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2010年9月

总第198期第9期学术交流AcadeIIlicExchangeSept,2010serialNo.198No.9

“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

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钱同舟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中国先秦时期有很多实用化的美学实践和美学主张,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

为核心的生态美学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生态关学表达了人类对生存环境问题的深刻关注。“万物

并作”主要揭示自然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依生、竟生、

共生的生态循环;“天人合一”则要求人的行为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对

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都具有明确的美育功能。研究先秦美学家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今天的美学

研究以及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万物并作”;“天人合一”;生态美学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一8284(2010)09—0017一04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美学研究在近30年来经历了由“美学热”到“实践美学热”再向美学反思以及“生存、生命”和“生态”美学定位的过程。在这一美学实践化、生活化的转型中,美学实用化倾向得以放大。同时,美学的这种转型既是对西方实用美学的借鉴,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批判继承。美学走向美育,走向生活,走向文化。

美学生活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生态美学思潮。现代人在享受发达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现代工业化与地球生态矛盾的苦果,并不断进行自省,积极寻找自救方法。事实上,人类一直在深刻地关注着生态问题,只不过在现代化成果和地球生态之间的矛盾再度激化的今天,它再次成为人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与实践美学中“自然的人化”的主题相比,生态美学突显了从实践本体论到生命本体论和生态本体论美学线路。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等概念为核心的表达对生态问题深刻关注的论断。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充分地体现了美学的实践倾向,具有明确的美育功能。研究先秦美学家对于今天美学以及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先秦生态美学思想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为核心,在深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关注。“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是一种基于宇宙生命观意义上的、强调整体意义的审美方式,既有审美意识提示,也包括审美实践观照。先秦生态美学虽然缺少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体系化特征,但这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生态关怀却从审美认识(尤其是“万物并作”)和审美实践(尤其是“天人合一”)两个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其美学的实用化意义十分突出。对先秦生态美学进行研究成为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美学思想的呼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思想深切关联重要表现。儒道思想之所以在以后[收稿日期]2009一12—20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JY003)

[作者简介]钱同舟(1968一),男,河南平舆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中国传统哲学和德育研究。・17・

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互相融合,除了二者的体系框架基本相通之外,都能在审美心理上由两极对立而逐步达到互补统一,共同造就中国传统民族的审美标准是特别重要的原因。“法自然”的“道”(自然无为的生命本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其含义明显与儒家思想的“仁”相悖。在“法自然”的审美思想指导下,道家探讨的是达到“道”的自由境界的途径、手段和中介,在老子那里的结论是“致虚极,守静笃”和“涤除玄鉴”、(《老子》第十、十六章);在庄子那里是相似的提法“心斋”(《庄子・人间世》)和“坐忘”(《庄子・大宗师》)。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系是用标明人们达到“道”的中介,也就是诸多有关审美体验的范畴构筑起来的。…100我们可以将道家美学思想体系简称为以“意”为中心的自然无为的体系,

相应地,可以把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系看做是以“兴”为中心构建起来的、一套有关为仁求德的体系。这样,儒道二家便在“兴”与“意”的审美主体上达成了统一:虽然二者的审美基点有异、审美路径不同,但在主体审美体验上产生相交、走向融合。特别值得研究的是,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深远,它的一系列宣扬自然素朴之美,追求宇宙之大美的命题对汉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影响巨大。

与先秦生态美学开始探讨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似,西方的生态伦理学表达对生态问题的忧虑,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伦理学,第一次从伦理学的角度、用完整学科的形式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以求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价值观上具有创新意义,它讲述了自然不只是一种他性地存在的道理,对工业化时代的人类进行警醒,改变和加深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与生态伦理学相比,中国先秦时期的美学家虽然没有没有建构起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但也从各自所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人手阐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而且,中国先秦的生态美学还有一条突出的优点,就是从审美认识和审美实践两个方面形成了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逻辑链条。而西方的生态伦理学更多的是要论证这样一个道理:人类曾经为满足眼前利益而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从而引发了生态危机。

