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设计理 念在现代设计中也是可取的。

在现代设计应用中,设计物的材料选择或者造型上应注重体现人 与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以作为中国传统工艺陶瓷为例,中国是瓷器的故 乡,其中景德镇瓷器有独特的风格: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明代的景德镇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受世人 喜爱的作品之一。以其胎质、釉层的精细肥厚、青花色泽的浓艳、纹饰多 样、线条优美和造型丰富等多方面特征构成的。它是清代青花瓷的代表 (图1)。陶瓷与玉色泽相近,宁腻静悟,兼有玉之美,“美有五德,润泽以 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 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忮,洁之方也。”这段描述将陶瓷的 物理属性与人的品德相对应,使人的美德通过器物来承载。现代的仿瓷 工艺,将化学工程产品与瓷器的形制相结合,成功地在仿瓷产品上模仿 了青花瓷器的美,同时保持了仿瓷产品坚固、价格低廉、形式多样等现 代产品的优良品质。在材料选择或者造型上注重体现人与物之间的美好 情感联系。(图2)

(二)“充实之谓美”与“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充实之谓美”最终目的实际是为了关怀人,这与马斯洛提倡的“以 人为本”的思想是相通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使人的生活幸福美 满。设计本身并不是目的,设计是为人服务的,设计师要实现人的终极 关怀,就需要不断强化这一设计目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是社会关 系中的人,也是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中的人;“以人为本”的

“本”即 根本、中心、出发点。“以人为本”的设计,是指设计要以人为中心,综合 各方面因素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以人为本”的设计,应该首先要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不断贴近 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需求是人类发展的动因,针对人们不同的物质需 求和精神需求,琳琅满目的设计品应运而生。这就是人性化设计,人性 化设计不是设计潮流,也不是设计运动,而是人类在设计领域中不曾放 弃的目标。以掌上电脑为例,苹果公司颠覆了传统的触控笔操控设计,率 先提出并采用了手势操控的iPhone 和iPad (图3),迎合并满足了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消费群体的要求,赢得了巨大成功。

人的需求既有共同性的一面,即人的生理性和社会性的需求;也有 个体性的一面,即依据个人性格和文化特征差异而产生的个性化需求。 人通过生产劳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人的需求本身也随着社会生产的 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大,“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

区别于其他一切 动物,”[1]人的需求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不断形成的,设计在满足人的需求 的前提是研究人类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以及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包装风格也应该不同,文化层级相对低的人群比较重 视包装的产品宣传作用,而文化层次相对高的人群则比较重视包装自身 的文化涵义;年轻人喜欢新奇、潮流的包装(图4),而老年人则对稳健 素雅的包装更感兴趣(图5),所以说“设计承载着人们的情感,需要带 给人更多、更细致的深切关怀和满足人的情感需求”[2],设计应该通过 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去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设计的“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以设计物来满足人的生 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满足生理需求就需要充分考虑人的生理特点,通过 设计物合理的结构、材料、造型等因素来满足这种基本需求,设计在满 足作为个体的“人”的需求的同时也要兼顾设计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关 系。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需要考虑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情感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 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4]。这些需求需要通 过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得以满足。

“以人为本”既是设计的根本目的,也是现代设计道德的核心,将 设计看作是一个时代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理状态的表现,对于发展中国 特色文化、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设计师应提高道 德品质,加强文化修养。

(三)“充实之谓美”对设计师的要求

优秀的设计在设计题材的选择和设计语言的运用上应该强调启发 引导观看者的思维,含蓄的表达思想,给观者带来品味和思考。这就对设计师的专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孟子的“充实之谓 美”对内涵品质的强调表明,作为一个通过作品影响他人的艺术家,设 计师必须对人的需求有所洞察和分析,同时具备足够的个人素养和理性 分析能力,

才能通过其设计作品影响观者、影响社会。设计师知识储备 越丰富,从而能更自由地进行思考,其作品也就有更丰富的内涵。只有当 设计师将丰富的情感体验融入到作品中时,他的作品才会有强烈的感染 力,才会使观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推进审美的发展,引领时尚。这时,创 作过程和欣赏过程在其中实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结语

