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渝办发〔2011〕241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教育事业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二日

目 录

一、发展环境……………………………………………………(6) (一)发展成就………………………………………………(6) (二)主要难题………………………………………………(9) (三)重大机遇 ……………………………………………(10)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发展目标 ……………………………………………(12) 三、主要任务 …………………………………………………(14) (一)巩固基础教育办学成果 ……………………………(14)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14)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15) 3.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16) 4.加强特殊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16) 5.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17)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7) 1.做优中等职业教育……………………………………(17) 2.做强高等职业教育……………………………………(18) 3.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8) (三)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19) 1.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19) 2.科学优化高等教育结构………………………………(19) 3.加大特色高校培育力度………………………………(19) 4.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20) (四)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21) 1.完善继续教育政策……………………………………(21)

2.发展继续教育机构……………………………………(21) 3.建设继续教育平台……………………………………(21) (五)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 1.扎实推进素质教育……………………………………(22) 2.优化人才培养结构……………………………………(23) 3.促进学生成长成才……………………………………(23) 4.建立教育质量标准……………………………………(24)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5)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5) 2.注重农村和幼儿教师队伍建设………………………(25) 3.改进师范教育…………………………………………(26) 4.实施教师全员培训……………………………………(26) 5.培养一批教育名家名师………………………………(26) 6.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27) (七)加强教育改革试验和制度创新 ……………………(27) 1.大力推进教育改革试验………………………………(27) 2.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28) 3.建立教育家办学机制…………………………………(29) 4.改革考试招生制度……………………………………(29) 5.建立产学研联盟机制…………………………………(30) 6.完善教育督导制度……………………………………(30) (八)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31) 1.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31) 2.引进优质海外教育资源………………………………(32) 3.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32) (九)加快“五个校园”建设 ……………………………(32) 1.加快“平安校园”建设………………………………(32) 2.加快“健康校园”建设………………………………(33)

3.加快“绿色校园”建设………………………………(33) 4.加快“数字校园”建设………………………………(34) 5.加快“人文校园”建设………………………………(34) (十)推动“五个统筹”发展 ……………………………(35) 1.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35) 2.统筹区域教育协调发展………………………………(36) 3.统筹民办教育加快发展………………………………(37) 4.统筹教育服务经济发展………………………………(38) 5.统筹教育促进文化发展………………………………(39) 四、保障与实施 ………………………………………………(39) (一)加强组织领导 ………………………………………(39) 1.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40) 2.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40) 3.大力推进依法治教……………………………………(40) (二)加大教育投入 ………………………………………(41) 1.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41) 2.提高学校运行保障能力………………………………(41) 3.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42) (三)强化过程管理 ………………………………………(42) 1.开展宣传评比…………………………………………(42) 2.落实规划任务…………………………………………(43) 3.加强研究与评估………………………………………(43)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落实《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五年行动计划

为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重庆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统筹兼顾、坚持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推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服务方向,推动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重大跨越。学前教育幼儿在园总数增长32%,每10万人口幼儿在园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西部第二。“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小学升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西部第一。突破高中阶段瓶颈,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0%,居西部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10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居西部第二;重庆大学城“五个一体化”建设成效凸显,成为重庆高等教育的亮点。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西部第二。全市90%的基础研究由在渝高校领衔承担,70%的创新成果由在渝高校完成。在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重庆高校获奖成果实现历史性突破。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市民素质、推进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快落实“314”总体部署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为重庆“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重庆教育改

革发展开创了“西部区位、直辖境界、中国水平、世界眼光”的新局面。

表1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一五”主要成就表

(二)主要难题。

“十一五”时期,重庆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多样化人才需求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优质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适龄儿童入园难,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比较单一,特殊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较为薄弱,基础教育办学成果还需进一步巩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衔接还不够紧密,基础能力建设仍需加强;高校分层分类发展与管理的机制不够健全,办学特色不够鲜明,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亟待提升;终身教育观念淡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与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教育质量标准不够完善,素质教育亟待深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

还需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学校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缺乏,幼儿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有影响力的教育名家名师还比较缺乏;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待加强,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相对较少;“五个校园”建设有待深入;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办与民办之间教育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重大机遇。

“十二五”时期,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建设“五个重庆”、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强大的经济中心、内陆开放示范区和统筹城乡改革先行区,对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质量的人才需求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更加强烈。迫切需要提升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水平,推进教育统筹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为缩小“三大差距”,改善民生奠定基础;迫切需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供给,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迫切需要高校积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抢占科技制高点,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作出积极的贡献;迫切需要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地、长江上游地区文化中心和文化强市服务。重庆教育已站在统筹城乡、强教兴渝、提升定位的历史新起点,已跨入争教育科学发展之先、创教育公平满意之优的新阶段。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

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和重庆市中长期教育规划,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以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优化教育结构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建设,积极营造扶弱与促特、普惠与竞争相结合的良好环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尊重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8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基本建成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建成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

――形成按规律举办学校、管理学校、评价学校、服务学校的良好风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巴渝风格的学校。

――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形成比较完备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标准和评价体系。基本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水平处于西部地区前列。

――形成比较合理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得到保障。

――形成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内涵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家、名师和学科、专业、课程等教

学领军人才。

――形成全社会关注、推进、实施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制度创新取得新突破,教育体制机制更富活力。

――形成先进、高效、实用的教育信息化服务网络。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成为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示范区。

――形成更加开放的教育体系。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留学输出地、来华留学目的城市和有影响力的区域教育交流合作中心。

――形成服务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支撑系统。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教育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表2 重庆市教育事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主要目标表

三、主要任务

(一)巩固基础教育办学成果。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快实施重庆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科学规划布局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农村地区以政府投入为主,城镇地区以社会民办为主,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学前教育。依托小学附设一批幼儿园(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应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努力满足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入园需求。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等级质量管理和年检制度,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将民办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全市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建立行业自律、教育部门监管、家长和社会监督的幼儿园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婴幼儿早教指导服务机构建设。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监测和评价体系,推动各区县(自治县)制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完善课程标准,严格执行课时计划,转变考试方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学校体育、卫生、饮水及安全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实验条件达标率。着力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容量不足、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校长、教师流动和交流制度,完善引导、鼓励优秀教师和校长到边远贫困地区学校、薄弱学校工作的政策措施。通过学区化管理、委托管理、结对帮扶等模式,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施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组织100所城镇优质学校与100所农村薄

弱学校建立发展共同体。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评估,对通过审核评估的区县(自治县)予以表彰奖励。到2015年,全市区县(自治县)在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学校管理、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均衡发展。

3.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推进特色高中建设,支持举办艺术高中、体育高中、科技高中,加快建设一批教育理念先进、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的特色普通高中学校。稳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选择机会,满足不同潜质、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中学与高校合作互动的培养机制,选拔具有创造性潜质的普通高中学生进入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促进优秀创新人才快速健康成长。探索设置普职融合的“综合高中”,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培养普通高中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深入开展普通高中学校捆绑发展工作,组织结对帮扶,在学校管理、课程改革、教师素养、办学特色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带动薄弱高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4.加强特殊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