今天,讨论生态问题更多地是为了在社会发展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构建和谐中国。用扬弃的方法研究生态伦理以及先秦生态美学,就是为了服务我们的伟大实践。

“万物并作”、“万物齐一”是对自然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循环往复的概括和总结。自然万物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依生、竞生、共生的生态循环,呈现出“万物等齐,相同为一”、“天人并生,物我合一”(《庄子・齐物论》)关联景象。“万物并作”、“万物齐一”体现了庄子生态美学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密切联系观点,从审美认识层面阐释宇宙联系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关于生态关系,老子勾勒出的是一幅天地间最完美的画面,蕴含了万物与大道融合的整体的境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2J2培很明显,老子论述中的“一”既是万物产生的源头和万物存在的依据,是关于万物产生和生存的独一无二的理由,是本源与本体的道,也是万物和谐凝聚成的理由,是万物最终融合为“整体”的解释。庄子也从自然主义观点出发,主张用整体审美的方式领悟自然界之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3】250源于老庄宽阔的审美境界和视野,进而有了后来道教把宇宙比作一个其乐融融、焕发生命活力的亲善家庭。以对大自然中生物链的认识为例,出于庄子笔下的“民食刍豢,麇鹿食荐,且甘带,鸱鸦耆鼠”(《庄子・齐物论》)较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万物的整体关联性。

在《庄子・寓言》中,庄子更为明确地提出“天倪”、“天钧”的理论,其“万物不同相禅若环”的生物链思想更为完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4忙庄子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为天钧。天钧者,天倪也。”(《庄子・寓言》)庄子用形象的比喻讲述了“天钧”的道理:各种事物都有独特的品性,但事物不以其个性而孤立,而是以其不同的形状相互连接。就像一条项链从开始到最后互相紧扣,这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循环变化的等同状态。有关“天倪”的论述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18.

庄子进一步从“万物齐一”的角度论述了事物间的关系。“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异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真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竞。”(《庄子・齐物论》)

庄子在研究万物世界的关系时还注意到了微妙的物种变化。他正确地指出自然万物都是联系着的和变化发展的。“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馀骨。干馀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人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人于机。”(《庄子・至乐》)庄子通过上述对事物相互衍生的细致描绘,较为准确地表达了自然界生态万物依生、竟生、共生的循环规律。

海德格尔曾把生态平衡后的生存描绘成“诗意地栖居”于地球。相似地,在道家看来,人只要以道为法、效法自然,只要保守本真、无为处世,就能实现“与大自然为春”,美就会自然呈现在人们眼前。H¨5

“万物并作”、“万物齐一”概括了自然生态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以及在动态平衡中依生、竟生、共生的生态循环;自然界通过自然万物的交流融合、协同合作、循环往复,以特有的方式实现自然和谐。老庄的生态美学思想充满智慧,从审美层面阐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联系洋溢着生态智慧,既是对人类现实困境的回应,反映人类对完整、幸福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同时代美学理论的突破。∞垆

与揭示生态循环运动规律的“万物并作”、“万物齐一”审美认识类似,先秦哲人也有丰富的生态审美实践。“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观念最具代表性。

“天人合一”中的“天”指大自然,“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类生存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融合一体的有机整体。儒家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人就是自然,“唯天为大”,“天人本无二”。

“天人合一”首先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亲和。儒家思想从人的感性生发,重视人的感性生存,这其中体现出儒家人格的积极上进和丰富多彩。从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论述中发现,他把心、性、天融为一体,“天人合一”在这里的体现是心、性、天相通的境界。

“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等审美实践不乏进步性。“尽人之性”与“尽物之性”互相关联,“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中庸》)强调“尽人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物性”的作用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由“尽人之性”到“尽物之性”的过程中,人的感性与理性浑然一体,纯洁无瑕,也是人类完美人格的一种体现。从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表达中可以看出,庄子把“天人合一”的境界当作宇宙的原初状态、真实状态和本质状态;真正的人都应该与“天”合一、与自然亲密无间。