孟子在几千年前就思考了关于美与道德的关系,提出了“充实之 谓美”的哲学思想。他主张美要有倡导高尚道德的功能,人类应该摒弃 功利化目的。在专业道德建设中树立“仁”的思想体系,“仁”作为中国 传统美德根植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现代设计应该挖掘人内心深处的 “仁”学传统智慧,然后融合理论,分析人的各种需求和心理特征,把 “充实之谓美”这样的审美情操放置在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之上,这样 “以人为本”的设计在中国将焕发出深厚、智慧的光彩。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HE4001)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李 辩 | 王金变 LI Bian | WANG Jinbian )

注释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邹茂来:《视觉艺术概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 黄厚石、孙海燕:《设计原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美)马斯洛,成明 译:《马斯洛人本哲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传统美学思想“充实之谓美”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Webmaster: ArtDesign轩 | Time: 八月 13, 2013

摘 要:从“人性善”到“充实之谓美”,孟子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中的设计应用、设计思想、设计道德以及设计师素质等有重要的启 示。设计道德是设计实践的内在驱动力,设计道德主导设计实践,有助于促进设计实践的科学化,设计道德的健全在消费主义 浪费盛行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将孟子的传统美学思想中对传统设计伦理知识的理解运用到现代设计品格中,增强设计主体对 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意识,积极引导设计主题建立现代设计道德价值观,对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博大精深,而不同美学思想间存在着巨大的差 异,这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社会对“美”在很多方面的认识。其中,孟子的 美学思想继承了孔子的形式美、道德美等思想并加以发展,对道德美、 悦乐本质、审美接受中的“以意逆志”现象等重要的美学问题作出了明 确、丰富和富有新意的论述,提出了“充实之谓美”这个道德美的命题, 体现了儒家美学对道德美的重视。其“充实之谓美”的美学思想根深蒂 固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中。在当今社会中,现代美学思想广泛 而深入的影响了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从事审美创造的动 力。而以孟子的美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仍具有丰富的美学 内涵,将现代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相结合对当今社会的美学发 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儒家的传统美学思想

儒家的美学思想以孟子“充实之谓美”为主要思想观点。《孟子·尽 心下》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为神。”可见,孟子将美定义为“充实”。 所谓“充实”,指的是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把其固有的善良之本性“扩 而充之”,使之贯注满盈于人的知和行之中。“充实”之所以能

成为美, 在于它能使人的外在形体“生色”,给人以美感,所谓“相由心生”。孟子 强调,美必须具有仁义道德的内在品质,并充盈于外在形式,通过外在 形式表现出来,可以通过口、耳、目等感官进行感受,最终,外在形式转 化为内在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二、传统美学思想的异同

在审美观念上,儒家的美学思想都一致认为人具有审美能力,有对 美的判断和追求,而道家思想认为美是自然天成,人对美的追求是矫饰做 作。法家思想更是将人对一切自然和人性的所谓“美”都持排斥的态度。

在审美经验上,儒家认为美必须具有仁义道德的内在品质,并充盈 于外在形式,最终,外在形式转化为内在心灵的愉悦和满足。墨子是把 “美”看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人仅能从审美客体的角度来把握美,不能幻化为内在心灵的感悟。道家美学思想重直觉体验,而轻视“美”的 社会功能和人对“美”理性思考。而法家则认为人性本性“恶”,所以对 “人”认为“美”的一切东西皆持否定态度。

在审美趣味上,儒家认为个体通过自觉的努力,把其固有的善良之 本性“扩而充之”,使之贯注满盈于人的知和行之中。墨家认为“美”是 客观存在“物”,人只能去感受而不能主观融汇在人的知行之中。道家 崇尚自然的艺术美,注重本性自在的人格美。法家的美学是一种“反美 学”,试图以“恶”的极权化手段促成健康有序的“美”。

从“饰美”与“善美”的关系上,孟子能够把二者联系起来看待,墨 子和老子在很大程度上有把二者对立起来看待的倾向,而韩非子则完全 否定“饰美”和“善美”的存在。

三、现代技术美学思想

现代技术美学是现代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 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技 术美学主要包括生产美学和设计美学两个的问题。它通过应用“美”的 观念和理想等主观因素作用于劳动者,通过改善生产环