加快市级、区域性中心城市特殊教育中心和区县(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改扩建。制订显著高于普通中小学的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教育发展,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大“双语”教育扶持力度。加大重庆西藏中学建设力度。

5.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

全面实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实验项目,推广“4+1”教育模式,建立更加适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培养的体制机制,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完善寄宿制学校功能配套建设。

继续实施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午餐和蛋(奶)工程。不断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对非寄宿学校贫困学生给予生活补助。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做优中等职业教育。

健全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依托行业和产业园区,推动“园校互动”办学模式改革,通过“办校入园、引厂入校”,建设职业学校与产业融合、生产经营与技能人才培养互动、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的创新型职业教育园区。强化内涵发展,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打造一批示范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增强服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办好一批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创建一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制订岗位能力标准、培养“双师型”教师、支持专业和课程开发、开展人才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融合办学的机制,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教育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深度对接。

2.做强高等职业教育。

继续实施国家示范、骨干和市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启动并实施市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巩固建设3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继续建设3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持续建设4所市级示范高职院校,启动建设5―7所市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重点建设好120个左右的高职专业,新增国家和市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50

个左右。

3.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办学模式。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支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校相互开放课程和教学资源。扩大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高职学生通过专升本进入应用技术本科深造的比例。探索建立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三)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1.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按照“定位科学、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合理制订重庆市高校分类体系,实施分类指导、服务和管理,在评价、拨款和招生计划分配等政策上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2.科学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根据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国家招生计划调整和基本办学条件,有效发挥高校设置和招生计划的调控作用,按照“提质量、调结构、增效益、促规范”的原则,稳定高端、兼

顾中端、扶持低端,科学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支持设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的高校,组建中医药、农林、环保、物流等高校,填补我市高校设置的空白。

3.加大特色高校培育力度。

深入推动高校“五说”活动,引导和实现高校“四个转变”,形成独具个性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特色办学、错位竞争,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使重庆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文化传承的大家园、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和扩大开放的桥头堡。继续支持重庆大学“985工程”、“211工程”和西南大学“211工程”建设,支持重庆大学建成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进4―6所市属高校进入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行列。支持重庆教育学院等具备教育部规定条件的高校更名、改制、升格。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新一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促进高校提质量、显特色、上水平,使重庆成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西部示范区。

4.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

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把“产学研”作为高校绩效评价和教育拨款的重要依据。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科研水平、项目评价体系,通过技术入股、重奖、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激励创新机制,建立高校技术市场,促进成果转化。

(四)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1.完善继续教育政策。

建立社会教育资源开放制度和政府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制,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县(自治县)、行业总体发展规划,推动政府、行业、企业对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积极倡导在全社会树立终生学习理念,鼓励个人多样形式接受继续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和衔接、课程和学分互认的机制和标准,为考生提供良好的自学考试环境。建立非学历教育学习成绩鉴定制度,成人高等教育、成人中职教育弹性学习制度、个人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积极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2.发展继续教育机构。

办好继续教育机构,大力发展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组建重庆开放大学。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推动区县(自治县)政府购买培训服务,提高转户进城农民、三峡移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帮助转户进城农民转化为真正的城镇居民。鼓励各类学习型组织发展,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

3.建设继续教育平台。

以卫星电视、互联网为载体,联合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设资源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服务继续教育的函授站点、非学历教育考试基地、农民工培训基地和社区教育指导站。

(五)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融入到教材和教学活动中。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德才兼备、文理兼容、知行合一。构建大中小幼衔接的德育体系,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唱读讲传”活动、“学农学工学军”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特色教育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大力推广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实施“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加大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力度。建立推动素质教育考核标准体系,加强督导和评价,并将结果体现在学校领导班子考核和教师工作绩效考核中。积极鼓励、支持各类学校大胆探索试验,创新品牌。

2.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定期发布重庆市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规模信息,开展专业和学科满意度评价,并将其作为优化专业和学科结构的参考依据。对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色鲜明的专业和学科予以积极支持。对布点较多、培养规模较大、就业趋势欠佳的专业要调减招生计划,对连续3年或累计5年供需比超过5∶1的专业限制或停止招生。推动人力资源部门会同教育、产业部门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

及时提供人才需求的规模、结构、规格等信息。探索建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跟踪机制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把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与高校专业和学科设置、招生计划“硬挂钩”。定期发布专业排序、学科布点信息。引导学校动态调整专业、学科设置及人才培养规模。

3.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通过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为今后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人生最初的素质基础。完成义务阶段教育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与基本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常识和基本生活、学习及实践技能,为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高中阶段,通过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以及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发展综合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索普职融合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成功地向大学和职业生涯过渡。大学阶段,通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公共必修课程和自主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夯实专业知识基础,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强化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训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拓宽就业渠道,提高适应性与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和创业技能培训指导与服务、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4.建立教育质量标准。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在全社会宣传和推广素质教育理念,加强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作为首要标准,把身心健康素质作为关键指标,把能力发展作为核心要求。把职业道德、职业素

质和职业技能作为衡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准,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形成科学系统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管、办、评”分离机制,加强评估机构建设。建立“自我分析、他方评估、多方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质量监管体系。探索建立 “教育质量评价师”标准,探索“教育质量评价师”专业证书认证工作。引导各级政府和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项目要与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结合。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评先奖励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切实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定期组织推选教书育人楷模,每3年评选一次感动重庆“十佳”教师,大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修订《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

2.注重农村和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别是艺体类教师免费培训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和城乡教师交流互动成长计划,并向“两翼”地区教师倾斜。大力争取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名额。

制订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幼儿师范专业政策,适度扩大全市本专科幼儿师范专业招生规模。形成中等幼儿师范、专科、本科、研究生结构相互衔接,层次合理的幼儿教育师资培养结构。鼓励热爱幼儿教育且有职业潜质的师范类院校在校生转入幼儿师范专业学习。探索五年制专科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和本科层次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幼儿园聘用中小学富余转岗教师的途径。

3.改进师范教育。

对立志终身从教的优秀学生报考师范类专业和教学一线的优秀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实行免试推荐、破格录取。完善“3+1”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4+1”和“4+2”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切实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探索农村学校“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探索构建教育科学、教育技术、教育艺术“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培训课程体系。

4.实施教师全员培训。

制订各类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体系,积极争取“国培计划”项目支持,实施并不断完善5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采取短期集中、脱产研修、远程教育、校本研修和访学研修等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并与教师考核、职级晋升挂钩。通过适当增加编制等形式,为教师脱产研修提供条件。通过挂职锻炼、驻厂研修、下厂实习等方式,建立定期实践锻炼机制,加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探索聘任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制度,加强特聘、特岗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5.培养一批教育名家名师。