道家的“心斋”、“坐忘”的追求也是人与自然天籁和谐,是与“天”合一的审美实践,也是与老子强调直觉和“面向事物本身”的审美思想一脉相承的。庄子认为只有排除各种功利杂念才能实现人与天地万物融合一起的“天乐”至美境界。基于这种生态美学观,道家勾画出了生态人的楷模和生态社会的蓝图。

对于一个生态人来说,能很好地处理进与出、取和与的矛盾关系,保持大自然动态的平衡与和谐;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能在寂静中听到万物共鸣。“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庄子・天地》)

对于一个生态社会来说,人们生活淳朴、心意淡然、悠闲自适。人与人完全平等,没有高低、贵贱、贫富、善恶等种种价值上的差别。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自然本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个很能说明道家生态社会理想的例子就是道教洞天福地与宫观建筑的亲近自然的设计意向。其蕴涵的完美的生态结构表达着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对中国居住观念的影响深远,甚至对今天的建筑设计也有相当积极的参考意义。归Jl’・19・

在自然本体论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道家生态美学理论处处体现着生态智慧。启迪我们亲近自然减少心机,不过分沉溺于物欲和功利,追求一种自然、和谐的境界。

与西方生态美学强调美学思辨而缺乏实践研究不同,先秦儒、道、释诸家生态美学的重心在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照,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从那时开始,中国美学就走上了以“育人”、“立人”为目的的树立民族传统的文化美育道路。先秦生态美学对现代人的审美生活以及美学、美育工作者仍有诸多启示意义。

首先,先秦哲人力倡生态美的回归,企盼宇宙情怀,渴求人生自由。今天看来,只有具备这些条件,人们才能完善自我,才能实现理性人格与感性人格的统一。这对和谐社会建设中塑造和谐心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儒道两家的生态美学观都以肯定人和完善人为出发点,充满人性关怀,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具有一致性。感性与理性的交汇有助于人格的丰富和完善并最终有益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其次,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本质内容。其中的和谐包含了个体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几个方面的内容。自身和谐是实现其他几个方面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自身和谐也就无从谈起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人也就不会全面发展。先秦哲人就特别强调要在个体身心和谐方面下工夫。

第三,先秦生态美学观对我们今天的美学思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哲学历来是生命哲学,生命关怀是一条主线。中国的美学也应该是生命安顿之学。先秦生态美学倡导生命体验和超越,视宇宙和人生为一大生命,正是这样的一门探讨生命和谐的学问。在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中,美学的美育功能更为明显,社会成员需要安身立命式的美学的指导。广大美学工作者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理论线索,明确实践诉求与价值定位,建设公民思想道德的新理论。

[参考文献]

[1]陈玉能.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J].江汉论坛,2009,(3):95一101.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218.

[3]张惠丽,赵凌云.南华真经注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50.

[4]张欣.庄子生态美学智慧[J].阴山学刊,2009,(2):5—8.

[5】孔令宏,曹仁海.道家、道教的生态美[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4):14一18.

“AIlCountlessandInn啪embleCreatures”and“Uni够ofManandHeaven”:

ThoughtsoftheEcologicalAestheticPre-QinDyn嬲锣and

TongzIlouItsEnKghtenment(S如D以矿£伽,^kr姗‰缈旷‰^,lo妞y,纨,lg旃明45()()0l,劬iM)

Abstract:InthePre-QinDynasty,Chinahadmanyaestheticpracticeandpmpositionwit}IpragmaticValues,forQianex砌ple,“allcountlessandinnumerablecreatllres”粕d“unity

onofmanandheaven”aresucharepresent扣”Antiveinecolo菇calaesthetics。whichf如usesthecloseconcemovermankind童sunrivalenvironrmnt.