境、生产条件等

客观因素使劳动者产生审美情感,这两个方面提高劳动热情和效率。在 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劳动生产的经济、实用、美 观和工艺需要而进行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涉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 果,而且还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技术美学不仅可以促进产品的审 美创造,提高产品、服装、建筑和环境设计的美学水准,而且有助于对 主体——人的审美塑造。对美的产品的需要可以形成人的行为的内在动 机,成为人们从事审美创造的动力。

现代美学不仅注重设计的内在功用,而且强调外在形制上的美,因 此对比儒家美学思想不难发现,孟子“充实之谓美”的美学思想非常接 近现代的美学思想。

四、“充实之谓美”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充实之谓美”是一种符合儒家传统“仁”学体系的设计伦理思想, 设计之“仁”即设计的伦理价值、道德原则和精神品质。在过度消费主义 盛行的今天,“充实之谓美”对现代设计道德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现代设计中人与物的情感联系

“充实之谓美”的设计思想汲取了传统思想中符合人类发展目标, 通过把美好的道德铭刻在人造物上,从而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物之间相 互联系与影响的实质,然后通过物的不断流通来推己及人、及物而达到 提高天下道德水准、文化素养的目的,这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设计理 念在现代设计中也是可取的。

在现代设计应用中,设计物的材料选择或者造型上应注重体现人 与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以作为中国传统工艺陶瓷为例,中国是瓷器的故 乡,其中景德镇瓷器有独特的风格: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明代的景德镇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受世人 喜爱的作品之一。以其胎质、釉层的精细肥厚、青花色泽的浓艳、纹饰多 样、线条优美和造型丰富等多方面特征构成的。它是清代青花瓷的代表 (图1)。陶瓷与玉色泽相近,宁腻静悟,兼有玉之美,“美有五德,润泽以 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 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忮,洁之方也。”这段描述将陶瓷的 物理属性与人的品德相对应,使人的美德通过器物来承载。现代的仿瓷 工艺,将化学工程产品与瓷器的形制相结合,成功地在仿瓷产品上模仿 了青花瓷器的美,同时保持了仿瓷产品坚固、价格低廉、形式多样等现 代产品的优良品质。在材料选择或者造型上注重体现人与物之间的美好 情感联系。(图2)

(二)“充实之谓美”与“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充实之谓美”最终目的实际是为了关怀人,这与马斯洛提倡的“以 人为本”的思想是相通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使人的生活幸福美 满。设计本身并不是目的,设计是为人服务的,设计师要实现人的终极 关怀,就需要不断强化这一设计目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是社会关 系中的人,也是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中的人;“以人为本”的

“本”即 根本、中心、出发点。“以人为本”的设计,是指设计要以人为中心,综合 各方面因素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以人为本”的设计,应该首先要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不断贴近 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需求是人类发展的动因,针对人们不同的物质需 求和精神需求,琳琅满目的设计品应运而生。这就是人性化设计,人性 化设计不是设计潮流,也不是设计运动,而是人类在设计领域中不曾放 弃的目标。以掌上电脑为例,苹果公司颠覆了传统的触控笔操控设计,率 先提出并采用了手势操控的iPhone 和iPad (图3),迎合并满足了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消费群体的要求,赢得了巨大成功。

人的需求既有共同性的一面,即人的生理性和社会性的需求;也有 个体性的一面,即依据个人性格和文化特征差异而产生的个性化需求。 人通过生产劳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人的需求本身也随着社会生产的 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大,“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

区别于其他一切 动物,”[1]人的需求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不断形成的,设计在满足人的需求 的前提是研究人类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以及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包装风格也应该不同,文化层级相对低的人群比较重 视包装的产品宣传作用,而文化层次相对高的人群则比较重视包装自身 的文化涵义;年轻人喜欢新奇、潮流的包装(图4),而老年人则对稳健 素雅的包装更感兴趣(图5),所以说“设计承载着人们的情感,需要带 给人更多、更细致的深切关怀和满足人的情感需求”[2],设计应该通过 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去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设计的“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以设计物来满足人的生 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满足生理需求就需要充分考虑人的生理特点,通过 设计物合理的结构、材料、造型等因素来满足这种基本需求,设计在满 足作为个体的“人”的需求的同时也要兼顾设计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关 系。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需要考虑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情感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 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4]。这些需求需要通 过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得以满足。