通过高薪聘请、积极引进、海外研修、在职深造、学术交流、项目资助和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培育未来教育家。完善奖惩机制,大力培养一批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名家,重点培养富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和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学术带头人,依托国家、市级教学名师,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引进一批国家“千人计划”、“两江学者奖励计划”、“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等学科领军人物和大师级人才。加大中小学校长培训力度,培育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校长。

6.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进一步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高山、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休假疗养等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

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以重品德、重能力和重业绩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通过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鼓励城市退休的骨干、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七)加强教育改革试验和制度创新。

1.大力推进教育改革试验。

精心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园校互动”办学模式、创新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改革教育督导评估体制机制、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制订普通高中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7大试点项目,积极实施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农村学校“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综合高中”试验学校建设、实施高校集团化办学模式、聘任大型企业及科研院所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技能型人才“半工半读”培养、“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闲置学校教育资源开放利用、本科层次幼儿教师培养模式、乡镇学校学生流动校车、大力推广义务教育教材循环使用等市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统筹制订试点方案、统筹推进试点实施、统筹进行督促检查、统筹开展宣传推广,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推进教育改革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构建起推动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完善现代中小学制度。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健全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鼓励社区和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探索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办学模式,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快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倡导现代大学精神,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改变高校行政化倾向。把制订并完善高校章程作为依法治校的基础性工作,促进高校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建立高校年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接受社会和专业机构的评价和监督。

3.建立教育家办学机制。

培养一批热爱教育事业、精通教育规律、理论素养深厚、一线经验丰富的教育家。探索试行面向市内外、海内外公开招聘和校内民主选举各类学校校长的办法,让真正懂教育的人办教育。积极使用一批有前途、有能力的学校管理人才。选聘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担任校长。探索资深优秀校长长期或终身执教制度。

4.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义务教育实行就近入学制度。合理确定学校就近招生范围和招生人数并向社会公布,确保辖区内符合规定的适龄学生学有其位,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机会公平。初中学生学业水平采取综合素质评价,将结果作为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改革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取消普通高中“联招”考试,实行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指标分层次、按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办法。完

善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注册入学制度。

改革高校本专科层次考试招生制度。以普通高考成绩为基准,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职技能水平认证)和综合素质评价为参考,实行分类分层次考试、多元择优录取。对表现优异的高中学生,试点推荐录取。对在工作实践中具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贡献的人才,试点破格录取。探索实施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和英语听说计算机标准化考试。探索高职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职业素养测评结果作为录取主要依据的试验。成人高等学校试行统一考试与注册入学相结合的招生办法。

改革研究生入学选拔考试制度。积极推进以初试、复试和推荐免试为重点的招生措施。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申请与考核机制。吸引、接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申请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5.建立产学研联盟机制。

探索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促进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对接,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产业链。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与行业企业共同创办科技园和教育服务产业,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科研数据与成果的共享机制,完善科技合作和联合攻关机制。围绕重点企业、重点园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科技资源进驻,共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研发中心,形成多种形式的产教和科教联合体,更好地为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6.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设置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建立市级有关部门参加的教育督导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教育督导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创新督导模式和方法,建立督学委派制度和督学责任区制度,构建片区、区县(自治县)和学校督导网络体系。建立委托评估、片区督导、结果通报、限期整改、考核奖惩和督导问

责等制度,突出教育督导的开放性、专业性和实效性。改进和完善市、区县两级政府督学聘用办法,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建立督学资格、职级和培训制度,开展督导人员全员培训,促进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提高督导工作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教育先进区县督导评估,开展学前教育、留守儿童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及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实施以基础教育为重点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监测,开展教育民生专项督导。

(八)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1.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立双边、多边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鼓励有实力的重庆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教育及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和实训项目,开展学校间课程合作、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等;增加学生在校期间赴国外学习进修、见习实习的机会;选派骨干校长和优秀中青年教师赴境外学习、培训。做好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和监管,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国际化人才。

2.引进优质海外教育资源。

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评估和信息发布机制,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建设。有计划地引进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学术团队和优秀留学人员来渝从事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提高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积极引进国际通行的境外职业资格证书和优质职业教育课程。

3.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留学重庆计划”,扩大在渝外国留学生规模,努力打造面向来华留学生的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不断完善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和资助政策。大力发展国际汉语教育,扎实推进孔子学院(课堂)建设,扩大对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派出规模。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积极推进重庆市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参与国际对话的平台、渠道、方式建设,提升重庆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九)加快“五个校园”建设。

1.加快“平安校园”建设。

集中开展校舍危房改造、防雷击和防洪加固等工作,消除当年新增D级危房,确保全市校舍建设和教学设备设施安全要求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深入开展校园各类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巩固和完善校园新型安保体系。加强和完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管理体制,推进校园安全管理法制化、信息化和常态化。完善视频监控和报警系统建设,构筑校园安全防护网络。加强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应急演练,建立和完善师生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保障体系。

2.加快“健康校园”建设。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建立学生体质监测管理系统,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标准。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跳绳比赛等体育活动,全面加强健康教育。农村学校基本具备安全饮水设施设备、全部建成卫生厕所,中小学照明、黑板、课桌椅等达到国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按规定要求设置医务室和心理咨询室,并配备相应的人员、设备。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确保学生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传染病防控,确保师生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3.加快“绿色校园”建设。

按照“绿树成荫、房在树下、校在林中、生态环保”要求,建设绿

色、环保、生态、和谐的校园。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形成绿色消费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4.加快“数字校园”建设。

创新教育信息系统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搭建先进、高效、实用的市、区县(自治县)、学校教育网络平台,构建立体的语言文字智能培训测试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促进教育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快学校“校园网”、“班班通”、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集成共享。强化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加强信息化技术教育,提高学生信息化道德素质,增强信息化安全技能。完善重庆大学城信息中心建设。

5.加快“人文校园”建设。

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人文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巩固和提高文明学校创建水平,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加强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环境建设,造就一大批特色学校。积极创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特色化、和谐化、多样化的精神家园,促进师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全面提升。

(十)推动“五个统筹”发展。

1.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统筹城乡学校布局规划。围绕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建立

各类教育学龄人口预测机制。综合考虑学龄人口、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资源因素,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科学预留发展空间,超前规划布局城乡各类学校。做好城市新建小区、公租房、廉租房、旧城改造、城乡结合部、“二环时代”新增人口聚集区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布局规划与建设。防止出现新的“空壳”学校和幼儿园。在农村乡镇重点布局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具备条件的地区,新建小学向公路沿线集中,新建初中向集镇集中。新增普通高中(或综合高中)学校原则上布局在城乡结合部。按照“一圈两翼多组团”的总体思路,着力提升主城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职业教育品牌优势和聚集效应,形成资源相对集中,基本覆盖全域的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原则上每年新增1―2所高校,布局在主城二环区域和区域中心城市。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区县域内师资、经费等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向农村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倾斜。建立区县(自治县)管校用、进出有序的城乡教师交流互动机制;鼓励优秀校长和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建立区域校际协同发展联盟,探索实施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城乡学校通过师资结对、课程共享、教研互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城乡教师编制一体化,并向农村地区倾斜。