counⅡessandinnumerablecreatures”refellsmainlytothemutuaUyconnectedandinterdependentrelatio璐a—InongcreaturesaIldthings;“UIlityofm卸肌dheaVen”istherequirementf出m粕§behavior,heaVen,e舶

cun.entandnaturetomaintainroleonha珊onyandunity.Theset|loughtsofecologicalaestIleticshaVedefiniteeducationalstudiesonsocialgmupsandindividuals.Therefore,itisofimponancetoerIlightenaestIletics

estlleti—andprogressofaest}leticaldevelopment,byresearching

cians.ecolo西calaestheticthoughtsoftlIePI.e—Qin

Keywords:‘‘aJJcounⅡess觚dinnumerablecreatures”;“unityofmanandheaVen”;ecologicalaesthetics[责任编辑:张正明]

・20・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钱同舟, Qian Tongzhou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郑州,450001学术交流ACADEMIC EXCHANGE2010,

参考文献(5条)

1.张玉能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2009(3)

2.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1984

3.张惠丽.赵凌云 南华真经注释 2004

4.张欣 庄子生态美学智慧 2009(2)

5.孔令宏.曹仁海 道家、道教的生态美 2009(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sjl201009005.aspx

授权使用:深圳大学图书馆(szdxt),授权号:8aecc67f-b552-4c5b-8c11-9e530145b7cf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1日

2010年9月

总第198期第9期学术交流AcadeIIlicExchangeSept,2010serialNo.198No.9

“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

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

钱同舟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中国先秦时期有很多实用化的美学实践和美学主张,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

为核心的生态美学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生态关学表达了人类对生存环境问题的深刻关注。“万物

并作”主要揭示自然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依生、竟生、

共生的生态循环;“天人合一”则要求人的行为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对

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都具有明确的美育功能。研究先秦美学家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今天的美学

研究以及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万物并作”;“天人合一”;生态美学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一8284(2010)09—0017一04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美学研究在近30年来经历了由“美学热”到“实践美学热”再向美学反思以及“生存、生命”和“生态”美学定位的过程。在这一美学实践化、生活化的转型中,美学实用化倾向得以放大。同时,美学的这种转型既是对西方实用美学的借鉴,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批判继承。美学走向美育,走向生活,走向文化。

美学生活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生态美学思潮。现代人在享受发达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现代工业化与地球生态矛盾的苦果,并不断进行自省,积极寻找自救方法。事实上,人类一直在深刻地关注着生态问题,只不过在现代化成果和地球生态之间的矛盾再度激化的今天,它再次成为人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与实践美学中“自然的人化”的主题相比,生态美学突显了从实践本体论到生命本体论和生态本体论美学线路。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等概念为核心的表达对生态问题深刻关注的论断。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充分地体现了美学的实践倾向,具有明确的美育功能。研究先秦美学家对于今天美学以及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先秦生态美学思想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为核心,在深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关注。“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是一种基于宇宙生命观意义上的、强调整体意义的审美方式,既有审美意识提示,也包括审美实践观照。先秦生态美学虽然缺少西方生态伦理学的体系化特征,但这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生态关怀却从审美认识(尤其是“万物并作”)和审美实践(尤其是“天人合一”)两个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其美学的实用化意义十分突出。对先秦生态美学进行研究成为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美学思想的呼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思想深切关联重要表现。儒道思想之所以在以后[收稿日期]2009一12—20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JY003)

[作者简介]钱同舟(1968一),男,河南平舆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中国传统哲学和德育研究。・17・

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互相融合,除了二者的体系框架基本相通之外,都能在审美心理上由两极对立而逐步达到互补统一,共同造就中国传统民族的审美标准是特别重要的原因。“法自然”的“道”(自然无为的生命本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其含义明显与儒家思想的“仁”相悖。在“法自然”的审美思想指导下,道家探讨的是达到“道”的自由境界的途径、手段和中介,在老子那里的结论是“致虚极,守静笃”和“涤除玄鉴”、(《老子》第十、十六章);在庄子那里是相似的提法“心斋”(《庄子・人间世》)和“坐忘”(《庄子・大宗师》)。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系是用标明人们达到“道”的中介,也就是诸多有关审美体验的范畴构筑起来的。…100我们可以将道家美学思想体系简称为以“意”为中心的自然无为的体系,