“以人为本”既是设计的根本目的,也是现代设计道德的核心,将 设计看作是一个时代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理状态的表现,对于发展中国 特色文化、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设计师应提高道 德品质,加强文化修养。

(三)“充实之谓美”对设计师的要求

优秀的设计在设计题材的选择和设计语言的运用上应该强调启发 引导观看者的思维,含蓄的表达思想,给观者带来品味和思考。这就对设计师的专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孟子的“充实之谓 美”对内涵品质的强调表明,作为一个通过作品影响他人的艺术家,设 计师必须对人的需求有所洞察和分析,同时具备足够的个人素养和理性 分析能力,

才能通过其设计作品影响观者、影响社会。设计师知识储备 越丰富,从而能更自由地进行思考,其作品也就有更丰富的内涵。只有当 设计师将丰富的情感体验融入到作品中时,他的作品才会有强烈的感染 力,才会使观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推进审美的发展,引领时尚。这时,创 作过程和欣赏过程在其中实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结语

孟子在几千年前就思考了关于美与道德的关系,提出了“充实之 谓美”的哲学思想。他主张美要有倡导高尚道德的功能,人类应该摒弃 功利化目的。在专业道德建设中树立“仁”的思想体系,“仁”作为中国 传统美德根植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现代设计应该挖掘人内心深处的 “仁”学传统智慧,然后融合理论,分析人的各种需求和心理特征,把 “充实之谓美”这样的审美情操放置在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之上,这样 “以人为本”的设计在中国将焕发出深厚、智慧的光彩。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HE4001)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李 辩 | 王金变 LI Bian | WANG Jinbian )

注释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邹茂来:《视觉艺术概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 黄厚石、孙海燕:《设计原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美)马斯洛,成明 译:《马斯洛人本哲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

  • 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 2010年9月 总第198期第9期学术交流AcadeIIlicExchangeSept,2010serialNo.198No.9 "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 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钱同舟 (河南工 ...查看


  • 苏州园林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启示[1]
  • 安徽农业科学, E0:;>=1 04 ,>F:6 ,3;6# D系统的生态位,水生动植物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增强了园林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利于雨季排水.旱季贮水和长期补充地下水:利于减缓夏季酷热:利于水生生物对园林废水净化,从而减少 ...查看


  • 唐三彩人物俑对动画角色设计的启示
  • 摘要 唐三彩人物俑是中国唐代流传至今的宝贵艺术品,它把中国绘画.雕刻和陶艺融为一体,是唐朝人对彩陶艺术形式美.色彩美.文化美的独特追求,反应了唐代特有的审美风格和文化情趣.将唐三彩人物俑的色.形.意引入到动画角色设计中,不仅能继承和发扬民族 ...查看


  • 道家美学思想对教学的启示
  • 2010年第11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Edition)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112010 道家 ...查看


  • 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基石
  • 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基石 一."坚守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民国时期书籍装帧思想的基点和核心 新文化运动以倡导"新思想"为核心,其焦点是对传统文化持"厚古"还是"弃古&q ...查看


  • 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讲义 补充版
  • 1.风景园林相关概念 1.1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 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区域. 1.1.1"园林"概念的历史变迁 园林有 ...查看


  • [考工记]蕴含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 <考工记>蕴含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摘要 :本文就<考工记>中的美学思想进行归纳和提取,主要通过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人的因素三方面探讨器物的设计构成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和合思想:礼制思想:以人为本 ...查看


  • 生态美学论文
  • 生态美学 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 学号[1**********]055 姓名 连政 班级 09音乐表演二班 选题缘起: 美学课以老师微笑为前奏而开始,同样在面带微笑之中结束.美,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记,改变着我的日常言行举止,生活作风 ...查看


  •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提纲
  • 一.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建筑 1复古思潮流行的社会背景. 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的需要. 2古典复兴的含义和代表建筑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 法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如巴黎万神庙.雄狮凯旋门. 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