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标准、制度与评价。围绕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要素,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标准和制度,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制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评估标准,加强动态监测和考核评估,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2.统筹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提速发展“两翼”地区教育。实施三峡库区和民族地区教育扶持计划,积极建设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试验区、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办好三峡库区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儿园、中小

学和职业院校。实施“一圈”地区学校对口帮扶“两翼”地区学校计划。发挥“两翼”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

促进主城区教育率先发展。鼓励主城区率先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率先普及学前三年至高中阶段教育,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格局。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解决教育热难点问题、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国际化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打造两江新区教育示范区。围绕两江新区功能定位,科学布局和加快建设一批幼儿园、中小学校,使学校办学条件、设施设备、师资队伍、教育质量、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与国际教育相接轨,成为重庆教育的示范区。

优化六大区域中心城市教育布局。围绕六大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合理优化各类学校布局,推动实施教育移民工程,吸引人口聚集。围绕支柱产业布局,支持现有高校提升水平,合理设立新增高校和教师进修学院。支持创办优质特色高中、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区域性特殊教育中心和幼儿教育示范区。建立与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言文字工作环境。

促进成渝经济区教育共同发展。围绕国家实施的成渝经济区规划,推动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进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区域性教育合作机制,共同规划合作项目,共同提升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共同打造西部教育高地。

3.统筹民办教育加快发展。

各级政府要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

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教育政绩考核内容,推动民办教育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多样化的教育供给。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完善综合执法、服务指导、督导检查制度。规范民办学校内部管理,加强民办学校章程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民办学校风险防范机制,制订民办学校退出制度。落实法人财产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歧视民办教育的各项政策,落实并完善民办学校在购买保险、自主办学、土地征用、税费减免、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探索建立营利类、非营利类民办学校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完善合理回报办法。推动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探索民办学校融资新机制。各级政府要采取购买服务、资金奖补、教师培训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学校提供普惠性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本科院校,支持办学特色鲜明、具备条件的民办本科院校获得相应的学位授予权。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增量向办学个性鲜明、办学行为规范、教学质量好、社会满意度高的民办高校倾斜。

4.统筹教育服务经济发展。

坚持教育为重庆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教育与重庆战略定位相适应,坚持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相衔接。围绕加快培育“2+10”战略新兴产业、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打造“1+2+4+N”开放布局,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探索实施在渝高校“集团化发展”模式,建设重点学科群、特色专业群、核心课程群,重点扶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对接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形成品牌,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围绕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设置相关职业院校和相关专业,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实现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的“万元增收计划”做出贡献。加强职业院校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建设,鼓励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在技术转让、技术共同攻关等方面为企业、行业服务。推动大学园区、科技园区、产业园区“三园互动”,推动校企、校所、校地“三大合作”。建立多学科组成的智囊团、思想库和研究机构,为我

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和服务。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高中阶段毕业生175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毕业生140万人左右、职业技术培训750万人左右,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5.统筹教育促进文化发展。

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对学生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把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三峡移民文化、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行知文化等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把信息网络、大剧院、博物馆、特色文化街区、文化广场、村文化站等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繁荣。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推进人文社会科学“产学研”高校试点工作,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合理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努力营造境界高尚、底蕴深厚、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文化氛围。

四、保障与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健全领导机制和决策机制,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订考核指标,把实施重庆教育“十二五”规划情况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

2.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等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小学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探索民办学校党组织进一步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加强教育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

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工作。完善体现教育行业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3.大力推进依法治教。

加强地方教育立法工作,制订重庆市学校安全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学前教育条例、教育督导条例等法规,完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切实开展教育法规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继续开展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动学校管理和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做好教育普法工作,建设普法教育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人员培训和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完善普法教育长效机制,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

(二)加大教育投入。

1.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坚持把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优先保障,政府从预算内和预算外、预算和决算、中央决算和地方决算等方面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保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的比例。市级教育经费占市级经常性财政收入的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区县(自治县)逐年增加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例。落实国家和地方征收教育费附加政策,分别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和2%足额征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各级政府财政超收收入、土地出让、城市建设配套等政府性基金收入,按年初预算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用于教育。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资金来渝投资办学。通过划拨或优惠出让土地、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和政府奖励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教育。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政策。设立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

2.提高学校运行保障能力。

制订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逐步提高生均经费保障水平。高校生均财政拨款逐年递增,到2012年本科高校生均达到12000元、专科高校生均达到6000元。发挥招生计划和院校设置的调控作用,推动区县(自治县)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行业)举办高校的生均财政拨款达到市属同类院校水平,推动民办高校加大投入。探索学校拨款机制改革,建立义务教育均等化、非义务教育标准化、社会服务奖优化、科研和项目竞争化的拨款机制。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经费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学校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严格执行大额经费使用集体决策和报批备案制度。建立教育投入增长考核制度和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制度。在高等学校设立总会计师,结合实际分步推进此项工作,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学校债务化解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后勤管理,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3.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探索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研究生资助制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实施中等职业免学费教育。对农民工、残疾人、失业人员、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接受继续教育给予政府资助。建立健全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入伍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

(三)强化过程管理。

1.开展宣传评比。

出版重庆市“十二五”各类教育规划集,开展“十二五”教育规划宣讲活动,对区县(自治县)、高校、直属单位“十二五”教育规划予以评比、展示,对特色鲜明、定位科学、规模适度、措施有力的规划予以奖励。

2.落实规划任务。

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订实施方案。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制订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向社会公布。

3.加强研究与评估。

开展重庆教育规划专题研究,前瞻性把握指导重庆教育规划,根据实情和需要及时修正相关内容;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年度评估和跟踪监测,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及时总结各地在实施规划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围绕教育研究、学校管理、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能力提升,组织专项培训,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自觉性和执行力。适时开展市民对教育满意度测评,形成社会、家长、媒体等监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机制。

主题词:教育 规划 通知

抄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 市高法院,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9月7日印发

渝办发〔2011〕241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教育事业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二日

目 录

一、发展环境……………………………………………………(6) (一)发展成就………………………………………………(6) (二)主要难题………………………………………………(9) (三)重大机遇 ……………………………………………(10)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发展目标 ……………………………………………(12) 三、主要任务 …………………………………………………(14) (一)巩固基础教育办学成果 ……………………………(14)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14)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15) 3.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16) 4.加强特殊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16) 5.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17)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7) 1.做优中等职业教育……………………………………(17) 2.做强高等职业教育……………………………………(18) 3.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8) (三)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19) 1.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19) 2.科学优化高等教育结构………………………………(19) 3.加大特色高校培育力度………………………………(19) 4.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20) (四)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21) 1.完善继续教育政策……………………………………(21)