相应地,可以把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系看做是以“兴”为中心构建起来的、一套有关为仁求德的体系。这样,儒道二家便在“兴”与“意”的审美主体上达成了统一:虽然二者的审美基点有异、审美路径不同,但在主体审美体验上产生相交、走向融合。特别值得研究的是,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深远,它的一系列宣扬自然素朴之美,追求宇宙之大美的命题对汉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影响巨大。

与先秦生态美学开始探讨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似,西方的生态伦理学表达对生态问题的忧虑,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伦理学,第一次从伦理学的角度、用完整学科的形式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以求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价值观上具有创新意义,它讲述了自然不只是一种他性地存在的道理,对工业化时代的人类进行警醒,改变和加深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与生态伦理学相比,中国先秦时期的美学家虽然没有没有建构起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但也从各自所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人手阐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而且,中国先秦的生态美学还有一条突出的优点,就是从审美认识和审美实践两个方面形成了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逻辑链条。而西方的生态伦理学更多的是要论证这样一个道理:人类曾经为满足眼前利益而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从而引发了生态危机。

今天,讨论生态问题更多地是为了在社会发展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构建和谐中国。用扬弃的方法研究生态伦理以及先秦生态美学,就是为了服务我们的伟大实践。

“万物并作”、“万物齐一”是对自然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循环往复的概括和总结。自然万物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依生、竞生、共生的生态循环,呈现出“万物等齐,相同为一”、“天人并生,物我合一”(《庄子・齐物论》)关联景象。“万物并作”、“万物齐一”体现了庄子生态美学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密切联系观点,从审美认识层面阐释宇宙联系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关于生态关系,老子勾勒出的是一幅天地间最完美的画面,蕴含了万物与大道融合的整体的境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2J2培很明显,老子论述中的“一”既是万物产生的源头和万物存在的依据,是关于万物产生和生存的独一无二的理由,是本源与本体的道,也是万物和谐凝聚成的理由,是万物最终融合为“整体”的解释。庄子也从自然主义观点出发,主张用整体审美的方式领悟自然界之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3】250源于老庄宽阔的审美境界和视野,进而有了后来道教把宇宙比作一个其乐融融、焕发生命活力的亲善家庭。以对大自然中生物链的认识为例,出于庄子笔下的“民食刍豢,麇鹿食荐,且甘带,鸱鸦耆鼠”(《庄子・齐物论》)较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万物的整体关联性。

在《庄子・寓言》中,庄子更为明确地提出“天倪”、“天钧”的理论,其“万物不同相禅若环”的生物链思想更为完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4忙庄子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为天钧。天钧者,天倪也。”(《庄子・寓言》)庄子用形象的比喻讲述了“天钧”的道理:各种事物都有独特的品性,但事物不以其个性而孤立,而是以其不同的形状相互连接。就像一条项链从开始到最后互相紧扣,这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循环变化的等同状态。有关“天倪”的论述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18.

庄子进一步从“万物齐一”的角度论述了事物间的关系。“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异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真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竞。”(《庄子・齐物论》)

庄子在研究万物世界的关系时还注意到了微妙的物种变化。他正确地指出自然万物都是联系着的和变化发展的。“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馀骨。干馀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人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人于机。”(《庄子・至乐》)庄子通过上述对事物相互衍生的细致描绘,较为准确地表达了自然界生态万物依生、竟生、共生的循环规律。

海德格尔曾把生态平衡后的生存描绘成“诗意地栖居”于地球。相似地,在道家看来,人只要以道为法、效法自然,只要保守本真、无为处世,就能实现“与大自然为春”,美就会自然呈现在人们眼前。H¨5

“万物并作”、“万物齐一”概括了自然生态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以及在动态平衡中依生、竟生、共生的生态循环;自然界通过自然万物的交流融合、协同合作、循环往复,以特有的方式实现自然和谐。老庄的生态美学思想充满智慧,从审美层面阐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联系洋溢着生态智慧,既是对人类现实困境的回应,反映人类对完整、幸福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同时代美学理论的突破。∞垆