2.发展继续教育机构……………………………………(21) 3.建设继续教育平台……………………………………(21) (五)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 1.扎实推进素质教育……………………………………(22) 2.优化人才培养结构……………………………………(23) 3.促进学生成长成才……………………………………(23) 4.建立教育质量标准……………………………………(24)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5)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5) 2.注重农村和幼儿教师队伍建设………………………(25) 3.改进师范教育…………………………………………(26) 4.实施教师全员培训……………………………………(26) 5.培养一批教育名家名师………………………………(26) 6.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27) (七)加强教育改革试验和制度创新 ……………………(27) 1.大力推进教育改革试验………………………………(27) 2.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28) 3.建立教育家办学机制…………………………………(29) 4.改革考试招生制度……………………………………(29) 5.建立产学研联盟机制…………………………………(30) 6.完善教育督导制度……………………………………(30) (八)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31) 1.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31) 2.引进优质海外教育资源………………………………(32) 3.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32) (九)加快“五个校园”建设 ……………………………(32) 1.加快“平安校园”建设………………………………(32) 2.加快“健康校园”建设………………………………(33)

3.加快“绿色校园”建设………………………………(33) 4.加快“数字校园”建设………………………………(34) 5.加快“人文校园”建设………………………………(34) (十)推动“五个统筹”发展 ……………………………(35) 1.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35) 2.统筹区域教育协调发展………………………………(36) 3.统筹民办教育加快发展………………………………(37) 4.统筹教育服务经济发展………………………………(38) 5.统筹教育促进文化发展………………………………(39) 四、保障与实施 ………………………………………………(39) (一)加强组织领导 ………………………………………(39) 1.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40) 2.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40) 3.大力推进依法治教……………………………………(40) (二)加大教育投入 ………………………………………(41) 1.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41) 2.提高学校运行保障能力………………………………(41) 3.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42) (三)强化过程管理 ………………………………………(42) 1.开展宣传评比…………………………………………(42) 2.落实规划任务…………………………………………(43) 3.加强研究与评估………………………………………(43)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落实《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五年行动计划

为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重庆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统筹兼顾、坚持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推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服务方向,推动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重大跨越。学前教育幼儿在园总数增长32%,每10万人口幼儿在园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西部第二。“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小学升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西部第一。突破高中阶段瓶颈,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0%,居西部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10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居西部第二;重庆大学城“五个一体化”建设成效凸显,成为重庆高等教育的亮点。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西部第二。全市90%的基础研究由在渝高校领衔承担,70%的创新成果由在渝高校完成。在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重庆高校获奖成果实现历史性突破。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市民素质、推进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快落实“314”总体部署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为重庆“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重庆教育改

革发展开创了“西部区位、直辖境界、中国水平、世界眼光”的新局面。

表1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一五”主要成就表

(二)主要难题。

“十一五”时期,重庆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多样化人才需求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优质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适龄儿童入园难,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比较单一,特殊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较为薄弱,基础教育办学成果还需进一步巩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衔接还不够紧密,基础能力建设仍需加强;高校分层分类发展与管理的机制不够健全,办学特色不够鲜明,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亟待提升;终身教育观念淡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与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教育质量标准不够完善,素质教育亟待深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

还需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学校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缺乏,幼儿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有影响力的教育名家名师还比较缺乏;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待加强,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相对较少;“五个校园”建设有待深入;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办与民办之间教育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重大机遇。

“十二五”时期,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建设“五个重庆”、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强大的经济中心、内陆开放示范区和统筹城乡改革先行区,对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质量的人才需求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更加强烈。迫切需要提升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水平,推进教育统筹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为缩小“三大差距”,改善民生奠定基础;迫切需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供给,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迫切需要高校积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抢占科技制高点,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作出积极的贡献;迫切需要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地、长江上游地区文化中心和文化强市服务。重庆教育已站在统筹城乡、强教兴渝、提升定位的历史新起点,已跨入争教育科学发展之先、创教育公平满意之优的新阶段。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

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和重庆市中长期教育规划,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以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优化教育结构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建设,积极营造扶弱与促特、普惠与竞争相结合的良好环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尊重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8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基本建成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建成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

――形成按规律举办学校、管理学校、评价学校、服务学校的良好风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巴渝风格的学校。

――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形成比较完备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标准和评价体系。基本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水平处于西部地区前列。

――形成比较合理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得到保障。

――形成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内涵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家、名师和学科、专业、课程等教

学领军人才。

――形成全社会关注、推进、实施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制度创新取得新突破,教育体制机制更富活力。

――形成先进、高效、实用的教育信息化服务网络。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成为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示范区。

――形成更加开放的教育体系。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留学输出地、来华留学目的城市和有影响力的区域教育交流合作中心。

――形成服务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支撑系统。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教育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表2 重庆市教育事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主要目标表

三、主要任务

(一)巩固基础教育办学成果。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快实施重庆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科学规划布局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农村地区以政府投入为主,城镇地区以社会民办为主,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学前教育。依托小学附设一批幼儿园(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应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努力满足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入园需求。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等级质量管理和年检制度,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将民办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全市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建立行业自律、教育部门监管、家长和社会监督的幼儿园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婴幼儿早教指导服务机构建设。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监测和评价体系,推动各区县(自治县)制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完善课程标准,严格执行课时计划,转变考试方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学校体育、卫生、饮水及安全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实验条件达标率。着力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容量不足、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校长、教师流动和交流制度,完善引导、鼓励优秀教师和校长到边远贫困地区学校、薄弱学校工作的政策措施。通过学区化管理、委托管理、结对帮扶等模式,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施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组织100所城镇优质学校与100所农村薄

弱学校建立发展共同体。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评估,对通过审核评估的区县(自治县)予以表彰奖励。到2015年,全市区县(自治县)在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学校管理、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均衡发展。

3.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

推进特色高中建设,支持举办艺术高中、体育高中、科技高中,加快建设一批教育理念先进、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的特色普通高中学校。稳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选择机会,满足不同潜质、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中学与高校合作互动的培养机制,选拔具有创造性潜质的普通高中学生进入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促进优秀创新人才快速健康成长。探索设置普职融合的“综合高中”,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培养普通高中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深入开展普通高中学校捆绑发展工作,组织结对帮扶,在学校管理、课程改革、教师素养、办学特色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带动薄弱高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4.加强特殊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

加快市级、区域性中心城市特殊教育中心和区县(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改扩建。制订显著高于普通中小学的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教育发展,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大“双语”教育扶持力度。加大重庆西藏中学建设力度。

5.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

全面实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实验项目,推广“4+1”教育模式,建立更加适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培养的体制机制,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完善寄宿制学校功能配套建设。

继续实施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午餐和蛋(奶)工程。不断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对非寄宿学校贫困学生给予生活补助。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做优中等职业教育。