与揭示生态循环运动规律的“万物并作”、“万物齐一”审美认识类似,先秦哲人也有丰富的生态审美实践。“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观念最具代表性。

“天人合一”中的“天”指大自然,“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类生存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融合一体的有机整体。儒家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人就是自然,“唯天为大”,“天人本无二”。

“天人合一”首先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亲和。儒家思想从人的感性生发,重视人的感性生存,这其中体现出儒家人格的积极上进和丰富多彩。从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论述中发现,他把心、性、天融为一体,“天人合一”在这里的体现是心、性、天相通的境界。

“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等审美实践不乏进步性。“尽人之性”与“尽物之性”互相关联,“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中庸》)强调“尽人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物性”的作用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由“尽人之性”到“尽物之性”的过程中,人的感性与理性浑然一体,纯洁无瑕,也是人类完美人格的一种体现。从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表达中可以看出,庄子把“天人合一”的境界当作宇宙的原初状态、真实状态和本质状态;真正的人都应该与“天”合一、与自然亲密无间。

道家的“心斋”、“坐忘”的追求也是人与自然天籁和谐,是与“天”合一的审美实践,也是与老子强调直觉和“面向事物本身”的审美思想一脉相承的。庄子认为只有排除各种功利杂念才能实现人与天地万物融合一起的“天乐”至美境界。基于这种生态美学观,道家勾画出了生态人的楷模和生态社会的蓝图。

对于一个生态人来说,能很好地处理进与出、取和与的矛盾关系,保持大自然动态的平衡与和谐;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能在寂静中听到万物共鸣。“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庄子・天地》)

对于一个生态社会来说,人们生活淳朴、心意淡然、悠闲自适。人与人完全平等,没有高低、贵贱、贫富、善恶等种种价值上的差别。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自然本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个很能说明道家生态社会理想的例子就是道教洞天福地与宫观建筑的亲近自然的设计意向。其蕴涵的完美的生态结构表达着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对中国居住观念的影响深远,甚至对今天的建筑设计也有相当积极的参考意义。归Jl’・19・

在自然本体论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道家生态美学理论处处体现着生态智慧。启迪我们亲近自然减少心机,不过分沉溺于物欲和功利,追求一种自然、和谐的境界。

与西方生态美学强调美学思辨而缺乏实践研究不同,先秦儒、道、释诸家生态美学的重心在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照,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从那时开始,中国美学就走上了以“育人”、“立人”为目的的树立民族传统的文化美育道路。先秦生态美学对现代人的审美生活以及美学、美育工作者仍有诸多启示意义。

首先,先秦哲人力倡生态美的回归,企盼宇宙情怀,渴求人生自由。今天看来,只有具备这些条件,人们才能完善自我,才能实现理性人格与感性人格的统一。这对和谐社会建设中塑造和谐心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儒道两家的生态美学观都以肯定人和完善人为出发点,充满人性关怀,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具有一致性。感性与理性的交汇有助于人格的丰富和完善并最终有益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其次,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本质内容。其中的和谐包含了个体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几个方面的内容。自身和谐是实现其他几个方面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自身和谐也就无从谈起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人也就不会全面发展。先秦哲人就特别强调要在个体身心和谐方面下工夫。

第三,先秦生态美学观对我们今天的美学思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哲学历来是生命哲学,生命关怀是一条主线。中国的美学也应该是生命安顿之学。先秦生态美学倡导生命体验和超越,视宇宙和人生为一大生命,正是这样的一门探讨生命和谐的学问。在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中,美学的美育功能更为明显,社会成员需要安身立命式的美学的指导。广大美学工作者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理论线索,明确实践诉求与价值定位,建设公民思想道德的新理论。

[参考文献]

[1]陈玉能.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J].江汉论坛,2009,(3):95一101.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218.

[3]张惠丽,赵凌云.南华真经注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50.

[4]张欣.庄子生态美学智慧[J].阴山学刊,2009,(2):5—8.