健全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依托行业和产业园区,推动“园校互动”办学模式改革,通过“办校入园、引厂入校”,建设职业学校与产业融合、生产经营与技能人才培养互动、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的创新型职业教育园区。强化内涵发展,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打造一批示范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增强服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办好一批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创建一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制订岗位能力标准、培养“双师型”教师、支持专业和课程开发、开展人才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融合办学的机制,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教育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深度对接。

2.做强高等职业教育。

继续实施国家示范、骨干和市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启动并实施市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巩固建设3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继续建设3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持续建设4所市级示范高职院校,启动建设5―7所市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重点建设好120个左右的高职专业,新增国家和市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50

个左右。

3.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办学模式。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支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校相互开放课程和教学资源。扩大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高职学生通过专升本进入应用技术本科深造的比例。探索建立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三)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1.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按照“定位科学、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合理制订重庆市高校分类体系,实施分类指导、服务和管理,在评价、拨款和招生计划分配等政策上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2.科学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根据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国家招生计划调整和基本办学条件,有效发挥高校设置和招生计划的调控作用,按照“提质量、调结构、增效益、促规范”的原则,稳定高端、兼

顾中端、扶持低端,科学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支持设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的高校,组建中医药、农林、环保、物流等高校,填补我市高校设置的空白。

3.加大特色高校培育力度。

深入推动高校“五说”活动,引导和实现高校“四个转变”,形成独具个性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特色办学、错位竞争,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使重庆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文化传承的大家园、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和扩大开放的桥头堡。继续支持重庆大学“985工程”、“211工程”和西南大学“211工程”建设,支持重庆大学建成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进4―6所市属高校进入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行列。支持重庆教育学院等具备教育部规定条件的高校更名、改制、升格。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新一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促进高校提质量、显特色、上水平,使重庆成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西部示范区。

4.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

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把“产学研”作为高校绩效评价和教育拨款的重要依据。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科研水平、项目评价体系,通过技术入股、重奖、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激励创新机制,建立高校技术市场,促进成果转化。

(四)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1.完善继续教育政策。

建立社会教育资源开放制度和政府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制,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县(自治县)、行业总体发展规划,推动政府、行业、企业对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积极倡导在全社会树立终生学习理念,鼓励个人多样形式接受继续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和衔接、课程和学分互认的机制和标准,为考生提供良好的自学考试环境。建立非学历教育学习成绩鉴定制度,成人高等教育、成人中职教育弹性学习制度、个人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积极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2.发展继续教育机构。

办好继续教育机构,大力发展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组建重庆开放大学。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推动区县(自治县)政府购买培训服务,提高转户进城农民、三峡移民、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帮助转户进城农民转化为真正的城镇居民。鼓励各类学习型组织发展,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

3.建设继续教育平台。

以卫星电视、互联网为载体,联合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设资源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服务继续教育的函授站点、非学历教育考试基地、农民工培训基地和社区教育指导站。

(五)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融入到教材和教学活动中。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德才兼备、文理兼容、知行合一。构建大中小幼衔接的德育体系,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唱读讲传”活动、“学农学工学军”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特色教育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大力推广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实施“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加大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力度。建立推动素质教育考核标准体系,加强督导和评价,并将结果体现在学校领导班子考核和教师工作绩效考核中。积极鼓励、支持各类学校大胆探索试验,创新品牌。

2.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定期发布重庆市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规模信息,开展专业和学科满意度评价,并将其作为优化专业和学科结构的参考依据。对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色鲜明的专业和学科予以积极支持。对布点较多、培养规模较大、就业趋势欠佳的专业要调减招生计划,对连续3年或累计5年供需比超过5∶1的专业限制或停止招生。推动人力资源部门会同教育、产业部门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

及时提供人才需求的规模、结构、规格等信息。探索建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跟踪机制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把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与高校专业和学科设置、招生计划“硬挂钩”。定期发布专业排序、学科布点信息。引导学校动态调整专业、学科设置及人才培养规模。

3.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通过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为今后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人生最初的素质基础。完成义务阶段教育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与基本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常识和基本生活、学习及实践技能,为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高中阶段,通过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以及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发展综合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索普职融合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成功地向大学和职业生涯过渡。大学阶段,通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公共必修课程和自主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夯实专业知识基础,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强化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训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拓宽就业渠道,提高适应性与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和创业技能培训指导与服务、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4.建立教育质量标准。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在全社会宣传和推广素质教育理念,加强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作为首要标准,把身心健康素质作为关键指标,把能力发展作为核心要求。把职业道德、职业素

质和职业技能作为衡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准,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形成科学系统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管、办、评”分离机制,加强评估机构建设。建立“自我分析、他方评估、多方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质量监管体系。探索建立 “教育质量评价师”标准,探索“教育质量评价师”专业证书认证工作。引导各级政府和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项目要与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结合。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评先奖励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切实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定期组织推选教书育人楷模,每3年评选一次感动重庆“十佳”教师,大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修订《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

2.注重农村和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别是艺体类教师免费培训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和城乡教师交流互动成长计划,并向“两翼”地区教师倾斜。大力争取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名额。

制订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幼儿师范专业政策,适度扩大全市本专科幼儿师范专业招生规模。形成中等幼儿师范、专科、本科、研究生结构相互衔接,层次合理的幼儿教育师资培养结构。鼓励热爱幼儿教育且有职业潜质的师范类院校在校生转入幼儿师范专业学习。探索五年制专科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和本科层次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幼儿园聘用中小学富余转岗教师的途径。

3.改进师范教育。

对立志终身从教的优秀学生报考师范类专业和教学一线的优秀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实行免试推荐、破格录取。完善“3+1”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4+1”和“4+2”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切实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探索农村学校“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探索构建教育科学、教育技术、教育艺术“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培训课程体系。

4.实施教师全员培训。

制订各类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体系,积极争取“国培计划”项目支持,实施并不断完善5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采取短期集中、脱产研修、远程教育、校本研修和访学研修等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并与教师考核、职级晋升挂钩。通过适当增加编制等形式,为教师脱产研修提供条件。通过挂职锻炼、驻厂研修、下厂实习等方式,建立定期实践锻炼机制,加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探索聘任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制度,加强特聘、特岗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5.培养一批教育名家名师。

通过高薪聘请、积极引进、海外研修、在职深造、学术交流、项目资助和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培育未来教育家。完善奖惩机制,大力培养一批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名家,重点培养富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和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学术带头人,依托国家、市级教学名师,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引进一批国家“千人计划”、“两江学者奖励计划”、“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等学科领军人物和大师级人才。加大中小学校长培训力度,培育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校长。

6.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进一步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高山、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休假疗养等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

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以重品德、重能力和重业绩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通过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鼓励城市退休的骨干、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七)加强教育改革试验和制度创新。

1.大力推进教育改革试验。

精心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园校互动”办学模式、创新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改革教育督导评估体制机制、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制订普通高中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7大试点项目,积极实施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农村学校“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综合高中”试验学校建设、实施高校集团化办学模式、聘任大型企业及科研院所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技能型人才“半工半读”培养、“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闲置学校教育资源开放利用、本科层次幼儿教师培养模式、乡镇学校学生流动校车、大力推广义务教育教材循环使用等市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统筹制订试点方案、统筹推进试点实施、统筹进行督促检查、统筹开展宣传推广,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推进教育改革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构建起推动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完善现代中小学制度。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健全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鼓励社区和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探索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办学模式,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快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倡导现代大学精神,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改变高校行政化倾向。把制订并完善高校章程作为依法治校的基础性工作,促进高校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建立高校年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接受社会和专业机构的评价和监督。

3.建立教育家办学机制。

培养一批热爱教育事业、精通教育规律、理论素养深厚、一线经验丰富的教育家。探索试行面向市内外、海内外公开招聘和校内民主选举各类学校校长的办法,让真正懂教育的人办教育。积极使用一批有前途、有能力的学校管理人才。选聘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担任校长。探索资深优秀校长长期或终身执教制度。

4.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义务教育实行就近入学制度。合理确定学校就近招生范围和招生人数并向社会公布,确保辖区内符合规定的适龄学生学有其位,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机会公平。初中学生学业水平采取综合素质评价,将结果作为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改革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取消普通高中“联招”考试,实行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指标分层次、按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办法。完

善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注册入学制度。

改革高校本专科层次考试招生制度。以普通高考成绩为基准,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职技能水平认证)和综合素质评价为参考,实行分类分层次考试、多元择优录取。对表现优异的高中学生,试点推荐录取。对在工作实践中具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贡献的人才,试点破格录取。探索实施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和英语听说计算机标准化考试。探索高职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职业素养测评结果作为录取主要依据的试验。成人高等学校试行统一考试与注册入学相结合的招生办法。

改革研究生入学选拔考试制度。积极推进以初试、复试和推荐免试为重点的招生措施。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申请与考核机制。吸引、接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申请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5.建立产学研联盟机制。

探索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促进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对接,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产业链。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与行业企业共同创办科技园和教育服务产业,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科研数据与成果的共享机制,完善科技合作和联合攻关机制。围绕重点企业、重点园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科技资源进驻,共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研发中心,形成多种形式的产教和科教联合体,更好地为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6.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设置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建立市级有关部门参加的教育督导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教育督导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创新督导模式和方法,建立督学委派制度和督学责任区制度,构建片区、区县(自治县)和学校督导网络体系。建立委托评估、片区督导、结果通报、限期整改、考核奖惩和督导问

责等制度,突出教育督导的开放性、专业性和实效性。改进和完善市、区县两级政府督学聘用办法,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建立督学资格、职级和培训制度,开展督导人员全员培训,促进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提高督导工作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教育先进区县督导评估,开展学前教育、留守儿童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及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实施以基础教育为重点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监测,开展教育民生专项督导。

(八)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1.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立双边、多边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鼓励有实力的重庆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教育及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和实训项目,开展学校间课程合作、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等;增加学生在校期间赴国外学习进修、见习实习的机会;选派骨干校长和优秀中青年教师赴境外学习、培训。做好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和监管,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国际化人才。

2.引进优质海外教育资源。

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评估和信息发布机制,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建设。有计划地引进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学术团队和优秀留学人员来渝从事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提高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积极引进国际通行的境外职业资格证书和优质职业教育课程。

3.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留学重庆计划”,扩大在渝外国留学生规模,努力打造面向来华留学生的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不断完善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和资助政策。大力发展国际汉语教育,扎实推进孔子学院(课堂)建设,扩大对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派出规模。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积极推进重庆市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参与国际对话的平台、渠道、方式建设,提升重庆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九)加快“五个校园”建设。

1.加快“平安校园”建设。

集中开展校舍危房改造、防雷击和防洪加固等工作,消除当年新增D级危房,确保全市校舍建设和教学设备设施安全要求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深入开展校园各类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巩固和完善校园新型安保体系。加强和完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管理体制,推进校园安全管理法制化、信息化和常态化。完善视频监控和报警系统建设,构筑校园安全防护网络。加强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应急演练,建立和完善师生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保障体系。

2.加快“健康校园”建设。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建立学生体质监测管理系统,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标准。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跳绳比赛等体育活动,全面加强健康教育。农村学校基本具备安全饮水设施设备、全部建成卫生厕所,中小学照明、黑板、课桌椅等达到国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按规定要求设置医务室和心理咨询室,并配备相应的人员、设备。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确保学生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传染病防控,确保师生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3.加快“绿色校园”建设。

按照“绿树成荫、房在树下、校在林中、生态环保”要求,建设绿

色、环保、生态、和谐的校园。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形成绿色消费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4.加快“数字校园”建设。

创新教育信息系统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搭建先进、高效、实用的市、区县(自治县)、学校教育网络平台,构建立体的语言文字智能培训测试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促进教育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快学校“校园网”、“班班通”、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集成共享。强化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加强信息化技术教育,提高学生信息化道德素质,增强信息化安全技能。完善重庆大学城信息中心建设。

5.加快“人文校园”建设。

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人文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巩固和提高文明学校创建水平,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加强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环境建设,造就一大批特色学校。积极创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特色化、和谐化、多样化的精神家园,促进师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全面提升。

(十)推动“五个统筹”发展。

1.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统筹城乡学校布局规划。围绕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建立

各类教育学龄人口预测机制。综合考虑学龄人口、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资源因素,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科学预留发展空间,超前规划布局城乡各类学校。做好城市新建小区、公租房、廉租房、旧城改造、城乡结合部、“二环时代”新增人口聚集区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布局规划与建设。防止出现新的“空壳”学校和幼儿园。在农村乡镇重点布局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具备条件的地区,新建小学向公路沿线集中,新建初中向集镇集中。新增普通高中(或综合高中)学校原则上布局在城乡结合部。按照“一圈两翼多组团”的总体思路,着力提升主城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职业教育品牌优势和聚集效应,形成资源相对集中,基本覆盖全域的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原则上每年新增1―2所高校,布局在主城二环区域和区域中心城市。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区县域内师资、经费等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向农村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倾斜。建立区县(自治县)管校用、进出有序的城乡教师交流互动机制;鼓励优秀校长和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建立区域校际协同发展联盟,探索实施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城乡学校通过师资结对、课程共享、教研互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城乡教师编制一体化,并向农村地区倾斜。

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标准、制度与评价。围绕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要素,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标准和制度,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制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评估标准,加强动态监测和考核评估,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2.统筹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提速发展“两翼”地区教育。实施三峡库区和民族地区教育扶持计划,积极建设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试验区、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办好三峡库区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儿园、中小

学和职业院校。实施“一圈”地区学校对口帮扶“两翼”地区学校计划。发挥“两翼”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

促进主城区教育率先发展。鼓励主城区率先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率先普及学前三年至高中阶段教育,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格局。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解决教育热难点问题、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国际化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打造两江新区教育示范区。围绕两江新区功能定位,科学布局和加快建设一批幼儿园、中小学校,使学校办学条件、设施设备、师资队伍、教育质量、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与国际教育相接轨,成为重庆教育的示范区。