[5】孔令宏,曹仁海.道家、道教的生态美[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4):14一18.

“AIlCountlessandInn啪embleCreatures”and“Uni够ofManandHeaven”:

ThoughtsoftheEcologicalAestheticPre-QinDyn嬲锣and

TongzIlouItsEnKghtenment(S如D以矿£伽,^kr姗‰缈旷‰^,lo妞y,纨,lg旃明45()()0l,劬iM)

Abstract:InthePre-QinDynasty,Chinahadmanyaestheticpracticeandpmpositionwit}IpragmaticValues,forQianex砌ple,“allcountlessandinnumerablecreatllres”粕d“unity

onofmanandheaven”aresucharepresent扣”Antiveinecolo菇calaesthetics。whichf如usesthecloseconcemovermankind童sunrivalenvironrmnt.

counⅡessandinnumerablecreatures”refellsmainlytothemutuaUyconnectedandinterdependentrelatio璐a—InongcreaturesaIldthings;“UIlityofm卸肌dheaVen”istherequirementf出m粕§behavior,heaVen,e舶

cun.entandnaturetomaintainroleonha珊onyandunity.Theset|loughtsofecologicalaestIleticshaVedefiniteeducationalstudiesonsocialgmupsandindividuals.Therefore,itisofimponancetoerIlightenaestIletics

estlleti—andprogressofaest}leticaldevelopment,byresearching

cians.ecolo西calaestheticthoughtsoftlIePI.e—Qin

Keywords:‘‘aJJcounⅡess觚dinnumerablecreatures”;“unityofmanandheaVen”;ecologicalaesthetics[责任编辑:张正明]

・20・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钱同舟, Qian Tongzhou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郑州,450001学术交流ACADEMIC EXCHANGE2010,

参考文献(5条)

1.张玉能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2009(3)

2.陈鼓应 老子注释及评介 1984

3.张惠丽.赵凌云 南华真经注释 2004

4.张欣 庄子生态美学智慧 2009(2)

5.孔令宏.曹仁海 道家、道教的生态美 2009(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sjl201009005.aspx

授权使用:深圳大学图书馆(szdxt),授权号:8aecc67f-b552-4c5b-8c11-9e530145b7cf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1日


相关文章

  • 生态美学论文
  • 生态美学 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 学号[1**********]055 姓名 连政 班级 09音乐表演二班 选题缘起: 美学课以老师微笑为前奏而开始,同样在面带微笑之中结束.美,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记,改变着我的日常言行举止,生活作风 ...查看


  • 儒家思想之于当代中国美学建构的意义
  • 2009年1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an. , 2009Vol. 38, No. 1 第38卷第1期 Journal of Shanghai Nor mal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So ...查看


  • 道家思想之精髓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_蒋桂磊
  • 科技信息○高校讲坛○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9年第19期 道家思想之精髓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蒋桂磊1王志银2 (1.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2.新疆财经大学中国语言 ...查看


  •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论 提要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qu ...查看


  • 文艺学美学论文选题参考
  • 201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艺学部分) 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3.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4.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5.金圣叹小说 ...查看


  •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1
  •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论 作者:柯汉琳 提要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 ...查看


  • 诸子百家人格美
  • 先秦是我国文化走出摇篮.迅速成熟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诸子并峙,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界,群星灿烂,成就辉煌.先贤们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铸造了中华民族文化之真魂.先秦的思想家 ...查看


  • [考工记]蕴含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 <考工记>蕴含的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摘要 :本文就<考工记>中的美学思想进行归纳和提取,主要通过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人的因素三方面探讨器物的设计构成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和合思想:礼制思想:以人为本 ...查看


  • 汉承秦制与汉承楚风
  • 摘要:汉代实现了对各地区域文化的大融合,比如制度上汉承秦制,思想文化上汉承楚风和汉承齐鲁儒学等,造就了沉雄博大雄健质朴的汉文化. 关键词:区域文化的大融合:汉承秦制:汉承楚风:汉承齐鲁儒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