优化六大区域中心城市教育布局。围绕六大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合理优化各类学校布局,推动实施教育移民工程,吸引人口聚集。围绕支柱产业布局,支持现有高校提升水平,合理设立新增高校和教师进修学院。支持创办优质特色高中、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区域性特殊教育中心和幼儿教育示范区。建立与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言文字工作环境。

促进成渝经济区教育共同发展。围绕国家实施的成渝经济区规划,推动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进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区域性教育合作机制,共同规划合作项目,共同提升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共同打造西部教育高地。

3.统筹民办教育加快发展。

各级政府要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

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教育政绩考核内容,推动民办教育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多样化的教育供给。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完善综合执法、服务指导、督导检查制度。规范民办学校内部管理,加强民办学校章程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民办学校风险防范机制,制订民办学校退出制度。落实法人财产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歧视民办教育的各项政策,落实并完善民办学校在购买保险、自主办学、土地征用、税费减免、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探索建立营利类、非营利类民办学校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完善合理回报办法。推动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探索民办学校融资新机制。各级政府要采取购买服务、资金奖补、教师培训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学校提供普惠性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本科院校,支持办学特色鲜明、具备条件的民办本科院校获得相应的学位授予权。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增量向办学个性鲜明、办学行为规范、教学质量好、社会满意度高的民办高校倾斜。

4.统筹教育服务经济发展。

坚持教育为重庆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教育与重庆战略定位相适应,坚持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相衔接。围绕加快培育“2+10”战略新兴产业、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打造“1+2+4+N”开放布局,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探索实施在渝高校“集团化发展”模式,建设重点学科群、特色专业群、核心课程群,重点扶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对接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形成品牌,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围绕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设置相关职业院校和相关专业,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实现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的“万元增收计划”做出贡献。加强职业院校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建设,鼓励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在技术转让、技术共同攻关等方面为企业、行业服务。推动大学园区、科技园区、产业园区“三园互动”,推动校企、校所、校地“三大合作”。建立多学科组成的智囊团、思想库和研究机构,为我

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和服务。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高中阶段毕业生175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毕业生140万人左右、职业技术培训750万人左右,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5.统筹教育促进文化发展。

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对学生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把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三峡移民文化、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行知文化等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把信息网络、大剧院、博物馆、特色文化街区、文化广场、村文化站等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繁荣。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推进人文社会科学“产学研”高校试点工作,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合理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努力营造境界高尚、底蕴深厚、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文化氛围。

四、保障与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健全领导机制和决策机制,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订考核指标,把实施重庆教育“十二五”规划情况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

2.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等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小学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探索民办学校党组织进一步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加强教育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

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高等学校“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工作。完善体现教育行业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3.大力推进依法治教。

加强地方教育立法工作,制订重庆市学校安全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学前教育条例、教育督导条例等法规,完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切实开展教育法规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继续开展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动学校管理和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做好教育普法工作,建设普法教育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人员培训和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完善普法教育长效机制,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

(二)加大教育投入。

1.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坚持把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优先保障,政府从预算内和预算外、预算和决算、中央决算和地方决算等方面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保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的比例。市级教育经费占市级经常性财政收入的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区县(自治县)逐年增加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例。落实国家和地方征收教育费附加政策,分别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和2%足额征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各级政府财政超收收入、土地出让、城市建设配套等政府性基金收入,按年初预算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用于教育。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资金来渝投资办学。通过划拨或优惠出让土地、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和政府奖励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教育。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政策。设立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

2.提高学校运行保障能力。

制订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逐步提高生均经费保障水平。高校生均财政拨款逐年递增,到2012年本科高校生均达到12000元、专科高校生均达到6000元。发挥招生计划和院校设置的调控作用,推动区县(自治县)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行业)举办高校的生均财政拨款达到市属同类院校水平,推动民办高校加大投入。探索学校拨款机制改革,建立义务教育均等化、非义务教育标准化、社会服务奖优化、科研和项目竞争化的拨款机制。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经费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学校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严格执行大额经费使用集体决策和报批备案制度。建立教育投入增长考核制度和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制度。在高等学校设立总会计师,结合实际分步推进此项工作,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学校债务化解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后勤管理,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3.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探索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研究生资助制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实施中等职业免学费教育。对农民工、残疾人、失业人员、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接受继续教育给予政府资助。建立健全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入伍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

(三)强化过程管理。

1.开展宣传评比。

出版重庆市“十二五”各类教育规划集,开展“十二五”教育规划宣讲活动,对区县(自治县)、高校、直属单位“十二五”教育规划予以评比、展示,对特色鲜明、定位科学、规模适度、措施有力的规划予以奖励。

2.落实规划任务。

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订实施方案。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制订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向社会公布。

3.加强研究与评估。

开展重庆教育规划专题研究,前瞻性把握指导重庆教育规划,根据实情和需要及时修正相关内容;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年度评估和跟踪监测,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及时总结各地在实施规划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围绕教育研究、学校管理、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能力提升,组织专项培训,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自觉性和执行力。适时开展市民对教育满意度测评,形成社会、家长、媒体等监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机制。

主题词:教育 规划 通知

抄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 市高法院,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9月7日印发


相关文章

  • 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1
  • 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www.wordwendang.com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关于征求<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 ...查看


  • 重庆事业单位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 重庆事业单位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提供最新考试大纲,提前备考.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重庆事业单位考试. 一.考试科目设置 1. 职员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其他类)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公共考试 ...查看


  •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以建设领域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定
  • 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布单位) 20081230(颁布时间) 20090101(实施时间) 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22号(文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以建设领域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定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以建设领域为重点的行政 ...查看


  •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二O 一一年五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 ...查看


  •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
  •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二O 一一年五月 1 目录 前言......................................................................................... 1 第一 ...查看


  •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征求意见稿)
  • 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所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l ...查看


  • [重庆市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
  • 重庆市人民政府令 渝府令[2015]298号 <重庆市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已经2015年12月23日市人民政府第11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市长 黄奇帆 2016年1月4日 重庆市消防安全责 ...查看


  • 基层电大"十三五"规划编制及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 摘    要: 基层电大是电大系统办学的基层组织,在整个电大系统中发挥着基础而又重要的作用.基层电大规划的编制在方法上缺乏相应科学方法的支撑,且未形成相对科学的指标体系.本文以万州广播电视大学为例,深入剖析基层电大"十三五&quo ...查看


  • 贵阳市某寺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贵阳市XX 区XX 寺建设 可 项目名称:贵阳市 项目单位:贵阳市 建设地址:贵阳市 项目批准:贵阳市 项目 行 性 报 告 XX 区XX 寺建设工程 XX 区XX 寺 XXXX 镇XX 村 XX 区人民政府 编制日期:二O 一一年五月 目 ...查看


热门内容